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遺址
Ⅰ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現在在哪,實在當地博物館還是在哪
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內。仰韶文容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部分出土文物收藏於各縣文化館中,還有些文物用於研究之用,不一定會展出。
Ⅱ 仰韶村遺址的遺址概況
1982和192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仰韶村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仰韶村遺址主要包括有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 (廟底溝二期文化) 和龍山文化晚期 (河南龍山文化) 四層互相疊壓的文化堆積,其中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兩個層次的不同年代的遺存。其上還有東周文化的遺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和考古發掘標志著中國史前考古學和近代考古學的誕生,仰韶村也獲得了中國考古學聖地的殊榮。 1920年秋發現,1921年瑞典學者J.G.安特生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地層學方法,因而把遺址中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混為一談。
1931年,梁思永在錯綜復雜的地層堆積中,明確了仰韶、龍山和商代文化的疊壓關系,首次判斷出這些文化的發展序列,這就是後岡三疊層。這也為探索以仰韶村遺址為代表的豫西地區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安志敏等學者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在路旁斷崖上發掘了半個灰坑,坑壁用草拌泥塗抹平整,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的因素,因此仍被認定為仰韶和龍山混合文化的遺存。
1956年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的發現,才為發現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承繼關系提供新的地層論據。在廟底溝遺址,仰韶文化層上面疊壓著龍山文化早期的遺存,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性質,因此被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
20世紀8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確認遺址包含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且二者是繼承和連續發展的關系。同時確認了仰韶村文化遺址共分四種文化類型,即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類型、龍山文化早期的廟底溝二期類型和龍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橋類型。經過數十年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顯影響的遺址已發現數千處,它們的分布以陝西、河南、山西為中心,影響遠達甘肅、湖北、河北和內蒙古邊緣地區。 在仰韶文化層中發現有圓形和橢圓形的窖穴。出土石器有斧、鏟、刀、鑿、鏃、網墜、彈丸、犁形器以及刮削器、砍砸器等。陶器數量很多,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鼎、灶、釜、甑、缽、盆、碗、壺、罐、瓮、尖底瓶等。紋飾有線紋、繩紋、籃紋、弦紋、劃紋、附加堆紋等。還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彩陶以黑彩最多,圖案有圓點紋、弧線紋、帶狀紋、直邊或弧邊三角紋、月牙紋、網狀紋等。在龍山文化層中發現 4座房基和30多個窖穴,出土一批石器和相當數量的陶器。陶器以灰陶最多,器形有鬲、鼎、罐、盆、缸、豆、碗、斝、杯、器蓋等。
Ⅲ 為什麼有人將安特生發掘仰韶村看作中國考古學之始
您好,華圖教育為您服務。
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線的中國現代考古學,其起始階段,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別是1895年、1921年、1926年、1928年。這幾個年份,各有其重要意義。1895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遼東半島開展田野調查,這是中國土地上第一次以考古研究為目的的田野活動。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先後發掘了遼寧錦西沙鍋屯遺址和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揭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序幕。1926年,李濟發掘西陰村遺址,挖下中國人獨立考古的第一鍬。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掘安陽殷墟,開始書寫中國現代考古學最輝煌的篇章。其中對於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而言,意義最為重大的當是1921年的仰韶發掘和1928年的殷墟考古。二者的成就,分別構成了中國現代考古學中新石器時代部分和歷史部分的主體。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因為其開創性,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真正起點。而其組織者和領導者,約翰·古納·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也成為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如有疑問,歡迎向華圖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Ⅳ 仰韶文化遺址的文化展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部構造仰韶文化博物館是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在仰韶村遺址保護區興建的一個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該館總投資5130萬元,佔地43畝,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始建於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具備開館條件。該館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關肇業先生領銜設計,新蒲集團建設有限公司承建,設計獨特新穎,布局科學合理,文化特色厚重。
Ⅳ 仰韶文化遺址發現於何時是誰發現的
1916年6月當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民國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命名為「仰韶文化」,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Ⅵ 簡單介紹一下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是以遺址首次發現地仰韶村命名的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是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年代約為5000~7000年前,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仰韶文化遺址首次發現地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1920年秋,原中國地質研究所劉長山根據澠池人王某提供線索,到澠池仰韶村採集613件器物。1921年10月,經中國政府批准,受聘於中國政府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者安特生和中國學者袁復禮、陳德光等對仰韶村遺址進行首次發掘,證實此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遺址先後經過三次發掘,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仰韶村遺址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古界嚮往的「文化聖地」。依據考古慣例,以首次發現地命名為「仰韶文化」。遺址座落在仰韶村南部的緩坡台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距縣城10公里。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為20世紀中國考古100件大事之一,載入河南十大考古發現之中,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Ⅶ 仰韶文化代表的是什麼早期的考古學文化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Ⅷ 仰韶村遺址是怎麼發掘的
在河南省澠池縣城北,有一處三面臨水的小村莊,因北望高聳的韶山,故稱仰韶。20世紀20年代,仰韶村發生了一件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這就是仰韶遺址的發現。
最先揭開仰韶遺址神秘面紗的是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他帶領一支發掘隊來到仰韶村,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遺存。經過30多天的挖掘,獲得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及人骨標本,他撰寫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詳細報道了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成果,並按照考古學的慣例,將這批以彩陶為主要標志的遠古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和原始社會史研究的第一頁。中國近代考古學由此開端,仰韶村也從此馳名中外,成為史學界、考古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仰韶遺址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再次獲得了大批文化遺存,澄清了遺址的文化內涵,同時修正了安特生的一些錯誤認識,為研究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研究表明,仰韶遺址長900餘米、寬300餘米,面積30萬平方米。
仰韶中期彩陶盆仰韶遺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是黃河流域勢力最為強大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國同時期各類新石器文化中分布范圍最廣泛的一支,共發現遺址1000多處,主要分布區以陝、晉、豫為中心,西達河西走廊,東至魯西,北達冀中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南至漢水流域。
以仰韶村等重要遺址的發掘為基礎,綜合地域和時代所造成的文化面貌上的差異,可以將仰韶文化分為三個主要地區、七種類型、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發展中心,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和西王村等類型,代表了這一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在豫中地區可分為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在豫北冀南一帶,則可分為後岡、大司空類型。各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各自有地域特色。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由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當時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有比較穩定的村落。人們從事鋤耕農業生產,種植粟、黍、稻穀等作物,飼養豬、狗、羊和馬等家畜,採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樹子等果實及水生物等。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等形象,是當時漁獵活動的真實寫照。
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圓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圓形和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始終以半地穴式房子最為流行。屋內正對門向的中心設一火塘,有些灶坑內嵌有保存火種的夾砂陶罐。有的在門內兩側築有低矮的小牆,有的在門道與居室之間有淺方坑形的門坎。屋內居住面和壁面都塗抹草拌泥土並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經過烘烤,十分堅硬。圓形房屋周壁牆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內中間有多根主柱以支撐屋頂,復原起來似現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結構與圓形房子大體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內挖有柱洞,復原起來呈四角攢尖的方錐體。
埋葬制度多樣,有單人葬、多人葬、單人一次葬和集體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個別的實行同性合葬,還有瓮棺葬形式。成人都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同一氏族的成員比較集中地埋葬在一起,隨葬品一般比較平均,看不出太明顯的貧富差別。兒童瓮棺則成群或零星地分布在居住區的房屋旁邊,以瓮、罐、缽、盆為葬具。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已相當成熟,最能代表當時的工藝水平。仰韶人有專門燒陶的窯場,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陶窯由火膛、火道、窯算和窯室等部分組成,陶坯置於窯室底部多孔的窯箅之上。火焰經過底部的火道、火孔進入窯室,燒造出精美的紅陶。一般都用泥條盤築法製成,普遍採用慢輪進行修整,雖然以手工方法製成,但器形規整、色澤光潤、構思巧妙。在陶器表面還施加各種紋飾,其中裝飾作用最強的是彩陶花紋,這是當時最有成就的一種原始藝術。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構圖精巧合理,與優美的器物造型相結合,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半坡類型的彩陶紋飾,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原地紅花或加白衣飾黑、紅兩色花的,主要有人面形紋、魚紋、鹿紋等動物形象和象徵草木、穀物的植物花紋。神話化的人面紋圖像,頭上和嘴角都有化妝式的裝飾,似含有某種巫覡性質。魚紋佔主導地位,數量多、變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組合有單體和復體兩種形式,不少圖案是兩條以上的魚紋相重疊或相連形成一組紋飾,非常生動。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進入了成熟發展期。以弧線、弧邊三角、曲線、圓點和半圓形、鳥紋裝飾等元素,採用二方連續的裝飾方法,構成整組花紋環繞器壁,顯得絢麗多彩,還出現了多彩紋飾,白地或紅地自邊,紫紅彩、白彩相間,更顯得富麗堂皇。
仰韶文化還有一定數量的刻畫符號,目前主要發現在圜底缽口沿的黑彩寬頻紋上,有50多種。這些符號多是在陶器燒成後刻畫上去的,最多的是一道豎劃,其次是二道豎劃、X形、Z形、正鉤形、倒鉤形、T字形等形狀,也有的像植物形,還有其他多種形式。一般認為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或者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仰韶文化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仰韶遺址的發掘,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遠古文化,在撩開史前文化面紗、觸摸中華文明起源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在當時起到了科學認識本民族發展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作用,同時也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它一經發現,立刻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標志,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Ⅸ 山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仰韶文化遺址在哪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Ⅹ 仰韶酒的文化遺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仰韶村文化遺址坐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台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厚度2—4米。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瓮、缸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頻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布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聖地」。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