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度侯遺址
㈠ 西侯度遺址的介紹
西侯度遺址位於黃河中游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遺址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西侯度遺址是中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遺址中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燒骨的發現,昭示出他們已將「火神」征服在腳下,顯露出「萬靈之靈」的神韻。1西侯度遺址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西侯度人化石是怎樣被發現的
1959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王建聽說西侯度村有人發現「龍骨」,他便到附近的山頭轉悠,觀察附近環境。一天,他在西侯度村後的山腳下看化石時,累了坐下來歇腳,隨手抓起一把沙土碎石在手中把玩。突然,一塊石頭令他大吃一驚,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件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他當即將情況向國家考古部門進行匯報。1961年,王建同一些考古工作者對西侯度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1962年,又進行第二次發掘,前後兩次發掘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
㈢ 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動物化石說明了什麼問題
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
在動物化石中,有一個保存兩段鹿角的步氏真梳鹿的頭蓋骨。它的左角靠近角節的主枝上,有一個橫斷面底部較窄的溝槽,其上具有明顯的人為切割或砍斫的痕跡。右角也有刮削痕。
這表明,當時人們可能已製作骨器。化石中還有一些顏色呈黑、灰和灰綠色的鹿角、馬牙和動物肋骨,說明西侯度人已經學會取火,開始食熟食了。
㈣ 西侯度文化的介紹
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黃河河面約170米的階地上。1961~1962年發掘。出土劍齒象、納瑪象、野牛、三趾馬、三門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滅絕動物化石。文化遺物有石製品32件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測,該文化距今已有180萬年。因石製品被流水沖磨,不易同自然石塊區分,有人對其是否人工製品持懷疑態度。
㈤ 西侯度村有怎樣的文化遺址
西侯度村位於山西西南部中條山西南麓,南距芮城風陵渡約10千米,黃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從西侯度的西側和南側流過。
這一地區在遠古時期就成為人類優良的棲息地,約180萬年前後,原始人類就繁衍生息在這里。西侯度文化遺存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其位於黃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
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約一米厚的交錯砂層中,砂層夾在早更新世的砂礫層之內。砂礫層上面覆蓋著中更新世的紅色土,再上為晚更新世的黃土層。
㈥ 山西芮城西侯度原始人遺址中和在陝西藍田縣出土的原始人遺址中發現了哪些石器
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原始人遺址中,我們發現了不少石器。石器有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等。
在陝西藍田縣出土的原始人遺址中,我們發現了更多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尖狀器、石球,還有一些無以名狀的石制工具。
㈦ 70萬年前的北京人西侯度遺址是怎麼由來的
在山西省南部芮城縣西北隅,有一個地方叫西侯度,黃河從這里的西邊和南邊繞過,在村後的北坡,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批石製品,其中包括有切割痕跡的鹿角、燒骨和大量動物化石。這批石製品共有32件,包含的類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為各色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脈石英和火山岩。從石核和石片打制精度來看,打制的技術雖然比較原始,但已包括了錘擊、砸擊、碰撞等方法。石器種類已初步分化,可大致分為單面或雙面的砍斫器,凹刃、直刃、圓刃的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等。這些石器大多由石片加工而成。
在與石器一起的一些遺物中,有帶切割或刮削痕跡的鹿角,有燒過的動物骨骸、角和牙齒,許多動物的頭骨被砸碎。說明當時的人們獵取動物後,曾經肢解、燒烤獵物,甚至砸開獵物的頭骨,並將餘下的碎骨隨地拋棄,而將長角加工成某種器具。與這批石製品共存的動物化石種類也很多,主要有兔、刺蝟、大河狸、大象、麋鹿、野牛、野豬、羚羊等。根據古地磁法的年代測定,西侯度石器的年代距今已有180萬年。
㈧ 喜迎西侯度聖火作文
長城網5月19日運城電(記者 董雲鵬 何震)「原來這樣在古代稱之為河東昂?原來這里是五帝之一舜帝的故土昂?原來這里的聖火把華夏古老文明推到距今180萬年前昂?原來運城的歷史文化如此厚重昂?如果不是來到這古魏大地,還真不會了解到運城蘊育著如此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來著中國日報網的記者說到。
5月19日在中國第六個旅遊日來臨之際。由山西省運城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邀請的全國主流媒體記者及網路達人來到運城市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火種採集儀式活動現場,「西侯度遺址火種採集儀式」的啟帷拉開了運城舜帝文化、旅遊、招商系列活動的序幕。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悅娥、運城市委書記王宇燕、芮城縣委書記董旭光高舉聖火火把。長城網 董雲鵬 攝
此次活動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運城市委、市政府主辦,芮城縣委、芮城縣人民政府承辦。
據悉,西侯度遺址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舊時器時代遺址之一。在西侯度遺址發掘出土的動物火燒骨,將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180萬年前。火種採集儀式以「一堆聖火·文明之源」為主題,借鑒了奧運會火種採集方式並加以創新,突出了文化傳承的深刻內涵,古樸神聖。整個儀式分為火之源、火之頌、火之魂三部分。
採集儀式伴隨著優美典雅的音樂,18名小天使頭戴花環,身著潔白的長裙,緩步走上天火台迎取天之火。隨後,小天使們步行至聖火壇點燃西侯度文明聖火,百餘人組成的合唱團齊聲合唱西侯度遺址火種採集儀式主題曲《西侯度·火之魂》。大氣磅礴的歌聲回盪在遺址上空,撞擊著人們的心靈,把火種採集儀式推向了高潮。
聖火在芮城縣西侯度遺址開始傳遞。長城網 董雲鵬 攝
運城市委書記王宇燕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在西侯度遺址點燃「聖火」,這既是對華夏古老文明的歷史再現,更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把熊熊燃燒的「聖火」,一定會點燃全市幹部群眾奮勇爭先、幹事創業的豪邁激情,一定會傳遞河東兒女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文化自信,一定會照亮運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光明前景,讓527萬父老鄉親過上紅紅火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聖火傳遞至芮城縣大禹渡風景區。長城網 董雲鵬 攝
據了解,西侯度遺址採集到的文明火種將於5月19日在芮城縣境內傳遞,5月20日聖火傳遞到關帝廟、鹽池等地,5月21日傳遞到舜帝德孝主題公園「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舜帝德孝文化實踐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另外,此次運城舜帝文化、旅遊、招商系列活動期間,還將舉辦「治國與齊家」虞舜德孝文化研討會、「花之海·俏運城」美麗鄉村游活動、「古中國」文化體驗游活動、招商引資暨文化旅遊產業推介會、郭沫若書畫藝術展、關公文化研討會暨關帝廟攝影展等八項活動。
希望本文運城市點燃古老文明之源 西侯度遺址火種採集舉行能幫到你。
㈨ 西侯度文化遺址中的石器有哪些
遺址中的石器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其中最大的石核為一件重達8300克的石片狀石核,最小的則是僅有33克重的漏斗狀石核。
三棱尖狀器是用以挖掘根莖類植物的工具,一般個體較為粗大,多用巨厚石片製成,從平坦的一面向背面加工,使背部成棱脊或高背狀。
西侯度人製造、使用的石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常用的工具,刮削器可以用來刮削木棒、割剝獸皮;砍斫器主要用於砍伐,大型的砍斫器可以砍伐樹木;三棱大尖狀器是用來挖掘的工具,可以用來挖掘可以食用的植物塊根。
西侯度尖狀器
㈩ 西侯度人是什麼樣的
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180萬年前,西侯度人就在此採集、漁獵。他們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備了人類製造石器的成分,遺址中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燒骨的發現,昭示出他們已將「火神」征服在腳下,顯露出「萬靈之靈」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