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迂腐
㈠ 西游記主要人物評價
1、孫悟空(心猿)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
出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為尋求長生之道,獨自漂洋過海,歷經八九載,學會了講人言、行人禮,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為師,習得地煞數七十二變和觔斗雲(又作筋斗雲)本領。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後大鬧地府與天宮,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因感覺職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並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
因醉酒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十萬天兵天將對其圍剿,後被二郎神困住,又被太上老君用金剛琢打倒,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金剛之軀。
之後大鬧天宮,被王靈官戰個平手,後來在與如來的鬥法中失利,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過自新。
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音點化,拜唐僧為師,法號行者,同往西天取經。
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最終封為「斗戰勝佛」。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成為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中國人將他奉為神明。
孫悟空堅持自己心中正義、嫉惡如仇,勇往直前,機智靈活,執著略帶倔強,最喜好當官,是心靈的化身,智勇雙全。武器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時的定海神珍鐵。
2、唐僧
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
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並取名為:悟空(菩提祖師所取,唐僧賜別號行者)、悟能、悟凈,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
唐僧為人膽小,一心向佛。
3、豬八戒(木母)
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掌管天河水軍。因在王母瑤池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闖入廣寒宮,企圖調戲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被糾察靈官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罰下人間。
但錯投了豬胎,成了一隻野豬,修煉成精,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擁有投胎前的記憶和玉帝賞賜的兵器。在高老莊搶占高家三小姐高翠蘭,被孫悟空降伏,跟隨唐僧西天取經。最終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
為人好吃懶做,憨厚,膽小,且貪圖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劇色彩的,而且有時也立有功勞。它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又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卯二姐卻死了,只留下一個洞府給他。至此棲身雲棧洞,自稱「豬剛鬣」。
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被唐僧收為二徒弟後,為讓其繼續戒五葷三厭,唐僧給他起了個別名叫「八戒」。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幫手,一路負責挑擔,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武器是九齒釘耙。
4、沙和尚(沙僧)
又名沙悟凈、沙僧。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玉皇大帝,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受萬箭穿心之苦。後被唐僧師徒收服,一路主要負責牽馬。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為人忠厚老實、任勞任怨。
(1)西遊記迂腐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喜劇性格;滑稽諧趣卻憨厚朴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過富於揩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遊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
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西遊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傑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㈡ 西遊記中是個人物的人性格特點!!!每個200字左右
唐三藏
因為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孫悟空
所以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孫悟空。孫悟空本來是仙山上一塊靈石,變化而成的猴子。因為膽識過人,受到群猴的推舉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雖然在水簾洞中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不能夠天長地久。於是他拋下了一切,離家拜師學習仙道,從此就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豬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樂角色-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沙悟凈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凈,他則著墨較少,但是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沈默踏實的性格。
㈢ 西遊記的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是什麼
1、孫悟空:桀驁不馴,勇敢機智,神通廣大,百折不撓,敢作敢當,嫉惡如仇。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
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分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2、唐僧: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一個虔誠執著的佛教徒,在取經的過程中堅定,從不懈怠動搖,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屈服,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成正果。另一方面,又性情和善,連兇殘的敵人也可原諒,偏聽偏信。
3、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戰斗勇猛,知錯就改,淳樸憨厚。
八戒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貪生怕死,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但又性格溫和,憨厚單純有時也很英勇;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難分敵我。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4、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實,沒有主見。
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 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
(3)西遊記迂腐擴展閱讀:
《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書中講述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它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㈣ 愛讀書的你讀了哪些中國古典名著呢你喜歡書中的哪個人物呢請說說你的理由
我最喜歡的名著是來《西遊記自》。《西遊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的小說,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使這部經典名著趣味無窮。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描寫非常生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孫悟空的正義勇敢,豬八戒的憨厚傻氣,沙僧的老實厚道和唐僧的迂腐,這四個人的「黃金搭檔」使艱難的取經之路充滿趣味。也給我的生活帶來無窮樂趣。
㈤ 西遊記的思想意義
西遊記的思想意義: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
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置的八十一難。
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贊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斗精神,表達了人戰勝自然的豪情壯志,同時也宣揚了懲惡揚善的主題。
(5)西遊記迂腐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
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
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
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作者介紹: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介紹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
「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
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
㈥ 西遊記有什麼情節能體現唐僧迂腐,固執之類的
當然是三打白骨精啊 呵呵 老豬和沙僧都說猴子是火眼金睛了 和尚還一個勁的揪著猴子的小辮子不放 我當時就想上去揍那個和尚。。。不解釋
㈦ 西遊記唐僧 辯論會
「針對反方辯詞該怎麼說」
那好,我們針對反方辯詞,一條一條來反駁反方的觀點:
「唐僧很沒有主見」:
豬八戒天天嚷著散夥、回高老莊,沒100次也有80次,唐僧沒主見過哪怕1次嗎?
沿路的國王,有要和唐僧平方江山的;有要用最好的條件留住他的;甚至女兒國國王要把整個國家給他,他動搖了嗎?
豬八戒開過小差,孫悟空一怒之下回過花果山,最沒「本事」,所有妖怪的目標的唐僧,卻是最堅定不移的一個,敢問對方,這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還不算有主見,怎麼樣才是有主見?
「而且很軟弱」:
每一次,要被妖怪「開膛破肚」「蒸了吃」的,都是他;
每一次,被誤會,被抓去關著,要被殺頭的,都是他;
每一次,美色當前,意志軟弱的,早就魂飛天外了,不為所動的,也還是他;
明知前面等著他的,依然是一次次苦難,但依然堅定前行,這樣的人,能叫「軟弱」嗎?
「由於自己能力不夠……」
在西遊4人組中,每個人都有弱點,每個人都有能力不夠的方面。孫悟空,多少次被整的死去活來?就算是觀音菩薩,也有看不清六耳獼猴的時候
「能力不夠」,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覺得,這個「能力不夠」,絕不應當被嘲笑
「看問題顯得片面,卻很固執」
這個觀點,恐怕是來自三打白骨精這一段吧?
就是在三打白骨精不久,當再次被抓,明白真相之後,真心懺悔,勇敢向孫悟空承認錯誤的人,是誰?
在「天地君親師」的古代,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唐朝,一個師傅,明確向徒弟承認錯誤,這樣的人,能稱為「固執」嗎?
「不肯聽別人的意見」
在通天河救陳家莊小孩,在比丘國救嬰兒,在朱紫國孫悟空為國王治病,那一次,唐僧那一次不是遵照猴子的意見?
在孫悟空的專業領域,唐僧對猴子的意見,無論看起來多不可思議,多胡鬧,他幾乎都是全盤接受的
恰恰相反,我覺得唐僧太過「聽取意見」,耳根子太軟,所以才聽信了豬八戒的鼓動,多次對猴子念緊箍咒(猴子和八戒都是「打妖怪」的「專業人士」,對這方面一竅不通的唐僧,自然只能聽他們的主意,問題是,他沒聽出豬出的是餿主意)
「迂腐友膽小」
膽小,前面「軟弱」反駁過了
迂腐,不知從何說起?
五庄觀,猴子偷人參果,最「迂腐」的唐僧,說至少給人家陪個禮,看似迂腐,卻是最符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在女兒國,最「迂腐」的唐僧,終於用他的「迂腐」擊敗了世俗的慾望
其實,《西遊記》中的唐僧,是個很單純的人物,他只有2個原則:
1佛法,2人命
對於佛法,無論有什麼困難,無論有什麼誘惑,他都要去追尋他的真經
對於人命,他堅持:每一條命都要救,每一個人都不能殺
只要不違反這2條原則,其它方面,這個笨和尚都很隨和,比如偷了人參果,猴子叫他連夜逃竄,他一點都不迂腐;比如猴子殺了老虎,算是殺生,但他竟然給猴子縫虎皮裙
========================
因為你說「在閱讀《西遊記》時,對唐僧這個人物友兩種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只說小說中的情節,而不是說現實中的唐玄奘這個人物。
上面說的例子,從《西遊記》中都能找到
㈧ 西遊記中凌雲渡的死屍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那個肉眼凡胎,善惡莫辨,好歹不分,迂腐固執的唐三藏死去
那是說,唐僧修到了「無我(我死了)」的程度,至少是到了阿羅漢的果位了。
㈨ 《西遊記》的唐僧是不是過於迂腐
不能這樣說,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唐僧:符合封建時代上層的形象,他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養、心善、輕動、斯文、迂腐,但缺乏統治者狡詐的一面,有時候特別不明事理。
㈩ 西遊記辯論賽1到33回唐僧反方
反方:(1)他抄雖然有決心,但沒有實現決心的方式方法,如果離開他人的幫助,他的決心只是空想(2)他雖然仁慈,但過份仁慈不免有東郭先生之嫌。他的濫用仁慈的實際後果是給他人帶來麻煩,給自己帶來危險,反而耽誤了取經的進程(3)他除了一味的講仁慈沒有起碼的是非心,善惡不分,忠奸不辨,總是憑著直覺冤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