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書評
『壹』 關於西游記的讀後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游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峰,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並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斗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是講述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平凡的出生,與其在花果山,水簾洞的生活,後來,與師父唐三藏,師兄弟豬八戒,沙悟凈展開前往西天取經的艱辛旅途.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節是第二回-三星洞訪仙學道,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小章節,但孫悟空與菩提祖師之間的暗語互動卻令我印象深刻,也佩服行者的聰明伶俐,竟能知曉祖師給他的暗號,
並且學會了七十二便等通天本領.還有第二十三回-「唐僧八戒飲水懷胎」,哇!只是喝了河水,竟然就懷孕了,不論男女都會生呀!八戒的一句話「我的媽呀!這孩子從哪裡出來呀!」堪稱一絕,令我不禁捧腹大笑.幸好,後來悟空和悟凈兩人到了解陽山,和如意真仙大打一戰後,取得泉水,才消除了胎氣.
西遊記,真不愧是中國四大名著之ㄧ,真的非常好看.每一個章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驚險冒險,讓人不由自主的一頁一頁看下去.雖然大家都認為悟空法力高強,是最厲害的,但我卻有點不以為然.他法力高強是無庸置疑的,但我認為西天取經的旅途之所以會如此有驚無險的順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勞.不管怎麼說,西遊記真的很好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西遊記讀後感
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遊記讀後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西遊記的讀後感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這就是我讀《西遊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西遊記》讀後感
一部古老的神話故事,但卻引起了兒童的喜愛,那就是《西遊記》。小時候,我只是看動畫片與圖畫書。但現在,我不僅看與讀,而且還學會了思考。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著我們。或許由於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說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於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錶面,不了解人的本質。
我也很喜歡豬八戒。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單純但很可愛的人。他不會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卻有正義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他會奮不顧身地保護師傅的安全,而不考慮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動腦筋,但是人們覺得他笨的可愛。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怕敵人的膽量。不過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細考慮,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憑自己的實力去做。
總之,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哪怕是他們的短處也必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貳』 對西遊記的評論 簡潔點
1、《西遊記》是一部以拯救墮落的人心與人精神為鵠的作品;《西遊記》也是一部描寫反貪題材的作品。——劉戈
2、《西遊》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謝肇浙
3、《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胡適
4、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於游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魯迅
(2)西遊記書評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戲,十本,240出。
《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里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西遊記》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十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
第九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十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志》(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
1912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10、11、12三回的譯文。12年後,即1924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參考資料
網路-西遊記
『叄』 西遊記書評1000字
《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字汝中,號射陽山人,明代人。
《西遊記》,長篇章回體長篇神話小說,是神怪小說中成就最高、最受喜愛的小說,但這部作品並非全無依傍,它有著歷史真實的影子,即唐貞觀年間玄奘遠出西域取經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唐僧取經的故事、經民間文藝演出,成為以後小說的素材來源。現在《西遊記》是根據明代萬曆年間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作品藉助編撰的神話人物和神話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渴望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思想。
小說所反映的主題:諷刺批判社會現實的黑暗,歌頌悟空的敢於斗爭,善於斗爭,不為強權,樂觀頑強的精神,同時也告訴人們必須經歷艱難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成功。
『肆』 有哪些評論西遊記的著名文章啊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
——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
——(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
——(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
——《法國大網路全書》
似庄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系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伍』 西遊記的書評怎麼寫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作品。在他的妙筆下,一個個人內物寫得性格鮮明,活靈活現。《容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小說。他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豐富的幻想世界。
書中介紹了 、豬八戒(悟能)、沙和尚(悟凈)和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孫悟空機智勇敢,一心為了師傅著想,會七十二種法術。每當師徒遇上妖怪,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保護,渾身充滿正義感,也讓妖怪聞風喪膽。這種精神令我敬佩。
二師兄豬八戒憨厚老實,貪生怕死。卻有一顆正義之心。吳承恩把他寫的幽默風趣,為人正直。也一直為了師傅,他吃苦耐勞,忠心耿耿,也讓我豎起大拇指。
沙師弟在整本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戰鬥力不強,一路上為師徒遮風擋雨,第一個想到師傅,十分善良。粗壯的外表卻有著善良的心,不怕苦,不怕累。
還有唐僧,一心向佛,善良忠誠,為他人著想。他有著明確的目標————取經。在故事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大局著想。吳承恩不僅把幾位師徒主人公描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而且妖怪外貌、場景描寫得十分細致。
《西遊記》中,我看到了許多發揚正義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陸』 要一篇完整的書評,西遊記的
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和《水滸傳》、《三國演義》相似,是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變才形成的。
《西遊記》的故事源於唐僧玄奘隻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史實。玄奘歸國後,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取經途中的艱險和異域風情。而玄奘另兩名弟子慧立、彥悰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對取經事跡作了誇張的描繪,並插入一些帶神話色彩的故事。
此後,隨著取經故事在社會中廣泛流傳,其虛構成分也日漸增多,並成為民間文藝的重要題材。在戲劇方面,宋之南戲有《陳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雜劇有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元末明初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天大聖》、楊景賢的《西遊記》。這些劇作與小說《西遊記》的關系難以確定,但足以證明取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情況。話本中,元代刊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較早的一種。
它篇幅不大,宗教色彩濃厚、情節離奇而比較粗糙,但已具備了《西遊記》故事的輪廓。書中有猴行者化為白衣秀士,神通廣大,作為唐僧的保駕弟子,一路降妖伏魔,這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雛型,而書中的深沙神,則是《西遊記》中沙僧的前身,但還沒有豬八戒。
比較完整的小說《西遊記》,至遲在元末明初已經出現。
原書已佚,但《永樂大典》13139卷「送」韻「夢」字條下引《夢斬涇河龍》故事,標題即為《西遊記》,其內容與現存百回本第九回前半部分基本相同。古代朝鮮的漢語教材《朴通事諺解》中也概括地引述了「車遲國斗聖」故事的片斷。書中還有八條注文,介紹了取經故事的主要情節,與今傳百回本《西遊記》十分接近。其中已有孫悟空出身和「大鬧天宮」的故事,而且由「魏徵斬龍」過渡,與取經故事連接。人物方面,深沙神已演變為沙和尚,並出現了黑豬精朱八戒。據此可以推測,元人的《西遊記》已具有相當規模,並奠定了百回本《西遊記》的基本骨架,只是描寫還不夠精細。
現存《西遊記》的刊本,以明萬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為最早,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後來版本,或有誤署丘處機撰的,然未有署吳承恩者。明天啟《淮安府志》著錄吳承恩的著作,有《西遊記》一書,清人吳玉搢、阮葵生等據此推斷吳承恩即是百回本小說《西遊記》的作者。後又經魯迅、胡適的肯定,此說被普遍接受。但國內外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淮安府志》所著錄的吳承恩《西遊記》是否就是今存百回本小說《西遊記》,尚需作進一步證明。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年輕時以文名著於鄉里,卻屢試不中,中年以後才補為歲貢生,授長興縣丞,不久辭歸。所著詩文大都亡佚,後人編訂成《射陽先生存稿》四卷。
《西遊記》是一部充滿幻想、情節離奇的小說,容易作出附會的解釋,清人所論,「或雲勸學,或去談禪,或雲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近時研究者,又有從「反映農民起義」或「反映市民階層的斗爭」立論的。但應該看到,《西遊記》只是一部神話小說,而不是什麼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一般不懷偏見、不刻意穿鑿的讀者,也只是從其中得到一種娛樂性的、馳騁幻想與詼諧嘲戲的快感。
當然,這樣說只是指出小說中並沒有深隱的特別用意,而不是指它與現實人生無關。一部小說的趣味,總是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氛圍與人生喜好;甚至,愈是拋開生硬的理性觀念來寫作,這種反映愈是自然真實。《西遊記》的形成過程很長,但其中有兩個階段是最重要的。一是它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它最後完成的明嘉靖中後期。而這兩個時期的共同特點,是社會思想開放活躍,市民階層的力量處於上升狀態,作為主要面向市民的通俗讀物《西遊記》,其趣味與這種背景關系甚大。
《西遊記》中包含著兩個基本的文學母題和相應的兩個故事結構,相互重疊地構成小說的總框架。第一個母題關繫到人性的自由本質與不得不接受約制的矛盾處境,在小說中表現為孫悟空從無法無天、絕對自由的狀態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門正道的過程。不過小說中對孫悟空難以拘束的一面表現得更多些,這可以說作者在感情上對人性嚮往自由的一面有更大興趣。第二個母題是所謂「歷險記」式的,它在古今中外的虛構性文學中最為常見(如荷馬史詩《奧德賽》即屬於這一類型),這種故事除了便於展開離奇的情節,也寓涵著人必須歷經千難萬險才能獲得最終完善和幸福的意義。在小說中,它表現為孫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過程。孫悟空的藝術形象,在兩個故事結構中都占據著核心地位,通過這個神話英雄,寄託了人們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為這是一部幻想性的神話小說,它比現實題材的小說能夠更充分地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慾望。
從開頭美猴王出世到大鬧天宮失敗,共七回的篇幅集中描繪了孫悟空的基本形象。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他學會了高強的本領,能七十二變,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他闖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鬧冥司一筆勾掉生死簿上的姓名。於是他在花果山上自在稱王,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無法無天,歡歡喜喜。這是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是在神話中才能形象地表現出來的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幻想。此後天宮里的統治者對他不放心,玉皇大帝聽了太白金星的主意,招他上天做個弼馬溫。他本來也做得有滋有味,但聽說這官職原來是那麼低下,便怒火頓生,打出天宮,回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 「齊天大聖」。玉皇大帝發兵征剿失敗,只好認可他自封的尊銜,於是他又「喜地歡天」,在天宮里快活。等到他得知王母的蟠桃會居然沒有他這個「齊天大聖」的位置,又覺得受了騙,遂攪散蟠桃會,偷吃兜率宮金丹,回到花果山。這些情節,反映出人們要求個人的權利、地位、尊嚴得到尊重的強烈願望。
之後孫悟空與玉皇大帝再次派來圍剿的天兵天將展開了大決戰,只是在西天如來、東海觀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宮力量的聯手鎮壓下,終於遭到失敗。他一而再地大鬧天宮,並不是有意要對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的天宮的統治秩序發起挑戰,而只是因為自身的自由遭到了威脅。但當他為維護自由而進行反抗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叛逆性,甚至說出「五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可以說,徹底的自由、生活慾望和個人尊嚴的充分滿足、反抗一切壓制,這在現實環境中雖然不可能實現,卻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只要社會思想較為開放,它便會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西遊記》的前七回,正是以神話形式滿足了人們內在心理中這種不盡合理卻根深蒂固的嚮往。當然,人性的實際處境使小說不可能始終在這一方向上發展,孫悟空的失敗,多少具有一種象徵意味,即恣野的人性不可能不受到現實力量的約制。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作為過渡,轉到唐僧方面,交代取經緣起。自第十三回起,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門,在八戒和沙僧的協助下,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在這里,兩大故事結構相互重疊。就前者而言,小說寫出了嚮往自由的人性在受到強大的約制時的矛盾狀態。在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並未改變其基本的性格特徵:他仍然以 「齊天大聖」自居,動輒向人們誇耀自己闖地府、鬧天宮的光榮歷史;他照舊桀驁不馴,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尊神放肆無禮,對較受他尊重的如來佛和觀音菩薩也常顯出一副「憊懶」相,咒觀音「該她一世無夫」,譏笑如來是「妖精的外甥」;當唐僧冤屈他,將他趕出取經隊伍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取下「禁箍咒」,恢復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佛法無邊」,「禁箍咒」牢不可破,他又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在與妖魔斗爭發生困難時,他還常常求助於如來、觀音、老君乃至天宮的神將。就後者而言,孫悟空在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保護唐僧取得真經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他的機智英勇和廣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他因此也使自己獲得 「正果」,在災難的磨煉中使人生得到凈化和完成,從一個天地精氣所生的野神成為「斗戰勝佛」。
魯迅在駁斥清人對《西遊記》的種種穿鑿附會之說時,曾提出這部小說「實出於游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看法。小說中兩大「母題」及相應的故事結構,當然可以說包含著象徵性意蘊,但這種意蘊,是小說在其漫長的形成過程中,與現實社會、現實人生自然而然發生的內在關聯,而不是有意識地把故事作為一種理性認識的隱喻來寫成的。這部小說直接的創作目的,還是為了提供娛樂,給讀者以閱讀的快感,而作者的思想又是相當自由活潑,所以小說中一本正經的教訓甚少,戲謔嘲弄的成分卻十分濃厚。那些庄嚴尊貴的神佛,在作者筆下時常顯出滑稽可笑的面貌。玉皇大帝的懦弱無能、太白金星的迂腐而故作聰明暫且不論,像觀音菩薩在欲借凈瓶給孫悟空時,還怕他騙去不還,要他拔腦後的救命毫毛作抵押;就是在西天佛地,因唐僧「不曾備得人事」,阿儺、伽葉二尊者便不肯「白手傳經」,使唐僧只得交出紫金缽盂。而如來居然堂而皇之地為這種敲詐勒索行徑作辯護,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空取。向時眾比丘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老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佛祖在這里竟成了斤斤計較的生意人。這些游離於全書基本宗旨和主要情節的「閑文」,不僅令人發噱,而且表現出世俗慾念無所不在、人皆難免的意識,和以庸常的觀念看待神聖事物的態度,這裡面透露著商業社會的氣息。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神話為素材的文學創作一向不夠發達。《西遊記》立足於民族文化,又吸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以豐富的藝術想像力,描繪出一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創造出許多離奇的神話故事,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鮮明生動的神話藝術形象,不僅填補了中國文學的一種缺陷,而且體現了中國文學在一旦擺脫思想拘禁以後所產生的活力,這在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西遊記》中的藝術形象,既以現實的人性為基礎,又加上作為其原形的各種動物的特徵,再加上浪漫的想像,寫得生動活潑,令人喜愛。如孫悟空的熱愛自由、不受拘束、勇於反抗等特點,體現著人性的欲求,這已經在前文作了分析。
而他的神通廣大、變化無窮,則是人們自由幻想的產物;他的機靈好動、淘氣搗蛋,又是猴類特徵和人性的混合。
豬八戒的形象也頗值得注意。他行動莽撞、貪吃好睡、懶惰笨拙等特點,既與他錯投豬胎有關,又是人性的表現。自然,豬八戒也有些長處,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從不屈服,總記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帥」下凡等等。但他的毛病特別多,除了上述幾項,他還貪戀女色,好佔小便宜,對孫悟空心懷嫉妒,遇到困難常常動搖,老想著回高老莊當女婿,在取經的路上,還攢著一筆小小的私房錢。他在勇敢中帶著怯懦,憨厚中帶著奸滑。豬八戒的形象,體現了人類普遍存在的慾望和弱點。但在作者筆下,這一形象不僅不可惡,而且很有幾分可愛之處。比較孫悟空的形象多有理想化成分,豬八戒的形象更具有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實性,讀起來讓人覺得親切。
這一種人物形象,是過去的文學中未曾有過的,他的出現,顯示出作者對於人性固有弱點的寬容態度,也顯示了中國文學中的人物類型進一步向真實、日常和復雜多樣的方向發展。
其實,就是《西遊記》中諸多妖魔鬼怪,也並不盡然是丑惡恐怖的。作為一部娛樂性很強的神話小說,作者顯然不取一種嚴厲的道德評判態度。所以,神佛固時有可笑,妖魔也時有可愛。好些妖魔原本是從天界逃脫出來的,到了人間逍遙上一陣,做些惡事,或完成其風流宿緣,仍又回天界勤修苦煉,這與豬八戒、沙僧的經歷並無根本的區別。像黃袍怪愛百花羞公主,羅剎女因母子分離而痛恨孫悟空,都很合乎人情。所以這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也讓人讀得饒有趣味。
此外,《西遊記》雖是由眾多零散故事傳說匯聚成一部大書,但經過再創作,結構卻相當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詼諧,靈動流利,善於描寫各種奇幻的場面,都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西遊記》問世後,萬曆年間曾出現朱鼎臣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十卷、楊志和的《西遊記傳》四十一回,大抵屬於刪節兼有改編的性質,都很粗糙。另有《後西遊記》、《續西遊記》等續書,也談不上什麼成就。明末董說的《西遊補》較有名,但他是借神話情節攻擊當代政治與士風,在藝術方面也並未怎麼留意。
『柒』 西遊記讀後感
到了秋冬季節,很多人反映自己的腳後跟總是特別容易乾裂,甚至感到疼痛,影響了正常的步行。 這個時候秋冬腳後跟干是因為天氣乾燥嗎?
反映身體健康問題嗎?
為什麼“腳後跟”容易干或者脫皮?
其實不僅僅是秋冬的腳後跟,其他時候腳後跟容易乾裂的情況下,很可能和糖尿病等疾病有關。 如果患有糖尿病的人體內的血糖值不平衡,皮膚就容易乾燥,腳後跟容易乾裂。
所以,在你一段時間內發生這個問題時,如果排除了上述三種情況,我建議你立即去醫院進行檢查確定診斷
『捌』 西遊記的評論
西遊記〉中的人物
〈西遊記〉中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對他們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豬·嚴師·忠僧。這,也是我們經常評論的話題。
(一) 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西遊記〉唐僧師徒去過的地方
《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描寫了師徒四人在迢遙的西方途上與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富有叛逆性的英雄。他本是破石而生的猴子,一出世就使天上的玉帝也為之震驚。他發現了花果山水簾洞,為群猴找到了「洞天福地」,並尊為美猴王,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還去「雲游海角,遠涉千里」去訪師學道,學一個長生不老之法。由於他聰明勤奮,終練就一身好本事,會七十二般變化,能一筋頭翻十萬八千里。後來,他冥冥中還知道有閻王爺管著,就大鬧地府,勾銷了群猴的名字。為取武器,他下龍宮,攪龍王獻出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能隨意變大變小的「如意金箍棒」;唐僧——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被人視為有德行、有禪心的高僧,長得相貌堂堂,豐姿英俊,身穿佛門錦斕異寶袈裟,手執九環錫杖,好似「活羅法下降,活菩薩臨凡」;豬八戒——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獲罪被貶,錯投豬胎成妖,以相貌為姓,官名叫豬剛鬣,後隨唐僧西天取經,法名悟能,又叫八戒,是使人感到可笑、可惱人物。師徒四人從唐都長安出發,遭遇了千難萬險,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故事以時間為經,以具體磨難為緯,由近而遠,環環相扣。他們歷時十幾年,行程幾萬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師徒四人最終到達了印度,取回真經。西天取經可以說是一次傳奇的萬里長征。
那麼,唐僧師徒四人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呢?書中告訴我們,他們走過了雙叉嶺、蛇盤山、鷹愁澗、觀音院、黑風山、高老莊、雲棧洞、浮屠山、黃風嶺、流沙河、萬壽山、五庄觀、黑松林、平頂山、蓮花洞、黑水河、三清觀、車遲國、通天河、沉水宅、金兜洞、女兒國、落伽山、火焰山、祭賽國、木仙庵、小雷音寺、駝羅庄、朱紫國、麒麟山、盤絲洞、濯垢泉、黃花觀、獅駝嶺、比丘國、無底洞、滅法國、鎮海寺、玉華寺、豹頭山、玄英洞、青龍山、布金禪寺(天竺國)、雷音寺、御花園。
吳承恩敘述的這三十多個地名中,有的是真實的,但大多數是虛構的,在這些真實的地名中,五指山尤其引人注目。
五指山——
如來佛的手掌——五指山十分有名,當年孫悟空一個筋斗來到了天涯海角卻怎麼也沒想到仍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真的有五指山嗎?通過調查,我得知:五指山所處的五指山市位於海南省中南部腹地,平均海拔316米,總人口1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7萬人,市區人口5萬人,總面積1168平方公里,下轄沖山、毛陽、南聖、番陽4個鎮和暢好、毛道、水滿、保國和紅山5個鄉及國營暢好農場。境內象徵海南島的五指山,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點,市區有太平山旅遊區,黎苗風情觀光區、黎錦生產基地和民族博物館。五指山市還是黎族苗族歌舞表演和工藝品製作的主要發源地,是每年三月三慶典的最主要場所,旅遊業已成為最具生機、最富活力的優勢產業。五指山市境內森林覆蓋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野生水滿茶,五指山蘭花100多種,野生動物524種,佔全國動物總數的2%,許多生物物種屬五指山區所獨有,是天然的動植物園。
評論
孫悟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我認為,孫悟空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遊記》的情節發展史就是孫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發展史。作品是圍繞著孫悟空如何戰勝各種妖魔鬼怪險阻艱難來結構全文的。在眾多人中,孫悟空也是最惹人喜愛的。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孫悟空,訪師求道,學得了超常本領,而後闖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鬧天宮推翻了金鑾寶殿,這個天真爛漫的孫悟空的身上有著獨特的個性。
現在我們把孫悟空的個性分為四個板塊,然後進行點評、分析。
一、闖龍宮取金箍棒——無拘無束。以下是有關摘記:
猴王到龍王那想要臆見得心應手的兵器。他看見了那定海神針,然後又對天光看處,上
有「如意金箍棒」一行字,且那金箍棒可大可小,並道:「你都站開,等我再叫他變一變看。」
在這段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獨來獨往,充滿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
二、入地府撕生死簿——無拘無束,調皮。摘記:
孫悟空打了閻羅王差來的勾死鬼,揮動金箍棒,一路打了森羅殿,並強行勾銷了生死簿
上同類的名字,然後摔下它道:「了帳,了帳,今番不歸你管了!」
他調皮是猴子的天性,且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
三、鬧龍宮——無所畏懼。摘記:
孫悟空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
人吃了能與天同壽」的熟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餚異品,偷食了個飽。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大鬧天宮這個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四、取經路上——精明頑皮,愛作弄。摘記:
(1)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成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豬八戒。
(2)孫悟空為救烏雞國國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開始硬是不給,討價還價。可最後還是拿出一顆。悟空假裝要嘗嘗,試試真假,一口吞下。
孫悟空天資聰明,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他雖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經,但仍有猴性。
作為全書的主人公,孫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充沛的生命力及勇敢、智慧和毅力於身。在他的身上,閃耀的是英雄的風采,凝聚的是自由勇敢的靈魂,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他生來就不服天地管。這也常常造成了師傅誤解,因而屢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這更突出了他的個性,使他同古代小說中描寫的其他英雄人物有了明顯的區別。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
『玖』 西遊記讀後感
為什麼說真正看懂《西遊記》的人寥寥無幾?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你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
師徒四人各有真意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小孩子是根本讀不懂《西遊記》的。《西遊記》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只是一個人!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嗎?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嗎?)。所以說,孫悟空是心的弟子。
修路路上煉心、除心魔
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於天堂地獄,善惡之間穿梭。《楞嚴經》上說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有七十二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黃帝八十一難經》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之則如綉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嗎?
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反而讓孫悟空煉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悟空,象徵著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一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
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正好是靈山的距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心的一個念頭就到了!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實指的就是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真正的靈山,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還有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唐僧聽不懂啥意思,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悟了。「定心真言」緊箍咒能定心,讓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後,也就歸正了那顆七十二變的心。
孫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在原著中,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孫悟空打死了六根,說明六根清凈乃取經之本。
白龍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收伏小白龍是達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堅定,沒有到不了的靈山。後來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這個最完美的團隊就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齋前經常在地上劃一個圈,這是心給人定下界限,但人的身體(唐僧)總是會被慾望(豬八戒)牽著走!於是人(師徒幾個)就容易離開內心(悟空)設定的界限(劃的圈),於是一出界便遇上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領著人(師徒幾個)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說的就是去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個妖怪都是有含義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個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個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間那些牽絆人的東西。西天取經的過程就是一個人除心魔的過程。師徒五人在取經路上不斷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斷戰勝心魔!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燒了觀音禪院,於是出現了阻礙他成佛的心魔,於是黑熊怪就來了。
妖魔各自有深意
牛魔王也是心魔,紅孩兒、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頭上的火焰。牛魔王與悟空為結拜兄弟,所以發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孫悟空踢下一塊火磚,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爐後為出一口惡氣而放的,到頭來卻燒傷了自己。火焰山這一難是由孫悟空早年頑空之心所生,所以說「牛王本是心猿變」,要「打破頑空參佛面」,在這里孫悟空剪除了頑空之心。
紅孩兒象徵著仇恨之火,一個人活在仇恨中,到頭來只會燒傷自己的心(紅孩兒燒傷了悟空)。此外,紅孩兒還象徵著「赤子」,我們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燒毀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薩保住了)。
黃風怪會吹三昧神風,他代表社會風氣,社會風氣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一個人的情、愛、欲,心將它們全部打死,說明在人生路上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讓其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此外,白骨精也象徵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慾望(所以豬八戒開始挑撥離間),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人總是會被世間種種美麗表象所迷。
金錢(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難以逃脫。作者將這個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用幌金繩把孫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蘆把孫悟空封住了。後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個黃眉怪用金鐃把孫悟空封住了,金鐃這個法寶也象徵金錢,錢財把心困住。
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就像蜘蛛結的網一樣,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絲)生情,被情絲纏繞。蜈蚣精身上有千隻眼睛,乃是人眼所見的各種物質慾望的象徵。
蠍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蠍子一樣會勾人,所以師徒幾個都敵不過她。
真假美猴王,一個真心向佛的悟空擊敗了一個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實是自己的兩種意志互斗,是一個人的兩顆心。書中很明確說到這一難是由師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孫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豬八戒不肯說情的「嫉妒之心」,沙和尚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須除掉第二顆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孫悟空被打死了,師徒幾人才得以繼續上路。
在比丘國,鹿精要吃一千個小孩的心,象徵「多心」。孫悟空變做假唐僧,比喻這時的唐僧和悟空合二為一,他剖開自己的肚皮滾出了一堆心來,也是象徵「多心」。我們常說「心頭鹿撞」,人有「二心」就會生出災禍,更何況這多心。收服了這個鹿精,心頭也就沒有鹿撞,「多心」就會變成「一心」,一心一意能成功。
悟空三兄弟好為人師,在玉華州收了國王的三個兒子為徒弟,教他們習武。好為人師,不謙虛,因此惹出一窩獅子精。獅者,師也。
九靈元聖是西天路上最厲害的妖怪之一,是一隻九頭獅子,可擒孫悟空。九頭獅子象徵「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個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聖,九思成聖,所以叫九靈元聖。
師徒在寇員外家裡借宿,遭遇打劫,寇員外被強盜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獄。寇員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盜,因為善惡不過是一念間。最後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後,離真理也就不遠了。
結束旅程即顯成果高低
對唐僧師徒而言,歷經磨難,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終於到達靈山了,也就成佛了。對一個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魔障消滅,即見靈山。
最後心(孫悟空)被封為斗戰聖佛,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只要懂得約束自己的內心,終可成功。身體(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經。情慾(豬八戒)被封為凈壇使者,情慾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終只被封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因為本性像金一樣珍貴。意志力(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護法,我們要時刻捍衛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為護法。
至於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國家裡所發生的荒誕怪事則是對當時社會的辛辣諷刺。獅駝城是一個巨大的妖精王國,也是黑暗時代的一個巨大折射。
最後佛祖之所以給師徒無字經,是因為無字經才是真經,無字經的「經」是「經歷」的意思,這一路上的「經歷」才是更重要的「經」,遠遠勝過那些個文字。一個人,若在經歷世間一切事之後,依然能保持一顆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堅定不移,寓為金剛,既然心已成金剛,那麼心頭(悟空的頭)上的金剛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經典,正為《金剛經》。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同一段文字,他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比如《西遊記》,同一個人在幾歲時讀和二十幾歲讀,他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再過二十年再讀,體會又會不同。
可惜,看懂《西遊記》的人實在太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拾』 關於西遊記的評論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她那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在世界上極負盛名。我們連雲港人也因有那美麗的花果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因此,我們對吳老先生筆下的各類人物便有著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和尚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我們經常評議的話題。
(一)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我們家鄉的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讀罷《西遊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閃現在眼前,一部《西遊記》,留下了一個個美麗的傳說。在我們家鄉的雲台山上,有逼真的八戒石,有象形的沙僧挑擔,有頑皮的猴頭在眺望……一個個自然逼真的《西遊記》人物造型,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他———神秘的大自然為我們的家鄉創造了美麗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