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內容梗概
Ⅰ 西游記的內容簡介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
(1)西遊記內容梗概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Ⅱ 西遊記的主要內容
《西遊記》此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之冠,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界穿越,描繪四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
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
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2)西遊記內容梗概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Ⅲ 西遊記簡單介紹主要內容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共一百回,分為兩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體,寫孫悟空皈依佛門,與豬八戒、沙和尚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戰勝各路妖魔鬼怪,終於取得了真經,他們自己也修成了 「正果」。
(3)西遊記內容梗概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有別於其他三部,最大不同點就是《西遊記》整體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上。人間、仙界、佛祖、神靈,這種種奇妙玄幻的概念被《西遊記》井井有條地歸納整理並形成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世界觀。
同時,《西遊記》並不像其他三部那樣限定閱讀人群,老少皆宜也是其特點之一。曾有外國的評論家稱《西遊記》是一部可以自行適應閱讀者的文學巨著,具體解釋起來就是,孩童可以體驗如童話般的冒險,年輕人可以從中感受人生勵志的激盪,中年人可以體會苦盡甘來的不易。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播出,中國人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孫悟空、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當那種震撼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成為了一代人成長歲月中根深蒂固的「西遊情結」。
Ⅳ 西遊記的總體內容梗概!
西遊記簡介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西遊記》內容簡介
《西遊記》產生於十六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時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 ,《西遊記》是吳承恩中年時期寫成初稿,後來經過潤飾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積累下來並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文學作品和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並且把原來的以唐僧取經為主的故事,改為孫悟空為主的戰天斗地史.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 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機,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
《西遊記》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生活作基礎,同時在神奇的形態下體現了作家與人民的某些美好願望.八十一難,七十二變,各種神魔的本領都充滿幻想色彩;五花八門,奇光異彩的寶貝,顯然是人們為了征服自然或戰勝敵人才假想出來的.《西遊記》 構成了浪漫主義的基本藝術特徵.
《西遊記》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完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九九八十一難所包含的四十一個小故事也都通過僧徒,神佛,妖魔間的錯綜關系表現出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無數充滿斗爭的幻想情節中,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Ⅳ 概括《西遊記》的主要內容 100字左右
東勝神州傲來復國有一花果山制,山頂一石,產下一猴。石猴求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去可行十萬八千里,自稱「齊天大聖」。
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美猴王連敗巨靈神、哪吒二將。玉帝請來佛祖如來,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如來派觀音菩薩去東土尋一取經人,來西天取經,勸化眾生。觀音賜號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孫悟空。
孫悟空被帶上觀世師徒二人西行,在鷹愁澗收伏白龍,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在高老莊,收伏豬悟能八戒,豬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了沙悟凈,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取得真經。
拓展資料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