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遺址
『壹』 請問一下、歷史上黃國存在了多少時間
答:中文名:黃國 建國時間:公元前2148年 滅亡時間:公元前648年 國姓:嬴姓黃氏 亡於:楚國
『貳』 黃國古城的簡介
遠古時代的中華大地,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都城。黃國古城建立在今河南潢川縣隆古鄉政府所在地,是黃姓的祖根聖地,也是古黃文化的文史館。經過三、四千年的風雨摧殘,故黃國都城現只有殘牆斷壁、夯土陶片。古城遺址位於淮河之南,潢河之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國都城,也是全國罕見的春秋古城遺址。
她形成於黃族定居於此地的夏朝初期,後來逐漸增添一些防護性建築,到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已經是淮河岸邊一座恢宏的城池。
如今,古城遺址的城垣尚在,周長6770米,略呈長方形,城內面積2.814平方公里。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5米的宮殿遺址社區,周圍世代民眾稱之為「黃君台」、「黃孫台」、「黃君廟台」。台上有一「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稱為「神池」。
『叄』 黃帝城遺址的景區是什麼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晉、蒙四省市交界處。是北京的北大門,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張家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主要景區有黃帝城遺址、大境門、天鵝湖、雞鳴山、宣化文化古城、暖泉古鎮等。黃帝城遺址:位於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鎮水磨村,是中華三祖黃帝、炎帝、蚩尤三族部落在涿鹿之野留下的遺址遺跡。整個景區包括中華三祖堂、黃帝泉、軒轅湖、黃帝城遺址、中華合符壇五個中心景點,還有港土歸根碑、澳土歸根碑、華表、五十六民族圖騰柱、九龍騰飛柱等景觀
大境門:位於橋西區西太平山,是張家口的標志性建築。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中國長城四大名關」,被譽為中國「萬里長城第一門」。這段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肆』 黃國古城具體位置 在隆古哪個位置
遠古時代的中華大地,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都城。黃國古城建立在今河南潢川縣隆古鄉政府所在地,是黃姓的祖根聖地,也是古黃文化的文史館。經過三、四千年的風雨摧殘,故黃國都城現只有殘牆斷壁、夯土陶片。古城遺址位於淮河之南,潢河之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國都城,也是全國罕見的春秋古城遺址。 她形成於黃族定居於此地的夏朝初期,後來逐漸增添一些防護性建築,到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已經是淮河岸邊一座恢宏的城池。如今,古城遺址的城垣尚在,周長6770米,略呈長方形,城內面積2.814平方公里。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5米的宮殿遺址社區,周圍世代民眾稱之為「黃君台」、「黃孫台」、「黃君廟台」。台上有一「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稱為「神池」。 在東西城牆外,有四處制陶作坊、兩處制銅作坊遺址,周圍散布著西周、春秋時期的各種陶片、銅渣、殘破銅片,以及戈、矛劍等兵器殘片。從遺址的情況看,黃國古城的手工業作坊主要布局於城外,也說明黃國的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且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經專家論證,故黃國城垣和黃君台均系由黃色、黃褐色硬土多層夯築鋪墊而成,三、四千年前的黃國人能夠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說是豐功偉績。還有更令考古專家振奮而又迷惑的是城內的水井。據當地民眾傳說,城內有72眼「蓮花井」,今已發現、清理了15眼。井分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與現在的井無異;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貼上一夾砂陶制的圓筒作井壁;木圈井則採用直徑較大的圓木對劈,鑿空中部後置於井坑內;竹圈井即採用竹子編織成筒形置於井坑內,既保持了水的清潔,又加固了井壁。 由於各種原因,黃國神秘的面紗尚未完全撩開,城北大片磚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區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蘊,還有待今後逐漸趨認識。 隆古鄉位於潢川縣城西北部,全鄉土地總面積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萬畝,人口2.87萬人,轄隆古村、隆古鄉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謝圍子村、張庄村、高稻場村、王圍孜村、堡孜口村、吳庄村、中心村、徐庄村、高營村、馮樓村12個行政村,228個村民組。
『伍』 黃國的地理位置
以黃國都城為中心的黃邑地區,地處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邊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陸交通方便,農業發達,人民豐衣足食。當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麻、魚鱉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是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魚米之鄉。
據歷史資料記載,顓頊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陽一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段,社會總人口少,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所繳的賦稅和貢品不足於統治者的特殊生活費用。帝王的子孫人數太多,必須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孫到全國各地為小王侯,食邑當地,由當地人民的賦稅和貢品,供給王子王孫的特權階層的生活。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世襲相傳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
黃國故城位於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遺址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椐考古專家考證,黃國故城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規模。城址呈長方形,周長6720米,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現存城牆系用黃土夯築而成,城牆高處為7—8米,低處為4—5米,基寬59米,上寬10—25米,如今尚存三處城門豁口,其牆之厚、路之闊、基之固,均可見當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遺址內,仍遍布著陶片、瓦當和多處青銅器作坊遺址,從這里曾鑄造出許多精美作品,僅在今潢川、光山等當年黃國疆域內出土的黃國青銅器就有800餘件,其中有銘文的為38件,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黃太子伯克盤、黃父盤、黃君簋、叔單鼎4件青銅器,均出土於潢川,被郭沫若收錄入其所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盤山收集到一批青銅器,其中的銅鐳肩部有「黃孫須子亞伯」銘文。銘文中所提「黃孫」就是黃國貴族;「須子」即須頸子,是亞伯臣的稱號,由此又證明黃國在今潢川。
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今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盪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跡盪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陸』 黃國故城的介紹
黃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潢川縣城西約6公里的的隆古鄉,是河南省保存較內為完整的一座春容秋時期諸侯國都城。黃國故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其城牆長度:東牆1650米,西牆1550米,南牆1800米,北牆1720米,周長6720米。城門遺跡有3處,城牆系夯土築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遺物。1975年發現青銅禮器和兵器。黃國故城遺址已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和《中國名勝辭典》,1998年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黃國故城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柒』 黃國古城的說明
在東西城牆外,有四處制陶作坊、兩處制銅作坊遺址,周圍散布著西周、春秋時期的各種陶片、銅渣、殘破銅片,以及戈、矛劍等兵器殘片。從遺址的情況看,黃國古城的手工業作坊主要布局於城外,也說明黃國的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且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經專家論證,故黃國城垣和黃君台均系由黃色、黃褐色硬土多層夯築鋪墊而成,三、四千年前的黃國人能夠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說是豐功偉績。還有更令考古專家振奮而又迷惑的是城內的水井。據當地民眾傳說,城內有72眼「蓮花井」,今已發現、清理了15眼。井分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與現在的井無異;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貼上一夾砂陶制的圓筒作井壁;木圈井則採用直徑較大的圓木對劈,鑿空中部後置於井坑內;竹圈井即採用竹子編織成筒形置於井坑內,既保持了水的清潔,又加固了井壁。
由於各種原因,黃國神秘的面紗尚未完全撩開,城北大片磚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區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蘊,還有待今後逐漸趨認識。
『捌』 歷史中黃國是指什麼
黃國文獻黃國文獻:嬴姓侯國,東夷少昊的後裔,是黃夷的後代。《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系。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黃國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
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 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消 [編輯本段]黃國歷史黃國歷史[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黃國。《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約傳衍五十代黃國裔孫,春秋末年被楚國吞並,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一代傳一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黃國從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存在了1500年黃國國君大廉字太康約延續繁衍50代子民。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並以後,黃氏宗族存在了一千五百年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中華民族中的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
黃國都城舊址建在今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里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牆用灰沙夯土築成,牆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盪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跡,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跡盪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今天黃國都城舊址的土地上,只是一片田野百植,小汽車才能在田野間的機耕路行馳,轉彎掉頭時還要開足馬力上天池的小山崗上面掉轉車頭回家。近年國內新編的族譜和有關黃姓書籍所描寫的美境和什麼「黃國出土文物博物館」之類的言詞都是廢話,都是導誤黃氏宗親的不實之詞。
以黃國都城的潢川縣為中心的黃邑地區,地處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邊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陸交通方便,農業發達,人民豐衣足食。當地農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是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魚米之鄉。看今朝潢川縣的農業生產的優勢環境條件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聯想起四千多年前顓頊帝為什麼要分封自己的曾孫黃邑來的一片苦心。黃氏宗族就是在黃邑生根、開花結果,在黃國的土地上繁衍、分支和發展的。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第一故鄉。
據歷史資料記載,顓頊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陽一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段,社會總人口少,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所繳的賦稅和貢品不足於統治者的特殊生活費用。帝王的子孫人數太多,必須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孫到全國各地為小王侯,食邑當地,由當地人民的賦稅和貢品,供給王子王孫的特權階層的生活。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世襲相傳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
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採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
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朴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一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跡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
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今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里路內盡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一戶黃姓人家,十幾里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志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舞蹈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共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
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你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編輯本段]國君列表1、黃熙侯 黃石
2、黃惠侯 黃宜(庄)
3、黃文侯 黃孟(泰)
4、黃昭侯 黃顯
5、黃惠侯 黃寬(庄)
6、黃景侯 黃亮(春)
7、黃成侯 黃安民(達)
8、黃武侯 黃前(簡)
9、黃穆侯 黃企生(遠)
括弧中為周天子所賜名。
『玖』 黃國故城的文物遺存
黃國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500多米,南北長1800多米,周長共6720米,面積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牆寬10至25米,基寬59米,殘存高5至7米。 城牆四周有護城壕,東牆外的城壕遺跡尚清晰可辨,壕寬約36米,低於現地表1米許。
古黃國的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垣至今高處仍有10米,低處5米,基寬59米,上寬10米至25米,城外有護城壕溝。其建築規模完全符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級制度。如今,後人為紀念黃國故城,在其遺址上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仿古建築。
『拾』 黃洋界的主要遺址
大井:「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這是當年井岡山群眾流傳的一首歌謠。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岡山上的五個村莊--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巒疊嶂的群山層層環抱著五個村莊,其形狀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大井是五個村莊中最大的一個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一代偉人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地之一。
八面山:八面山哨口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九公里,海拔1484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哨口上極目眺望,連綿起伏的山峰盡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
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觀「上井紅軍造幣廠」和自然景觀「百竹園」。
黃洋界哨口工事
黃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個工事和一個瞭望哨組成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保衛了井岡山。毛澤東為此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以志慶賀。1929年1月底,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三次「會剿」,因敵眾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壞。1960年哨口工事遺址由當地政府重新修復。1961年,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哨口營房
是紅軍第四軍在黃洋界哨口的營房,為一棟杉皮土木結構的五行一廳九間民房,面積200多平方米。於1928年夏由修建。1929年黃洋界哨口失守後被燒。1964年由當地政府重新修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槲樹
位於離黃洋界哨口不遠的五里排,為四季常青的闊葉喬木。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帶領井岡山軍民挑糧休息的地方。1961年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時70多年,那兩棵槲仍在那默默地守望,等待著您用「朱德的扁擔」來挑糧。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位於黃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頂上,坐西朝東。 是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始建於1960年10月,當時為木質結構。1965年冬,重新修建為鋼筋水泥結構。「文革」期間,由於朱德受到批判攻擊,這座碑被炸毀,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寫的「黃洋界」三個字。1977年,炸毀「火炬亭」,重新豎起了原來的鋼筋水泥紀念碑,現碑高12米,底長4米,寬2.8米,正面鐫刻著朱德同志的題字寫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背面是毛澤東同志的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字。同時在豎碑的前面增建了一個橫碑,橫碑高6.96米,底長10.94米,寬2.6米,正面是毛澤東手書的《西江月·井岡山》;背面是朱德手書的「黃洋界」三個大字。此是井岡山的一處重要紀念碑。
大小五井
「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這是當年井岡山群眾流傳的一首歌謠。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岡山上的五個村莊——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巒疊障的群山層層環抱著五個村莊,其形狀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這里是當年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地點之一。大井是五個村莊中最大的一個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毛澤東舊居就座落在大井村中央,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大井村時,駐扎在大井新屋下「鄒屋」中的農民自衛軍首領王佐,便將他這幢兵營騰讓出部分房間給工農革命軍居住,毛澤東便居住在此屋的東廂房內。
1929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佔領大小五井,燒毀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僅存一堵殘牆和屋前毛澤東平時讀書看報時坐過的讀書石以及屋後毛澤東常在樹下觀看紅軍練兵的兩棵常青樹。1960年,按原貌修復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時,將保存下來的殘牆鑲嵌在新牆中以作歷史的見證,並對屋後兩棵常青樹精心施肥培植,對毛澤東坐過的那塊石頭也加以保護,並命名為「讀書石」。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定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井舊居的神奇樹
在大井毛澤東舊居屋後有兩棵特殊的樹,一棵是海羅杉,一棵是鑿樹,當地人稱它倆是神奇樹。1949年,這兩棵被戰火燒得傷痕累累的大樹突然抽枝發芽,長得枝繁茂。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故地重遊。這兩棵樹竟第一次開出滿樹如雪似銀的小白花。1976年,這兩棵樹又莫名其妙地枯萎了,這一年的9月10日,毛澤東逝世了! 井岡山有關領導請專家考察,發現許多害蟲蛀蝕了樹干,於是打葯、捉蟲、除草、鬆土。1978年以後,這兩棵樹枯木逢春,煥發了朝氣,長得更加鬱郁蔥蔥,蓬蓬勃勃。當地人崇敬這兩棵聖樹,紛至沓來的遊客虔誠地前去瞻仰這兩棵奇樹。
百竹園
坐落在上井村,距茨坪6公里,佔地面積近200畝。園中栽種龜甲竹、小佛肚竹、雞毛竹、方竹、湘妃竹等名貴竹種120餘種。它們的形狀有方圓、弧狀、球形之別;竹桿有龜背、佛肚、觀音、彎直之奇;顏色有紫、綠、黃、黃中鑲綠、綠中鑲黃之美。竹間,山茶花、梔子花、深山含笑,四時盛開;草珊瑚、兩片針、井岡蘭,盡展芳顏。園內還修建有瀑布、假山、詩詞廊、蘭花路、垂釣區、留芳園等設施。是一個以奇竹異類,集觀賞、休閑、旅遊、科普為一體的旅遊勝景。在這里,人們可親近大山,邁向純粹的大自然,品味綠色的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