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渡遺址
❶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一處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此後的兩次發掘發現遺址包含4個疊壓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等遺跡,出土了夾炭黑陶等遺物和大量動植物遺存和栽培稻穀,一時轟動學術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考古》雜志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發現地建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
(1)阿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共發現61餘種動物的遺骸,主要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這些遺骸多因古人食用後丟棄而較為破碎。其中,無脊椎動物3種,脊椎動物58種,脊椎動物中以哺乳類為最多,此外還包含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在遺址中發現的豬和狗為馴養動物。
在發現的豬標本中,少年個體和成年個體佔到90%,且第一期發現的陶豬身體比例介於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證明當時已有養豬食肉的行為。遺址中出土的狗標本和狼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居住區發現了疑似狗糞,證明當時已馴養狗。
此外,發現較多的水牛標本,說明當時也有可能馴養水牛。其餘動物為捕獵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紅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種。據研究,這些物種遺骸應當是本地所產。
❷ 寧波阿姆渡博物館在哪裡
貌似寧波河抄姆渡襲遺址博物館,那是在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交通路線如下:
1、走滬杭甬高速公路 :A線:出餘姚道口右轉經餘姚市東環線、S61省道線至三七市鎮看路標指示→河姆渡遺址博物館;B線:出餘姚道口或大隱道口走S59線至車廄過車廄大橋→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2、走杭州灣大橋 :A線:至庵東道口出,走梁周線到餘姚後,走S61省道線至三七市鎮看路標指示→河姆渡遺址博物館;B線:至杭州灣大橋南連接線慈城道口下,走S61省道線至三七市鎮看路標指示→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❸ 河姆渡遺址的簡介
簡介: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中國晚期舊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距寧波版市區約權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於浙江慈溪市),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在餘姚,甚至全國都有盛譽。
1982年國務院公布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遺址分布: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❹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的功能是什麼
骨耜功能是翻地,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1、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
發掘地點:浙江省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
發現及發掘時間:1973年發現並首次發掘,1977年進行第二次發掘。
距今歷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其發達的農業文化,為研究古代農業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文化類型及承繼關系:與馬家浜同屬於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但目前未發現其後繼文化。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內涵豐富,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特徵,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為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等,陶器表面常有繩紋、刻劃紋。陶器上刻畫的圖案寫實性強,手法誇張,想像豐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雙燕比翼齊飛,小狗飽食後小息等。
河姆渡人已經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
河姆渡人並不滿足於對這種裝飾類物品的追求,他們還發明了吹奏、打擊樂器的發明,在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些吹奏、打擊樂器有骨哨、陶損和木筒等,其中出土的骨哨已達5孔,音樂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
❺ 半坡聚落和阿姆渡聚落的異同
相同點抄:
半坡聚落和河襲姆渡聚落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這一時期,人們過著定居生活,進入原始農耕時期,並且普遍使用石器,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不同點:
河姆渡文化出現在長江流域,半坡文化出現於黃河流域
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種植粟
並且,半坡居民有較高的制陶技術,可以製作彩陶,會紡織。
❻ "阿姆渡遺址是家鄉的驕傲"擴句(至少兩處) 急!1
古老的阿姆渡遺址是家鄉永遠的驕傲.
❼ 河姆渡遺址有哪些特色
黃河中下游進入半穴居時代的同時,在南方的長江流域一帶,高溫、多雨又潮濕的水鄉澤國,出現了大量的"干欄式"住宅。據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編纂的政書《通典》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桿欄"。
這種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諸多相似。後來,經過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那裡的房屋就是標準的"桿欄式"住宅。
河姆渡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島在內的浙東沿海地區。當時,這里背山面水、風光明媚,真是一個好地方。
河姆渡遺址堆積層厚度約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個層次並相互疊壓。除表土層和沖積層外,從第一至第四層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在河姆渡遺址各文化層,都發現了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
第四文化層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遺存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可見,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扎的辦法樹立。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即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
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復雜得多,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這種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干欄式建築技術還被河姆渡人運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遺址第二層發現一眼木構淺水井遺跡。水井位於一處淺圓坑內,井口方形,邊長約2米,井深約1.35米。井內緊靠四壁栽立幾十根排樁,內側用一個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頂,以防傾倒。排樁上端平放長圓木,構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圍是一圈直徑約6米呈圓形分布的28根柵欄樁,另在井內發現有平面略呈輻射狀的小長圓木和葦席殘片等,可見井上還當蓋有井亭。
干欄式建築具有通風、防潮、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我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事實上,河姆渡人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在氣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氣候比較溫暖濕熱,年降雨量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東面南北走向的烏石山、羊角尖山、雲山等低山丘陵三組山系構成碩大的"工"字形,這種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陸功能。
距今1萬年前開始的全新世初大規模海侵時,四明山北麓成為一片淺海,從長江口順潮而下的泥砂搬運到這里後,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擋而沉積下來,使河姆渡一帶的淤積快於其兩翼,當海退開始後,河姆渡一帶自然最先出露成陸。
當河姆渡成陸時,"工"字形地貌兩翼尚處於淺海之中,海水漲落有規律地推動湖水升、降,為河姆渡人的稻田創造了自灌條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稻穀。因此河姆渡人可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多勞力去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
河姆渡處於湖泊沼澤、平原、草地、丘陵、山岡多種地貌的復雜環境,所以這里的動植物資源特別豐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產、生活。
❽ 阿姆渡人的遺址中什麼農業用具最為典型
義大利炮(別人對你伸出大拇指有時候並不是在表揚你,而他是用他娘的義大利炮瞄準著你),謝謝o(≧v≦)o
❾ 半坡居民和阿姆渡的房屋為什麼有區別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房屋有區別是因為氣候環境不同.河姆度渡居民在南方,氣候潮濕又要防止野獸的襲擊所以建干欄式建築,半坡居民則相反
❿ 阿姆渡人距今有多少年
河姆渡人距今已有7000多年。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內欄容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網路介紹:http://ke..com/link?url=0FuCvASm1phW__46OPQRTitfV5uYzZ83MF0qc_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