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遺址
Ⅰ 大慶古代歷史遺跡都有哪些
出河店,遼金時地名。位於黑龍江地區西南部,嫩江下游與松花江匯合的北岸,今肇源縣茂興鎮南「昂喇勒」古城,是金代降州城遺址。出河店也是古戰場遺址,古今中外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出河店之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記載,遼代天慶四年十一月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伐遼,偷襲降州城,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遂建為州。將出河店改稱為「肇州」意為「肇基王績」之地。這就是歷史上遼金時期的肇州。2007年,肇源縣政府籌資在這里建設了天然大理石的阿骨打像和碑文。
白金寶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標志地,是中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白金寶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帶有顯著特點的「白金寶文化」。
望海屯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花江北岸,隸屬肇源縣三站鎮宏大村管轄。在望海屯西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遺址,今稱「望海屯古城」,為遼金時代古城遺址。古城南臨松花江,被松花江支流環繞,三面臨水,形成天然屏障。城呈長方形,周長約2970米,北牆被村莊疊壓,南、西城牆保存較好,最高處2—3米。東、南、西城牆中部有城門。西門外尚有瓮城城牆遺跡。城內已墾為耕地,地表散布著陶器碎片。出土陶器多為輪制泥質灰、黃褐陶。瓷器除仿定瓷外,還有缸胎三彩瓷片和缸胎醬釉壺嘴殘片。因城建於青銅時代遺址上,故有早期陶片、鬲、鼎足之類遺物(古城南牆東部百米處有一座小城,略呈方形,周長約720米)。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壽山將軍墓 據史料記載,袁壽山,字眉峰,明末名將袁崇煥裔孫,漢軍白旗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英勇善戰 ,受到清政府嘉獎。1899年任黑龍江將軍,時值沙俄入侵黑龍江,袁壽山將軍率部抵抗,直至壯烈殉節,因其夫人系杜爾伯特旗扎薩克(王爺)希拉布羅丕勒之女,故該王爺為其女婿在杜爾伯特旗選定現在墓址安葬。為了緬懷先烈,加強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團結思想教育,大力發展旅遊業,建設美好的杜爾伯特,大慶市決定建設碑林風格的壽山將軍公園,使之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Ⅱ 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些
早在新石器時期,嫩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帝舜時期,嫩江流域肅慎先民就已經「專朝貢弓矢」,屬於屬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了。明代置衛,軍政合一的木里吉衛是明朝中央管理黑龍江、嫩江流域的中轉站和支撐點。清初設驛,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抗擊俄國哥薩克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決定在黑龍江建城永戍,並自黑龍江至吉林烏拉設置驛站。墨爾根為此區間之一站,有索倫總管駐此。康熙二十四年建城設兵駐守。二十九(1690)年黑龍江將軍自黑龍江城移駐此墨爾根。十年後(1699年)冬又由墨爾根遷往齊齊哈爾。
黑龍江將軍管轄的范圍很廣,北達外興安嶺,西至額爾古納河,東沿布列亞山,直至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口以西,南至齊齊哈爾以南的松花江岸。當時的墨爾根副都統的轄區也相當的大,其轄境南北極端長度為385公里,東西極端寬度為424公里,總面積達71225平方公里。1908年,清廷裁撤墨爾根副都統,置嫩江府。從此嫩江改為現在的名字。如今嫩江縣的政區圖形就好似一把巨斧。可以說是這把巨斧劈開了興安山地,造就了嫩江平原。
Ⅲ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個民族的發源地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
噶仙洞為中國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1980年在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祝文刻辭
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北約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洞內西壁距洞口15米處,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銘刻。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太平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洞西側距洞口約 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 "祝文",共 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於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 (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致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辭是有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跡。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嘎仙洞遺址鏃、骨鏃等,與完工、扎賚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徵相似。在地表以下 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里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Ⅳ 有哪些遠古遺址、4個
一、閻家崗遺址
閻家崗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哈爾濱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運糧河北岸。經考古發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石製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為人工打擊而成;人工打擊的碎骨43件,骨器7件;還出土兩個古營地遺址,相距40米,分別用300和500多塊獸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馬的頭骨和肢骨壘砌而成;還發現燒骨、炭屑和糞便化石。經碳-14測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2370±300年。在這里活動的早期先民,已能構築營地,並獵捕大批野獸,說明狩獵技術有了進步。
二、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遺址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72年發掘28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說明當時人們是以漁獵為生,尤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測定和樹輪校正,距今年代為6080±300年。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五福火車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隨葬的有骨槍頭、骨魚鏢、骨刀梗,說明男子狩獵、捕魚;女性墓中隨葬品有凹底石鏃、切割器等,說明女人不但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狩獵。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質陶、灰泥質陶、黃褐泥質陶3個陶系。石器工具的製作,可分為壓制、打制、磨製3種。以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器形細小,工藝精湛,特別是石鏃代表了壓制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這個遺址對研究黑龍江省石器時代文化及東北地區遠古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鶯歌嶺遺址
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寧安縣鏡泊鄉學園村西南1.5公里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里。嶺的西、北、東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島,遺址就在半島之上。遺址的地層堆集分上下兩層,每層都發現居住址兩處,均半地穴式建築。下層的兩處居住址,長方式,長6米左右,寬3米左右,深3米多,靠牆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邊圍以石牆。其中一室內,有一大石,下壓一個狍子頭骨,大石與灶坑之間,整齊地排列著5個狍子和豬的頭骨。室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為罐、碗、盅、紡輪,陶塑有豬、狗等;石器主要是鋤、斧、網墜;骨器有骨針、錐、鹿角鋤。上層居住址,也為長方形,深約70厘米。因遭破壞,看不出長度和寬度。穴壁內築有石牆,其間填以黃土。靠牆處有柱洞。居址內出土物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較多。陶器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類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動物有豬、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態各異。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有石斧、有肩石鋤、束腰石鋤和石錛、茅、鏃及長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針、錐、簪、匕首,還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鶯歌嶺下層文化類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上層出土物經碳-14測定,為距今3025±90年,應在商周之際。下層當較上層更早,應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遺址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跡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佔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里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古城屬鐵器時代遺址。位於三江平原的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300米處。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誼農場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魏時期古城、古居址181處,其中古城62處,古居住址119處。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古城有內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東牆長116米,南牆長112米,西牆長124米,北牆長119米。牆殘高2-4米。城四角有角樓址,4個馬面設在每面牆中部。角樓、馬面向牆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深3-4米,寬16-18米。城牆為夯土板築,很堅固。六號城較各城面積大,城牆高,可能為部落首領住所。各城的內外都有許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長5-10米,寬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雙耳銅䴉、小銅鍾、鐵箭頭,還有玉器、瑪瑙等飾物。從各城的布局看,當時的居民約有數萬,已結束了游牧,進入定居,農業、養畜業、制陶業和紡織業都達到一定水平,在組織上也初具國家的雛形。經考證,居民為滿族的祖先挹婁人。
鳳林古城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系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復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Ⅳ 嫩江縣有什麼好玩的
嫩江縣在近600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了許多的名勝古跡,有崔家墳古墓遺址、清代回水師營遺址答、多金古墓遺址、保勝軍事遺址等歷史遺址。自然與人文景觀薈萃,高峰省級森林公園、雙擁公園、江畔公園、白臉山龍泉山莊、九龍山莊、科洛火山群等旅遊觀光景點
Ⅵ 昂昂溪遺址是怎麼回事
昂昂溪遺址位於齊齊哈爾西南25公里。昂昂溪地區屬松嫩平原西部邊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鄰大興安嶺,地處嫩江中游。昂昂溪遺址群由22處遺址與17處遺物點組成,計39處,均位於嫩江左岸,分布於昂昂溪區的三個鄉鎮轄區之內,分布跨度東至西、南至北各為 昂昂溪遺址的出土石器
30公里左右。其中大的遺址分類有:滕家崗遺址、霍托氣遺址、莫古氣遺址、額拉蘇遺址、五福遺址、後五家子遺址、紅旗營子遺址、大阿拉街遺址、前五家子遺址、心合遺址、北崗遺址、龍坑遺址、勝合遺址、南崗遺址、勝利三隊一號遺址、水師遺址、哈欽崗遺址、小巴虎遺址。其中:五福遺址是昂昂溪文化的命名依據,1930年梁思永先生在該遺址進行科學發掘,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昂昂溪遺址是三十年代的代表。 滕家崗遺址是昂昂溪遺址在八十年代的代表,1980年省考古工作隊在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灰坑、窖穴、墓葬、護村壕、房址等遺跡,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大量珍貴文物,它已成為昂昂溪文化的重要地點。 昂昂溪滕家崗等遺址,歷年出土的壓制石鏃、石鏟、石刀、石網墜、刮削器、環狀石器、石磨盤、石磨棒、骨錐、骨魚鏢、骨刀梗、骨槍頭、骨鏟、骨鑿、網紋骨管、陶罐、陶瓮、陶杯、陶網墜、陶塑魚鷹、玉璧、玉環、玉石斧、蚌環、蚌刀等說明昂昂溪文化是一種以漁獵業為主,並兼有養畜業、農業和手工業等多種原始經濟形態的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文化。 昂昂溪地區除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昂昂溪文化遺址群外,還發現有大興屯舊石器地點,故昂昂溪遺址群對於該地區從舊石器時代經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文化過渡的文化源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昂昂溪遺址」處建有昂昂溪文化專題展覽,面積84平方米,展出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文物標本100多件。展出內容分:地勢地貌、昂昂溪文化、昂昂溪遺址、出土文物科學研究、保護規劃六部分。
編輯本段考古發掘
昂昂溪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是由若干沙丘組成的出土典型細石器的遺址群。1928年俄國鐵路員工路卡徐金發現。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首次在這里發掘,出土了大量小型壓琢石器、陶器、骨器和裝飾品,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近年來在其附近地域又陸續 昂昂溪遺址出土的精美飾品
發現許多同類遺址,使這個遺址群的遺址總數達39處;同時又出土了大量精琢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充實了遺址的內涵。 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在五福遺址進行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有科學價值的文物,並於1931年發表了《昂昂溪史前遺址》的論著,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昂昂溪鎮附近有很多沙丘,高數米至十餘米不等,沙丘之間是窪地,遺址就分布在沙丘上,迄今共在四個沙丘發現有文化遺物。1928年初次調查時,曾在第一座沙丘上發現了一座墓葬。1930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對這座墓進行試探性發掘時,又在該墓的北邊發現了一座墓葬。新中國成立後又經過了多次調查,發現有大量的細石器和陶片等文化遺物,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遺跡。文化遺存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代表著早晚兩個不同時期。 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器可以分為三類,即細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其中以細石器為最多。細石器有鏃、尖狀器、刮剝器、刀形器和梯形石片等。石鏃的原料為隧石和石髓,多數為凹底的三角形,少數為桃核形。梯形石片是鑲嵌在刀柄上使用的。磨製的石器有網墜、刀和盤狀器等。 骨器主要是槍頭和魚鏢,大型的長16.4厘米,每個有一列倒刺,在柄端穿孔以便捆綁在長柄上使用,這類漁獵工具在昂昂溪遺址發現較多,同時在遺址發現很多動物的骨骼,包括鹿、豬、狗、兔、鳥、魚、蛙的骨骼,表明漁獵經濟在當時經濟生活中占居有主要地位。 陶器均為手制的,灰褐色,火候較低。器形簡單,基本上只有小口罐和帶流缽兩種,紋飾也很簡單。制陶工藝的落後,可能是與農業的不發達有關。 昂昂溪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昂昂溪古文化遺址發掘和採集的文物約有3000件,主要是石器、骨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等,種類繁多,器形復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我國北方細石器文化、漁獵文化的考古基石 昂昂溪遺址
之一,是北方細石器文化、漁獵文化的代表,被命名為"昂昂溪文化"。該遺址建有"昂昂溪文化陳列館",開放五福遺址、滕家崗遺址兩處遺址供人參觀旅遊、考古研究和訪根問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挖掘工作停滯近30年後,考古專家將於今年6月再次對中國北方漁獵文化典型代表——昂昂溪遺址進行考古挖掘。 昂昂溪遺址發現於上世紀20年代末,1930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首次在昂昂溪五福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清理墓葬一座,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標本數百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僅在1980年對昂昂溪遺址進行過一次挖掘,且挖掘面積較小。今年4月,中國社科院及黑龍江省的考古專家聯合對昂昂溪遺址進行初步勘探,確定了2個考古挖掘點,並最終決定在6月初,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黑龍江省考古所聯合對昂昂溪遺址進行再次考古挖掘。昂昂溪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多年,由22處遺址與17處遺物點組成,共計39處。昂昂溪遺址現已成為中國北方草原漁獵文化、新石器文化的突出代表,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編輯本段昂昂溪區
昂昂溪區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下轄的一個區。面積623平方千米,人口9萬。郵政編碼161031。 下轄6個街道、1個民族鎮、2個鄉: 街道辦事處:新興街道、新建街道、道北街道、三間房街道、化工街道、林機街道。 民族鎮:水師營滿族鎮。 鄉:昂昂溪鄉、榆樹屯鄉。 昂昂溪區名源於駐地名稱。清初形成聚落,清代晚期稱昂阿奇屯,後音轉今名。昂阿奇,達斡爾語,意為「狩獵場」。清末,中東鐵路通車設站,並被劃為鐵路附屬地。由於它是中東鐵路西部線中間的一個重要火車站,商工、運輸各業迅速發展,形成了較為繁榮的小城鎮, 昂昂溪遺址
1926年以前總人口超過2.4萬人。1926年洮昂鐵路竣工通車,不少人移往洮南、通遼等新興城市,特別是淪為日本殖民地以後,人口顯著減少,到1937年全城人口減至1.3萬人,原有4000多俄人只剩200多人,而日本人則由30多人增至600多人。1938年偽滿實行街村制,昂昂溪為龍江縣屬昂昂溪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劃歸新設置的龍東縣管轄,縣政府駐昂昂溪街。1948年3月,將龍東縣並入龍江縣,設置第九區。1952年10月,設置區級昂昂溪鎮。1954年10月,劃歸齊齊哈爾市管轄,遂設市轄昂昂溪區。1961年8月,將榆樹屯管理區劃歸昂昂溪區,並改稱農業分社。1973年,將郊區水師營公社劃歸昂昂溪區。 1992年,昂昂溪區 齊齊哈爾市所屬的市轄區。位於市境南端,北距市中心區23公里。東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南與泰來縣毗連,西與富拉爾基區接壤,北抵龍沙區。全區總面積623平方公里,全區共轄新興、化工、林機、新建、三間房、道北等6個街道辦事處和榆樹屯等3個鄉、鎮。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9.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5萬人;滿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9%。區政府駐地區府路。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昂昂溪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佔有重要位置,被載人《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國名勝辭典》。 昂昂溪古文化遺址發掘和採集的文物約有3000件,主要是石器、骨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等,種類繁多,器形復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我國北方細石器文化、漁獵文化的考古基石之一,是北方細石器文化、漁獵文化的代表。 昂昂溪遺址成為中同北方草原漁獵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等對此都有高度評價。解放後,各級政府多次組織對該遺址的科學性及搶救性的發掘,獲得較豐富的文物考古成果,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1988年,昂昂溪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國家文物局「八五」保護規劃之中。 該遺址建有「昂昂溪文化陳列館」,開放五福遺址、滕家崗遺址兩處遺址供人參觀旅遊、考古研究和訪根問祖。
Ⅶ 第一次來嫩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值得推薦的
嫩江縣有崔家墳古墓遺址、清代水師營遺址、多金古墓遺址、保勝軍事遺址等歷史遺址,也有嫩江高峰森林公園、雙擁公園、江畔公園、白臉山龍泉山莊、九龍山莊、科洛火山群等旅遊觀光景點。
Ⅷ 吉林有哪些名勝古跡
吉林省名勝古跡簡介
七家子西山遺址
狼頭山遺址
長蛇山遺址
猴石山遺址
騷達溝墓群,東團山遺址,帽兒山墓群,龍潭山山城,阿什哈達摩崖碑
,烏拉部都城
,北山寺廟群
,吉林文廟
,松江路天主教堂
,吉林機器局舊址
,龍潭山公園
,龍潭山高句麗古城
黑龍江名勝古跡簡介
松花江:是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本身也有兩條主要支流,其一為源於白頭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為源於小興安嶺的嫩江,兩條支流在扶余縣匯合始稱松花江,折向東北流至同江縣注入黑龍江。全長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積五十四萬平方公里。
漠河:是中國邊境線上最北端的城鎮,由於偏遠和嚴寒,素有「中國北極城」之稱。東臨黑龍江,西倚大興安嶺,群山蜿蜒於西南,河川交錯於山下,形成「山環水抱漠河城」的勝景。
鏡泊湖:在黑龍江省東南部,是北方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北方的西湖」。鏡泊湖南北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6公里,是一個狹長的高山堰塞湖,也就是約萬年前火山噴發,流出的岩漿,把牡丹江截斷而形成的湖。湖面海拔350米,最深處超過60米,最淺處則只有1米。水面約90平方公里,容水量約1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
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烏裕爾河下游,西北距牡丹江市30公里。這里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丹頂鶴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譽為鳥和水禽的「天然樂園」。
太陽島:風光明媚、秀麗脫俗的太陽島,是聞名遐邇的夏季度假勝地。它位於哈爾濱市松花江中,是松花江的一個沙洲,全島面積逾十平方公里。
太陽島多帶形沙灘,陽光充沛,是上等的天然浴場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德都縣境內,距哈爾濱市413公里。是北方的一處旅遊、療養勝地。五大連池是火山噴發的熔岩流堵塞了白河河道,形成五個串珠般的湖泊而得名。
Ⅸ 規模最大的一座遼金古城遺址叫什麼
塔子城古城遺址位於嫩江支流綽爾河畔,泰來縣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鎮,城外有磚塔,故名。為遼代(907-1125年)泰州故城,金初屬上京路管轄,仍稱泰州。
Ⅹ 嫩江的主要支流
二根河,嫩江的支流(或東源,南瓮河可視為西源)。是呼瑪縣與松嶺區分界線,發源於伊勒呼里山蛉東南側708.7高地,東經125度22分,北緯51度38分,海拔650.5米,於朝陽附近與南瓮河交匯,以下稱嫩江。河長86.9公里,流域面積959平方公里,平均河道比降0.94/10000。支流有6388高地河、庫爾庫河等。
嘎拉河:發源伊勒呼里山嶺,河長59公里,寬5至20米,流經呼瑪縣興隆鄉、北疆鄉匯入嫩江。
加格達河:在呼瑪縣北疆鄉境內,發源東大嶺,河長25公里,寬3至15米,流入嫩江。
固固河:發源於小興安嶺西麓北端、距建邊農場10公里的愛輝區境內,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嫩江縣北部地區,經建邊農場從西南部入嫩江。全長51公里,流域面積619平方公里。
卧都河,嫩江上游東岸支流。位於嫩江縣最北部。發源於小興安嶺西麓北坡,自東北向西南行,流經嫩江縣北部地區,在卧都河鄉卧都河村注入嫩江。全長92公里,河寬14米,水深1.0米,流域面積1488平方公里。山溪性河流。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流域為林區,產落葉松、楊、樺、柞等木材。
門魯河,嫩江上游東岸支流。位於嫩江縣中部。發源於小興安嶺北段西麓,在門魯河種畜場附近注入嫩江。全長142公里,河寬40米,水深1.1米,流域面積5471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游為林區,產落葉松、白樺等木材;下游為農業區,產小麥、大豆、甜菜等。
泥鰍河,嫩江上游東岸二級支流。發源於小興安嶺北段西麓,由東北向西南,進入嫩江縣轉而向南,流經黑河市西部和嫩江縣北部,在嫩江縣座虎灘鄉附近注入門魯河。全長136公里,河寬26米,水深0.5米,流域面積2594平方公里。山溪性河流。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游多為林區,中下游為農業區。
科洛河,嫩江上游東岸支流。位於嫩江縣中部。發源於小興安嶺北段西麓,流經德都縣西北部,橫貫嫩江縣南部,在嫩江縣義合閣附近注入嫩江。全長324公里,河寬50米,水深1.2米,流域面積8574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流域為火山台地,有23座火山錐,形成科洛火山群。下游為農業區,建有山河、嫩江等大型國營農場。
訥謨爾河,嫩江中游東岸較大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清代稱「納穆爾」,又作「訥莫里」,蒙古語,意為「秋」。發源於小興安嶺西側,自源頭由東向西流經德都、克山、訥河等縣(市),於訥河市訥河鎮西南39.6公里處注入嫩江。主要支流有老萊河、引龍河、白河(石龍河)等。全長569公里,河寬40—70米,水深1.2—3米,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游是森林分布較廣的山區;中、下游灘地寬廣,河道曲折,沿岸多沼泡、濕地。中、下游為農業區。
烏裕爾河,位於黑龍江省西部,為省內最大的內陸河。金代在烏裕爾河流域設置蒲峪路,稱「蒲峪路河」。元代稱「忽蘭葉河」。《清一統志》稱「呼雨哩」、「呼裕爾河」,又稱「烏雨爾」、「瑚裕爾」、「烏羽爾」河等,均為女真語一音之轉,「澇窪地」之意。發源於小興安嶺西側,流經北安、克東、克山、依安、富裕等縣(市),尾端逐漸消失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林甸縣西北部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北部的大片沼澤濕地之中。全長576公里,河寬20—40米,水深0.6—2.5米,流域面積23110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沿岸多沼澤濕地,湖泡星羅棋布。下遊河道流盪不定,河水散漫在平原上形成閉流區,盛產蘆葦。1979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下游建立扎龍水禽自然保護區。中游南岸有金代蒲峪路故城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罕諾河,位於嫩江右岸,發源於伊勒呼里山南側,東經124度25分,北緯51度18分,海拔1092米.河長212.7公里,寬3至15米,流域面積1384平方公里,平均河道比降0.89/10000。
那都里河,嫩江上游主要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伊勒呼里山南坡,東經124度40人,北緯51度09分,海拔722米,河長236公里,流域面積542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87/10000。主要支流有拉氣河,興木溝河、古里河等,其中古里河河長211公里,古里河有大、小古里河等11條主要支流。流域面積2886平方公里。
多布庫爾河,達斡爾語稱寬闊、美麗的河,發源於伊勒呼里山的南側,東經123度31分,北緯51度17分,海拔1196米.河長329公里,流域面積5883平方公里(一說流域面積5490平方公里 ),河寬40—80米,深1—3米,平均比降0.9/10000汛期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年流量為104億立方米。為常流河。流經松嶺區注入嫩江。其主要支菠有北多布庫爾河、西多布庫爾河、烏魯卡河、嘉拉巴奇河、庫除河、大揚氣河、根河、母子宮河、柞山河等16條主要支流。
歐肯河,發源於歐肯河與多布庫主爾河分水嶺以西、歐肯河與額爾格奇河分水嶺以東的山問,東經124度20分,北緯50度21分,海拔572米.河長163公里,流域面積1602平方公里.支流有歐肯尼根河、曉瓦力畢拉罕河等.流域內地勢較低,平均比降0.92/10000.林木繁茂,水草豐美,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宣農宜牧宜林、大楊樹農場總局所屬農牧場多分布在流域內,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等,是呼盟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甘河,是嫩江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東側沃違其山麓。幹流流向西北-東南。主要流經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於黑龍江省嫩江鎮附近匯入嫩江。主要支流有克一河、吉文河、嘎仙北無名河、阿里河、奎勒河等。河流長約446公里,流域面積為近2萬平方公里。河長1188公里,流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阿里河,長124公里,流域面積2183平方公里。
霍林河,是嫩江支流。發源於通遼市扎魯特旗罕山西麓,經霍林郭勒市、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進入吉林省境內,水流逐漸擴散消失(匯合查干湖進入嫩江下游水網)。幹流全長590公里,流域面積為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內蒙古境內1萬余平方公里。
洮兒河,是嫩江右岸最大支流,位於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源出內蒙古大興安嶺阿爾山東南麓高岳山白狼林業局九道溝,由10條大小不一的河流匯集而成。洮兒河東南流經科右前旗、烏蘭浩特市,在白城市洮北區嶺下鎮進入吉林省境內,經洮南市(洮南、洮北區)、鎮賚縣,在大安市北部注入月亮泡,再流入嫩江。長553千米,流域面積3.08萬平方公里。由西北向東南流至烏蘭浩特匯集歸流河,至吉林省洮南市轉向東北流入嫩江。
諾敏河,嫩江西岸支流。下游位於甘南縣東北部。古稱「屈利水」、「越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側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下游流經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甘南縣,在甘南縣輝龍圖附近注入嫩江。全長466公里,兩省區交界流長54公里。河寬60—170米,水深1.5—3米。流域總面積25966平方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域面積1666平方公里,水資源豐富。
黃蒿溝,嫩江西岸支流。位於甘南縣北部。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岔子山,流經孤山子,越過金代東北路界壕進入甘南縣境,流經寶山鄉北境,通過查哈陽農場,在東陽鎮東北注入嫩江。全長100公里,河寬4—28米,水深0.4—2.5米,流域面積683平方公里。上中游為山溪性河流,中游建有大型太平湖水庫,總庫容1.16億立方米。在20年一遇洪水時,保障下游18萬畝耕地免除澇災。下游進入平原農業區,河道經過開挖已成排水乾渠。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
阿倫河,嫩江下游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發源於大興安嶺八寶山西麓的博克圖腰梁子附近,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於成吉思汗邊堡以下流入黑龍江省境內甘南縣,以及齊齊哈爾市郊西北部,在齊齊哈爾市額爾門沁村附近注入嫩江。全長318公里(一說344公里 ),黑龍江省境內長57公里。河寬25—40米,水深2米。流域總面積6297平方公里(一說126平方公里 ),黑龍江省境內流域面積1571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中游為林區,下游為農業區,盛產小麥、大豆和甜菜等。
音河,嫩江下游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古稱「顏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坡,流經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和黑龍江省甘南縣、齊齊哈爾市郊,在齊齊哈爾市卧牛吐村附近注入嫩江。全長215公里,黑龍江省境內長55公里。河寬8—20米,水深0.4—1.5米。流域總面積4778平方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域面積791平方公里。上游為林區,中下游為農業區。1958年在中游興建音河大型水庫,總庫容2.26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660平方公里。是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水庫。
雅魯河,嫩江下游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舊名「雅爾河」。「雅魯」,蒙古語,意為「邊地」。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喜桂圖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龍江縣,在龍江縣哈拉台村附近注入嫩江。全長398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長100公里。河寬40—80米,水深1.5—3米。流域總面積19640平方公里,黑龍江省流域面積3824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游為林區,中下游為農業區。1958年在中游開挖「七一」運河,長86公里,可灌溉農田10萬畝。
綽爾河,又作「戳爾河」。嫩江下游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古稱「啜水」、「啜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流經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和黑龍江省龍江、泰來2縣,在泰來縣江橋鎮西北注入嫩江。全長573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長60公里。河寬30—70米,水深0.8—1.5米。流域總面積17435平方公里,黑龍江省境內流域面積899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上游為林區,中下游為農業區。
呼爾達河,呼爾達,蒙古語,「彎曲」之意。嫩江西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境內,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泰來縣塔子城、大榆樹、平洋、泰來、好新等8個鄉鎮,於好新鄉南部出境,在吉林省鎮賚縣大屯附近注入嫩江。全長320公里,其中泰來縣境內流長110公里。河寬46米,水深3—5米,流域面積1802平方公里,其中泰來縣境內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屬平原河流。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為泰來縣中部地區引水乾渠,中游建有中型宏勝水庫(總庫容3800萬立方米)。河內盛產魚蝦。
二龍濤河,又稱「呼倫河」。無尾河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大興安嶺東翼索倫山脈二龍山,進入黑龍江省泰來縣西境後,流經泰來縣塔子城、和平、宏升等鄉鎮。於1969年開挖河道8.6公里,將河水泄入聶老黑泡子。全長178公里,泰來縣境內流長44公里。河寬20米,水深1.0米,流域面積2971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流域為牧區和農業區。
庫勒河,又叫「庫爾奇勒河」。發源於龍江縣魯河鄉南部「王八」泡子。在老道站南匯支流後,南流迤東,流經合山鄉八岔河村,至此於九里村南流迂迴於龍江縣啤酒廠、龍江縣鋼鐵廠之問,穿越龍南種豬場,繼而東南流經白山鄉的西白土、腰白土、東白土,至龍哈後轉向東北入黑崗鄉境,在濱洲鐵路黑崗車站南歧而為二,合流後稱為彎溝河,於後庫勒折而南流稱為庫勒河。繼而南流經前庫勒、後水哈拉、龍鮮、杜爾門沁、罕伯岱注入嫩江。河床平均寬25米,水深1.2米左右,流路長40公里,為季節忭河流。該河上游支流較多,故名八岔河。中段因流經白山鄉,又名白山河。白山河與庫勒河之間為彎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