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頂遺址
Ⅰ 考古人員在羅布泊發現什麼時期的古城
據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29日報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近期在羅布泊進行考古調查時,在孔雀河北岸發現一座古城遺址,其附近還有數座墓葬分布。
考古人員對古城附近的3座墓葬進行了發掘,編號為M1的墓葬為帶墓道的豎穴土坑墓,墓道位於豎穴南側,整體呈「甲」字形,墓地已被盜掘,人骨散落在墓室內外,估計有6具人骨,在填土中清理出銅鏡殘片、銀耳環、碳精珠、馬蹄形木梳、木箭桿、織錦殘片等遺物。編號為M3的墓室內人骨散亂,至少有30具個體。
胡興軍介紹,M1、M3中出土織錦殘片顯示,墓葬形制規格較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擁有,墓地可能是樓蘭國早期貴族墓葬;出土器物多角弓、羊頭等,顯示出西域諸國時期「引弓之民」的特徵。
胡興軍表示,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西域土著諸國建立的城池都應為圓形,而該古城無論形制、構築方式,還是地表遺物、周圍墓葬材料等,都符合西漢時期的樓蘭城特點。
Ⅱ 鞍山市有什麼風景名勝
千山 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斗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 在千山北部綉蓮台景區內,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觀。
湯崗子溫泉 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15公里處,面積為65萬平方米。該溫泉泉水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溫度達72℃,並含有鉀、鎂、氡、鈉等30餘種微量元素。用溫泉水和熱礦泥配合按摩、針灸、蠟療及光電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皮膚 病、外傷後遺症都有明顯療效。療養院內環境優雅,風格獨特。曾經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居住過的「龍宮溫泉」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修建的「龍泉別墅」均保存完好,使該溫泉成為康復和旅遊的勝地。
二一九公園 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東部,建於1950年,為紀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園總面積78公頃,有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培育區、安靜休息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和東山游樂園、玉佛山風景區。
玉佛苑 位於鞍山市二一九公園東側、東山風景區腳下,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玉佛苑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牆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別增建仿清建築鍾樓和鼓樓,更顯其氣勢恢宏。殿內有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為高5.23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高2.66米的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
葯山風景區 葯山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北部韭菜溝鄉、三家子鎮、石廟子鎮的交界處,距縣城60公里,因盛產葯材而得名。葯山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一,與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並列齊名。葯山山勢高峻,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石花頂海拔889.7米。分為古城頂景區、清華觀景區、梨花塢景區、石花頂景區和古戰場景區等五大景區。現正在分步開發建設,已部分對外接待。
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鞍山海城市(縣級)東約45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曾為古人類生活遺址,曾出土過猛獁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洞內藏有「飛龍飲泉」景觀,這種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岩溶洞穴景觀堪稱東北一絕。
Ⅲ :遼寧錦州龍潭宮寺廟項目
千山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斗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在千山北部綉蓮台景區內,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觀。 湯崗子溫泉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15公里處,面積為65萬平方米。該溫泉泉水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溫度達72℃,並含有鉀、鎂、氡、鈉等30餘種微量元素。用溫泉水和熱礦泥配合按摩、針灸、蠟療及光電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皮膚 病、外傷後遺症都有明顯療效。療養院內環境優雅,風格獨特。曾經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居住過的「龍宮溫泉」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修建的「龍泉別墅」均保存完好,使該溫泉成為康復和旅遊的勝地。 二一九公園是鞍山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東部,建於1950年,為紀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園總面積78公頃,有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培育區、安靜休息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和東山游樂園。 玉佛苑位於鞍山市二一九公園東側、東山風景區腳下,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玉佛苑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牆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別增建仿清建築鍾樓和鼓樓,更顯其氣勢恢宏。殿內有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為高5.23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高2.66米的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 葯山風景區葯山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北部韭菜溝鄉、三家子鎮、石廟子鎮的交界處,距縣城60公里,因盛產葯材而得名。葯山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一,與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並列齊名。葯山山勢高峻,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石花頂海拔889.7米。分為古城頂景區、清華觀景區、梨花塢景區、石花頂景區和古戰場景區等五大景區。現正在分步開發建設,已部分對外接待。 白雲山白雲山位於鞍山海城鎮東約40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曾為古人類生活遺址,曾出土過猛獁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洞內藏有「飛龍飲泉」景觀,這種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岩溶洞穴景觀堪稱東北一絕。
Ⅳ 以青島,我迷人的家鄉為題目作文500子
作文不能抄的,這里給你素材希望能幫到你
青島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又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夥伴城市,世界囑目的奧帆賽將在這里舉行.藉助奧運會的風帆,舉辦與之相適宜的節會,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帶動旅遊業的繁榮是難得機遇.李滄區政府從2001年起就著力構思和組織策劃這樣一個節會.經過五年的實踐,從成功地舉辦四屆中國青島賞花會進而創辦青島民俗文化節,走出了一條整合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資源,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市場化運作的辦節會路子.
一、 理清發展思路 找出發展優勢
青島市新的區劃之後,為了打造自己的地區文化新形象,各區、市都在打造地域性節會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想方設法爭奪戰略制高點.如四方區的糖球會、市北區的蘿卜山會、市南的海洋節……這塊旅遊文化蛋糕具有十分誘人的魅力!李滄區的優勢在哪裡?是頗具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從傳統的地理角度看,新區劃以後,李滄區面臨著旅遊資源零亂破碎的尷尬局面:它的西邊有海(膠州灣),但早已被工廠、高速公路和居民住宅區所吞噬;東邊有山,卻只是嶗山西部邊緣的一部分,景觀資源比較破碎,可以說只有山海之名而難得山海之利.因此,只有另闢蹊徑重新組合特有的資源,打造屬於自己的優勢品牌產品.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我們發現李滄區存在著兩大優勢,一是腹地廣闊,二是古遺址和文物較多.
從第一個優勢看,區位東部具有後發優勢的土地就大致相當於四方區的面積,而且天然花卉繁多,從明朝以來這里就盛產梨,春天梨花如雪;李村東部有久負盛名的萬畝桃園,前嶗山區曾舉辦過桃花節;十梅庵村民承包荒山後,引進栽培了上萬株梅花,建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梅園;戴家北山的紅石壁子發現了數百畝映山紅,這是我市市內少有的野生花卉景觀.另外還有櫻桃花、金銀花、花椒花、野芙蓉等等.這些花卉距離居民區比較近,交通比較方便,適合於廣大市民在清明前後踏青時節自由觀賞,且大部分沒有門票之累.針對這一優勢,我們創辦了「2002年中國青島賞花會」.
第二個優勢是,我區散布著一些上迄商周,下至民初的文物建築,在過去的社會動亂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是種地方文化負擔,但只要處理得當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為發展旅遊事業錦上添花.
二、 挖掘歷史文化 整合文化資源
賞花會是一項文化活動,它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賞花踏青活動;第二,是一種以賞花為背景和載體的群眾參與性文化活動;第三,是一種揭示地方文化傳統拉動旅遊經濟發展的文化手段.它既著重於經濟效益,更著重於社會效益,所以要在歷史文化上下功夫.
在李滄區內,有三千年前商周時期東夷人留下來的三處遺址(即十梅庵「古城頂」遺址、楊戈庄遺址、上王埠遺址),有幾經廢棄挪用的道教建築明真觀,有歷經滄桑被勉強保留下來的大棗園村王氏功名牌坊,有上世紀30年代就被列為青島十大景觀之一的於家下河村於仙姑塔,有清朝維新思想家康有為的原葬墓,還有玄陽觀(竹子庵)、三清洞等等.
據此,區政府實施了文物保護工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撥款490萬元修復了明真觀,另撥專款修復大棗園牌坊、於家下河村仙姑塔,同時對「古城頂」商周時期東夷人的遺址進行了保護和發掘.
我們請有關學者對這些文物所能體現的思想內容進行揚棄,尋找出比較科學的、民主的、人性化的東西.如對明真觀,主要通過宗教設施的興衰體現歷史的變化,特別是日寇侵華戰爭中對宗教設施的破壞,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對於家下河的仙姑塔,則是剔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體現於更姑娘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悲劇色彩.對「古城頂」,主要突出它作為商周時期東夷人遺址在青島市內的史學價值.對大棗園王氏牌坊,主要宣揚王氏家族重視教育和傳說中的的王懿剛直不阿的品格.對康有為,主要彰顯其在現代維新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地位.
同時,加大花卉資源的開發,在畢家上流村的百果山風景區引進高科技的睡蓮、荷花,形成集觀賞、科研、食品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現在這里種植著睡蓮180多個品種,荷花580多個品種,其它水生植物260多個品種,是目前國內睡蓮、荷花品種最多,最全的地方.2002年它又通過遺傳基因培養出10個耐旱睡蓮品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已成規模的基礎上,2005年舉辦了全國第九屆荷花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個基礎上,在畢家上流的百果山風景區開辟了三條櫻桃溝,在賞花後可以品嘗到第一道天然水果.據此,又在李滄區境內初步開辟了兩條旅遊線路.
三、 重在群眾參與,舉辦文化活動
我們舉辦節會就是要人民群眾共嘗改革開發帶來的成果,共享經濟繁榮帶來的歡樂,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在賞花會中興起,畢家上流村和興華路社區、東小庄社區的鑼鼓隊,少兒中心的藝術節目,老年模特兒表演隊的風采,朝鮮族舞蹈藝術團的演出都在節日期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由於節會的強勁拉動,賞花的文章也越做越大,人們駕車或徒步前來賞花,充滿了現代化城市裡難得的野趣.特別是組委會組織發起的兩屆登山賞花游活動,內容為登戴家山,探三清洞、觀映山紅,觀千年銀杏樹,訪竹子庵,聽傳說故事,請參與者為景區的建設提意見.每年的登山人數在千人以上,這暨豐富了登山活動的內容,又宣傳了我區新的景觀景點.
四、 總結經驗繼續探索,做大做強民俗品牌
因為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的自然花卉資源在逐漸萎縮,迫使我們不得不開辟新的門徑,尋找新的節會亮點.2006年,李滄區委、區政府在總結前幾屆成功舉辦賞花會經驗的基礎上,從繼續做大民俗品牌入手,推出了青島民俗文化節,節會的名稱定為「2006年中國青島賞花會暨首屆青島民俗文化節」,推介出李村文化大集、「夠級」撲克擂台賽、明真觀民俗文化周三項民俗活動.第一項的目的在於從傳統百年大集中找到一個辦節會的載體為主會場,以現代文化理念包裝傳統的商業集市;第二項的目的在於推介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項的目的在於為恢復明真觀廟會做准備.
四月八日,開幕式在李村文化廣場隆重開幕.這次由中央電視台《 梨園擂台》欄目參與的開幕式演員陣營有200多人,地方戲曲名家眾多,在青島造成非常大的轟動效用.由我區冠名的節目第一次分上下兩集向全國播出,擴大了我區的知名度.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文藝節目演出中,會場內秩序井然,觀眾自覺地遵守紀律,沒人中途退場,體現了我區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得到中央電視台和新聞媒體的廣泛稱贊.他們說,我們走遍全國,沒有見過這么文明的觀眾,這是李滄區多年來三個文明建設的結果,在高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確為楷模.
李村大集初載於明朝萬曆年間《即墨縣志》,德佔青島後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部,百年之間積淀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底蘊.組委會劃出308國道大橋以西12000平方米的面積對外招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商業攤點.集會共7天,包括一頭一尾兩個集日,入市的有花鳥奇石根雕、文物圖書、小工藝品、地方特色小吃,並有各種民間才藝展示.人氣旺盛,氣氛熱鬧,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大集的商業攤位東側,組委會搭建露天舞台進行地方戲曲天天演,劇種劇目有茂腔《羅衫記》、柳腔《趙美榮觀燈》、呂劇《牆頭記》,附近居民為久違的傳統戲曲所吸引,每天在開幕前一個多小時就排滿了凳子,觀眾達上千人,許多老人都感慨地說,這次真是重現了李村大集的早年風光!
由於節會的造勢,將本來是春天集日淡季推出了一個高潮,趕集人流每天達到五萬多人,滄口、城陽、嶗山,以及四方、市南等區的居民慕名而來,為整個李村商圈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與之相匹配的優惠購物周也是收益匪淺,有統計數字表明,開幕式當天就進賬300萬元.
此次「一會一節」引起轟動最大的是全國首屆「夠級」撲克擂台賽.「夠級」撲克游戲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我區的滄口廣場.牌局的規則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思想情懷,因其特有的團隊精神及民主追求,還有不適宜賭博的特點,在半個世紀中很快傳遍全國,並遠播海外,這是我區的一筆文化財富.組委會推出此項目,近期目標是讓「夠級」「認祖歸宗」,澄清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於其發源地的模糊認識,長期目標是打造出一個李滄民俗的文化品牌.
消息傳出後,全國數十家報刊、電視、廣播電台進行了轉載,互聯網上一時議論風起,支持者眾.聯眾網站因此進行了徵文活動.山東衛視首先進行了采訪報道,有十三個城市的熱心觀眾打來電話表示支持.青島電視台《新聞60分》觀眾互動欄目中,當場支持率就高達85%.《中國文化報》發表了專門的文章.4月16日中午,中央電視台播發了長達四分鍾的重要新聞,香港《大公報》也進行了報道.此活動激發了市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消除了對「夠級」發源地的認識岐義,取得了重大成功.
明真觀位於李滄西部的滄口地段,是一個歷史文化景點,重開傳統的農歷四月初八廟會有著堅實的基礎.明真觀修復後,在此舉辦了兩屆民俗文化周.組委會與市民俗協會聯合舉辦了燈謎競猜活動.由東海勞山鼓樂團道教音樂在觀內進行了經典道教音樂演奏,500多名觀眾欣賞了獨具風格的宗教音樂.
民俗文化節的戲曲演出主要集中在地方戲上,即茂腔、柳腔、呂劇,所演出的劇目也都是傳統劇目.為了把節會辦好,我們選擇在李村大集和滄口廣場下午分別演出,節日期間每天都有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每天晚上,永樂影城在市區放映電影,請群眾在露天自由觀看,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一節一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所表現的不僅僅是文化,拉動的也不僅僅是經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2003年《青島晚報》報道,在虎山體育場的開幕式過後,清場時僅見到兩個礦泉水瓶.在我們所組織的五項大型開幕式、五項閉幕式,50多項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中,組織嚴密,指揮得當,群眾自覺守紀律,沒有發生任何刑事案件.我們的節會從舉辦賞花會開始,到與青島民俗文化節聯袂,走了一條深化和挖掘地方特有民俗資源的道路,提升了李滄區的文明度和美譽度,也為子孫積累一筆精神文化財富.
總結五年來的經驗,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條值得重視.
第一、節會要立足於當地的特有資源,特別是在挖掘自有民俗文化資源上下功夫,使其不但有深度,而且還要有廣度,使之可持續性地發展.
第二、節會要特別注重群眾性的參與,讓人民群眾在節日中享受愉悅快樂,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才有群眾基礎和發展動力.
第三、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提高,主動尋找出新的熱點和發掘新的題材,使節會的節目常出常新.
第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辦節會的專家隊伍,形成一個熟悉各種節會市場的專業團隊,可以大大地節省信息費用和管理成本,也有利於節會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五、在市場化運作上不斷地探討,走出一條在政府主導下靠市場化運作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辦節會路子,這是一個不斷深入的課題.
Ⅳ 越國是否曾遷都山東琅琊
萬里征塵解越國遷都之謎【轉帖】
紹興兩位考古專家張志立和彭雲,最近歷時64天,懷揣3萬多元錢,行程1.35萬公里,歷盡艱辛,遭遇險情,考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城和遺址102處。近日兩人回到紹興時,幾乎身無分文,有的是一身疲憊。但他倆仍喜滋滋的,因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倆底氣十足地推斷,越王句踐遷都的琅琊應在江蘇省連雲港,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山東琅琊。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稱,此考古調查屬考古新發現,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紹興文理學院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立和紹興博物館研究員、文理學院特聘考古專家彭雲一臉興奮地向筆者說起這次考察緣由。
史載,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踐滅吳,之後遷都琅琊,但琅琊到底在哪裡,史無定論,一般典籍都認為在如今的山東琅琊。為弄明白琅琊到底在哪,張志立和彭雲曾於去年6月前往山東膠南縣進行考察。膠南縣南部傍海處有座琅琊山,山並不高大,周圍才十餘公里,但在歷史上卻是一個很著名的地方。《漢書·地理志》琅琊郡琅琊縣下注雲:「越王句踐嘗治此,起館台,〔有〕四時祠。」《越絕書》言:「句踐徙都琅琊,起觀台,台周七里,以望東海。」《吳越春秋》亦言:越王句踐二十五年(前470年),「既已誅忠臣(文種),霸於關東,從琅琊起官台,周七里,以望東海。」自越王句踐遷都琅琊,歷興夷、翕、不揚、無疆、玉、尊,至親,共「八主,皆稱霸,積二百二十四年。親眾皆失,而去琅琊徙於吳。」郭璞《山海經》琅琊台注雲:「今琅琊臨海邊有山,嶕繞特起,壯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琅琊者,越王句踐入霸中國之所都。」《水經注·濰水篇》說:「琅琊,山名,越王句踐之故國也。句踐並吳,欲霸中國,徙都琅琊」。其後人們遂把越王句踐遷都琅琊,築琅琊台作為定論,至今許多學者仍然信奉其說。 然而此行的考察結果令他倆頗感意外,琅琊台的文物沒有一件具越文化特徵,年代最為久遠是秦代的。也就是說此地見不到令人信服的相關考古依據。
於是,他倆將注意力集中到歷史上越國首都琅琊不可能在山東之說。該學說的理由是當時的山東東南部,有齊、魯兩個大國,並以泰山、蒙山、沂山山脈為界。大致泰、蒙山以北到海為齊國;泰、蒙山以南偏西為魯國;當時還有一個強大的莒國,莒在魯國的東北,東到海(包括今山東的莒縣、五蓮、日照、沂水等地),其北為齊國,其東境到海邊的琅琊港。因而,越王句踐不可能在強大的齊國和莒國之間的齊國琅琊邑(今膠南琅琊鎮,夏河古城址)建都。
再說,1982年和1992年的兩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膠南縣、日照地區、莒縣境內均未發現吳、越國文化的遺物,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句踐遷都的琅琊極有可能不在山東。琅琊是越國勢力最強盛時期的首都,找到琅琊,無疑對研究越國歷史變遷及越文化研究都具不可估量價值。
為徹底弄明白琅琊究竟在哪裡,張志立和彭雲在紹興文理學院的支持下,自今年3月始,再次踏上了歷時64天的北上考察之路。 目標鎖定古城址 「按照歷史記載,越國在滅掉吳國後,曾經與今山東境內的多個小諸侯國發生過戰爭,那麼琅琊會不會在山東南部?」按此想法,張志立和彭雲先來到了臨沂。
臨沂河東區的祝丘城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跡。在這里,他倆撿到了一些散落的布紋、方格紋陶片,欣喜若狂。因為他們一眼就認出這是典型的印紋硬陶,是在攝氏900~1100度的環境中燒制出來的,十分堅硬,這是當時越國才有的先進工藝。同期的齊魯陶器一般是在不超過攝氏800度的環境中燒制出來的,質地酥軟,花紋也以繩紋為主。陶器是古代中國使用最廣泛的器皿,越國陶片的出現增添了他倆的信心。此後他倆又在沂河與沭河附近的向國故城、小官村城址、北溝頭故城發現了大量帶有越國風格的陶片。 然而憑這些陶片僅能說明古代越國人足跡曾抵此地,離找到琅琊古城所在還有相當距離。經過查閱古代資料,兩位考古專家發現,古代的沭水和沂水都是南北走向,現在的沭河和沂河在江蘇連雲港一帶注入大海。古代越人具有很強的親水性,既然上游已發現大量越人活動遺跡,那麼下游極有可能存在越人集聚的新都城——琅琊。順著這一思路,他倆來到了江蘇連雲港境內。最終將目標鎖定在連雲港市錦屏山九龍口古城址。 經過實地調查,這處遺址周長約5公里,城三面環山,東朝大海。朝海一面築有半月形城牆,長1000餘米,高10餘米。目前城中已被廢礦砂填平,形成方圓5公里、深約20餘米的積沙。城中部露出古時的一個高台地,長約300米,寬約150米。 「我們在那裡大約找了半個小時,採集到大量越國陶片殘器,均為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印紋硬陶。很明顯帶有越國文化的特徵,而且這里的陶片不僅數量多,陶片的規模也比之前找到的大許多,一些底部和頸部的殘片顯示,這里曾經存在過許多大型陶器,初步推斷不是瓮就是米缸,或者是酒壇。很顯然,這里曾經有過大量人口聚居的跡象。」彭雲興奮地說。 當時的錦屏山九龍口古城,大海即在山下,城中起觀台以望東海也應當為這里。九龍口古城,南有淮水,西有當時注入淮水的沭水(今沭河)、新沂河和沂水(今沂河、新沂河),北有沂蒙山為天然屏障,東靠東海,其周圍是蘇北大平原,土地肥沃,水產、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原為吳故地,當是建都的最佳之地,也是越國爭霸中原最佳的前進基地。 此後的考察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發現九龍口古城後,張志立和彭雲又對周圍廣大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考察,結果發現此城方圓數十里內存在著大量當時越國人活動的遺跡。同屬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並有越國文化的印紋硬陶片的二澗遺址、孔望山古城、土船頂遺址等居地遺址散布在九龍口周圍,連雲港的雲台山、花果山等附近山上發現1000餘座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大石蓋墓(土墩石室墓),當地稱「藏軍洞」。 而在其北約50公里的海邊尚有一周長3000餘米的鹽倉古城。其西北、沭河中上游還有越國印紋硬陶片及青銅器出土的小官莊古城(馬 山),周長約6公里,亦是三面環山一面較平,依山傍水,十分幽美而壯麗。可以想見,當時越國遷都錦屏山後西北邊城,沿沭水而下,有祝丘城、臨沂古城、北溝頭古城、郯國故城、鄫國故城、魯蘭城等城作為屏障,拱衛京畿。 另據《唐·通典·卷一百八十·郡縣十》朐山條記載:「朐山,有羽山殛鯀處、東北有琅琊山、漢朐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秦始皇立石以為東闕門。即此地蕭齊置青州於此。」秦始皇時立朐縣,秦始皇35年(前212年)立石為秦東門。而今錦屏山即秦立石為東闕門的琅琊山。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九龍口即為琅琊古城。 考察途中誤入流沙 考察途中是異常艱苦的,張志立和彭雲每天7點起床,在野外考察要忙到晚上11點才能回到賓館。從紹興出發一個多月,兩人的體重就減輕了5公斤。 有次,他倆坐了40公里的摩托車,風吹得臉部都麻木了,一點感覺都沒有,下車很久手還抖個不停。彭雲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經參與過紹興印山越國貴族大墓發掘、杭甬高速公路考古保護等多項重大考古課題。在考察途中首次發現越國陶片時,也許是太興奮,她的腿一扭就站不起來了,當地的醫生建議她不要走動,多休息,但她自己買了點傷葯貼上便繼續趕路。 在九龍口古城址,張志立急切想登城中部高台了解更多情況。高台距西面山岩僅50米,中有小溪流過,水清澈見底,僅10厘米深。興奮的張志立沒多想,一腳就踩了進去,不料腳剛踩到溪底的沙,沙就開始下陷,是流沙!張志立隨即轉身卧倒,一邊將手中相機拋到岸上,一邊拉住兩根手指粗的蘆葦。求生的本能促使張志立用力拽蘆葦桿,結果蘆葦斷了一根!「不能再用力了」,張志立一瞬間冷靜下來。經過短暫的尋找,他發現右手前方10厘米之處有個樹根,一半埋在沙里,一半露外面。「這可能是惟一的機會了」,他攢足了力氣往上一縱,啪,僅存的一根蘆葦也斷了,好在右手兩根手指已搭在樹根上了。再次用力,猛的一拽樹根,人終於出來了,救了他一命的樹根卻沉到水中,不一會就被流沙掩埋,再也看不到了。回到連雲港市博物館,館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那條路早就不能走了,現在登台必須從東面上去。第三天中午,張志立又來到了九龍口,這次他沒有再冒失,和彭雲沿著羊蹄印登上了高台。 盡管考察途中茹苦歷險,但對所獲成果他倆十分滿意。張志立說:「推斷連雲港市錦屏山九龍口古城為越王句踐遷都之琅琊,2000餘年的歷史懸疑也就水落石出,為今後研究越國文化理清了方向,當然最後定論,尚要做大量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他透露,他倆擬於6月下旬再去九龍口古城遺址,利用暑假做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力爭早日徹底破解越王句踐遷都這一千古之謎。
Ⅵ 美麗的福泉,我的家(風景)作文800字
青島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又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夥伴城市,世界囑目的奧帆賽將在這里舉行。藉助奧運會的風帆,舉辦與之相適宜的節會,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帶動旅遊業的繁榮是難得機遇。李滄區政府從2001年起就著力構思和組織策劃這樣一個節會。經過五年的實踐,從成功地舉辦四屆中國青島賞花會進而創辦青島民俗文化節,走出了一條整合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資源,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市場化運作的辦節會路子。 一、 理清發展思路 找出發展優勢 青島市新的區劃之後,為了打造自己的地區文化新形象,各區、市都在打造地域性節會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想方設法爭奪戰略制高點。如四方區的糖球會、市北區的蘿卜山會、市南的海洋節……這塊旅遊文化蛋糕具有十分誘人的魅力!李滄區的優勢在哪裡?是頗具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從傳統的地理角度看,新區劃以後,李滄區面臨著旅遊資源零亂破碎的尷尬局面:它的西邊有海(膠州灣),但早已被工廠、高速公路和居民住宅區所吞噬;東邊有山,卻只是嶗山西部邊緣的一部分,景觀資源比較破碎,可以說只有山海之名而難得山海之利。因此,只有另闢蹊徑重新組合特有的資源,打造屬於自己的優勢品牌產品。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我們發現李滄區存在著兩大優勢,一是腹地廣闊,二是古遺址和文物較多。 從第一個優勢看,區位東部具有後發優勢的土地就大致相當於四方區的面積,而且天然花卉繁多,從明朝以來這里就盛產梨,春天梨花如雪;李村東部有久負盛名的萬畝桃園,前嶗山區曾舉辦過桃花節;十梅庵村民承包荒山後,引進栽培了上萬株梅花,建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梅園;戴家北山的紅石壁子發現了數百畝映山紅,這是我市市內少有的野生花卉景觀。另外還有櫻桃花、金銀花、花椒花、野芙蓉等等。這些花卉距離居民區比較近,交通比較方便,適合於廣大市民在清明前後踏青時節自由觀賞,且大部分沒有門票之累。針對這一優勢,我們創辦了「2002年中國青島賞花會」。 第二個優勢是,我區散布著一些上迄商周,下至民初的文物建築,在過去的社會動亂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是種地方文化負擔,但只要處理得當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為發展旅遊事業錦上添花。 二、 挖掘歷史文化 整合文化資源 賞花會是一項文化活動,它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賞花踏青活動;第二,是一種以賞花為背景和載體的群眾參與性文化活動;第三,是一種揭示地方文化傳統拉動旅遊經濟發展的文化手段。它既著重於經濟效益,更著重於社會效益,所以要在歷史文化上下功夫。 在李滄區內,有三千年前商周時期東夷人留下來的三處遺址(即十梅庵「古城頂」遺址、楊戈庄遺址、上王埠遺址),有幾經廢棄挪用的道教建築明真觀,有歷經滄桑被勉強保留下來的大棗園村王氏功名牌坊,有上世紀30年代就被列為青島十大景觀之一的於家下河村於仙姑塔,有清朝維新思想家康有為的原葬墓,還有玄陽觀(竹子庵)、三清洞等等。 據此,區政府實施了文物保護工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撥款490萬元修復了明真觀,另撥專款修復大棗園牌坊、於家下河村仙姑塔,同時對「古城頂」商周時期東夷人的遺址進行了保護和發掘。 我們請有關學者對這些文物所能體現的思想內容進行揚棄,尋找出比較科學的、民主的、人性化的東西。如對明真觀,主要通過宗教設施的興衰體現歷史的變化,特別是日寇侵華戰爭中對宗教設施的破壞,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對於家下河的仙姑塔,則是剔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體現於更姑娘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悲劇色彩。對「古城頂」,主要突出它作為商周時期東夷人遺址在青島市內的史學價值。對大棗園王氏牌坊,主要宣揚王氏家族重視教育和傳說中的的王懿剛直不阿的品格。對康有為,主要彰顯其在現代維新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地位。 同時,加大花卉資源的開發,在畢家上流村的百果山風景區引進高科技的睡蓮、荷花,形成集觀賞、科研、食品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現在這里種植著睡蓮180多個品種,荷花580多個品種,其它水生植物260多個品種,是目前國內睡蓮、荷花品種最多,最全的地方。2002年它又通過遺傳基因培養出10個耐旱睡蓮品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已成規模的基礎上,2005年舉辦了全國第九屆荷花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個基礎上,在畢家上流的百果山風景區開辟了三條櫻桃溝,在賞花後可以品嘗到第一道天然水果。據此,又在李滄區境內初步開辟了兩條旅遊線路。 三、 重在群眾參與,舉辦文化活動 我們舉辦節會就是要人民群眾共嘗改革開發帶來的成果,共享經濟繁榮帶來的歡樂,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在賞花會中興起,畢家上流村和興華路社區、東小庄社區的鑼鼓隊,少兒中心的藝術節目,老年模特兒表演隊的風采,朝鮮族舞蹈藝術團的演出都在節日期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由於節會的強勁拉動,賞花的文章也越做越大,人們駕車或徒步前來賞花,充滿了現代化城市裡難得的野趣。特別是組委會組織發起的兩屆登山賞花游活動,內容為登戴家山,探三清洞、觀映山紅,觀千年銀杏樹,訪竹子庵,聽傳說故事,請參與者為景區的建設提意見。每年的登山人數在千人以上,這暨豐富了登山活動的內容,又宣傳了我區新的景觀景點。 四、 總結經驗繼續探索,做大做強民俗品牌 因為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的自然花卉資源在逐漸萎縮,迫使我們不得不開辟新的門徑,尋找新的節會亮點。2006年,李滄區委、區政府在總結前幾屆成功舉辦賞花會經驗的基礎上,從繼續做大民俗品牌入手,推出了青島民俗文化節,節會的名稱定為「2006年中國青島賞花會暨首屆青島民俗文化節」,推介出李村文化大集、「夠級」撲克擂台賽、明真觀民俗文化周三項民俗活動。第一項的目的在於從傳統百年大集中找到一個辦節會的載體為主會場,以現代文化理念包裝傳統的商業集市;第二項的目的在於推介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項的目的在於為恢復明真觀廟會做准備。 四月八日,開幕式在李村文化廣場隆重開幕。這次由中央電視台《 梨園擂台》欄目參與的開幕式演員陣營有200多人,地方戲曲名家眾多,在青島造成非常大的轟動效用。由我區冠名的節目第一次分上下兩集向全國播出,擴大了我區的知名度。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文藝節目演出中,會場內秩序井然,觀眾自覺地遵守紀律,沒人中途退場,體現了我區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得到中央電視台和新聞媒體的廣泛稱贊。他們說,我們走遍全國,沒有見過這么文明的觀眾,這是李滄區多年來三個文明建設的結果,在高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確為楷模。 李村大集初載於明朝萬曆年間《即墨縣志》,德佔青島後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部,百年之間積淀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底蘊。組委會劃出308國道大橋以西12000平方米的面積對外招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商業攤點。集會共7天,包括一頭一尾兩個集日,入市的有花鳥奇石根雕、文物圖書、小工藝品、地方特色小吃,並有各種民間才藝展示。人氣旺盛,氣氛熱鬧,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大集的商業攤位東側,組委會搭建露天舞台進行地方戲曲天天演,劇種劇目有茂腔《羅衫記》、柳腔《趙美榮觀燈》、呂劇《牆頭記》,附近居民為久違的傳統戲曲所吸引,每天在開幕前一個多小時就排滿了凳子,觀眾達上千人,許多老人都感慨地說,這次真是重現了李村大集的早年風光! 由於節會的造勢,將本來是春天集日淡季推出了一個高潮,趕集人流每天達到五萬多人,滄口、城陽、嶗山,以及四方、市南等區的居民慕名而來,為整個李村商圈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與之相匹配的優惠購物周也是收益匪淺,有統計數字表明,開幕式當天就進賬300萬元。 此次「一會一節」引起轟動最大的是全國首屆「夠級」撲克擂台賽。「夠級」撲克游戲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我區的滄口廣場。牌局的規則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思想情懷,因其特有的團隊精神及民主追求,還有不適宜賭博的特點,在半個世紀中很快傳遍全國,並遠播海外,這是我區的一筆文化財富。組委會推出此項目,近期目標是讓「夠級」「認祖歸宗」,澄清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於其發源地的模糊認識,長期目標是打造出一個李滄民俗的文化品牌。 消息傳出後,全國數十家報刊、電視、廣播電台進行了轉載,互聯網上一時議論風起,支持者眾。聯眾網站因此進行了徵文活動。山東衛視首先進行了采訪報道,有十三個城市的熱心觀眾打來電話表示支持。青島電視台《新聞60分》觀眾互動欄目中,當場支持率就高達85%。《中國文化報》發表了專門的文章。4月16日中午,中央電視台播發了長達四分鍾的重要新聞,香港《大公報》也進行了報道。此活動激發了市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消除了對「夠級」發源地的認識岐義,取得了重大成功。 明真觀位於李滄西部的滄口地段,是一個歷史文化景點,重開傳統的農歷四月初八廟會有著堅實的基礎。明真觀修復後,在此舉辦了兩屆民俗文化周。組委會與市民俗協會聯合舉辦了燈謎競猜活動。由東海勞山鼓樂團道教音樂在觀內進行了經典道教音樂演奏,500多名觀眾欣賞了獨具風格的宗教音樂。 民俗文化節的戲曲演出主要集中在地方戲上,即茂腔、柳腔、呂劇,所演出的劇目也都是傳統劇目。為了把節會辦好,我們選擇在李村大集和滄口廣場下午分別演出,節日期間每天都有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每天晚上,永樂影城在市區放映電影,請群眾在露天自由觀看,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一節一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所表現的不僅僅是文化,拉動的也不僅僅是經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2003年《青島晚報》報道,在虎山體育場的開幕式過後,清場時僅見到兩個礦泉水瓶。在我們所組織的五項大型開幕式、五項閉幕式,50多項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中,組織嚴密,指揮得當,群眾自覺守紀律,沒有發生任何刑事案件。我們的節會從舉辦賞花會開始,到與青島民俗文化節聯袂,走了一條深化和挖掘地方特有民俗資源的道路,提升了李滄區的文明度和美譽度,也為子孫積累一筆精神文化財富。 總結五年來的經驗,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條值得重視。 第一、節會要立足於當地的特有資源,特別是在挖掘自有民俗文化資源上下功夫,使其不但有深度,而且還要有廣度,使之可持續性地發展。 第二、節會要特別注重群眾性的參與,讓人民群眾在節日中享受愉悅快樂,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才有群眾基礎和發展動力。 第三、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提高,主動尋找出新的熱點和發掘新的題材,使節會的節目常出常新。 第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辦節會的專家隊伍,形成一個熟悉各種節會市場的專業團隊,可以大大地節省信息費用和管理成本,也有利於節會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五、在市場化運作上不斷地探討,走出一條在政府主導下靠市場化運作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辦節會路子,這是一個不斷深入的課題。
Ⅶ 鞍山岫岩葯山門票多少錢
鞍山葯山坐落於北部的三家子、韭菜溝及石廟子交界處。因古時盛產葯材版而得名。清代為權奉天省四大名山之一。其山勢高峻雄偉,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餘座。分為石花頂、古城頂、大寺溝、古戰場4個游覽景區,內有各種景點80餘處。石花頂為葯山主峰,海拔848.4米,由四座山峰聯背而立,是由陡峭岩石崩裂而成,遠望如四朵盛開的花朵,故名石花頂。站在石花頂遠眺,四周煙雲繚繞,蒼天碧地,古樹參天,景色蔚為壯觀。
古城頂與石花頂隔溝對崎,山顛有古城遺址,現存有人工雕刻的石椅、石旗桿和石刻定向盤、石窩等。大寺溝,在石花頂南3公里的山谷中,因明清年間為此建有清華觀等廟宇,故又稱清華觀。山南側溝口處兩山相對,其上各有一唐代小塔。進入溝內,兩側山勢突兀而起,怪石嶙峋,如虎如牛,堪稱奇絕。循山谷沿曲徑拾階而上,即是葯山古建築群遺址。葯山還有大小不等,稀奇古怪的洞井。「通天井」位於雙劍峰下,為一個上窄下寬的倒嗽叭形洞井,井口寬1米,而井底寬3米,高7米,井中石壁由大小石塊錯落疊起,遊人從南天門行攀雙劍峰時,則必須從這井底爬到井口,渭稱「智取葯山」一條路。
Ⅷ 我愛我的家鄉——青島
青島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又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夥伴城市,世界囑目的奧帆賽將在這里舉行。藉助奧運會的風帆,舉辦與之相適宜的節會,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帶動旅遊業的繁榮是難得機遇。李滄區政府從2001年起就著力構思和組織策劃這樣一個節會。經過五年的實踐,從成功地舉辦四屆中國青島賞花會進而創辦青島民俗文化節,走出了一條整合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資源,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市場化運作的辦節會路子。
一、 理清發展思路 找出發展優勢
青島市新的區劃之後,為了打造自己的地區文化新形象,各區、市都在打造地域性節會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想方設法爭奪戰略制高點。如四方區的糖球會、市北區的蘿卜山會、市南的海洋節……這塊旅遊文化蛋糕具有十分誘人的魅力!李滄區的優勢在哪裡?是頗具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從傳統的地理角度看,新區劃以後,李滄區面臨著旅遊資源零亂破碎的尷尬局面:它的西邊有海(膠州灣),但早已被工廠、高速公路和居民住宅區所吞噬;東邊有山,卻只是嶗山西部邊緣的一部分,景觀資源比較破碎,可以說只有山海之名而難得山海之利。因此,只有另闢蹊徑重新組合特有的資源,打造屬於自己的優勢品牌產品。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我們發現李滄區存在著兩大優勢,一是腹地廣闊,二是古遺址和文物較多。
從第一個優勢看,區位東部具有後發優勢的土地就大致相當於四方區的面積,而且天然花卉繁多,從明朝以來這里就盛產梨,春天梨花如雪;李村東部有久負盛名的萬畝桃園,前嶗山區曾舉辦過桃花節;十梅庵村民承包荒山後,引進栽培了上萬株梅花,建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梅園;戴家北山的紅石壁子發現了數百畝映山紅,這是我市市內少有的野生花卉景觀。另外還有櫻桃花、金銀花、花椒花、野芙蓉等等。這些花卉距離居民區比較近,交通比較方便,適合於廣大市民在清明前後踏青時節自由觀賞,且大部分沒有門票之累。針對這一優勢,我們創辦了「2002年中國青島賞花會」。
第二個優勢是,我區散布著一些上迄商周,下至民初的文物建築,在過去的社會動亂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是種地方文化負擔,但只要處理得當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為發展旅遊事業錦上添花。
二、 挖掘歷史文化 整合文化資源
賞花會是一項文化活動,它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賞花踏青活動;第二,是一種以賞花為背景和載體的群眾參與性文化活動;第三,是一種揭示地方文化傳統拉動旅遊經濟發展的文化手段。它既著重於經濟效益,更著重於社會效益,所以要在歷史文化上下功夫。
在李滄區內,有三千年前商周時期東夷人留下來的三處遺址(即十梅庵「古城頂」遺址、楊戈庄遺址、上王埠遺址),有幾經廢棄挪用的道教建築明真觀,有歷經滄桑被勉強保留下來的大棗園村王氏功名牌坊,有上世紀30年代就被列為青島十大景觀之一的於家下河村於仙姑塔,有清朝維新思想家康有為的原葬墓,還有玄陽觀(竹子庵)、三清洞等等。
據此,區政府實施了文物保護工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撥款490萬元修復了明真觀,另撥專款修復大棗園牌坊、於家下河村仙姑塔,同時對「古城頂」商周時期東夷人的遺址進行了保護和發掘。
我們請有關學者對這些文物所能體現的思想內容進行揚棄,尋找出比較科學的、民主的、人性化的東西。如對明真觀,主要通過宗教設施的興衰體現歷史的變化,特別是日寇侵華戰爭中對宗教設施的破壞,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對於家下河的仙姑塔,則是剔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體現於更姑娘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悲劇色彩。對「古城頂」,主要突出它作為商周時期東夷人遺址在青島市內的史學價值。對大棗園王氏牌坊,主要宣揚王氏家族重視教育和傳說中的的王懿剛直不阿的品格。對康有為,主要彰顯其在現代維新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地位。
同時,加大花卉資源的開發,在畢家上流村的百果山風景區引進高科技的睡蓮、荷花,形成集觀賞、科研、食品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現在這里種植著睡蓮180多個品種,荷花580多個品種,其它水生植物260多個品種,是目前國內睡蓮、荷花品種最多,最全的地方。2002年它又通過遺傳基因培養出10個耐旱睡蓮品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已成規模的基礎上,2005年舉辦了全國第九屆荷花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個基礎上,在畢家上流的百果山風景區開辟了三條櫻桃溝,在賞花後可以品嘗到第一道天然水果。據此,又在李滄區境內初步開辟了兩條旅遊線路。
三、 重在群眾參與,舉辦文化活動
我們舉辦節會就是要人民群眾共嘗改革開發帶來的成果,共享經濟繁榮帶來的歡樂,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在賞花會中興起,畢家上流村和興華路社區、東小庄社區的鑼鼓隊,少兒中心的藝術節目,老年模特兒表演隊的風采,朝鮮族舞蹈藝術團的演出都在節日期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由於節會的強勁拉動,賞花的文章也越做越大,人們駕車或徒步前來賞花,充滿了現代化城市裡難得的野趣。特別是組委會組織發起的兩屆登山賞花游活動,內容為登戴家山,探三清洞、觀映山紅,觀千年銀杏樹,訪竹子庵,聽傳說故事,請參與者為景區的建設提意見。每年的登山人數在千人以上,這暨豐富了登山活動的內容,又宣傳了我區新的景觀景點。
四、 總結經驗繼續探索,做大做強民俗品牌
因為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的自然花卉資源在逐漸萎縮,迫使我們不得不開辟新的門徑,尋找新的節會亮點。2006年,李滄區委、區政府在總結前幾屆成功舉辦賞花會經驗的基礎上,從繼續做大民俗品牌入手,推出了青島民俗文化節,節會的名稱定為「2006年中國青島賞花會暨首屆青島民俗文化節」,推介出李村文化大集、「夠級」撲克擂台賽、明真觀民俗文化周三項民俗活動。第一項的目的在於從傳統百年大集中找到一個辦節會的載體為主會場,以現代文化理念包裝傳統的商業集市;第二項的目的在於推介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項的目的在於為恢復明真觀廟會做准備。
四月八日,開幕式在李村文化廣場隆重開幕。這次由中央電視台《 梨園擂台》欄目參與的開幕式演員陣營有200多人,地方戲曲名家眾多,在青島造成非常大的轟動效用。由我區冠名的節目第一次分上下兩集向全國播出,擴大了我區的知名度。
在長達四個小時的文藝節目演出中,會場內秩序井然,觀眾自覺地遵守紀律,沒人中途退場,體現了我區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得到中央電視台和新聞媒體的廣泛稱贊。他們說,我們走遍全國,沒有見過這么文明的觀眾,這是李滄區多年來三個文明建設的結果,在高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確為楷模。
李村大集初載於明朝萬曆年間《即墨縣志》,德佔青島後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部,百年之間積淀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底蘊。組委會劃出308國道大橋以西12000平方米的面積對外招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商業攤點。集會共7天,包括一頭一尾兩個集日,入市的有花鳥奇石根雕、文物圖書、小工藝品、地方特色小吃,並有各種民間才藝展示。人氣旺盛,氣氛熱鬧,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大集的商業攤位東側,組委會搭建露天舞台進行地方戲曲天天演,劇種劇目有茂腔《羅衫記》、柳腔《趙美榮觀燈》、呂劇《牆頭記》,附近居民為久違的傳統戲曲所吸引,每天在開幕前一個多小時就排滿了凳子,觀眾達上千人,許多老人都感慨地說,這次真是重現了李村大集的早年風光!
由於節會的造勢,將本來是春天集日淡季推出了一個高潮,趕集人流每天達到五萬多人,滄口、城陽、嶗山,以及四方、市南等區的居民慕名而來,為整個李村商圈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與之相匹配的優惠購物周也是收益匪淺,有統計數字表明,開幕式當天就進賬300萬元。
此次「一會一節」引起轟動最大的是全國首屆「夠級」撲克擂台賽。「夠級」撲克游戲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我區的滄口廣場。牌局的規則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思想情懷,因其特有的團隊精神及民主追求,還有不適宜賭博的特點,在半個世紀中很快傳遍全國,並遠播海外,這是我區的一筆文化財富。組委會推出此項目,近期目標是讓「夠級」「認祖歸宗」,澄清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於其發源地的模糊認識,長期目標是打造出一個李滄民俗的文化品牌。
消息傳出後,全國數十家報刊、電視、廣播電台進行了轉載,互聯網上一時議論風起,支持者眾。聯眾網站因此進行了徵文活動。山東衛視首先進行了采訪報道,有十三個城市的熱心觀眾打來電話表示支持。青島電視台《新聞60分》觀眾互動欄目中,當場支持率就高達85%。《中國文化報》發表了專門的文章。4月16日中午,中央電視台播發了長達四分鍾的重要新聞,香港《大公報》也進行了報道。此活動激發了市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消除了對「夠級」發源地的認識岐義,取得了重大成功。
明真觀位於李滄西部的滄口地段,是一個歷史文化景點,重開傳統的農歷四月初八廟會有著堅實的基礎。明真觀修復後,在此舉辦了兩屆民俗文化周。組委會與市民俗協會聯合舉辦了燈謎競猜活動。由東海勞山鼓樂團道教音樂在觀內進行了經典道教音樂演奏,500多名觀眾欣賞了獨具風格的宗教音樂。
民俗文化節的戲曲演出主要集中在地方戲上,即茂腔、柳腔、呂劇,所演出的劇目也都是傳統劇目。為了把節會辦好,我們選擇在李村大集和滄口廣場下午分別演出,節日期間每天都有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每天晚上,永樂影城在市區放映電影,請群眾在露天自由觀看,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一節一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所表現的不僅僅是文化,拉動的也不僅僅是經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水平,2003年《青島晚報》報道,在虎山體育場的開幕式過後,清場時僅見到兩個礦泉水瓶。在我們所組織的五項大型開幕式、五項閉幕式,50多項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中,組織嚴密,指揮得當,群眾自覺守紀律,沒有發生任何刑事案件。我們的節會從舉辦賞花會開始,到與青島民俗文化節聯袂,走了一條深化和挖掘地方特有民俗資源的道路,提升了李滄區的文明度和美譽度,也為子孫積累一筆精神文化財富。
總結五年來的經驗,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條值得重視。
第一、節會要立足於當地的特有資源,特別是在挖掘自有民俗文化資源上下功夫,使其不但有深度,而且還要有廣度,使之可持續性地發展。
第二、節會要特別注重群眾性的參與,讓人民群眾在節日中享受愉悅快樂,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才有群眾基礎和發展動力。
第三、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提高,主動尋找出新的熱點和發掘新的題材,使節會的節目常出常新。
第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辦節會的專家隊伍,形成一個熟悉各種節會市場的專業團隊,可以大大地節省信息費用和管理成本,也有利於節會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五、在市場化運作上不斷地探討,走出一條在政府主導下靠市場化運作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辦節會路子,這是一個不斷深入的課題。
Ⅸ 遼寧千山
千山
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斗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
在千山北部綉蓮台景區內,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觀。
湯崗子溫泉
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15公里處,面積為65萬平方米。該溫泉泉水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溫度達72℃,並含有鉀、鎂、氡、鈉等30餘種微量元素。用溫泉水和熱礦泥配合按摩、針灸、蠟療及光電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皮膚 病、外傷後遺症都有明顯療效。療養院內環境優雅,風格獨特。曾經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居住過的「龍宮溫泉」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修建的「龍泉別墅」均保存完好,使該溫泉成為康復和旅遊的勝地。
二一九公園
是鞍山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東部,建於1950年,為紀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園總面積78公頃,有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培育區、安靜休息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和東山游樂園。
玉佛苑
位於鞍山市二一九公園東側、東山風景區腳下,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玉佛苑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牆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別增建仿清建築鍾樓和鼓樓,更顯其氣勢恢宏。殿內有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為高5.23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高2.66米的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
葯山風景區
葯山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北部韭菜溝鄉、三家子鎮、石廟子鎮的交界處,距縣城60公里,因盛產葯材而得名。葯山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一,與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並列齊名。葯山山勢高峻,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石花頂海拔889.7米。分為古城頂景區、清華觀景區、梨花塢景區、石花頂景區和古戰場景區等五大景區。現正在分步開發建設,已部分對外接待。
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鞍山海城鎮東約40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曾為古人類生活遺址,曾出土過猛獁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洞內藏有「飛龍飲泉」景觀,這種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岩溶洞穴景觀堪稱東北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