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山西省交城縣古遺址

山西省交城縣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3 11:31:24

1. 山西省交城縣卦山是道教發源地嗎

道教的宗派很多,發源地都不同,但歷史上最初的道教宗派正一威盟(天師道)的發源地是龍虎山

2. 山西省 忻州市 代縣古建築 古墓遺址主要分部情況 歷代出過名人有哪些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 長城第一樓——邊靖樓(樓懸「聲聞四達」巨匾為亞洲第一匾), 與鸛雀樓齊名的南樓遺址; 中國名塔——阿育王藏式塔, 中國長城文化瑰寶——長城第一古關——雁門關 北宋愛國名將楊業祠堂——楊忠武祠及北宋愛國名將楊延興之墓葬——楊七郎墓; 凈土祖庭東晉佛學大師釋慧遠說法之第一道場——白仁岩禪寺; 山西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文廟——代州文廟; 晉王李克用墓; 明侍郎吳嘉會所築南園遺址、代州馮氏家庭所建知園、東園、西園遺址、明兵部尚書孫傳庭別墅映碧園遺址、明通政使張崇禮所建考盤園遺址、周玳建元寶池花園遺址 代縣歷史名人 1:曇鸞:代縣人,南北朝北魏高僧,凈土宗的奠基人,被魏孝靜帝為「神鸞」,梁武帝為「肉身菩薩」。 14歲出家於五台山,終年誦讀經書,因研究註解《大乘經》積勞成疾,便停筆周遊名山,拜訪名師。南抵梁,受梁武帝盛情款待,結識名士陶弘景;後至魏,入洛陽,逢印度大法師菩提流支,受教《觀經》,法道大進,從此廣行教化,注釋經義,行醫治病。魏王對他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大師,並敕令住並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因常去介山之陰聚徒講經,此地後稱鸞公岩。著有《往生論注釋》2卷、《略論安樂凈土義》1卷、《療百病雜丸方》3卷等。曇鸞發展了凈土宗,在佛教史上居重要地位。 2:周續之(376~423),南朝隱士。字道祀。祖籍代縣。匈奴、鮮卑、羯、氐、羌進入中原時,晉室南遷,周續之先人南渡長江,定居豫章建昌縣(今江西省建昌縣)。12歲時,在豫章太守范寧門下受教,苦學數年,通五經,名冠同門。後到廬山,拜佛教凈土宗創始人慧遠為師,與當時的劉遺民、陶淵明皆隱居不仕,被稱為「當陽三隱」。劉毅、劉裕數次以高官厚祿請他下山,皆不受職。劉裕稱帝(南朝宋武帝)後,敬重其才,在東郭外設館招徒,請其講學,並數次親臨學館問禮。後患風痹,移居鍾山。著有《喪服注》1卷、《毛詩周氏注》1卷、《嵇康高士傳注》、《公羊傳注》等。 3:楊義臣(?-617),隋末將領。隋末代(今山西省代縣,位繁峙縣西南)人。本姓尉遲,後賜姓楊,為隋末將領。襲父爵,拜陝州。 4:馬三寶,生卒年待考,代州人,唐初名將,柴紹家童,幫平陽公主收服數支義軍,後為左驍衛大將軍,新興縣公,被稱為唐朝的衛青。 性敏慧,少年時被柴紹收為家童。柴紹娶李淵女兒為妻。隋大業十四年(618),李淵起兵太原反隋,柴紹隨之,馬三寶護柴紹之妻避亂。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馬三寶收撫群雄,兵至數萬,自為總管。後隨秦王李世民入長安,擊敗少數民族割據勢力劉拔真,又與柴紹擊吐谷渾於岷山(今甘肅境內),斬其首領,俘虜數千,以功封新興縣男。貞觀初,授左驍衛大將軍,進爵為公。卒謚「忠」,葬代州南校場橫沖橋。 5:安元信,字子言,唐五代時期代北(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卒於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 安元信出生將門,自幼習騎射,事唐末強藩李克用,曾跟從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 6:田琦,〔唐〕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德平之孫。官汝南太守。工書,篆楷八分,無不精詣。嘗書唐魏文候廟碑,善畫人物,有洪崖子橘術圖。兼善裝背。有孫棲梧尤妙其事。 《歷代名畫記》、《唐書藝文志》、《圖繪寶鑒》、《墨池編》、《述書賦注》。 7:史建瑭,生於唐乾符二年(875年),卒於梁龍德元年(921年),字國寶,雁門郡(今山西代縣一帶)沙陀人,五代時後唐將領,其父為白袍將史敬思。 史建瑭少以父蔭,在軍中任職,在李克用的關照下和征戰中逐漸嶄露頭角得到器重。由於史建瑭每戰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為一員屢立戰功、智勇雙全的名將。世人稱之為「史先鋒」。 代縣白人岩 8:李承嗣,生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卒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唐末五代時河東鎮的著名驍將。 9:李克用及十三太保,沙陀族人,世代為唐朝戍邊,出生於神武川新城(今應縣一代),本姓朱邪,因其父有戰功,賜姓李。黃巢起義時李克用在代州組織「鴉兒軍」勤王,立得首功,先後被封為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晉王,逐漸成為唐末亂世的一個霸主。 因他於代州起兵,死後被葬於代州,墓在現在代縣七里鋪村。後其子存勖滅梁稱帝,史稱後唐,奉李克用為太祖武皇帝。 十三太保是舊小說演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最初指的就是李存孝的十三個養子(李存勖是生子)。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代州人, 原名安敬思,民間傳說、戲曲關於他的非常多,演義中是能和李元霸匹敵的人物,有諸如存孝打虎,日奪八寨,夜搶三關,十八騎奪取長安等傳說,關漢卿也寫過《哭存孝》。 這個是代縣唯一的帝王之家。 10:郭崇韜,代州人,五代後唐大將,曾為李氏父子立下汗馬功勞,被庄宗李存勖任為兵部尚書,樞密使,後因其清廉耿直得罪閹宦被庄宗冤殺。 11:張敬達,代州人,五代後唐將領,唐末帝時石敬瑭在太原反唐,末帝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圍攻太原,石敬瑭勾結契丹,張敬達兵敗被殺。 12:史儼,生年不詳,卒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先後事晉王李克用、吳王楊行密兩主。 13:康延孝(?-926),山西代縣人,五代時後唐大將,被賜名為李紹琛,在滅前蜀之戰中立有功。 14:史匡懿,生於唐景福二年(893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字繼美,五代代郡(今山西代縣)人。本名史匡懿,因犯宋太祖趙匡胤諱,宋人薛居正修史時,改為史懿,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15:史匡翰,生於唐天復二年(902年),卒於後周天福六年(941年),字元輔,五代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事後唐、後晉兩朝,五代名將。 史匡翰出自將門,其父史建瑭,是後唐的猛將,其兄史匡懿,也是五代名將。 16:薩都剌(1272~1355)元代詩人。字天錫,號直齋。代縣人。本答失蠻氏人,因其祖父、父親以世勛鎮守雲代,遂定居雁門。自幼刻苦學習漢族文化,工詩能畫,擅長書法,年輕時已負盛名,但因元初廢除科舉,無法步入仕途。後家道中衰,處於「家無田、囊無儲」的窘境,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薩都剌 大德六年(1302)奔走吳楚等地經商,因不諳此道,生意折本。大德十年(1306)棄商歸家,遍結詩友,創作技巧日益提高。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泰定四年(1327)中三甲進士及第。先後任京口(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台考掾、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史、閩海福建省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省御史台侍御史、淮西江北道廉訪使經歷等職。任職其間,秉公執法,勤政愛民,廉聲能績,父老稱道。 一生作詩甚多,「詩才清麗,名冠一時」,雄踞元代詩壇。他對祖國的錦綉河山寄予無限深情,創作出了許多抒寫江南美景、水上風光的寫景詩,詩中有畫,寓情於景。他勇於寫出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鬻女謠》、《大同驛》、《早發黃河即事》等許多詩篇,皆以所見所聞的大量事實,反映黎民疾苦,以辛辣的筆調嘲諷各級官吏及公侯,寄以憂國憂民的情感。薩都剌生前把多年的詩作自輯為《雁門集》,禮部尚書於文傳作序,以多種刻本傳世,其族孫薩龍光的嘉慶年間刻本較為詳備,收詩798首。 17:楊繼美,字汝孝,別號近泉,明代山西代州振武衛(在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嘉靖九年(1530),萬曆十九年(1591)卒。明初,先祖戍邊以軍功升旗牌官,遂隸籍振武衛。 18:林春,字孟陽,代州(今山西代縣)人。明朝景泰元年(一四五零)領鄉薦,授應天通制。工古文詞,且精書翰。性酷好書,字體清勁遒麗。《分省人物考》。 19:孫傳庭,代州人,明末兵部尚書,陝甘總督,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曾俘虜闖王高迎祥,在潼關與李自成作戰陣亡,墓在代縣。這人在老家名氣也很大。 因為雁門關歷來是邊關要沖,曾經歷大小四千餘戰,所以有關軍事的名人也顯得格外的多,下面說說代縣文化方面的名人。 20:張鳳翼,生卒年待考,代縣人,明末將領。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廣寧兵備道副使右參政、右僉都御使、遼東巡撫、兵部侍郎、右都御史。 崇禎三年(1630)總督薊遼保寧軍務,會同馬世龍等將領與清兵作戰,收復四城,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興起後,他多次謀劃,為明廷制定了由西北將義軍逼近三河(黃河、長江、運河)地帶加以圍剿的計劃。義軍受挫進入湖北北部山區後,又諫崇禎令各明軍加緊圍困,斷絕糧源,以困死起義軍。九年(1636)清兵入昌平,明思宗賜尚方劍督師迎敵,貽誤戰機,削官,九月病卒。十一年(1638)七月,論前功恢復官職。著有《勾注山房集》20卷、《樞政錄》10卷。 21:馮如京,馮雲驤、馮雲肅父子:都是清初學者,馮雲驤、馮雲肅曾在順治朝同中進士。 馮如京,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官員。字隱修,號秋水。代縣人。明崇禎元年(1628)由拔貢授灤州知州,三年遷永平同知。清順治初任永平知府,後遷陝西按察副使、江南右布政使。在陝甘浙任內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後辭官回家奉侍老母,7年後母歿,居喪未滿即入京,終年67歲。工詩文,著有《秋水集》16卷、《春秋大成》21卷、《聖賢正帝》10卷。 代縣博物館 22:馮志沂(1825~1866)清代名士。字述仲,亦字魯川。代縣人。1836年,道光丙申進士,年僅二十一歲,是當時京都四才子之一。授刑部主事,年僅21歲。後升郎中。性耿直,篤志於學。當時古文家梅曾亮、漢學家張穆各樹旗鼓,互相爭鳴。他往來於梅張之間,各取其長,盡得兩家之學。尤工於詩,與京都名士董文燦、鄒懿辰等日夜詩酒酬唱,名噪一時,後官廬州知府、調署廬風兵備道,駐壽州(今安徽壽縣)。一生清苦,衣履樸素,但遇古書佳帖,不惜高價購買。同治五年(1866)授安徽寧池道,次年四月卒,身後唯留俸金四兩、書數十箱。賴友朋捐資,方得歸葬祖塋。所遺詩文,由董文燦收集,刊刻《徽尚齋詩集》6卷,《適適齋文集》6卷,《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牘若干未刻。 23:馮光裕,字叔益,號損庵,代州人。康熙辛卯舉人,官至湖南巡撫。有《柴門老樹村稿》。 24:馮廷丞,馮光裕之孫,乾隆朝人,曾任台灣道按察使。 25:孫演,生卒年待考。清代名士。代縣人。少年天資聰穎,下筆千言,名噪同輩。因作文不拘八股程式 多次應舉落第。長輩親朋勸他俯就規范,求取功名,他慨然曰:「文以載道,吾只知以吾文述吾道,不求以吾文悅試官。」後矢志不參加科考,以教職為生。 性格剛烈,好打抱不平。當時,代州東路營守備羅某,肆虐鄉里,民怨沸騰,孫演早欲給以懲治,一年祭孔畢,羅某出文廟即徑自上馬,孫演猝然將其拉下,使木棒痛打一頓,並指著廟門兩側所樹牌坊責問:「此系何處,小小守備,不遵上諭,驕橫如此!」原來文廟兩側牌坊刻有皇帝聖諭「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尊孔之意,孫演乃以此為由教訓了羅某。州官道台以毆打上官罪緝捕孫演;孫演得悉後出城躲避。不久,學政來代巡察,當官吏出巡時,孫演登上鼓樓,即擂更鼓,州官派差役將他帶到學政轎前,他從領中取出狀呈,學政閱後笑道:「孫生有膽,打得甚好,但以秀才打守備,有犯上嫌。」隨即將羅某撤職,又命代州教官輕打孫演一手板了案。從此孫演名震代州。孫演工書法,用筆剛健渾厚,遺墨至今尚存。 26:張文明,生卒年待考。清末秀才。代縣五里村人。清末賦稅繁重,農民無力交納,凡過期不交者,官府便派差役催逼,這些差役趁機敲詐勒索,捕人奪物,鄉民只好行賄送禮,以解燃眉之急。張文明對此深惡痛絕,一年,他故意拖欠糧款,當差役登門時,卑詞遜禮,央求寬限,並寫與付條據一張,讓衙役到商號支取,作為賄金,事後上告州官,並以商號支付賬目為憑,上官不得不懲處役吏了案,州人大快。當時地方官員也巧立名目,額外加征,中飽私囊。 光緒十五年(1889),張文明不顧個人安危,曾多次在公堂與州官李光斗據理力爭。李光斗以勢壓人,誣指張文明蠱惑人心,反對朝廷,欲置張於死地,此事激起各界人士憤慨,支持張文明到山西巡撫衙門告狀。開始,巡撫袒護屬下,拖延推諉。張文明不畏權貴,多次呈狀控告,在社會上大造輿論,巡撫恐激起變故,遂令雁平道道台查處此案,革除積弊,並立簡明稅賦章程,鐫石在堂。此後,苛捐雜稅略有減輕。 27:曹權,生卒年待考。清代拳師。代縣峪口村人。咸豐年間生。 貧寒農家出身,14歲到縣城,跟隨教倫武師學習武術,盡得教倫技藝,後又四齣拜訪名師,博採各家所長,武藝日精,被任為鏢師,護送行旅。一次,曹權領車隊前往寧夏運糧,夜宿旅棧,被匪圍困。匪首聲稱要與曹權決一勝負,曹權使人傳話,今晚不便交手,明天一定奉陪,次晨,車隊上路,群匪來回盤查,卻不見曹權蹤影。車隊驅馳40餘里,仍不見其趕來,正疑慮洌 忽見曹權翻身坐於車上。眾人問其由來,曹權笑道:「我貼在車底板,隨大夥一路到此。」曹權所學武術有花拳、六合槍、春秋刀、羊角刀、盤龍棍、鞭桿等。 28:龐璽,生卒年待考。清代書法家。字次符。代縣赤土溝人。中進士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編修。多次到各省主持鄉試,衡文公允。任平涼知府期間,減輕稅賦,並招安了河州回民起義軍。工書法,其字遒勁圓潤,功力深厚,書作廣為流傳。 29:馮婉林,代州人,晚清女詩人,曾有詩:「慷慨歌風懷猛士,白登一困少韓彭」。 近代(民國至今): 1.李成春,山西代縣人。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軍區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1員、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2.賈久民(1921- ),山西代縣人,歷任中共南平地委書記,福建省交通廳廳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大學校長、福建省副省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和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福建省紀委第三書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3.馮苓植,山西代縣人。195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歷任教師、演員、編輯,內蒙古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4.張定一(1910--1987),山西代州(今代縣)人。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設計院院長、副部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 5.杜向光,原名杜惠。山西代縣人。,財政部工業交通財務司司長、副部長。 6.張國民,男,漢族,1944年11月生,山西代縣人,大學文化程度。;2005.01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7.張文斌,山西代縣人。大慶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勝利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指揮,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石油工業部顧問 8.張里,山西代縣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辦公室主任,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黑龍江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 9.李秀清(1918―1941)女,山西代縣人。1939年參加代縣婦女救國運動委員會,曾任縣婦救會組織委員。積極組織、動員婦女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1月被日軍逮捕,始終不為敵軟硬兼施所動。同年2月13日被殺害。時年23歲。 10.高凡(1908~1943)革命烈士。亦名羅鋼。代縣人。1939年後任代縣公安局長、基幹游擊隊政委、敵工部長等職。1943年7月,高凡隻身進入日偽據點,在內線配合下,活捉了偽軍隊長李子適,使偽軍100餘人反正,加入抗日部隊。為使寨里據點偽軍反正,高凡於9月23日再次進入據點,不料偽軍班長劉俊背信棄義,向日軍告密,日軍素聞高凡足智多謀且槍法高明,不敢闖入高凡住房,便一麵包圍,一面從屋頂上挖窟窿,當屋頂挖塌時,高凡連打數槍,趁敵慌亂之際由後窗跳出,迅速沖到村邊寨牆,越牆時被敵機槍射中犧牲,時年35歲。後人為紀念高凡烈士,將寨里村改名高凡村。

3. 山西交城具體資料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

交城縣位於呂梁山東側,太原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積1508平方公里,現轄6鎮9鄉,人口20.55萬。 交城縣轄6個鎮、4個鄉:天寧鎮、夏家營鎮、西營鎮、水峪貫鎮、西社鎮、龐泉溝鎮 、洪相鄉、嶺底鄉、東坡底鄉、會立鄉。

交城春秋屬晉,戰國屬趙,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縣,因縣治居汾孔二河相交處,故名交城(故治於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間移置今縣址,歷代縣名未改。1958年並入汾陽縣,翌年恢復交城縣建制至今。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平川僅有東南部一隅 ,面積約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區,山高林密,多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關帝山、鐵史溝山岩、三座崖、狐爺山;西有長樹山、骨脊山、寺溝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關帝山2830米為最高,也是境內的最高峰。惠家莊東5公里,東西葫蘆河之間的三座崖,地勢高峻險陡,明末交城山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里,1664年李自成東渡黃河,在這里與交城軍會師,以此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戰靜樂,攻太原,俘晉王朱求佳。位於古洞道東6公里處的狐爺山,因為晉文公外祖父晉大夫狐突並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 。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窯兒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蘆河 、東葫蘆河和西冶河等。該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溫度10度,一月均溫--6度,七月均溫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

全縣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高粱、玉米、水稻、薯類、豆類、棉花為主,經濟作物有紅棗等。

該縣礦藏資源有煤、鐵、石棉等。工業主要有機械、皮革、紡織、化工、採煤、冶金、建材、電力、食品加工、造紙等行業。其中傳統的皮毛業蜚聲中外,梅花板手遠銷歐美等國。

交城有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玄中寺、卦山,尤以「卦山柏」名揚三晉。龐泉溝自然保護區以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木材積蓄量居全省各縣之首。林區棲息有世界珍禽——褐馬雞,是山西省的省鳥。

4. 呂梁有那些名勝古跡!

北武當山、龐泉溝、天下黃河第一灣、酒都杏花村、武則天紀念館。

1、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區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

2、龐泉溝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部和方山縣東北部交界處,地處呂梁山脈中段,屬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珍禽褐馬雞及其棲息地。

3、天下黃河第一灣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和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里村之間的黃河段,最佳觀景點為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

4、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307國道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國家級東西鐵路干線太中銀鐵路在這里建有客貨兩用站和大型集裝箱貨場,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聞名天下。

5、武則天紀念館

武則天紀念館,老百姓稱為則天廟,位於女皇故里——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古跡。

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米,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里便可到達。

5. 古交名字的由來古交遺址又是什麼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於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並入交城縣。此後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

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後侵佔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
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後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
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後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
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並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
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庄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古交撤區建市。
古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簡介: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較寬闊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3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1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擴。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從事勞動和生息的場所。

6. 交城古代人去事後葬哪兒

100年後中國牛B了,一幫沒文化的美國人在抱怨中國「巨硬」公司開發的軟體英文版發行太慢,以至於他們不得不使用非正式的英化版本。而且部分軟體對英文的支持並不好。

7. 交城范圍之內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最有名的是卦山上的寺廟

8. 交城縣古會有哪些以及來歷

城關鎮
東街:明代為太平坊,清代沿之,民國年間稱東南街。以方位而名。
南街:明、清時期為道德坊,民國曰南街,以方位而名。
西街:明、清時期屬西隅坊,以方位而名。民國年間稱西北街。
北關:清代為市崇坊,以方位而名。民國年間稱北城外街。
下關:明代為市東廂,清沿之。民國時期曰下關,以方位而名。
東關:明代為市東廂,清沿之。民國時期曰東關,以方位而名。
蒲渠河:古為蒲渠所,經之地故名。
磁窯:唐宋時期為瓷器產地故名,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坡底:村址位於山坡之下故名,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田家山:村後山地古屬田氏故名。
瓦窯:新石器時期為陶器窯場,秦漢為泰亭瓦器作坊故名,唐建龍港寨於村後大寨嶺。宋代為步渾社,明代稱清化堡,為青化鄉所在地。
梁家莊:舊為成村梁姓田莊故名,明末建村。清代亦名熬膠庄。
西汾陽:舊處汾河北岸,故名汾陽。後洪水穿村而過,遂分為東、西汾陽,亦曰汾東汾西。
東汾陽:見上。
杜家莊:舊為杜姓田莊故名。
楊家底:明代建村,以姓氏而名。
沙坡:明代建村,舊處風化基岩上,故名。
林泉:明代建村,舊為孫家底,抗日戰爭時期,交西縣抗日政府內定為林泉。1950年正式更名為今名。
杏壇:明代建村,古代杏樹成林因名。亦曰杏灘。
渾水:明代建村,舊名范家莊,1950年更名為洪水,1982年正名為渾水。
鄭家莊:以姓氏而名。
柏林:舊處柏樹林中因名。現為鎮屬自然村。


西營鎮

西營:春秋戰國時為大陵縣兵營,故名營兒村,清代亦稱小營村。抗日戰爭時期定名西營。
寨子:宋代為兵寨,故名。清代名石堠寨,與文水共屬。
城頭:因位於平陵城之東首,故名。
大營:春秋戰國時為大陵縣兵營,故名。
大陵:春秋時為平陵縣址,戰國至北魏為大陵縣址。明代為大陵衛,因其地古代高而平故名。
東營:位於西營之東,故名。
西石侯:古代為汾河南岸墩堠之處,故名。
段村鎮

段村:漢代初建為印駒城,因汾水一沖為二段,為段城。後演變為段村。
鄭村:以姓氏而名。
連家寨:以姓氏而名。
王明寨:舊屬清徐,1954年劃歸本縣。
郭家寨:舊稱趙家圪垛,因地形結合居民得名。村廢後為兵寨,郭姓遷於此因名。
賀家寨:舊稱任家圪垛,因地形結合居民得名。明代嘉靖年間,賀姓遷居於此因名。
王家寨:以姓氏而名。
溫家寨:以姓氏而名。

西社鎮

南堡:古名南社,元明五社之一。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曲里:古名中社,元明五社之一。
塔上:村址舊有古塔,遂名。
陽灣:因村莊坐落在向陽山灣,故名。
東社:古為祀水社壇,元明五社之一,因設在文峪河之東,故名。
西社:古為祀水社壇,元明五社之一,因設在文峪河之西,故名。
沙溝:古名北社,元明時期截岔五社之一,因村周溝谷多沙,故名。
大岩頭:地處中西川與西冶川分岔山岩前,故名。
米家莊:以姓氏而名。
南溝:因村址位於川南之溝而名。
野則河:因村址處川穀狹窄,村北十餘里古代荒無人煙,故名野窄河,後易窄為則。亦雲因地在南溝溝口,古代南溝曾冶銀,南溝俗稱冶子溝,因而得名。
橫嶺:縣志載,明代一夜之間「突起橫山十餘丈」,村處其南故名。
西家嶺:地處西冶河西岸山嶺之上,故名。
苗家溝:以姓氏而名。
岩立:地處山岩之處,遂名。
高家嶺:以姓氏而名。

水峪貫鎮

水峪貫:古為水谷村,清名水浴灌。因地處西冶河而名。新石器時期即有古人類居住。
青沿:明代山東青州移民建村,為紀念祖籍而名。
魯沿:明代山東移民建村,山東古稱魯國故名。
吳家溝:以姓氏而名,為行政村,包括安頭自然村。
榆郡:舊為榆群、榆林,以其地多榆而名。1982年更名為榆郡。
長樹:1980年由長珍村與柏樹底兩村遷並,各取一字故名。
牛心:舊村坐落於谷中石崖之上,方言崖牛相近,故誤崖心為牛心。
樓子山:宋代為冶鐵爐之所,故為爐子山,後易爐為蘆,1982年正名為樓子山。
龍眼窪:地處通向龍堂岩之谷中故名。
野珠:清名野豬,以其溝多野豬而名,後易豬為珠。
西山頭:因地處西冶川西部山嶺南首故名。
張家莊:以姓氏而名。
董家圪垛:以姓氏與地形相結合而名。
背坡:因地處山之背而名。
捻子山:因村址所處地形似燕子起飛,交人曰燕為念故名,村莊由義望耿姓創立,至今300多年。
果子山:俗名拐子山,因地勢彎曲故名。
桃坡:舊多桃樹故名。
大足底:因村後山嶺如一大腳故名。
大游底:原名游家底,後於大足、河底二寸合並,各取一字遂為今名。
西冶:古為義泉社,宋代大通鐵冶監立西冶於此,故名。
陳台:古代設砧為鍛制采礦工具之處故名。方言砧陳相同,故誤為陳。
西孟家山:古為采礦工人所居,思鄉心切,故名夢家,後易夢為孟,地在東孟之西,故名西孟。亦雲以姓氏名,以山形似嗩吶下圓上尖而名。
東孟家山:地在西孟之東故名。
西溝:以方位而名。
大水:古代,溝谷水量很大,故名。
前官莊:宋代為冶監所建,故名。
後官莊:宋代為冶監所建,因位於前官莊之北而名。
安家溝:清末安姓遷此故名。
石家嶺:以姓氏而名。
成家咀:古代村東數里有古廟道宏寺,因村在古寺之西首古廟寺家咀,交邑讀成曰蛇,寺蛇土音相近故誤為成。


橫尖鎮

橫尖:中西川到境改為南北方向,又位於交境西北之尖故名。
後坪:因建村於神尾溝後坪地故名。
神尾溝:古傳有神隱居於此,交城方言讀隱尾為「以」故名。
黃雞塔:舊時為黃芪塔,因雞芪音近遂演變為今名,以盛產葯材黃芪而名。
長立:古為張姓所建故名,後去弓為長。
二合庄:古由兩家人合建故名。
張溝:因姓氏而名。
陽堤塔:因該村附近地形狀如羊蹄,村後山樑舊有古塔,遂名羊蹄塔。後演變為今名。
柴逯溝:舊為財祿溝,後演變為今名。
大草坪:古代曾是荒涼草地,村建於上故名。
王氏溝:村址舊鄰古廟,村內王姓居多,故名王寺溝,後誤寺為氏。
楊庄:村址靠北坡,向陽避風,故名陽庄,後誤為楊。
陽坡:村址位於陽坡溝北南坡之上,故名陽坡。古代,因有龍母寺,故稱龍母村。
安上:舊名薛家堡,明代稱安上,似其地古有庵觀而名。
社堂:古為附近居民立「社」祭祀之堂,故名。
王家灣:原為義望王姓之山莊,故名。又因野狼出沒,故名狼兒灣。
刁窩:因村周山崖有老雕居住,故名清時期稱為雕巢,後誤雕為刁,稱曰雕窩。
山水:曾名中卷,古卷為圈,為放牧之所,抗日戰爭時期,為避免與本縣鍾卷相混改為山水,依山傍水之意。
梅窯會:其地周圍山溝,古代曾有礦窯,采礦人每與人於此會面後各奔東西,又音窯周生在山玫,故名。
蘇家灣:以姓氏為名。
水沖溝:地居狹谷,水患頻繁,故名。
市庄:從前,村內店鋪作坊較多,為集市貿易中心,故名。
偏梁:村址方位與所處山向不一致,故名。


洪相鄉

洪相:村南與古道相向,故名。有新石器文化遺址。
成村:北齊為成城村,元初為城村,元代中期稱成村,因地近古城平陵而得名。
安定:五代葬安敬思於此,元名安定庄,後為安姓定居之地。
廣興:宋代名光化村,金代名廣興,明代或稱步雙村,俗呼廣喜,寓意皆大歡喜。
西嶺:位於交境西部山嶺故名。
西庄:以方位得名。
范家莊:為舊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之一,以姓氏名。
黃崖:因位於萬佛崖之上,故名佛崖。佛、黃方言相近,故誤佛為黃,稱為黃泥。1982年2月正名為黃崖。
圪洞坡:所處地形於山嶺凹處,故名。
窯兒頭:因居民從瓦窯村遷居,瓦窯俗稱瓦窯頭,村人不忘故地故定名為窯兒頭。
申家莊:以姓氏而名。
槐灣:地處山灣,其地有大槐故名。
裴家山:元代至元十六年為裴姓墳地山田,故名。
斗足凹:村莊之處,地形狹小而名。
落子嶺:所處地形狹長如肋肢故名,落子乃肋肢之同音詞。

義望鄉

義望:傳為狐突故里,狐突捨生取義遂名「義王」。因受害身亡,故王為望,加亡於頭;或雲,狐突岳丈故居,因重耳逃亡在外,外家經濟支持甚巨,為思念其恩義,每年狐突誕辰之日而拜望故名義望。
陽渠:地處古渠之北,故名。
青村:唐代建村於汾河北岸,水草竹林一片青綠,因而得名。
奈林:古代稱沙果曰奈,村莊舊處果林,故名。
三角:亦曰三角圐圙,以地形而名。
覃村:古代地形較低,積水成潭,因名潭村,後積水乾涸,遂去水旁成覃。
王村:宋代建村,因其地東北舊有王墓山,西北有王山寺,遂名。
夏家營:以姓氏而名。
大辛:古與小辛合並為辛村,後洪水穿村而過,大者為大辛,小者為小辛,辛村舊為新村,新立之村,故名。
小辛:古與大辛合並為辛村,後洪水穿村而過,大者為大辛,小者為小辛,辛村舊為新村,新立之村,故名。
辛南:村莊建立在辛村之後,因位於其南故名。
賈家寨:以姓氏而名。

嶺底鄉

嶺底:位於懸崗嶺下,故名。
魏家溝:溝原屬魏姓,舊村在磁窯谷西側山區,後遷谷內。
石家莊:以姓氏而名。
郭家莊:以姓氏而名。
西雷庄:以姓氏而名,村位於東雷庄之西故名。
東雷庄:以姓氏而名,位於西雷庄之東故名。
馬庄:初為丁家莊,後為馬姓所居故名。
豎石佛:村莊有北魏時期石刻佛像,故名。古代亦稱數十佛。
峁上:地處山峁之上,故名。
窯底:村莊地處古煤窯北處之偏,故名。
馮家塔:初為婁煩縣羅家曲,馮姓遷居故名。
偏交:位於交城之偏界,故名。
光足:因村莊位於懸崗嶺腳下,懸崗嶺,俗稱圓光嶺,故名。
安則:建村之前僅有茅庵,
鄭井:原名鄭基,似為鄭姓所屬,後誤為鄭井。
圪垛:村莊地處地形較低故名。
王山嶺:地處王山之巔故名。
圪洞:村莊四面環山,地勢低凹,遂名。
窯則頭:村莊位於古代煤窯之首,遂名。
東庄:以方位而名。
前火山:其地產煤,燃煤成火,位置在後火山之南,故名。
後火山:位置在前火山之北,故名。
後花塔:地處橫梁,交人曰橫為花,曰梁為塔,故名。為自然村。


寨上鄉

寨上:古代曾為兵寨,故名。
廟東:舊名趙家圪垛,1962年因於圪垛村重名,又因地處古廟東側,遂改今名。
廟西:原名西坡,因與古洞道鄉西坡重名,1981年改今名。
陽坡:位於馬鞍山南向陽處,遂名。
野子咀:村外舊有宋代冶爐,遂名冶子咀,後誤冶為野。
小峁:地處小山樑上,遂名。
東坡:因村莊建於瓦窯河東谷東側而名。
魚池:以地形較低,遂名。舊曰宇治,新中國成立後更名。
張畛:地處黃土梁,土地平緩較長故名。
山懷:地處馬鞍山之懷抱,遂名。
圪垛:地處馬鞍山下谷處,遂名。
上庄頭:以地形而名。
峁底:位於山峁之下故名。
冀家山:以姓氏而名。
申柏岩:古代柏樹生於山岩,故為生柏岩,後誤為申。
常家溝:以姓氏而名。
盤道:山路彎曲盤旋,故名。
橫頭:山脈到此橫對瓦窯河谷,遂名。
細曲:建村處松林稀疏,樹木細且彎曲,因名。
蘇家莊:原名張家莊,後改今名。行政村包括南塔自然村。
木槽:村莊周圍山溝林木較多,故名。
前庄:地為山樑南第一村,故名。
山莊頭:古代於山樑建庄,村處山莊之南首,遂名。
李家山:以姓氏而名。
周家坡:以姓氏而名。
馬嶺:以姓氏結合地形而名。
歇馬頭:古代每年農歷初二抬狐爺上狐突山,經此即駐足,祭祀後北行,故名。又因農歷七月初五馬鞍山騾馬大會,外地馬商經此住宿而名。
柏崖頭:清雍正年建,因高柏生於山崖,遂名。
懸崗:村址位於古代瓦窯之首,故名窯兒頭。1982年2月更名為懸崗。
牛家溝:以姓氏而名。
杄樹底:古代周圍山坡生有紅杄,故名。原為韓姓莊子,清光緒5年為清源縣閻家營李氏所買遷居於此。
麻岩則:地處風化岩層,遂名。為自然村。
塔梭:其村地處二山樑之下,內寬外窄,形如梭,方言稱山為圪塔,故名。

古洞道鄉

牛頭咀:村莊所處地形如牛首,故名。今遷並古洞道。
逯溝:以姓氏與地形結合而名。
席麻:因地處狐突山之陰,陰濕為隰,隰地生麻,後誤隰為席。
樹則:古代其地多樹,故名。
王文:建村前為王族之墳地,居人之後曲土旁為文。
芝蘭:清初為紫蘭,其地多生紫草,遂名。
西坡:宋代建村,因地處西冶河西側山坡,遂名。
北塔:其地舊有古塔,遂名。
寨立:舊建兵寨於此,故名。
雙龍:地處東岔溝河與西冶河二河相交之處。古代以水為龍,故名雙龍。
周家坡:以姓氏而名。
嶺上:舊址位於山樑,遂名。

會立鄉

會立:柏峪河與文峪河交會之處,故名。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岔口:位於葫蘆川、中西川山岔之口,故名。系古代榆城舊址。
柏葉口:清名柏峪口,後易峪為葉。地處柏谷溝口而名。
神堂坪:元為當里村,後因有寺廟在側,故名神堂坪。交地方言讀堂為當。
東溝:位於中西川之東,故名。
西落溝:元名下西村,位於中西川之西,故名。
田家溝:以姓氏而名。
小柏溝:其地柏林疏小,故名。
孔家莊:以姓氏而名。
禪寺塔:古代為寺廟所在,並有僧人墓塔,故名。
兌久會:古文喜悅之悅為「兌」,寓意永久快樂。又因其村址在禪寺塔西,卦象以西為兌,故名。
高家坪:以姓氏而名。
王家莊:以姓氏而名。
窯兒上:村址位於古窯遺址之處,故名。
中庄:位於窯兒與張家莊之中,故名。
張家莊:以姓氏為名。
柳樹底:古代村內曾有株大柳樹,故名。
塔上:古名卧龍塔,所處地形如卧龍,故名。後簡稱塔上。
西溝:以村莊西側西溝而名。
胡家溝:以姓氏而名。

中庄鄉

中庄:元代村為上中村,後易名為中庄。
曹家莊:以姓氏而名。
上米家莊:以姓氏而名為米家莊,1982年更名為上米家莊。 <BR>
青崖溝:因溝內青石崖而名。與陽坡、半坡、圪洞三村合並為行政村。
後庄:古代,戴姓弟兄二人於此定居,一住前,一住後,前為前戴家莊,後為後戴家莊,後簡稱後庄。
前庄:為前戴家莊簡稱。
翟家莊:以姓氏而名。
賀家塔:以姓氏而名。谷為賀家台。含郝家溝自然村。
白草庄:其地牧草豐富,故名。
雙家寨:原名寨上,明嘉靖26年遷入雙姓,故名。
河西庄:位於文峪河之西,故名。
寨則:古名靖安營,明清駐兵於此,故名。
上長斜:因所處地形狹長而不正,故名為長斜村。後遭山洪,部分居民遷居下游,故名。
下長斜:位於上長斜之下,故名。
石沙庄:村址建於沙石灘,故名。
新南溝:原住文峪河之南山溝,故名。1979年遷於溝口,新建村莊,故名。


燕家莊鄉

燕家莊:原名武家莊,後燕姓居多,遂易武為燕。
逯家沿:以姓氏而名。
游家坪:以姓氏而名。
東坡底:村在東葫蘆口山坡東側下,故名。
申家社:以姓氏而名。
馮家莊:以姓氏而名。傳雲古名馬家莊,清初禁止山民養馬,故更名為馮。
康家社:以姓氏而名。
橫嶺:東葫蘆川由此漸窄,山形橫向,故名。
楊家溝:以姓氏而名。
兌久:古文以「悅」為兌,兌久寓意長久歡悅。又因其村在東葫蘆溝谷之西,卦象以西為兌,故名。
李家坡:以姓氏為名,村址舊在山坡,今已遷於谷中。
王家溝:位於川東溝中,冠以姓氏。
舍科:傳雲古代曾建社於山崖窟洞名社窟,後易窟為科。含大石頭坡、張迷二自然村。
黃土溝:地處黃土溝中,故名。含迷虎自然村。
魚兒村:舊名圪垛,後易魚兒村,取意圪垛聚水能養魚,故名。含後嶺底自然村。

惠家莊鄉

惠家莊:舊為王家莊,後易今名,戰國時即有人煙。
石沙峪口:地處小峪溝口,其地多沙石,故名。
馬家坪:以姓氏而名。
蔡家社:以姓氏而名。
羅板:古名羅坂。明代建村,以姓氏名。
馮家口:以姓氏而名。
石渠河:地處水流基岩之上,故名。
小峪:小峪溝為西葫蘆川支溝,村莊位於溝掌,故名。
賀家溝:以姓氏而名。
南溝:地在李家溝之南,建村於南溝之中,因名。
馬安坪:所處地形如同馬鞍,故名。
向陽:原名圪垛,1982年更名為向陽。
鍾家溝:舊名中家溝,1982年更中為鍾。
胡家溝:以姓氏而名。
杜里會:該村位於西葫蘆川分岔之處,東岔、西岔之水於此相會,本肚裡會,意在山肚之處。後更肚為杜。
李家溝:以姓氏而名。
中圈:古為畜牧之處,地處上中下三圈之中,故名。
大塔:村莊所在處山樑較寬大,故名。又傳雲村後古有一塔。宋代為驛店,名駱駝店。

9. 圖中山西省內那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什麼

山西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不少,以下所列都是。
陶寺遺址,是中國山西省襄汾縣一個龍山文化時期
東太堡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鄉東太堡村
八里坪遺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城東35公里鄭庄鎮八里村東北台地八里坪
合室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鄉合室村東北的台地上
壁頭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
山城峁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婁煩鎮舊婁煩村
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城東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
沙窟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黃山鄉沙窟村西
瓦窯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西北2公里城關鎮瓦窯村
白燕遺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城東北約15公里的白燕村西
腦張遺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城南六公里西賈鄉西魏村腦張東南
辛章遺址,位於山西省原平市中陽鄉辛章村東約50米處滹沱河東岸台地上
高山遺址,是一處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高山鎮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高都遺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城東北21公里的高都鎮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鵝毛口遺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城西北10公里

10.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那有鑒定古玩的

瓷器鑒定要領

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來做了很多工作,發掘了很多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和樣板。陶瓷鑒定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器物學。國內一些大學目前教授這方面的課程,為陶瓷鑒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我根據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親身體會與經驗,摸索出從以下五個方面鑒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這五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有誤差。五方面聯系起來看,對瓷器的年代、產地的判斷,其可*系數就比較大。下面談談五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 造型及紋飾

造型與紋飾二者密不可分,是鑒定瓷器的關鍵問題,抓住這兩方面鑒定的可*系數即可達85%,一般來講,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只佔很小的比重,但在某個時期有些器物則例外。

(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庄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者,是裝稻穀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虎子多為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採用印花裝飾。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聯,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徵。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點褐斑。窯址未發現,只能定為浙江產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平底無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徵,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現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壺,短流,雙條形柄,腹部豐滿,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窯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為唇口,這種碗出土於公元763~840年間的墓葬,說明盛行於這80年間。除白釉外,還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窯白釉盞托,五齣口,卷荷葉邊。五齣口器物還有盤、碗等,是唐後期開始出現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為四齣口,器里凸起四條線。北宋器物為六齣口。因此,從器物口部花口四齣、五齣、六齣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時用工具按出幾條線,外為陰線,里為陽線。邢窯五齣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間的產品。

唐青釉鳳頭壺,收藏於北京博物院,造型、紋飾受波斯文化影響,又有所區別。柄、流用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紋飾中人物形像為西亞人,花葉與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鳳頭壺。除青釉以外,三彩鳳頭壺比較多,以洛陽、西安兩地出土得為大宗,很多已流傳到日本等國家。宋代仍有鳳頭壺,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鳳頭壺,沒有貼花裝飾,亦無柄,只保留唐代鳳頭壺造型的遺風。

青釉魚形瓶,唐代後期開始出現,越窯、廣東梅縣窯、湖南、長沙窯都有這種器形,三彩亦有這種器形。瓶以雙魚為身,背部有脊,並刻劃魚眼、魚鱗,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帶提起。到五代,定窯還燒制白釉雙魚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見的器形,口部為四瓣花口,杯外刻線,里有凸線。越窯、長沙窯、邛窯都燒制這類杯。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越窯青釉海棠式杯,口徑30厘米,是國內最大的一件。傳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較多。

長沙窯貼花壺,貼棕櫚樹及兩只飛鳥,貼花裝飾最早見於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貼花,後上釉。貼花一般採用局部帖花,內容有奔獸、獅子、團花、寶相花等,與絲綢印染有關。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缽,比長沙窯早,紋飾風格亦有西亞遺風。長沙窯的貼花有棕櫚樹、欄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紋,並有貼花的陶范出土。長沙窯白釉綠彩器產量多,用綠彩繪花草、菱形、幾何、山形紋。白釉綠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區經常採用的裝飾,但多點彩或條彩,以綠彩畫紋飾的還沒發現。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是其首創,它的出現對以後的磁州窯、吉州窯有很大影響。長沙窯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呈紅色的器物長沙窯出土有十幾件,紋飾有花奔、禽鳥、動物、龍紋。長沙窯以詩詞作裝飾的也很多。嬰戲紋注壺,繪一孩童持荷奔跑。僅發現一件,嬰戲紋在唐代尚屬少見。長沙窯壺,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窯、定窯的壺,流為圓形。越窯壺,流有八角、圓形。長沙窯壺,壺身為六瓣瓜棱形,雙帶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窯產品略長,造型上仍具唐代遺風,實際上是北宋早期的產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魯山窯發現大量腰鼓殘片。除魯山窯外,河南禹縣唐代也燒拍鼓,與魯山窯產品有共同特徵,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紋,鼓身飾有七條弦紋。此外,陝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燒拍鼓。除以上四個窯以外,估計還有窯燒這種拍鼓。傳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動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樂發達,宮廷樂隊多,樂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產的。花瓷除拍鼓以外,還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葉末釉地月白斑壺、罐,是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而產生出的不同的色調效果。禹縣、內鄉(鄧窯)、魯山都燒花瓷器物,但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還是魯山窯。

唐代絞胎枕,是利用二三種不同顏色的泥組成花紋裝飾。這類枕底部有銘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這種枕唐代稱之為「花枕」,杜、裴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圓圈圖案是模仿金銀器、漆器的。在陶瓷發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藝品影響的例子是比較常見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