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嶺遺址
1. 有哪些遠古遺址、4個
一、閻家崗遺址
閻家崗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哈爾濱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運糧河北岸。經考古發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石製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為人工打擊而成;人工打擊的碎骨43件,骨器7件;還出土兩個古營地遺址,相距40米,分別用300和500多塊獸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馬的頭骨和肢骨壘砌而成;還發現燒骨、炭屑和糞便化石。經碳-14測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2370±300年。在這里活動的早期先民,已能構築營地,並獵捕大批野獸,說明狩獵技術有了進步。
二、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遺址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72年發掘28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說明當時人們是以漁獵為生,尤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測定和樹輪校正,距今年代為6080±300年。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五福火車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隨葬的有骨槍頭、骨魚鏢、骨刀梗,說明男子狩獵、捕魚;女性墓中隨葬品有凹底石鏃、切割器等,說明女人不但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狩獵。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質陶、灰泥質陶、黃褐泥質陶3個陶系。石器工具的製作,可分為壓制、打制、磨製3種。以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器形細小,工藝精湛,特別是石鏃代表了壓制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這個遺址對研究黑龍江省石器時代文化及東北地區遠古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鶯歌嶺遺址
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寧安縣鏡泊鄉學園村西南1.5公里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里。嶺的西、北、東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島,遺址就在半島之上。遺址的地層堆集分上下兩層,每層都發現居住址兩處,均半地穴式建築。下層的兩處居住址,長方式,長6米左右,寬3米左右,深3米多,靠牆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邊圍以石牆。其中一室內,有一大石,下壓一個狍子頭骨,大石與灶坑之間,整齊地排列著5個狍子和豬的頭骨。室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為罐、碗、盅、紡輪,陶塑有豬、狗等;石器主要是鋤、斧、網墜;骨器有骨針、錐、鹿角鋤。上層居住址,也為長方形,深約70厘米。因遭破壞,看不出長度和寬度。穴壁內築有石牆,其間填以黃土。靠牆處有柱洞。居址內出土物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較多。陶器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類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動物有豬、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態各異。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有石斧、有肩石鋤、束腰石鋤和石錛、茅、鏃及長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針、錐、簪、匕首,還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鶯歌嶺下層文化類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上層出土物經碳-14測定,為距今3025±90年,應在商周之際。下層當較上層更早,應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遺址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跡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佔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里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古城屬鐵器時代遺址。位於三江平原的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300米處。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誼農場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魏時期古城、古居址181處,其中古城62處,古居住址119處。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古城有內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東牆長116米,南牆長112米,西牆長124米,北牆長119米。牆殘高2-4米。城四角有角樓址,4個馬面設在每面牆中部。角樓、馬面向牆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深3-4米,寬16-18米。城牆為夯土板築,很堅固。六號城較各城面積大,城牆高,可能為部落首領住所。各城的內外都有許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長5-10米,寬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雙耳銅䴉、小銅鍾、鐵箭頭,還有玉器、瑪瑙等飾物。從各城的布局看,當時的居民約有數萬,已結束了游牧,進入定居,農業、養畜業、制陶業和紡織業都達到一定水平,在組織上也初具國家的雛形。經考證,居民為滿族的祖先挹婁人。
鳳林古城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系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復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2. 介紹一下鶯歌嶺原始人類遺址
在風光秀麗的牡丹江市鏡泊湖的南端,有一條緩長的山坡一直傾伏到湖中。山內坡前有容清清的湖水,山坡後有森林茂密的高山,左右兩側則為平坦的坡地。在這片背風朝陽的地方,既可去湖中捕捉魚鱉蝦蟹,又可去林中捕獲野鹿獐狍。而左右兩側平坦的坡地又可播種耕耘,這無疑是一塊理想的生活樂土。早在3,000多年前,滿族祖先肅慎人的一支就在這里揭開了牡丹江流域人類歷史的最早篇章。
從50年代末至70年代,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曾在這一帶進行過多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清理工作,著名的鶯歌嶺原始村落遺址就座落在這條傾伏到湖中的山坡嘴子上。
50年代末至70年代,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鏡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鶯歌嶺原始村落遺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鋤頭,是我省發現最早的農業生產工具,表明鶯歌嶺人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出土的4隻惟妙惟肖、形態各異的小陶豬形象與近代東北各地飼養的大民豬有某些相似之處,屬野豬向黑龍江地方豬種的過渡類型,是研究黑龍江泥塑最早的實物資料。鶯歌嶺的文化遺存,記載了牡丹江流域人類從童年時代起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也將牡丹江流域的人類歷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3. 寧安市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
寧安市是一個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等多個民族的聚居回地,民間文答學也體現出多民族的特點,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間文化。
順治十年以後,寧古塔時滿族就和漢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由於長期雜處,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因而形成了寧古塔滿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風」又有「中土之禮」的民族特色。
滿族的民間口頭文學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古老民族的經濟生活、意識形態、信仰崇拜、性格素質、語言特點、風土民情等。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傳統。朝鮮族男人和老年婦女喜歡穿素白衣服,年輕婦女喜著色澤鮮艷的綢緞。服裝特點是短衣長褲,婦女短衣長裙。
回族兄弟不擅長歌舞,但在文娛活動上也有他獨特的藝術愛好。他們喜歡耍龍燈、舞獅子。男女以長衫為主。喜著藍、青、灰、白顏色。男人常戴白色圓布帽,婦女頭部愛蒙青紗。
風俗傳說是圍繞風俗習慣及節日活動而形成的。這些傳說以文學手法來說明某種風俗形成的原因,節日活動的構成,飲食起居的特別規定等等。這些傳說依靠風俗帶上了文化色彩。
4. 誰知道有關愛新覺羅由來的傳說
愛新覺羅的意思就是金子一般的姓。
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記載,有一次天女佛庫倫在長白山附近的湖裡洗澡,吞食神鴉所銜的果子之後,覺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便生下一男孩,體貌奇偉,落地會說話。佛庫倫對他說:「汝以愛新覺羅為姓,名庫布里雍舜。」這個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爾哈赤的始祖。這一說法充滿神話色彩,表示其受姓於天。可是努爾哈赤的上幾代並非姓愛新覺羅,至於姓什麼,無可考,不知道是佛庫倫疏忽了,還是那個落地就會說話的小孩沒有記清楚。
5. 本人六年級了,老師讓搜集有關民俗資料寫作文,我想寫滿族的,誰能給一個詳細的資料!拜託了~~~~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滿族歷史短暫,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400年的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 [2]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史書上關於滿族的祖先和中原往來最早的記載見於周代,周武王時,肅慎人貢獻過「楷矢石奢」。成王時,肅慎又派使來貢。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遼、宋、元、明),是肅慎的後裔,都是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遼代女真
遼朝(相當於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消滅遼國和北宋占據中原地區。金朝繼承了北宋和遼國的君主制政體,遷入中原的金國人在文化和血統上也逐漸和中原民族融合。
金朝時期
金朝(1115年-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完顏部領袖),建於1115年,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共經歷9位帝王。金國是當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范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黑龍江流域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金朝 在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緊密的集合在一起,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女真民族的認識更加清晰,在金朝統治中原時期,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雖逐漸漢化但保持著相對的民族獨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國所滅,除當初留在東北以及後來陸續回到東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大部分被蒙古族殺戮,少部分殘余混入漢族。
明清時期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
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同時,也有一部分遼代女真的後人並未被編入八旗, 變成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的一部分朝鮮族人 蒙古人和遼東漢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 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語言文字
滿族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完顏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完顏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完顏阿骨打即 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滅亡後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會同館所編《女真譯語》為這種文字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與遼代契丹文一樣,是借用漢語文習慣創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語屬多音節黏著語,語音加綴,動詞變格的頻率相當高,孤立的表意字並不能很好與語言相適應。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詞,也不能表示動詞詞尾變化,長期以來只能用於書寫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達口語,加之教學難度大,到16世紀初就逐漸失傳了。 目前,除一些語言學者和黑龍江省部分村落的滿族老人之外,滿族人通用漢語。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一個變體,目前 滿文的滿族寫法 (manju)
,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另外,滿族姓氏已經融入漢姓,如「愛新覺羅」改為「金」;「葉赫那拉」改為「錢」等。 滿語來源於古代女真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典型的黏著語。滿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滿族語言學者額爾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創制的新型文字,起初這種文字只是單純模仿蒙古語音拼寫滿語,被稱為「老滿文」「無圈點滿文」或「額氏滿文」。後來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又命另一位學者達海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又字母右側上加「圈」加「點」,以更加方便讀寫。後來被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新滿文」或「達氏滿文」。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為必然趨勢,一批滿族書畫愛好者隨之出現。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 目前全國逾千萬滿族人基本不會說滿語。不過,近些年來通過互聯網,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年輕滿族人開始學習滿語,並且正在逐步擴大范圍和影響,同時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滿族村,也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政府建立)、哈爾濱阿城區的公辦學校了組建了滿文中專,黑龍江大學也建立了滿文專業等。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滿族文化交流協會。
編輯本段服飾
概述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審美觀念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國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血腸
發飾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 滿族頭飾
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裝」、「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服飾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裝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章炳麟稱其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音韻闡微》
6. 女真人的發源地點在哪
發源地在鶯歌嶺。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鶯歌嶺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生活居地的一處遺址。東北古民族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 在鶯歌嶺遺址發現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鏃等,均通過打制、磨製和壓制而成;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網墜、樺樹皮器等。
從出土的歷史文物上看,網墜是肅慎人捕魚生活的用具,石鏃是肅慎人出行狩獵的工具,小陶豬是肅慎人馴養家畜的佐證,鹿角鋤是肅慎人原始農業發端的標志。說明,肅慎人當年是以漁獵為主正逐步向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過渡的特定的歷史時期。
漢四郡地區在明朝中葉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傳說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6)鶯歌嶺遺址擴展閱讀:
女真族文字:
女真人起初並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語。在破遼後,完顏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漢文,並令子弟主習契丹文。
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幾乎全用契丹文,但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於是,阿骨打便命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以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並於天輔三年(1119年)詔令頒行,這就是後來的女真大字。
20年後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布了另一種女真文字,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
7. 張廣才嶺的山峰支脈
老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西北部,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696米。峰頂樹木稀少,因而得名。老禿頂子,是黑龍江省「三巨擘」之一(另兩個,大禿頂子海拔1696米,老爺嶺南峰海拔1696.2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山頂漫緩,巨石散落。森林植被垂直分布(針—針闊—針)比較典型。海拔1500米以上有草地和疏林,地上匍匐生長偃松及矮狀、波水狀岳樺;在偃松和興安松林帶下為雲杉、冷杉林帶,間混有楓樺樹。1000-1500米的低山區,針闊葉混交林帶,以紅松為主,混交楓樺、水曲柳、紫椴、胡桃楸、黃菠蘿、裂葉榆等。500米以下丘陵地帶是柞、樺、楊為主的闊葉林帶,並有長白落葉松林。
三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尚志市珍珠山鄉青溝子源頭。張廣才嶺主峰之一,海拔1639.6米,面積36平方千米。山勢陡峭,連綿逶迤。山深林密,古木參天,人跡罕至,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尚志市的最高峰。
琵琶頂子,位於吉林省敦化市,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397米。山頂較平緩,呈不規則的方形,向東南傾斜,有高原草地和疏林。東北坡陡,北坡較緩,山間植被為針葉林帶,多為雲杉、冷杉。基本上保持原始森林的林型,林木繁茂,蓄積量大。
城牆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部西岸,屬張廣才嶺支脈,海拔400多米,植被為闊葉林。在山上修築的渤海國古城遺址,牆垣依山勢起伏,土石混築,呈不規則三角形,周長3100米。三面臨湖,「非從西南曲折盤道不能上達」(民國《寧安縣志》),地勢險要,可扼控整個湖面,是渤海國時期的屯兵重地。城內有一周長93米的小城。曾出土「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銅印。山上渤海時代的古城,是鏡泊湖八大景觀之一。
道士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為湖中的島山。鏡泊湖景點之一。西被龍脖子半島、東被閻王鼻子半島的懸崖環圍,扼湖面南北往來要沖。海拔422米,高出湖面72米。山勢半陡,植被為闊葉 。湖西岸有九條山脊,朝道士山伸展,稱為「九龍探母」。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年)修建的三清觀內,曾鑄懸「九龍探母鍾」1口。
老黑山 (寧安縣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北段西岸,與湖中大孤山對岸水運場隔湖相望。屬張廣才嶺余脈,熔岩低山,海拔911米。峰頂久經剝蝕,夷為一級級平面。林木茂密,多柞、樺、椴、榆等樹。西北有長1千米的石砬和懸崖區,有一石砬高達21米,還有兩處絕壁。此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部的密營地。老黑山四麓有渤海國時期的4座古城遺址,東面有城牆砬子古城遺址,東北有重唇河口山城遺址。
鶯歌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南湖頭東側,松乙河南岸,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環水,故命名為鶯歌嶺。東西走向,海拔494米,植被多為闊葉林,有柞、樺、楊等林木。山坡上有1座古代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古遺存。考古發掘發現居住遺址4處,為半地穴式建築,並有橢圓形灶址。在居住址內出土的主要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文物中,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為主,泥質黑陶很少;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器形有石斧、石鋤等;骨器有骨針、骨錐、鑿等。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等。鶯歌嶺遺址分為上下兩層,經測定,上層距今3000年左右,下層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被命名為「鶯歌嶺上層」和「鶯歌嶺下層」類型。
雞陵山,又名「雞鳴山」,今亦稱「西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城西1公里許,南瀕牡丹江。海拔418米。傳說清代寧古塔將軍巴海為尋找寧古塔新城址(今寧安鎮),曾被金雞啼鳴引路至此,因而得名。 山間多灌木,並有松、楊人工林。山下有潑雪泉、寧安大石橋及清代名將薩布素衣冠冢等古跡。
龍頭山 (海林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舊街鄉龍頭山村北,海浪河南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據新編《海林縣志》載,「這一帶丘陵有一小脈西出至海浪河東南岸,人稱龍頭山。 是寧古塔舊城的象徵。山體西側陡立,為清初流人方拱乾命名的「放雉崖」。
石人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石河鄉北境,瀕海浪河右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310米。臨河處為懸崖,有一人形巨石,聳立在懸崖旁,因此得名。山坡荒蕪,僅有灌木叢。西南9公里處的北山上有座古城,形制似東夏國的城子後山城。城牆土築,夾有石塊,依山就勢,城內有中牆一道,築有馬面。北臨峭崖,南控海浪河,地勢險要,符合史載東夏國喜築山城的特點。
龍頭山 (牡丹江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與海浪河匯流處,屬張廣才嶺余脈 ,背依老黑山(海拔528.8米)。龍頭山頂為一平台,有龍頭山古城遺址,為渤海國時期重要軍事要塞,遼、金時繼續沿用。城呈三角形,周長1800米,南北兩側無城牆,各以江河斷崖為屏障;西側築有弧形土牆,長625米,高1.5米;城址東北角築有套城,城牆為土石結構,長60米,高1.5米。兩道城牆外均有護城河。龍頭山對面牡丹江東岸有海浪古城;海浪河北岸有鳳凰山古城,三城構成鼎足之勢。龍頭山古城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帳篷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海林鎮東南,海浪河北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323.8米。山勢突幾,頂有楞角,形如帳篷,故名帳篷山。山上山下布滿帳篷。山坡多灌木,並有人工松林。頂部建有解放戰爭期間剿匪活捉「座山雕」,追剿殘匪壯烈犧牲、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稱號的楊子榮(原名楊宗貴)革命烈士墓。墓為花崗石料修築,墓長2.5米,寬1.2米,高1米。墓前碑通高3.1米,正面豎刻黑色隸書大字「革命烈士楊子榮之墓」,左下側豎刻一行小字「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楊子榮犧牲的農歷時間)。
威虎山,原名「大夾皮溝」。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中部頭道河上游,屬張廣才嶺東坡,主峰海拔757米。山勢高,較隱蔽,兩側山溝可進可退,易守難攻。山上威虎廳(原名座山雕棚),曾是慣匪-國民黨東北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的巢穴。1947年春,牡丹江軍分區戰斗英雄楊子榮率小分隊深入匪區「智取座山雕」,慣匪張樂山等25人被活捉。楊子榮在追剿殘匪戰斗中犧牲。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授予楊子榮「特級偵察英雄」稱號。作家曲波所著小說《林海雪原》,借用吉林省的威虎嶺以稱之,逐漸成習,海林縣遂於1967年將此山正式更名為威虎山。海林縣人民為紀念楊子榮烈士,在海林縣城東山(帳篷山)修建了楊子榮烈士陵園和紀念館。
岱王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北境,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555米。 山頂有一排簇聚的石砬子,立地高18米,長50米。有巨石懸吊的「一線天」、側身方可進入的「曲洞」、巨大而倒立的「風動石」及大王堡等名勝。平坦處有石築的金代邊牆遺跡。
雞冠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與海林市柴河鎮交界處,牡丹江支流佛塔密西溝上源三岔河右側,屬張廣才嶺余脈。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552.2米。山體由花崗岩構成。頂端雞冠砬子呈石林狀,高14米,長60米。石砬東北側有「仙人洞」,高5米,深15米。 在寧安縣、海林市和牡丹峰自然保護區內還各有一處雞冠砬子。
鷹嘴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三道河子鎮河口村北1千米,三道河西岸。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288米。從側面看,砬岩酷似雄鷹高踞,鷹嘴突出,昂首向天,故名。山上原有柞林,現為灌木。東北1千米有渤海國古城(稱興農古城)遺址。古城東西長183米,南北寬180米,除東北角被沖壞外,四周可見較清楚的土質城牆輪廓,南牆和北牆有似土質門墩和門道缺口,外有深1米、寬9米的護城壕。
鍋盔山(林口縣、海林縣邊界),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屬張廣才嶺支脈。西抵牡丹江河谷,東至烏斯渾河,包括海林市東部和林口縣西部區域,東北部在林口縣境內,有大鍋盔山、小鍋盔山。呈南北走向,長120多千米,山勢較緩,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主峰大鍋盔山海拔1184.8米。山體由花崗岩構成,西南側有大片岩石裸露,山勢陡峭。山麓為闊葉林,主要是柞、樺、楊等林木;山上為針闊混交林,有松、柞、椴樹等。峰頂開闊平坦,夏季清涼,建有電視轉播台。
鍋盔山(尚志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南部,包括大鍋盔、二鍋盔和三鍋盔,屬於長白山脈張廣才嶺主脈的三座山峰。位於亞布力鎮東南25公里處,西距哈爾濱市190公里,東據離牡丹江市160公里,主峰大鍋盔山海拔1374.8米,二鍋盔山海拔1262米、三鍋盔山海拔1000.8米。最高峰大鍋盔山,山頂生長著國家稀有植物—偃松,分布著1億年前地殼運動時期形成的高山石海,奇峰峻嶺和茫茫林海雪原構成了這里獨特的北國風光。 大鍋盔和二鍋盔為第三屆亞冬會賽道,如今已辟為中國國家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場地;三鍋盔已辟為旅遊滑雪場,是中國第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旅遊滑雪場——亞布力滑雪場。
大鍋盔,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南部亞布力鎮轄境南端,青雲林場西側,屬張廣才嶺山脈鍋盔山(尚志市境內)。主峰海拔1374.8米,周圍連接二、三、四鍋盔,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其北第三個山頭為二鍋盔,海拔1001米;其南為三鍋盔,海拔993米;其北5千米為四鍋盔,海拔906.4米。 2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14℃左右。北坡建有全國最大的高山滑雪場,即亞布力滑雪場(原稱青雲滑雪場)。山麓建有綜合訓練館、新聞中心樓、餐廳等為滑雪運動服務的設施。國家赴南極考察隊的適應性訓練基地也設於此地。距亞布力鎮25千米。
大綜合崗子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三道通鄉境內,屬張廣才嶺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357米,為張廣才嶺北段最高峰。山頂多獨立砬岩,聳立如林,有的高達43米。山上植被多針葉樹及針闊混交林帶,建有林場。山南有「吊水湖」,海拔1230.8米。
佛手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北,屬張廣才嶺山脈。峰頂巨岩有如佛手狀,故名。海拔666.1米。 三面臨澗,一線通天,如佛手狀巨岩高12米。登其頂,南望有人頭砬子, 為橫道河子三景(佛手山、人頭砬子、三塊石)之一。 附近有東北虎飼養場,即「中國黑龍江省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飼養東北虎數十隻,是世界上唯一的老虎飼養場。
龍鳳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東南50餘千米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東西走向,海拔337米,面積0.25平方千米。山上植被完好,林木茂密;山下大型水庫龍鳳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40平方千米,總庫容2.33億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作發電、養魚,全國聞名。 為五常市的旅遊風景區。
杏花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五常鎮南5千米處,屬張廣才嶺余脈。是一座獨立的山體,為平原山地,西南-東北走向,海拔212.8米。昔日,因山上有杏樹得名。山體北部呈漫坡,南面高而且陡,西南部呈斷壁狀,為山之最高點。昔日山上楊、柳、榆、槐及杏樹遍布, 1945年後,山上不僅杏樹不見了,其他樹木也被砍伐殆盡,幾乎成了一座禿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每年春季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植樹造林,到1985年已經綠樹成蔭,其中大部分為松林,成為五常市的一處游覽風景區。
長壽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城東南14千米,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35平方千米,海拔731.7米。植被多以樺、柞、楊、椴等闊葉林為主。據《長壽縣鄉土志》載,「長壽山距縣城南二十里,為縣城之向山,高十里余,周七十餘里,上有潭四,水極澄清,每遇天欲雨則生雲,近山之居民每於此卜陰晴焉」。為東、西長壽河發源地,發源於東側的為東長壽河,發源於西側的為西長壽河,皆流入瑪 河。原長壽縣(今延壽縣)因此得名,一說因山得名,一說因河得名。
套環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東境與尚志市交界處,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29平方千米,海拔1007.5米,是延壽縣境內的最高峰。山體由花崗岩和部分古生界變質岩系組成。植被為以硬闊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混生的有相當數量的紅松、雲杉、冷杉及楊、樺樹等。山區富產蘑菇、山葡萄、核桃等。野生動物有野豬、狍子、山兔等。驛馬河發源於套環山南側。
帽兒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尚志市帽兒山鎮北5千米處。因山峰凸出群山,貌似冠狀,故名。屬張廣才嶺余脈,海拔805米,面積10平方千米。由花崗岩、砂岩構成。山勢險峻陡峭,只北坡有一林間小路,可攀登山頂。頂峰古有寺廟。山頂有平台和馬蹄形泉水池。每當春夏季節,登上頂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樹海鬱郁蔥蔥;山下阿什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山間綠樹濃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距尚志市尚志鎮45千米,距哈爾濱市90千米。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游覽勝地,已辟為旅遊點。
松峰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阿城市山河鎮境內,屬張廣才嶺余脈。呈南北走向,山勢平緩,北高南低。平緩山麓上長滿胡桃楸、黃菠蘿、水曲柳、山楊等中壯齡天然次生林,林內灌木叢生。春夏季節,遍地奇花異草,棲息大量鳥類。山峰細高挺拔,奇石林立,主峰煙筒砬子海拔627米,雄偉壯觀。松峰山,峰巒起伏,林木幽深,是金、清兩代道教聖地。清代以來,被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一景觀,許多聖景都伴有典故。西南麓山腰處,有一天然石洞穿越山頂石崖,長約20米,俗稱「太虛洞」,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洞內立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和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鐫刻的兩塊石碑,對研究道教有重要價值。主峰西側有棋盤山、石景峰,石景峰下有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的兩座古廟「海雲觀」和「藏經樓」。廟宇的上部早年毀壞,現已修復。在海雲觀西北側有一「拜斗台」,據說是道士們朝拜星斗的地方。道教遺址已被列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山下有一座小型水庫,供遊人劃船、游泳、垂釣。為保護天然次生林、古跡和自然景觀,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松峰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465公頃。現已辟為風景游覽區。
大青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延壽、尚志3縣(市)交界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北抵松花江,西至阿什河河谷,東至瑪 (螞蟻)河河谷,面積150平方千米。山體主要由火山岩、花崗岩構成,一般海500-700米,中部地勢較高,主峰海拔952米。由於山勢巍峨,峻嶺蜿蜒,重重疊疊,縱橫交錯,翠綠濃郁,挺拔人雲,故名「大青山」。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曾以大青山為天然屏障,出沒於茫茫林海,打擊偽軍和日本侵略軍。大青山資源豐富。樹木有松、樺、楊、椴等次生林,山產品有木耳、猴頭、蕨菜以及人參、平貝、五味子等野生葯材。野生動物有野豬、黑熊、狍子、鹿、猞猁和山雞、飛龍鳥等。礦藏有銅、鐵等資源。
二龍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縣城西6千米處。山勢起伏綿亘,有兩處山頭,形似龍頭,故稱「二龍山」。是一座獨立的山體,面積0.2平方千米,海拔246.4米。 山麓攔壩築堤,建成二龍山水庫,連接南北兩山,形成1.5萬畝的湖面。 湖畔建有療養所、賓館、靶場、游泳場和垂釣處。二龍山臨近大城市哈爾濱的區位優勢,已經成為夏季的避暑和游覽區。
皇山,又稱「皇山嘴子」、「荒山嘴子」。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郊,哈爾濱市太平區境內。西臨阿什河,北靠松花江,東南為丘陵地帶。屬張廣才嶺余脈的延伸。山體高出漫灘60-80米,海拔215米。皇山的主要地層為黃粘土狀粘土,故名。又因山頭形似「龍嘴」,故也稱「皇山嘴子」。從前,皇山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且有各種野生動物棲息。清代光緒朝中葉以後,山上林木砍伐殆盡,幾乎成了禿嶺。故又稱「荒山」、「荒山嘴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政府有計劃地栽種樹木,並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今皇山頂上生長起茂密的次生林,使皇山面貌不斷改觀。皇山南坡建有哈爾濱市向陽山(第一)殯儀館和向陽山革命公墓(安放老紅軍、老抗聯、老幹部的骨灰盒)。
大幹泡 (蛤蟆塘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境內鏡泊湖西北50千米,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張廣才嶺東南坡,共有大小7座坑狀火山口,其中6座集中於大幹泡和小於泡附近,最遠的為蛤蟆塘火山錐。在大幹泡東北約20千米處,火山錐排列受華夏式斷裂控制,呈東北40-45度方向排列,噴發時代為全新世早期。因噴發時間較近,火山口大都保存良好,為深鍋狀或豎井狀火山口。火山口海拔750-1000米,相對高度為幾十米至200米左右。火山口四周石壁峭立,底部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俗稱「地下森林」。火山口附近是呈黑色、紫紅、暗黃等顏色的玄武岩,以及鬆散的火山礫。火山口溢出的熔岩,沿著石頭甸子河、蛤蟆河匯入牡丹江谷地,阻斷了牡丹江,形成了小北湖、鏡泊湖等火山堰塞湖。火山群森林茂密,主要樹種有紅松、白松、黃花松、魚鱗松、落葉松,還有名貴的黃菠蘿、胡桃楸、水曲柳等。野生動物有著名的東北虎、金錢豹,以及黑熊、野豬、梅花鹿、獐子等。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已闢建為國家級火山口森林公園。
西老爺嶺,在吉林盆地和舒蘭盆地以東,蛟河盆地以西,為拉法河與第二松花江右側支流分水嶺。近北北東向延伸,北於蛟河盆地北緣接張廣才嶺,南過第二松花江谷地接吉林哈達嶺,長約100公里,寬30公里。西側為伊舒地塹,東側為蛟河斷陷盆地,受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是以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岩為主體的塊斷山地,局部山體由二疊系變質岩和侏羅系火山岩組成,在新構造運動中上升明顯。以中山為主,山頂渾圓,海拔多在800~1000米,相對高度在600米以上,北段山勢低緩。主要山峰有老爺嶺峰(1284.7米)、康大砬子(1233.4米)、楊木大頂子(1099.7米)等。南段位於松花湖區,山勢高大,森林茂密。
吉林哈達嶺,位於伊舒地塹與輝發河谷地之間,為輝發河與鬧龍河、飲馬河、東遼河的分水嶺,近北東向延伸。北起松花湖,向南伸入到遼寧省撫順市附近,過渾河谷地與千山山脈相接。長近300公里,寬45~90公里。兩側由高角度斷層控制,西北側為依蘭—伊通斷裂帶,東南側為敦化—輝發河斷裂帶,為地壘式斷塊山地。山體主要由華力西期與燕山期花崗岩及古生界變質岩構成,還有大片侏羅系火山岩,並常構成尖峭的山峰。山勢大致可分東北和西南兩段。東北段靠近松花湖,包括永吉縣南部、樺甸縣西部和磐石縣北部,上升量較大,以中山為主,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度600~1000米,主要山峰有南樓山(1404.8米)、肇大雞山(1258米)等。西南段包括磐石縣南部、雙陽縣東部、伊通縣東部、東豐縣、遼源市和梅河口市北部,上升量較小,地面為大片丘陵,海拔400~500米,丘頂渾圓,走向紊亂。主要山峰有慶嶺南山(914米)、大寒蔥頂(672米)等,丘陵間河谷寬展,並多呈北西向伸延,河谷兩側多台地,相對高度20~50米,上覆厚薄不一的黃土狀土。東北段中山森林茂密,西南段丘陵台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明顯,山間谷地墾殖率高,並多小型水庫、塘壩等水利工程。
威虎嶺,在敦化市與蛟河縣、樺甸縣之間,為牡丹江上游與松花湖的分水嶺。屬張廣才嶺南部的支脈,北起陰背山,南止紅石附近,過第二松花江(南段稱富爾嶺)與龍崗山相接。呈北北東走向,長約160公里,寬30~40公里。山體多由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岩組成,間有二疊系變質岩和第三紀玄武岩,新構造運動中隆起明顯,並有大量熔岩溢出。以中山、低山為主,海拔800~1100米,相對高度300~600米,山頂多渾圓。南部富爾嶺—帶多為第三紀玄武岩組成的平頂山,山體切割輕微,主脈走向清晰。主要山峰有大平頂山(1283.6米,敦化、蛟河交界,牡丹江支流黃泥河源地)、陰背山(1236.2米)、大青溝頂子(1012.7米)、團山子(826.9米)、南土頂子(1274米,敦化、蛟河、樺甸交界,富爾河源地)等、白石砬子(1477米,敦化、五常交界,拉林河源地)、大禿頂子(1690米,敦化、五常交界,牤牛河源地)。山上森林茂密。
牡丹嶺,在敦化市南部和安圖縣北部,為牡丹江上游與富爾河、古洞河的分水嶺。西自富爾河源頭,東止荒溝嶺隘口接英額嶺,近東西走向,長約1100公里,寬約15公里。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間有少部分下古生界變質岩,個別山頂覆蓋有第三世紀玄武岩。以中山為主,海拔1000米左右,相對高度500米左右。山頂和緩,山坡坡度較大,切割輕微。主要山峰有寒蔥嶺(1164米)、長嶺(1127米)等。山上森林茂密,侵蝕輕微。北坡是牡丹江發源地,南坡是富爾河支流古洞河發源地。
8. 寧安的文化
鶯歌嶺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寧古塔文化及近代革命歷史文化等,形成了寧安濃郁的民俗風情。鶯歌嶺遺址,是文獻中最早記錄的中國北方肅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出土的「陶豬」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是中國中世紀地面建築遺址保存最豐富、布局最完整、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古都遺址,國寶一級文物——石燈幢。
作為清代的著名流放地,寧安保存著由寧古塔通往吉林、盛京(沈陽)及中原的必經之路大石橋、為督辦邊務的欽差大臣吳大澄而修建的望江樓、寧古塔城西的名勝「西閣」、遠近聞名的北國第一名泉——潑雪泉、張縉彥等著名流人建立的「七子詩社」、革命教育基地張聞天工作室、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馬駿紀念館等豐富的歷史遺存。
「寧安」滿語舊稱寧古塔,漢譯為「六居址」,是指本地的六個大部落。這里是遠古及夏、商、周時期肅慎人故地、唐代渤海國的京都、金代始祖函普的始居地,更是大清王朝的發祥地和北國重鎮。近代,寧安是東北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抗日根據地。
流人文化
清人入關後,對它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以山海關為限嚴禁關內人隨意出關,進入東北地區落戶,對東北是想「封禁」大約持續了200年左右。這個時期的文化稱為封禁時期文化,以流人為主體的文化代表了清朝關東文化,故又稱「流人文化」。
海東文化
寧安這塊土地上曾是由古代少數民族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國的國都——上京龍泉府。渤海國是隸屬唐朝的地方政權,它雄踞東北長達200多年。由於渤海國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吸收唐代文明,終於發展成強大的「海東盛國」。它不僅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實力,而且文化也空前繁榮,尤其是以文學藝術為主的精神文化成就更為突出,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和日本國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就是著名的」海東文化」。
9. 我愛寧安的歷史文化演講稿(
鶯歌嶺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寧古塔文化及近代革命歷史文化等,形成了寧安濃郁的民俗風情。鶯歌嶺遺址,是文獻中最早記錄的中國北方肅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出土的"陶豬"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是中國中世紀地面建築遺址保存最豐富、布局最完整、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古都遺址,國寶一級文物--石燈幢。
作為清代的著名流放地,寧安保存著由寧古塔通往吉林、盛京(沈陽)及中原的必經之路大石橋、為督辦邊務的欽差大臣吳大澄而修建的望江樓、寧古塔城西的名勝"西閣"、遠近聞名的北國第一名泉--潑雪泉、張縉彥等著名流人建立的"七子詩社"、革命教育基地張聞天工作室、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馬駿紀念館等豐富的歷史遺存。
"寧安"滿語舊稱寧古塔,漢譯為"六居址",是指本地的六個大部落。這里是遠古及夏、商、周時期肅慎人故地、唐代渤海國的京都、金代始祖函普的始居地,更是大清王朝的發祥地和北國重鎮。近代,寧安是東北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抗日根據地。
流人文化
清人入關後,對它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以山海關為限嚴禁關內人隨意出關,進入東北地區落戶,對東北是想"封禁"大約持續了200年左右。這個時期的文化稱為封禁時期文化,以流人為主體的文化代表了清朝關東文化,故又稱"流人文化"。
海東文化
寧安這塊土地上曾是由古代少數民族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國的國都--上京龍泉府。渤海國是隸屬唐朝的地方政權,它雄踞東北長達200多年。由於渤海國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吸收唐代文明,終於發展成強大的"海東盛國"。它不僅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實力,而且文化也空前繁榮,尤其是以文學藝術為主的精神文化成就更為突出,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和日本國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就是著名的"海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