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遺址
Ⅰ 古格王朝遺址的規模有多大
古格王朝遺址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
Ⅱ 古格王朝遺址怎麼去
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9世紀中葉,吐蕃內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後人逃往容阿里,建立了三個小王國,其中德祖袞在10世紀前後建立古格王朝。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於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Ⅲ 古格遺址有哪些寺廟
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度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內回殿。這些寺廟都帶容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
Ⅳ 古格王朝現存遺跡有哪些
古格王朝遺址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黃土坡上,地勢險峻,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宮建築、佛塔和洞窟、碉樓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壯觀。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國王「冬宮」,由8個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度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透過這些氣勢宏大、風格獨特、絢麗斑斕的圖畫,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Ⅳ 古格王朝遺址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古格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於10世紀前半期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期間不斷擴建,於17世紀滅亡。
古格王國遺址是研究我國西藏歷史和10世紀以來藏族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是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
古格王朝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格王朝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朝遺址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黃土坡上,地勢險峻,遺址佔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宮建築、佛塔和洞窟、碉樓密布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壯觀。
古格王朝宮殿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為一層建築,也有二三層建築。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築殘跡,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築,現僅存圍牆。
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國王「冬宮」,由8個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遺址現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有700餘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後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透過這些氣勢宏大、風格獨特、絢麗斑斕的圖畫,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
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有一件精美的銅佛像,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頭生3眼,這尊金黃色銅像卻發出閃閃銀光,晶瑩鋥亮,這就是著名的「古格銀眼」。
「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古格王朝的防禦區主要有3個古代防禦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於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禦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的一處斷崖上,有一個著名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洞窟開鑿在山溝崖壁上,洞口很小。
對古格王朝古城遺址進行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
在年輕考古學家張建林率領下,對古格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3年後,張建林和骨幹隊員仵君魁執筆寫出了考古學巨著《古格故城》。
這部巨著的問世,在考古學界所引起的震動和贊譽自不待說,就連國家領導人出訪美國時,都隨身攜帶該書,作為禮品鄭重地贈送給大洋彼岸的美國朋友。
Ⅵ 在古格都城遺址的干屍洞是什麼
在古格都城遺址北面的一處斷崖上,有一個著名的「干屍洞」。據說這是古格王國滅亡後留下的最後遺跡。洞窟開鑿在山溝崖壁上,洞口很小。
Ⅶ 西藏有哪幾處著名的文化遺址
說到西藏,除了能夠用"美"來形容它,似乎還有一個詞更適合它,那就是"神秘",自古以來,西藏就籠罩著神秘的面紗,而這面紗卻不為世人所知。在那裡,彷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一磚一瓦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和西藏歷史有關的幾處文化遺址。
一、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後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個小王國,其中德祖袞在10世紀前後建立古格王朝。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六、江孜古堡
江孜古堡位於西藏江孜縣,又稱江孜的宗珊古城。江孜的古城堡遺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心的懸崖上。整個古城堡群在山頂上搖搖欲墜。它海拔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偉峻峭。江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通尼泊爾、錫金、印度,東控拉薩,北扼日喀則,是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之間的一條孔道,是南亞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宗山處在江孜古城的中央,修築一座軍民兩用的堡壘,任何一個具有戰略頭腦的人,都會把目光落在這里。站在宗山上,可以環顧東西南北,控制了宗山,就等於扼住了這一交通孔道的咽喉。正因為這樣,宗山古堡在歷史上演出過極其悲壯 又極其輝煌的一幕。
Ⅷ 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代表了什麼
古格遺址周圍發現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
Ⅸ 古格王朝的遺址是怎樣的
如果你曾經去過西藏的話,阿里扎縣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強大王國——古格王朝的遺址。整個遺址佔地約183萬平方米,這處曾經是古格王朝宮堡的地方,目前只留下恢弘的遺址和遺物:445座各類殿堂房屋,879孔洞窟,58座碉樓,28座各類佛塔,1道塔牆,10道防衛牆,4條隧道或暗道,其總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在這些遺址中,包括了1座武器庫,1座石鍋庫,11座大大小小的糧倉、4座供佛洞窟、1處壁葬、1處木棺土葬。這一座座的宮殿與一座座的寺廟,沿著逶迤的山勢,從下而上,直達山頂。
在眾多的古格王朝遺址中,最為顯眼的便是各式的佛教建築了:位於山頂處突兀而出的壇城殿,山坡台上那交相輝映的紅廟和白廟,高低不同、但卻錯落有致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側呈現雄偉古樣的佛塔。這些佛殿建築在山頂上向我們炫耀著它們曾經的美麗風韻,同時也從另一側面展示出了當日古格王朝那輝煌的形象。
但是,最讓人感覺到奇怪的地方是:一個擁有如此成熟而燦爛文化的王朝卻突然間由盛極到達衰落,一夜之間在茫茫的沙海中消失不見了,這讓人迷惑: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古格王朝的衰落?
在古格王朝消失後的幾個世紀中,人們幾乎對其一無所知道中,沒有任何人類活動去破壞這些古老而神秘的建築,直到現在,它還在荒原上向我們默默地傾訴著曾經的美麗。考古越是深入,我們便越困惑,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典刊是如此之少,而且大多呈現為殘缺不全、互相矛盾狀。這些史料不但沒有幫助我們揭開古格王國的神秘面紗,反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就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宮一般,將有關於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都深鎖於其中。
在史料中,有記載說,在公元16世紀後半葉至17世紀初近60年的時間中,古格已經趨向於衰落了。但據可靠資料說,古格之所以衰落,是由於以古格王赤扎巴德為首的古格王室與當時的僧侶集團之間矛盾日漸尖銳而導致的。
此時的古格與他國的戰事不斷,使得國力資財大大被消耗,特別是古格與鄰國拉達克之間時有邊境沖突,這使古格王朝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拉達克王統記》中有明確記載,在17世紀初年間,年輕的拉達克王森格朗傑不斷地發起戰爭,對已呈衰敗之勢的古格進行大肆的掠奪。此外,一些小的邦國也經常聯合起來,一起反對古格王朝。連年不歇的戰火使古格的生產力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從有關史料的記載與現代的考古結果來看,戰爭所造成的屠殺與大規模掠奪都不足以將古格文明覆滅,但事實上,古格王朝卻在連年的征戰中迅速地淪為了一座龐大的廢墟。
也曾有專家推斷,除了戰爭之外,生存環境的迅速惡化也是古格王朝敗落的主要原因。從現在來看,這一說法有一定的根據,目前古格遺址處的沙漠化十分嚴重,當初可以養活十萬之眾的綠洲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了。但問題是,如果古格王朝是由於這個原因而滅亡的,那十萬古格臣民去了哪裡?如果只是遷徙到了他處,那便一定會有後裔知曉祖先的歷史,但目前依然沒有人肯承認,自己便是古格王朝的後代。
另外,還有很多有關於天災、瘟疫的猜想,這些也都不足以使一個繁榮強盛的文明在突然間完全地消失,而且沒有任何有說服能力的證據留下。
從此,古格王朝便成了西藏地區神奇地域中的一個謎中之謎,這一片擁有宏大規模的遺址也在不斷地誘惑著人們去探索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