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寺遺址
⑴ 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環壕與圍牆有哪些
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了壕溝類型的防護設施。如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和陝西臨潼姜寨遺址等,聚落周圍都挖有壕溝。不過規模都不大,壕溝寬度一般為2米左右,深不過1米左右。湖南澧縣夢溪八十壋遺址的環壕較大,也僅寬3.5米。但也有個別特殊的,如山東章丘小荊山遺址,環壕寬19.75米,深約6米。進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的規模普遍增大,如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圍繞約3萬平方米聚落的環壕,寬5至8米,深5至6米。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的環壕,寬度已達29.5米至31.1米。為了加強防護功能,有的聚落為二重環壕,如陝西合陽吳家營遺址和西安半坡遺址,以及河北磁縣下潘汪遺址等。但二重環壕的內涵,前後有所不同:吳家營遺址的內外壕,間距僅1至5米,中間沒有房屋遺跡,明顯地只具有加大防護縱深的作用;而半坡和下潘汪遺址的內外壕,間距甚大,中間有遠多於內壕內房屋的遺跡,半坡遺址內壕入口處還設有哨所,說明這種結構,不僅具有加大防護縱深的作用,而且也是這一聚落群體內部階層分化在築城上的反映。
臨潼姜寨村落遺址外壕示意圖
⑵ 我國有哪些文化遺產
===========
中國文化遺產
===========
安徽:
新四軍軍部舊址(1-27,涇縣)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2-55,鳳陽縣)
安豐塘(芍陂)(3-53,壽縣)
龍川胡氏宗祠(3-84,績溪縣)
潛口民宅(3-88,黃山市)
許國石坊(3-102,歙縣)
花戲樓(3-131,亳州市)
廣教寺雙塔(3-145,宣城市)
和縣猿人遺址(3-184,和縣)
薛家崗遺址(4-9,潛山縣)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4-27,南陵縣)
棠樾石牌坊群(4-141,歙縣)
老屋閣及綠繞亭(4-142,黃山市)
羅東舒祠(4-143,黃山市)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4-248,肥東縣)
陳山遺址(5-44,宣城市)
凌家灘遺址(5-45,含山縣)
尉遲寺遺址(5-46,蒙城縣)
壽春城遺址(5-47,壽縣)
壽州窯遺址(5-48,淮南市)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5-49,濉溪縣)
繁昌窯遺址(5-50,繁昌縣)
皖南土墩墓群(5-164,南陵縣)
曹氏家族墓群(5-165,亳州市)
朱然家族墓地(5-166,馬鞍山市)
水西雙塔(5-314,涇縣)
亳州古地道(5-315,亳州市)
白崖寨(5-316,宿松縣)
程氏三宅(5-317,黃山市)
呈坎村古建築群(5-318,黃山市)
漁梁壩(5-319,歙縣)
宏村古建築群(5-320,黟縣)
西遞村古建築群(5-321,黟縣)
壽縣古城牆(5-322,壽縣)
查濟古建築群(5-323,涇縣)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452,潛山縣)
人字洞遺址(6-93,繁昌縣)
臨渙城址(6-94,濉溪縣)
李白墓(6-252,當塗縣)
蒙城萬佛塔(6-567,蒙城縣)
許村古建築群(6-568,歙縣)
祁門古戲台(6-569,祁門縣)
南屏村古建築群(6-570,黟縣)
江村古建築群(6-571,旌德縣)
振風塔(6-572,安慶市)
溪頭三槐堂(6-573,休寧縣)
鄭氏宗祠(6-574,歙縣)
竹山書院(6-575,歙縣)
黃田村古建築群(6-576,涇縣)
世太史第(6-577,安慶市)
齊雲山石刻(6-825,休寧縣)
劉銘傳舊居(6-957,肥西縣)
李氏庄園(6-958,霍邱縣)
馮玉祥舊居(6-959,巢湖市)
半塔保衛戰舊址(6-960,來安縣)
淮海戰役總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6-961,濉溪縣)
山東: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1-54,濟南市)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1-55,嘉祥縣)
四門塔(1-62,濟南市)
曲阜孔廟及孔府(1-99,曲阜市)
城子崖遺址(1-140,章丘市)
臨淄齊國故城(1-144,淄博市)
曲阜魯國故城(1-145,曲阜市)
孔林(1-163,曲阜市)
靈岩寺(2-21,濟南市)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2-37,蓬萊市)
大汶口遺址(2-48,泰安市)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3-9,威海市)
馮玉祥墓(3-39,泰安市)
駝山石窟(3-46,青州市)
千佛崖造像(3-48,濟南市)
光岳樓(3-65,聊城市)
聊城山陝會館(3-77,聊城市)
孟廟、孟府和孟林(3-83,鄒城市)
牟氏庄園(3-92,棲霞市)
十笏園(3-95,濰坊市)
岱廟(3-125,泰安市)
崇覺寺鐵塔(3-146,濟寧市)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3-170,萊州市)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3-171,鄒城市)
薛城遺址(3-202,滕州市)
田齊王陵(3-232,淄博市)
蘇祿王墓(3-252,德州市)
北庄遺址(4-10,長島縣)
丹土遺址(4-11,五蓮縣)
曹植墓(4-67,東阿縣)
廣饒關帝廟大殿(4-106,廣饒縣)
魏氏庄園(4-173,惠民縣)
丁氏故宅(4-174,龍口市)
煙台福建會館(4-205,煙台市)
青島德國建築(4-206,青島市)
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4-244,莒南縣)
西河遺址(5-58,章丘市)
桐林遺址(5-59,淄博市)
丁公遺址(5-60,鄒平縣)
景陽崗遺址(5-61,陽谷縣)
安邱堌堆遺址(5-62,菏澤市)
即墨故城遺址(5-63,平度市)
漢濟北王墓(5-168,濟南市)
北寨墓群(5-169,沂南縣)
漢魯王墓(5-170,曲阜市)
顏廟(5-336,曲阜市)
臨清運河鈔關(5-337,臨清市)
泰山石刻(5-454,泰安市)
白佛山石窟造像(5-455,東平縣)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5-492,青島市)
沂源猿人遺址(6-104,沂源縣)
北辛遺址(6-105,滕州市)
王因遺址(6-106,兗州市)
賈柏遺址(6-107,汶上縣)
小荊山遺址(6-108,章丘市)
東岳石遺址(6-109,平度市)
白石村遺址(6-110,煙台市)
兩城鎮遺址(6-111,日照市)
堯王城遺址(6-112,日照市)
東海峪遺址(6-113,日照市)
後李遺址(6-114,淄博市)
三里河遺址(6-115,膠州市)
傅家遺址(6-116,廣饒縣)
教場鋪遺址(6-117,茌平縣)
歸城城址(6-118,龍口市)
郯國故城(6-119,郯城縣)
邾國故城(6-120,鄒城市)
逼陽故城(6-121,棗庄市)
東平陵故城(6-122,章丘市)
中陳郝窯址(6-123,棗庄市)
龍華寺遺址(6-124,博興縣)
寨里窯址(6-125,淄博市)
嘴子前墓群(6-256,海陽市)
蕭王莊墓群(6-257,濟寧市)
洗硯池墓群(6-258,臨沂市)
崔芬墓(6-259,臨朐縣)
韓氏家族墓地(6-260,莘縣)
明魯王墓(6-261,鄒城市)
卞橋(6-613,泗水縣)
隆興寺鐵塔(6-614,聊城市)
顏文姜祠(6-615,淄博市)
泰山古建築群(6-616,泰安市)
曾廟(6-617,嘉祥縣)
尼山孔廟和書院(6-618,曲阜市)
濟寧東大寺(6-619,濟寧市)
蒲松齡故宅(6-620,淄博市)
西天寺造像(6-832,淄博市)
洪頂山摩崖(6-833,東平縣)
聖經山摩崖(6-834,文登市)
洪家樓天主教堂(6-976,濟南市)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6-977,青島市)
王盡美故居(6-978,諸城市)
煙台山近代建築群(6-979,煙台市)
萬字會舊址(6-980,濟南市)
台兒庄大戰舊址(6-981,棗庄市)
江蘇:
太平天國忠王府(1-3,蘇州市)
中山陵(1-19,南京市)
蘇州雲岩寺塔(1-68,蘇州市)
拙政園(1-121,蘇州市)
留園(1-124,蘇州市)
蘇州文廟及石刻(1-131,蘇州市)
保聖寺羅漢塑像(1-135,蘇州市)
明孝陵(1-177,南京市)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2-2,南京市)
玄妙觀三清殿(2-22,蘇州市)
網師園(2-41,蘇州市)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3-3,南京市)
周恩來故居(3-14,淮安市)
雨花台烈士陵園(3-26,南京市)
孔望山摩崖造像(3-42,連雲港市)
南京城牆(3-59,南京市)
寄暢園(3-93,無錫市)
環秀山莊(3-94,蘇州市)
何園(3-97,揚州市)
個園(3-98,揚州市)
南通博物苑(3-99,南通市)
棲霞寺舍利塔(3-143,南京市)
瑞光塔(3-147,蘇州市)
將軍崖岩畫(3-164,連雲港市)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3-167,南京市)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3-168,丹陽市)
焦山碑林(3-177,鎮江市)
淹城遺址(3-203,常州市)
南唐二陵(3-245,南京市)
揚州城遺址(4-52,揚州市)
大伊山石棺墓(4-57,灌雲縣)
漢楚王墓群(4-63,徐州市)
明祖陵(4-73,盱眙縣)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4-84,蘇州市)
綵衣堂(4-137,常熟市)
盂城驛(4-170,高郵市)
瞿秋白故居(4-202,常州市)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4-216,鎮江市)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4-233,南京市)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梅園新村)(4-247,南京市)
龍虯庄遺址(5-38,高郵市)
普哈丁墓(5-159,揚州市)
浡泥國王墓(5-160,南京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5-283,江陰市)
退思園(5-284,吳江市)
寶帶橋(5-285,蘇州市)
耦園(5-286,蘇州市)
龍王廟行宮(5-287,宿遷市)
水繪園(5-288,如皋市)
國山碑(5-446,宜興市)
千佛崖石窟及明徵君碑(5-447,南京市)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5-484,無錫市)
原國民政府舊址(5-485,南京市)
南京人化石地點(6-69,南京市)
藤花落遺址(6-70,連雲港市)
大墩子遺址(6-71,邳州市)
花廳遺址(6-72,新沂市)
三星村遺址(6-73,金壇市)
駱駝墩遺址(6-74,宜興市)
青墩遺址(6-75,海安縣)
綽墩遺址(6-76,崑山市)
天目山遺址(6-77,姜堰市)
宜興窯址(6-78,宜興市)
鍾山建築遺址(6-79,南京市)
明故宮遺址(6-80,南京市)
龍江船廠遺址(6-81,南京市)
鴻山墓群(6-246,無錫市)
徐州墓群(6-247,徐州市)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6-248,南京市)
洪澤湖大堤(6-506,淮安市)
泰伯廟和墓(6-507,無錫市)
滄浪亭(6-508,蘇州市)
惠山鎮祠堂(6-509,無錫市)
南通天寧寺(6-510,南通市)
崇教興福寺塔(6-511,常熟市)
海清寺塔(6-512,連雲港市)
紫金庵羅漢塑像(6-513,蘇州市)
報恩寺塔(6-514,蘇州市)
太倉石拱橋(6-515,太倉市)
盤門(6-516,蘇州市)
獅子林(6-517,蘇州市)
軒轅宮正殿(6-518,蘇州市)
寂鑒寺石殿(6-519,蘇州市)
昭關石塔(6-520,鎮江市)
戶部山古建築群(6-521,徐州市)
瞻園(6-522,南京市)
泰州城隍廟(6-523,泰州市)
東林書院(6-524,無錫市)
昭嗣堂(6-525,無錫市)
趙用賢宅(6-526,常熟市)
張溥宅第(6-527,太倉市)
東山民居(6-528,蘇州市)
藝圃(6-529,蘇州市)
全晉會館(6-530,蘇州市)
淮安府衙(6-531,淮安市)
師儉堂(6-532,吳江市)
蓮花橋和白塔(6-533,揚州市)
吳氏宅第(6-534,揚州市)
揚州大明寺(6-535,揚州市)
小盤谷(6-536,揚州市)
高郵當鋪(6-537,高郵市)
甘熙宅第(6-538,南京市)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6-821,無錫市)
俞樾舊居(6-928,蘇州市)
阿炳故居(6-929,無錫市)
中央體育場舊址(6-930,南京市)
國民大會堂舊址(6-931,南京市)
中央大學舊址(6-932,南京市)
金陵大學舊址(6-933,南京市)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6-934,南京市)
春在樓(6-935,蘇州市)
榮氏梅園(6-936,無錫市)
張太雷舊居(6-937,常州市)
柳亞子舊居(6-938,吳江市)
朱自清舊居(6-939,揚州市)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6-940,南京市)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6-941,鹽城市)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6-942,淮安市)
人民海軍誕生地(6-943,泰州市)
甘肅:
莫高窟(1-35,敦煌市)
榆林窟(1-36,安西縣)
麥積山石窟(1-38,天水市)
炳靈寺石窟(1-39,永靖縣)
萬里長城—嘉峪關(1-103,嘉峪關市)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1-130,武威市)
拉卜楞寺(2-43,夏河縣)
北石窟寺(3-43,慶陽市)
南石窟寺(3-44,涇川縣)
大地灣遺址(3-189,秦安縣)
馬家窯遺址(3-190,臨洮縣)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3-210,敦煌市)
齊家坪遺址(4-21,廣河縣)
駱駝城遺址(4-40,高台縣)
鎖陽城遺址(4-50,安西縣)
張掖大佛寺(4-112,張掖市)
興國寺(4-127,秦安縣)
武威文廟(4-163,武威市)
魯土司衙門舊址(4-164,永登縣)
馬蹄寺石窟群(4-190,肅南縣)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4-237,會寧縣)
南佐遺址(5-120,慶陽市)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5-121,禮縣)
黑水國遺址(5-122,張掖市)
懸泉置遺址(5-123,敦煌市)
許三灣城及墓群(5-124,高台縣)
白塔寺遺址(5-125,武威市)
果園—新城墓群(5-185,酒泉市)
汪氏家族墓地(5-186,漳縣)
雷台漢墓(5-187,武威市)
伏羲廟(5-430,天水市)
胡氏古民居建築(5-431,天水市)
凝壽寺塔(5-432,寧縣)
圓通寺塔(5-433,民樂縣)
聖容寺塔(5-434,永昌縣)
東華池塔(5-435,華池縣)
武康王廟(5-436,崇信縣)
西峽頌摩崖石刻(5-468,成縣)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5-469,武山縣)
天梯山石窟(5-470,武威市)
文殊山石窟(5-471,肅南縣)
哈達鋪會議舊址(5-511,宕昌縣)
林家遺址(6-202,東鄉族縣)
牛門洞遺址(6-203,會寧縣)
寺窪遺址(6-204,臨洮縣)
西河灘遺址(6-205,酒泉市)
火燒溝遺址(6-206,玉門市)
破城子遺址(6-207,安西縣)
八卦營城址(6-208,民樂縣)
八角城城址(6-209,夏河縣)
永泰城址(6-210,景泰縣)
明肅王墓(6-288,榆中縣)
湘樂磚塔(6-794,寧縣)
玉泉觀(6-795,天水市)
後街清真寺(6-796,天水市)
紅城感恩寺(6-797,永登縣)
秦安文廟(6-798,秦安縣)
張掖鼓樓(6-799,張掖市)
西來寺(6-800,張掖市)
羅川趙氏石坊(6-801,正寧縣)
永昌鍾鼓樓(6-802,永昌縣)
延恩寺塔(6-803,平涼市)
張掖會館(6-804,張掖市)
雲崖寺和陳家洞石窟(6-868,庄浪縣)
木梯寺石窟(6-869,武山縣)
王母宮石窟(6-870,涇川縣)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6-871,徽縣)
蘭州黃河鐵橋(6-1070,蘭州市)
瑞安堡(6-1071,民勤縣)
灞陵橋(6-1072,渭源縣)
俄界會議舊址(6-1073,迭部縣)
⑶ 安徽蒙城縣的尉遲寺遺址是如何體現出古代村落的存在的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町鎮畢集村東150米處,是皖北地區最大的一處古代村落遺存,1989—1995年發掘。大型紅燒土排房建築,是尉遲寺遺址的一大特色。經過考古工作者幾年的發掘,共清理出成排成組的紅燒土房基40餘間。房屋多為東南一西北向,門向西南;少數為東北一西南向,門向東南或西北,形成一個具有向心力的聚落共同體。每間房子的面積約在8-20平方米。其建築工序均經過了挖穴、立柱、抹泥、燒烤等過程。房子雖然成排成組,但都以單間獨立,未發現套間,體現了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居住形式。每間房子根據面積的大小,分別設有一門或兩門,房內都有數量不等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最多達80餘件,這些房子分別起著居住和儲藏的功能。在有的排房前面,發現有用小紅燒土粒鋪墊的大型活動廣場,是當時人們集體活動的地方。這樣,一幅生動的先民生活的畫卷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⑷ 中國建城最早城市
這個有爭議,一說凌家灘,距今約5500年,在長江、淮河之間的巢湖流域,有大型宮殿和神廟建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也初具規模,該遺址應該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
資料出處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4/01239924992s.shtml
另一說陶寺,《史記》中曾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記載,由於這些都邑都處在山西西南部,因此,中國較早的城市都應該位於晉南。
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陶寺遺址被確定為項目的子課題—「聚落反映社會結構」。 兩年來,課題組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與重要遺跡的發掘,共鑽探32萬平方米,發掘1511平方米。
2002年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倉儲區。其中發掘出的中期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3年,又發現並確認了中期小城內的祭祀區大型圓體夯土建築和早中期宮殿核心建築區的北出人口。尤其是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奇特,規模宏大,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建築之一。
經過多年較大規模的發掘,陶寺遺址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址、宮殿區、王陵、銅器、陶禮器、觀象台等等,堪稱我國迄今為止最典型、最全面的發現。從聚落形態的角度來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築、宗教建築和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築設施,應當是「王都」級聚落所具有的標志性的建築。顯然,陶寺已具備了早期文明化社會所具備的一些基本要素,應該說它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規模最大、顯現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
資料出處《回望山西/華夏之根》,可參看http://www.daynews.com.cn/mag6/20051011/ca428280.htm
⑸ 安徽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幾處
安徽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處)
合肥市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 劉銘傳舊居蕪湖市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 | 繁昌窯遺址 | 皖南土墩墓群 | 人字洞遺址淮南市壽州窯遺址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 | 李白墓淮北市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 臨渙城址 | 淮海戰役總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安慶市薛家崗遺址 | 白崖寨 |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 振風塔 | 世太史第黃山市潛口民宅 | 許國石坊 | 棠樾石牌坊群 | 老屋閣及綠繞亭 | 羅東舒祠 | 程氏三宅 | 呈坎村古建築群 | 漁梁壩 | 宏村古建築群 | 西遞村古建築群 | 許村古建築群 | 祁門古戲台 | 南屏村古建築群 | 溪頭三槐堂 | 鄭氏宗祠 | 竹山書院 | 齊雲山石刻滁州市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 半塔保衛戰舊址巢湖市和縣猿人遺址 | 凌家灘遺址 | 馮玉祥舊居六安市安豐塘 | 壽春城遺址 | 壽縣古城牆 | 李氏庄園亳州市花戲樓 | 尉遲寺遺址 | 曹氏家族墓群 | 亳州古地道 | 蒙城萬佛塔宣城市新四軍軍部舊址 | 龍川胡氏宗祠 | 廣教寺雙塔 | 陳山遺址 | 水西雙塔 | 查濟古建築群 | 江村古建築群 | 黃田村古建築群
⑹ 尉遲寺遺址的規模及特色
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的地貌,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該遺址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紅燒土房基10排(組),計41間,墓葬217間,以及灰坑、祭祀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被史學界專家稱為「可與金礦媲美的資源」。該遺址於2001年7月17日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尉遲寺遺址成為考古界公認的「中國原始第一村」,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里首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房屋遺址。這里出土的紅燒土房,為當時人類最豪華的住宅。每間房子均由牆體(主牆和隔牆)、房門、室內樁、房頂、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組成,建造時均經過挖槽、立柱、抹泥、燒烤等工序。
紅燒土房製作工藝復雜,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牆體和屋頂,再用火烘烤,直至整個房屋變成紅色。紅燒房是原始人燒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製品,這樣的房屋冬暖夏涼,堅固美觀。
2001年考古專家對中國原始第一村進行了第二階段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兒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紅燒土排房等文物,並在村落中央發現一個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廣場,圓形,用紅燒土粒鋪設而成,表面光滑,厚10厘米,從剖面可明顯看出人工鋪墊的跡象。這次清理出的15間紅燒土房,面積從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總長度達75米,與先前出土的幾間紅燒土房相對接。整個村落呈現為由3排平行主體房屋組成的「豐」字型格局,表明這個村落在建設前有過統一規劃,加上村落中央的大型廣場和外圍大型的環形濠溝,形成一個宏大的整體格局。
⑺ 尉遲寺遺址的介紹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曈鎮畢集村東150米,是5000年前人類文化遺址。該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遺址地上曾建有一寺,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起,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遲寺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⑻ 尉遲寺遺址的簡介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保存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為研究皖北地區原始社會中、晚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遲寺一帶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溪水潺潺,林木蔥蔥,各種動物游盪河畔林間,戲水覓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通過發掘使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遺址重放光彩,並以它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現著當時人們的居住形式、活文化生、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