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跡遺址
① 深圳還有哪些古跡遺址
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大鵬所城,振威將軍賴恩爵墓,大萬世居,鶴湖新居,文武帝宮。
② 深圳市的文物古跡
南頭古城遺址:南山區深南大道旁
考古檔案:南頭古城即東莞守御千戶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全國二十八處鹽官之一的番禺鹽官駐地,史稱「東官」。現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城垣范圍東西長為680米,南北寬為500米。城內道路六縱三橫共有9條,俗稱「南頭九街」,現仍保存部分市井門樓。城內尚保存紀念文天祥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報德祠等歷史建築及39處明清時期具有嶺南及南洋建築風格的民居。
歷史地位:南頭古城是深圳1670年城市歷史的見證。1983年至1985年,南頭古城內的6處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南頭古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南頭古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屋背嶺商時墓群遺址:南山西麗屋背嶺村屋背嶺山頂
考古檔案:1999年發現,2001年4月發掘,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共發現商時期墓葬94座,皆為豎穴土坑墓。隨葬品以陶器為大宗,有釜、豆、罐、缽、尊等。紋飾為拍印的曲折紋、方格紋、卷雲紋等。石器以小型石錛為主,還有少量的玉矛、下塊、水晶塊等。墓葬約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早期,二三期從商中期至西周早期。
歷史地位:該墓葬區的二三期材料,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考古編年的空白,有利於研究商時期廣東的文化面貌、社會發展、墓葬布局及葬俗,為中國商時期邊疆考古做出貢獻。其中西麗屋背嶺遺址為典型的山岡遺址,是一處以商代為主、比較單純、規模較大、又比較集中的古文化遺址,填補了深圳文物考古的空白,被稱為「有可能揭示出一個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秦代的古文化遺址全貌」。
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龍崗區大鵬鎮咸頭嶺村海堤上
考古檔案:1981年被發現,歷經三次發掘。遺跡面積13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質生活用具,以沙灰陶為主,有少量製作較為精細的泥質白陶和灰陶。個別器物有赭紅色陶衣。還出土磨質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質石器和98件天然石器。
歷史地位:該遺址引起國家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遺址的文化面貌被認為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文化遺址中具有代表性,從而被命名為「咸頭嶺文化」。這意味著深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不僅在廣東省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國的同時代文化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大鵬古城 遺址:龍崗區大鵬鎮鵬城
考古檔案:明洪武二十七年,大鵬所城開築,以防禦海盜、倭寇侵擾。城內有東門街、南門街、正街3條主要街道,明清時代城內建築有左營署、參將府、守備署、軍裝局等。現縣丞署、關帝廟、趙公祠、晏公廟等基址尚存。東、南二城門仍保留明代原樣。城內還有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振威將軍第」,即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府第,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第」等,規模宏大,許多清代民居保存完整。
歷史地位:1983年和1984年,深圳市將大鵬城東、南兩城門及賴恩爵「振威將軍第」、劉起龍「將軍第」分別列入深圳市第一、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大鵬古城被廣東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仔山古墓群 遺址:寶安區西鄉鎮鐵仔山南坡
考古檔案:深圳市考古工作者2000年1月至3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成果。該墓群面積約1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585平方米。共發現東晉至明清時期的古墓葬248座,出土文物400餘件。在248座古墓中,東晉墓5座,南朝墓36座,宋墓4座,明清墓203座。
歷史地位:鐵仔山古墓群是深圳1670年城市歷史的有力見證。該墓葬區的歷史延續時間之長、數量之多、墓葬之密集及形制之多樣,不僅在廣東省罕見,在全國也屬少見,為研究深、港地區乃至粵東南地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該古跡被列入2000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專家指出,鐵仔山古墓群中,東晉、南朝墓中出土的瓷器不是深圳本地產品,有可能是位於今江西豐城一帶的早期洪洲窯的產品;而明墓中出土的青花瓷器絕大多數是江西景德鎮窯產品,可見深圳在這兩個時期商品經濟已較為發達。
大梅沙春秋時期墓群遺址:大梅沙海邊堤上
考古檔案:該墓群1982年發現,1992年、1993年分兩次被發掘,發掘面積2405平方米。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方向北偏東,長2·3米—4·5米,有的在近墓底中間挖一個直徑和深度約20厘米的小坑。出土的隨葬品有39件,其中有11件青銅器、21件陶器、7件石器。其中,M6墓葬隨葬品最多,共出土4件青銅器、3件陶器和2件石器,表明當時財富多寡差別較大,男女分工明確,族群之間可能還經常發生爭斗。
歷史地位:該遺址在當時是廣東發掘面積最大的沙丘遺址,發現的墓葬和青銅器數量在廣東沙丘遺址中也是空前的,並填補了廣東考古編年的空白,為研究此時期的社會狀況及古越民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中英街遺址:深圳沙頭角
考古檔案: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割佔香港及九龍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以北、深圳河以南的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為期99年。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後,豎立了界碑,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香港,將中英街3至7號界碑拔除,並改名中興街。抗日戰爭勝利後,復名中英街。
歷史地位:中英街及界碑是中國貧窮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是中國革命勝利和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見證;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已成為廣東省和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③ 深圳的名勝古跡
樓上的是現代的,有些沒有古跡成分
象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不深圳博物館
大鵬所城
國家級文件保護單位。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歷經6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此外還有縣丞署、關帝廟、候王廟、趙公祠等。大鵬所城博物館已正式開放。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位於大鵬鎮王岐塘。賴恩爵原葬於大坑上村,清光緒三年遷移到此。
大萬世居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大萬圍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較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門樓,均由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鶴湖新居
位於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三代人22年建成,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築。鶴湖新居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為龍崗羅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圍樓。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戰亂連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火兵災,紛紛舉族南遷。200多年前,在這群背井離鄉的人當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羅瑞鳳,他初為小販,因擅長經商,勤儉致富,後積聚了百萬家財。嘉慶22年(1817年),他在龍崗河的沖積平原上發現了「鶴湖山」,於是,羅瑞鳳選擇在此興建家園,取名鶴湖新居。而鶴湖新居的最後完工耗費了羅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的鐫刻向我們昭示著羅氏家族興建圍屋的願望。傳說當年圍屋之地被周圍的大小7個嶺崗包圍,圍屋自居於中間的小土墩之上,構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宮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是深圳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武帝宮。「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關公,文武帝宮是當地客家文化的象徵與體現,客家人崇尚孔子關公,把他們當作神供奉,說明客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龍田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坑梓鎮田段心村 2002.7.17 黃姓客家圍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區橫崗鎮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圍屋(清咸豐年)
大坑煙墩 市級 明 龍崗區大鵬鎮大亞灣 1984.9.6 大鵬古城附屬軍事設施,歷代均有修葺
賴恩爵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賴太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劉起龍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即賴恩爵府,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劉起龍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④ 如果去深圳旅遊,哪一處保存完好的古跡值得一去
這是一座英雄的古鎮,曾為抗擊倭寇而設;這是一座溫馨的古鎮,沿街都在展現著生命的沉靜與張力;這是一座美麗的古鎮,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文藝氣息十足的老街,每一處風景都讓人移不開眼睛……
大鵬古鎮是時間贈與人們的一份美好,值得一來,走過文藝的街頭拍下美照,看過暮年的老人坐在門口,親臨過歷史悠久的古建築,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的,
⑤ 深圳有哪些名勝古跡
旅遊景區
2004年12月,歷時半年多得的「深圳八景」評選活動揭曉,大鵬所城、蓮山春早、僑城錦綉、深南溢彩、梧桐煙雲、梅沙踏浪、一街兩制和羊台疊翠在31處候選景觀中脫穎而出,共同組成新的「深圳八景」。這是深圳繼清朝同治年間評選「新安八景」、1997年評選「深圳十大旅遊景點」之後第三次評選城市景觀。
羊台疊翠
位於寶安區的羊台山,主峰海拔587.3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是深圳河流的重要發源地,山上林木繁茂,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羊台山下是客家人聚居地區,抗日戰爭期間,羊台山游擊隊從日寇佔領下的香港,拯救出以茅盾、鄒韜奮、何香凝等為首的數百名中外聞名的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並安全轉移、隱蔽到羊台山區,故羊台山有「英雄山」的美譽。
一街兩制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1898年刻立的「光緒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樹於街中心,將原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為「一國兩制」分界線的標志。中英街以其「一街兩制」的獨特政治歷史聞名於世。
梅沙踏浪
大小梅沙海灘位於深圳市大鵬灣畔,大梅沙灣口寬約2000米,小梅沙灣口寬約800米,海沙黃白細膩,平坦柔軟,猶如一彎新月鑲嵌在蒼山碧海之間,人稱「東方夏威夷」,是人們度假、休閑娛樂、踏浪健身的好去處。不遠處三洲田的東部華僑城,是國家第一批生態旅遊示範區。
梧桐煙雲
梧桐山主峰高944米,為珠三角第一峰,上有「梧嶺天池」。現建有仙湖植物園、東湖公園、森林公園、體育公園等,是登山觀光的最佳點之一。站在好漢坡一帶,迎著晨暉眺望香港、大鵬灣、鹽田港和沙頭角,海闊天空,心曠神怡。山腳下的弘法寺為深圳最大佛教寺院。
深南溢彩
橫貫深圳市區中心地段的深南大道是深圳最繁華的道路。東起沿河路口的三九大酒店,西至南頭檢查站,為雙向8車道,兩車道間為寬闊的綠化帶,全長17.2公里。深南大道沿線集中了深圳建築的精華,集中了深圳最重要的旅遊景區和著名的企業,是國內少有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特徵的景觀街道,其中地王大廈為深圳最高建築。
僑城錦綉
位於深圳市區西部的華僑城景區,包括「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歡樂谷」等主題公園,集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民俗文化與世界文化精華於一體,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爐,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段,配之以東方「百老匯」式的歌舞演出,動靜結合,花樣翻新,令人流連忘返。
蓮山春早
蓮花古有聖名,以美而清純著稱。蓮花山位於深圳市中心區北端,因山形似蓮花而得名。蓮花山總面積達166公頃,是中心區最大的公共綠色空間。蓮花山是深圳最重要的市政公園之一,景觀豐富,山水靈秀。山頂廣場建有鄧小平塑像,可以俯看中心區全貌。
大鵬所城
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區大鵬鎮的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為抗擊倭寇而設立,佔地11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深圳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人文古跡
深圳不但具有現代化的都市和輝煌的改革史,還具有著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在南山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證明至少6000年前,深圳就已經有先民繁衍生息。從遠近聞名的中英街到古代軍事堡壘大鵬所城,從清代民居建築客家圍屋到南寧少帝陵、天後宮等,深圳總共有4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大萬世居、鶴湖新居、文武帝宮、南頭古城、中英街界碑、宋少帝陵、赤灣左炮台、赤灣天後廟、赤灣煙墩、大梅沙古遺址等。
著名公園
蓮花山公園、銀湖旅遊中心、深圳動物園、深圳園博園、紅樹林海濱公園、海上田園、筆架山公園、中心公園、荔枝公園、青青世界、明斯克航母世界、西麗度假村、中山公園、人民公園、洪湖公園、兒童公園、梅林公園等。
沒有古跡的,深圳太年輕了。
⑥ 深圳市蓮花山有什麼古跡
萊蕪蓮花山
蓮花山風景區位於萊蕪市區南部15公里處的高庄鎮轄區。海拔994米,景區面積17平方公里,山頂以水為界,北麓為萊蕪,南麓屬新泰。有公交車直達,交通十分便利。
蓮花山因漢武帝訪仙到此,在山頂建「迎仙宮」,故又稱宮山。有三十六山頭,七十二深谷之稱。主要山頭有新甫山、萬丈崖、雞鳴山、天竺峰、香爐山、蓮花尖。因群山拱圍蓮花,尖狀如蓮花,所以叫蓮花山。為萊蕪市第一高山。
蓮花山山峰突兀,穿雲摩天,氣勢磅礴,巍然壯觀,山中危岩嶙峋,溝壑縱橫,奇石幽洞,高瀑險潭比比皆是,可謂移步換景。山中松青柏翠,花木繁茂,風景絢麗,歷史文化遺跡豐富,著名的「宮山夕照」和即將落成的百米巨型觀音像,山頂湖泊——南海,將成為萊蕪乃至山東的特有景觀。「萊蕪山水大觀園、齊魯第一觀世音」蓮花山是名符其實的具生態和費文化旅遊亮點。
蓮花山現已修建6米寬公路10華里,築登山台階3000米。有蓮梗峪、魔幻峪、天瀑峪、白雲嶺構成三大景區,共120餘個景點。
蓮梗峪,因山峪彎曲似梗而托起山頂之蓮花而得名。谷中飛瀑流泉,野花成片,鳥兒成群,別有天地。洗心池意為洗心絕塵,開始步入佛門凈地之意,為進山第一景。蓮花門,上刻蓮花圖案,下刻漢字「門」,別有意味;群獅出山,龜探頭,徑書岩,護法門神等怪石惟妙生動。淌銀嶺,光亮如白銀下涌,氣勢壯偉。玉女潭,傳說漢武帝女兒小玉慕此潭幽靜而在此沐浴,潭中石壁上有天然少女裸體浴像。玉女飛瀑高約二十米。飛花碎玉雄奇中透出柔美。繼續前行,路有兩門:一曰「愛情門」,二曰「財福門」,游者任選其一,只走一門,昭示一種人生哲理,意為「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耐人尋味。天門,威赫聳立,氣勢壯美,門內青翠欲滴,如夢如幻,給人以無限遐想,激發人們進門一睹為快之慾望。天門瀑高掛山腰,飛流直下,碎玉疊珠,景色十分誘人。瀑下有巨石,曰「瀑流砥柱」,經千年沖擊,光滑潔白,使人蒙生啟迪。沿階而上是龍王廟,有三潭三瀑,真乃三瀑成串,三潭連珠,人勞累頓消,而興致盎然。而紅石灣和紅石瀑則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傳說漢武帝駐蹕蓮花山「行宮」,其女兒小玉迷戀山色到處遊玩,這一天在「千年榆」上甩鞦韆,因山風大,小女的一隻綉花紅鞋刮落到此,後來這里石頭變成紅色,所以叫紅石灣。據說在吉祥的日子,若站在紅石瀑下,有德之人能從瀑布幻影中看到小玉美麗的倩影。古碑峪,有一摩崖古碑,因日久年遠,字跡模糊難辨,誠待有識之士進山破譯。據說這里是懸空寺遺址。懸空寺的故事尤為神往。傳說古寺中有一老道,伴有二童,有一天老道找道友下棋回寺,見一白凈小孩與二童玩耍,後老道問二童小孩是誰,道童均答不知,老道囑二童:小孩再來時偷偷在他身上栓根紅線,明日老道順線找去發現是一千年人參,已能幻化人形。老道挖出回寺燉上,去約道友共來品嘗,結果二道童因鍋內人參奇香難忍,一嘗而不可收,當聞聽師傅回來,害怕受責,將剩餘人參連湯潑掉,整座寺廟立即騰空飛升而去。此為懸空寺的來歷。只有打米的古石臼在遺址的石樑上,默默等待至今……
登天梯,過蓮花飛瀑,即達蓮花南海。稱雄山東第一高山湖泊,斗山頂巨型觀音雕像,而稱之為「南海」,南海面積16400平方米,總蓄水量18萬立方,山頂藍天、白雲、綠樹、觀音、寺廟倒映湖中,構成蓮花山特有的湖光山色,匯水上劃船、垂釣、游泳等娛樂於一體;觀「宮山夕照」、「雷達雄姿」於一處,集蓮花村休閑、度假於一村,此,何等悠哉樂哉!
登蓮花頂萊蕪新泰盡收眼底,走凌雲路,參觀魯中高山雷達,看蓮花山前飛機升降。屆時你將體味到「無限風光」的真切含意。
白雲嶺景區:白雲嶺,因山嶺白岩成片如白雲而得名。這里地勢平緩而深厚,但石景不少,有名的石奶奶,據傳說附近村民有人拜石為乾娘,能為人消災祛病,可能此時石能集天地之精華,聚日月之靈氣所致。海豹問天,惟妙惟肖,極具韻味。古猿望天,山頂有巨石隆起,酷似古猿猴,似在望天,若有所思,極為逼真。
天瀑峪景區:其著名的是「凍凍台」瀑布,瀑布長約300多米,夏天山洪暴發,似銀河倒掛,瀑流從天而降,又象一巨龍出山,擺頭擺尾,吞雲吐霧,咆哮翻滾,以劈山撼岳之勢沖出蓮花山,著實駭人心魄。冬天瀑流化作晶瑩奪目的冰凌,銀光寒影,放眼望去似鑲嵌蓮花山中的天鏡,十分奇異而壯美。
蓮花山古幽神奇,蓮花山美妙旖旎
甘肅蓮花山
蓮花山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從大量的文物古跡史料中考證,早在明初這里就辟為道佛教名山,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長河裡,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現遺存的文物古跡有50多處、主要的有以下幾處:
蓮花寶殿
蓮花寶殿:蓮花寶殿位於塘坊灘,按天宮規模修造,布局合理,建築雄偉。由於隴右戰亂頻繁,常遭兵火,乾隆間,洮州釋子楊先雲(號洞熊)約集附近體信志,化募修造,前後數載,使蓮花山「滿山光彩,煥發一新。」原建佛教寺「蓮花寶殿」曾毀於1943年,1991年建成新「蓮花寶殿」,殿宇依山而建,掩映於綠樹叢中,遠看確有「深山藏古寺」之妙趣,幽谷來雲,禽鳥婉轉似置身古剎佛國。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了「蓮花寶殿」四字匾額、甘肅省書協主席黎泉題寫「蓮花寺」掛在正門上方,名人書法家撰寫的匾額、楹聯為蓮花寶殿增添了色彩和意趣。外觀殿宇系前卷後歇山式九紮角(含蓮花峰之意)結構,殿堂進深5間,寬5 套9間,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四周有出檐迴廊,高砌石基,採用藏漢藝術裝飾,象徵民族團結,寓意深刻,結構卓異,雕梁畫棟,花藻彩畫,造式精良,刻有五獅登高,雙象供天,八仙慶壽,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桃榴佛手同,二龍戲珠,丹鳳朝陽,蝙蝠葡萄等富有神話寓意的人物彩畫和吉祥圖案。大殿內,彩塑有釋迦牟尼、葯師、阿彌、,彌勒大佛及脅侍諸菩薩、護法韋馱等像,神態端嚴慈祥,栩栩如生,披戴瓔珞寶珠,遍身金光。每逢廟會,善男信女進山朝拜,香煙裊裊,更添幽韻。
八朗寺壁
位於尕浪橋以南2公里處,是藏傳佛教文化在此的遺留,壁畫在高30M寬40M左右的懸崖上,保存完整,色彩艷麗,內容主要有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葯師、阿彌陀、三世佛、七世佛等;菩薩像有觀音、文殊、普賢、勢至、地藏、協侍、供養菩薩等,弟子有阿難、迦葉、十弟子及羅漢,整齊有序的排列在懸崖峭壁之上,內容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供養人畫、佛教史跡畫等。
蓮花山鐵瓦
最早見之於明朝,《康樂縣志》記載:「明朝蓮花山鑄字鐵瓦,鐵瓦長60CM,寬約15CM,鑄文曰:嘉靖二十三年河州責鄉陳文無獻瓦二十片」字樣,字為帶隸的楷書,筆畫道勁,是清代修建花山金頂的祖師殿房脊用瓦。蓮花山鐵瓦是現今所能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歷史見證,足以證明蓮花山光輝燦爛的文化。
吳家庵石雕
在轉閣樓身後萬丈懸崖上有一石洞,在內石壁上雕刻有十八尊佛像,中央為如來,其它難以分辨,據考,是隋末唐初所雕。
金頂
據傳說此殿最初建於隋末唐初,貞觀元年(628)年建成。原殿是一轉三間四紮角,做工精巧,結構嚴緊,鐵瓦蓋頂,琉璃獸脊,四角凌空,是蓮花山高處建築的姣姣者,真是「白岩頂嵌屋,凌空樓閣,雲起高微露,儼然圖畫中。」殿內彩塑北方真武祖師混元九天萬法教主玄天金闕上帝盪魔天尊,龜蛇二將,龐、劉、苟、畢四大靈官。
九甸峽古棧道
在九甸峽的懸崖峭壁上,有一現存並通行的古棧道,據考證,修建於隋唐時期,是古絲綢之路通往洮岷的主要商道,後又重建。
蓮花山碑林
蓮花山森林公園唐方灘景區內有近代名人留下的墨寶、碑刻、帳聯和贈辭117塊。其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在蓮花山山門上方題寫了「蓮花山第一門」五個大字,原省委書記禹貴民撰寫了「隴上三十春,蓮山百遍行。與民共建業,造福後來人」的詩篇載入著名書法家黎凡的石刻《蓮花山碑林序》中,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河北省書協主席陶佛錫、原副總理楚圖南、沙烏地阿拉伯台灣大使館顧員祁尚勇、香港書法家譚舜階等72位中外名人墨客的118塊手跡碑刻,又為蓮花山增添了無限墨香詩趣,提高了旅遊品位。
⑦ 深圳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跡
深圳歷史悠久,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也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古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島、龍澳、七娘山等。深圳被辟為第一個經濟特區後,深圳的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除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外,深圳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也獨具魅力,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主題公園錦綉中華和民俗文化村,以回歸自然為特色的野生動物園,最近建成的以水上樂園為特色的大型游樂場所香蜜湖,以及具有南中國海獨特魅力、椰風海韻、細浪白沙的東部黃金海岸,西部海上田園風光,中部都市景觀均各具風采爭奇奪妍。
參考資料:http://www.itsqq.com/a/jd/zh/a/2005-05-01/23610.html
⑧ 深圳境內的考古遺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村, 面積30000平方米。出土遺存有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其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存最為重要。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應距今7000―6000年。
屋背嶺遺址,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西麗街道辦事處福光村村後,商時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屬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較小,骨架無存,葬具不詳。
鐵仔山古墓群,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臣田鐵仔山公園南坡,被稱為國內規模最大、橫跨歷史朝代最多、埋葬最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共發掘出漢代至明清時期墓葬300多座。
⑨ 深圳的名勝古跡
錦綉中華
坐落在深圳灣畔,佔地30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景點最多的微縮景區之一,是中國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精粹的縮影。
中國民俗文化村
深圳華僑城四大旅遊景區之一,佔地18萬平方米,是國內第一個薈萃各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游覽區。
世界之窗
坐落深南大道南側、深圳灣畔,佔地48萬平方米。將世界奇觀、歷史遺跡、古今名勝、自然風光、民居、雕塑、繪畫以及民俗風情、民間歌舞表演匯集一園。
歡樂谷
華僑城新一代主題公園,向遊客展現神奇、驚險、富於參與性的動人場景和活動。
青青世界
位於大南山美麗的月亮灣畔,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是深圳第一家觀光農場,以古樸、自然的田園風光吸引都市人。
仙湖植物園
位於羅湖蓮塘,園區包括嶺南最大寺廟――弘法寺。建成多個植物專類園,保存植物3000多種。1992年春天,鄧小平親手栽植的高山榕,如今已枝繁葉茂。
香密湖
地處福田中心區以西,緊靠深南大道,是集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度假村。
深圳野生動物園
坐落於山青水秀的西麗湖畔,佔地面積120萬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家集動物、植物、科普等多種觀賞功能為一體的亞熱帶新型園林生態環境景區。
深南大道
道路全長26公里,中央花帶綿延20公里。每個路口、每棟大型建築前廣場鋪花織綿。
濱海大道
全長9.6公里,與深南大道平行,沿途椰風海景,鷗鷺競翔。
東部黃金海岸
深圳東部大、小梅沙,溪沖連成一線,是休閑、度假、旅遊的勝地。大梅沙海濱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西部田園風光
位於寶安區沙井鎮「三高」農業示範基地內。面積20多平方公里,2001年9月建成開放。是深圳生態旅遊標志性景點。
地王大廈頂層觀光
高384米的地王大廈和高360米的賽格大廈,是深圳的兩個最高樓層主題性觀光游覽點。
明斯克航母世界
啟用於2000年5月10日,由被列為世界第五大航空母艦的前蘇聯「明斯克」號改造而成。位於沙頭角大鵬灣,是深圳軍事題材觀光勝地。
回答者:高樓居士 - 大學士 十六級 10-21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