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紀南城遺址

紀南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3:41:03

『壹』 郢的相關爭議

爭議一:楚都丹陽在何處?
丹陽是古代楚國初興之地.據《世本》(見《左傳》桓公二年孔穎達《正義》引)及《史記·楚世家》所記,早在商周之標,楚禽熊已居丹陽,並服屬於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時,胃熊的後人熊繹始受封為楚子,仍居丹陽.下至春秋初年遷鄧為止, .丹陽」作為楚國早期都城名稱,前後共達三百餘年。 而對於其所在地,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丹淅說,該觀點認為在丹江口和淅川一帶。淅川楚墓群的發現、發掘在向人們提示:楚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湖北沒有早期楚墓而多戰國楚墓,且楚國宰相的墓出現在淅川下寺,這說明楚國的始都在丹陽,即今天的淅川境內。考古發現印證了史書記載:「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即楚都於武王時才從丹陽遷往湖北江陵,楚文化的發展有一個從中原向江漢平原遷徙的過程。此外,在淅川春秋楚墓東約20華里的丹江口水庫內,在水位下降時,曾發現一座群眾稱之為「龍城」的古城遺址。城址的規模有七八萬平方米,但遺憾的是這個城址沒有進行過考古挖掘。
其二,枝江說。該觀點認為在宜昌枝江一帶。
爭議二 :楚國何時都郢?
楚國最早的國都在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後因與其他小國爭奪漢中之地,從丹陽遷到郢。楚國何時遷都至郢,後世人們爭執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種說法。
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說。清人宋翔鳳《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根據楚武王伐隨、代鄖的時間,斷定遷都時間應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開疆拓土,侵隨並開始經營漢東之地時。此說顯然在觀念上過於陳舊,沒有分辨「居丹陽」與「始部郢」的區別,實難信從。
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間說。石泉《楚都何時遷郢》一文,根據《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劉昭《讀漢書補注》引《荊州記》(江陵)縣東三里余,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經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紀南城。……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荒谷東岸有冶父城」的記載,推斷出上述結論。可是此三條材料,均未直接提到郢都,很難推斷出此時楚國已確立國都的結論。
其三,楚文王元年(前689)說。《史記·楚世家》載:「文王熊貲立,始都郢。」範文瀾在師國通史》第一冊中亦言:「東周初期,楚愈益強大,前7O4年,楚君熊通自號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貲遷都郢,有地千里。」此說只是沒有具體說明都郢於文王元年罷了。
其四,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O)武王崩、文王即位之時說。雖然《左傳·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寥伐楚師」,楚莫敖屈瑕「次於郊郢」的記載。但這時的郢,還只是楚人在幾次伐隨戰役中開辟的根據地,尚非楚之國都。《左傳·庄公四年》載,楚武王五十一年,武王死於代隨軍中,楚人與隨人「為會於江油而還,濟漢而後發喪」。發喪的地點當在郢或郊呈卜一帶。文王此時繼武王立,以後就可能一直住在郢,並未回丹陽,郢這才正式成為楚之國都。
由上觀之,武王徙郢說和文王都郢說,似異而實同。諸說中唯《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比較明確,但司馬遷的記載是否符合史實,尚待考古材料的證實。
爭議三:文王/武王徙郢在何處?
自楚文王/楚武王至楚昭王年間的郢都究竟在何處?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在今湖北江陵的紀南城。
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是不一致的。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掘材料,進一步考證了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石泉認為:
春秋、戰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後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張正明認為郢都先後有好幾個,文王始都郢,在今襄陽宜城境的楚皇城。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昭王出逃,後雖回郢,但楚吳戰爭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遷都於[若阝],而仍稱郢。幾年後,楚昭王又遷都於江陵,即紀南城,也仍稱郢。故楚國以紀南城為都,長達220年左右(張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鎬認為,「如果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實實在在地面對紀南城遺址的地層、遺址、遺物材料,它之絕非楚郢都當毋庸置疑」。所謂郢都,無疑是一座相當都城建制的城,……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前後的楚陪都,稱「[艹/喬戈]郢」。「真正的楚郢都應在漢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遺址(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

『貳』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長江上游: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新繁水觀音遺址
長江中游: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江西新干商代遺址、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玉蟾岩遺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田螺山遺址

『叄』 從荊州怎樣到紀南城遺址,坐幾路車

你如果在荊州城可以坐998路巴士,20路公交車,這兩路車都是都是在紀南城停車,因為回那裡是終點答站!如果你在沙市城區的話就應該先坐103路.101路.19路等多路車到荊州城再如上就可以到了!!!
注意:你如果是到紀南城遺址的話就上車後先跟司機或售票員提前說一聲!車票為3元!!!祝旅途愉快!!!

『肆』 魚糕的來歷

來歷:
傳說一:
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過江陵(荊州)一帶時,娥皇困頓成疾,喉嚨腫痛,想要吃魚但又討厭魚刺,於是女英在當地一漁民的指導下,融入自己的廚藝,為娥皇製成魚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復。舜帝聞之,大加贊賞。魚糕從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
傳說二:
春秋戰國時,紀南城(楚國國都,紀南城遺址在今荊州城北)南門外有一「百合鮮魚庄」,楚莊王某日郊遊游此魚庄偶食之而鍾愛,遂被引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出現在宮廷菜中,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補充:
魚糕又叫「湘妃糕」,是荊沙地區的傳統佳餚,在當地不管誰家請客擺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所以又叫頭菜、三鮮頭菜、合家歡。此菜以魚糕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黃花菜、黑木耳、玉蘭片等配料,紅燒而成,色澤艷麗,滋味各異,質軟鮮嫩。南宋末年,魚糕在荊州各縣廣為流傳,權貴宴請賓客,都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清朝時,凡達官貴人和有錢人家婚喪嫁娶、喜慶宴會,都必須烹制魚糕,以宴賓客。
魚糕,屬於魚糜類產品。魚糜類產品,是以各種海水魚魚糜或淡水魚魚糜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加工製成的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結構合理、安全健康的一類深加工食品,其食品類型有魚糕、蟹棒、炸花、魚糜麵包、魚肉火腿、魚香腸和蝦餅等模擬食品。這種產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作拼盤、壽司、火鍋的原料,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伍』 紀南城的考古發掘

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調查。1965年對城址進行勘探和測繪。1973年發掘南城垣水門。1975年開始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歷時4年。同時,由於農田水利建設,先後於1975、1976和1988年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配合發掘工作。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周長 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東垣北半部被襄(陽)沙(市)公路壓蓋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寬30~40米,頂寬10~14米。經鑽探和發掘,已發現城門 7座:東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門為3個門道,門內兩側有門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處均為水門,南垣水門主體建築系 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 3道門。水門缺口東側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環繞有護城壕遺址,一般寬 40~50米,最寬處達 100米,最窄處也有 10米。城內已探出東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東南處最為密集,當為宮殿區。其東側和北側還探出牆基遺址。東牆長750米,北牆長690米,寬約10米,相交成曲尺形,東牆外有壕溝。宮城內台基規模較大,分布有序,呈中軸線排列,最長的130米,寬100米,已發掘的宮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牆,並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內有古河道 3條與現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煉作坊區在城西南部。宮城以西的陳家台曾發現 2座鑄爐,爐底和附近還發現有錫渣、銅渣、鼓風管和殘陶范等。宮城北面的龍橋河兩側,曾發現窯址、水井以及牆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遺跡,並有大片瓦礫堆積,應是當時燒制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區。全城發現水井 500口以上,以宮城以北的龍橋河兩側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帶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遺留一大陶瓮,當為冷藏窖。
出土遺物以陶瓦的數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兩類,皆飾繩紋;瓦當有圓瓦當和半瓦當兩種,絕大多數為素麵,偶飾雲紋。陶器多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長頸罐等。建築材料除陶瓦、瓦當外,還有陶質空心磚、下水管道以及木質圓柱、方柱、板礎和銅質門環等。其他遺物有鐮、凹口鋤、斧、鑿、削、魚鉤和木身鐵口耒耜等銅鐵工具和鐵釜、銅帶鉤、銅兵器等。
城內西北部發現 2處墓地,已發掘的均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著大量楚墓,僅原江陵縣境內就發現楚墓群30多處,已發掘楚墓千餘座,經調查勘察登記,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 800餘座,從已發掘的幾座證實,絕大多數為楚墓無疑。城址近郊江陵縣境內已發掘的楚墓,少數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數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晚期之交,與遺址的堆積和出土遺物的年代基本一致。這大體表明了古城的繁榮時期。

『陸』 從荊州火車站(高鐵站)怎麼去紀南城遺址呢

最短路程不走高速
||全程 約24.3公里/43分鍾

顯示全部詳情荊州沙市站收起1. 從起點到荊沙大道1) 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沿燎原路行駛2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三灣路2) 沿三灣路行駛99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沙岑路3) 沿沙岑路行駛500米,過左側的中意電器約270米後,左轉進入豉湖路4) 沿豉湖路行駛450米,右轉進入荊沙大道收起2. 荊沙大道1) 沿荊沙大道行駛4.7公里,朝荊州古城/G318方向,稍向右轉2) 繼續沿荊沙大道行駛4.2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東環路3) 沿東環路行駛1.5公里,朝荊門/襄樊方向,直行4) 繼續沿東環路行駛4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環島5) 沿環島行駛70米,在第2個出口右前方轉彎進入G207

『柒』 郢刲 是什麼意思

郢城是楚國都城(現紀南城遺址),也是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郢城順丘陵地勢而建,北有紀山,西有八嶺山,東北與雨台山相鄰,東臨諸湖(廟湖、海子湖、長湖),氣候宜人,既無水患可慮,又可引水入城。
另指今郢城遺址,位於荊州古城東北3公里處。楚平王為防衛吳國入侵而修築。秦時為南郡治所,西漢為郢縣(王莽改稱郢亭)治所,東漢並入古江陵縣,城遂廢。
刲_網路
kuī 〈動〉宰殺,刺 [cut] 刲,刺也。從刀,圭聲。——《說文》 刲,屠也。——《廣雅》 刲羊擊豕。——《國語·楚語》 刲之刳之。——《禮記·內則》 司馬刲羊。

『捌』 荊州紀南城與郢城到底是什麼關系

楚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
郢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是秦代、漢代時期的遺址。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注意是郢,指郢都、紀南城,不是郢城)後,火燒楚國都城郢,在故址的東南3KM處修城置郡縣,是為郢城。為秦時南郡郡治所在地,西漢時置郡縣,王莽篡漢後城廢(此時南郡已遷至長江邊的荊州城,在郢城西南方3KM處,即今日荊州城所在地)

『玖』 紀南城的簡介

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從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遷都郢(紀南城)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後共411年中,楚國共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在此期間,楚國還先後統一了近五十個小國,勢力極大,全盛的時候,楚國的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南部,紀南城也成為楚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當時南方的第一大都會。
紀南城址規模宏大,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5.5公里,有的地段現在還存有高達6.7米的城牆遺跡,都是由夯土築成的,十分堅固。城的四周開辟有七座城門,已發掘的西垣北段城門有三個門道,兩側還有類似門房的建築遺跡。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處,是兩座水門。
城內夯土建築的台基十分密集,高低不等,有的高達6米。遺址內遍布古井、窯址等遺跡,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以及東周的文化遺物,俯拾皆是。在城內東南部發掘的東周時期的房屋,牆基長60米,寬14米,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宮殿建築的組成部分。城內的鳳凰山,在楚都徙陳(今河南淮陽)以後,成為秦漢的墓地,著名的西漢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均出土於此。
此外,在城址以外還有三個大的墓區,保存了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餘座。楚紀南城自被秦將白起攻陷後,就成為了廢墟。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曾經是當時疆域廣大,經濟、文化繁榮的國家。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除楚昭王一度遷都外,楚國在郢建都達四百年之久。經勘察及與文獻對照,郢都在今湖北荊州紀南城,規模大而豪華。《楚辭招魂》對當時的宮殿有具體描述: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台累榭,臨高山些。網戶朱綴,刻方連些。冬有突廈,夏室寒些。川穀徑復,流潺湲些。光方轉蕙,汜崇蘭些。經堂入室,朱塵筵些。砥石翠翹,掛曲瓊些。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篡組綺縞,結琦璜些。室中之觀,多珍怪些。離榭修幕,待君之間些。翡帷翠帳,飾高堂些。紅壁砂板,玄玉梁些。仰觀刻桷,畫龍蛇些。坐堂伏檻,臨曲池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蘭薄戶樹,瓊木籬些。譯成白話:樓上的欄桿有好幾層。台上又有台,館上又有館,建築在重重疊疊的高山上。小溪和大澗,處處水灣環,流水的聲音使得耳朵喜歡。門上掛珠簾,門楣雕花樣,冬天有暖炕,夏天好風涼。秋風搖著蕙花香,蘭花的香氣在春天盪漾。登上高堂,走進洞房,朱紅的席子,朱紅的床。雲母的房壁如鏡樣,玉器掛在玉鉤上。被上有真珠連翡翠,一般璀璨放輝光。房裡的珍奇玩好說不完。在洞房的帷幕里,等待你的空閑。翡翠的羅帷掛在高堂上,硃砂的板壁,黑玉的梁。雕檐畫棟走龍蛇,抬頭一看,金碧輝煌。堂前有欄軒,堂下有池堂,池中有菱又有荷,荷花正開放。。。坐在蘭花叢中,玉樹134為屏障①。
紀南城的遺址平面,東西4.5公里,南北3.5公里。城垣高出地面4-5米,北牆高至7米以上,城牆上部的寬,或為14米,或為12米,臨近城門的地方則縮至10米,夯土層厚約10米左右。城外有護城濠環繞,城門已發現五座,又有兩座水門。西垣北門的發現表明,城門有三個門道,中門道比兩側的寬一倍。城門的一側,往往有附屬的建築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門用四排木柱構築而成,也有三個門道,以便河水和船隻通過。紀南城的夯土台很多,初步探明的已有一百多處。東南是當時的宮殿區,夯土台基最為密集,占已探明的一半以上。在其東側和北側,又鑽探出斷續的宮殿遺址,全長1300米,寬9米,牆外並有濠溝。宮殿區的東部,台基分布得最有規律,南牆東段外折部分的城門之內,有10個台基一線排開。北端的43號台基最大,長寬均在120米以上,對峙兩側和前列的七個台基略小。這條中軸線的北面和西面,又有一系列較小的台基。43號台基左前方的30號台基,東西長80米、南北寬54米。發掘戰國前期的宮殿遺址,有成排的柱洞,63×14平方米范圍的隔牆以及散水、下水道等。城東北部和西南部是當時的手工業區,分別發現有制陶和鑄造的痕跡,那些地方也有夯土台基,但分布無規律。

『拾』 紀南城的學術爭議

楚文化的發源地楚國郢都,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在今湖北江陵的紀南城。湖北省專政協副主席、武漢大學歷史系教屬授、宋玉研究會名譽會長石泉,經過長期精心研究,認為楚國郢都不在紀南城,而在漢水中游的宜城縣南境。楚文化的發源地不在長江邊,而在漢水中游一帶。他認為,楚國郢都始建於春秋初期,地點在現在的宜城南境的平原上,當時地名也叫江陵,但不是現在所說的江陵紀南城。現在的江陵是楚國在春秋晚期建立的一個郡城。在今江陵紀南遺址並沒有發掘出春秋初期的文物,就說明當時江陵並不存在。而現在宜城南境的「楚皇城」,春秋時期的陶片等俯拾即是。
根據史實,六朝時期的江陵城曾有3次向南遷都(也有史料上說是8次遷都),前兩次南徙不遠,未出宜城南境。第三次才遠遷到長扛邊今江陵縣境。時間在公元555年。西魏大軍破江陵城,平毀之,盡掠居民人關為奴。後梁附庸政權連同都名一並遷到今長江邊的江陵縣北紀南城。因而,今扛陵作為都城始於公元555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