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村遺址
A. 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屬於什麼文化
屬於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在關中地區分三期,半坡類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半坡遺址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屬於我國新石器文化晚期早段。
B. 仰韶村遺址是怎麼發掘的
在河南省澠池縣城北,有一處三面臨水的小村莊,因北望高聳的韶山,故稱仰韶。20世紀20年代,仰韶村發生了一件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這就是仰韶遺址的發現。
最先揭開仰韶遺址神秘面紗的是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他帶領一支發掘隊來到仰韶村,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遺存。經過30多天的挖掘,獲得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及人骨標本,他撰寫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詳細報道了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成果,並按照考古學的慣例,將這批以彩陶為主要標志的遠古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和原始社會史研究的第一頁。中國近代考古學由此開端,仰韶村也從此馳名中外,成為史學界、考古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仰韶遺址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再次獲得了大批文化遺存,澄清了遺址的文化內涵,同時修正了安特生的一些錯誤認識,為研究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研究表明,仰韶遺址長900餘米、寬300餘米,面積30萬平方米。
仰韶中期彩陶盆仰韶遺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是黃河流域勢力最為強大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國同時期各類新石器文化中分布范圍最廣泛的一支,共發現遺址1000多處,主要分布區以陝、晉、豫為中心,西達河西走廊,東至魯西,北達冀中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南至漢水流域。
以仰韶村等重要遺址的發掘為基礎,綜合地域和時代所造成的文化面貌上的差異,可以將仰韶文化分為三個主要地區、七種類型、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發展中心,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和西王村等類型,代表了這一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在豫中地區可分為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在豫北冀南一帶,則可分為後岡、大司空類型。各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各自有地域特色。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由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當時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有比較穩定的村落。人們從事鋤耕農業生產,種植粟、黍、稻穀等作物,飼養豬、狗、羊和馬等家畜,採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樹子等果實及水生物等。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等形象,是當時漁獵活動的真實寫照。
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圓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圓形和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始終以半地穴式房子最為流行。屋內正對門向的中心設一火塘,有些灶坑內嵌有保存火種的夾砂陶罐。有的在門內兩側築有低矮的小牆,有的在門道與居室之間有淺方坑形的門坎。屋內居住面和壁面都塗抹草拌泥土並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經過烘烤,十分堅硬。圓形房屋周壁牆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內中間有多根主柱以支撐屋頂,復原起來似現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結構與圓形房子大體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內挖有柱洞,復原起來呈四角攢尖的方錐體。
埋葬制度多樣,有單人葬、多人葬、單人一次葬和集體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個別的實行同性合葬,還有瓮棺葬形式。成人都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同一氏族的成員比較集中地埋葬在一起,隨葬品一般比較平均,看不出太明顯的貧富差別。兒童瓮棺則成群或零星地分布在居住區的房屋旁邊,以瓮、罐、缽、盆為葬具。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已相當成熟,最能代表當時的工藝水平。仰韶人有專門燒陶的窯場,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陶窯由火膛、火道、窯算和窯室等部分組成,陶坯置於窯室底部多孔的窯箅之上。火焰經過底部的火道、火孔進入窯室,燒造出精美的紅陶。一般都用泥條盤築法製成,普遍採用慢輪進行修整,雖然以手工方法製成,但器形規整、色澤光潤、構思巧妙。在陶器表面還施加各種紋飾,其中裝飾作用最強的是彩陶花紋,這是當時最有成就的一種原始藝術。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構圖精巧合理,與優美的器物造型相結合,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半坡類型的彩陶紋飾,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原地紅花或加白衣飾黑、紅兩色花的,主要有人面形紋、魚紋、鹿紋等動物形象和象徵草木、穀物的植物花紋。神話化的人面紋圖像,頭上和嘴角都有化妝式的裝飾,似含有某種巫覡性質。魚紋佔主導地位,數量多、變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組合有單體和復體兩種形式,不少圖案是兩條以上的魚紋相重疊或相連形成一組紋飾,非常生動。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進入了成熟發展期。以弧線、弧邊三角、曲線、圓點和半圓形、鳥紋裝飾等元素,採用二方連續的裝飾方法,構成整組花紋環繞器壁,顯得絢麗多彩,還出現了多彩紋飾,白地或紅地自邊,紫紅彩、白彩相間,更顯得富麗堂皇。
仰韶文化還有一定數量的刻畫符號,目前主要發現在圜底缽口沿的黑彩寬頻紋上,有50多種。這些符號多是在陶器燒成後刻畫上去的,最多的是一道豎劃,其次是二道豎劃、X形、Z形、正鉤形、倒鉤形、T字形等形狀,也有的像植物形,還有其他多種形式。一般認為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或者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仰韶文化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仰韶遺址的發掘,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遠古文化,在撩開史前文化面紗、觸摸中華文明起源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在當時起到了科學認識本民族發展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作用,同時也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它一經發現,立刻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標志,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C. 為什麼會說半坡遺址是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8000多萬人次。
D. 半坡遺址的其他信息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8000多萬人次。 1952年,半坡遺址被發現。
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3年3月,半坡遺址進行回填保護。
2006年,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趾」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流連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朴,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遺址大致分為3個區,即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在聚落的中心,周圍有一條人工挖掘的寬6~8米,深5~6米的大壕溝圍繞,中間又有一條寬2米、深1.5米的小溝將居住區分為兩片,形成兩個既有聯系,又相區分的兩組布局。大壕溝外北邊是公共墓地,東邊是制陶作坊窯址群。
半坡類型的房子發現46座,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築,有的是地面建築。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牆壁都用草拌泥塗抹,並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6米,牆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並塗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於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發現6座,分布集中,可分為豎穴式和橫穴式,窯室較小,直徑只有 1米左右。
其中人面魚紋彩陶盆,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墓葬的類型 發現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區內房子周圍,以缽、盆與瓮或兩瓮相對扣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蓋的底部有意識鑿一小孔,似為靈魂出入口。
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並有較豐富而精緻的隨葬品。這是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為淺豎穴墓坑,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北,也有少數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 半坡人的住房,從發掘的房屋遺跡來看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這些房屋均採用木骨塗泥的構築方法,其建築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後進的「明間」;隔牆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堂後室」的格局。
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後,前面是活動空間,後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後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墨子·辭過》中記載:「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濕潤,邊足以圍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會中的「前朝後寢」的宮室正是源於半坡這種「前堂後室」的大房子,以大房為中心,四周圍繞眾多小房屋。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從早期的「半地穴式」發展而來的。這種靂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築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牆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築。
半坡遺址居住區佔地約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為中心,中小型房屋窯穴等散布周圍,其外圍環繞一條大型壕溝。遺址發掘出房屋46座,可分為圓形和方形兩種,每種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築兩類。與房子相關的遺跡還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遺址發現柱洞200餘個,都屬於泥圈柱洞。灶坑共發現89個,其中42個保存較好,在灶坑附近或裡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飲食用的細陶缽。 主要用來儲藏食物和用具的窯穴,共發現200多個,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區內,和房屋交錯在一起。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較小,有多種形 狀;晚期的較大,一般為口小底大的圓形袋狀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同一時期的窯穴,一般密集成群。窯穴中往往發現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種工具用具,有一個堆積著18厘米厚的腐朽谷殼,有的則發現有人骨架。 發掘資料表明: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衛設施,而且規模宏大,半坡遺址居住區周圍環繞有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的大圍溝;溝的底部寬4米,並發現有木柱痕跡,在圍溝底部和兩旁曾設有防禦之類的障礙物。類似的大圍溝在其他同時期遺址中也有發現,除防水和排水作用外,它還起著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潔之間氏族成員因血親復仇而發生沖突的作用。
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的總出土量為1.1萬立方米,如用三噸位的卡車,可裝載3666輛,如此艱巨的工程,卻是半坡先民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的。
在居住地區的外圍,環繞一條大型防禦性壕溝,平面呈南北向不規則圓形。壕溝現存長度約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寬下窄,北部一段口寬6—8米,深5—6米,靠居住區的一邊溝壁坡度較大,並且溝口比另一壁高出約l米。在溝底發現3根炭化木柱,間隔各有4米,用造不明。可能是用於汲水平台支撐立柱? 樂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稱作陶塤)兩只,保存完整,皆為細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
裝飾品發現很多,計有9類1900多件。以形狀分,有環飾、磺飾、珠飾、墜飾、方形飾、片狀飾和管狀飾等:以功用分,有發飾、耳飾、頸飾、手飾和腰飾;以材料分,則有陶、石、骨牙、蚌、玉、階殼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較少。 半坡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屬於哺乳動物的有偶蹄類:豬、牛、羊、斑鹿、麝等;食肉類:狗、狐、獾貉和狸;奇蹄類:馬;嚙齒類:竹鼠、田鼠;兔形類:兔及短尾兔。另外還有少數魚類及鳥類骨骼。
出土的骨路,無論是屬於家畜還是野生動物,都非常破碎,看來都是經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E. 仰韶中期文化遺址有哪些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中期階段。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遺址有20餘處,分布山西各地回。中期文化答遺址有芮城縣西王村遺址、翼城縣北橄遺址、晉中地區遺址、大同馬家小村遺址等。
西王村文化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色陶器,最常用的色彩有黑、白、紅三色,彩色圖案多為弧線和圓點等幾何形線條組成的花卉或禽鳥,造型生動。曲腹碗、盆和雙唇小口尖底瓶是代表性生活用具。此外,遺物中還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和動物骨骼化石。
北橄遺址位於翼城縣城東10千米處,文化遺物包括石、骨、陶質的生產工具,主要器型有小口尖底瓶、缽、罐、釜、瓮、鼎、盆等。
晉中地區遺址的陶器的基本組合為重唇口尖底瓶、大口素麵瓮,以及盆、缽、罐、缸等,彩陶十分發達,以黑彩的圓點、鉤葉、弧邊三角形構成植物花葉圖案。
馬家小村房屋遺址都是半地穴式的。器物最多的是陶器。陶器種類有常見的尖底瓶、盆、罐,也有比較特殊的四系罐、四系瓮。
F. 馬家窯遺址的馬家窯文化
家窯遺址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遺址文化層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較晚期的齊家文化,以及更晚期的寺窪文化。該遺址內涵非常豐富,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和石器。該遺址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及黃河上游地區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按早中晚分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石嶺下類型。
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陶器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動物紋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著共同的崇拜意識。陶器形狀出現了較大變化,盆、碗、缽依然存在,但存貯器瓮、罐、瓶逐漸增多。 燒制陶器的技術和陶窯較仰韶時期有了較大進步,火塘和窯分離,燒窯溫度明顯提高。並且出現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窯址。比較完整的遺址如位於甘肅東鄉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林家遺址,包含有馬家窯類型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在這個遺址中還發現了穀子的炭化物。這說明粟是當時先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馬家窯類型早期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馬家窯早期彩陶的主要器形仍以盆、缽、碗為主,還有罐、鳥形器、壺、長頸圓腹瓶、筒腹平底及尖底瓶等。多以較稀的黑彩在橙黃陶上繪制花紋。盆、缽、碗中的內彩開始盛行。但內彩的花紋比較簡單。
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彩陶已進入純熟精美的境界。馬家窯類型中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中層)、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牙。核桃庄等遺址。這時的器形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較大的革新與發展。陶器表面打磨尤滑,用濃亮如漆的黑彩畫在細膩光潔的橙黃或米黃色陶器上,閃爍著明亮動人的光彩。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進入了彩陶歷史的鼎盛期。
馬家窯類型晚期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上層)、蘭州西坡窪(上層)、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這時的彩陶仍以橙黃陶為主。除了單獨的黑色彩繪外,還出現了黑白兩色並用的彩繪方法,器形以壺、瓶、盆、缽和瓮為主,還有大口淺腹罐、勺、束腰罐等。
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因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先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500年。分布在隴西、蘭州、臨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區。充分證明了中國彩陶源於本土,而且具有東來西去的傳播趨勢。半山類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還發現在房址附近有許多燒制陶器的窯址。半山類型的墓葬除傳統土坑墓葬外還發現了石棺墓。隨葬品以彩陶為多。半山類型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於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業逐漸發達,使彩陶藝術發展越發推向歷史的鼎盛時期。
半山類型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時期,半山類型的分布區域逐漸西移,根據地層關系年。器形排比,半山類型可分為四期:
一期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還有廣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張家台(早期)和臨夏的張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頸壺和短領侈口罐為主。直頸壺口的兩側都有鋸齒狀的雞頭盲耳,腹部較圓。花紋多以粗細相等的黑鋸齒帶和紅鋸齒帶相間繪成。頸肩之交都以一根紅線和黑鋸齒帶並行相鑲,這是半山彩陶的特點之一。
二期遺址以廣河的地巴坪(中期)為代表,還有景泰的張家台(晚期),廣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櫻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單耳或高低耳的壺和罐的數量增多,而盆和缽很少見。二期彩陶以繁茂緻密為特色,旋紋已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花紋。
三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早期)、青崗岔牙。沙井驛為代表,還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壺的腹部最寬處上提,底部漸小,器形由穩重趨向挺拔。旋紋仍顯彩陶的主要花紋,但旋心擴大。內飾各種精細的花紋。間置的黑色鋸齒帶紋變寬,而紅條紋相反變細。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麗繁縟。
四期遺址以蘭州土谷台(中期)為代表,還有樂都柳灣、會寧牛門洞、永靖陳井西山等。顯示出了由半山類型向馬廠類型演變的過程。壺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為倒置的鴨蛋形。由於腹上部的彩繪面積大,因此。多繪二方連續的四大圈旋紋和由此發展而來的四大圈紋。神人紋流行起來。這時的神人紋多以紅色繪主線。兩邊鑲以黑鋸齒帶紋,人形舉手作撒種狀,手和腿的關節處長著爪指,有的頭部為圓形花紋,有的頭部則消失。
馬廠類型
馬廠類型因最早發現於青海省民尋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基本相同。但最終向西發展到了武威玉門一帶。從出土的大量紡輪和骨針分析,紡織業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現了大量的紅陶衣和白陶衣。紋飾以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圓圈紋、回紋、菱格紋、三角紋為主。馬廠類型的房址與其他類型相比,差異比較大,已出現單間、套間和多元套間。房址周圍有存儲東西的小房,並且在房址不遠處有燒制陶器的窯址。
馬廠類型是半山類型的繼續和發展。馬廠類型出現了用土紅色作底,上面再繪黑色花紋的彩繪方法。或者以兩條黑線合鑲一條紅線的復合線來表現。除這些共同特徵外,逐漸發展為兩個支流,一支以樂都柳灣、蘭州白道溝坪、永登蔣家坪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鴛鴦池為代表。馬廠類型最為典型的陶器是帶蓋的斂口彩陶罐。馬廠類型彩陶和彩繪技法也出現了變化,除了黑、紅兩色相間使用外,還出現了在紅色寬頻紋上加繪相應黑色窄帶紋的現象。 文化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制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馬家窯文化是分布於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
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為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秘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仰韶文化是如何發展為馬家窯文化的?
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也有遺存。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在時間/頃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我州境內均有分布,蘊藏量十分豐富,文化遺址星落棋布。從二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我州多次調查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幾百處,並在廣河縣半山、瓦罐咀,東鄉縣林家,臨夏縣張家咀,永靖縣馬家灣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豐富的考古資料。臨夏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在馬家窯文化內涵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馬家窯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徵,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有些考古者在馬家窯類型前插入一個石嶺峽類型,我州考古工作者在康樂邊家林遺址發掘後,提出邊家林類型,介於馬家窯與半山之間。 馬家窯類型因首次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3300一一前2900年。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隴東隴西,北至寧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肅武威。馬家窯類型在我州各縣均有分布,省級保護單位有東鄉縣林家遺址,永靖縣小茨遺址,臨夏縣楊家河遺址,臨夏市工坪遺址,縣級保護單位有積石山三坪等更多。
馬家窯類型彩陶在馬家窯文化最為精美。馬家窖彩陶為泥質紅陶,質地細膩,呈橙黃色和土黃色,主要器形是盆、缽、碗、瓶、罐、壺等。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繪出草葉、旋渦、波浪、圓點、平行風格等紋飾。無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鍋等,其中泥質陶多為素麵,夾砂陶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 臨夏地區馬家窖類型彩陶遺存雖然不甚豐富,但也出土了一些珍品。1954年在積 石山三坪發現的彩陶瓮,其造型優美,花紋精細,稱之為「彩陶王」,現保存在中國歷 史博物館內。在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的許多馬家窯彩陶,也是難得的精品,現成為甘肅省 博物館珍品。此外,在我州博物館和各縣文化館也保藏著許多馬家窯彩陶。馬家窯彩陶 從體型和紋飾上,明顯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脫胎發展起來 的,晚期器物呈現著半山類型過渡的傾向。
半山類型因首次在我州廣河縣南山鄉半山村發現而得名。它是繼馬家窯類型之後發 展起來的,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年一一前2350年,分布於隴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東北部。半山類型在我州廣泛遺存,除廣河首次發現的命名地半山遺 口雙耳鼓腹小底罐為最多。半山彩繪壬要以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常見 的有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
半山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的標志。二十年代瑞典 安特生在廣河縣徵集了大量的半山彩陶的珍品,尤其以彩繪人頭陶蓋造型最為奇特,現 藏於瑞典遠東博物館。解放以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廣河地巴坪等遺址進行發掘和調查 中,取得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使這一類型文化內涵有了全面的認識,徹底否定了半山類 型僅為墓葬品的錯誤觀點。
馬廠類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廠遺址發現而得名,它是馬家窯文化序列最後 一個類型,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年一一前2050年,分布區域與半山類型相仿, 西至延伸到酒泉,玉門一帶。馬廠遺址與我州隔河相望,馬廠類型的遺址在我州大量遺 存,其中省級保護單位有永靖杏樹台等,縣級保護單位更分布全州;在我州珍藏的彩陶 中,五分之三為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彩陶多為泥質紅陶,表面常塗一層紅色
陶衣,體型基本脫胎於半山類型,而馬 廠罐體型上長下短,腹部上移,耳部變大,以撇口短頸高腹小底罐為其特色。彩繪用 黑、紅兩色,以四大圓圈為典型紋飾,另外還有蛙紋、回紋、幾何紋、波折紋等,早期 常用黑邊紫紅條帶繪制圖案,晚期以粗黑線條構成簡單的表意紋樣。馬廠夾砂陶多飾附 加堆紋。 馬廠彩陶紋飾相比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製造粗糙,紋飾簡單,往往以抽象化的簡 單圖形,表現想像中的具體實物,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逐漸衰退。馬廠類型晚期出現的 菱形紋、編織紋,與後面的齊家文化彩陶紋飾相近。在我州永靖發現的馬廠素陶,與齊 家文化更為相似,從而孕育一種新的文化即將在臨夏這塊地方產生。
居住在臨夏原始地域,創造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居民,據人骨鑒定,屬於蒙古人的東亞類型,與中原仰韶文化創造者同屬一個種族。從瑞典人安特生從廣河半山徵集的陶塑 人頭壺蓋觀察,也是圓臉,面部較平,顴骨較高,鼻樑較矮,系蒙古人種。另外,在臨 夏市博物館保存的一件陶塑人頭壺蓋上可明顯看到,此是一位馬廠女郎,臉部平展,頭 部有黑綵線條飾披散狀。馬家窯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塑人像也為披發, 兩者是相一致的。而歷史記載古代西域戎羌人都是披發。馬家窯文化居民已經養羊,而羌的本義就是牧羊人,所以,馬家窯文化的居民當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經進入農業種植時代,據東鄉林家遺址發掘發現,有粟和麻籽的碳化物,反映了臨夏農業發展歷史。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臨夏先民也製造原 始生產工具石鏟、石鋤等,同時,伴隨原始手工業的興起,製作了木作工具石斧、石 鑿、石錛等。這些石器一般打磨精細,常有穿孔,工藝精細。紡織工具有陶紡輪,從遺 址出土的麻籽的情況來看臨夏先民身著的當是麻布一類的衣服。另外,有些骨珠、骨 針、骨簪之類的日用品,其手工精細程度相當高。從有些墓中隨葬的豬、狗和羊的情況看,家畜飼養也有一定的規模。出土的骨鏃、石鏃和石彈丸,表明了狩獵水平。
仰韶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掘了該遺址。後來又在黃河中、上游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有了新的收獲。進行了廣泛的考古調查,比較大規模地發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以若干典型遺址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並對其分區、類型、分期及相互關系等問題,結合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的絕對年代,進行討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還對其彩陶紋飾、制陶工藝、生產工具、建築技術、埋葬習俗等,作了專題研究。又通過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實物資料,綜合探討了仰韶文化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以期復原當時的社會歷史,其中主要對半坡類型的社會結構有了較多的認識。
主張仰韶文化為父系氏族社會者,認為當時已有發達的鋤耕農業,處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又提出墓葬中隨葬品之有無和多寡,與私有制萌芽有關,這是父系氏族產生的標志。還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輪制陶器的產生和多間房子的出現,作為父系氏族社會的徵兆。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發展而來的。後者包括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稱大地灣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見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對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較清楚,經過大地灣期、白家期和北首嶺期3個發展階段,一直可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銜接起來。從器物對比來看,「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特點,器類中的缽、碗、盂、罐、盤,與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隨時間的推移其特點越加相同。所飾刻劃紋、繩紋和線紋,以及簡單的彩紋,如寬頻紋和在盆、缽內面著彩,都為仰韶文化所承襲並進一步發展。其他如「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圓形或橢圓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實行頭向西的單人仰身直肢葬,兒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說明它與仰韶文化有淵源關系。有人認為,其演變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發展到晚期,即秦王寨類型和西王村類型。前者在中原地區,發展成廟底溝二期文化,後者在渭水流域,發展為趙家來類型和常山下層類型,然後再發展到陝西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兩者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是大體並行發展的兩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鑒和影響之處很多。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鏤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劉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缽,無疑是從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長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斂口缽與仰韶文化相同,器蓋上的把鈕與半坡尖底瓶口形狀一致,關廟山遺址出土的彩陶花紋中也有與廟底溝類型特徵相同的。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發展所形成的一個地區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帶的仰韶文化諸遺存,含有不少細石器的文化因素。遠處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紋飾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東北發展的地方支系。 總之,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G.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H. 宗周的考古發現
豐鎬(宗周)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王都遺址,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鎬遺址1933年考古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研究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
考古發現,豐鎬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劃思想,規整而有序。在豐鎬遺址發現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多處埋藏青銅禮器的窖藏。這些青銅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豐鎬二京位置曾困擾考古專家
胡謙盈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客省庄、馬王村、西王村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周代遺址,遺址東以豐河為界,西至靈台河,北至客省庄、張家坡,南至西王村、馮村;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豐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這個周遺址的范圍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園村、斗門鎮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西周遺址。……鎬京中心就在這個遺址之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胡謙盈在總結建國後30年的豐鎬考古成果的基礎上將豐、鎬遺址范圍進一步具體化。曾長期主持豐、鎬田野考古的盧連成先生、鄭洪春先生所指出的豐、鎬遺址范圍與之略同。綜合而論,豐邑遺址包括豐西的客省庄、馬王莊、張家坡、大原村、曹家寨、馮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鎬京遺址包括豐東的斗門鎮、普渡村、花園村、白家莊、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雖然豐鎬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發現,但長期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未發現中心地帶。
豐鎬遺址地理學上的坐標渭河一級階地
豐鎬地理位置的選擇由特定的地質地理環境因素決定。地理學家對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環境和第四紀以來的地質面貌發育史,以及豐鎬遺址有關歷史、考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找出了自然與歷史之間某些規律性的有機聯系,從而為探索豐鎬遺址謎團提供了新途徑。
《詩·大雅·文王有聲》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這不僅表明灃水東(北)注入渭水的史實,而且表明了灃水在豐、鎬二都周圍繞流、積水的情形。《禹貢》謂:豐鎬之地「原隰底績。」學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濕的地方。」「底績」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澮,使積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豐鎬地區的渭河二級階地,是地勢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級階地與鎬池、彪池、靈沼等地和豐河等河川地帶則是下濕的隰地。豐鎬地區沿渭河二級邊緣和陂池周圍分布有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歷經先民們300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商、周之交,這里當時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區。
至此,地理學家在研究了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後,提出了豐鎬當在「原隰」的渭河一級階地,再結合考古學者們提供的寶貴線索,就可對豐邑和鎬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確測定。
考古學說對豐鎬二京遺址的佐證
在著名地理學家孫嘉春先生依照地學和水文資料等作出豐鎬二都的具體方位後,使得現存諸多疑問迎刃而解,遺址范圍和大小也得到確認。
豐邑遺址:遺址區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沙河村、馬王村、韓家莊、韓南村、紀家村等。
鎬京遺址: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莊、牛角村、南村等。
在豐邑范圍內曾大量發現比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窯、窯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遺址,十餘座夯土遺址中呈「丁」字形的四號基址總面積達1826.96平方米;在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內還發現了陶水管道。
在鎬京范圍內,考古學家從1961年起,先後在普渡村之西發現西周夯土建築基址,在落水村發現大量建築用瓦和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在普渡村西發現的「工」字形五號基址總面積達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東發現有十餘座陶窯,在斗門鎮之東和白家村之北見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邊豐河故道河床中發現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橋遺址的考古成果同樣為通過地理學而找出的豐鎬遺址提供了證據。以發掘秦陵並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對沙河(古豐河)橋遺址的考古顯示:「沙層厚達7米……第6層為灰細沙層,因此未發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層內隨四季變化不斷升降,厚度不詳,沙層純凈,顏色呈灰黑狀,內多含有秦漢陶瓦片,不具有後代遺物。」今天,沙河橋址河床標高388米,客省庄、韓南間沙河口標高392米。結合地理變遷數據可推斷出,西漢時沙河河床標高在381———385米之間,西周時灃水在客省庄到嚴家渠一段河床標高約在382———386米之間(今標高385———390米),與推斷的豐邑所在地標高389———392米和鎬京所在地標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難以犯上河堤。可見西周時,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級階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條件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馬王村村北再一次發現了三座土殘基址,並在一座基址內發現陶水管道。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與地理學家推斷的豐邑東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斷,這幾處西周土基址是西周豐邑城垣東南隅的殘跡,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為豐邑提供水源的輸水管道系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層中發現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達37公斤,鑄於西周厲宣時期,內壁鑄有銘文278字,記述多友奉派參加對戎的一次防禦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史實,是陝西目前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該鼎埋藏於砂層中,表明西周晚期廢棄豐鎬二都,是因為灃水泛濫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帶。另外,多友鼎原應存放於王室或貴族宅地,洪流搬運不會太遠,可見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帶就在鎬京城址范圍之中。
豐鎬地區發掘的西周墓葬僅灃西張家坡一帶就累計達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雙墓道大墓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規格之高在豐鎬地區前所未見,是考察西周高級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井叔墓地幾座帶墓道的墓規模龐大,雖經嚴重盜掘還殘存若干精品,對確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義。井叔墓地殘存的幾件銅器,都是難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鄧〕中(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作獸形,頭立雙角、雙耳,曲頸,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一虎,頜下一龍,尾部一曲龍。蓋紐為一隻大鳥。蓋周緣飾一周雙身龍紋,通體飾獸面紋、夔龍紋和雷紋。器腹內及蓋內有相同銘文二行六字:「中乍寶〔zhēng征〕彝。」
井叔鍾,現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鍾上鑄「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鍾」等銘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約20厘米,器底及蓋內各有一行銘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發掘一座墓,出土成組銅器,多件鑄有「長甶〔fǔ府〕作尊彝」的銘文。其中,銅盉的銘文,記述周穆王舉行燕禮和射禮,長甶參加比射,受到褒獎的史實。豐鎬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許多重要收獲,大體確定了豐鎬二京的方位。
I. 半坡遺址在哪裡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遺址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J. 仰韶文化的的具體分支 半坡 辛店文化與它是什麼關系
仰韶文化劃分為4個時期、4個主要地區、8個類型。
1、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遺址的早期遺存為代表
2、廟底溝類型因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而得名
3、西王村類型 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遺址的上層為代表。
4、秦王寨類型或另稱大河村類型
5、後岡類型以安陽後岡遺址下層為代表
6、大司空村類型 因安陽大司空村遺址而得名
7、下王崗類型以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早一、早二期遺存為代表
8、史家類型以陝西渭南史家遺址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