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評論
❶ 滿井游記賞析
文章的開頭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作者在文中是寫春遊,但一開頭卻寫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遊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遊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後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於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人所不能發」的創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於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於常規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遊,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二十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遊日期、春遊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遊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於此可見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下面,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首先寫水:「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始解」與「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於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徵。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准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顏色、溫度的。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為主動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後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准確。「將舒未舒」和「淺鬣寸許」,不但准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向上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徵。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山水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論畫體》)也就是說畫山水時要「以少總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袁宏道是深諳此道的。他寫滿井之春,並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把「人的心靈的定性納入大自然物理」(《美學》),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成為王國維所稱贊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這篇游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遊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於春光中的喜氣。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盪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
❷ 怎樣評價《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童話色彩極濃的政治諷刺小說。構成這部小說諷刺魅力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匠心獨運的反語手法,一是作者通過虛構對英國進行的窮形盡相的刻畫。
在反語的運用方面,斯威夫特在這部小說里可以說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他通過格列佛以冷靜的口吻對事物作出不動聲色的評價,雖然他有時把善說成惡,把惡說成善,但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能讀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通過虛構來影射英國的現實,在這部小說中可以說比比皆是。小人國中的小人;飛島國中形形色色的官僚、政客、學者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變形體現。如小人國中的國王,只不過比其他人高出一個指甲蓋,就格外地顯得尊嚴,不但在國內作威作福,而且野心勃勃,想做整個世界的皇帝。這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當時的英國統治階級對愛爾蘭的統治和奴役,在海外大肆擴張殖民地的行徑。
❸ 格列佛游記的作品評價
斯威夫特以幽默豐富了作品的道德含義,以諷刺揭露荒誕,並通過人物性格和敘述框架使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成為現實,即使《魯濱遜漂流記》也難以在敘述的刻薄性和多樣性方面與其媲美。——(英)司各特
這部小說通過對格列佛到小人國等國的種種遭遇的描寫,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辛辣的諷刺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狀況。格列佛每到一個國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聞目睹,無奇不有。作者對每一種情景都做了細致的描繪,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讀起來妙趣橫生。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小說傑作。它和18世紀歐洲眾多小說一樣,繼承了流浪漢小說的結構方法,襲用了當時流行的描寫旅行見聞的小說,尤其是航海冒險小說的模式,很好的一本書。敘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無疑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其他一些游記體冒險小說的影響。然而,《格列佛游記》和他們雖然形式相似,性質卻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世紀之戰》那類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具有與十八世紀開始興起的寫實主義小說不同的若干獨特性質。——吳厚愷《簡論諷喻體小說及其文學地位》
文學史對《格列佛游記》的評價:作品假託主人公格列佛外科醫生自述他數次航海遇險,漂流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幾個童話式國家的遭遇和見聞,全面諷刺,揶揄了英國的社會現實。其中「大人國」和「慧駰國」社會所社會理想雖然保存了宗法社會的原始特點,但卻包含著啟蒙主義的社會原則和價值觀。作者把諷刺對象誇張變形到殘酷甚至荒誕的地步,與現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處。
斯威夫特對英國的政治,尤其對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有親身的體驗和深刻的認識。——楊周翰、吳達元《歐洲文學史》
劇作家蓋埃和謝立丹,小說家菲爾丁和詩人拜倫,在他們創作的個別方面,乃是斯威夫特的追隨者和繼承者。——阿尼克斯特《英國文學史綱》
❹ 格列佛游記評價
小說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國的縮影。英國國內托利黨和輝格黨常年不息的斗爭和對外的戰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與國計民生毫不相乾的小節上勾心鬥角。
小說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說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代英國哲學家,脫離實際、沉溺於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的發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和歷史家等,以及英國對於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和壓迫的揭露。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官爵的可恥行為等。
綜觀小說的全部情節,《格列佛游記》政治傾向鮮明。它的批判鋒芒,集中在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
<格列佛>通過了描寫作者4次遇險,寫出了作者看透了當代的腐敗,以諷刺的方法,抨擊了當時腐敗的社會
❺ 格列佛游記總的評價
小說以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小人國的游歷見聞。這里的人,身長不滿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陰謀詭計、傾軋紛爭。穿高跟鞋的一派與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擊,勢不兩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寵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後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誇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游歷。飛島上的人長得畸形怪狀,整天擔憂天體會發生突變,地球會被彗星撞擊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終日。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取暖,把糞便還原為食物,繁殖無毛的綿羊,軟化大理石等課題。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現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人世。
第四卷:慧駰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智馬國的游歷。在這個國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誠實的智馬,供智馬驅使的是一種類似人形的畜類耶胡,後者生性淫盪、貪婪、好鬥,好吃懶做、喜歡在田間尋找、爭奪一種發亮的石頭。
主題思想
小說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國的縮影。英國國內托利黨和輝格黨常年不息的斗爭和對外的戰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與國計民生毫不相乾的小節上勾心鬥角。
小說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說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代英國哲學家,脫離實際、沉溺於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的發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和歷史家等,以及英國對於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和壓迫的揭露。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官爵的可恥行為等。
綜觀小說的全部情節,《格列佛游記》政治傾向鮮明。它的批判鋒芒,集中在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
作者通過了描寫格列佛4次遇險,寫出了作者看透了當代的腐敗,以諷刺的方法,抨擊了當時腐敗的社會。
❻ 如何評價畢淑敏近年的游記散文
本寶看了《非洲三萬里》,因為是游記,不是一直生活在那裡,這就使得旅行沒有那麼的深入當地生活,所以關於作者自身的觸動人心的故事不太多,這大概也是樓上說的不是他(她)想要的非洲的原因吧。
不過,我個人蠻喜歡這本書。於我而言,我想了解非洲就是想了解它的歷史,它的坎坷,它的人民,了解當地人文風情。書中寫了曼德拉的其他鮮為人知的故事,還有好望角並沒有給非洲帶來好希望好運的原因等等,這些都讓非洲充滿了神奇。
說這段不為別的,就是覺得不管以後想了解哪個地方,或者走在哪裡,有故事就有意義。這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東西,它讓我看到了非洲的多面色彩,改變了我和很多人所想的非洲基本只有酷熱、疾病和窮困的偏見。
如果想看和當地生活聯系緊密的游記作品,我覺得吧,三毛的書都很好,《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都不錯,前者是三毛早期作品,和丈夫一起生活,感情和睦,所以書中語言幽默風趣,十分可愛,後者是丈夫不幸遇難後的「一個人的旅行」,文章充斥灰色憂郁的氣氛,如果有人想學習如何寫烏雲、連綿雨、陣雨、暴雨、山風等,那你絕對要看看後者,反正我是覺得全文都在下雨……看的深入會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好啦,寫的跑題了...拐回來!
畢淑敏的作品一直都是偏向於心靈雞湯的,但並不是膩人的雞湯哦,高中看過《讀者》上她的一篇短文好像叫 暴風雨是個篩子。對上學時期的我很受用!總之她的作品簡單易懂,讀起來就感覺整個人在泡溫泉一樣~
想了解非洲大部分地區歷史人文的可以看這本《非洲三萬里》,反正是比歷史書要好看多啦哈哈哈!
❼ 游記評語怎麼評
可以逐步分析
優美段落賞析
重點句子勾畫
優美詞語摘抄
❽ 不同作家對西 游記的評價
西遊記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很多作家都對西遊記有很多的評價
❾ 《格列佛游記》精彩情節賞析
你把關於智馬國的描寫摘一段下來好了。下面是賞析:
斯威夫特在此勾畫了一個理想國。那裡沒有惡的行為,甚至沒有惡的觀念;理性至上,博愛平和。智馬們無文字,天賦道德,知識少但不花哨,無謊言欺騙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有犯罪,以開會民主討論的形式決定一切大事;智馬們好運動,愛清潔,勤勞,婚姻由父母做主,除生兒育女需要外無性慾,貴族世襲。不難看出,在這里,斯威夫特仍沒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他仍只是個人類而已,他的理想國是抽象的另一種人類社會。但是這種抽象太空,太浮,恰如浮萍。斯威夫特沒有看透善與惡的本質,也沒有看透人類社會政治形式的本質,所以對現實深深失望後,只能攻擊一切可見的制度,然後縮頭,退回到一種空想當中。 摘抄隨船醫生格列佛出海途中不幸遇到風暴,船隻觸礁,格列佛隨風漂游到一個尚不知名的陸地上。他發現這個地方十分奇異:到處出現的東西、動物、人都比自己所生活的國家的物事與人小十幾倍。他被眾多士兵包圍,由他們動用起重機、吊車等把他作為從未見識過的龐然大物帶到京城,押送到皇宮。他逐漸了解了這個國家的一些情況和獨特的法律、學術、風俗。這個叫作利立浦特的國家是個小人國,公民身高只有六寸左右,皇上在臣民面前頗顯高大威嚴,原來他要比眾人高上一個手指甲呢。
格列佛在小人國真是大開眼界,他見識了這里奇特的官僚選舉制度。作者在這里並非故意聳人聽聞,而是要借該國國王制訂的荒唐選舉制度達到辛辣諷刺的目的。誰都知道,一個國家各種官員都應該是有正義感、責任心並且各有所專的人群中的精華,他們要把國家利益、民眾疾苦放在心上。而利立浦特的官迷們則一心只為討得皇上歡心,因為皇上只把在絲線上跳得最精彩的人任命為朝中重臣,所以大家無一例外地從小就苦練這個本領。那麼,即使跳得再高玄,此人也不過是個技藝超群的雜耍藝人,又與官職何干呢?由此,皇帝的昏庸、專橫,群臣的無能,百姓的生之疾苦便在這荒唐透頂的景象背後清晰地浮現出來。
點評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透過那看似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還是從小頭敲開之爭,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摘抄「我對我國過去一百年中的重大事件所著的一番歷史的敘述另他大為震驚,他斷然宣稱,那些事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叛亂,殘暴,憤怒,瘋狂,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能產生的最惡的惡果。」點評這句話狠狠的批判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殘暴和不斷向外擴張的野心,諷刺了社會的黑暗,與現在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發我們要珍惜現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並要努力創建出更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