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山頭遺址
Ⅰ 誰有關於淄博市博山區的歷史資料,最好是從明代到清代的。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要是想更清楚了解看《青州顏神鎮志》,在貴區方誌館應該有這本書,這本書的歷史地位相當重要。
《顏神鎮志》是福建漳州市長泰縣葉先登在青州時編撰的。葉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禎十二年的舉人,清順治九年的進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檢討官,後來出外當監司,西涼(甘肅、陝西一帶)參議,遷潞安(山西長治一帶)副使。因撫軍要他把一個偏將考核成「下下」成績,他不幹,就被左遷青州別駕,當了三年,於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時考試時,拔榜首曹貞吉。康熙十七年,鄭成功攻破長泰縣城,他被俘虜,在廈門島關了一年放回(其它兩個巨紳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難看到,除縣志上一些,還有網上有《木天草》、《顏神鎮志》(
博山古稱「顏神」,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這里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齊長城; 有「長勺之戰」古戰場,始建於後周的顏文姜祠;有始建於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宮以及因園、范公祠等。博山還是清代帝師孫廷銓、清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的故鄉。 博山陶瓷琉璃久負盛名,陶琉產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博山飲食文化豐厚,別具風味的博山菜餚和地方小吃,在魯菜中佔有重要地位。 顏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則是顏神的延續和發展。 距離淄博市中心最遠的市轄區博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城。270年以前,這里的地名叫做顏神鎮。四圍群山跌宕起伏,東南方向聳立著山東省第四高峰魯山,淄河、沂河、孝婦河以及汶河的一脈支流從魯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別向著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區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馬徑邑,稱做「弇中」。秦代屬濟北郡嬴縣。西漢至魏晉,北境屬濟南郡般陽縣,東南境屬泰山郡萊蕪縣,南北朝劉宋時屬泰山郡嬴縣。北魏中興元年(公元531年)劃歸般陽縣,屬清河郡齊州,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屬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屬齊郡淄川縣。唐初改制,設河南道,隸淄州淄川縣,貞觀經五代至宋代歸屬基本未變,這時候的顏神已成為魯中重鎮。金代屬於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稱顏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明代屬青州府益都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設立縣的建制,在原有的顏神鎮基礎上,又把益都縣的孝婦鄉、懷德鄉,淄川縣的大峪等個村莊、萊蕪縣的樂疃等個村莊合並過來,取名於城區東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縣」,縣政府就設在顏神。 顏神在金朝的時候,已經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嶺、張店一道,並稱為淄川縣三大重鎮。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後期文壇領袖、時任分巡青州兵備道副使的王世貞創建的石城工程開工,3個月後竣工,環城一周3里。王世貞撰寫了《建顏神石城碑記》,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龍所作《顏神鎮石城記》一起鐫立於石城之下。一座「周圍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兩位文壇領袖為它撰文,為顏神鎮帶來莫大的榮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圍繞舊城的東西南三面加築了圍牆,稱為東圩;同時在稅務街、西冶街一帶修建圍牆,稱為西圩。這東西兩圩包括的范圍,構成博山城區的主要部分。 顏神店的得名,與鳳凰山下的孝婦河直接相關。孝婦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後來又改叫瀧水,古籍上也有記為籠水的。酈道元的《水經注》、顧野王的《輿地誌》里,都有關於這條河的記載。至於孝婦河的名字,卻出自一個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說的是齊地孝婦顏文姜年輕守寡後,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遠道挑來甜水,不以三九嚴寒、盛夏酷暑而中斷。終於感動了上天,將靈泉生於顏文姜室內。凶惡的婆婆見她不再挑水,卻天天有水,心生懷疑,找借口將兒媳打發出門,進顏文姜房間揭去靈泉上的籠蓋,泉水噴涌而出,流成孝婦河。這個故事多年流傳民間,情節越來越具體,連顏文姜的籍貫、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就有人在靈泉上建起一座顏文姜祠,統稱「孝婦廟」。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人更進一步為她續起家譜,說她是孔子大弟子顏回的後代。從此,顏文姜沾了聖裔的光,被朝廷封為「順德夫人」,顏文姜祠也被賜額曰「靈泉廟」。 縱覽古今中外,一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總也離不開水源。靈泉廟一帶湧出的水流,吸引先民們在附近居住下來,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鎮,並且一步步發展壯大。然而,並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發展成為一座城市。顏神鎮的發展壯大有著更加具體、更加特殊的原因。顏神鎮四面環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貧。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二年設立博山縣時,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萬余畝,其中上、中兩等地只佔17.7%,農業收成滿足不了民眾的口糧,很大一部分需要鄰縣的供給。最早的時候地廣人稀,隨著人口的繁衍,吃飯就越來越成問題。生活在農業社會卻填不飽肚子,顏神人便把目光轉向了農業以外的領域,以尋求維持生活的途徑。於是,顏神人透過瘠薄的土地,發現了地表下的寶藏。那沉睡於地下的煤、鐵、鉛、紅土、陶土、黏土、鋁礬土、焦寶石品種繁多,蘊藏豐富,正可做為農產品不足的重要補充。因為這里離益都縣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統治階級鞭長莫及的薄弱環節,才使得久禁開採的礦藏以民營、私營的形式發展起來。 顏神鎮境內的西河、黑山、萬山、山頭、福山、八陡、石炭塢等地,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埋藏很淺。幾戶人家聯手,用一架轆轤,數條繩索,三五把鎬,三五盞燈,再有家家戶戶都有的條筐,就可以鑿出兩三米口徑、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斷的產、供、銷一條龍。人口多的,甚至一戶人家就可以挖出煤來。顏神鎮的煤炭不僅換來生活所必須的糧食、布匹,而且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顏神鎮的煤炭開采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雛形。出賣勞力藉以為生的貧苦採煤工人,成為付出開礦資金的原始資本家「攻主」的剝削對象。他們的辛勞,為資本家換來了豐厚的利潤。 陶瓷工業在顏神鎮被稱為「窯業」。博山大街、五龍、山頭、北嶺、窯廣、福山、石炭塢等地,是重要陶瓷產地。窯業的發展與煤炭發展最為密切,靠近煤層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燒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進、水乳相融的關系。20世紀發現的大街古窯遺址以及北嶺窯神廟殘碑,證明至少在宋代,顏神人已經開始燒制陶瓷,並且已用煤炭燒窯。煤炭用於燒制陶瓷,這無疑是淄博古陶瓷業一次質的飛躍,它促進了瓷質、色澤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燒製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於顏神陶瓷具備價格低廉、質地堅硬、品種齊全等優點,不僅占據了山東地區的農村市場,而且遠銷黃河流域其他省份和關外,為後來淄博成為中國著名陶瓷產區奠定了基礎。 在陶瓷企業最集中的山頭地區,曾經世代相傳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燒制陶器被奉為窯神的事跡。雖此說無從考證,但早年村北大窯神廟附近的一座小窯神廟內,窯神塑像身後牆壁上繪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畫,卻是歷代山頭人耳熟能詳的事實。清代山頭窯業發展迅速,窯神崇拜也更加興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頭各窯主籌集巨資,在小窯神廟旁新建了佔地余畝的大窯神廟。廟坐北朝南,兩側石鼓橫放,鼓面相對;窯神大殿肅穆庄嚴,陶制影壁更是獨具匠心:高米,寬米,方石底座,琉璃瓦蓋頂。影壁前後兩面均用浮雕陶磚砌成,釉面黃褐,技藝精湛。前面雕有三鶴二鹿,叫做「鹿鶴同春」。影壁後面雕有一隻麒麟模樣的怪獸仰首望月,叫做「貪狼望月」,以貪狼腳踏八寶仍不滿足,還妄想得到月亮的傳說,勸喻世人不要貪得無厭。這是淄博歷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畫。窯神廟東西三套院間,主體工程窯神大殿殿頂斗拱飛檐,大脊雕刻生動,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勁有力的對聯: 範金合土,陶鑄五行補造化; 食德飲和,俎豆千載拜冕旒。 大殿三間相通,除正門外東西另有邊門。殿內神台正中是頭戴冕旒的窯神,火神、風神、山神、土地分列兩側。東牆上繪《窯王出巡》,西牆上繪《窯王進京》,後壁是條屏式山水、人物壁畫四幅。爐神廟中院為三面屋、一面牆;後院狹窄,有三間大廳房,叫做「觀廳」。打開觀廳後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對石戲台。石戲台為高台尖頂亭式建築,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場地寬闊,可容納千餘人看戲。依附爐神廟興起的廟會,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屆時四村八庄民眾紛至沓來,廟內香火旺盛,窯主贈匾頌神,石戲台連唱大戲,十分熱鬧。到光緒年間,山頭人范成祥、後峪人劉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應邀對窯神廟內外修飾一新。民國初年窯神廟中、後院辦過私塾學堂。解放初期,山頭窯業工會在這里辦過識字班。20世紀50年代末,窯神廟還作過博山陶瓷廠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廠區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顏神鎮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產業,產品叫做料貨,從事燒制琉璃業的人被稱為爐匠。大約從元末明初起,琉璃業開始興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馬牙石、紫石,顏神鎮境內有岱庄蟠龍山、岳家莊東南山、東石馬南山和岳陽山、黑山多處生產,並且原料色澤豐富,為製作五彩繽紛的料器創造了條件。琉璃屬於裝飾品的范疇,社會需求量明顯少於陶瓷。生產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帶,產品有珠子、珠簾、屏風、棋子、枕頂、燈壺、燈蓋、燈罩煙嘴、鼻煙壺及各類玩具、零星器物,品種繁多,琳琅滿目。顏神鎮由此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琉璃產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興建百貨樓的工地上發現一處古琉璃作坊遺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爐址一座,小型爐址21座,爐與爐之間的距離近的只有一米。這樣數量眾多、排列密集的爐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見。專家依據現場地層和出土的元帶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銅錢,認定這一遺址的年代應在元末明初。遺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環、圓珠、瑤珠等標本,顏色有紅、黃、藍、綠、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絢麗多彩,早期的裝飾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頂部蘸上紅、藍、綠色斑點,這是近代「蘸花」的先驅。瑤珠的形狀猶如一隻螺栓,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特別是瑤族衣帽上的特需飾物。清初博山人孫廷銓曾在《顏山雜記》中記載博山琉璃銷售「南至百粵」,瑤珠的出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如今,博山公園路小學西北的一處高埠上,還有一座爐神廟遺址,廟院為正方形,長寬約10米,廟門為聯攏式建築,正院有前出廈的大殿間,上面覆蓋著琉璃瓦和五脊六獸,殿內雕梁畫棟,上面的金碧繪畫依稀可辨。這座始建於明代的爐神廟,近年以來一直作為博山琉璃業的象徵,它的興衰反映了琉璃業的枯榮。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業已有很大規模的情況下,由爐行中人徐應元首發倡議,並且徵得爐行著名士紳孫延壽的支持,集資創建了這座爐神廟。初建時規模很小,只有間殿堂,供奉女媧,以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琉璃業也煉五彩石為業之意,把女媧認做爐行的祖師,廟名為「祖師爐神廟」。萬曆四十六年,以孫延壽、房宗義、徐應元人結成「爐行醮會」規定每年三月初三為祭祀祖師的日子。這一天全行業停產搞紀念活動,爐工們可以在爐神廟中飲酒作樂,歡度節日,各類商販也都往這里匯集,逐漸形成了博山地區的三月三爐神廟會。後來爐神廟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戶蔣、錢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規模很大的洪覺寺,愈顯爐神廟之破敗。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籌集資金,對爐神廟進行修葺,更名「女媧宮」。此後琉璃業日漸興盛,香火叢集,女媧宮又顯得狹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蔣天鈞、蔣天珍兄弟獻出女媧宮後的一塊宅基地,作為拓展用地;石經、李鼎鍾、姚潭等人倡導、籌集白銀2000餘兩,用5年工夫實施擴建工程,更名「爐神廟」。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爐行再次修葺爐神廟,並且在廟南隅修築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後世稱為「團瓢」。此亭位於博山制高點,登亭可俯瞰博山城,萬千風景盡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經被拆除。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軍攻入博山,爐神廟受到一定的損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並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煉之功莫大於火」、「火帝之功不可不報」的爐行思想觀念。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臘月,爐神廟又成了維系內部團結、體現集體意志的重要場所。爐行公眾上千人痛打候補道員趙爾萃,搗毀了企圖壟斷爐行的「琉璃公司」。事發之前,爐行領袖在爐神廟鳴鑼聚眾,事發之後又在爐神廟內多次開會,商量對策。在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馮如騤站在爐行一邊,為他們仗義執言,事後爐工們把爐神廟北廳辟為馮如騤的生祠,四時香火不斷。民國以後,爐神廟曾經辟為學校,後為「爐業公所」,廟中住著一位法號「大惠」的和尚,常有社會上層人物和富戶到這里聚飲。爐神廟會在這一時期分為大爐、小爐,三月三仍然是大爐業主的廟會,而經營小爐的貧苦爐工的廟會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後爐神廟里住過華東印刷廠、淄博工人報社等機關,並一度成為博山公園路小學的校舍,於八十年代末期恢復成爐神廟,近期復重新修繕,建成琉璃園。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業的發展,帶動了顏神鎮商業的迅速發展。康熙初年《顏神鎮志》和乾隆年間《博山縣志》,多處記載了境內繁華的商業活動。顏神鎮由此一躍成為方圓數百里的商貿中心,又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人們以窯、爐產品換來了豐富的物資,商品經濟的發展終於換來了一方富庶。世紀初出版的《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對顏神鎮的居民結構作過估計,認為這里每礦需要工人百名至數百名,總數有餘人。城區陶瓷、琉璃業工人總數7300餘人。男女都能自給自足,沒有職業的人極少。還記載城區有銀號10家,酒店60家,葯材行4家,炭業行40餘家,其他飯館和零星銷售點為數甚多 顏神鎮經濟蓬勃興起,引起輿地學家和諸多文人學士的的關注。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中說,顏神鎮適宜陶瓷生產,又出產鉛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還在這里設了巡司和課稅局。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錄了顏神鎮7處鉛礦的分布和守衛情況。王士禛《香祖筆記》記下了顏神鎮多煤礦,引四方商販群聚於此的場面。而李攀龍更進一步把顏神鎮稱做「淄、萊、新、沂之間一都會」。
Ⅱ 關於炎帝和黃帝
炎帝水稻文明和黃帝小麥文明
來源:紅網論壇
--------------------------------------------------------------------------------
按照正史和傳統的說法,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前兩年集全國之力研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也只是將編年歷史釐清至公元前1600年。因此中國人向外自稱為炎黃子孫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以黃帝文明來自謂的。而講到黃帝文明的歷史源流,最主要的史書記載僅來自於《史記》、《尚書》等。
在這些史料中和人們的古老傳說中一直都知道,在中國的南方曾存在過強大的炎帝文明,且炎帝文明早於黃帝文明一千年以上,也就是說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的遠古文明早於黃河流域的黃帝遠古文明(遺憾的是沒有更多的文字)。傳說中的炎帝文明,在神農時代開創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傳說炎帝發明了農業,首創農耕文化,發明了制陶,首倡「日中為市」,創立《連山易》,發明音樂與美術等。炎帝終因為民治病誤食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鹿原陂)。雖然是傳說,但自漢唐以來沒有疑義,稍後更成為歷代政府祭祀炎帝的場所。
近十幾年考古學界陸續發現的湖南境內的永州市道縣玉蟾岩出土的稻種陶器、城山頭遺址、浙江境內的河姆渡遺址等均是已確認為六千年至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農耕文明,但尚未在其中發現文字元號的記載。
城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車溪鄉的南嶽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年代為距今4800~6000年。城頭山遺址發現於1979年,1991~1998年期間,考古工作者曾對其進行了多次發掘。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發現有城垣、城門設施、環城壕、護城河、房址、陶窯、祭壇、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層的水稻田等遺跡。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炭化的稻粒等。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000年。經兩期發掘,出土文物6700餘件。河姆渡文化已經包括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其出土的代表性農具是骨耨。其居住木結構「干欄式建築」,並運用榫卯木作技術。遺址發掘中,到處可見數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件、據考證為「干欄式」建築遺跡。這種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的「干欄式」建築是我國南方傳統木構建築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術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學家稱之為 7000年前的奇跡。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玉蟾岩出土的稻種、陶器等文物表明,早在一萬二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了相對成熟的原始農業和原始制陶業,遠古文明已相當發達。
而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發現有半坡等新石器時代的遺跡以外,尚未發現有早於五千年以前的農耕文明的實物遺跡。
因此,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我們至少可以將中華文明的遠古史確定為來自於兩種農耕文明:其一是長江流域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炎帝水稻農耕文明,其二是黃河流域以小麥、稷種植為主的黃帝小麥文明;或者從耕種方式上也可稱為炎帝水田文明和黃帝旱田文明。從現有考古發掘的實物已可以證實,炎帝水稻文明遠早於黃帝小麥文明。傳說中是種旱田的黃帝族經過血戰打敗了種水田的炎帝族才獲得了中華文明正統的地位。最大的問題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文字記載(如《尚書》等)都是關於黃帝旱田文明的,殷商甲骨文也是屬於黃帝旱田文明一系的。有關炎帝水田文明的歷史只存在於傳說之中,這個傳說至少從兩千年前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沒有文字史料可考,只剩下傳說了。
近年考古發現已可以證明,中華文明遠不止五千年而是有一萬二千年至一萬五千年歷史。很多人會質疑:雖有考古發掘實物的證據,沒有文字和符號的代表性,似乎還不足以完整描述炎帝文明的特點,因此中國的歷史學家們還不敢大聲宣布中華文明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這其實是學者們被文字這種符號系統囿於傳統的史學定義圈之內了,若持此觀點,則是史學家在作繭自縛。四川成都三星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明,三千年前那裡存在一種高度成熟的青銅器文化,其中沒有發現一個字元,但有誰能夠否認其文明的存在。可見有無字元系統佐證並不是確定文明源頭的基礎。
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人類文明的三大發源地,即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都號稱六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其主要的證據就是殘存的和考古發掘的證據,如古希臘的雕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有些實物是沒有符號系統相佐證的,這些古希臘歷史和古埃及歷史在現代的史書中是將傳說、神話和實物混在一起,互為證明,便堂而皇之的以正史寫出。古印度文明更是以神話傳說作為主要依據來考證歷史並證明其歷史達六千年之久。其至少在阿育王石柱(公元前五百年)以前的歷史都是斷斷續續的,沒有符號文字可以系統佐證,古印度史就以此基礎所編撰出來的,好像也沒有誰提出異議,關鍵是沒有誰能提出反證。因此我們對城山頭和河母渡等遺址的考古發掘除,除考古學的科學研究外,還必須對其進行社會學和文字的整理及合符邏輯的推理。如從城山頭遺址中可以合理的分析當時的家庭、社會勞動分工和分配體制,甚至包括其對自然的認識、信仰等等;從河母渡文明可以合理地探討其生產力的水平等等。這些開拓性的研究才是中國人文學者對中華民族的真正的偉大貢獻,但至今似乎還沒有發現此類文章。
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學家來向全世界宣布,中華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萬二千年至一萬五千年,其文明的源頭就是南中國的水稻農耕文明。相信也沒有誰能提出反證。
也許有些歷史學者們會質疑,城山頭和河母渡遺址固然可以證明八千至一萬二千年前的農耕文明,其後數千年的歷史是空白又如何寫呢?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擔憂。正如某位朱性的中國人知道他的遠祖是朱元璋,其後的各代祖宗他搞不清楚,但這並不能說他的遠祖就沒有朱元璋。
Ⅲ 中國歷史上的炎黃是什麼人是一個還是兩個
炎黃是華夏文明始祖,是兩人,炎帝和黃帝。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炎帝黃帝族聯盟打敗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區。而漢族為炎黃子孫。
(3)社山頭遺址擴展閱讀:
人物資料:
1、炎帝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葯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
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2、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炎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炎帝
Ⅳ 洲泉鎮的歷史文化
洲泉古稱相洲,雅作湘溪。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迄今發掘的黃版鶴村遺址屬崧澤文化晚權期、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的堆積,楊家大橋遺址、石山頭遺址屬良渚文化,屈家裡遺址屬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堆積,謝家兜遺址屬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時代。明代稱洲錢市,唐代已有洲錢之名。清朝時漸稱洲泉,屬積善鄉。歷史名人趙汝愚、呂留良、吳爾勛、吳之振、胡匊鄰等曾留下屐痕,抗戰時期曾是浙西特委所在地和蘇、浙、皖游擊區中心。
Ⅳ 連雲港有哪些著名景點
連雲港景點有抗日山、海上雲台山、玉女峰、潮河灣景區,海州古城蘇北夫子廟等等。
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73米,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
潮河灣景區,位於江蘇連雲港市灌雲縣城東18千米沂北鄉境內,景區總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平方公里,是一處集河灣觀光、休閑娛樂、民俗采風、野營拓展為一體的度假聖地。景區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海州古城蘇北夫子廟,擁有2000多年歷史,古城沿街樓台錯落,畫梁雕棟,色彩紛呈。被遊人稱譽為「蘇北的夫子廟」。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途徑海州,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古城裡面廟宇眾多,可以燒香祈福。
Ⅵ 上饒市區哪裡好玩 m
上饒擁有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世界自然遺產弋陽龜峰;睡美人——靈山;市內有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公園的雲碧閣為市區內最高點,可俯瞰信江及市景;西部的鄱陽湖,碧波浩瀚、風光旖旎,建有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2015年度江西省遊客滿意度調查成果發布,上饒居第一位。 2016年,上饒市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江西龍虎山地質公園(龜峰園區)。
世界自然遺產 三清山、中國丹霞(龜峰部分)。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鉛山部分)。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江西省上饒市三清山旅遊景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江灣景區、江西省上饒市龜峰景區[42]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上饒市婺源熹園景區、上饒市德興大茅山景區、萬年神農源景區、婺源五龍源景區、上饒廣豐銅鈸山景區、上饒市紅木文化創意產業園景區、上饒橫峰葛源景區、婺源翼天文化旅遊城、龜峰風景名勝區、上饒集中營景區、婺源汪口、婺源篁嶺景區、婺源大鄣山卧龍谷、婺源靈岩洞、婺源文公山、婺源鴛鴦湖、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上饒市鉛山鵝湖書院等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銅鈸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鉛山部分)。
國家級濕地公園 江西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三清山信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萬年珠溪國家濕地公園、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橫峰岑港河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 江西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江西鵝湖山國家森林公園、江西龜峰國家森林公園、江西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江西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江西五府山國家森林公園、江西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江西鄱陽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江西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豐區社山頭遺址、德興市銀山礦遺址、上饒縣包家金礦遺址、鄱陽縣永福寺塔、「玉山、德興三清山古建築群」、廣豐區龍溪祝氏祠堂、上饒縣龔氏宗祠兩牌樓及浣紗記石刻、婺源縣鳳山査氏宗祠、婺源縣新源俞氏宗祠、弋陽縣南岩石窟、上饒集中營舊址、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萬年仙人洞、鉛山鵝湖書院、婺源清華彩虹橋、婺源理坑古民居、婺源宗祠
Ⅶ 傻傻分不清,歷史上說的「炎黃」究竟是幾個人
炎黃說的是炎帝和黃帝這兩個人。
Ⅷ 榮成市成山頭遺址秦漢時期銘文瓦當
樓主你好!
信息現在你可以在網上查找來看。民政局網站上應該都有的。
版要找去的話,最好在網權上找歷史官網查詢相關內容,別再網路上問了,不合適的。
其他這得看您那地方的具體問題了,不同地方肯定不同。
Ⅸ 【求助】鄙人古建築方向博士,請教上饒廣豐幾個古建築遺址的交通路線
防特務,防博士,防盜墓賊。
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