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城遺址
Ⅰ 建國以後中國因建新的建築被拆毀的古建築有哪些
揚州唐城遺址部分古城牆和護城河遭破壞
炸山採石危及陝西唐陵遺址 唐十八陵多已被破壞
安徽宿州煤礦修鐵路破壞近百平米文物遺址
河南800公里楚長城遺址遭人為破壞損毀殆盡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私搭亂建破壞嚴重
江蘇13座宋元糧倉被毀建樓盤 曾列去年十大考古
京滬高鐵工地商周遺址遭施工隊破壞
安徽宿州煤礦修鐵路破壞近百平米文物遺址
重慶3000年前商周遺址已遭毀滅性破壞
甘肅馬家屲村新石器文化遺址遭大量盜挖
陝西洋縣唐代公主墓遺址遭破壞
寧波市細菌戰遺址紀念碑遭破壞
南京商周遺址遭到野蠻破壞
內蒙包頭趙長城遺址遭破壞 長城粗放保護待改變
專家稱樓蘭遺址因人為破壞20年後可能消失
會寧府遺址植被遭破壞 古城牆30年矮一米多
錢學森回國建立首批實驗室被夷為平地
Ⅱ 內蒙古輝騰錫勒草原風景區的歷史遺跡
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懸崖壁立,蜿蜒伸展。每當夏秋之季,這里綠草如茵,黃花』似錦,湖水如鏡,白羊如雪,牧歌悠揚,鳥語花香。是自北魏以來歷代帝王將相常臨之地。這里,有戰國時期趙長城遺址、秦代南長城和北長城遺址、漢代邊塞重鎮沃陽城遺址和明代洪武年間所置官司山衛舊址;有北魏第一代皇帝拓跋珪觀九十九泉時建造的石亭;有蒙古太宗窩闊台練兵習武用過的「點將台」和「兵器庫」遺跡(正在修復中);還有歷代戰爭中留下的許多烽火台、長城戍堡和議事台;有史稱「耳十九泉」、達到礦泉水質的火山湖群;有富有傳奇色彩的蒙古族敖包;有民族風格濃郁的蒙古包群;有蒙古族人民歡歌起舞的簧火場;有一群又一群的南國鴻雁、天鵝、灰鶴以及其它名目繁多的水鳥;有成片的天然樺木、山楊以及人造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有雷雨之後長出的一圈一圈的可食蘑菇;有篙草、狐茅、脈苔等300多種植物;有世界級大型風電場。
Ⅲ 包頭石門趙長城遺址在哪去了很多次都不知道
在包頭的使館區,市裡保留了一段幾十米長的趙長城
的原貌,作為趙長城的代表供遊人參觀。
Ⅳ 趙長城的遺址
在烏拉山南麓,可見到斷斷續續時隱時現的一條帶狀石垣,這便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遺址。它沿烏拉山南緣延伸42公里到烏拉特前旗宿亥鄉消失。
另外還有一條趙武靈王27年(前299年)修築的長城。它經包頭市固陽縣進入巴盟烏拉特前旗的小余太鄉東北,沿查斯太山向西入烏不浪口,經色爾騰山北麓再過狼山口,在狼山北麓西北伸入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西消失,在巴盟境內長達240公里。
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7公里處,有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趙長城。秦始皇築長城,聞名中外。其實,在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要首推趙長城了。據《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為了鞏固新佔領土地,防止北方胡人的侵襲,趙武靈王開始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宣化附近開始,迤邐而西,沿陰山山脈,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脈的高闕塞。現有趙長城烽燧遺址,還斷續綿亘於大青山、烏拉山、狼山的山頭上。這段趙長城東西長260餘里,為土築,高處達5米左右,下寬5米。
在包頭固陽縣境內還有秦長城段落遺址近百公里,據考古專家鑒定,這是中國秦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陽縣、達茂旗境內還有漢長城遺跡。
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這條趙國長城只殘存下局部遺跡,而它又以呼和浩特北面大山腳下的這段最為清晰。這段長城大部分用土夯築,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用石塊壘砌。呼市西北的烏素圖召後面保存的一段長城殘高3米,雖不是保存最好的地段,但因其交通方便,遊人在參觀完召廟後就可登臨長城,遠處蒼茫景色可以盡收眼底。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境內的一段趙長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這段趙長城遺址位於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興勝鎮二海壕村,主體長達98米、寬5.8米、高3.4米,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趙長城遺址南側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豁口,牆體剖切面上留下的挖掘印痕十分清晰。在趙長城的南面空地上,取下來的牆體夯土被大型機械平整,攤出了一大片空地。
內蒙古是全國擁有長城裡程最長的省份,境內長城的長度佔全國長城總長度的一半以上。除了不可抗拒的風沙、地震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成為制約長城保護的關鍵。
此外,文物保護人員和保護經費緊缺也是長城保護的兩大難題。以內蒙古為例,雖然自治區設立了區文物局和文物執法大隊,可是工作人員仍然是原來文物處的6名工作人員。
由於財力匱乏,一年的文物保護經費一共只有800萬元,「分」給長城保護的僅有幾十萬元。發達地區可以利用長城的旅遊收入來保證長城的維修基金,而在內蒙古這樣長城分布相對集中的欠發達地區,卻沒有長城旅遊項目的收入,加之本身財力不足,對長城的保護和維修就更加力不從心。
Ⅳ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中國境內古長城遺址有邯鄲趙長城、錫林古長城、昌平古長城。
Ⅵ 古長城遺址的邯鄲趙長城
戰國的南長城開邕修築於公元前333年,由漳水、滏水堤防先後擴建而成,故又稱漳滏長城。趙國南長城位於邯鄲城南境,從太行山東麓開始,沿著古漳水北岸東行,漳水由西折向東北城,長城也折向東北行,止於肥鄉縣南界漳水西岸。趙國南長城具體分布在今天的河關省涉縣、磁縣、臨漳、成安、肥鄉等縣境內。全長約四百里許。
漳滏長城在趙的南境。《史記·趙世家》上記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築長城。又說: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這道長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時因秦強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
趙國在其南界修築長城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防禦魏國的進攻。戰國七雄中魏國最早進行變法,公元前445年開始的李悝變漢使魏國富強,出現了魏國四面出擊,政治上樹立霸權地位的局面。強大後的魏國不僅打破韓、趙、魏三國傳統聯盟,還連年出兵進攻趙國,甚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奪取趙國首都邯鄲,佔領了3年在齊國的干涉下才歸還。當時趙魏雙方的攻伐對峙中,趙國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而且首都邯鄲位於華北平原,處在四戰之地,無險可守。這些原因趙國不得不修長城進行防禦。所以趙國的南長城從它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形勢上明確體現了長城的軍事防禦工程的性質。
根據《史記》中的《趙世家》《匈奴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曾經修築過南長城和北長城,而且這兩條長城的作用截然不同。
趙國的北長城是由趙武靈王「攘地北至燕、代,西到雲中、九原」之後,於公元前300年開始修建,故又稱武靈王長城。趙國北長城東起代郡,中經陰山,西到高闕,全長約2000里。走向由今天的河北宣化境內開始,經尚義縣,跨東洋河進入內蒙古,再經內蒙古的興和縣、察右前旗、卓資縣、呼和浩特市北郊、土左旗、土右旗、包頭北郊,止於烏拉特前旗境內。趙國自敬侯開始力圖向東南發展,公元前386年將都城由晉陽遷往邯鄲,經過敬、成、肅三代努力,多次與齊、魏諸國爭奪中原。結果不但沒有什麼擴展,反而受到魏、齊等強國的連連侵伐,迫使趙修築南長城,採取守勢。趙武靈王即位後,深知無力與各國爭衡,於公元前523年在信宮召開五天的重大會議,決定向北發展。從信宮會議開始,趙國的注意力由南轉向北,開拓胡地。當時趙國的北部有白狄之國中山和北狄之國代,西北有樓煩、林胡兩大部落。這些小國和部落均為北方游牧民族,善於騎射。趙國要想征服這些游牧民族,必須建立騎兵部隊。《史記·匈奴列傳》雲:「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寒。」所以,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一支騎兵部隊,並與原有車兵和步兵相配合,組成了強大的多兵種軍隊,然後出擊。他首先向西北征服樓煩、林胡,奪取土地,設置雁門、雲中兩郡。其次,從公元前306年開始向北進兵,於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國。接著繼續北進代國,變其為趙國的代郡。趙國向北攘地成功之後,沿陰山下修築長城,將可耕之地盡量括入長城之內,並在新拓地區設立三郡,強遷中原華夏族於北方邊郡進行耕種。所以,趙國的北長城起到括地廣境,把農牧分界線向北推移的作用。
Ⅶ 《登大青山訪長城遺址》
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
翦伯贊
騎射胡服捍北疆
英雄無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
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
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間事
只剩蓬蒿伴土牆
【背景材料】
一、作者簡介
翦伯贊(1898—1968),歷史學家,湖南省桃源縣人,維吾爾族。1920年畢業於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28 年投身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他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研究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1937 年 5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 年 2 月到重慶。此後,長期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從事統一戰線和理論宣傳工作,並以極大的努力對中國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先後完成了《中國史綱》第一、二卷和《中國史論集》等上百萬字的著作。建國以後,他被任命為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被聘為燕京大學社會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歷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還協同郭沫若、範文瀾等同志籌建了中國史學會,任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1968 年 12 月 18 日,翦伯贊同志因遭誣陷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得以平反昭雪。1980 年 2 月,《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出版,解放前後翦伯贊的重要歷史論文都收在裡面,他的其他重要史學著作,以後也陸續再版重印。
二、關於《內蒙訪古》
《內蒙訪古》是翦伯贊同志應烏蘭夫同志的邀請,同歷史學家範文瀾、呂振羽同志一起訪問內蒙古之後寫的一篇散文。最早發表在 1961 年 2 月 13 日的《人民日報》上,後又收人周立波選編的《散文特寫選(1959 —1961) 》。 1980 年 2 月出版的《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也收入了此文,編者並把它歸入「討論某些歷史問題的論文」一類。
《內蒙訪古》全文一萬多字,除前言外,分六小節,分別用了六個小標題:①哪裡能找到這樣的詩篇②一段最古的長城③在大青山下④游牧民族的搖籃⑤歷史的後院③揭穿一個歷史的秘密。第一節是引子式的議論,第六節是總結性的議論;中間四節夾敘夾議,按行程從西到東寫訪古的見聞和感想。選入課本的是第二、三兩節。
三、關於「胡服騎射」
春秋戰國時期,漢族使用兵車作戰,在善於騎射的游牧民族的騎兵面前,車戰顯出了明顯的缺陷。
戰國時期,趙國與北鄰匈奴等民族,雖有一定的和平交往,但也經常受他們的襲擾。胡人的騎兵行動迅速,戰鬥力強,而趙軍還沿用春秋以來的兵車作戰,不但車行緩慢、笨重,而且由於官兵都身著寬大、臃腫的戰袍,行動十分不便,在爭戰中經常吃虧。趙武靈王決心使趙國重新強大起來,於是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胡服騎射」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認真的研究、准備,公元前 302 年,他發布命令,要求軍隊一律改著類似胡人的戰袍,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穿長靴,訓練士兵騎馬射箭。這一改革一開始曾受到以他叔叔公子成為首的貴族的反對,趙武靈王多次同他們辯論,並堅持實行這一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功,使趙國的軍力從此強大起來。這次改革在歷史上被稱為「胡服騎射」。在跟匈奴的抗爭中趙國屢屢獲勝,這不能不說是趙武靈王的一大功績。翦伯贊同志曾賦詩《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稱頌趙武靈王: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
四、關於王昭君和西漢的和親政策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 54 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入朝長安,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yān zhī;意即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定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和漢朝的和好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王昭君死後,匈奴人為她修了多個墳墓,並把她奉為神仙。
五、陰山南麓的沃野——敕勒川
在「一段最古的長城」這一節中,作者一連幾次提到陰山以南的一塊沃野。這塊沃野就是位於大青山和黃河之間的一塊方圓八百里的黃河沖積平原;也就是黃河的「前套」。北朝時這一地區也稱「敕勒川。「敕勒」原是我國古代北方一支游牧民族的名稱。又稱鐵勒、丁零。西漢初年為匈奴所破,東漢時曾部分南遷,佔領過這塊沃野,由此沿稱「敕勒川」。北齊鮮卑族斛律金所唱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敕勒歌》,就是描繪當年這里的自然景色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明代以後,這里又稱作「土默川」,這是因為明代蒙古族的土默特部落曾在這一帶駐扎和放牧。直到現在,這里還設有以土默特命名的旗。包頭在土默川的西側,課文後面提到西三十里麻池鄉的古漢城遺址,現在考證就是漢稒陽城遺址。清代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不時有鹿群往來,當地蒙族牧民稱「包克圖」,意思就是「有鹿的地方」。17 世紀中葉,清政府把晉冀豫陝等地災民遷來屯墾戍邊,才逐漸形成一個小村落,漢語音譯稱為包頭村。呼和浩特位於土默川東部,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這一帶設置過雲中郡。清乾隆年間,蒙古族阿勒坦汗率部駐扎在這一地區,興建了一些定居的住房和宮殿,並用青磚修起城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遂稱「呼和浩特」,就是「青色的城」的意思。
六、關於古長城
趙武靈王除了倡導「胡服騎射」外,另一大功績就是築趙長城。趙國在武靈王前已築過長城。武靈王即位後,由於重視抵禦邊患,因此又把趙長城大加修繕與擴展,這才有趙武靈王築長城的說法。趙長城自代郡經陰山至高闕,大部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秦統一後,趙長城東段與燕長城聯結,成了當時最靠北邊的長城。到西漢武帝時代,北方實際統領地區又較秦代擴展了好幾百里以至千餘里,於是長城的防禦設施亦向北推移。《漢書》載公元前 103 年光祿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沿途「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這里的「外城」就是指秦長城以北數百里外的另一條漢長城。至今在內蒙、甘肅等地還保存著這些漢長城的遺跡。它以列城、障塞、烽燧作為主要的防禦據點,各據點間聯結著比較低矮的城牆,有些地區僅依險要地形作屏障,連城牆都加以省略。
古代俗稱長城以北為「塞外」或「關外」,出長城也叫「出塞」。一般所說「塞」,是指邊界上的險要處,也指築於要隘處的小城堡,如課文中提到的漢代名塞高闕塞(屬朔方郡)、稒陽塞、五原塞、光祿塞(均屬五原郡)等均是。古人往往「障塞亭燧」連稱。障亦作鄣,又稱亭障,也是築於邊疆險要處的防守堡壘。「亭」則是候望警信的場所。「燧」即「烽燧」,也叫烽火台,是專為傳遞信號用的高台建築物。平時在高台上樹立通訊標志,並放置柴草、狼糞。(據說狼糞多煙,過去描寫戰爭有「遍地狼煙」。)一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舉火,相繼傳遞信號,直至把情況傳到目的地。這是我國古代在通訊聯絡方面的一大創造,它早在商代就已經使用,直至明清時仍在沿襲。
Ⅷ 邯鄲有什麼旅遊景點
邯鄲的名勝古跡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
叢台 在邯鄲市內。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
回車巷 又稱藺相如回車巷,在叢台區。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
響堂寺
北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之腰和村東。
南響堂寺石窟
黑龍洞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神麇山北麓的滏陽河邊。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東門里。
磁山遺址* 在武安市磁山鎮東南約1公里的名河北岸台地上。
定晉岩禪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鄉寺溝村東。
明修城隍廟 在武安市內。
東魏石刻北叢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里陽邑鎮。
戰國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及邑城鎮。
漢代冶鐵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
店子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東宋二庄鄉。
萬年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南庄晏鄉。
北安庄古塔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庄鄉。
東大河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庄鄉。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法華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鄉。
南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牛窪堡遺址 在武安市崔爐鄉。
邯鄲縣
黃梁夢呂仙祠 在邯鄲縣黃粱夢村,南距邯鄲市區10公里。
趙王陵 在邯鄲縣西北的三陵鄉和永年縣溫窯村一帶。
聖井崗廟宇 在邯鄲縣內。
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墓遺址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
永年縣
弘濟橋 在永年縣城東2.5公里東橋村西,東西橫跨滏陽河上。
朱山石刻 在永年縣合會鎮吳庄村北約1公里朱山頂上。
廣府城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
文廟大成殿遺址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
滏陽河西八閘 在永年縣東南西沿村。
元政治家、法學家價榮祖墓 在永年縣南周村。
豬山石刻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
仰韶文化遺址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和西陽城村。
古驛站、冉子祠、觀音閣 在永年縣城關西。
曲周縣
郭企之紀念亭 在曲周縣城。
館陶縣
卜子祠 在館陶縣西南河寨鄉,原為子夏講學遺址。
魏縣
清學者崔東壁墓 在魏縣城內。
舊魏縣古遺址 在魏縣城。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縣城。
唐鄭國公張公謹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
明太祖葛麗妃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
成安縣
元佛寺二祖塔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
鳳凰台 在成安縣北道東堡鄉。
毛澤東視察紀念室 在成安縣北部道東堡鄉。
趙長城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
「漢大儒大小戴故里」碑及冢 在成安縣東北北鄉義鄉。
大名縣
狄仁傑祠堂碑 在大名縣城東2.5公里的孔庄村北。
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 現藏大名縣石刻博物館。
朱熹寫經碑 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
古城牆和四門 在大名縣城內。
天主教堂舊址 在大名縣城內。
涉縣
媧皇宮 在涉縣城西北14.5公里鳳凰山上。
林旺石窟 在涉縣固新鎮林旺村清漳河北岸。
響堂鋪伏擊戰紀念碑 在涉縣響堂鋪村東南。
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在涉縣城西北4.5公里赤岸村。
清泉寺和固新拜古槐 在涉縣西南固新鎮。
清涼寺 在涉縣北青塔鄉。
蓮花寺 在涉縣東南關防鄉。
雞澤縣
會盟台 在雞澤縣東北吳官營鄉。
毛藻墓 在雞澤縣城隍鄉。
竇建德城遺址 在雞澤縣西南雙塔鎮。
邱縣
邱縣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
清真寺和漢墓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
明工部郎中邢倫墓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
曲周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
廣平縣
民族英雄紀念碑 在廣平縣東北西張孟村北。
雙廟 在廣平縣西南雙廟鄉。
肥鄉縣
平原君趙勝墓 在肥鄉縣南元固鄉。
李沆故里 在肥鄉縣西大寺上鄉北相公庄。
清古墓群 在肥鄉縣東北北高鄉。
漢代古墓群 在肥鄉縣西南大西韓鄉。
宋宰相李沆墓 在肥縣城永安街西段。
臨漳縣
鄴城遺址* 在臨漳縣城西南約25公里。
銅雀台 在臨漳縣三台村。
魏元帝曹奐墓 在臨漳縣西南倪辛庄鄉。
磁縣
北朝墓群* 在磁縣東南部漳河北岸。
北朝墓群出土陶俑之一,高約30厘米。
蘭陵王碑 在磁縣劉庄村東、北齊蘭陵王高肅墓前。
商代遺址 在磁縣東時村營鄉。
宋磁州古窯址 在磁縣西觀台鎮。
宋 磁州窯燒制—白釉黑花牡丹紋瓶
戰國講武城遺址 在磁縣東講武城鄉。
高歡墓 在磁縣城南關。
城隍廟大殿 在磁縣磁州鎮。
東魏、北齊古墓 在磁縣東北來村鄉。
北朝青瓷窯址 在磁縣北部北賈璧鄉。
磁州古瓷窯址 在磁縣西都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