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子遺址
㈠ 誰能說說關於」泰山石敢當」的事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沖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要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關於「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 急就章 》:「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註:「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 。敢當, 所向無敵也。」顏氏認為,石是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七「 石敢當 」條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顏氏注,完全同意顏氏的說法。顏師古對石敢當的解釋是難以令人滿意的。我們知道,《急就章》是當時的兒童啟蒙識字書,若據顏注,石敢當就是姓石的那個 人所向無敵,除非姓石的那個人當時名聲很大,否則兒童很難接受其說,教書先生也很難講解清楚。我們遍查古籍,目前還沒有找到一位漢代以前的名聲很大的無敵英雄石某某,近現代學者鄧爾雅指出。石敢當一語 。出《急就章》,本無其人,後人特就文意石敢當以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劉群二同志亦認為:「西漢史游《急就章》有句雲: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注以為石乃姓氏,敢當為所向無敵。 說者謂石敢當碑即取所向無敵之文。以鎮,此說稍差強人意,然猶未盡。古語中此類語匯甚多,何故專取於此(《中國民間諸神》)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石敢當是五代漢時的勇士。明人陳斷儒的《群碎錄》雲:「五代漢劉智遠時,有勇士名石敢當,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見耶?仰即其人與?」楊信民的《姓源珠璣》亦講「五代劉智遠為晉祖押衙,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遇於衛州。智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槌侍。 晉祖與愍帝議事, 智遠擁入, 石敢當格鬥而死, 智遠盡殺帝左右, 因燒傳國璽。 石敢當生平逢凶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沖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們認為,石敢當之石碣(碑)與五代勇士石敢無關,理由有二:
(一)遍查舊、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無名石敢當者,亦沒有把勇士石敢尊為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據《舊五代史·高祖本記上》記載:「應順舍,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闕,會閔帝出奔, 與晉高祖相遇於途, 逐俱入衛州,泊於郵舍。閔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鐵槌立於晉高祖後。乃有變,敢擁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帝率眾盡殺閔帝左右,逐免晉高祖於難。」 再據《 新五代史·漢本紀要第十 》記載:「 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鎮州朝京師,遇愍帝於衛州,止傳舍,知遠遣勇士石敢袖鐵槌侍高祖以虞變。高祖與愍帝議事未決,左右欲兵之,知遠擁祖入室,敢於左右格鬥而死,知遠即率兵盡殺愍帝左右,留帝傳舍而去。」舊、新《五代史》記載雖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當則是一致的。
(二)石敢當在西漢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見到,莆田縣曾出土唐大歷五年的「石敢當」石銘,據此,石敢當早於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學者翟灝在《通俗編》里也曾明確指出石敢當與五代之石敢無關:「據《五代史》,劉知遠為晉押衙,高祖遇唐愍帝於傳舍, 知遠使勇士石敢袖錘侍高祖以虞變,謂植石所鐫取此,即大歷有鐫之者,斷知此說非矣。」
第三種說法是把「泰山石敢當」說成是「大夫」(即醫生)。《茶香室叢鈔》卷十記載:「國朝王漁洋山人王世禎)《夫於亭雜錄》雲: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北人謂醫士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無醫病之說,亦無大夫之稱。」單就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當為大夫的說法流傳並不廣,僅止於北方,而南中皆無。北方何以流傳泰山石敢當為大夫之說,考其淵源,是流傳已久的石敢當可降妖鎮邪的演繹。在流傳泰山石敢當可以治病時,恐怕已沒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還是什麼東西,不然,何以講「能暮夜至人家醫病」而不講白晝亦能入人家行醫?
據查閱文獻資料及在泰安市境內的調查可知,凡刻( 書 )「 石敢當」(或「 泰山石敢當 」)之類者,多用石質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較為少見。1988年,在肥城縣發現12處刻( 書 )「泰山石敢當」或「泰山石鎮宅」者,除兩處新房子是書寫在牆壁上的以外,其它10處均是刻之於石的。立(砌)石刻「石敢當」之類語言的基本作用是什麼呢?諸如莆田縣出土的唐大歷五年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這種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義。「 石敢當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當刻於石上,其作用是厭殃鎮邪,從其深層內涵上考察恐不無內在聯系。汪宗衍先生《石敢當》一文中謂:「《淮南·萬畢術》雲,『丸石於宅四隅,則鬼無能殃也 』,庚信《小園賦》,『鎮宅以埋石』。吳兆宜注《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認為,這很可能是石敢當的由來。同時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當三字字義講,蓋即石可當其沖也。故鎮於廬舍,牆隅街衢巷門前直沖之處也。」(《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二同志認為王成竹的見解「頗有道理」,並進一步指出 :「 宋慶歷中所發現之唐代石銘(指莆田石銘),非如後代小石碑,而是埋於宅基下, 與上引鎮宅之石頗相類。實際上,此即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以石為靈物,賦予辟邪鎮鬼之神力埋於宅下,後又借用「石敢當」句,以壯聲威。即如近代簡化為小石碑,小石人,實亦視為辟邪之靈物耳。」(《 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認為石敢當是「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極有見地,稍感不足的是沒有展開論述。
靈石崇拜是一種十分原始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它形成於史前社會,階級社會有其習俗延續。靈石崇拜與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厭殃等都有一定淵源關系。這里我們僅就與「石敢當」有一定的關系的,具有避邪厭殃作用的靈石崇拜作一番探討。「萬物有靈論是原始宗教思想發展的最初階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狀、顏色或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都可能被古人賦予靈性。台灣當地土人稱神石為「石頭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對象。我國羌族地區,流行有白石崇拜。關於白石崇拜的由來,羌人的傳說 :古人羌人和戈雞人戰爭 ,不能取勝。當時有神夢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戰勝戈雞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勝。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奈及利亞農村給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幾內亞有一種神石,土人認為石里附有精靈,流通影響他物,如放在園圃內,即能增加收獲。以上所引均為民俗學資料,就考古學資料來看,也不乏例證,甘肅永靖秦家齊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隨葬石塊,石塊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塊放在死者頭部可或身體兩側,有的則圍繞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塊隨葬,少者五,六塊,多的達105塊。廣西南寧地區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長塘的不少墓中,流行著用一 、二塊未經加工的片石隨葬,石塊多放於死者頭部, 有的墓則在人骨周圍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肅臨洮寺窪發掘兩座墓葬,都有大塊礫石隨葬。另外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塊隨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區中,隨葬石塊者總是少數,說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隨葬的石塊很可能是靈石,其目的是藉助靈石來鎮墓驅邪, 防止死者變成厲鬼作。 下面我們再回到石敢當的探討上來。西漢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當」 之語,唐顏師古有注。前已指出,顏氏注「石」為姓不妥。石敢當的真正含義應當解釋為「 蓋即石可當沖也 」。即靈石可以避邪厭殃抵當一切。石敢當避邪厭殃之俗也可以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找到旁證:「河南汝陽彭氏墓路頭立一石人,在石獸後。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暑熱行疲, 頓息石人下小暝,遺一片餌去,忽不自覺。」此事被路人哄傳, 說「 石人能治病, 愈者來謝之」。 又說「頭疼者摩石人頭,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為「賢士」。顯然這是人們把石人作為避邪治病象徵的一例。這里附帶講一下,泰山山頂碧霞祠院內兩通碑,俗稱御碑,至今有用硬幣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與上述應劭所記有相似之處,宋仁宗慶歷年間,莆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此石銘原埋於宅下,其鎮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後,用「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鎮宅或鎮巷陌橋道之要沖頗為盛。 《 通俗編》引《繼古叢編 》雲: 「 吳民廬舍,遇街衢直沖,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袁枚的《隨園隨筆》亦載:「鐫今俗為厭勝,樹一石於廬所,曰『石敢當』。「本世紀二十年代鄧爾雅先生調查:「粵俗隨地有泰山石敢當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為崇或堪輿家以為形勢而弗利居民,藉此當煞氣耳。以上所引的資料多屬南方 , 其實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漁洋山人(即王世禎)語「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可證。棗庄市底閣曾發現一塊奇特的岩石, 呈紅色, 高1.1米,寬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鎮宅煞鬼,隆慶二年立」字樣。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後的年號,隆慶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縣張廟村亦有「泰山鎮石宅」小石碣發現。至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結論:有關石敢當之習俗,是古代靈石崇拜之遺俗,其作用,無論在何處,主要是避邪厭殃。
或許讀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資料,有「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而較早的資料只講石敢當而沒有涉及到泰山石敢當,有「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而較早的資料只講石敢當而沒有涉到。那麼「泰山石敢當」出現及流行於何時呢?「 泰山石敢當 」,與「石敢當」又是什麼關系呢?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側民間故事講:相傳康熙年間,將軍拜音達禮年,以邸中東廊與浮圖相向,居者輒不利。適道出江西,因詣龍虎山,乞張真人厭勝之術,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謂將軍曰:「祈此師可也」。因禮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細故,以大字鎮之當吉。」索紙大書「泰山石敢當」五字。款著純陽子書。將軍驚謝,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純陽師值殿,公幸遇之,福緣無量哉。」遂奉發南歸。勒石東廊, 字徑逾尺。見者咸謂出入虞褚間。
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廣東徐聞縣民間傳說謂:
康熙年間,數任知縣皆到縣不幾日,即卒於任上。某黃知知其事,攜一風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縣一座寶塔之影正落於縣太爺公座之上,諸官皆因不能經受寶塔之壓力而死。遂於縣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當」五字,謂泰山之力可敵寶塔。此後遂無事。這兩則民間故事雖然講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點 : 一是故事均發生在清康熙年間,二是皆以泰山石敢當鎮邪。又清初人王世禎(1634年-1711年)談齊魯之俗時也涉及到「泰山石敢當」。據此可知,「泰山石敢當」流行於清初,其出現時間可能早至明代。石敢當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為「太」,也就是「大」,廣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壓妖鎮邪,在古代神話故事傳說中屢見不鮮。如《西游記》中的孫猴子(孫悟空),就曾被如來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狹義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內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為歷代帝王封禪告祭之所,是一座神聖的山。漢武帝劉徹贊嘆泰山「高矣,極矣,大矣, 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謂泰山「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聳入雲兮,不知幾千萬仞」。泰山有無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厭殃的石敢當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難理解。
明清以後,直至今天,關於石敢當( 或泰山石敢當 )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 。 我們手上掌握的這類民間故事傳說,除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則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一則外,見諸於文字的還有十餘則 , 分別載於近幾年出版的《 泰山傳說故事 》( 簡稱《 傳說故事》 )、 《泰山民間故事大觀》簡稱《大觀》)、《泰山民間故事》簡稱《民間故事》)、《泰山傳說》簡稱《傳說》)、《泰安風物》(簡稱《風物》)等書。
前文所引鄧爾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兩則關於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傳說,都把石敢當作「石」為基本出發點,它流行的時代雖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區也不算廣泛,但就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的深層內涵而言, 其來源是古代靈石崇拜的遺俗——石敢當鎮邪厭殃意義的發展。莆田縣出土的石銘,特別是石銘中 「 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數語,對這類民間故事傳說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也可以說,這是正宗。另一類是關於降妖治病型的民間故事傳說,它是把石敢當當作「人」為基本出發點。《 大觀 》所載「驅妖型」二篇,驅鬼型一篇(為降妖治病類的變型)以及《傳說故事》所載的石敢當傳說,都可劃歸此類。這類民間故事傳說多講石敢當,既勇敢且又為鬼妖纏身的人治病,顯然與清人王世禎所講的北方人謂石敢當為「石大夫」有關。此類民間故事雖然把石敢當作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層內涵與作為靈石崇拜的具有鎮邪厭殃作用的石敢當不無關連。
第三類是將石敢當附會於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間故事傳說。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風物》)、魯岳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傳說》)都是如此。寶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當》(載《民間故事》)言石敢當原名「石鋼」,被送外號「石敢當」。 顯然石鋼之是五代石敢之轉音。此類民間故事傳說均講石敢當英勇無敵除暴安良 。 認為石敢當與五代勇士石敢有關者,明清以後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編修的《泰山志》也講:「石敢當乃五代時勇士……袖鐵槌侍高祖,遇變,遂於左右格鬥而死。稽宅經須避方煞,故取名石敢當耳。」石敢當與石敢雖然是兩碼事,但就石敢當可抵當一切及石敢當英雄無敵而言,多少還是有一點聯系的。
第四類關於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一是泰山與石敢當為兩摯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擋型(見《大觀》)。 摯友型講泰山與石敢當原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學習刻苦, 考中了舉人。而石敢當不但什麼也沒有考取,反而落到「獨自一人在外過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當討飯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禮相待。數年後,泰山因公務外出,半年未歸,石敢當自尊心很強,以為自己住的時間長了,泰山故意躲起來不見,故「永別了」。泰山辦完公務回府後,聽說石敢當死了,萬分悲痛,也自盡了。因為泰山與石敢當情同一人,死在一塊,後人紀念他倆,將泰山與石敢當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當」。這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俠義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當似乎還是一位胡亂猜疑的小人。「阻擋型」講:唐太宗騎馬上泰山,到回馬嶺時,一看到馬蹄盤,實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結果繞著道走,臨走時說了一句:「我從長安來,逢山開路,遇水造橋,沒有擋住我的,偏偏讓泰山石把我擋住了。」借這個音,叫起了「石敢當」。查新、舊《唐書》,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到過泰山,當然就更談不上騎馬上山被泰山石阻擋事了。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所謂石敢當(泰山石敢當),與石敢當的真實由來及內涵、作用差距甚大,與廣泛流傳的一系列石敢當的民間故事也大相徑庭。筆者曾訪問過泰山一帶的許多長老,均無人知曉何時何地曾流傳過這些民間故事,這是否有編造之嫌呢?
綜上所述,石敢當是古代厭殃避邪類靈石崇拜之遺俗,與「人」無涉。西漢史游《急就章》中「石敢當」之語,應釋為靈石可敵當一切。其後無論是莆田出土的唐大歷年間之石銘,還是在橋頭巷口要沖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當」之石,其意一也。至於石敢當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當),始於明代,流行於清代,達於今日,其意為借神聖的泰山以增石敢當之威力。關於石敢當的種種民間故事傳說,在深層內涵上, 有與石敢當的有正含義一致,有的部分相關,有的則完全不同。與歷史真相有一定距離的民間故事傳說之所以能夠形成,自有其這樣那樣的原因。但近來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間故事傳說為名,憑著想像, 再加編造, 使之離歷史真相更遠, 就未必可取了。
參考資料: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msxy.files/1120.htm
㈡ 泰山石敢當是什麼意思啊。
泰山石敢當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沖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要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關於「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 急就章 》:「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註:「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 。敢當, 所向無敵也。」顏氏認為,石是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七「 石敢當 」條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顏氏注,完全同意顏氏的說法。顏師古對石敢當的解釋是難以令人滿意的。我們知道,《急就章》是當時的兒童啟蒙識字書,若據顏注,石敢當就是姓石的那個 人所向無敵,除非姓石的那個人當時名聲很大,否則兒童很難接受其說,教書先生也很難講解清楚。我們遍查古籍,目前還沒有找到一位漢代以前的名聲很大的無敵英雄石某某,近現代學者鄧爾雅指出。石敢當一語 。出《急就章》,本無其人,後人特就文意石敢當以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劉群二同志亦認為:「西漢史游《急就章》有句雲: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注以為石乃姓氏,敢當為所向無敵。 說者謂石敢當碑即取所向無敵之文。以鎮,此說稍差強人意,然猶未盡。古語中此類語匯甚多,何故專取於此(《中國民間諸神》)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石敢當是五代漢時的勇士。明人陳斷儒的《群碎錄》雲:「五代漢劉智遠時,有勇士名石敢當,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見耶?仰即其人與?」楊信民的《姓源珠璣》亦講「五代劉智遠為晉祖押衙,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遇於衛州。智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槌侍。 晉祖與愍帝議事, 智遠擁入, 石敢當格鬥而死, 智遠盡殺帝左右, 因燒傳國璽。 石敢當生平逢凶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沖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們認為,石敢當之石碣(碑)與五代勇士石敢無關,理由有二:
(一)遍查舊、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無名石敢當者,亦沒有把勇士石敢尊為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據《舊五代史·高祖本記上》記載:「應順舍,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闕,會閔帝出奔, 與晉高祖相遇於途, 逐俱入衛州,泊於郵舍。閔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鐵槌立於晉高祖後。乃有變,敢擁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帝率眾盡殺閔帝左右,逐免晉高祖於難。」 再據《 新五代史·漢本紀要第十 》記載:「 潞王從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鎮州朝京師,遇愍帝於衛州,止傳舍,知遠遣勇士石敢袖鐵槌侍高祖以虞變。高祖與愍帝議事未決,左右欲兵之,知遠擁祖入室,敢於左右格鬥而死,知遠即率兵盡殺愍帝左右,留帝傳舍而去。」舊、新《五代史》記載雖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當則是一致的。
(二)石敢當在西漢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見到,莆田縣曾出土唐大歷五年的「石敢當」石銘,據此,石敢當早於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學者翟灝在《通俗編》里也曾明確指出石敢當與五代之石敢無關:「據《五代史》,劉知遠為晉押衙,高祖遇唐愍帝於傳舍, 知遠使勇士石敢袖錘侍高祖以虞變,謂植石所鐫取此,即大歷有鐫之者,斷知此說非矣。」
第三種說法是把「泰山石敢當」說成是「大夫」(即醫生)。《茶香室叢鈔》卷十記載:「國朝王漁洋山人王世禎)《夫於亭雜錄》雲: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北人謂醫士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無醫病之說,亦無大夫之稱。」單就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當為大夫的說法流傳並不廣,僅止於北方,而南中皆無。北方何以流傳泰山石敢當為大夫之說,考其淵源,是流傳已久的石敢當可降妖鎮邪的演繹。在流傳泰山石敢當可以治病時,恐怕已沒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還是什麼東西,不然,何以講「能暮夜至人家醫病」而不講白晝亦能入人家行醫?
據查閱文獻資料及在泰安市境內的調查可知,凡刻( 書 )「 石敢當」(或「 泰山石敢當 」)之類者,多用石質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較為少見。1988年,在肥城縣發現12處刻( 書 )「泰山石敢當」或「泰山石鎮宅」者,除兩處新房子是書寫在牆壁上的以外,其它10處均是刻之於石的。立(砌)石刻「石敢當」之類語言的基本作用是什麼呢?諸如莆田縣出土的唐大歷五年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這種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義。「 石敢當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當刻於石上,其作用是厭殃鎮邪,從其深層內涵上考察恐不無內在聯系。汪宗衍先生《石敢當》一文中謂:「《淮南·萬畢術》雲,『丸石於宅四隅,則鬼無能殃也 』,庚信《小園賦》,『鎮宅以埋石』。吳兆宜注《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認為,這很可能是石敢當的由來。同時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當三字字義講,蓋即石可當其沖也。故鎮於廬舍,牆隅街衢巷門前直沖之處也。」(《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二同志認為王成竹的見解「頗有道理」,並進一步指出 :「 宋慶歷中所發現之唐代石銘(指莆田石銘),非如後代小石碑,而是埋於宅基下, 與上引鎮宅之石頗相類。實際上,此即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以石為靈物,賦予辟邪鎮鬼之神力埋於宅下,後又借用「石敢當」句,以壯聲威。即如近代簡化為小石碑,小石人,實亦視為辟邪之靈物耳。」(《 中國民間諸神》)宗力、劉群認為石敢當是「古代靈物崇拜之遺俗」,極有見地,稍感不足的是沒有展開論述。
靈石崇拜是一種十分原始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它形成於史前社會,階級社會有其習俗延續。靈石崇拜與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厭殃等都有一定淵源關系。這里我們僅就與「石敢當」有一定的關系的,具有避邪厭殃作用的靈石崇拜作一番探討。「萬物有靈論是原始宗教思想發展的最初階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狀、顏色或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都可能被古人賦予靈性。台灣當地土人稱神石為「石頭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對象。我國羌族地區,流行有白石崇拜。關於白石崇拜的由來,羌人的傳說 :古人羌人和戈雞人戰爭 ,不能取勝。當時有神夢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戰勝戈雞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勝。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奈及利亞農村給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幾內亞有一種神石,土人認為石里附有精靈,流通影響他物,如放在園圃內,即能增加收獲。以上所引均為民俗學資料,就考古學資料來看,也不乏例證,甘肅永靖秦家齊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隨葬石塊,石塊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塊放在死者頭部可或身體兩側,有的則圍繞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塊隨葬,少者五,六塊,多的達105塊。廣西南寧地區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長塘的不少墓中,流行著用一 、二塊未經加工的片石隨葬,石塊多放於死者頭部, 有的墓則在人骨周圍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肅臨洮寺窪發掘兩座墓葬,都有大塊礫石隨葬。另外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塊隨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區中,隨葬石塊者總是少數,說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隨葬的石塊很可能是靈石,其目的是藉助靈石來鎮墓驅邪, 防止死者變成厲鬼作。 下面我們再回到石敢當的探討上來。西漢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當」 之語,唐顏師古有注。前已指出,顏氏注「石」為姓不妥。石敢當的真正含義應當解釋為「 蓋即石可當沖也 」。即靈石可以避邪厭殃抵當一切。石敢當避邪厭殃之俗也可以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找到旁證:「河南汝陽彭氏墓路頭立一石人,在石獸後。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暑熱行疲, 頓息石人下小暝,遺一片餌去,忽不自覺。」此事被路人哄傳, 說「 石人能治病, 愈者來謝之」。 又說「頭疼者摩石人頭,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為「賢士」。顯然這是人們把石人作為避邪治病象徵的一例。這里附帶講一下,泰山山頂碧霞祠院內兩通碑,俗稱御碑,至今有用硬幣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與上述應劭所記有相似之處,宋仁宗慶歷年間,莆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銘雲:「石敢當,鎮百鬼厭,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此石銘原埋於宅下,其鎮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後,用「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鎮宅或鎮巷陌橋道之要沖頗為盛。 《 通俗編》引《繼古叢編 》雲: 「 吳民廬舍,遇街衢直沖,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袁枚的《隨園隨筆》亦載:「鐫今俗為厭勝,樹一石於廬所,曰『石敢當』。「本世紀二十年代鄧爾雅先生調查:「粵俗隨地有泰山石敢當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為崇或堪輿家以為形勢而弗利居民,藉此當煞氣耳。以上所引的資料多屬南方 , 其實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漁洋山人(即王世禎)語「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可證。棗庄市底閣曾發現一塊奇特的岩石, 呈紅色, 高1.1米,寬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鎮宅煞鬼,隆慶二年立」字樣。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後的年號,隆慶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縣張廟村亦有「泰山鎮石宅」小石碣發現。至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結論:有關石敢當之習俗,是古代靈石崇拜之遺俗,其作用,無論在何處,主要是避邪厭殃。
或許讀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資料,有「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而較早的資料只講石敢當而沒有涉及到泰山石敢當,有「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而較早的資料只講石敢當而沒有涉到。那麼「泰山石敢當」出現及流行於何時呢?「 泰山石敢當 」,與「石敢當」又是什麼關系呢?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側民間故事講:相傳康熙年間,將軍拜音達禮年,以邸中東廊與浮圖相向,居者輒不利。適道出江西,因詣龍虎山,乞張真人厭勝之術,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謂將軍曰:「祈此師可也」。因禮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細故,以大字鎮之當吉。」索紙大書「泰山石敢當」五字。款著純陽子書。將軍驚謝,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純陽師值殿,公幸遇之,福緣無量哉。」遂奉發南歸。勒石東廊, 字徑逾尺。見者咸謂出入虞褚間。
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廣東徐聞縣民間傳說謂:
康熙年間,數任知縣皆到縣不幾日,即卒於任上。某黃知知其事,攜一風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縣一座寶塔之影正落於縣太爺公座之上,諸官皆因不能經受寶塔之壓力而死。遂於縣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當」五字,謂泰山之力可敵寶塔。此後遂無事。這兩則民間故事雖然講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點 : 一是故事均發生在清康熙年間,二是皆以泰山石敢當鎮邪。又清初人王世禎(1634年-1711年)談齊魯之俗時也涉及到「泰山石敢當」。據此可知,「泰山石敢當」流行於清初,其出現時間可能早至明代。石敢當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為「太」,也就是「大」,廣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壓妖鎮邪,在古代神話故事傳說中屢見不鮮。如《西遊記》中的孫猴子(孫悟空),就曾被如來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狹義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內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為歷代帝王封禪告祭之所,是一座神聖的山。漢武帝劉徹贊嘆泰山「高矣,極矣,大矣, 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謂泰山「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聳入雲兮,不知幾千萬仞」。泰山有無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厭殃的石敢當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難理解。
明清以後,直至今天,關於石敢當( 或泰山石敢當 )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 。 我們手上掌握的這類民間故事傳說,除鄧爾雅先生收集的一則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一則外,見諸於文字的還有十餘則 , 分別載於近幾年出版的《 泰山傳說故事 》( 簡稱《 傳說故事》 )、 《泰山民間故事大觀》簡稱《大觀》)、《泰山民間故事》簡稱《民間故事》)、《泰山傳說》簡稱《傳說》)、《泰安風物》(簡稱《風物》)等書。
前文所引鄧爾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劉群同志提供的兩則關於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傳說,都把石敢當作「石」為基本出發點,它流行的時代雖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區也不算廣泛,但就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的深層內涵而言, 其來源是古代靈石崇拜的遺俗——石敢當鎮邪厭殃意義的發展。莆田縣出土的石銘,特別是石銘中 「 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數語,對這類民間故事傳說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也可以說,這是正宗。另一類是關於降妖治病型的民間故事傳說,它是把石敢當當作「人」為基本出發點。《 大觀 》所載「驅妖型」二篇,驅鬼型一篇(為降妖治病類的變型)以及《傳說故事》所載的石敢當傳說,都可劃歸此類。這類民間故事傳說多講石敢當,既勇敢且又為鬼妖纏身的人治病,顯然與清人王世禎所講的北方人謂石敢當為「石大夫」有關。此類民間故事雖然把石敢當作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層內涵與作為靈石崇拜的具有鎮邪厭殃作用的石敢當不無關連。
第三類是將石敢當附會於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間故事傳說。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風物》)、魯岳同志整理的《石敢當》(載《傳說》)都是如此。寶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當》(載《民間故事》)言石敢當原名「石鋼」,被送外號「石敢當」。 顯然石鋼之是五代石敢之轉音。此類民間故事傳說均講石敢當英勇無敵除暴安良 。 認為石敢當與五代勇士石敢有關者,明清以後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編修的《泰山志》也講:「石敢當乃五代時勇士……袖鐵槌侍高祖,遇變,遂於左右格鬥而死。稽宅經須避方煞,故取名石敢當耳。」石敢當與石敢雖然是兩碼事,但就石敢當可抵當一切及石敢當英雄無敵而言,多少還是有一點聯系的。
第四類關於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一是泰山與石敢當為兩摯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擋型(見《大觀》)。 摯友型講泰山與石敢當原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學習刻苦, 考中了舉人。而石敢當不但什麼也沒有考取,反而落到「獨自一人在外過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當討飯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禮相待。數年後,泰山因公務外出,半年未歸,石敢當自尊心很強,以為自己住的時間長了,泰山故意躲起來不見,故「永別了」。泰山辦完公務回府後,聽說石敢當死了,萬分悲痛,也自盡了。因為泰山與石敢當情同一人,死在一塊,後人紀念他倆,將泰山與石敢當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當」。這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俠義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當似乎還是一位胡亂猜疑的小人。「阻擋型」講:唐太宗騎馬上泰山,到回馬嶺時,一看到馬蹄盤,實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結果繞著道走,臨走時說了一句:「我從長安來,逢山開路,遇水造橋,沒有擋住我的,偏偏讓泰山石把我擋住了。」借這個音,叫起了「石敢當」。查新、舊《唐書》,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到過泰山,當然就更談不上騎馬上山被泰山石阻擋事了。這兩則民間故事傳說所述所謂石敢當(泰山石敢當),與石敢當的真實由來及內涵、作用差距甚大,與廣泛流傳的一系列石敢當的民間故事也大相徑庭。筆者曾訪問過泰山一帶的許多長老,均無人知曉何時何地曾流傳過這些民間故事,這是否有編造之嫌呢?
綜上所述,石敢當是古代厭殃避邪類靈石崇拜之遺俗,與「人」無涉。西漢史游《急就章》中「石敢當」之語,應釋為靈石可敵當一切。其後無論是莆田出土的唐大歷年間之石銘,還是在橋頭巷口要沖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當」之石,其意一也。至於石敢當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當),始於明代,流行於清代,達於今日,其意為借神聖的泰山以增石敢當之威力。關於石敢當的種種民間故事傳說,在深層內涵上, 有與石敢當的有正含義一致,有的部分相關,有的則完全不同。與歷史真相有一定距離的民間故事傳說之所以能夠形成,自有其這樣那樣的原因。但近來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間故事傳說為名,憑著想像, 再加編造, 使之離歷史真相更遠, 就未必可取了。
摘自泰山旅遊網
㈢ 大墩子遺址的房屋是什麼樣子的
大墩子遺址地處張二村河上游兩條季節性河溝之間,高出河床約14米,南岸被河水沖刷破壞。發現房基15座、火塘7個、窖穴4個和墓葬37座,出土了大批石器、骨器和陶器等遺物。
房屋均為地面起建,長方形,單間或雙間,長5至8米,寬3至4米不等。一般在四周挖基槽栽柱,柱間編荊條,再在西面抹草筋泥。
房頂推測是稍傾斜的平頂,也是在椽上編荊條再抹草筋泥,室內地面稍加修整,墊黃土或抹草泥,有的鋪一層碎石,上墊黃土。室內有橢圓形或圓角長方形火塘,大致與居住面平或稍稍下凹,周圍有泥埂。
㈣ 我國有哪些文化遺產
===========
中國文化遺產
===========
安徽:
新四軍軍部舊址(1-27,涇縣)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2-55,鳳陽縣)
安豐塘(芍陂)(3-53,壽縣)
龍川胡氏宗祠(3-84,績溪縣)
潛口民宅(3-88,黃山市)
許國石坊(3-102,歙縣)
花戲樓(3-131,亳州市)
廣教寺雙塔(3-145,宣城市)
和縣猿人遺址(3-184,和縣)
薛家崗遺址(4-9,潛山縣)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4-27,南陵縣)
棠樾石牌坊群(4-141,歙縣)
老屋閣及綠繞亭(4-142,黃山市)
羅東舒祠(4-143,黃山市)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4-248,肥東縣)
陳山遺址(5-44,宣城市)
凌家灘遺址(5-45,含山縣)
尉遲寺遺址(5-46,蒙城縣)
壽春城遺址(5-47,壽縣)
壽州窯遺址(5-48,淮南市)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5-49,濉溪縣)
繁昌窯遺址(5-50,繁昌縣)
皖南土墩墓群(5-164,南陵縣)
曹氏家族墓群(5-165,亳州市)
朱然家族墓地(5-166,馬鞍山市)
水西雙塔(5-314,涇縣)
亳州古地道(5-315,亳州市)
白崖寨(5-316,宿松縣)
程氏三宅(5-317,黃山市)
呈坎村古建築群(5-318,黃山市)
漁梁壩(5-319,歙縣)
宏村古建築群(5-320,黟縣)
西遞村古建築群(5-321,黟縣)
壽縣古城牆(5-322,壽縣)
查濟古建築群(5-323,涇縣)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452,潛山縣)
人字洞遺址(6-93,繁昌縣)
臨渙城址(6-94,濉溪縣)
李白墓(6-252,當塗縣)
蒙城萬佛塔(6-567,蒙城縣)
許村古建築群(6-568,歙縣)
祁門古戲台(6-569,祁門縣)
南屏村古建築群(6-570,黟縣)
江村古建築群(6-571,旌德縣)
振風塔(6-572,安慶市)
溪頭三槐堂(6-573,休寧縣)
鄭氏宗祠(6-574,歙縣)
竹山書院(6-575,歙縣)
黃田村古建築群(6-576,涇縣)
世太史第(6-577,安慶市)
齊雲山石刻(6-825,休寧縣)
劉銘傳舊居(6-957,肥西縣)
李氏庄園(6-958,霍邱縣)
馮玉祥舊居(6-959,巢湖市)
半塔保衛戰舊址(6-960,來安縣)
淮海戰役總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6-961,濉溪縣)
山東: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1-54,濟南市)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1-55,嘉祥縣)
四門塔(1-62,濟南市)
曲阜孔廟及孔府(1-99,曲阜市)
城子崖遺址(1-140,章丘市)
臨淄齊國故城(1-144,淄博市)
曲阜魯國故城(1-145,曲阜市)
孔林(1-163,曲阜市)
靈岩寺(2-21,濟南市)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2-37,蓬萊市)
大汶口遺址(2-48,泰安市)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3-9,威海市)
馮玉祥墓(3-39,泰安市)
駝山石窟(3-46,青州市)
千佛崖造像(3-48,濟南市)
光岳樓(3-65,聊城市)
聊城山陝會館(3-77,聊城市)
孟廟、孟府和孟林(3-83,鄒城市)
牟氏庄園(3-92,棲霞市)
十笏園(3-95,濰坊市)
岱廟(3-125,泰安市)
崇覺寺鐵塔(3-146,濟寧市)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3-170,萊州市)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3-171,鄒城市)
薛城遺址(3-202,滕州市)
田齊王陵(3-232,淄博市)
蘇祿王墓(3-252,德州市)
北庄遺址(4-10,長島縣)
丹土遺址(4-11,五蓮縣)
曹植墓(4-67,東阿縣)
廣饒關帝廟大殿(4-106,廣饒縣)
魏氏庄園(4-173,惠民縣)
丁氏故宅(4-174,龍口市)
煙台福建會館(4-205,煙台市)
青島德國建築(4-206,青島市)
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4-244,莒南縣)
西河遺址(5-58,章丘市)
桐林遺址(5-59,淄博市)
丁公遺址(5-60,鄒平縣)
景陽崗遺址(5-61,陽谷縣)
安邱堌堆遺址(5-62,菏澤市)
即墨故城遺址(5-63,平度市)
漢濟北王墓(5-168,濟南市)
北寨墓群(5-169,沂南縣)
漢魯王墓(5-170,曲阜市)
顏廟(5-336,曲阜市)
臨清運河鈔關(5-337,臨清市)
泰山石刻(5-454,泰安市)
白佛山石窟造像(5-455,東平縣)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5-492,青島市)
沂源猿人遺址(6-104,沂源縣)
北辛遺址(6-105,滕州市)
王因遺址(6-106,兗州市)
賈柏遺址(6-107,汶上縣)
小荊山遺址(6-108,章丘市)
東岳石遺址(6-109,平度市)
白石村遺址(6-110,煙台市)
兩城鎮遺址(6-111,日照市)
堯王城遺址(6-112,日照市)
東海峪遺址(6-113,日照市)
後李遺址(6-114,淄博市)
三里河遺址(6-115,膠州市)
傅家遺址(6-116,廣饒縣)
教場鋪遺址(6-117,茌平縣)
歸城城址(6-118,龍口市)
郯國故城(6-119,郯城縣)
邾國故城(6-120,鄒城市)
逼陽故城(6-121,棗庄市)
東平陵故城(6-122,章丘市)
中陳郝窯址(6-123,棗庄市)
龍華寺遺址(6-124,博興縣)
寨里窯址(6-125,淄博市)
嘴子前墓群(6-256,海陽市)
蕭王莊墓群(6-257,濟寧市)
洗硯池墓群(6-258,臨沂市)
崔芬墓(6-259,臨朐縣)
韓氏家族墓地(6-260,莘縣)
明魯王墓(6-261,鄒城市)
卞橋(6-613,泗水縣)
隆興寺鐵塔(6-614,聊城市)
顏文姜祠(6-615,淄博市)
泰山古建築群(6-616,泰安市)
曾廟(6-617,嘉祥縣)
尼山孔廟和書院(6-618,曲阜市)
濟寧東大寺(6-619,濟寧市)
蒲松齡故宅(6-620,淄博市)
西天寺造像(6-832,淄博市)
洪頂山摩崖(6-833,東平縣)
聖經山摩崖(6-834,文登市)
洪家樓天主教堂(6-976,濟南市)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6-977,青島市)
王盡美故居(6-978,諸城市)
煙台山近代建築群(6-979,煙台市)
萬字會舊址(6-980,濟南市)
台兒庄大戰舊址(6-981,棗庄市)
江蘇:
太平天國忠王府(1-3,蘇州市)
中山陵(1-19,南京市)
蘇州雲岩寺塔(1-68,蘇州市)
拙政園(1-121,蘇州市)
留園(1-124,蘇州市)
蘇州文廟及石刻(1-131,蘇州市)
保聖寺羅漢塑像(1-135,蘇州市)
明孝陵(1-177,南京市)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2-2,南京市)
玄妙觀三清殿(2-22,蘇州市)
網師園(2-41,蘇州市)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3-3,南京市)
周恩來故居(3-14,淮安市)
雨花台烈士陵園(3-26,南京市)
孔望山摩崖造像(3-42,連雲港市)
南京城牆(3-59,南京市)
寄暢園(3-93,無錫市)
環秀山莊(3-94,蘇州市)
何園(3-97,揚州市)
個園(3-98,揚州市)
南通博物苑(3-99,南通市)
棲霞寺舍利塔(3-143,南京市)
瑞光塔(3-147,蘇州市)
將軍崖岩畫(3-164,連雲港市)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3-167,南京市)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3-168,丹陽市)
焦山碑林(3-177,鎮江市)
淹城遺址(3-203,常州市)
南唐二陵(3-245,南京市)
揚州城遺址(4-52,揚州市)
大伊山石棺墓(4-57,灌雲縣)
漢楚王墓群(4-63,徐州市)
明祖陵(4-73,盱眙縣)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4-84,蘇州市)
綵衣堂(4-137,常熟市)
盂城驛(4-170,高郵市)
瞿秋白故居(4-202,常州市)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4-216,鎮江市)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4-233,南京市)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梅園新村)(4-247,南京市)
龍虯庄遺址(5-38,高郵市)
普哈丁墓(5-159,揚州市)
浡泥國王墓(5-160,南京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5-283,江陰市)
退思園(5-284,吳江市)
寶帶橋(5-285,蘇州市)
耦園(5-286,蘇州市)
龍王廟行宮(5-287,宿遷市)
水繪園(5-288,如皋市)
國山碑(5-446,宜興市)
千佛崖石窟及明徵君碑(5-447,南京市)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5-484,無錫市)
原國民政府舊址(5-485,南京市)
南京人化石地點(6-69,南京市)
藤花落遺址(6-70,連雲港市)
大墩子遺址(6-71,邳州市)
花廳遺址(6-72,新沂市)
三星村遺址(6-73,金壇市)
駱駝墩遺址(6-74,宜興市)
青墩遺址(6-75,海安縣)
綽墩遺址(6-76,崑山市)
天目山遺址(6-77,姜堰市)
宜興窯址(6-78,宜興市)
鍾山建築遺址(6-79,南京市)
明故宮遺址(6-80,南京市)
龍江船廠遺址(6-81,南京市)
鴻山墓群(6-246,無錫市)
徐州墓群(6-247,徐州市)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6-248,南京市)
洪澤湖大堤(6-506,淮安市)
泰伯廟和墓(6-507,無錫市)
滄浪亭(6-508,蘇州市)
惠山鎮祠堂(6-509,無錫市)
南通天寧寺(6-510,南通市)
崇教興福寺塔(6-511,常熟市)
海清寺塔(6-512,連雲港市)
紫金庵羅漢塑像(6-513,蘇州市)
報恩寺塔(6-514,蘇州市)
太倉石拱橋(6-515,太倉市)
盤門(6-516,蘇州市)
獅子林(6-517,蘇州市)
軒轅宮正殿(6-518,蘇州市)
寂鑒寺石殿(6-519,蘇州市)
昭關石塔(6-520,鎮江市)
戶部山古建築群(6-521,徐州市)
瞻園(6-522,南京市)
泰州城隍廟(6-523,泰州市)
東林書院(6-524,無錫市)
昭嗣堂(6-525,無錫市)
趙用賢宅(6-526,常熟市)
張溥宅第(6-527,太倉市)
東山民居(6-528,蘇州市)
藝圃(6-529,蘇州市)
全晉會館(6-530,蘇州市)
淮安府衙(6-531,淮安市)
師儉堂(6-532,吳江市)
蓮花橋和白塔(6-533,揚州市)
吳氏宅第(6-534,揚州市)
揚州大明寺(6-535,揚州市)
小盤谷(6-536,揚州市)
高郵當鋪(6-537,高郵市)
甘熙宅第(6-538,南京市)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6-821,無錫市)
俞樾舊居(6-928,蘇州市)
阿炳故居(6-929,無錫市)
中央體育場舊址(6-930,南京市)
國民大會堂舊址(6-931,南京市)
中央大學舊址(6-932,南京市)
金陵大學舊址(6-933,南京市)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6-934,南京市)
春在樓(6-935,蘇州市)
榮氏梅園(6-936,無錫市)
張太雷舊居(6-937,常州市)
柳亞子舊居(6-938,吳江市)
朱自清舊居(6-939,揚州市)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6-940,南京市)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6-941,鹽城市)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6-942,淮安市)
人民海軍誕生地(6-943,泰州市)
甘肅:
莫高窟(1-35,敦煌市)
榆林窟(1-36,安西縣)
麥積山石窟(1-38,天水市)
炳靈寺石窟(1-39,永靖縣)
萬里長城—嘉峪關(1-103,嘉峪關市)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1-130,武威市)
拉卜楞寺(2-43,夏河縣)
北石窟寺(3-43,慶陽市)
南石窟寺(3-44,涇川縣)
大地灣遺址(3-189,秦安縣)
馬家窯遺址(3-190,臨洮縣)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3-210,敦煌市)
齊家坪遺址(4-21,廣河縣)
駱駝城遺址(4-40,高台縣)
鎖陽城遺址(4-50,安西縣)
張掖大佛寺(4-112,張掖市)
興國寺(4-127,秦安縣)
武威文廟(4-163,武威市)
魯土司衙門舊址(4-164,永登縣)
馬蹄寺石窟群(4-190,肅南縣)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4-237,會寧縣)
南佐遺址(5-120,慶陽市)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5-121,禮縣)
黑水國遺址(5-122,張掖市)
懸泉置遺址(5-123,敦煌市)
許三灣城及墓群(5-124,高台縣)
白塔寺遺址(5-125,武威市)
果園—新城墓群(5-185,酒泉市)
汪氏家族墓地(5-186,漳縣)
雷台漢墓(5-187,武威市)
伏羲廟(5-430,天水市)
胡氏古民居建築(5-431,天水市)
凝壽寺塔(5-432,寧縣)
圓通寺塔(5-433,民樂縣)
聖容寺塔(5-434,永昌縣)
東華池塔(5-435,華池縣)
武康王廟(5-436,崇信縣)
西峽頌摩崖石刻(5-468,成縣)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5-469,武山縣)
天梯山石窟(5-470,武威市)
文殊山石窟(5-471,肅南縣)
哈達鋪會議舊址(5-511,宕昌縣)
林家遺址(6-202,東鄉族縣)
牛門洞遺址(6-203,會寧縣)
寺窪遺址(6-204,臨洮縣)
西河灘遺址(6-205,酒泉市)
火燒溝遺址(6-206,玉門市)
破城子遺址(6-207,安西縣)
八卦營城址(6-208,民樂縣)
八角城城址(6-209,夏河縣)
永泰城址(6-210,景泰縣)
明肅王墓(6-288,榆中縣)
湘樂磚塔(6-794,寧縣)
玉泉觀(6-795,天水市)
後街清真寺(6-796,天水市)
紅城感恩寺(6-797,永登縣)
秦安文廟(6-798,秦安縣)
張掖鼓樓(6-799,張掖市)
西來寺(6-800,張掖市)
羅川趙氏石坊(6-801,正寧縣)
永昌鍾鼓樓(6-802,永昌縣)
延恩寺塔(6-803,平涼市)
張掖會館(6-804,張掖市)
雲崖寺和陳家洞石窟(6-868,庄浪縣)
木梯寺石窟(6-869,武山縣)
王母宮石窟(6-870,涇川縣)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6-871,徽縣)
蘭州黃河鐵橋(6-1070,蘭州市)
瑞安堡(6-1071,民勤縣)
灞陵橋(6-1072,渭源縣)
俄界會議舊址(6-1073,迭部縣)
㈤ 青蓮崗文化的發現和研究
青蓮崗文化陶器種類不多,製作也較為粗糙。常見器形有紅陶缽、鼎、釜、雙鼻小口罐,還有一定數量的帶管狀流壺、深腹圜底罐、碗、盤、甑、杯、支座等。絕大部分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包括黃褐陶),這是該文化陶器的顯著特徵。早期的北辛遺址常見到口部外側有一周紅色綵帶的紅頂缽;晚期在青蓮崗和邳縣大墩子遺址則發現了內壁繪彩的缽形器口沿殘片,彩紋是用簡單線條組成的弧線紋、波狀紋、仿編織紋、斜方格紋等等,風格迥然不同於其他新石器文化的彩陶。早期階段流行成組的細泥條附加堆紋,多貼塑在鼎、釜等大型陶器上,稍晚時期則出現了有角狀把手的各種陶器。這些特點同樣有別於其他新石器文化,並影響了華東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制陶工藝。
在青蓮崗文化的遺址中,普遍發現各種磨製的斧、鏟、錛、鑿、矛、鏃以及磨盤、磨棒等石器工具。從北辛所見,還有相當數量的打制的斧、刀、敲砸器、盤狀器等。骨角器中,常見魚鏢、鏃、鑿、錐、針等;截取鹿角分叉處製成的鹿角鋤,與石鏟一起當是重要的農耕工具。此外,還發現陶網墜、陶彈丸、陶紡輪、陶拍、陶銼和蚌鐮、蚌鏃等。上述各類生產工具,特別是大墩子下層出土的炭化粟,北辛陶器底部的粟糠印痕,以及豬、牛、雞等家養動物遺骸,反映了當時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社會經濟生活。
㈥ 江蘇有多少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在哪裡
江蘇省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古遺址 名稱 時代 地址 1 南京人化石地點 舊石器時代 南京市江寧區 2 藤花落遺址 新石器時代 連雲港市連雲區 3 大墩子遺址 新石器時代 邳州市 4 花廳遺址 新石器時代 新沂市 5 三星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金壇市 6 駱駝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宜興市 7 青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海安縣 8 綽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周 崑山市 9 天目山遺址 周 姜堰市 10 宜興窯址 晉至清 宜興市 11 鍾山建築遺址 南北朝 南京市玄武區 12 明故宮遺址 明 南京市玄武區、白下區 13 龍江船廠遺址 明 南京市鼓樓區 二、古墓葬 名稱 時代 地址 14 鴻山墓群 周 無錫新區 15 徐州墓群 漢 徐州市賈汪區、泉山區、銅山縣 16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晉 南京市下關區 三、古建築 名稱 時代 地址 17 洪澤湖大堤 漢至清 淮安市淮陰區、洪澤縣 18 泰伯廟和墓 明至清 無錫市錫山區 19 滄浪亭 元至清 蘇州市滄浪區 20 惠山鎮祠堂 南北朝至民國 無錫市北塘區 21 南通天寧寺 宋 南通市崇川區 22 崇教興福寺塔 宋 常熟市 23 海清寺塔 宋 連雲港市新浦區 24 紫金庵羅漢塑像 宋至明 蘇州市吳中區 25 報恩寺塔 宋至清 蘇州市平江區 26 太倉石拱橋 元 蘇州市太倉市 27 盤門 元 蘇州市滄浪區 28 獅子林 元 蘇州市平江區 29 軒轅宮正殿 元 蘇州市吳中區 30 寂鑒寺石殿 元 蘇州市吳中區 31 昭關石塔 元 鎮江市潤州區 32 戶部山古建築群 明至民國 徐州市雲龍區 33 瞻園 明至清 南京市秦淮區 34 泰州城隍廟 明至清 泰州市海陵區 35 東林書院 明至清 無錫市崇安區 36 昭嗣堂 明至清 無錫市新區 37 趙用賢宅 明 常熟市 38 張溥宅第 明 太倉市 39 東山民居 明 蘇州市吳中區 40 藝圃 明 蘇州市平江區 41 全晉會館 清 蘇州市平江區 42 淮安府衙 清 淮安市楚州區 43 師儉堂 清 吳江市 44 蓮花橋和白塔 清 揚州市維揚區 45 吳氏宅第 清 揚州市廣陵區 46 揚州大明寺 清 揚州市維揚區 47 小盤谷 清 揚州市廣陵區 48 高郵當鋪 清 高郵市 49 甘熙宅第 清 南京市白下區 四、石窟寺及石刻 名稱 時代 地址 50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唐至清 無錫市北塘區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名稱 時代 地址 51 俞樾舊居 清 蘇州市平江區 52 阿炳故居 清 無錫市崇安區 53 中央體育場舊址 民國 南京市玄武區 54 國民大會堂舊址 民國 南京市玄武區 55 中央大學舊址 民國 南京市玄武區 56 金陵大學舊址 民國 南京市鼓樓區 57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 民國 南京市鼓樓區 58 春在樓 民國 蘇州市吳中區 59 榮氏梅園 民國 無錫市濱湖區 60 張太雷舊居 1918—1925年 常州市天寧區 61 柳亞子舊居 1922—1937年 蘇州市吳江市 62 朱自清舊居 1930—1946年 揚州市廣陵區 63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 1937年 南京市建鄴區、下關區、鼓樓區、玄武區、秦淮區、棲霞區、雨花台區、 64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 1941—1945年 鹽城市亭湖區 65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1945—1949年 淮安市楚州區 66 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 1949年 泰州市高港區 大生紗廠(並入南通博物苑) 1895年 南通市港閘區 徐州漢代採石場遺址(並入漢楚王墓群) 漢代 徐州市雲龍區 御碼頭遺址(並入龍王廟行宮) 清 宿遷市宿豫區 明功臣墓(並入明孝陵) 明 南京市玄武區、雨花台區
㈦ 卡若遺址的文物遺存
該遺址面積大,保存好,遺存豐富。發現有房址、道路、石牆、石台、石圍圈、灰坑等遺跡。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裝飾物等,還發現有炭化的粟米和動物骨骼等。卡若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瀾滄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西藏自治區卡若村,1978~1979年發掘。遺址分為早、晚兩期。發現房屋基址28座。其中的圓底房屋,經復原,是一種以室內立柱和周邊斜柱搭成的圓錐形窩棚式建築。另有豎壁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築。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在穴四壁壘砌石牆,有的並在上部續建一層樓居,顯示出建築的地方特色及營造技術的進步。還發現可能與原始宗教有關的圓石台、石圍圈遺跡。工具以大型打制石器為主,兼有細石器和磨製石器 ,骨器也較豐富。陶器以飾幾何圖案刻劃紋的最具特色。發現農作物粟和家畜豬的遺存。當時經濟生活以粟作農業為主 ,輔以經常性的狩獵。 卡若遺址的房屋建築。據初步分析,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木結構的草泥牆建築。以草拌泥築牆可以增強堅固性能,使其不開裂縫。居住面用土墊平,然後夯實或烘烤,使其堅固耐用,房屋中央有石頭砌成的爐灶。室內和房子四周較均勻地分布有柱洞。第二類為半地穴式的卵石牆建築,居住面規整而堅硬。牆壁用石塊靠穴壁壘砌,黃泥抹縫,多為方形,從村落布局看,當時人們居住的區域已有一定規律。房屋遺跡像是打破了疊壓關系,比較復雜,可以分為3期遺存,至少延續了500年左右。原始村落布局除房屋外,還發現有石鋪路、石牆建築、窖穴等,說明居住者在努力改善居住條件。
卡若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粟粒和谷灰,這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原始的種植業。同時已經知道選擇適應性能良好、抗逆性很強的票來種植。據考古學家發現,粟這種糧食作物在我國種植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這里出土的粟粒和谷灰同西安半坡遺址窖穴中的粟粒和谷灰情形基本上是一致的。看來,卡若遺址的先民當時是以農業為其生活的主要來源,狩獵和採集則是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 迄今為止,共揭露遺址面積1800平方米左右,發現房屋遺跡31座,石牆3段,圓石台二座,石圍圈3座,灰坑4處。出土文物數萬件,包括石器7978件,骨器368件,陶片200多塊(其中可復原者46件),裝飾品50件等。卡若遺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卡若遺址的時代,應屬4000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人類物質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學會了磨製石器,發明陶器,開始了各種植物的種植和動物飼養。卡若遺址出土的東西基本具備這些特點。
卡若遺址的地層堆積,主要為昌都紅土層,底部泥質較多,以雜色頁岩為主。上部為紅色砂岩,紅層中因斷屑和褶皺關系,有時顯露出三疊紀及保羅紀地層。卡著遺址的全新地層堆積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厚2米,有二期文化堆積;北部厚2.5米,有三期文化堆積。
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也有磨光石器,種類也較多。計有鏟類、鋤類、切割器、投擲器、尖狀器、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碎磨器、石砧等,還有石鏃、石矛等細石器,有的石器,特別是磨光石器有的採用玉石製作,打磨得極為精細。
出土的骨器有骨鑽、骨針等。各種各樣的骨針,製作得非常精細,這說明當時生產和工具製作的技能都已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還有燒制有各種花紋的陶器,其中以一種雙體陶罐最為突出。出土的裝飾品中,有用玉、石、骨等製作的環、珠、鐲等,說明卡若遺址的主人已經產生了美的觀念,知道打扮自己了。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貝是卡若居民與各個地區的民族相互交換而來的,這說明盡管西藏和其它地區之間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並不能斷絕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卡若人建造居址:(一)一般選擇河流兩岸的舌形台地。這種地方,靠近水源、地勢平坦、海拔較低、土地肥沃。(二)舌形台地面積一般不大,可供人們建造居址的空間有限。所以居址面積不會很大。這些從卡若遺址可以得到反映。卡若遺址的面積約1萬平方米。和平原同類遺址相比要小得多。如內地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面積都在數萬平方米以上,大的達數十萬平方米。(三)由於空間狹小,建築十分密集。卡若遺址已發掘的1800平方米范圍內就出土房屋達29座之多。其中還有些是樓屋。卡若人的房屋,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間,其中一座近70平方米。這些房屋發展序列是:早期主要是半地穴平底和半地穴圜底房屋,稍晚出現地面房屋和雙室房屋。到了晚期,主要是石牆房屋。有的還可以復原成半地穴二層樓屋。這種樓屋,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
卡若遺址的農作物只發現小米一種,但出土數量很多。推測當時卡若人吃的糧食主要是小米。小米耐乾旱,耐寒冷,卡若人生活的地方適合種植小米。卡若人進行農業生產的工具可能有許多木質工具。木質工具不易保存,所以發現的主要是石質工具和骨質工具。其中石質工具最多。具體講,有挖掘用的石鏟、石鋤等;有收割用的石刀以及研磨穀物用的石磨盤、石杵等。其中出土的石刀數量較多,式樣也較豐富。有單孔石刀、雙孔石刀、三孔石刀和兩側帶缺口的無孔石刀。石刀的刃部有弧刃、平刃、凹刃幾種。這些石刀主要用於收割谷穗,使用時用繩子把石刀捆在手上,類似我國北方某些地區農村收割谷穗用的「掐刀」。
發掘中,只出土了一種家畜骨骼-家豬骨骼。一般認為,人類飼養家畜的歷史,最早的是狗。所以,推測當時除了豬以外,可能還有狗。考古學家還認為,豬的飼養可能和農業經濟有關。農業出現,一是定居了,二是有了一定數量的糧食儲存,捕獲的小野豬一時吃不了,乾脆關起來圈養,等長大之後食用。久而久之,野性去掉了,還會繁殖,變成了家豬。除了出土家豬的骨骼外,還出土了許多其他野生動物的骨骼。經專家鑒定共13個種,都是現生種。包括:狐、馬鹿、狍、藏原羊、青羊、鬣羚,以及兔、鼠兔、喜馬拉雅旱獺等。還有鳥的骨骼。從而可以推測,卡若人獵獲的動物,有的供人食用,有的供人皮毛,還有的供人骨料等。
這些野生動物骨骼中,有一個種最值得主意,那就是狍子。狍子在今日昌都地區已經看不到了。據文獻記載:狍子的分布主要在我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的某些高山之上,如海拔2000-2500米的湖北神農架。卡若遺址發現狍子骨骼,說明5000年前的卡若地區高山氣候與我國華北相似。卡若人狩獵工具有投擲用的矛和石球等。矛是用石料加工成的,捆綁在木棍頭上當標槍用,投向大獵物。石球用繩索捆包住,類似現代體育項目的鏈球一樣甩出去,投向獵物。還有一種狩獵工具就是弓箭。弓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還不太清楚。箭包括箭桿箭頭兩部分。其中箭頭是用石料製成的。這種石箭頭,鋒利、堅硬,可以穿透獵物的骨骼。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出土了一具人頭蓋骨,上有一節殘斷的箭頭。可以想像,石箭頭斷在骨頭里,殺傷力一定很大。卡若人還用石制的砍砸器砍砸動物骨骼,用石制的切割器切割獸肉。卡若遺址還出土一件骨制的刀梗,梗上有槽,槽上可以鑲嵌細石葉作刀刃。細石器刀刃,鋒利無比,可以和現代人的刮鬍子刀片相比。
卡若人衣著,除毛、皮外還有紡織物。從出土的一件陶器底部內(T623:117)留下的布紋痕跡(制陶時留下的)看,每平方厘米經線和緯線各8根。可見織物粗糙,還很原始。另外還出土很多紡輪、骨錐、骨針等也是證明。其中出土的骨針不僅數量多,製作也非常精製。最小的一枚長2.4厘米,直徑0.1厘米,類似今日的鋼針。可見卡若人的縫紉技術是很高的。制陶業是新石器時代人們的重要生產部門,卡若人也不例外。可能是由於高原缺氧等原因,制陶水平並不很高。從出土的陶片看,燒制陶器的火候不高,溫度也控制的不好,燒出來的陶器陶質疏鬆,顏色也不均勻,呈紅、黃、灰、黑等色。卡若人製作陶器的陶土未經陶洗,並摻有一定量的沙子和雲母等,為的是增加強度。制陶以手制方法為主,輪制技術還未掌握。大件陶器用泥條盤築法,小件使用捏製法。形也很簡單,主要是罐、盆、碗三種,無論哪種陶器,都是小平底。極少數器物有流。
器形雖簡單,但紋飾卻非常豐富。出土的陶片按製作方法可分為9大類:刻劃紋、繩紋、抹刺紋、附加堆紋、剃刺紋、印壓紋、篦紋、籃紋、彩繪。如果以圖案分,可分數十種,如:平行紋、方格紋、三角折線紋、菱形紋、渦紋、葉脈紋、貝紋、繩紋、剃刺紋、壓印紋、指甲紋等等。這些紋飾,多為幾何形紋飾,十分抽象,有深刻內涵。如:三角折線紋可能表現起伏的山脈。渦紋表示水的旋渦。還有一部分是對實物的直接描述,如葉脈紋,表示植物的葉脈,貝紋表示貝等等。還有一類除了美觀,對陶器本身有加固作用。如繩紋,可以密集陶胎;附加堆紋,可以彌合器物接縫等等。卡若遺址出土一件雙體獸形罐,是一件內涵深刻,造型絕妙的藝術品。通高19厘米,形體似雄、雌兩獸對卧。其中一體以雙勾三角折線紋為主,另一體以雙勾菱形紋為主。紋飾採用刻劃手法,還施以黑色彩繪。從這件器物可以看出卡若人高超的藝術水準,還可以看出卡若人對世間陰陽兩性的理解。
在卡若人經濟生活中,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交換。估計可能是以物換物的交換。從遺址中出土的玉斧、玉裝飾品等玉質製品中可以推測出來。這些玉器製品,玉材多為硬玉類,顏色有碧綠、淺綠、白色等。據調查,都不是本地產品。很有可能是從遠處交換來的。
遺址中還出土一些貝飾。經鑒定所用材料均為寶貝(COWRIE SHELL)。這種貝主要產於我國南海。在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中也常常見到用於製作裝飾品。因此卡若的貝,極有可能是通過文化傳播,或直接、或間接以交換的手段獲得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遠古時代的卡若人也是如此。卡若遺址中出土的裝飾品就是證明。如: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牌飾、垂飾。原料有石、玉、骨、貝等。這些裝飾品大多製作精細。例如一件乳白色的簪,長14.6厘米,用骨料磨製而成,明亮光滑,一端呈尖狀,一端雕成重疊的蘑菇狀。可用於束發。由此可見當時的人並非披頭散發。
璜有骨璜和石璜兩種。其中一件乳白色石璜是用大理石磨製而成的,內徑6.2厘米,寬1厘米,厚1.4厘米。全器呈三分之一弧形,兩端各一小孔,似玉,質感柔潤光滑。璜是佩帶在人胸前的飾物,有很強的裝飾性。
遺址中還出土兩串項飾,一串用長方形珠串成,另一串由長方形和管狀珠串成。長方形珠是用粘土製成的,中央有孔。管狀珠是用鳥類的骨頭製成的,中央也有孔。這些頭上插的,胸前掛的,項上戴的,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把這些美麗的飾物裝點在身上,是何等的楚楚動人呀!
卡若人和其他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一樣,有自己的圖騰。圖騰,一般是某種動物,也可以是某種植物或日月山川等非生物。卡若人的圖騰是什麼呢?就現有的發掘材料還很難說清楚。但不妨可以做一些推測。從卡若遺址發掘出大量遺存中,沒有發現與魚有關的東西。如捕魚用的網、魚鉤,還有人們吃剩下的魚骨等。相反,這些東西,在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是極為常見的。因為魚是那時人們的重要食物。是不是卡若附近沒有魚類資源?也不是。卡若附近的瀾滄江里魚就很多。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卡若人不吃魚呢?考古學家們認為:卡若人可能以魚為自己的圖騰,把魚當作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所以就不吃魚了。
另外,在發掘中,還出土了兩處圓石台,一處直徑1.5米,高0.25米;另一處直徑為2米,高2.3米。 都是用礫石築成。估計可能是用於祭祀活動的遺跡。 原始社會,圖騰制度出現後,人們的社交、婚姻、家庭、祭祀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圖騰。圖騰對於氏族血系共同體的鞏固,氏族成員的團結,以及氏族的經濟活動,戰爭等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㈧ 大墩子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骨器都有什麼
大墩子出土的石器絕大部分是磨製的,有的通體磨光,有的殘留打坯時留下的石片疤,打制石器為數甚少。種類有斧、錛、鑿、刀、鏃、紡輪、礪石、印模、杵、刮削器和石球等。這里石刀也有圓角長方形和半月形兩種,唯後者較少,直背弧刃,多穿雙孔,未見刃部刻鋸齒者。鏃多扁薄無鋌,平底或凹底。
骨器有錐、鑿、抿子、針、鏃及管、珠等裝飾品。鹿角製品有錐、鑿、抿子等,還有少數牙器、蚌刀、蚌飾和海貝等。
㈨ 風水學說中的泰山石是什麼 如何求得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鎮里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葯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准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准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准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麼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㈩ 徐州博物館內有哪些朝代的珍品
徐州博物館館藏金銀器館藏金銀器陳列樓共有八個展廳,有《古彭之寶——徐州文物精華》、《俑偶華彩》、《鄧永清收藏書畫》、《清式傢具》等主題展覽。
《古彭之寶——徐州文物精華》
主題展由《徐淮初曦》、《漢室遺珍》、《史河流韻》三個單元五個展廳組成。
第一單元《徐淮初曦》陳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時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銅器120餘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聞名遐爾的彩繪陶器,反映南北文化交匯的新沂花廳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邳州戴庄九女墩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器等,再現了徐州先民生產生活的場景。
第二單元《漢室遺珍》分為三個展廳,主要陳列漢代王室遺留下來的珍寶。
西漢金帶扣、龜鈕銀印、鎏金獸形硯、銅牛燈、銅鼎等150餘件銅器、金銀器珍品在第一展廳陳列;
漢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玉棺、玉卮、蟠龍玉佩等130餘件玉器珍品在第二展廳展出;
原始青瓷、釉陶、漆陶、大型實用陶器、各種鐵器和石制建築構件等近百件文物在第三展廳展出。
第三單元《史河流韻》展出魏晉南北朝至青代的瓷器、銅器、金銀器等。
《俑偶華彩》
展出了漢至宋代的各類陶俑藝術精品210餘館藏玉器館藏玉器件,有西漢樂舞俑、彩繪儀衛俑、北朝彩繪女立俑等。徐州出土的陶俑,具有獨特的地域性。
《鄧永清收藏書畫展》和《清式傢具》
所展出文物均為精品,具有鮮明的清代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