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遜漂游記
⑴ 求《魯賓遜漂游記》中的美句
好句:
1.我完全不顧父願,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阻。我的這種天性,似乎註定了我未來不幸的命運。
2.我這個不孝之子,背棄父母,不盡天職,老天就這么快懲罰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3.唉!人在恐懼中所作出的決定是多麼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們保護自己的種種辦法,一旦恐懼心佔了上風,他們就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辦法了。
4.尤其是,在這種不幸的境遇中,上帝指引我認識他,乞求他的祝福,這給了我莫大的安慰。這種幸福足以補償我曾經遭受的和可能遭受的全部不幸還有餘。
5.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計算一下需要多少代價,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
6.我經常懷著感激之心坐下來吃飯,敬佩上帝的好生之德,因為他竟在荒野中賜以我豐富德沒事。我已經懂得去注意我的處境中的光明的一面,少去注意它的黑暗的一面;多去想到我所享受的,少去想到我所卻缺乏的。這種態度有時使我心裡感到一種衷心的安慰,簡直無法用言語表白。…我覺得,我們對於所需要得東西感到不滿組,都是由於人們對於已經得到得東西缺乏感激之心。
7.…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境,就無法理解原有環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視自己原來享受到的東西。
8.我在海上漂流了這么多天,實在夠了,正好安安靜靜地休息幾天,把過去的危險回味一下。
9.一個人時時期待著禍事,比遭遇到禍事還要苦些,尤其是當一個人無法擺脫這種期待,這種擔驚受怕的心情的時候。
10.在人類的感情里,經常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原動力,這種原動力一旦被某種看得見得目標吸引,禍事被某種雖然看不見,卻想像得出來的目標所吸引,就會以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動著我們的靈魂向那目標撲過去,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叫我們痛苦得受不了。
11.一般人往往有一種通病,就是對於上帝和大自然替他們安排得生活環境經常不滿。照我看來,他們的種種苦難,至少有一半是這種通病造成的。
12.造物主在統治人類的時候,把人類的認識和知識局限於狹隘的范圍,實在是無上的好事。
《魯賓遜漂游記》閱讀感想:
安逸的生活煉不出精乾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會成為滋養惰性的溫床,艱苦的環境會成為淤埋弱者的深淵。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處有荊棘、石頭、高山、急流。人生,並不滿布絢爛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難、快樂的絲線組成的網。當我們受到挫折時,應該積極對待.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風順!」 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一到它們又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
《魯濱遜漂流記》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奮斗,才有出路。
⑵ 魯濱遜漂游記中的一個小故事,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英國的水手因船沉了而流落到了無人的荒版島,度過了28年,在進退權無路的情況下,他開始想辦法自救----做木筏、造房子、種糧食、養牲畜……竭力投入到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去。他靠自己的雙手,憑著自己的智慧,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把這個荒島變成了「世外桃源」,還勇敢地救了一個土著人「星期五」,和他共同生活,就在他快要放棄回到英國的時候,他卻得到了離開荒島的機會,經過重重困難,魯賓孫最終離開了荒島……魯賓遜的樂觀和勇氣是可嘉的,為了生存做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我想魯賓遜之所以能逃出荒島,一定和他的樂觀向上、銳意進取、百折不撓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生活態度有關,改變困境就得有這種信念支柱。
⑶ 魯賓遜漂游記 讀後感
魯濱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都掉到海里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沙灘。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後, 他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英勇卓絕的斗爭。他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能讓衣、食、住、行都滿足,是很不容易的,這完全是他憑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創造的奇跡。一天,魯賓遜從一幫食人族手中救下一個俘虜,就給他取了個名叫「星期五」。不久,他又救出了幾個俘虜,和他們一起勞動,共同生活。從那以後,魯濱遜冒著被吃的危險,教會他們寫字說英語。後來,一艘英國船隻經過荒島,魯賓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乘船離開荒島,返回英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魯賓遜從落難荒島到返回英國,這段時間竟長達二十多年。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在人生風雨中要學會堅毅、勇敢地揚起生活的風帆,在廣袤無垠的大海上乘風破浪,就能達到成功的彼岸。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
⑷ 魯賓遜漂游記讀書筆記(100字)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吃了千辛萬苦,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於1868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麼,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
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
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我們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的刻苦奮斗的精神。
在他認為,天底下沒有什麼人類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人類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們學習也一樣,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個學科學好,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有一股動力不斷促使我們前進.同時,還必須在做好每一件事後力求精益求精。
「一本好書能拯救一個人。」現在我百分之百相信這句話.這287頁向我展示了魯賓遜自信,自立,自尊,自強,永不滿足,不甘平庸的精神;告訴我魯賓遜靠自己的誠實,善良,智慧和堅毅,去創建,去開拓。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⑸ 魯濱遜漂游記主要內容
《魯賓遜漂流記》描寫的是一個19歲的少年魯賓遜
為了實現航海的夢想,不顧父版母的勸阻,毅然放棄權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最終踏上航海征途的故事。在一次海難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島上,從此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孤島生涯。魯賓遜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敢於向自然挑戰,向死亡挑戰,建賬篷、圍
籬笆、築「城堡」、制器具、種糧食、養牧畜,與野人決戰,一個人的荒島上了創造了奇跡。最後重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英國倫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孤獨生活。
⑹ 魯賓遜漂游記
http://etext.virginia.e/toc/modeng/public/DefCru1.html
⑺ 《魯賓遜漂游記》所寫的主題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一部家喻戶曉的現實主義回憶錄式冒險小說,是18世紀英回國著名作家笛福受答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的經歷啟發寫成的。笛福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勇於面對自然挑戰的新型人物——魯濱遜·克魯索。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的拋開小康家庭,出海闖天下。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世外桃源"。他在海外冒險多年,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了可觀的財富,回到了英國,完成了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為此,笛福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稱號。
⑻ 《魯賓遜漂游記》是誰寫的大神們幫幫忙
笛福(英)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25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 《魯濱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游》(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賓孫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英、法、荷等地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⑼ 魯賓遜漂游記的簡介
《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舊譯《魯賓遜漂流記》,於1719年4月26日出版,是18世紀英國回四大著名小說家答之一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這部小說一問世風靡英國,情節的真實具體、親切自然,真讓人不忍釋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賞的世界名著。小說從初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幾乎譯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孫漂流記》是出版最多的一本書。該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該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敘事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