徐家灣遺址文化
⑴ 張家港有多少年的歷史我要寫作文,各位大師,幫幫忙,我給獎賞,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該市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是: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內址、許庄遺址、蔡墩遺址、韓墩容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
⑵ 蘭州徐家灣民俗風貌區什麼時候開工
蘭州徐家灣民俗來風貌區源2012年開工。
徐家灣舊城改造項目是集國內外特色餐飲、名優小吃、休閑娛樂、購物旅遊、商務等功能齊全、適宜居住的時尚社區和居民群眾生活休閑娛樂的新空間。而蘭州「洪崖洞」——蘭州沿河餐飲風情街也將與蘭州百里風情線、仿古建築、中山橋和白塔山等自然人文景觀進行完美銜接,最大限度地表現蘭州的歷史文化風貌。
⑶ 塘橋的名勝古跡
境內南部和西部,屬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年代約在7000年以上。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構成了沙洲悠久的文化歷史,留下了吳王夫差、鑒真大師、韓世忠、蘇東坡、徐霞客等名人的遺跡,出現了古廟、古橋、古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物。沙洲的土壤養育造就了明清御史、大學士,民國時期的音樂家、篆刻家,近代和現代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一大批人才。沙洲的人民是勇於戰斗、敢於勝利的人民,從明代抗倭、清代抵禦外來侵略,到近現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志士,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人生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永載史冊的光輝業績。文明的歷史激勵著後人的奮發向前,先烈們的英勇業績,後人將永遠銘刻在心,古今文明歷史的發展,將繼續在這塊土地上延伸。 東渡苑位於塘橋鎮區域二0四國道和338省道交匯處,是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啟航處,古稱黃泗浦。《沙洲縣志》載:「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連續五次失敗後,第六次於黃泗浦口啟航東渡成功。」1963年,鑒真大師逝世1200周年紀念委員會在黃泗浦口設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常有日本友人前來瞻仰。1994年市政府決定擴建東渡苑和鑒真東渡紀念館。東渡苑規劃面積15公頃,總投資2000萬元,由東渡紀念館、東渡橋、碑亭和經幢等建築組成景區。全園突出水景,體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2001年,東渡苑一期建成。苑內主體建築「鑒真東渡紀念館」佔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70平方米;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題寫。正殿大廳內,安放了鑒真大師銅像一尊,高2.06米,重380公斤。殿內有7幅壁畫,記錄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的艱難行程和鑒真生平簡介及東渡路線。正殿後面牆壁上掛有6塊木刻書屏,內容為《東征傳》節選,計1342字,記載了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的經歷。正殿兩側,展出了鹿苑徐家灣及許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紅燒土等實物,同時還展出有關鑒真的一些資料、書籍、照片及日本友人贈送的紀念品。
走出正殿,後面是一座唐代風格的拱形石橋「東渡橋」,橫跨在黃泗浦兩岸,橋長18米、寬4.8米、高5.2米,單孔直徑6米,東西各21級台階。橋東西兩側,各有1座碑亭:一塊碑上刻著郭沫若在1963年3月書寫的「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另一塊刻著日本詩人阿倍麻呂在陪伴鑒真第六次東渡時,在船上創作的「萬里長空色紺青,舉頭一望起鄉情。遙懷今夕春日野,叄笠山巔皓月升。」黃泗浦上還建有石質經幢1座、古碼頭、遣唐使船等。全苑種有雪松林、桂花林、紅楓林、櫻花林、翠竹林等,並植有龍柏等50多個品種,把東渡苑裝扮得一片生機。 1999至今,共接待各界人士30多萬人次,其中日本友好代表團50多個。僅2001年就有21批日本代表團226人前來瞻仰和膜拜鑒真大師。東渡苑已成了連接中日友好往來的江南名勝景點。 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鹿苑鎮南、204國道21公里里程碑東側100米處。遺址處於較高的台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5年4月和8月進行了發掘,共發掘425平方米,遺址遺存有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燒灶、紅燒土、獸骨、稻穀等。出土文物280多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採集文物20多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了C14測定和孢粉化驗分析。經C14測定,該遺址距今5500年,屬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出土稻穀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14顆稻穀中秈稻5顆,佔35.72%,粳稻9顆,佔64.28%。這種秈粳型稻穀並存的現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由於徐家灣遺址的發現,原定的5000年前的海岸線要重新劃定,即由原來劃定的南岸在顧山一帶向北推移10多公里。該遺址對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地貌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塘橋鎮李王村。廟朝北,為硬山式建築,具北宋風格,現存二進,房高5.58米,進深10米;有七柱,為小八角石柱。柱礎為青石八角蓮花覆盆形。正殿後為兩廂房。院內尚存石香爐一隻。1984年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鑒定小組確認,該廟建於南宋,是境內保留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李王廟南宋初建於李王村香花橋,原有房屋8間,1992年被拆除,現在原址前的兩棵銀杏樹尚存。現在在它的東南方向又重建的李王廟一座,內供李祿神像。
李王宮中的神像已經不見,但三間安放神像的房子仍在,內有重建的石碑一塊砌在牆中,還留存著,房子的椽子上寫著的捐贈者的姓氏清晰可見。
農歷正月十八李王廟會以塘橋鎮鎮區為中心,向周邊鄉鎮延伸。西張、鳳凰、港口、妙橋、鹿苑、乘航均有域內居民前來趕集、觀看廟會或走親訪友。波及區域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萬。
農歷正月十八李王廟會始於宋代,北宋尚書李邦彥年近十六歲的兒子李祿為救康王,違背父命,放走了被軟禁的康王。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救了皇帝,違了父命,李祿陷入了盡忠不盡孝的境地,於是就捨身殉難,自刎而死。靖康三年(1128年),康王建都臨安後,思念李祿救命之恩,特命蕭大臣覓地建造廟堂,以王弟供奉之。在塘橋鎮南一里許,蕭大臣發現有一塊龍形地,於是就在那裡動工興建李王堂,並仿照李祿的面容塑像。李祿的塑像一共有三個,放在李王堂里的叫中天地,放在塘橋李王宮里的叫忠正王李,俗稱大李太,還有一個稱小李太,放在塘橋東郊的陶家宕(由百姓輪流供奉)。這三個神像其實是一個,雖然李祿沒有結婚,但百姓卻把神像塑成大、中、小三個,分成三個地方,說他們是祖孫三代,以作紀念。每年正月十八為李祿的殉難日,於是就在每年的這天,塘橋鎮就要舉行規模宏大的迎神賽會,並由蕭姓長輩主持。正月十七晚上,先有一個燈會,在塘橋李王宮內舉行。在那天晚上,李王宮內張燈結綵,神像衣冠更換一新,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大李太、中天地、小李太,還有塘橋西南周神廟里的忠孝王,鎮南村的安樂王,一起聚集在李王宮,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四周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還有「徽班吹打」,第二天舉行迎神賽會。解放以後,迎神賽會已被淘汰,但它變成了商品交易會的形式,一直延續之今。
李王廟會以載歌載舞的祭祀禮儀來紀念李王和祈求他的保佑。李王廟會的隊伍很長。最前面一人騎馬扛一塊「起馬牌」,後面4名「馬頭鼓手」吹著彎喇叭開道,接著有10餘人組成的喪師隊,一色武士打扮,紅黑花臉,左手叉腰,右執鋼叉,在舉行斬牲祭酒儀式後,把雞頭戳在鋼叉頭上。喪師隊後面有「臂鑼、臂香社」,緊接著有華麗的「太保轎」數十頂,每頂有兩人扛著,裡面坐著還願的兒童,他們的前面堆滿水果和糕點,再後面是「杠頭」和「高腳社」,裝扮成故事裡的人物邊走邊表演,最後是由「頭行牌」、彩旗隊、「鑾駕隊」和侍者簇擁著八台大轎中坐著的李王老爺出堂。
廟會期間,沿街設攤的商販極多,來自全國各地,除了賣日用物品以外,還賣水果、零食;有賣傷膏葯和祖傳秘方的,還有馬戲團演出。塘橋街市的熱鬧從正月十七下午開始,要到正月二十的下午才結束,其中最熱鬧的是十八這一天。各地親戚也會乘著廟會來走親戚,既觀看廟會的盛況,適當購買一些自己喜愛的物品,又和親戚聯絡了感情。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像過節一樣,准備很多的美味佳餚和瓜子水果來招待四方賓朋,所以,塘橋地區民間素有「正月十八重過年」的說發。唱春的朋友也會趁著家家戶戶大開正門迎接客人的機會,利用廟會時間走家串戶,來到各家唱幾句,說幾句好話,掙幾個錢。
廟會因政府明令禁止而停辦,而李王廟里的香火一年到頭不絕。特別是每月的初一、月半,都有不少善男信女前去燒香拜佛,尤其以大年初一為最旺。每年還不定期做佛事,參加者以中老年婦女為多,往往達到幾百人。
⑷ 從秦漢以至宋元的一千年中,吳地文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進程
。唐宋以降,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東南形勝之地的吳地,人煙輻輳,舟楫便利,市井繁華,相對於國內其他地區而言,由於商品經濟發展較早,吳地較早地形成了市民階層。與此相適應,逐漸形成了經世致用、求真務實的文化理念。如以「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知名的范仲淹,其所倡導的學風就是「以通經致用為目的,重實際,講實用,務實效,以期實現『內聖外王之道』的最高理想」。明末東林黨人在無錫則旗幟鮮明地宣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強調立志做人是做學問的第一要事,提倡實學,重視社會,關心民瘼。其領袖人物顧憲誠,衣食無華,生活儉朴,卻終日「憂時如疾痛」。清初顧炎武則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宋明理學嚴詞抨擊,提倡經世致用,高揚起「經學即理學」的大纛。「乾嘉盛世」過後,社會呈現出衰敗之相。受常州今文經學派影響,龔自珍高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力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想,對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改革主張,從而奠定了他作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維新派先驅者的地位~
⑸ 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
良渚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一帶繼崧澤文化之後興起的是良渚文化。這種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發掘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以錢塘江為界,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其影響曾達長江北岸的南通地區。據碳14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的開始階段,並與夏代統治集團有密切的聯系。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無錫先蠡墩,張家港市徐家灣;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餘杭反山、瑤山、匯觀山和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縣馬橋,青埔福泉山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玉器、刻紋黑陶、竹編器物、絲麻織品等,顯示了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生產,主要體現在農業和手工業兩個方面。水稻栽培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仙蠡墩、徐家灣、錢山漾、水田畈和吳縣澄湖等遺址的良渚文化堆積中,都發現了稻穀和稻米的遺跡。經鑒定,這些稻穀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個氏族部落還從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子、兩角菱、毛桃核、酸棗核等遺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些可能是人工種植的,這時的農作物品種顯然比馬家浜、崧澤文化增多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擴大了。
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推廣。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僅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餘件。石犁有兩種形制,一種平面呈三角形,刃在兩腰,中間穿一孔或數孔,往往呈豎直排列,可以安裝在木製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種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後端有一斜把,可能是開溝挖渠的先進工具,故又稱「開溝犁」。這兩種石犁都是良渚人發明的新農具,對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同以前的耜耕生產相比,犁耕不僅可以節省勞力,提高工效,更好地改變土壤結構,充分利用地力,而且也為條播和中耕除草技術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積的開發變成耕地,農業生產水平因此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是中國古代農業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為夏代以後的農業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在良渚文化的大批石器中,還有一種形制特殊的器物,它兩翼後掠、弧刃,背部中央突出一個榫頭,其上常穿一圓孔,形制同後來這一地區使用的鐵制耘田器十分相似,被認為是古代最早出現的稻田中耕除草的農具。中耕除草技術的出現,同犁耕有密切的關系,因為犁耕操作成直線進行,播種也隨之成直線挖土下播,於是為先進的條播技術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就為中耕除草提供了方便。另外,在錢山漾遺址還發現一種形似畚箕的帶柄木器,形制亦同該地區農民現代使用的木千篰一樣,是一種取河泥施肥的工具。中耕除草同施肥結合起來,無疑會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水稻種植要引水灌田。打井修渠,灌溉農田,是良渚文化諸氏族部落在河姆渡,馬家浜、崧澤文化之後發展農業的又一重要成就。在吳縣澄湖、崑山太史淀、無錫南方泉、江陰夏港、嘉善新港等地,都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水井。澄湖發現了 100 多口水井;太史淀的水井還設有木井圈;嘉善新港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築的。這時的水井,修築井壁的技術顯然繼承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的特點,並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水井數量急劇增加,其作用不僅是為了日常生活飲用。徐家灣遺址發現了用於引水排水的溝渠遺跡,再聯繫到許多開溝犁的出土,說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灌溉農業,這一農業生產技術在中國大陸是首創的。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都處於比較低窪的水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水稻的生長既怕乾旱,又怕水澇,控制適當的水量是保證水稻生長、豐收的基本措施。良渚文化的先民積累了自河姆渡文化以來 3000 年水稻栽培和田間管理的經驗,逐漸摸索並發明了農業生產中的灌溉技術,從而大大增強了抗旱與排澇的能力,使稻作農業置於更加穩定的基礎之上,為南方廣大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良渚文化晚期,中原地區已進入夏代統治時期,受到黃河流域青銅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這時也出現了國家的雛形,良渚文化的經濟發展已為其打下了基礎。
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出土的遺物表明,良渚文化已擁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種手工業,而且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以制陶業和玉器製作更為突出,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佔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的陶器已普遍採取快輪成型的方法,各種陶器造型優美,胎質細膩,器壁厚薄均勻,火候較高。當時已極少彩陶,常在器表用鏤刻技巧加以裝飾。一般的器物突出部位刻劃出精美的花紋圖案,既有形態生動形象的魚、鳥、花、草等動植物,也有線條纖細、結構巧妙的幾何形圖案。上海青浦福泉山和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鼎,在丁字形足部鏤以新月形和圓形的孔,器蓋、蓋鈕及器身則精細雕刻著圓渦紋、蟠螭紋圖案。帶蓋的貫耳壺有的厚度僅 1—2 毫米,上面也分別細刻著繁復的圓渦紋、編織紋、曲折條紋、鳥形紋、蟠螭紋等紋飾。有一些陶器把手上附加的編織紋飾,竟是用細如絲線的泥條編疊粘貼而成,足見其製作之精良。良渚文化的許多陶器,既是美觀、大方、實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很精緻巧妙的工藝美術品。
中國遠古社會的玉器製造業,到龍山文化時期已相當發達,各地普遍發現了造型美觀、製作精巧的玉器。在中原地區進入夏王朝統治之際,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中國大陸成為首屈一指的工藝品,並成為商周禮器的一個淵源。
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點多,分布面廣,尤以杭嘉湖地區最為集中。僅浙江的吳興、餘杭等 8 縣市,就有 20 多處遺址發現過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發掘的 7 座墓,出土隨葬品共 677 件,其中玉器就有 500 件以上。餘杭縣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遺存,時代約在公元前 3000 年,墓葬中各種玉器佔全部隨葬品總數的 90%以上,11 座墓中計出土 3200 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隨葬玉器達 500 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製造業,承襲了馬家浜文化的工藝傳統,並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文化各氏族的經驗,從而使玉器製作技術達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環、琮、鉞、璜、鐲、帶鉤、柱狀器、錐形佩飾、鑲插飾件、圓牌形飾件、各種冠飾、杖端飾等,還有由鳥、魚、龜、蟬和多種瓣狀飾件組成的穿綴飾件,由管、珠、墜組成的串掛飾品,以及各類玉珠組成的鑲嵌飾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出自同一座墓的玉器,玉質和玉色往往比較一致,尤其成組成套的玉器更為相近。選料有時是用同一塊玉料分割加工而成的。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著花紋圖案,工藝採用陰紋線刻和減地法淺浮雕、半圓雕以至通體透雕等多種技法。圖案的刻工非常精細,有的圖案在1 毫米寬度的紋道內竟刻有四五根細線,可見當時使用的刻刀相當鋒銳,工匠的技術也是相當熟練的。大至璧琮,小至珠粒,均經精雕細琢,打磨拋光,顯示出良渚文化先民高度的玉器製造水平。玉器的圖案常以卷雲紋為地,主要紋飾是神人獸面紋,構圖嚴謹和諧,富有神秘感。
與反山氏族墓地相距 5 公里的瑤山氏族墓地,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這個墓地的玉器與反山所出大多相像,但十幾座墓葬中均未出土玉壁,表現了兩個相鄰氏族在習俗上的區別。瑤山的一座墓中出土了玉匕和玉匙,是良渚文化首次見到的珍貴餐具。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數量多、質量高而超越同時期其它地區玉器製造業之上,充分說明玉器製作已經成為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手工行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江下游三角區四、五千年前的物質生產水平是比較發達的,為吳越經濟區早期國家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根據玉器出土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石器製作技術同樣高超。製造石器的工匠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選擇和切割石料、琢打成坯、鑽孔、磨光等一套技術。
與此同時,竹木器製造行業也有了一定發展。許多遺址都發現了木器和竹編器物,錢山漾遺址集中出土了 200 多件竹製品,說明這種手工業也成為一些氏族成員專門從事的生產勞動。良渚鎮的廟前遺址,出土了木豆、木盤、木矛和木箭鏃等一批罕見的木製品;寧波慈湖遺址也出土了木耜、木槳、木屐,還有用樹杈製成的錛柄和鑲嵌牙齒鑽頭的木鑽,可見當時的竹木製品多麼豐富。手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分工、在良渚文化晚期已經出現。
手工業的分工和發展使產品的交換發展起來。大量的、集中出現的玉器、石器、陶器、竹木器,在一些遺址或墓葬中顯然並非生產者或墓主人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而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許多手工業產品,已經具有商品的屬性。反山墓地的大墓中,數量豐富的陶器和玉器,大多數只有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換才能獲得。另外,良渚文化的玉器,在黃河流域的山西陶寺和廣東石峽等氏族墓地中都曾出土,在良渚文化的上海馬橋、嘉興雀幕橋等遺址出土了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鬶,可能都是交換的結果。這一現象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手工業產品的交換活動不僅在氏族和部落集團內部經常地、頻繁地進行,而且同生產活動一樣,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項越來越重要的內容。
良渚文化晚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地區的各氏族部落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領域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一些相對獨立的「王國」可能已經存在。1992 年發掘的餘杭莫角山大型建築遺址,顯然與國家的禮制有關。夏禹在會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領聚會,「萬國」赴會,是有一定根據的。
⑹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遺址位置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
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文化背景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對「良渚遺址」出土的人物,經基因鑒定確認,良諸人是駱越後裔。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歷史時期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編輯本段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編輯本段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
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編輯本段發現過程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當
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編輯本段文化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浦趙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區福泉山、浙江餘杭莫角山等。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趙陵山和張陵山,中期的瑤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為典型。
編輯本段遺址全貌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
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編輯本段出土文物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
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出土的絲織品殘片,是先摷後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實物,這塊距今4700—5200年的絲絹堪稱「世界第一片絲綢」。王遂今先生(《吳越文化史話》,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等論證,「絲綢之源」起源於長三角,上古黃河與西北是從河姆渡、良渚等江南絲綢文化北傳過去的。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編輯本段社會進程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
,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
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一帶繼崧澤文化之後興起的是良渚文化。這種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發掘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以錢塘江為界,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其影響曾達長江北岸的南通地區。據碳 14 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的開始階段,並與夏代統治集團有密切的聯系。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無錫先蠡墩,張家港市徐家灣;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餘杭反山、瑤山、匯觀山和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縣馬橋,青埔福泉山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玉器、刻紋黑陶、竹編器物、絲麻織品等,顯示了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生產,主要體現在農業和手工業兩個方面。水稻栽培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仙蠡墩、徐家灣、錢山漾、水田畈和吳縣澄湖等遺址的良渚文化堆積中,都發現了稻穀和稻米的遺跡。經鑒定,這些稻穀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個氏族部落還從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子、兩角菱、毛桃核、酸棗核等遺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些可能是人工種植的,這時的農作物品種顯然比馬家浜、崧澤文化增多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擴大了。
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推廣。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僅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餘件。石犁有兩種形制,一種平面呈三角形,刃在兩腰,中間穿一孔或數孔,往往呈豎直排列,可以安裝在木製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種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後端有一斜把,可能是開溝挖渠的先進工具,故又稱「開溝犁」。這兩種石犁都是良渚人發明的新農具,對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同以前的耜耕生產相比,犁耕不僅可以節省勞力,提高工效,更好地改變土壤結構,充分利用地力,而且也為條播和中耕除草技術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積的開發變成耕地,農業生產水平因此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是中國古代農業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為夏代以後的農業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在良渚文化的大批石器中,還有一種形制特殊的器物,它兩翼後掠、弧刃,背部中央突出一個榫頭,其上常穿一圓孔,形制同後來這一地區使用的鐵制耘田器十分相似,被認為是古代最早出現的稻田中耕除草的農具。中耕除草技術的出現,同犁耕有密切的關系,因為犁耕操作成直線進行,播種也隨之成直線挖土下播,於是為先進的條播技術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就為中耕除草提供了方便。另外,在錢山漾遺址還發現一種形似畚箕的帶柄木器,形制亦同該地區農民現代使用的木千篰一樣,是一種取河泥施肥的工具。中耕除草同施肥結合起來,無疑會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水稻種植要引水灌田。打井修渠,灌溉農田,是良渚文化諸氏族部落在河姆渡,馬家浜、崧澤文化之後發展農業的又一重要成就。在吳縣澄湖、崑山太史淀、無錫南方泉、江陰夏港、嘉善新港等地,都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水井。澄湖發現了 100 多口水井;太史淀的水井還設有木井圈;嘉善新港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築的。這時的水井,修築井壁的技術顯然繼承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的特點,並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水井數量急劇增加,其作用不僅是為了日常生活飲用。徐家灣遺址發現了用於引水排水的溝渠遺跡,再聯繫到許多開溝犁的出土,說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灌溉農業,這一農業生產技術在中國大陸是首創的。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都處於比較低窪的水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水稻的生長既怕乾旱,又怕水澇,控制適當的水量是保證水稻生長、豐收的基本措施。良渚文化的先民積累了自河姆渡文化以來 3000 年水稻栽培和田間管理的經驗,逐漸摸索並發明了農業生產中的灌溉技術,從而大大增強了抗旱與排澇的能力,使稻作農業置於更加穩定的基礎之上,為南方廣大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良渚文化晚期,中原地區已進入夏代統治時期,受到黃河流域青銅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這時也出現了國家的雛形,良渚文化的經濟發展已為其打下了基礎。
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出土的遺物表明,良渚文化已擁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種手工業,而且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以制陶業和玉器製作更為突出,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佔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的陶器已普遍採取快輪成型的方法,各種陶器造型優美,胎質細膩,器壁厚薄均勻,火候較高。當時已極少彩陶,常在器表用鏤刻技巧加以裝飾。一般的器物突出部位刻劃出精美的花紋圖案,既有形態生動形象的魚、鳥、花、草等動植物,也有線條纖細、結構巧妙的幾何形圖案。上海青浦福泉山和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鼎,在丁字形足部鏤以新月形和圓形的孔,器蓋、蓋鈕及器身則精細雕刻著圓渦紋、蟠螭紋圖案。帶蓋的貫耳壺有的厚度僅 1—2 毫米,上面也分別細刻著繁復的圓渦紋、編織紋、曲折條紋、鳥形紋、蟠螭紋等紋飾。有一些陶器把手上附加的編織紋飾,竟是用細如絲線的泥條編疊粘貼而成,足見其製作之精良。良渚文化的許多陶器,既是美觀、大方、實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很精緻巧妙的工藝美術品。
中國遠古社會的玉器製造業,到龍山文化時期已相當發達,各地普遍發現了造型美觀、製作精巧的玉器。在中原地區進入夏王朝統治之際,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中國大陸成為首屈一指的工藝品,並成為商周禮器的一個淵源。
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點多,分布面廣,尤以杭嘉湖地區最為集中。僅浙江的吳興、餘杭等 8 縣市,就有 20 多處遺址發現過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發掘的 7 座墓,出土隨葬品共 677 件,其中玉器就有 500 件以上。餘杭縣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遺存,時代約在公元前 3000 年,墓葬中各種玉器佔全部隨葬品總數的 90%以上,11 座墓中計出土 3200 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隨葬玉器達 500 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製造業,承襲了馬家浜文化的工藝傳統,並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文化各氏族的經驗,從而使玉器製作技術達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環、琮、鉞、璜、鐲、帶鉤、柱狀器、錐形佩飾、鑲插飾件、圓牌形飾件、各種冠飾、杖端飾等,還有由鳥、魚、龜、蟬和多種瓣狀飾件組成的穿綴飾件,由管、珠、墜組成的串掛飾品,以及各類玉珠組成的鑲嵌飾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出自同一座墓的玉器,玉質和玉色往往比較一致,尤其成組成套的玉器更為相近。選料有時是用同一塊玉料分割加工而成的。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著花紋圖案,工藝採用陰紋線刻和減地法淺浮雕、半圓雕以至通體透雕等多種技法。圖案的刻工非常精細,有的圖案在1 毫米寬度的紋道內竟刻有四五根細線,可見當時使用的刻刀相當鋒銳,工匠的技術也是相當熟練的。大至璧琮,小至珠粒,均經精雕細琢,打磨拋光,顯示出良渚文化先民高度的玉器製造水平。玉器的圖案常以卷雲紋為地,主要紋飾是神人獸面紋,構圖嚴謹和諧,富有神秘感。
與反山氏族墓地相距 5 公里的瑤山氏族墓地,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這個墓地的玉器與反山所出大多相像,但十幾座墓葬中均未出土玉壁,表現了兩個相鄰氏族在習俗上的區別。瑤山的一座墓中出土了玉匕和玉匙,是良渚文化首次見到的珍貴餐具。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數量多、質量高而超越同時期其它地區玉器製造業之上,充分說明玉器製作已經成為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手工行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江下游三角區四、五千年前的物質生產水平是比較發達的,為吳越經濟區早期國家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根據玉器出土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石器製作技術同樣高超。製造石器的工匠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選擇和切割石料、琢打成坯、鑽孔、磨光等一套技術。
與此同時,竹木器製造行業也有了一定發展。許多遺址都發現了木器和竹編器物,錢山漾遺址集中出土了 200 多件竹製品,說明這種手工業也成為一些氏族成員專門從事的生產勞動。良渚鎮的廟前遺址,出土了木豆、木盤、木矛和木箭鏃等一批罕見的木製品;寧波慈湖遺址也出土了木耜、木槳、木屐,還有用樹杈製成的錛柄和鑲嵌牙齒鑽頭的木鑽,可見當時的竹木製品多麼豐富。手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分工、在良渚文化晚期已經出現。
手工業的分工和發展使產品的交換發展起來。大量的、集中出現的玉器、石器、陶器、竹木器,在一些遺址或墓葬中顯然並非生產者或墓主人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而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許多手工業產品,已經具有商品的屬性。反山墓地的大墓中,數量豐富的陶器和玉器,大多數只有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換才能獲得。另外,良渚文化的玉器,在黃河流域的山西陶寺和廣東石峽等氏族墓地中都曾出土,在良渚文化的上海馬橋、嘉興雀幕橋等遺址出土了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鬶,可能都是交換的結果。這一現象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手工業產品的交換活動不僅在氏族和部落集團內部經常地、頻繁地進行,而且同生產活動一樣,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項越來越重要的內容。
良渚文化晚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地區的各氏族部落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領域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一些相對獨立的「王國」可能已經存在。1992 年發掘的餘杭莫角山大型建築遺址,顯然與國家的禮制有關。夏禹在會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領聚會,「萬國」赴會,是有一定根據的。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繫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
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編輯本段良渚玉器
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⑺ 判斷:考古學的成果,可以填補歷史學的空白。
可以這么說,但考古大多數的目的是印證歷史記載上的東西。是重要的佐證之一。
⑻ 如何解釋兩種考古學文化中器物形制相近
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的位置。在1936年,1959年發現的文化遺址,按照考古實踐中,發現地點:良渚良渚文化的命名。存續前約5300年之間4200年前的良渚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最顯著的特點,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從墓葬出土的玉器包含玉璧,琮,岳黃,冠形,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器和環。此外,陶器也很詳細。
網站位置
良渚鎮位於餘杭區良渚鎮,北18公里的杭州城。在1936年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聚
?
行列的地方。出土的石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細磨,特別是石犁和雲天設備的使用,表明已進入犁耕階段。 5300至4000年前的良渚遺址內有一個面積2.9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齡?不遲比晚期的良渚文化。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首次在中間和下游的長江城遺址,良渚文化的發現,也發現在當代中國最大的城址。 「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古城,相當於良渚資本。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歷代約會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夏,商,周,改變了良渚。
文化背景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成績單的中國文明的曙光 - 良渚文化的發祥地。命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的代表黑陶和磨光玉器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可以追溯到5300-4000年,由於在1936年發現了第一個。字元,在良好的諸人Luoyue後代的基因鑒定確認的良渚遺址出土的。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良渚文化的中華民族的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正式擁有「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的良渚遺址。
坐落在太湖地區,一個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可以追溯到5300至4000,良渚文化。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和良渚,瓶窯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兩鎮,後命名為文化中心。
於1986年,良渚反山現場第一發現,出土的11墓葬,1200多件陶器,石,象牙及嵌玉漆器。近年來,從40個地點的135良渚文化遺址,村落,墓地,祭壇和其他文物。
歷史時期
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5300-4000年前的古文化。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春耕水稻的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玉雕產業,特別是開發大型玉禮開了一個禮儀社會的前奏;貴族墓和平民墓之間的分界線顯示社會分化加劇;對「原始文本」的文物雕刻被認為是中國成熟的寫作的序幕。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曙光的良渚升起。
良渚文化的發展分為石器時代,該時期的玉器,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的高峰期,他們的人數很多,豐富多彩的精美雕刻在同一時期,中國和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玉傳統的部族冠軍。其深涵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世界無盡的遐想。文字是一個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大量的良渚文字的陶器,玉器雕刻符號的表意功能的個人或團體,學者們稱為「原始文本」。
良渚文化時期,水稻生產已相當發達,出土了大量的三角形石犁和其他農具,良渚人進入一個連續的犁耕階段,一鏟一鏟犁耕作鉛擺脫,這是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的黑陶惡化細膩,形狀規則和各種設備的變化,使用明確的,尤其是三腳架的組合,豆腐鍋,構成了豐富的對象組的良渚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文化司
良渚文化可分為上午和晚上兩個。早期的錢山漾,張靈山站點。陶器陶器為主,但也有少量黑陶,三腳架鰭狀腳,腳袋,孔豆,耳壺,球肚皮坦克,附耳杯,附耳,大口的形狀,並贏得了油底殼。良渚文化晚期,橋梁鳥屏幕網站。陶器是較常見的泥質黑陶和蛋殼黑陶,截面形狀顯示T形三腳架的腳,竹形豆,耳壺,雙耳罐,圓腹罐,侈口,桂大環腳板寬,流杯。
編輯本段文化認同
良渚文化的主文件夾細砂灰陶和泥質灰胎黑陶的陶器。車輪系統是比較常見的。一般壁薄,純拋光設備表,幾個精細雕刻的圖案和雕刻香港。圈足,三條腿的設備是越來越普遍。形狀的鰭狀部分代表的T形足鼎,竹節形豆,耳壺圈足淺腹盤寬,流杯等。聰,彩玉數量多達工藝精細,如看到來自其他文化的同時代人。新石器時代打磨,精,新的三角形犁形斜刀雲天「半月形刀,鐮刀和秩序表款Ben和形狀。
編輯本段的地理分布
在南部和北部的良渚古城,是天目山的支脈,南北山,距離大致相等的東苕溪和良渚港
城市南北兩側以東,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用於城牆西南和東北部,專家推斷,在全市成立了古人顯然是通過縝密偵查地理位置和規劃。
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嘉興市,東臨上海,蘇州,常州南京地區;,擴展區,皖西,贛北至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的戰斗,然後出來,以及受影響的區域,一直是山西南部的心臟。 「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和文化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些人認為歷朝歷代重寫約會 - 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夏,商,周,改變了良渚。
編輯本段,發現過程
發現的良渚古城遺址事故,由於時間,以保護該地區的農民住宅安置點基礎設施項目。當
平遙葡萄場址的發掘在高原西部考古研究所,發現良渚時期的南北河流。隨後,考古隊的挖掘。洛陽鏟鏟超過四米多深,鏟,並用石頭擊中他的頭部,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然後再次沖進岩石相似的深處。當土層,挖一個大石頭暴露,局部解剖後發現,該高地是從60多米,寬近4米深處建一個人工堆。
考古學家們發現整個土地其實人工夯築 - 土壤以黃土,不同於良渚沿灰黑色泥顯然是人工處理,從外面來。下面的黃土,覆蓋著一層石頭,石頭是比較順利的,它應該是准備從外圍的棄兒。之後的挖掘證明了成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稻田溝渠西牆是護城河。
編輯本段文化命名
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良渚遺址的代表,在1934年。良渚文化是一個驚人的黑陶與山東黑陶是陶器相似,因此也被稱為龍山文化。 1939年,龍山文化分為三個區在山東,河南北部,杭州灣沿海地區,並指出,在山東,河南,杭州灣地區的文化階段,有一個顯著性差異。 1957年,浙江黑陶干,不易褪色,有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陶器,石器的形狀,並在1959年的良渚文化的命名。現在,關鍵部位的開挖,江蘇吳縣草鞋山,張浦趙陵山,武進寺墩,嘉興雀幕橋,浙江,水稻農場在杭州,上海,上海縣,馬,青浦區福泉山,餘杭莫角山,浙江。良渚文化的趙陵山和張陵山,瑤山和反山中期,後期西墩福泉山最典型的。
編輯本段遺址全貌
古城約1500至1700米,南北長度約1800至1900米,略顯圓潤的長方形,東西南北方向。牆部分地段殘高四米多,實踐研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在40至60米(我國最完整的古城牆 - 明代洪武西安建成古城牆,底部寬18米,頂寬15米)以上的建設純黃土壓實堆。
西城牆約1000米,寬40至60米,南,北,東苕溪鳳山;接下來,南城牆,北
其次是在底部的大量黃土夯築的床鋪石牆和東牆,周圍牆壁中間的莫角山網站。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個兩側的牆壁是相對比較復雜??:鋪墊了很多尖銳的石頭,顯然是人工開鑿;外側點比較大的石牆,內小堆建築層濕陷性黃土,有時混入黑色粘土層,防水牆。考古學家推測,這些痕跡古代第一的西城牆,等到建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良渚遺址已被發現,它的位置,布局和建設的角度來看,專家們認為,宮殿,國王和貴族生活,是現在發現的城牆,相當於良渚資本。
編輯本段考古發現
磨光黑陶最獨特的良渚陶器泥質灰胎輪系統,形狀規則,圈足,有洞,竹紋,弦紋裝飾,但也畫的多數。玉發現,蔡聰,黃,戒指,珠子等,從墓葬出土。和良渚文化遺址中,南,長江下游的相同類型的網站,直到平原北部,錢塘江,分布較廣,考古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考古遺址發現的碳14測定,其年齡約4700?5300年前,一直到千百年來的。
年1986年,從1987年的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玉器作為財富的象徵
玉琮簽署的玉斧和軍事實力的象徵的神聖權利,研究類的起源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但也很多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收集的玉器重新鑒定,命名,原本1「中國玉誤「(事實上,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動了兩千多年。出土的絲綢碎片,在第一敲編織,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綢實物4700-5200年前,這塊絲綢被稱為「世界第一塊絲綢。王先生碎金(吳越文化業「,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表明,」絲綢之路起源於長江三角洲,古黃河和西北北通從河姆渡,良渚在過去的江南絲綢文化「的源。 1994年,發現超級巨人大廈工地,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定大土台灣人工積累,土壤是最厚10.2中號,其工程是巨大的,在世界上少有的。考古學家認為,良渚文化是中國文明的源頭。 ?
編輯本段,社會進程
太湖地區良渚文化是中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之一,在良渚文化遺址
一般發現石耕作的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等,農業的良渚文化的犁耕農業,以農業春耕階段,這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古代農業的發展。由此帶動了生產力高度發達,但同時也促進工藝品,陶瓷,治玉,紡織等工藝品和部門的發展,從而脫離農業,尤其是精細治玉工藝,性能是一個手工業發展水平的高度,如漆器,絲麻織物,象牙等,都表現出一定程度上是先進生產力的和設想的文化內涵。
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激烈變化的社會制度,社會已經分裂成不同年級的學生,這是在埋藏文物尤為突出。在浙江省的反山,瑤山會議的概念山,等貴族墓地,大都建人工堆的貴族大多是大型墳墓,罰款棺材,特別是建設一個大型墳墓,墓,埋有大量製作精美的玉禮器。它的小平民,如散步橋,女兒的角度,平丘墩,吳家埠,寺廟和其他墓葬遺址前,他們沒有一個專門的建設公墓看到,只是分散各地的家庭地址一個小墳墓。埋唯一原始陶器和小件的裝飾吊墜。可見,良渚社會已出現了激烈的沖突,水平差。這種差異是內在的某種頂部以上的氏族社會,實現社會權力聚斂財富。大墓的大量的建設項目,特別是,這種非像莫角山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一個大的基地址,所以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建設的人。這樣一個大型的建設項目,這需要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證社會秩序,否則是很難想像的。建立社會秩序,產生與社會的階級差別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氏族和部落首領,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組織的這些大型建設項目的社會力量的勞動力大量。
這種社會力量的存在,但也完全在良渚文化玉器生產。玉器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進程的勞動過程,玉石工藝品專業化後。除了良渚文化玉器玉珠(管),片劑,雙向和其他幾個形狀,大多雕刻精美密集的紋飾,表明大量的每一塊玉的勞動成果的結晶,生產者必須從天天的勞動狀態,在一個單一的玉製造的目的,獲得生活信息,以及他們的生活需要廣泛的社會群體
提供。在同一時間,玉設備,形成一個相當標準的設計圖案刻的規范,反映了在生產過程中的心理成分增加,已形成相對獨立的簡單的體力勞動趨勢,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勞動差別的分工。良渚文化和社會形態發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玉系統為核心產生的儀式。在良渚墓葬20餘種貴族之上的大墓出土玉器類型被埋,主要叢,趙岳,錐形,三叉形冠,胡安,紡輪,圓斑等。圍繞所謂的小墓,埋葬隊伍分散的網站,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管珠和圓錐只有一個單一的,但不是在其他類型的玉石貴族墓看到,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和平民墓葬,隨葬的玉器種類,組合差異,在墓的玉殮葬的差異,是否構成了良渚文化玉器系統的水平差異以及平民的貴族墓葬,墓葬之間。同時,應當指出,在良渚文化發現泮池騷擾或鳥類圖案陶瓷雙鼻壺,鼎,豆,和其他形狀的圖案,製作精美的刻的貴族墓葬,他們或作為陶器上的反射可以看出是玉的系統。
禮制的核心是反映貧困,人們向上和向下的層次結構,隸屬關系的親密。良渚文化玉器系統是這種關系的表現。玉系統,說明良渚文化禮制,這無疑是社會的表現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良渚社會已經從野生和早期的歷史,進入文明社會。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代晚期,沿長江下游後,良渚文化的興起,嵩澤文化。這個古老的文化,是探索在1936年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錢塘江以南,西北面積江蘇省常州市,其影響力已達到北岸?在南通長江。根據碳14測定,其年齡是約公元前3300多年 - 2200年,前年底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的統治開始,密切聯系代表的統治集團的夏天。探索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寺墩,武進,無錫第一三里屯,張家港市,徐家灣的重要場所;嘉興雀幕橋,浙江杭州,水稻農場,吳錢山漾,餘杭反山景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上海縣青埔,福泉山,馬山瑤山部。這些網站,玉器,黑陶雕塑,竹餐具,絲麻織物等,出土的青銅時代早期在長江三角洲,呈現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水稻。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的生產,在農業和手工業。水稻種植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積累的良渚文化遺址,徐家灣Xianliqiao碼頭,錢山漾,水田農場和吳縣澄湖,發現稻穀和大米的遺體。經鑒定,這些大米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大米,每個氏族,部落也??從事蔬菜,水果和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出土的文物葫蘆,花生,芝麻,豆類,冬瓜子的邊角凌毛澤東桃,紅棗核,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實,有的可以種植的作物品種時,顯然是馬家浜嵩澤文化增加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
良渚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生產水平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和傳播。犁田是良渚文化農業的主要途徑中的許多遺址發現只有錢山漾出土的石犁,石犁,有一百多件。石犁兩個形狀,一個單位在兩個腰三角刀片,在中間穿了一個洞或幾個洞,往往呈縱向排列,可以安裝在床的木犁翻耕稻田;在另一個近似三角刀片接下來,一個先進的工具,開溝挖渠,坡道後端,它也被稱為「開溝犁」。新石犁的農具發明良渚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以前的犁耕生產相比,翻耕可不僅節省勞力,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改變了土壤結構,使生育能力的充分利用,而且鑽探和中耕除草技術,也使荒地得到更發展到大面積耕地,到一個新階段的農業生產水平。從農業犁耕耕農業是中國古代農業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在夏朝為今後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良渚文化中的大量石器,以及特殊形狀的對象,它兩翼席捲弧邊,後穿了一個洞的形狀與在本地區使用鐵運回中央亮點榫,田都非常相似,被認為是古代最早的農具水稻田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和技術密切相關,同犁,犁成一條直線的操作,播種廣播也將是一條直線挖掘機,使先進的鑽井技術,創造條件,同時也培養和除草,更方便。此外,錢山漾在同樣地區的現代農民簸箕的葉柄木形狀類似的網站使用木製篩像器皿一萬,是一個工具,採取河泥施肥。中耕除草,施肥結合,無疑會大大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水稻種植的鉛傾領域。打井開始挖灌溉,是良渚文化氏族,部落文化,河姆渡,馬家浜,嵩澤後的農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成果。在吳縣,崑山,無錫南方泉太師沉澱,江陰市夏港鎮,嘉善縣新港等,澄湖已發現井在此期間的土地。澄湖發現了100多口井;木井圈石村沉澱井;嘉善縣新港井井壁木。當井,建造技術的牆上清楚地繼承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特色,並改善。更重要的是,井急劇增加,其作用不僅是為了日常的生活飲用水。徐家灣遺址被發現引水溝渠廢墟,然後掛出土的挖溝犁,良渚文化可能已灌溉農業,農業生產技術是首次在中國大陸。下游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在相對低窪,水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水稻生長??的擔心,怕水澇,乾旱,控制適量的水,是基本的措施,以確保水稻生長和收獲。良渚文化,我們的祖先已經積累了3000年以來的河姆渡文化,水稻種植和田間管理經驗,逐步摸索和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發明,從而大大提高了乾旱和排水能力,使稻作農業在穩定的基礎在南方廣大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良渚文化晚期,中原地區已進入夏王朝統治期間,由黃河流域的青銅文化時,該國的原型,良渚文化,經濟發展有長江下游的影響奠定了其基礎。
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圍繞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木,竹,玉石雕刻,繪畫和其他工藝品,絲綢麻紡織,達到了較高水平。其中,陶瓷,玉器生產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期間更為突出。
良渚文化的陶器已普遍採取一輪的快速成型方法,各種陶器和典雅,細膩,薄,均勻壁厚惡化,熱量更高。然後很少彩陶裝飾刻有技能,往往在設備表。凸出部分一般對象描繪了美麗的圖案,都形成了一個生動形象的魚,鳥,花,草和其他植物和動物,有細紋,結構,巧妙的幾何圖案。陶鼎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T形腳刻月牙狀和圓形的孔,設備蓋,覆蓋按鈕和精細雕刻的圓渦紋,泮池紋圖案的主體。一些耳朵鍋與蓋的厚度只有1-2毫米,上面刻精細復雜的圓渦紋,編織圖案,鋸齒紋,鳥形圖案,泮池圖案裝飾。附加的陶器處理編織裝飾,實際上是疊加粘貼泥細如絲系列,它顯示了優良的生產。許多良渚文化陶器,不僅美觀,大方,實用的生活器皿,是非常微妙和巧妙的工藝品。
中國古代玉器製造社會,龍山文化時期已相當發達,被廣泛發現有吸引力的外觀,巧妙的玉。中原地區在夏朝,良渚玉文化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成為首屈一指的藝術和手工藝,並成為商周源。
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點,分布范圍廣,尤其是在杭州,嘉興,湖州地區最為集中。只有吳興,餘杭,浙江,8個縣市中,有20多個站點,發現在碧和余聰。 7墓的青浦福泉山發掘出土隨葬品677,包括玉器,500。餘杭縣,反山家族墓地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期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墓葬玉器占所有隨葬品總數的90%以上的墓中出土的3200餘件11日,其中的陪葬玉器墓500多件。
繼承的良渚文化玉器的製造工藝的馬家浜文化傳統,借鑒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各部族的經驗,文化,玉石生產技術達到了國內最先進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碧,環,琮,黃岳,手鏈,帶鉤,圓柱形設備,錐形配件,裝飾嵌插入,圓牌形飾,冠飾桿端飾品的品種,以及鳥,魚,龜,蟬,各種花瓣裝飾磨損,串吊件飾品管,珠,滴,玉珠組成的鑲嵌首飾鑲嵌。
值得注意的是,從墓玉器,玉器和翡翠綠色的往往是更一致,更類似於一個特別是玉套組成。材料的選擇,有時是同一塊玉料分割加工,反山墓地的近百件出土玉器的雕刻圖案,工藝採用陰雕脊和法律浮雕,半雕塑圓以及全身鏤空雕刻技術。刻工作模式是非常精細,一些模式實際上是刻在1毫米寬通道的細鐵絲45模式,顯示,使用刻刀是很鋒銳,該技術的工匠是相當熟練。碧聰,小珠子製作,拋光,展示良渚文化的祖先高度玉器的製造水平。主要的裝飾往往是人類和動物的成功玉器圖案的神卷雲紋,構圖嚴謹,和諧,充滿了神秘色彩。
與反山家族墓地5公里,距堯山氏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墓地的玉器和反山大多是相似的,但十多墓葬出土了玉壁,顯示的兩個相鄰的氏族習慣的差異。墳墓大瑤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匕和玉勺,第一次看到珍貴的餐具。
良渚文化玉器,其數量,質量超越同期其他地區的玉器製造業,充分說明玉生產的手工產業已成為一個專業化程度非常高,這反映了下游的長江三角地區四個五年兩千多年前的物質生產水平較發達,吳越經濟區的早期國家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出土玉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石材技術同樣精湛。製造石器的工匠已經完全掌握了石材的選擇和切削,削減為空白,鑽孔,拋光技術集標記。
⑼ 寫一篇去文化中心的觀後感200
上個星期五,老師向我們公布了六年級可以免費參觀文化中心,能爭取到這次活動真的是非常的幸運,因為我們六年級無論是在紀律方面、整隊方面都非常的好。所以,校方一致決定推薦我們六年級去參觀文化公館。
星期一,我們來到了文化中心,一下車,我們親眼看到的文化中心遠比我們想像中得大、漂亮。我們在外面整好隊,就等工作阿姨來帶領我們參觀文化中心內部。一到裡面,文化中心的阿姨就跟我們說張家港文化中心的來歷以及有哪些館組成。從她的話語中我們了解到:文化中心這個工程佔地230畝,總投資超過7億元,建築總面積7.5萬平方米,於2009年9月26日全面竣工;文化中心由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科技館、美術館、城市展示館大劇院和服務區8個功能建築工程。
我們先來到了城市展示館。工作員阿姨先給我們概括了城市展覽館的主要部分:城市展覽館主要通過文字、圖片、聲光電、影像、模型好互動游戲等。我看到牆壁上有四個字叫古村遺落,我不是很明白它的意思,看了下面的注釋才知道張家港歷史悠久,在馬家浜文化以前,就有了人類活動。西部距今8000年以上的東山村文化遺址,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目前的太湖流域、也是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最早的遺址。東部距今5500餘年的鹿苑徐家灣文化遺址位於塘橋鎮鹿苑以南,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該遺址的發現,使原定的5000年前的海岸線向北推移了10多公里,我從這些數字中感受到時間的漫長,但還保留著我們人類想要探索的東西,我覺得,歷史非常的了不起,,我長大以後一定要為探索、解開未解之謎做出貢獻!
接下來我們又去了二樓,我們又參觀了各種各樣、分富多彩的模型,看到這些模型我的心裡十分高興。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全因有兩點。一、我從這些模型當中找出了自己的家。二、我從這些模型中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看到的推測出了這些模型在現實中的面積有多大。
然後,我們又去了三樓,當電梯一登到頂時,我就看見了一句強而有力的標語:黃金口岸,人居典範。我們右轉,啊!這個模型是多麼的大啊!我們先看了一段影片,這部影片是做的多麼繪聲繪色啊!可是我更關注的是下面的模型,工作員們在模型上放了許多的小燈泡,放映起來五顏六色的,真好看!可是這樣的時間只有短暫的幾分鍾,可是我了解到了許多知識。
參觀完了城市展示館我們又去了美術館,美術館讓我深深吸引住的只有兩個,那就是我們的市長和市委書記。他們是誰呢,工作員阿姨告訴我,他們分別是姚林榮和徐美健。還有就是我們獲得的榮譽,工作員阿姨跟我們說:我們的城市獲得了許多獎項,有「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市」等,共160多項。我對我們的張家港市深感驕傲。
在這次參觀中,我懂得了許多、看到了許多。啊!張家港市文化中心,有空的時候,我一定再來的,我一定會再來閱讀,觀看我們中華的歷史的!
希望親親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的支持,謝謝祝2016好運
⑽ 良渚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文化特徵
生活用器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
良渚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社會進程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
良渚 黑陶瓶
,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
良渚建築復原
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一帶繼崧澤文化之後興起的是良渚文化。這種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發掘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以錢塘江為界,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其影響曾達長江北岸的南通地區。據碳14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的開始階段,並與夏代統治集團有密切的聯系。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無錫先蠡墩,張家港市徐家灣;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餘杭反山、瑤山、匯觀山和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縣馬橋,青埔福泉山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玉器、刻紋黑陶、竹編器物、絲麻織品等,顯示了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生產,主要體現在農業和手工業兩個方面。水稻栽培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仙蠡墩、徐家灣、錢山漾、水田畈和吳縣澄湖等遺址的良渚文化堆積中,都發現了稻穀和稻米的遺跡。經鑒定,這些稻穀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個氏族部落還從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子、兩角菱、毛桃核、酸棗核等遺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些可能是人工種植的,這時的農作物品種顯然比馬家浜、崧澤文化增多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擴大了。
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推廣。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僅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餘件。石犁有兩種形制,一種平面呈三角形,刃在兩腰,中間穿一孔或數孔,往往呈豎直排列,可以安裝在木製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種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後端有一斜把,可能是開溝挖渠的先進工具,故又稱「開溝犁」。這兩種石犁都是良渚人發明的新農具,對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