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遺址公園
1.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2.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遺址非常多,數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舉10個最著名的作為代表。
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歷史。
西安秦始皇陵。中國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原為清朝皇家園林,八國聯軍侵華時被焚毀。
西漢南越王陵。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昧之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國少數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宮殿,距今已超過1000年歷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高句麗皇城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麗所建立的政權,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馬王堆。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歷經2000餘年,屍身不腐,被譽為「考古界的奇跡」。(馬王堆並非干屍)
湖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前身為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惟一具有1000年歷史的學府。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始建於公元493年,集合歷代皇朝的佛像和書法摹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3.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內什麼時候能建成博物館
新華社鄭州5月25日電(記者雙瑞)位於鄭州市中心的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內,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正在施工建設,這是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最核心的文物保護展示項目之一。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封頂,預計年底完工,明年布展。
鄭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完工後,將與商代城牆形成一組景觀,靠近城牆的一側全是透明的玻璃幕牆,觀眾不僅能觀賞館內文物,還可以近距離看清城牆遺址。
4. 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在哪裡
可以這樣講,宋夏永樂大戰的慘敗直接把宋神宗趙頊氣死了。永樂大戰爆發兩年多後的公元1085年4月,年僅36歲的北宋第6位皇帝趙頊病亡。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場把宋神宗趙頊氣死的宋夏永樂大戰,就發生在我們榆林市榆陽區與橫山區交界的無定河兩岸,當年,那可真成一條「血染的河流」。
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次調研,不是為了議論歷史的孰是孰非,而是想通過深挖歷史,呈現歷史,思考歷史,活化歷史,條分縷析,來說明宋夏永樂大戰與今日我市發展文化產業項目的內在關系。
讓我們的調研就從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0年前說起吧。
李繼遷叛宋
公元982年,李繼遷19周歲。
公元963年,李繼遷出生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無定河邊的黨岔鎮。那時,這一帶稱作銀州。
繼遷是個註定要成大事的孩子,史載,他「生而有齒」。
李繼遷是黨項人,唐末,其先祖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受賜李姓,受封銀、夏、綏、宥四州地。
銀、夏、綏、宥四州是後來李繼遷三代人創立西夏王朝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黨項李氏創立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大本營和總後方。而這四州之中的其中三州,在我們榆林。
銀州,北周置,治所故址在橫山區黨岔鎮北庄村,轄境相當於今天的榆陽區、米脂縣、佳縣及橫山區東部地區。
夏州、北魏置,故址在我市靖邊縣北統萬城。現在的橫山區西北部、靖邊縣東北部及內蒙古烏審旗、杭錦旗屬夏州管轄。
綏州,唐武德三年(620)置。轄境相當於今榆林市綏德、子洲、吳堡、清澗等縣及子長縣部分地區。
宥州,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海市和鄂爾多斯鄂托克旗一帶及我市定邊縣東北部、靖邊縣西北部一小部分區域。
唐末黨項拓跋思恭從青海率部內遷至我們陝北榆林,因鎮壓黃巢起義受封定難軍節度使,經過五代時期50多年的苦心經營,黨項李氏已成為盤據在我們榆林的一支不可小覷的地方割據勢力。中國歷史上,唐、宋王朝之間有過一個大分裂的紛亂時代,即「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50多年間,「定難軍節度使」這一統領銀、夏、綏、宥四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均由拓跋思恭後人世襲。拓跋思恭之後,第二任:李思??ㄋ脊У埽?壞諶?任:李彝昌(思恭孫):第四任:李仁福(彝昌族父);第五任:李彝超(仁福子);第六任:李彝興(彝超弟),以上歷任定難軍節度使,五代時先後附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里反復論述,是要說明黨項李氏與我們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這樣講,是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成就了黨項李氏。黨項李氏深耕我們陝北榆林,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拓跋思恭立足陝北(唐末);第二階段:黨項李氏6任定難軍節度使,四代人世襲我們榆林,並在榆林站穩腳跟,割據一方(五代);第三階段:黨項李氏圖謀建國,並經過三代人在以榆林為中心土地上的殺伐征戰,建立西夏王朝。
而建立西夏王朝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宋夏永樂大戰發生的100年前,公元982年李繼遷的叛宋。
李繼遷這個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出生的「生而有齒」的陝北後生(橫山人,原籍青海),是一個有鴻鵠之志、有血性和殺伐之心、有堅定目標(建立西夏國)的銀州少年。他從19歲在榆林抗宋,到41歲戰死,身經百戰,越戰越勇,他所發動和經歷的戰事,百分之八十發生在我們榆林(銀、夏、綏、麟、府州)這塊剛強的土地上。
李繼遷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宋史》記載:他的高祖是拓跋思忠,思忠是拓跋思恭的胞弟,唐末跟著他哥哥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打仗特別勇敢,戰死後唐僖宗追任他為宥州刺史。他的曾祖父李仁顏,官職是銀州防禦使,就是銀州的軍事最高指揮官。他的爺爺李彝景在五代後晉時又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他的父親李光儼在後周時繼續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可見李繼遷與銀州淵源之深。
李繼遷祖上不僅幾代世襲銀州做官,他自己做官也早,他11歲(974)時,就被北宋任命為「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那麼李繼遷這個11歲時就在北宋為官的銀州少年,為什麼要叛宋呢?事情還得從982年說起,當時的定難軍節度使,是李繼遷的叔伯哥哥李繼捧。他沒和他的弟弟李繼遷商量,就舉所轄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實質性歸附宋朝(原來是名義上歸附,獨立性強),繼遷堅決反對降宋,苦勸哥哥繼捧,繼捧不聽勸,乾脆附宋入朝,舉家遷往當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去享受榮華富貴。臨走前還教導他弟弟繼遷說,你在黨岔的銀州老家好好守著,哥到外邊去干一番事業。但宋朝皇帝不放心,隨後又下詔令李繼遷及黨項李氏其他族人也到開封去。血氣方剛的李繼遷豈肯服從?這位「勇悍而有智謀」的橫山後生,當機立斷,立即竄據山野,從此踏上了20多年拒宋自立的曲折道路。
繼遷離開黨岔銀州的一幕十分驚險,皇帝下詔後,銀州已封城,繼遷出城已十分困難,他「偽稱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棺中,與其黨數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出其祖彝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繼遷自言:我李氏子孫,當復興宗緒」。
這段話用白話說就是,繼遷為了出城,謊稱他奶媽死了,要安葬到銀州城郊外去。他帶著忠於自己的幾十個黨項子弟,披麻戴孝,將兵器藏在棺材中,以給奶媽辦喪事為名,騙開城門,一口氣狂奔到距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當時地斤澤是黨項族人的聚居地。繼遷把他爺爺李彝景的哥哥李彝興的畫像舉過頭項(繼遷爺爺李彝景的官職只是銀州防禦使,而他爺爺的哥哥李彝興則是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四州,號召力強),哭著向黨項族人數落他哥哥李繼捧的不是,黨項族人齊刷刷跪在李彝興的畫像前,都哭著說要跟著李繼遷復興李氏宗室,干一場建國立業的大事。
從李繼遷立志抗宋自立的982年到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82年,100年間,李繼遷三代人前赴後繼,殺伐征戰,從此他們的老家「銀、夏無寧日」。
下面,僅舉李繼遷起兵之初在我們榆林征戰的幾例:
第一例:982年12月,李繼遷攻夏州。尹寬(宋夏州刺史)使請濟師,太宗詔引進使梁迥領兵往護銀、夏諸州事。繼遷聞之,退。
意思是說:982年,李繼遷帶人攻打靖邊統萬城的夏州,宋太宗趙光義高度重視,下詔令梁迥帶部隊支援黨岔、統萬城的銀州和夏州。李繼遷一看打不過,跑了。
第二例:983年,夏5月,李繼遷又帶人來騷擾銀州、夏州一帶。這次又驚動了皇帝趙光義,宋太宗令銀、夏、綏、宥都巡檢使田欽柞與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戰於葭蘆川,不勝,棄鎧甲走。
這里需要關注的是「??柞嶺」這個地名。「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柞嶺在哪裡?應該在今日榆陽區與米脂、佳縣交界處。叛宋初期,李繼遷每次出兵都是從地斤澤(今內蒙古烏審旗烏審召鎮境內的「胡同查干淖爾」)由北向南襲擊,與宋軍「戰於葭蘆川」,必然經過榆陽區、米脂縣到佳縣,所以「??柞嶺」應在這三區縣交界處。
李繼遷叛宋之初,基本是連戰連敗,沒打過幾個勝仗。但他來得快,跑得也快,宋軍很無奈,給皇帝報告時這樣分析原因:「賊居沙磧中,逐水草畜牧,便於戰斗,利則進,不利則走。今五路齊入,彼聞兵勢大,或不接戰,且謀遠遁。欲追則人馬乏食,將守則地無堅壘。賊既未平,臣輩何顏以見陛下。」「羌人剽悍多詐,出沒不時,我師乘銳,見小利小勝,必貪功輕進,往往墮賊計中。第嚴約束,明烽候,堅壁清野,以挫其鋒。」984年,知夏州尹憲和巡檢曹光實向地斤澤發動了一次夜襲,焚燒帳篷四百多,斬首五百級,還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繼遷僥幸得以逃脫,就這繼遷仍不屈服,帶著人馬不斷攻宋。
李繼遷以地斤澤為根據地戰鬥了兩三年,實力漸漸壯大起來。這個銀州少年最想念的還是他的老家黨岔銀州,他想奪取銀州,於是問計於眾。他的弟弟李延信說:地斤澤這個地方雖然東鄰麟、勝二州,西接夏、綏二州,軍事位置不錯,但畢竟是個小沙窩,哪裡能做首都?現在銀州一直有人來投奔我們,乾脆我們讓他們做內應奪取銀州!部下張浦也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張浦同時提醒繼遷說:銀州都巡檢曹光實是宋朝的一員老將,善於用兵,若不誘之離開銀州,我們不一定能攻克銀州。於是李繼遷令弟弟李繼沖把黨項能動員的部落都動員糾合起來,做好戰斗准備,他自己帶著黨項豪酋破丑重遇貴與張浦、李大信等人趕到銀州騙曹光實。見了面,他誠懇地對曹光實說:我腦子進水跑到地斤澤以來這幾年,吃不上喝不上難以生存,我現在想投降你你樂意嗎?曹光實相信了李繼遷,當即認李繼遷為自己的外甥,並且行了舅甥之禮,商定過幾天在佳縣葭蘆川一帶舉行正式受降儀式。曹光實為了擅功,不與他的手下商量,就輕率確定了此事。到了約定的那天,繼遷派兵在葭蘆川設伏,自己領十幾個人到銀州迎接曹光實出城受降。曹光實令他的干兒子克明護著輜重在後,他自己帶著百騎直奔葭蘆川。李繼遷與他剛認的這個舅舅曹光實談笑自若,並馬前行,從黨岔銀州出發向東北方向葭蘆川行進。到了葭蘆川,李繼遷舉手揮鞭,伏兵起,殺光實,瞬間殲滅了曹光實帶的百騎。李繼遷撥轉馬頭,借曹光實旗號騙開銀州城門,殺入銀州,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定難軍留後」(相當於定難軍副節度使)。李繼遷誘殺曹光實攻佔銀州是985年2月。從此,黨項四州歸附李繼遷的人越來越多。李繼遷殺回他的老家,威名遠播,漸成氣候,實力大增。
李繼遷985年2月據銀州,3月,乘勝攻取宋會州(今陝西靖邊東)、三族寨(米脂西),進圍撫寧寨(今鎮川)。四月與宋軍戰於濁輪川(今神木窟野河邊)。這次,他可遇上了一個真正的對手——北宋名將李繼隆。有人甚至說,李繼隆是「北宋第一名將」,他英勇善戰,敢戰、能戰,其戰功不在楊無敵、種世衡、狄青之下。由此可見,在冷兵器時代,一場戰役能否勝利,主將的英勇無畏,起決定性作用。
濁輪川大戰,李繼隆一戰殲敵五千,並乘勝追擊至銀州,李繼遷帶領殘部棄城而走,銀州被宋軍奪回。李繼遷在窮途末路之時於986年附遼。李繼遷投降契丹後,契丹將公主嫁給他,並幫助他擴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為夏國王。淳化二年(991),李繼遷向宋請降。其實,李繼遷這是緩兵之計,為了贏得時間,積蓄力量,以便進一步與宋朝角逐抗衡。但北宋息事寧人,一味遷就李繼遷,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官職,並賜名趙保吉。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繼遷再次占據銀州。至道三年(997),李繼遷又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管轄銀、夏、綏、宥、靜(在米脂北)五州。銀、夏、綏、宥、靜五州終於回到拓跋李氏手中。然而,李繼遷並不滿足於此,咸平二年(999)至四年,再次出兵攻掠北宋麟、府、延州。
李繼遷附遼的這一年(986),恰是楊家將的核心人物楊業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的一年。
李繼遷與楊業是同時代人,但楊業應該大繼遷十幾歲。為什麼提到楊業呢?主要是想說明北宋這些名將與我們榆林這塊土地的關系。楊業的父親楊信是神木人,擔任過麟州刺史,但楊業在麟州並沒有多少戰績,他弱冠之年就跟著唐末北漢皇帝劉崇到了太原,成為劉崇賬下一名驍將。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楊業降宋,從此跟著宋太宗征戰。宋太宗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駐防山西雁門關宋遼邊境。楊業8年抗遼的主戰場大都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所以,從開發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講,英勇無敵的「楊家將」雖然是一優質IP,遺憾的是這一IP在我們榆林沒有太多的故事可挖掘。
而宋夏征戰之主角李繼遷就不同了,他與我們榆林的關系是:生於斯、戰於斯、死於斯。
楊無敵跟著宋太宗在山西浴血奮戰的時候,李繼遷一點也沒消停,在我們榆林跟北宋不停地搗蛋。從982年叛宋到997年,李繼遷16年間一直與宋軍轉戰於銀、夏、綏、宥四州之間。997年,漸漸壯大起來的李繼遷兵鋒指向宋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先襲擊了宋朝運往靈州的芻粟四十萬,又抵禦了宋五路大軍的進剿,於1002年攻陷靈州,殺靈州知州裴濟,徹底打開了北宋的西北大門。李繼遷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遼冊封為西平王,便改靈州為西平府。李繼遷令他的弟弟李繼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領民眾建造宮室、宗廟,於公元1003年正月建都於此。
李繼遷離開榆林到寧夏建都,也有一番宏論,他弟弟李繼瑗起初對他離開老家銀州和夏州並不贊同,對他說:銀、夏繫纍世經營,祖宗靈爽,我們不應該離開這里。繼遷說:「從古成大事者,不計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眾。西平(寧夏靈武)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壕,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齣,關中將莫知所備,且其人習華風,尚禮好學,我將藉此以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豈平夏偏隅可限哉!」
李繼遷建都靈州後,時而向西征戰,時而向東進軍,東沖西突擴大地盤。1003年6月,他帶兵2萬圍宋麟州(今我市神木市),宋真宗急令駐守在佳縣金明寺的北宋巡檢李繼周增援,真宗看著地圖說:「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憂耳。」當時宋朝麟州知州衛居寶是一員戰將,他不僅做到了宋真宗詔令的「戮力可守」,而且派一支奇兵出城與李繼遷的2萬大軍廝殺。當時的戰況真是激動人心,敢死隊在李繼遷的大軍中冒死廝殺,麟州城上,衛居寶親自上城督戰,令所有守城士兵高聲吶喊為殺入敵陣的勇士助威,同時箭雨和矢石(冷兵器時代的拋石機將石塊拋入敵陣)如注,城上城下合力搏殺,殺傷李繼遷萬餘人。繼遷一看宋軍英勇,只得拔陣而去,敗回靈武。
1003年6月這場「麟州保衛戰」與80年後的「永樂保衛戰」十分相似,除過自然環境、雙方軍力等因素外,戰將是否臨危不懼,是否能夠出奇制勝是關鍵。1003年的麟州保衛戰,就是因為有知州衛居寶這個戰將才獲勝,他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出奇不意派出一支敢死隊殺入李繼遷2萬大軍之中,同時親自在麟州城頭擂鼓助陣,才有了這場勝利。而80年後的永樂大戰,因為沒有衛居寶、包括范仲淹、李繼隆、種世衡這樣的文武全才,遇上徐禧這樣一個不懂軍事又剛愎自用的主帥,所以永樂大戰才輸得那樣慘。
當然,宋夏永樂大戰失敗的原因還有許多,宋軍的冒進也是失敗原因之一。宋軍所築永樂城,距李繼遷幾代人視若生命的老家黨岔銀州隔無定河相望,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有一句俗話說,「欺負人欺負到家了」,指欺負到家是不能忍受的。宋軍把前沿堡壘永樂城築到了西夏家門口,黨項李氏怎能容忍?雖然1082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已把都城遷到了寧夏銀川,但橫山黨岔的銀州,始終是黨項李氏夢牽魂縈的老家!1082年發生在黨項李氏百餘年苦心經營的老家橫山黨岔家門口的那場永樂大戰,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為什麼要「傾國來爭」「以死相拒」,舉西夏全國之力和你死磕,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李繼遷1003年「東征」麟州失敗後,1004年正月又在「西征」甘肅西涼府時中計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
這次西征西涼府大敗,李繼遷奔而未還,他在掩著創傷奔回靈州途中死,其時41周歲,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遷都
李德明(981-1032),德明繼位之時,正值宋、遼媾和,訂立「澶淵之盟」。為了自立自保,德明一方面堅持與遼聯姻、受遼封賜的方針,同時也與宋通款講和,周旋於兩大國之間,求得一個和平發展的空間,鞏固和發展繼遷所建立的事業,發展農牧業生產,西掠吐蕃,北敗回鶻,奠定了西夏建國的基礎。
一部宋夏史,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如果說,李繼遷以戰爭的手段實現了他與北宋的交流,李德明就是以和平為手段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訂立和約,宋朝承認李德明佔有銀、夏、靈諸州的既成事實,封德明為西平王,仍授德明定難軍節度使。而且每年賜給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
1020年,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遷到了興州(今寧夏銀川),自此,西夏定都於銀川。
李德明統治的28年,宋夏之間以和平為總基調,銀、夏一帶少有戰事。1032年11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稱帝
用今天的話說,李元昊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元昊1032年繼位後,不願繼續臣屬宋廷,追求與宋廷分庭抗禮的對等國家地位。繼位之後,開始有步驟地實施立國稱帝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元昊刻意突出黨項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戰」與「和」的建國思想上,元昊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德明去世前,這對父子就曾就此問題展開過討論,德明訓戒他的這個好戰的兒子說:「吾久用兵,終無益,徒自疲耳。吾族近三十年衣錦綺衣,此聖宋天子恩,不可負也。」德明的意思是說,你看我與宋廷近30年不打仗,宋朝皇帝每年給我們那麼多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這種恩德不能辜負。可元昊則不以為然,回答他老爸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意思是說,吃好穿好算什麼,不過是普通人的訴求,英雄一生,應該稱王稱霸,建功立業,只吃好穿好有什麼意思。
李元昊即位後,立即實施其建國宏圖,採取與其父李德明迥異的治國措施,旋即以一個獨立政權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一是易姓氏,稱吾祖(兀卒)。
元昊首先拋棄了唐賜李姓和宋賜趙姓,認為這二姓都不足貴,他甚至連祖先的姓「拓跋」也不屑一顧,自更姓拓跋氏為嵬名氏,名曩霄。
二是明號令,勒諸部。1033年3月,元昊下禿發令,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全國禿發,三日不從,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三是別服飾,辨貴賤。《宋史》載:「文資則襆頭、?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鏤冠、銀帖間金縷冠、黑漆冠,衣紫旋?,金塗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馬乘鯢皮鞍,垂紅纓,打跨鈸拂。便服則紫皂地綉盤?倫踴ㄐ??,束帶。民庶青綠,以別貴賤。」
可以這樣設想:在我們將來建設的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北宋城」內,僅把西夏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恢復,讓遊客穿上游園,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以服飾顏色區分人的職別和貴賤,可謂赤橙黃綠,五顏六色。
西夏文官和武官,大體從頭到腳佔了6種顏色:紫、緋、金、銀、黑、花。老百姓只能穿戴兩種顏色的服裝:青、綠。
元昊還親自主持了黨項族的文字創制工作,創西夏民族文字「蕃書」,後人稱其為「西夏文」。經過四年大刀闊斧的國內改革和周密准備,1038年10月11日,元昊正式立國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稱帝後,與北宋近30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對於北宋王朝來講,元昊稱帝不啻是一噩耗。幾十年來,為了阻止西夏立國與稱帝,北宋幾代皇帝嘔心瀝血,委曲求全,給黨項李氏供吃供喝,還是沒能阻止西夏王朝崛起的步伐。
元昊稱帝,使宋夏邊境形勢驟然吃緊,雙方劍拔弩張。
而我們今天榆林市境內的神木、府谷、榆陽、橫山、靖邊、綏德、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吳堡等縣區,即為宋夏邊境爭奪戰的主要區域,宋夏重啟釁端,榆林人民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榆林人民的母親河——無定河,憂傷地記下了這一切。
來源:榆林日報
編輯:自在獨行
5. 鄭州商代遺址公園地址及公交
鄭州商代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人民路
附近公交站點與可乘坐公交車:
6. 盤龍城遺址公園在哪裡,什麼時候開放
盤龍城遺址公園在盤龍城葉店的盤龍大道,具體位置在湯雲海路巢上城的馬路對面。預計今年10月份開發
望採納,謝謝
7. 商代城市遺址中,墓葬區和生活區是如何布局的;其中很多都是隔河相望的,這是否有一定的依據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Yin Xu。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2001年3月,在由國內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
根據最近的考古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並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庄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在這里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朴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庄東地H1甲骨窖穴、54號基址和花園庄M54號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發現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於1936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現於1973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發現於1991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畋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王陵遺址共發現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中」「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深達15米。墓內槨室、棺木極盡奢華,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34年起,這里共發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有8座4條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M1217,最東為M1001、M1550,位於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西北部為M1003、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東區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後期的王陵。在王陵遺址的東區和西區,還分布著2,000餘座小墓葬,其中東區已發掘1,383座,西區發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跡。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規律地成組排列。坑內埋葬著數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演變為製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文化潛力。如1999年在傳統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現洹北商城,面積達4.7平方公里,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M54墓,成為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築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築形制的又一重大發現;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庄東地甲骨窖穴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系列的新發現表明,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先後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相繼成立了專業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行政管理和游覽服務,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已經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巨資,編輯製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築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編輯本段殷墟建築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牆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編輯本段殷歷法為農歷所沿用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准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採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採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採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葯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本段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編輯本段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後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編輯本段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佔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童明康認為,相對於寺廟、建築、石窟等可視性遺產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產非常不易,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庄,南起劉家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禮制、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後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新華社)
後申遺成功
門票:50元
8. 鄭州在建一處遺址公園,佔地多大呢何時對外開放呢
說到河南這個省份,大家應該不陌生。河南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優越。現如今河南發展越來越好,經濟實力在不斷提升當中,尤其是其省會城市鄭州。鄭州,位於河南中部偏北,是我國的新一線城市,綜合實力自然不用多說。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曾五次為都,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來鄭州旅遊的遊客也不少。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為周圍區域人們提供一處休閑遊玩的好場所,同時還能了解我國歷史文化,打造鄭州一處文化地標。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呢?
9. 鄭州市區內的商代都城遺址公園怎麼去
坐2路吧
好像不是你說的這個名字
有一個三角公園,在商城路和人民路交叉口,回百盛對面
很小。。。中間放了答一個大鼎,可能是司母戊鼎的仿製品吧
或者你說的商城遺址?也是2路在商城路城東路口下
不過那裡就是個大土堆而已。。。旁邊有個城隍廟
還是建議你去博物院看一看,現在正在進行一個古印度文物展,是國家級的展出
河南省博物院是其中一站,挺不錯的
有很多佛教和印度教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