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遺址
㈠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觀後感
觀後感就寫來寫自己去之後的感想自,先把焦庄戶地道戰的地理位置說一下,再說地道戰的來歷,然後寫你聽周圍人如何評價焦庄戶地道戰這場戰役的,最後再抒發自己偉大的愛國情懷,展望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應該如何處理,400字就出來了啊~~有些東西不要想那麼難,下筆寫一寫就出來了。
㈡ 游覽長征遺跡觀後感2000字
參觀歷史遺跡有感
2016年的7月底,鄙人有幸參加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重走長征路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去了四川阿壩州。在阿壩州待的四五天不但修養了身心、了解了羌族人藏族人的生活風俗,更像是身臨其境的走了一遍他們的近代史。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交界。
為了更好的發揚長征精神,我們一小隊人全部換上了紅軍服。五角星帽子、布衣服、布褲子、還要裹小腿布、麻花辮、紅袖布等等,走在路上,時不時有人調侃道「喲,紅軍來啦,還是一群小紅軍嘿」。遇到這事不是一次倆次,一路上只要是遇上一位縣里人都會看著我們笑一笑。一眾隊的我們也從自嘲到不好意思。
為了了解理縣的歷史,我們穿著紅軍裝去了理縣博物館,寇仁義館長給我們講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之後在館長的帶領下,我們帶著油與大米又去拜訪了紅軍廖世德的親妹妹廖子清,廖子清奶奶一見我們來,叫了自家媳婦給我們送上了洗干凈的各種當季水果。我們很是不好意思,我們來本是麻煩他們,沒想到還受此大禮。廖子清奶奶雖然年歲已高,但依舊思路清晰、說話聲音也鏗鏘有勁:在90年代初,大概是在34年左右。紅軍長征來到我們這里。我們開始以為是國民黨來了,國民黨是要搶東西的,還要打人。我們都很怕,全縣大小老少都帶著糧食爬到山頂上,家鴨家雞也都一並趕上山去。但是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留在了山下。過了一兩天山下的人上來報信說「他們不是國民黨,他們是紅軍,他們只是過路休息一下的。他們跟國民黨不一樣,不搶東西不打人,他們願意幫助我們耕農,以此換糧食吃。」我們陸續地都搬了下去。和紅軍相處了一段時間,我們漸漸的意識到紅軍不收農民一米一線,他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當時就流行著一句話「有困難就找紅軍」。紅軍在我們這里待了大概四五個月。在此期間女紅軍教我們小朋友唱紅歌,教我們婦女縫衣服等。也許多有志青年參加了紅軍,每天早上都能聽見紅軍在教他們基本的抗戰技巧,也有教打槍的。但沒過多久他們就走了。我的哥哥也是隨著紅軍長征去了。很想他,之後再見上哥哥已經是中國成立了。
原來縣里人叫我們小紅軍不是在調侃,而是回憶起了當年自家老人遇上紅軍受到的照顧而滿含情感的叫了一聲紅軍,像是在說謝謝你們一般。
關於這一段時間的羌族歷史,官方是這樣記錄的: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那年理縣博物館館長和廖子清婆婆給我們講述的這段歷史,我現在依舊還清晰的記得。他們由心講著故事,似乎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段難忘的歲月,使我們經歷了靈魂的洗禮。
在城市裡太久了,天天看見的是水泥圍成的高樓大廈,街上車水馬龍,滿是被金錢和權力左右了的面無表情的人群。自己也被打磨得世俗化,喪失了年青人該有的稜角和青春飛揚的朝氣。在城市裡面我們感受不到歷史對我們的重要性,因為城市社會發展得太快,變化得太快,只是面對面(不用心,表面)與人打交道得太多,在這樣快節奏下無時可以去顧忌曾經發生了什麼,只能活在當下,獨自一人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若是在意了過去,活在了過去,一般來說便會比別人落下好一大截兒。而差一人等是我們年青人、中年人、中老年人最害怕的結局,至此我們只能自己埋頭苦幹,不思考過去。這一觀點深深存在在我們內心的某一角落。
回過頭來想一想,其實歷史以及歷史留下來的痕跡是可以帶領我們走向未來的。就像是阿壩州的羌族藏族人民,紅軍長征路過此地,在這里留下來一段歷史。羌族人民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歷史帶領著他們做人做事。像是一個信仰、一個導路燈。
㈢ 半坡遺址觀後感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征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新石器時代,陝西半坡遺址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典型。有幸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它既給了我不少驚奇,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一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u,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
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接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消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像!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二
走進第二陳列廳,紅陶欲奪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彷彿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製造著如此完美的藝術品。他們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半坡時代陶器數量很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出現了大量的陶缽,陶缸,陶盆,甄等。我們最高興的是親眼看到了尖底瓶,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於提攜。它是一種汲水器具,其汲水過程符合力學原理:將尖底瓶側置水中,待汲滿了水,尖底瓶會自動浮起來並且保持平衡。這可能是尖底和雙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們都很難想像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還有一種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較大,但是至今這個尖底瓶的用途還未弄清楚。我猜,這種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種貯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們為了供奉而特別製造出這樣一個大造型;還有可能是由於尖底瓶對半坡人幫助很大,他們為了紀念它、感謝它而造出這個大瓶子來。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麼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出這個力學原理的?即使他們腦中沒有什麼力學原理可言,但他們卻造出了這么漂亮又實用的尖底瓶,這僅僅是半坡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嗎?我有點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圖案,較多的一種就是魚紋了。由於半坡人居住在滻河沿岸,漁業自然在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對魚也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他們想記錄下來,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只有通過在陶器上的紋飾來表現了。這里並不是說半坡人以魚為圖騰,只是魚已經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魚紋也隨之產生了,這也是半坡人對美的追求。
我也追尋著半坡原始的美,追尋著歷史的美。
三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遺址中佔有很大的面積,每一個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為土坑墓和瓮棺墓兩種。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內,其內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為同性合葬,沒有發現異性合葬;還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還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個因犯了錯誤而受懲罰的成員的下場;有屈肢葬,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親復仇中抓獲而被活埋的。還有一種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兒的,一般位於居住區之內的村落路旁,並且每個陶瓮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可能是供幼兒「靈魂出入」的吧。
結語:打開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㈣ 武漢市革命遺址觀後感,1200字 急急急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武昌首義廣場的建設與起義門的修復等已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武昌起義並不是辛亥年間的第一次起義,廣州早在半年前就發生了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中也發生了成都起義,為何獨以武昌起義被尊為「辛亥首義」?這也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
「『辛亥首義』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經過武昌新軍暴動的沉重打擊,沿襲268年的清王朝及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之傾覆成為定局。」歷史學家、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天瑜教授對此一語以概之。
1954年就開始致力於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85歲的章開沅教授說,廣州起義失敗了,武昌首義卻堅持下來,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影響很快遍及全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漢的革命黨人都是實幹家,不管是宣傳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都扎扎實實,把很多清軍都爭取過來,學堂裡面革命的人更多。馮天瑜說,「武漢首義」的正式提法,較早見於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布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其中明確稱:「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本來,武昌新軍起義並非清末首次發生的反清武裝暴動,孫中山先生稱之為『首義』,別有深意。」馮天瑜說,自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鄭士良、陸皓東等舉行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興中會、光復會及後來的同盟會於十餘年間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暴動,然而,歷次武裝暴動,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撲滅下去,此所謂「屢起屢躓」。
他說,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義則頓成滅亡清廷的燎原之勢。他說,武漢擁有近代工商業、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傳媒和近代軍隊匯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礎,革命黨人不僅與城市各階層聯系廣泛,更是實行「抬營主義」,爭取了成建制的新軍,在湖北新軍中建立完整的組織系統,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遠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動所可比擬。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明庥研究員說,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義,雖然晚於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和成都起義,但經過竟夜血戰,攻克了湖廣總督署,光復了武昌全城,並於1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此後,以都督黎元洪名義通告全國各省,號召共舉義旗,得到響應。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廷,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成立了遠東第一個共和政權。
據史料記載,10月10日晚一夜激戰,起義軍便奪取中心城市——湖廣會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議局宣布成立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首次在中國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行使職能的共和政權;11月初公布宋教仁草擬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將共和憲政綱領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起義軍在漢口(時稱夏口)、漢陽與南下的北洋清軍主力鏖戰。持續四十天的「陽夏之役」,為湖南、陝西、山西、江西、江蘇、廣東等省紛紛「易幟獨立」爭取到時間。清朝政權終於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東方大國第一次實現了從專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歷史轉型。
廣州起義和成都起義均發生在1911年,都對辛亥革命有重大影響。皮明庥說,廣州黃花崗起義雖由孫中山、黃興親自領導,起義軍與敵軍生死搏鬥,前仆後繼,義薄雲天,全國震動,無疑對武昌起義的爆發產生了影響,但這次也發生在辛亥年的起義畢竟以失敗告終了。
「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馮天瑜說,「無論是從破還是從立的角度來看,武昌起義都可謂首創性義舉,故史稱『辛亥首義』」。
「作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區,武漢每十年舉辦一次相關學術研討會,已成為世界公認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章開沅介紹說,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皇權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影響不僅在國內極為深遠,而且在亞、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也有程度不等的傳播。因此,辛亥革命史研究,最近50年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性的重要史學分支之一。
今年85歲的章開沅,早年就讀於金陵大學歷史系,曾任華中師大校長,現任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譽所長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在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領域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他說,過去武漢人總是強調紀念「第一槍」,他認為最要紀念的是「第一步」:偉大的中國、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個臨時憲法在武昌紅樓產生,這才是武漢最大的光榮。
㈤ 731遺址觀後感500字
一陣風,吹醒了我沉浸多時的夢。
風吹過,只余殘留的傷感與失落。
早上的天已然不是那麼亮了,雖說還足以照出大地的輪廓,但總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天是灰濛蒙的,慘淡的白,不似以往有橘黃色的陽光照耀。這黃色的,給人溫暖與希望的陽光到哪裡去了?
寒風吹來,我帶上帽子,低頭走路。路依舊不平,但走在上面的我卻早已習慣,不再抱怨什麼。我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如今的我衣食無憂,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有愛我和我愛的家人、朋友,盡管相隔甚遠,但只要心在一起,身處何處又有什麼關系呢?
731,這是一個讓人聽到就為之一顫的數字。如今我有幸參觀它的遺址,伴著陰冷的天氣看那些照片、遺物,在雨夾雪中久久佇立,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卻是我們不得不深刻銘記的痛楚。數不清的名字是對遇難者的憑吊,而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在回首過去的同時,也愈加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需要我們在不平坦的道路上繼續揮灑血淚!
我恍然想起了剛才,在大操場上聽那鬥志昂揚的國歌聲又一次響起。那是國防生們在升旗。每天的這個時候,操場上人人矗立,任憑這激昂的樂章沖入耳中,涌進心田。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縱然,生活總歸是不平靜的。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富有挑戰,才會豐富多彩。在過去,這挑戰意味著你隨時可能要犧牲,而現在,從眼下的期中考試,到畢業後的人生道路選擇,也都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這些本不是可畏懼的。人們之所以感到恐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領會生命,沒有學會生活。正是這一點一滴的挑戰,夾雜著普通生活的快樂與憂愁,構成了我們全部的生命。
不管是為他人,還是為自己。人只有行走在路上,他所做的才是有意義的。感恩先烈們為我們創造的一切,堅強地面對即將到來的困難與挫折,享受生活帶來的一切美好與「不好」,保持內心的輕松與愉悅,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給人溫暖的燦爛的陽光暫時不見了,但它並沒有消失,只是轉化成了其他形式。你低頭看便會發現,地上是更加金黃燦爛的落葉。
這葉,在她生命的最後,仍不忘奉獻美,將生命的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甘願做一片落葉。
㈥ 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觀後感
當一個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腳下,也許也會有牛頓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只不過牛頓遙望的是未來,而我們回顧的是歷史!
漢陽陵之行很早就在計劃之中了,但因為種種原因近期才得以執行。漢陽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去咸陽機場接送小姨,都會在機場高速路上看見那高聳的兩座墳冢。說到西漢帝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漢武帝,無論是快拍成偶像劇的《大漢天子》還是自封武皇帝為「大帝」的《漢武大帝》皆引爆收視狂潮。當然從總體上來說武皇帝無疑是中華帝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名載歷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時我也非常欣賞西漢歷史上的文皇帝以及這文武之間的景帝!在美劇《都鐸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亨利八世對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馬斯說:「為什麼亨利五世被世人銘記?因為他捐助大學和建立救濟所?不,他被銘記是因為他贏了阿金庫爾之戰,3000英格蘭長弓手對6萬法軍。」的確,歷史就是這樣,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場戰爭的勝利來的傳奇,文治昌運不過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這一點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遠只是「之治」。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平心而論,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堅實地基礎,日後也難有武帝的蓋世王朝。
好了,抒發情感結束,接下來進入正題,這次漢陽陵之行共有三點體會:1.震撼2.所謂窺豹一斑3.盜墓
一. 震撼
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投資近1億元建成,這在中國新興起的一輪文化保護投資風潮中地確不算多,但其新穎奇特的建築和展示方式著實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護以及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與朋友二人從南郊驅車出發,順著西安南二環一路北上,再從北二環進入西同高速。大約行至離市中心20km處就可以看見漢陽陵博物館的指示標以及遠處高聳的封土。現在路況非常好,交通方便,從出發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個小時左右。
到達目的地後看過陵區平面圖才知道具體情況,漢陽陵的整個陵區異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圍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佔地20平方公里,橫跨三個縣!而現在主要向遊人開放的參觀園區也算是非常的廣闊了,這個園區被咸陽高速分為了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主要是陽陵以及皇後的陵體本身,以及南闕門遺址和現在大力宣傳的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外藏坑展示廳位於陽陵的東北角。而南區則是以前建成的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四周還有李晦石槨以及宗廟遺址等景觀。
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陽陵並沒有被發掘,所謂的地宮並非傳統意義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宮,宣傳中所稱的漢陽陵地下博物館其實展示的是20多個外藏坑。所謂外藏坑指的是圍繞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狀分布的八十一座從葬墓坑,它們長短不一,內涵各異。1998年,經過對帝陵東側北部十座外藏坑進行發掘清理,出土了各種陶俑、動物陶塑、生活用具、糧倉、兵器、車馬器、璽印、封泥等珍貴文物數萬件。並且從出土器物的內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測,這些外藏坑的設置很可能具有某種象徵意義,代表著當時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宮廷內設機構,是西漢時期宮廷文化真實而形象的再現。而遺址保護展示廳便建立在這十座已經發掘清理的外藏坑上。(編號有20多號)雖然現在所發掘的也僅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發現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驚人,可見當時國力之昌盛。
順便提一下,南北兩座博物館統一收費,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為淡季,3-11月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費10元,遊客可自行選擇。北區的停車場無人管理並不收費,南區的停車場收費5元,開咸陽區發票,朋友可以選擇停在北區步行去南區參觀,並非很遠。
北區的景點有三處,兩座陵體本身,南闕門遺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廳。
漢陽陵陵體前豎立有「漢景帝陽陵」的墓碑和陝西省文物局豎立的文物保護碑,陵體被圈起不可隨意攀爬,在陵體正南方是南闕門遺址。
當年漢陽陵博物館的館長接受采訪時稱「這里是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現在也並非如此了,在北區地上除了兩座雜草叢生的墳冢外,在陽陵正南方120米處矗立著恢弘而別致的「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保護廳,這座保護廳就修建在珍貴的南闕門遺址之上,將整個遺址包裹其中。南闕門保護廳完整地復原了詩詞中「漢家宮闕」的風貌,大門為兩扇銅輔首點綴的朱漆大門,大廳內兩千年的鵝卵石向兩側伸延,將巨大粗壯的闕牆包圍起來。這就是南闕門遺址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建築構建之一——「散水」。闕門遺址一周供參觀遊客行走參觀的走廊全是由磚支墊起來的木地板,沒有一般遺址大廳所用的水泥地面。遊客還可以踏在順闕勢遞升的轉梯上,從空中變換著俯視的地點和角度來觀看南闕門的遺址。
南闕門發掘高空俯視圖
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駱西哲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闕門體形龐大,展示不易。除了燈光錯落有致舒適怡人外,我們對闕門兩千年前的形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示。」 「壁畫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時的瞬間印象,插在兩千多年的柱礎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當時的柱樑,沉實渾厚的黃土牆上仍保留著漢時的樓梯、殘磚和亂瓦。」
南闕門保護大廳內部
漢陽陵南闕門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闕門遺址,同時還是唯一一座「三出闕」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闕門遺址保護廳內不讓照相,偷偷拍了幾張^_^)
接下來就要說說這次行程的主角了,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來到漢陽陵的東北角,先順著甬道迂迴下到展示廳入口,在欣賞完了西漢諸帝的簡介之後,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免費發放的鞋套(成本當然包括在門票里了),然後便進入了這座古典與科技,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地下殿堂。順著指示標志前進,先會進入一個電子解說廳,廳內有一個巨型屏幕解說儀,可以手觸旁邊的小屏幕進行操作,這個解說儀會仔細地講解每一個墓葬坑的長度、規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並會用亮燈的方式表明每一個藏坑所處的方位。現代化的科技風潮還沒有退去,緊接著就要進入歷史的黃土中了。穿過電子解說廳,整個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整個建築面積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鋼化玻璃構築!從視覺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建築上的空間感。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陳列在你的面前、懸空在你的腳下,置身於數以萬計的文物中(的確是萬計,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將達到了萬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陳列館內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廳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臨其境!之前號稱為全國最先進的博物館,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沒有絲毫的沖突感,除了巧奪天工的建築設計不論是整體的燈光效果、美工製作、牆壁上的浮雕、恰到好處的講解說明都令人嘆為觀止!
若是說秦始皇兵馬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軍事,那毫無疑問漢陽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雖然現在猜測這些外藏坑代表了當時的「九卿」制度,但也僅僅是猜測而已,至於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會有其他特點的葬品(例如軍事)現在還無從得知,但從現在已經挖掘的部分來看主要展示的還是陶俑、絲織物、車攆馬具、生活器皿、乃至豬牛羊等生活後勤物品,尤其是最長的10號坑,在藏坑的最後部秘密麻麻地排布著大量的豬牛羊陶俑,堪稱一個牲畜大軍,令人嘆服!於是考古工作者認為東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為皇帝在陰間的生活起居做准備,並且還在葬坑中發現了數枚「九卿」的官印,也進一步證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廳中還有幻影成像廳,幻影成像會播出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共分四幕,分別講述了漢景帝、王皇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漢陽陵遺址的挖掘和保護情況。
總體來說,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代表了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科技和建築理念,對世界文物保護都有著深遠的啟發和影響,至此已經不虛此行了!
二.
窺豹一斑,冰山一角
當我贊嘆於博物館的精緻與文物數量的驚人時,我不禁感慨,這不過是幾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區內還有數量驚人的從葬坑、陪葬墓以及陵體本身。當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廳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窺豹一斑的含義,我們已經可以窺探到當年那個盛世帝國的蹤影。
接下來就要說說南區的景點,南區最主要的景點自然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這座博物館的落成時間較早,依然採取傳統的博物館建設方式。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館依然是下沉式修築,博物館共分兩層第二層處於地下,這座博物館中主要展出的是從葬坑、陪葬墓中發掘出土的文物,陽陵發現大型叢葬坑四處,分別分布在帝陵、後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東南和西北,性質和內涵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東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車馬、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
考古陳列館一層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帝陵叢葬坑和南區從葬坑,兩個叢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獨不同的是帝陵從葬坑中更多的是儀仗騎兵、侍衛武士、侍從等陶俑,而南區從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當時的軍旅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騎兵,而且數量還不少,這一點比較少見。大部分女騎兵的樣貌普通,符合當時人物的樣貌特點,但有一些女兵卻另外值得一提,這些女兵樣貌古怪,主要表現在俑的顴骨部分誇張地饅頭狀凸出,雙眼眼角上翹,有人認為這是漢軍中的少數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層則分別從不同類別來介紹出土文物,分別有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以及85號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為青銅器,有矛、劍、箭、弩機、鈅斧等
車馬器則介紹了漢代馬車上的掛件、接頭等零部件
生活用品主要是錢幣、青銅和陶制罐、銅鏡等等。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錢幣,真是非常的小,不知當時的人們使用起來是否感覺方便?
對比於標簽的大小可見西漢的錢幣非常mini
隨後就是東區陪葬墓和85號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號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銅器和陶器,由於此墓已經被盜掘,並沒有發現金銀器,但由於西漢興簡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銀,大多是青銅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來就沒有金銀器還是已經被盜走不得而知。同時還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帶有文字的青銅器。
在考古博物館的東北方可以看見李晦石槨,當時對擺放在這里的石槨感到非常不解。回來後查詢資料才得知李晦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書,是唐高宗的寵臣,官至武帝。葬於永昌元年(公元689),當年對其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但進入墓室後發現壁龕及墓室文物多年來已被盜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側又發現一土洞式墓道,往西側橫向延伸11.6米後改為向北延伸20米,封門後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頂式墓室,可稱為「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這一墓室並沒有遭到盜墓賊的破壞,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4.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眼前這座石槨,這座石槨是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在石槨東側,還出土三彩器物160餘件。
羅經石
從石槨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見羅經石遺址,確切地應該說是德陽宮遺址,這里還要講講羅經石的故事。
明清以來,歷代學者認為羅經石是測量標石。「羅經石」平面略呈方形,邊長180厘米至183厘米;「羅經石」上部有石質圓盤,直徑約140厘米,盤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為正方形。所以,古人認為「羅經石」是建漢陽陵時所使用的測量標石,具有測定水平位置、測算高度、標示方位和規劃等作用。「羅經石」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設置於西漢景帝陽陵東南約500米處,據此國人一直自豪地稱,陽陵「羅經石」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測量標石。
但是近代隨著考古發掘對於羅經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發現。據史書記載,從漢景帝開始,帝王可以把宗廟建築設在自家陵園內,而以前,帝王宗廟建築都設於宮城附近以便於皇家祭祀。漢景帝設於自家陵園陽陵內的祭祀建築就是德陽宮。景帝後,帝王多沿襲其祭祀禮制,把祭祀建築建於陵園內。2000餘年來,世人都知德陽宮應在漢陽陵附近,但卻找不到遺址。而從1999年開始發掘了「羅經石」附近遺存,現在基本上確定了這塊地方其實是一處西漢時期的大形禮制性建築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正方形,邊長260米,遺址分為內外兩重。外重遺址上發現了壕溝遺存;壕溝是沿著整個遺址的正方形邊緣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溝內側的四個拐角處有曲尺形廊房。外重遺址的每邊正中間有闕門遺址,闕門跨度90餘米;每個闕門內側兩邊各有滲水井。內重遺址是一座中心建築遺存,遺存平面為正方形,正方形邊長53.7米。建築遺存核心圓點是一巨形柱石,即誤傳為測量標石的「羅經石」,該核心柱石邊長近2米,專家判斷當初上立的柱子直徑有1.4米。所以現在羅經石的具體功用開始受到了質疑,羅經石所處位置被確定為景陽宮遺址,羅經石可能為柱石,但同時並沒有排除羅經石作為測量石的可能性,至於羅經石功用的定論還要靠進一步的發掘考證。
德陽宮遺址外景
德陽宮遺址基座呈正方形,每邊有14根柱子,與核心柱共同撐起「長安城內就能歷歷在目」的漢陽陵高台建築。在建築遺址的每邊都有3個門道遺址;東邊門道遺址鋪著青龍文飾空心磚,西邊門道是白虎文飾空心磚,南邊門道是朱雀文飾空心磚,北邊門道是玄武文飾空心磚。建築遺址四邊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著迴廊鋪磚和卵石散水;散水內外都有迴廊,迴廊地磚顏色各不相同,東西南北分別為青色、白色、硃色、黑色。考古專家說,德陽宮建築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最大的禮制性建築。
三、盜墓
在陝西,不論你參觀那一座帝王的陵寢,都無法避免地會提到這兩個字——盜墓!就連沒有被盜掘過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盜墓賊猙獰的痕跡。去參觀乾陵的人都不會忘記公主墓里那個留有一具盜墓賊屍體的盜洞,而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父親帶我去碑林博物館,見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畫滿了侍女奏樂圖,但唯獨在石棺中間留下了一個漆黑的洞口。「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滿藏珍寶的黃土同時也孕育出了無數的盜墓賊,從這次行程的開始盜墓的陰影就伴隨左右自始而終,在外藏坑展示廳中第12號葬坑全部是後人復原出來的,因為這個葬坑被盜掘極其嚴重,機乎沒有剩下任何東西,博物館的建設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來復原這個葬坑。南區的李晦石槨出土時,三個墓室有兩個已經被嚴重盜掘,破壞非常嚴重,連牆上的壁龕壁畫等統統遭到毀壞,最後的一個墓室隱藏的非常隱蔽才沒有被洗劫。而發掘的85號大臣墓的盜洞更是彰顯「名家手筆」,85號墓有著相當長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這個盜墓賊則直接避開了所有的障礙,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進了主墓室。當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廳的時候我還向他感慨,僅僅幾個外藏坑已經如此,還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輝煌!但隨即轉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實現在帝陵下已經空空如也,搞不好還是一片狼藉。自古盜墓分私盜和官盜,私盜些許還能留下些什麼,畢竟私盜不會有太多人進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贓不均),會遺留下些許文物。而官盜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場了!——偏偏不幸的是,西漢諸陵皆是官盜浩劫,而且還不止一次!
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飢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慘的無外乎大名鼎鼎的漢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記載的盜掘就有五次而沒有記載的恐怕數不勝數,而這五次記載中後兩回更是大規模的官盜!尤其是董卓指示呂布進行的盜掘不但搜刮盡墓中所剩珍寶,而且董卓還拖出漢武帝屍體進行曝曬,最後經人勸說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不僅僅是帝陵,其他後陵陪葬陵也沒能倖免,甚至還有人干起了奸屍的勾當,呂後的屍體就是這樣被百般凌辱,可見當時情況之慘烈。陽陵也是一樣,在歷史上並沒有具體記載陽陵被盜挖的情況,畢竟這是不齒之事,恐怕不會有那位史官對其進行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陽陵因為被毀經過了三次休整,雖不知地宮內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盪一切。所以只有這蝸居在「招風大樹」旁邊的外藏坑還能夠讓我們一窺當年宏偉帝國的風采,當年的昌運被時間無情的毀滅,而那些本來留給我們後世敬仰的珍寶卻又被盜墓賊毀滅,說來諷刺,竟然是時間和盜墓賊一同毀掉了我們的歷史。
讓我們珍惜現在還擁有的、僅存的這一切吧!
㈦ 5.12北川地震遺址觀後感600字到1500字
2008年「5.12」特大地震,讓多少人妻離子散,家
破人亡。而在今天,我來到了汶川大地震遺址,親眼目睹了大地震
對當地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我們先坐著觀光車,來到了漩口中學遺址。一進去,映入眼簾
的就是一塊大石鍾。石鍾下寫的是「5.12」,而石鍾的時間
已經永恆地停在了14時28分04秒。在短短的1分22秒的時
間內,整個龍門山脈斷裂帶綿延300公里,重災區達10萬平方
米,造成4600多萬人不同程度受災,6.9萬多人遇難,1.
8萬人失蹤,36萬多人受傷,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並且使
漩口中學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12
名學生成了孤兒,造成21個單親家庭。看著大地震造成的損失這
么大,我的心早已淚流滿面。
別看漩口中學有這么大的損失,其實映秀小學才是整個映秀鎮
傷亡最慘重的地方。映秀小學是映秀鎮唯一的小學,在這里集中了
整個映秀鎮7-13歲的孩子。可是一場大地震就這樣奪去了這些
孩子們的生命。地震發生後,房屋已經全部倒塌,映秀小學操場上
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成了最顯眼的地標
㈧ 觀紅軍遺址有感作文
《飛奪瀘定橋》講的是紅軍戰士佔領瀘定橋那一幕幕緊張激烈的情景:紅軍為了渡過大渡河,派出一支隊伍搶先奪取瀘定橋,這支隊伍就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他們想了一個辦法,使敵人中計,然後奪取瀘定橋。瀘定橋是鐵索橋,橋下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兩岸是懸崖絕壁,地勢非常危險,而且紅軍要在29日早晨拿下瀘定橋,所以22位英雄在洪亮的沖鋒號聲中,飛也似的向火光沖去,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敵人終於被消滅了。
看完後,我那晶瑩的淚花在我眼眶裡打轉,我從來不知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是有成千上萬個紅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胸前佩帶的紅領巾是紅軍勝利的象徵,我們要好好愛護紅領巾,因為紅領巾是他們的鮮血染紅的,我們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必須要懂得為啥要好好地愛護紅領巾。現在有些小朋友不當紅領巾一回事。有的根本不去洗它。臟了、臭了就仍掉再買一條,好象一條紅領巾的價值就只有五毛錢、一元錢,還有的用紅領巾當武器使用,你們在與朋友玩耍嬉戲是,有沒有聽到紅領巾在無聲地哭泣!希望所有的學生們都要愛護、珍惜紅領巾,這也算是一種好學生的行為吧!
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有時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向長輩們發脾氣,還因為挑食,怪飯菜不好吃,你們知不知道,那個時侯是連飯都吃不上,好些老百姓都是因為飢餓而死去了。看別的小朋友有一樣好玩、好看的東西,就嚷著要父母買,他們不買,就大哭大鬧,你們知道嗎?那時侯的老百姓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了,更別說什麼東西了,衣服破了,縫一縫。寒冷的冬天連棉被都沒有,只有用茅草來蓋一蓋。有些紅軍,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還弄得妻離子散,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結果。可他們卻執意要保衛國家,可見紅軍們對共產黨忠心耿耿。作為學生,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
紅軍啊!你們是春蠶,把一切的利益全部奉獻給我們,自己卻壯烈犧牲了。我們敬佩你
㈨ 韶關市馬壩人遺址觀後感作文
在景區裡面旅遊的時候,有幾處地方是需要你特別關注的,首先就是獅子岩,它之所以出名,那是因為當時馬壩人的頭蓋骨就是在這里發現的,在1958年發現之後,它就開始轟動了全國,這對於考古學是一個重要的發現。而就是在這里發現的頭蓋骨表明,馬壩人是介於原始人和類人猿之間的古人類,從而為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實質性證據。除了這些之外,在1977年的時候,在獅子岩下面還發現了很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並且被命名為石峽文化,這就是使得它的名氣更加的大震。
還有的就是溶洞,溶洞裡面的的是不錯的,而且結合馬壩人的文明展現,這看起來與其他的溶洞有些不同,在裡面還原了馬壩人生活的場景,甚至是一些樣子,雖然不全是真實的反應,但是你還是能夠看到曾經古老的人類在這里創造出很多的文明。
㈩ 猿人遺址公園的觀後感
北京之旅——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
來到北京,我和爸爸起了個大早,我們興致勃勃地去房山區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參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境界內,地處華北平原於太行山山脈連接處,距離北京市中心大約50公里。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經過中國、外國工作者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以龍骨山為中心地域內共發現了27個古人類、古文化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其中在北京猿人遺址、第四地點、山頂洞和田園洞分別發現了距今約70~20萬年、20~10萬年、3~1萬年、2.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地點,是唯一縱貫70~1萬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我們爬上山,來到了北京猿人曾經住過的地方。北京猿人遺址,原來是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從大約5、60萬年起,北京猿人在這里斷斷續續生活到20萬年前,因為某些山洪、地震的原因,它們的遺骨、遺物、遺跡和洞頂塌落的石塊、沙子,在洞內一層一層填充起來,形成厚厚的堆積層(東西長140米,南北寬40米到2米不等,厚40多米,共分30多層。)。
我們穿過鴿子堂(這個地方的名字是根據鴿子比較喜歡在上面棲息而出來的名字),往山頂洞走去,在半路上,我們還發現了一隻毛茸茸的機靈小巧的灰色小松鼠呢!
我們進入北京猿人遺址公園的博物館,彷彿走進了古人類的世界。在博物館裡面,我們看見了:北京猿人遺址公園的平面圖、北京猿人的牙齒、老鼠和鳥的骨頭、腫骨大角鹿的頭骨、葛氏斑鹿的前腳骨、北京猿人的石器(切東西的、砍東西的)、北京猿人的骨頭等等。這些都是化石了,令我最感到驚訝的就是,北京猿人它們還會做一些首飾呢!我看到了一種,就是樹葉、漂亮的扁石頭砸出一個洞,然後拿一根細樹藤(我猜的,因為很細,跟我們現在縫被子的線差不多)穿上去,打上一個結。它們真聰明!還有,他們還會做「針」呢!不過是骨針。一根細細的骨頭,一頭細的削尖,粗的那頭打上一個跟我們現在縫衣服用的針的那個洞,拿最細的樹藤(線)穿進去,真令我感到驚訝!這說明,在遠古時期北京猿人就會做一些這樣比較精緻的裝飾物品,證明他們很聰明。我們在博物館裡面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較多的為鳥類。這可以告訴我們北京猿人大多的食物來自鳥類。當我們參觀到北京猿人的頭骨的時候,讓我想到:大猩猩的腦子比較小,想的事情並沒有我們多;猿人的腦子比大猩猩的腦子大一些,可以製作一些物品;我們的腦子比猩猩和猿人的都要大,思維也非常豐富多彩,我們還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不知道我這個想法對不對。
當我們走出北京猿人遺址公園,我和爸爸奇怪的對望了一眼,哈!我和爸爸好似穿越了時空剛剛從古人類的世界回到了我們現在的世界,我們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