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板灣遺址
⑴ 門板灣遺址的景點評價
門板灣遺址入口處門板灣遺址考古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遠古城池發展史,具有特別重大意義。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是中國南方水稻農業聚落的典型遺存,也是江漢地區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突出表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鼎盛時期,人地關際,文化發展,社會分化等方面的特徵,在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演進,文明的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特別是房屋建築的發現,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最,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門板灣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也是孝感地區唯一的一處「國保」級的古文化遺址。
省考古所所長王紅星等專家根據門板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研究認為,門板灣古城的建築似乎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門板灣先民傍河而居,以稻作農業為主,長年累月與水打交道,屢受洪水之害。早期分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無力抗禦洪水災害,而當這里發展成為中心聚落群時,人們就有集體力量來修築防洪設施了。
⑵ 湖北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應城名勝薈萃
一、蒲騷故地
1、陶家湖古城遺址;2、門板灣遺址;3、蒲騷故城遺址;4、宋玉蒲騷著《九辯》;
5、三槨冢楚墓群遺址;6、大富水故道;7、山行有名店;8、膏礦文化遺產。
二、應城風物
9、伍家山;10、伍家山下黃家灣;11、白龍井;12、207微波站舊址;13、短港水庫;14、百擔綠洲;15、湯池溫泉;16、李白詩碑;17、高關渠道;18、龍賽湖;19、文峰塔;20、應城公園;21、千年孔廟;22、燒香台;23、紅堂舊教堂;24、天主教堂。 三、紅色旅遊25、鄂中革命烈士紀念館;26、應城烈士紀念館;
27、周總理紀念館;28、南鄉蘇維埃故地;29、李先念題詞碑;30、彭鐵烈士墓;
31、季偉烈士墓;32、楊業功事跡陳列室;
四、古城新姿33、湖北宜化雙環化工集團公司;34、賽孚工業園;35、四里棚鹽化工業區;36、石膏製品生產線;37、經濟技術開發區;38、松林崗果林基地;39、湖鄉林韻;40、楊小運和他的大堰村;41、楊家澥水產養殖基地。五、楚鄉藝術42、百年漢韻;43、應城民歌;44、膏礦號子;45、民間藝術行游;46、金漆木梅花;47、膏塑、膏雕。六、特產小吃48、黃灘醬油;49、白湖蓮藕;50、三結豆皮; 51、松花皮蛋; 52、陳嶺荸薺; 53、龍王玉米; 54、長江三扒; 55、全席大餐; 56、清燉腳魚; 57、干撥財魚筒; 58、麻花桂魚; 59、米粑系列; 60、砂子饃; 61、面餅系列。
滿意請採納。
⑶ 孝感好玩地方有哪裡
九女潭孝感「古城遺址」門板灣遺址周恩來總理紀念館縣北三關孝感市大悟縣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觀音湖生態旅遊區景區
雙峰山森林公園景區
孝感白兆山旅遊風景區景區
宣化水庫
泉水寨森林公園
九女潭
孝感「古城遺址」
門板灣遺址
周恩來總理紀念館
縣北三關
孝感市大悟縣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汊湖旅遊風景區
湯池溫泉
孝感市安陸錢沖銀杏生態旅遊區
孝感市觀音湖旅遊風景區
孝感市安陸白兆山旅遊風景區孝感市董 永公園參 </COLGROUP>中原突圍的策源地
泅洲寺
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董永墓
董永故里
車蓋亭
白兆山風景區
農村合作人員訓練舊址
凌雲塔
玉女泉
桃花崖
雙峰山風景區
白雲泉石刻題記
⑷ 應城哪裡好玩
已解決問題收藏 應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85標簽:應城,好玩 應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壹玖捌叄 回答:12 人氣:39 解決時間:2008-05-31 21:00 2、門板灣遺址;
3、蒲騷故城遺址;
4、宋玉蒲騷著《九辯》;
5、三槨冢楚墓群遺址;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4)不好(0) 評價成功, 該答案好評分數加1!蟲蟲 2008-05-24 00:20 應城名勝薈萃
一、蒲騷故地
1、陶家湖古城遺址;
2、門板灣遺址;
3、蒲騷故城遺址;
4、宋玉蒲騷著《九辯》;
5、三槨冢楚墓群遺址;
6、大富水故道;
7、山行有名店;
8、膏礦文化遺產。
二、應城風物
9、伍家山;
10、伍家山下黃家灣;
11、白龍井;
12、207微波站舊址;
13、短港水庫;
14、百擔綠洲;
15、湯池溫泉;
16、李白詩碑;
17、高關渠道;
18、龍賽湖;
19、文峰塔;
20、應城公園;
21、千年孔廟;
22、燒香台;
23、紅堂舊教堂;
24、天主教堂。
三、紅色旅遊
25、鄂中革命烈士紀念館;
26、應城烈士紀念館;
27、周總理紀念館;
28、南鄉蘇維埃故地;
29、李先念題詞碑;
30、彭鐵烈士墓;
31、季偉烈士墓;
32、楊業功事跡陳列室;
四、古城新姿
33、湖北宜化雙環化工集團公司;
34、賽孚工業園;
35、四里棚鹽化工業區;
36、石膏製品生產線;
37、經濟技術開發區;
38、松林崗果林基地;
39、湖鄉林韻;
40、楊小運和他的大堰村;
41、楊家澥水產養殖基地。
五、楚鄉藝術
42、百年漢韻;
43、應城民歌;
44、膏礦號子;
45、民間藝術行游;
46、金漆木梅花;
47、膏塑、膏雕。
六、特產小吃
48、黃灘醬油;
49、白湖蓮藕;
50、三結豆皮;
51、松花皮蛋;
52、陳嶺荸薺;
53、龍王玉米;
54、長江三扒;
55、全席大餐;
56、清燉腳魚;
57、干撥財魚筒;
58、麻花桂魚;
59、米粑系列;
60、砂子饃;
61、面餅系列。
⑸ 應城哪裡好玩
應城廣場 人民公園 門板灣遺址 港灣山莊 湯池溫泉
⑹ 門板灣遺址的考古成果
這里,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帶走廊的「四室一廳」
在110多萬平方米的遠古人類特大聚落群中央,雄踞著一座佔地22萬多平方米的古城。城內一處建有圍牆的400多平方米院落中,帶走廊的「四室一廳」寬敞明亮,高出地面2米多的牆壁上門窗布局合理。各室內火塘中柴薪灰燼尚存,插在牆上火種「插座」中的火種,似乎仍然燃燒著獵獵火焰……
距今5000多年前江漢先民活動的這一壯闊遺跡,展現在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星光村境內的門板灣。
省考古所負責人介紹:2月新發現8米多寬的古城西門後,歷時3年半的門板灣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告一段落。這是配合長(江埠)—荊(門)鐵路建設工程而發掘的。
2001年6月,該遺址在田野發掘期間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我國極為罕見。此前,它還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列入「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
該遺址多項考古發現在我國考古史上居首位。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用於防洪的城池。根據城牆與房屋的打破關系(「打破關系」是考古學上用於判斷年代先後的專用術語),城牆與房屋為同時代建築,房屋建築時間略早於城牆,城牆直接填壓房屋。專家據此認為,門板灣古城當為有組織建設的防洪設施。
———首次發現結構完整、牆壁和門窗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房屋。在門板灣遺址被發現之前,我國從未發現過保存如此完好的同時代房屋。考古界以前發現的我國原始社會房屋中,絕大多數僅存基礎遺跡,極少數有殘存牆壁,其高度不超過0.5米,考古工作者無法直接看清房屋結構,只能從殘留的房基遺跡上推測房屋的上層構建概貌。而門板灣遺址出土的房屋,所保存的房屋建築結構較為完整,以土坯磚築成的牆壁高出地面2米多,門、窗、走廊等建築物保存完好。這是我國考古界迄今發現的建築年代最早、保存空前完好的原始社會房屋,為研究我國遠古建築史首次提供了前所未見的完整實物「標本」,具有極其重大的史學和科學研究價值。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院落式房屋。在一處400多平方米的建有圍牆的院落里,房屋為「四室一廳」帶走廊結構,「四室」呈「一」字形排列,各房之間有門相通。和4個房間等長的走廊與各房有門相通,「廳」位於走廊的另一邊。牆外建有形狀規整的散水,用於排除漬水。這座院落的建築技術水平之高,為同時代遺址中前所未見。
———首次發現我國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土坯房屋建築。厚度38厘米-55厘米的土坯磚牆體,以紅黏泥為灰漿,採用我國至今沿用的條砌與側砌結合技術,形成錯縫,牢固性好。用黃白色塗料粉刷的牆體和室內居住面平整光潔,局部可見編織物鋪墊痕跡,當為遠古人類「席地而坐」之「席」,展示了江漢先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同時代較高的生活水平。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屋落地窗。在4個房間里,共有7扇窗戶,其中5扇為高1米、寬90厘米左右的落地窗。窗框底邊離地面10厘米,窗框、窗楣、窗檯和窗扇軸樞等保存完好。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建築年代最早的窗戶。
———首次發現室內火塘。在3個房間內靠落地窗邊均有約1平方米的火塘,其周邊築有寬5厘米、高2至5厘米的圍邊,塘中有柴薪灰燼。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保存火種的「插座」。3個大房間內各有1個布滿蜂窩孔狀的鵝蛋形泥巴坨,貼在靠近火塘的牆壁上,形如「插座」,火燎煙熏痕跡明顯。由於前所未見,不知為何物,專家們認為應是先民保存火種的工具。
同時出土的彩陶紡輪、彩陶鼎足、喇叭形厚胎陶杯、高柄杯、高領罐、鴨嘴狀鼎足等大量器物及其殘片,均為屈家嶺文化早期典型器物,展示了江漢先民的聰明才智。
這次考古發現,對於研究我國遠古城池發展史,具有特別重大意義。此前,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原始社會人類所築城池通常作為軍事據點,其首要功能是防禦外敵。因此,他們主動舍棄包括「四室一廳」院落在內的家園,在房屋密集的河邊台地上建築大壩以抵擋洪水,圍建成了一座底寬40多米、高10多米的規模宏大的城牆,所築城池的防洪功能不言而喻。這一發現,給我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界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課題。
此外,門板灣遺址還對研究我國遠古人類活動史、建築史和文明進步史等具有重大意義 。
⑺ 你知道孝感么
孝感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南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北連河南省的南大門信陽市,東連黃岡,西接隨州、荊門、天門、仙桃等市。現轄孝南區、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及雲夢、大悟、孝昌三縣。面積8941平方公里,總人口528萬,其中孝感市城區人口30萬。孝感地貌自南向北為平原、丘陵、山區,氣候兼有南北之優,土地肥沃,是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地質礦藏豐富,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石膏地質儲量2.49億噸,岩鹽地質儲量2800億噸,磷礦地質儲量1.72億噸。
孝感市政區全圖孝感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之東,南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北連河南省的南大門信陽市,東連黃岡,西接隨州、荊門、天門、仙桃等市。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現轄孝南區、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及雲夢、大悟、孝昌三縣。面積8941平方公里,總人口528萬,其中孝感市城區人口30萬。孝感地貌自南向北為平原、丘陵、山區,氣候兼有南北之優,土地肥沃,是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地質礦藏豐富,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石膏地質儲量2.49億噸,岩鹽地質儲量2800億噸,磷礦地質儲量1.72億噸。
中文名稱: 孝感市
外文名稱: Xiaogan City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中南
下轄地區: 孝南區、漢川市、雲夢縣等
政府駐地: 孝南區城站路
電話區號: 0712
郵政區碼: 432000
地理位置: 北緯30.56,東經113.54
面積: 8941平方公里
人口: 528萬人(2010年)
方言: 孝感方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雙峰山風景區,白兆山風景區, 「玉女湯池」溫泉
機場: 孝感機場
火車站: 孝感站
車牌代碼: 鄂K
行政區劃代碼: 420900
行政區劃 孝感市直轄
孝感是中國湖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位於長江以北、江漢平原中部、漢水之東。南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北瀕河南省的南大門信陽,東連武漢市、黃岡,西接隨州、荊門,南臨天門、仙桃等市。
孝感城市風貌(25張)外文名稱: XiaoGan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長江北岸,江漢平原中北部。 下轄地區: 孝南區、雲夢縣、孝昌縣、大悟縣、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 電話區號: 0712 (已融入武漢城市圈,後期區號變更為027) 郵政區碼: 432000(市內) 432100(孝南) 地理位置: 北緯30.56 ,東經113.54 面積: 8941平方公里 人口: 528萬人(2010年) 方言:南部為西南官話、北部為江淮方言-孝感方言、武漢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 雙峰山風景區(4A級風景區)、觀音湖風景區(4A級 孝昌)、白兆山風景區(安陸)、湯池溫泉(應城)、天紫湖風景區(4A級 孝南區) 火車站: 孝感火車站、孝感北站(在建)、孝感東站(漢孝城鐵站) 車牌代號: 鄂K 市花:桂花 市樹:樟樹 政府駐地:湖北省孝感市城站路26號(目前) ,新政府將於未來二三年內搬遷至東城區。目前新政府大樓即將竣工。 城市榮譽:中國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孝文化城市 全國創建學習型家庭示範城市 國家紅色革命文化城市【按照1955年-1965年獲得軍銜的將軍籍貫人數排名,紅安縣和大悟縣分別排名中國十大將軍縣的第一(72人)和第七位(37人)。紅安縣於1970年劃歸黃岡管轄】、空軍15軍司令部所在地、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所在地、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 孝感末陽
名稱由來
湖北省孝感市,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揚古孝子的孝德遺風。樹立了社會新風,促進了和諧社會、和諧孝感的建設.
行政區劃
孝感市是湖北省的地級市之一。現轄孝南區、開發區和雲夢、孝昌、大悟3縣,代管應城、安 陸 、漢川3 個縣級市。
孝感市直轄
市郊新區:雙峰山風景區 孝南區,面積1020平方千米,人口95萬,郵編432100,區人民政府駐書院街道。
孝感市孝南區地處江漢平原北部,與武漢市東西湖區唇齒相依,是孝感市唯一的建制區,也是孝感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所在地。全區面積1020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場、1個開發區、4個街道辦事處,人口95萬(2010) 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萬,流動人口18萬。 這里是湖北省有名的「魚米之鄉」。50萬畝肥沃農田盛產糧棉,10萬多畝精養水面水歡魚躍,久負盛名的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太子米、中國香稻、焦湖蓮藕、楊店早蜜桃飲譽海內外!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書院街道辦事處、車站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廣場街道辦事處、開發區(丹陽辦事處。..)、西河鎮、楊店鎮、陡崗鎮、肖港鎮、毛陳鎮、三汊鎮、祝站鎮、新鋪鎮、朋興鄉、卧龍鄉、閔集鄉、朱湖農場、東山頭原種場
漢川市
面積1663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編432300,市人民政府駐仙女山街道。 仙女山街道辦事處、馬口鎮、城隍鎮、分水鎮、楊林溝鎮、脈旺鎮、田二河鎮、沉湖鎮、垌冢鎮、新堰鎮、廟頭鎮、劉家隔鎮、麻河鎮、新河鎮、回龍鎮、馬鞍鄉、里潭鄉、西江鄉、南河鄉、韓集鄉、灣潭鄉、刁汊湖養殖場、華嚴農場、中洲農場。
雲夢縣
面積604平方千米,人口61萬,郵編432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義堂鎮、曾店鎮、吳鋪鎮、伍洛鎮、下辛店鎮、道橋鎮、隔蒲潭鎮、胡金店鎮、城關鎮、倒店鄉、沙河鄉、清明河鄉
孝昌縣
面積1217平方千米,人口66萬,郵編432900,縣人民政府駐花園鎮。 花園鎮(城區)、衛店鎮、王店鎮、小河鎮、周巷鎮、豐山鎮、鄒崗鎮、白沙鎮、花西鄉、季店鄉、小悟鄉、陡山鄉。
大悟縣
面積1979平方千米,人口64萬,郵編4328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陽平鎮、芳畈鎮、新城鎮、夏店鎮、劉集鎮、河口鎮、四姑鎮、呂王鎮、黃站鎮、宣化店鎮、豐店鎮、大新鎮、三里鎮、東新鄉、高店鄉、彭店鄉。
應城市
面積1103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編432400,市人民政府駐城中街道。 城中街道辦事處、城北街道辦事處、四里棚街道辦事處、東馬坊街道辦事處、長江埠街道辦事處、經濟技術開發區、田店鎮、楊河鎮、三合鎮、郎君鎮、黃灘鎮、天鵝鎮、義和鎮、陳河鎮、楊嶺鎮、湯池鎮、南垸良種場
安陸市
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63萬,郵編432600,市人民政府駐府城街道。南城街道辦事處、府城街道辦事處、東城經濟開發區、趙棚鎮、李店鎮、巡店鎮、棠棣鎮、王義貞鎮、雷公鎮、孛畈鎮、煙店鎮、洑水鎮、木梓鄉、陳店鄉、辛榨鄉、接官鄉。
地理位置
地處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是武漢「1+8」城市圈中距離武漢最近的中等城市【距武漢市中心城區(武漢廣場)1小時車程】。京廣、漢渝、武荊、漢丹4條鐵路,京珠、漢十、滬蓉3條高速公路,107、316兩條國道貫穿全境。漢孝城際鐵路、孝漢大道三期、硚孝高速公路等路網工程竣工開通後,孝感與武漢全方位對接的大交通格局,將使孝感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 中部地區最佳投資城市 孝感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強化「發展為先、產業第一、企業家至上」的理念,完善政府服務企業「直通車」制度,致力為投資孝感的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基本實現「審批項目最少、辦事環節最簡、申報資料最省、辦理時限最短、收費標准最低」的目標。先後被評為「中部地區最佳投資城市」和「粵商最佳投資城市」。 中部崛起的產業高地 全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1000家,孝感高新區光電信息、孝南生活用紙、漢川馬口制線、應城精細化工、雲夢塑料包裝、安陸食品醫葯、孝昌機械電子、大悟硅材料等20個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緊鄰武漢天河機場的孝感臨空經濟區正在加緊規劃建設。航空產業、高新產業、現代貿易、先進製造等產業功能區,將把臨空經濟區打造成為孝感未來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產業轉移的密集承接平台 武漢光谷·孝感產業園、深圳產業園,上海產業園,華工科技孝感產業園、三江航天產業園等產業轉移示範園區互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引進外資企業近400家,累計吸引外商投資12億美元。德國西門子、日本松下等世界500強企業和光明食品、銀鷺集團、大洋電機等知名企業先後落戶孝感。沿海地區企業在孝感呈現扎堆發展、聚集發展、裂變發展的強勁態勢。 「建設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孝感正在搶抓「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堅持以大開放為先導,以試驗創新為著力點,以建設武漢工業協作配套、農副產品供應、商品物流集散、旅遊休閑度假、科技成果轉化、人力資源培訓六大基地,2010初,市委,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又提出新的發展規劃,力爭3年內,全市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同時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加速閔集天河航空城建設,東城區建設,孝南新城區建設,雲夢城區東擴和孝感城區對接等,建設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可以預料,孝感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成為中部地區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民族宗教
孝感市少數民族基本情況: 孝感市屬少數民族雜散居住地區。共有土家、回、蒙古、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哈尼、傣、黎、佤、畲、水、納西、土、達斡爾、仫佬、撒拉、毛南、仡佬、錫伯、俄羅斯、京、赫哲等少數民族31個,4044人,占總人口萬分之七;分布在7個縣市區、雙峰山旅遊度假區98個鄉鎮、場、街道。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是土家族,1493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7%。全市有縣級以上少數民族幹部3人。參加各級人大8人,政協32人。 孝感市宗教基本情況:該市宗教歷史悠久,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俱全。全市現有信教人數7萬多人,約占該市人口總數的1.4%,其中佛教4.2萬多人,天主教1.5萬多人,基督教1.2萬多人,伊斯蘭教0.18萬人,道教0.1萬人,已登記發證的宗教活動場所94處(其中佛教70處,道教3處,天主教11處,基督教9處,伊斯蘭教1處),分布在7個縣市區的鄉鎮場和雙峰山旅遊度假區,佔全市鄉鎮總數的70.6%;備案認可發證的宗教教職人員159人(其中天主教神父5人、修女2人,基督教義工以上教職人員23人,伊斯蘭教阿訇3人,佛教比丘、比丘尼126人),縣級愛國宗教團體5個(孝南區佛教協會,孝南區伊斯蘭教協會,應城市佛教協會,漢川市天主教愛國會,漢川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
地質特徵
孝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112mm,降水量分布大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差約250mm,全市單站年最大降水量為2420.9mm(1954年萬福閘站),年最小降水量分457.7mm(1978 年天子站),降水分布極為不均勻,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85%。全市多年平均氣溫為15.8℃,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3.1℃(1959年大悟站),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5.7℃(1969年應城站)。 孝感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8.1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6.73億m3,地下水資源量6.59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不重復計算量1.41億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3.4851億m3、多年平均出境水量55.8462億m3(出入境水量不包括漢江)、多年平均供水量20.9321億m3、多年平均其它供水量0.5895億m3、多年平均用水量20.9321億m3、多年平均耗水量10.4277億m3。地表水水質較差,大多生活用水來自漢川漢江,無Ⅰ類水,大中型水庫水質為Ⅱ類。 2005年度全市評價河流為新河、大富水、環水和府環河,在總評價河長435.2km中,枯水期Ⅱ類河長154km,占總評價河長的35.4%,Ⅴ類河長4.5km,占總評價河長的1.0%,超Ⅴ類河長276.7km,占總評價河長的63.6%。豐水期Ⅱ類河長154km,占總評價河長的35.4%,Ⅳ類河長54.5km,占總評價河長的12.5%,超V類河長226.7km,占總評價河長的52.1%。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氟化物等。
礦產資源
孝感地質礦藏豐富,素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石膏地質儲量2.49億噸,岩鹽地質儲量2800億噸,磷礦地質儲量1.72億噸。還有儲量可觀、開采潛力大的芒硝、稀土、金、銀、錳、鎳、大理石、花崗岩、重晶石等。 孝感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錳、重晶石、石英石、蛇紋石、芒硝、重稀土等24種,礦床集中,易於開采。其中,膏、鹽、磷被譽為孝感「三寶」,素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
生物資源
一、森林資源 2000年二類調查, 孝感市林業用地面積是 176997 公頃,森林面積131751公頃; 活立木總蓄 積量5790634立方米,森林蓄積4517219立方米。
二、野生動物 1997年,境內首次進行陸生野生動物重點資源調查。野生動物共4綱26目58 科138種。其中,兩棲綱2目5科11種;爬行綱2目5科14種;鳥綱15目36科90種;獸綱7目12科23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鸛;二級保護的有大鯢、虎紋蛙、豺、水獺、豹、大靈貓、獐、斑羚、穿山甲、黃嘴白鷺、小天鵝、灰鶴、小杓鷸、蒼鷹、白腹鷂、紅隼、雕、縱紋腹小號、長尾雉。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Ⅱ的有狼、豹貓等7種動物。 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定為易危種的有3種。屬於中國與日本、 澳大利亞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指名種的有牛背鷺、大白鷺、中白鷺、鴻雁、豆雁、赤麻鴨、綠頭鴨、普通秋莎鴨、普通秧雞、董雞、鳳頭麥雞、大杜鵑、小杜鵑、家燕、虎紋伯勞、紅尾伯勞、黑尾蠟嘴等。境內野生動物以鳥類為優勢種群。
歷史文化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有門板灣、夏家寨、禹王城、楚王城等古遺址460多處,古墓葬200多處,古建築40多處,古塞堡180多處,還有許多古景觀。出土的古文物中,國家一級品100餘件,二、三級品1000餘件。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簡,1000多枚,近4萬字,內容涉及從戰國晚期到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史學界稱之「具有劃時代意義」。研究雲夢秦簡的中、英、韓、日文字著述達400餘種。雲夢縣周田村出土的東漢陶樓,是一件陪葬冥器,仿死者生前「重樓高閣」式居室製作而成,也是一件精巧的古代建築模型工藝品,為研究古代建築學、社會學和民俗學提供了實物資料,被載入中學歷史教科書。應城市城北街道辦事處新石器時代的門板灣遺址,距今5000多年, 是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重大發現之一,是研究長江流域城市建設和房屋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孝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大革命時期,這里是北伐軍的前進基地;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是鄂豫皖和湘鄂西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賀龍、徐向前指揮紅軍在此進行過龍王集、雙橋鎮等著名戰斗,取得輝煌戰績。抗日戰爭時期,陶鑄在應城湯池舉辦培訓班,培育了大批抗日骨幹;李先念在安陸彭家祠堂宣布建立新四軍第五師;孝感成為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新四軍五師長時期的領導指揮中心。抗戰勝利後,周恩來在大悟宣化店同美蔣代表談判,揭露了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王樹聲率領中原主力部隊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孝感人民配合劉鄧大軍南下,積極支前,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在1955年至196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孝感籍將軍50名,其中大悟縣37名,居全國將軍縣第七位。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揚古孝子的孝德遺風,大打孝文化品牌,於1996年、2002年連續開展了兩屆「十大孝子」評選活動,涌現出了「全國敬老好兒女」周玉蘭等一批新時期孝子,樹立了社會新風,促進了和諧孝感建設。
市內學府
一等高級中學:孝感高中 孝感一中 普通高級中學:孝感黃陂路高中 孝感三中 英才外國語學校 孝感綜合高級中學 孝感實驗高中(原卧龍師范) 孝南高中孝感農校 初級中學:實驗中學 文昌中學 楚環中學 車站中學 航天中學 高等學校: 孝感學院(擬更名為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 國家級中職學校:孝感工業學校
孝感市擁有多個級別風景區,
市內景點
董永公園 去過孝感的人,不能不到擁有悠久歷史的孝感董永公園。董永公園位於孝感市槐蔭大道東段,一九八四年建成,2008年重建。佔地75畝,分為三個區域。
園內有孝子祠、仙女池、槐蔭樹、鴛鴦樓、理絲橋、滌絲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點12處。景點按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緣等情節為線索建造,歌頌了孝感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後湖公園,槐蔭公園,街心老年人活動中心
孝感特產
麻糖:
孝感麻糖孝感麻糖「孝感牌」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獨特風味聞名於世,其顯著特點是:香而不艷、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原料無任何化學污染,產品無任何添加劑,是一種天然綠色食品。作為主要原料的麥芽糖又兼有潤肺治喘之功能,對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能減輕病情,有百利而無一害。1981年榮獲國家銀質獎,1994年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詞「中國一絕」,並捧回湖北僅有的「真絕杯」;在1995年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國際食品科技之星」產品,1998年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國際金獎」、「中國市場名牌產品」。 米酒: 孝感米酒孝感米酒孝感米酒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地方名吃,選料考究,製法獨特,它以孝感出產的優質糯米為原料,以孝感歷史承傳的鳳窩酒麴發酵釀制而成。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襲人,甜潤爽口,濃而不沽,稀而不流,食後生津暖胃,回味深長。一九五八年,毛澤東主席親臨孝感視察工作時,品嘗了孝感米酒後稱贊「味好酒美」。
「神霖牌」米酒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民族傳統產品的特色,在多次各項名譽測驗中被評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並獲得歷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在一九九八年全國米酒行業中唯一指定為綠色食品。除米酒外,我公司還開發了果蔬系列飲料。 其他: 郊區的糯米湯圓,孝昌鄒崗的太子米。
雲夢特產
魚面 雲夢位於古楚夢澤之畔,盛產魚蝦,魚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獨具風味的佳餚--魚面。魚面製作很有講究。首先要選用青、草、鰱、鯉等魚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細鹽,經過揉、擀、蒸、切、曬等工序精製而成。魚面形狀似普通面條,但更精細,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雲夢城北的雲台山下住著一位王幺姑。一天,幺姑在做面條時倒進了剛煮好的鮮魚湯,家人吃面條時都說味道鮮。聰明的幺姑想,要是在麵粉里加些鮮魚肉做成面條,味道豈不更好?於是幺姑取來鮮魚的凈肉,剁成肉泥和進麵粉中,做出了第一碗雲夢魚面。王家幺姑會做魚面的消息很快在四鄉傳開,人們都來學藝,並編成歌謠:「擀的面像素紙,切的面像花線,下在鍋里團團轉,盛在碗里像牡丹」。 魚面則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1911年魚面作為雲夢名產參加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以「銀絲魚面」獲銀質獎。
安陸特產
翰林雞: 「翰林雞」,是楚北安陸市太白酒樓烹制的系列太白菜餚之一,此餚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職之意。其製作系用整雞首先腌漬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後去骨切塊,上盤整理成原雞形。另以蛋黃糕雕刻「翰林雞」三字,置雞首前,並以雞湯、磨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蝦球點綴,經復蒸烹製成。可謂制工精細,造形生動,形神兼備,質佳味美。據有關史籍記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自26歲出川入楚,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來到安陸。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夢有七澤,遂來觀焉。」李白寓居安陸時,結交了不少名人,並以「酒隱安陸,蹉跎十年」而著名。傳說他飽覽古澤楚風後,常豪飲高歌,語驚四座,其才華深受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安陸人)的賞識,次年並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予李白。「溳水波於酒,碧山俏作詩」。李白十年酒隱安陸,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關於李白活動的不少珍貴貴跡。經安陸研究太白辦公室考證,詩人當年的飲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雞、鴨、鵝、魚及蔬果菜餚,也吃牛、羊肉和野味精,唯獨不食豬肉。友人素知詩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雞、鴨、鵝等作菜佐酒助興。在眾多酒餚中,而李白尤對「烹雞」最感興趣。這在後來李白出遊離開安陸,當他接到朝廷詔令時,還回想過烹雞的美味。
漢川特產
刁汊湖蓮籽: 漢川汈汊湖蓮籽為漢川特產,主產於漢川市汈汊湖一帶。汈汊湖蓮籽籽粒飽滿,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清香可口,具有補腎、養心、固精等功效,食用、葯用價值兼備。蓮籽心還可清心祛熱、滋陰解煩。汈汊湖蓮米行銷各地,還被稱之為「中國蓮」(籽)遠銷香港和出口東南亞等地。 「麻河」牌富硒蓮藕: 「麻河牌」富硒蓮藕是經國家工商局注冊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主產地為漢川市有「蓮藕之鄉」美稱的麻河鎮一帶。這一區域稻田、湖泊、塘堰溝渠泥沼資源非常豐富,水土純正,無污染,土壤中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硒,再加上蓮藕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麻河牌」富硒蓮藕,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一年四季都有藕食用,並編印收集有《富硒蓮藕55種食譜》,頗具特色風味。 二河三蒸: 外地客來漢川,都愛吃「二河三蒸」。這也難怪,「二河三蒸」歷史悠久,享有盛名。「二河三蒸」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必與漢川是水鄉澤國有關。舊時,漢川「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漁家農戶吃不上粒粒如珠璣的大米,只有用少許雜糧磨粉,拌合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以充飢。久而久之,便發展成為湖北的傳統名菜。民間有一個傳說:「二河三蒸」起源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之妻。當年,起義軍行軍打仗,多吃夾生飯,鹽水菜,有的兵士患了消化道疾病,細心的陳友諒夫人便采民間所長,以魚藕青菜拌大米粉末而蒸,再輔以佐料,其味道醇香可口,起義軍吃上這樣的飯菜後,身體康復,精神抖擻。「二河三蒸」則以清蒸、粉蒸、泡蒸見長,其蒸法更講究,菜餚更具特色。以清蒸甲魚和武昌魚為例,要求原料必須鮮活,現殺後抹鹽、姜及部分佐料,用旺火蒸,熟後再淋油加佐料,其味肉質鮮嫩、不油不膩;粉蒸是將原料拌上米粉及姜、蒜等佐料,用旺火「干蒸」,其菜味足味長;「泡蒸」則將蒸物和佐料泡油一次蒸成,其菜回味綿長。由於清蒸、粉蒸、泡蒸的方式不同,對時間、火候、用料極為講究,故味道、色彩迥然不同。 荷月酥: 荷月酥是湖北漢川一帶的風味佳點,人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都要准備它。當年明皇太後身患重病,不想吃,不想喝,無論御廚做什麼美味佳餚,也提不起她的食慾。皇上只好傳下聖旨,讓各地進貢美味食品。漢川縣令接到聖旨,找來糕點名師梅翁,讓他製作貢品。梅翁苦心設計,終於以白面、砂糖、金桔餅、桂花等為原料,制出一種糕點,並特意註明,要以鮮豆漿加白糖泡食。點心送到京城,皇太後照著說明吃,只覺得香甜酥綿,甚為好吃,於是食慾大增,皇太後問皇上:「這點心有名嗎?」皇上答不出,他捧起一塊點心細細觀看,只見點心正面的圖案宛如待熟的蓮蓬;四周酥皮翻起,如同荷花瓣。再看樣子,好似十五的圓月,皇上靈機一動,笑著對太後說:「這叫『荷月酥』。」從此以後,荷月酥就在漢川地區傳開了,成為當地的貢品。 熱乾麵: 漢川熱乾麵與武漢熱乾麵有不同,說不出來的味道。但絕對是最佳的!
應城特產
沙子饃:湖北省應城市長江埠地方小吃,後流傳至湖南、江西一帶。 找若干卵石洗凈置油鍋內翻炒若干遍備用,卵石視鍋的大小而定,裝入鍋內約一滿鍋的六七分。將剁碎的豬油脂拌上椒鹽、辣椒粉、蔥花作為餡料;把發酵好的面團包上餡料做成餅狀,待鍋內卵石七八分熱時,鏟起一半石子,將做好的餅放在石子上,再另一半卵石覆蓋餅上;等到香味溢出時鏟起,輕輕敲掉卵石即可食之。此餅香脆可口,正反兩面皆布滿卵狀凹凸形狀甚是特異。 松花皮蛋 :應城無鉛松花皮蛋個大質優,蛋白部分為半透明體,呈茶褐色,光滑晶亮,有明顯的松花紋理,蛋黃部分稀酥軟嫩,凝而不因,在1984年北京舉辦的全國土特產品展銷會上,格外引人注目。1985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良產品,在1992年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上被指定為專供食品。 早在公元1660元,應城就開始生產皮蛋,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應城松花皮蛋被列為朝廷貢品,民間譽其為「蒲陽佳品」,松花皮蛋因其外表呈松針花紋,風味奇特而得名。
⑻ 門板灣遺址的著名景點
玉女泉在應城市區西20公里。相傳昔為王女煉丹之處,故名。泉有三眼,分上、中、下三池,水由眼中噴出,洶涌翻滾,霧籠雲蒸,氣象十分壯觀。水溫高達70設施度,內含硫黃等礦物質,以此沐浴,對風濕病、皮膚病等有較好的療效。周圍樹木蔥寵,花草繁茂,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麗。唐代詩人李白寄居安陸時曾專程來此游覽,留下了「池底爍朱火,沙旁敲素煙。沸珠耀日月,皎鏡明中天」的詩句。1937年中共中央委派陶鑄在此主辦「農村合作人員訓練班」,培訓抗日幹部,當年的辦公室、教室,保存完好。建國後除建有浴池、療養院外,並建了旅社、餐館接待遊人。
⑼ 孝感有什麼旅遊景點
雙峰山風景區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雙峰山風景區
簡介: 雙峰山主峰由兩座海拔888米對峙且相鄰的山峰組成,故名雙峰山,為孝感市最高峰。 雙峰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大別山南麓、孝感市區東北部,距孝感市區31公里,天河機場70公里,武漢市區70公里,京...
白兆山風景區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白兆山風景區
簡介: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安陸市西北部15公里,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之地。風景區內游覽景點甚眾,主要有:桃花岩或曰桃花洞,上有千年銀杏,下有紺珠美泉,左有讀書台,右有筆架山,桃花...
擂鼓墩古墓群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擂鼓墩古墓群
簡介: 享有盛名的擂鼓墩,位於厥水西岸,涢水之陽的崗地上。它以悠久的歷史和美妙的傳說令人神往。春秋時期,楚令尹斗越椒叛亂奔隨,楚莊王率師追擊,至此擂鼓墩進軍,因以得名,它的附近埋著大批戰國墓葬,近年來其周...
湯池旅遊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景點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湯池旅遊風景區
簡介: 湯池溫泉風景區距應城中心城區22公里。湯池地下水熱能的動儲面積為50萬平方米,動儲量為11780噸/日,在湖北省58處溫泉中,地熱水日產流量為全省之首,達10709噸/日,平均水溫高達69.3℃,...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溫"的氣候特點。座落在風景區內的小泉灣度假村...
凌雲塔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凌雲塔
簡介: 在應城市區南3.5公里大富水故道東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興建。初為3層,以「文峰象徵」之意稱文筆塔。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取「高聳入雲」之意,易為今名。七層六面,高30餘米,磚石砌...
白水寺--國家2A級旅遊景點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白水寺
簡介: 白水寺風景名勝區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鄰隨州神龍岩,西近襄陽古隆中,為「漢陽——十堰」旅遊線上的必經之地。 白水寺風景名勝區分為白水寺古文化游覽區、白水湖水上游樂區、香龍山風景游覽區、山莊度假區等...
董永故里
位置: >> 湖北 >> 孝感 >> 董永故里
簡介: 在孝感市北郊。董永,文學故事人物。傳為東漢千乘(今山東博興)人。早年喪母。靈帝中平時(184-189),隨父避兵,流落孝感,佃耕養父。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其孝行感動仙女下凡,為其織錦償債贖身...
⑽ 求湖北地區的太古文明!!
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這是我網路的,具體你還是去大學的圖書館查查,或者歷史學教授)
下面是我從豆丁網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時代 建始直立人遺址 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原稱巨猿洞,俗稱龍骨洞。1968年至2000年間曾在此進行了9次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80多個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遺址為東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長120米,高6—7米,寬2—15米。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東洞發掘區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13層,直立人牙齒化石分別出自東洞的第八層、西洞的第八層和西支洞的第五層。距今約120-250萬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對研究巨猿的生存、遷徙和滅亡以及巨猿與人類發展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猿人遺址 位於鄖西縣城東10餘公里安家鄉神霧嶺東坡。俗名白龍洞。距今約50萬至100萬年,為我國8處猿人遺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發現8枚猿人牙齒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豬、鼠狗、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糞便化石。後來,又發現了一批人工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跡象,被稱為「鄖西猿人文化」。白龍洞內景物壯觀,穹窿式、攢尖式、藻並式景物互相接連,上懸千姿百態的「石鍾」、「石乳」、「石幔」、「石佛」,各種景象栩栩如生。
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命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距今100萬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鋪猿人遺址 位於鄖縣梅鋪龍骨洞。1975年在此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20多種動物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
長陽人遺址 位於長陽縣城西南45公里大堰鄉。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洞遺址 位於鄖西縣香口鄉。2004年在香口鄉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
雞公山遺址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遺址內文化層厚達1米多,由於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由5個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等居住遺跡,石圈直徑約2米,其內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推測,石圈應是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的遺跡。遺址中還出土有石製品數萬件,石器類型以小型刮削器為主。此外,在遺址的南部還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所。雞公山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現已在原地建立了遺址博物館,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秋木溝遺址 位於鄖西縣河夾鎮小秋木溝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在此發現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約10厘米的錐形石質砍砸器,重約700千克,3枚石英質的刮削器,重約100千克。
古犀牛洞遺址 位於神農架紅坪。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發掘,為舊石器遺址。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骼殘骸中,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個個體,劍齒象也已拼出6個個體。另外,出土的舊石器有20餘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錘以及石葉、石片等。這些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樟腦洞遺址 位於房縣白窩鄉棗陽村。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鑽具等,以邊刃刮削器數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兩岸,還發現了距今九至十二萬年的鰱魚山遺址和距今十三萬年左右的伴峽小洞遺址。這兩處都發現了人類的用火遺跡和珍貴的舊石器,還發現了距今二萬七千年的榨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發掘了三萬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 位於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發現於1954年。面積約40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雕龍碑遺址 位於棗陽市鹿頭鎮武庄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發現於1957年,1990~1992年間進行了發掘。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並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動物骨骼數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它遺址中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代單元房並配有拉門的房屋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陰湘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門板灣遺址 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
走馬嶺遺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嶺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廟山遺址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築,房址內有坡頂、竹骨泥牆、隔牆等遺跡。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製石器品種多,製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76厘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製造工藝的領先地位。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徵、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家垸遺址 位於沙洋縣五里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00、北牆00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紹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內採集到大溪、屈家嶺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遺物,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
陶家湖遺址 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雞鳴城遺址 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6年發掘。東西400、南北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雞嶺遺址 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計有墓葬12座,瓮棺葬(兒童或嬰兒墓)15座,房屋10座,窯6座,溝25條,灰坑52個;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類有刀、斧、鑿、箭簇等,陶器類有鼎、瓮、罐、盤、杯、碗、缽、器蓋等,玉器類有玉環等。其中紅釉陶鼎、蛋殼陶碗、穿孔石刀堪稱同時期器物中的精品。該聚落由生活居住區和制陶作坊區組成。在生活居住區發現1號房基全部由石塊砌成,房基結構為較規整的長方形,面積近150平方米。這種大型石砌房基在整個長江中游同時期都屬於首次發現。 城背溪遺址 位於宜都紅花套鎮。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發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製,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製石器有斧、錛。 陶器採用泥片貼塑法製作。陶系主要是夾砂夾炭紅褐陶,少數灰褐陶和泥質陶,一部分器表施紅衣,胎黑色。多數陶器有紋飾,以淺而錯亂的繩紋為主,細繩紋、印壓紋、刻劃紋等少。器形主要有釜、缽、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穀殼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後港遺址 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
店子頭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肖家坪村。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達7000平方米。1994年發現,1998年發掘。分為9個層位。器形陶器類有罐、釜、支座、碗、鑿、砍砸器、穿孔石飾、石片等;發掘出一些獸骨,可辨認的動物有豬(牙)、羊(牙)、鹿(牙、角)、魚(腮、鰭)、大型動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遺址中清理出兩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官莊坪遺址 位於秭歸縣香溪鎮官莊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994~2000年進行了6此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7個、灰溝3條、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屬於新石器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坑5個,房基1座;屬於二里頭時期的墓葬4座、灰溝1條;東周時期灰坑19個,房基1座 、灰溝1條,墓葬2座;屬於宋、明時期的灰坑2個、灰溝1條、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灰坑都是不規則圓形淺底,遺物以泥質灰陶碗、盤、豆及夾砂黑陶罐、鼎等為主。房基僅發現柱洞及墊土層。其中77號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大熊貓作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園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海拔110~140米,面積逾100000平方米。遺存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碎骨,其中以魚的鰓蓋為主,獸骨也占相當比重。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飾繩紋的夾砂深褐色陶為大宗。器類有圜底釜、支座、平底缽、圈足碗、壺等。這類遺存中的釜、支座與城背溪文化同類器接近,其年代略晚於城背溪文化或與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時代。
神農洞 位於隨州市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相關鏈接 1.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2.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長陽紗帽山發現距今10萬年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1970年在建始龍骨洞發現六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步氏巨猿」距今250萬年----200萬年。1975年在鄖縣梅鋪龍骨洞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俗稱白龍洞)發現八枚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0萬年----50萬年。1989.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距今100萬年。2004年在鄖西縣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據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發展層次即從建始人-----鄖縣人-----鄖縣亞種人----鄖西人----長陽人------鄖西智人這一脈胳,進而推斷出鄂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並早於黃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