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遺址介紹
❶ 隋唐洛陽城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❷ 隋唐長安城遺址的介紹
隋唐長安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區。隋稱大興城。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由宇文愷經過周密調查而精心設計,作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後仍以此為都城,稱長安城,並不斷修建和擴充。長安城在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南城的優點,利用了當地六坡地形特點,由外郭城(羅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長安城遺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的勘察、發掘,先後完成了對外郭城、皇城、宮城及城內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並據此繪制了長安城的實測圖和復原圖。
❸ 隋唐城遺址具體指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❹ 西安隋唐灞橋遺址的遺址介紹
1994年,陝西省考古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三孔橋洞、四座橋墩。專橋墩長約9.5米,寬2.5米,是用石條砌屬築而成,造型為船形,東西方向排列,南北兩端均呈尖狀,有分水尖,其上部安裝有石雕龍頭裝飾,雕刻精美,很有氣勢。四座橋墩的造型和大小基本一致。從發掘情況看,估計隋唐灞橋總長約400米。西安古灞橋始建於隋初,廢棄於元,為中國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一座大型石拱橋。
❺ 隋唐遺址公園的介紹
隋唐遺址公園地跨洛河兩岸,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歷史。
❻ 西安隋唐灞橋遺址的介紹
西安隋唐灞橋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鎮柳巷村灞河河道,是隋唐時期的遺址,1994年,陝西省考古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❼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今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宮城西部也陸續發掘出一些規模較小的殿、亭遺址。在中軸線略偏西的地方還發掘出規模比較宏大而又有重疊關系的長方形殿址多處及圓形建築遺址一處。隋唐兩代為了營建宮室而專門建造的燒瓦窯群,也在應天門右側被發現,出土大批註明宮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水渠:呈東西走向,以磚和石塊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側曲折以環繞台基北部。水渠寬約2米,北折部分南北長約15米,台基北側部分東西長約63米。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寓居洛陽。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後,回到洛陽,買位於履道坊西北隅故散騎常侍楊憑宅。此後又有短期的外任。拜秘書監後,在長安新昌坊稍居。大和三年(829),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由長安回歸洛陽,居住履道坊本宅。會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卒。子孫遵遺囑,將其葬於龍門山琵琶峰。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❽ 隋唐時期的文化遺跡
晉商文化: 隋唐時期,隨著山西工礦業向縱橫發展,境內商業繁華,太原商人在國內主要繁華城市佔領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對外貿易。
唐代國勢強盛,疆域廣大,國內商業空前繁榮,對外貿易也發達。波斯商人曾涉足太原進行商品交流。這里出土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參見《中國簡史》,人民教育出版社)說明,太原在當時已是一座對外貿易的城市。
晉陽城在隋唐時期規模不斷擴大,隋代擴建了新城與倉城;唐貞觀中李績又築東城,武則天時期,崔神慶又修築了連接東、西兩城的中城,有的學者推測唐代晉陽城的人口當在25萬以上。城市人口的增加自然帶動了商業的繁榮,也出現了有名的大商人。
隋唐時期交通發展迅速,特別是唐代,有極為詳備的驛傳制度,促進了水陸交通的暢通。「唐制三十里一驛」,即在每條大道上隔30里均設驛站。驛站設有驛館,驛館周圍又多有私人開設的客店、商鋪及手工業作坊。每個驛站不僅是接待行旅之所,而且也是商貨集散和聯系手工業作坊之地。《通典》載:驛站和交通要道上,「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南達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說明交通帶動了商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晉陽相繼為長安、洛陽、太原三都聯系各地區之樞紐,當時正值江、浙經濟繁榮,全國性市場出現,又是同遼和西夏進行茶、馬貿易的重要之地,因而交通縱橫暢達,地位愈顯重要。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曾以詩仙、詩魔自比,另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生於河南新鄭(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❾ 隋唐城遺址的大致位置和建築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都城遺址,位於洛陽市區及近郊。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陽城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即:天闕(伊闕)、天街、天門(定鼎門)、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堂,南北縱貫隋唐洛陽城中,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
隋唐洛陽城的軸線建築,是世天人合一的隋唐洛陽城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之一。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像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築是何等宏偉壯觀!
五代時梁、唐、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范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