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遺址圖片
① 即墨古城的地理位置
即墨縣東臨翠山碧海,西擁千頃良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交通發達。近代的即墨割出一個青島,劃出一座嶗山,這簡直可以說是捧出一顆明珠和一塊美玉。但即墨並不因此而貧窮匱乏,它依然美麗富饒,擁有山、海、田、島、灘種種地利。
即墨東瀕煙波浩渺的黃海,屬沿海暖溫帶季風氣候。美好的氣候給自然界帶來盎然的生機,於人類也賜予太多的恩惠,夏天沒有酷暑,冬天沒有嚴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降水量750.4毫米,相對濕度69%,日照時數2726.4小時。
蒼穹之下是藍色的大海、綠色的山陵和土地,還有蜿蜒的河流。183公里長的海岸線宛如一條旖旎飄浮的綢帶把陸地與海洋微妙地分開而又接合;循著這條優美的曲線,可以飽覽即墨沿海地理風光。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丁字灣、橫門灣、鰲山灣、小島灣等這些藍色的海灣碧波盪漾,明媚可愛。女島港、太平港、栲栳頭港、七溝港在興奮的魚汛時節里則洋溢著人間生活的熱鬧和歡樂。至於田橫島、大管島、白馬島、馬龍島等20多個島嶼,卧於萬頃碧波之中,如牛如馬,或赭或黛,各具形色,更有一種「難與君說」的妙處。不過,最富有實際利益的是那些平闊坦盪的淺海和灘塗,它們向當代的即墨慷慨地攤開了不盡的魚鹽之利。1984年,17500畝養蝦田一次收獲了536噸活蹦亂跳的大對蝦,使即墨一舉成為全國五個「養蝦重點縣」之一;1987年,蝦田開拓到43000畝,收獲鮮蝦2405噸。從金色的海灘走上來,是940多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低昂俯偃100多個山頭,連綿起伏,迤邐多姿,奔涌南赴嶗峰。全縣20餘萬畝林地綠色大部分渲染在這起伏的山壑之中,全縣年產1600多噸的各種水果多來自這飄香溢彩的山溝里。
縣東多山,縣西多田。縣西半部的785平方公里的平疇是膠萊平原的東邊緣區,土壤肥沃。1987年,全縣生產糧食47.56萬噸,其中大多是產自這個「西北窪糧囤」。
即墨東南偎倚嶗山,西北箕對膠濰河谷,所以它的地形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部的河流源近流短,匆匆入海;西部的河流多為蜿蜒轉折,性情緩慢,所以歷史上多生澇淤之災。大沽河、五沽河、桃源河環繞縣境之西疆北界以及南畔,洪江、流浩、淮涉諸河則交流內地。
歷史滄桑,時代幡然,青島、煙台南「門」北「窗」豁然開通,膠東腹地氣象為之一新,即墨曩昔的陬隅閉塞之勢也乍然轉變,其南偎青島,北達煙台,居南北交通之咽喉;煙青、青石公路必經縣城,膠濟、藍煙鐵路相交境內,如此「地利」,可謂得天獨厚。
古老的即墨,充滿了新的希望。
② 請問即墨古城再什麼地方
不知道你問的是即墨古城(故城)還是 古城村
如果是古城村(壯武古城)的話應當是在蘭村鎮 蘭村鎮政府往北約2公里左右
可以乘坐青島到平度的車 古城車站下車
③ 即墨故城為什麼在平度市!不是有一個即墨市嗎!
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訴說著1400餘年前的故事
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位於平度市東南的古峴鎮,遺址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專家考證,即墨故城始建於東周,盛於戰國、秦漢,而廢於北齊,前後存在了1300餘年,其繁榮和輝煌時期長達400餘年之久,是當時膠東半島地區唯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自秦朝開始,在膠水(今膠萊河)以東設立膠東郡,郡治即墨城,轄膠東半島全境。至楚漢相爭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封田市為膠東王,定都即墨。從此,即墨故城便開始成為諸侯王國的都城。西漢初年,漢景帝先後封他的兩個愛子劉徹和劉寄為膠東王。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而劉寄,就是在平度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康王」。劉寄為王28年,死後謚「康」,因此,至今平度民間仍稱即墨故城為「康王城」。劉寄及其子孫共在這里生活了150餘年,先後有六代膠東王都葬於即墨故城北的六曲山上,加上他們的子孫妃嬪的成百座陪葬墓,形成了至今大體保存完好的六曲山古墓群。
隨著西漢的滅亡,即墨故城也走上了衰落之路,先由郡國首府降格為普通縣城。500年後,縣被撤銷,城遭廢棄。至此,經歷了上千年風雨滄桑的上古名城即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公元596年,重新設立了即墨縣,新即墨縣城就設在今天的即墨城。名字盡管相同,但已和古代的名城即墨沒有什麼聯系了。
城市廢了,可悠悠千載歷史留下來的文物古跡是廢不盡的,那深邃豐厚的古代文物層積更不是風雨所能洗掉的。在城廢以後的歲月里,古城遺址由於遠離了政治、軍事要地,因而避免了許多戰爭的破壞,即墨故城的遺址保留的相對完好。至今,我們仍可在即墨故城的遺址上看到殘留的東城牆,長約3里,殘高4-5米,板打夯築,層次清楚。古城遺址文物極為豐富,雖沒有進行科學發掘,僅憑農耕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就可以知道,即墨故城遺址有著極高的歷史、考古、科學價值。
六曲山墓群因位於即墨故城北的六曲山上而得名,是我省面積最大的古墓群,也是我國現存的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漢代陵墓。它現存古墓360餘座,上起東周,下迄北齊,分布面積達30餘里。2001年6月,作為即墨故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④ 青島平度即墨故城遺址要重建嗎誰知道是什麼時候
我來你回答,第一,假如你說的是即墨故城(平度)的話,很遺憾,沒有重建的規劃,原因很簡單,位於平度而且位置偏遠,原來的遺址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所以沒有重建的價值。第二,假如你問的是即墨古城的話(注意故城和古城的區別),很高興的告訴你,已經建了很多了,相信很快就可以建設好了,當時預計的是15年5月竣工。原因也很簡單,位於即墨市市區,位置好,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還有古縣衙,山東省唯一保存下來的三堂老縣衙,即墨古城正是在古縣衙的基礎上建設的。
⑤ 即墨古城都是那幾個村拆遷的
具體的拆遷計劃可以到政府相關部門查詢,也可以申請信息公開得知。若是集體土回地范圍,全國征地信息共享答平台在自然資源部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該平台集合了國務院批准用地信息和全國各地省級政府批准征地信息,您可以在這上面查詢具體的徵收信息。
⑥ 即墨古城從哪個門進
東門現在開放了。!
⑦ 即墨故城遺址的六曲山古墓群
即墨故城是歷史上不少朝代王、候的陪都和封地,是膠東名城,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前後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此。這些王公貴族的墓群大多都建在距即墨故城十公里左右遠的六曲山脈上,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蔚偉 壯觀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 六曲山古墓群,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近十五公里,分別在古峴、雲山、麻蘭鎮的十多個村的三十餘個山頭上,共有三百六十餘座,絕大部分為漢代墓,其中大型墓二十餘座,中型墓六十餘座,其餘為小型墓。其中最大的是西漢景帝之子康王的康王墳,墳頭之大,大於山丘,坐落山頂,下部有排水洞,均用石頭砌成,其遺墟尚存,整個康王墳佔地約二、三十畝,整體呈上窄下寬的「凸」字形,墳高四十餘米。通過實地考據,當年修築康王墳時將山頂夷為平地並深挖殯埋後再依山勢堆積而成的巨大山丘,其上部有一平整地塊,長約百米,寬約八十米。四周整齊,呈方形,有的已被農民種植時令農作物。墳頭坐落山頂,土質堅硬結實,與自然山頭有很大不同,一座康王墳竟大於山丘,足見墳墓之大,地下寶物之豐厚。民間一直有「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之說。
在康王墳山坡前,修有康陵寺,據當代村民講,康陵寺建於漢朝,距今兩千多年。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重修,佛殿門前有壯觀的大匾,宏偉的大山門,有和尚撞鍾的鍾樓,有燒香火的香檀。分東西二廂,東廂住和尚,西廂住尼姑,分前後二殿,前殿三間,塑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像,惟妙惟肖.後殿五間,塑有西天活佛,十八羅漢,形象逼真。此廟興盛於世,聞名百里,前來降香祁福者眾。可惜在一九四一年被土頑李德元部拆毀。
六曲山古墓群在1978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⑧ 即墨古城的神話傳說
田橫火牛陣 和即墨大夫 再出名的就沒有了
⑨ 即墨故城遺址的介紹
即墨故城又稱朱毛城、康王城,位於離平度市城區約30公里的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因古墨水河得名即墨,曾為膠東國都,是齊國東部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於春秋時期,廢棄於隋開皇十六年。現存即墨故城遺址系西漢膠東王城,地面有城牆遺存,分內城、外城。民國年間曾出土一窟古錢幣,1986年出土「燕明字刀幣」達28公斤,另有弩機、銅舫、劍、戈、刀、幣等。1984年,即墨故城遺址被青島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⑩ 即墨古城裡的牌匾風高上古的意思是什麼
你色個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