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城古城遺址
❶ 遼寧都有什麼名盛古跡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遼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秦王朝統一中國,到大清王朝的建立,歷朝各代在方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物古跡。尤以中部的沈陽故宮、關外三陵等清前史跡,南部的近代戰爭史跡和西部的秦漢、遼宋、明清史跡馳名中外。從丹東鴨綠江口到葫蘆島碣石海濱,遼寧海岸線綿延2100多公里。名山秀水、奇特景觀遍布遼東半島與遼西走廊。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和錦州等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各具特色;有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唯一的水上長城-葫蘆島九門口長城;有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沈陽故宮、撫順永陵、沈陽福陵和昭陵以及清前史跡-赫圖阿拉城、遼陽東京城和東京陵;有世界上最大的玉佛-鞍山玉佛;有世界上最長的可乘船游覽的充水溶洞-本溪水洞;有世界最大的極地海洋動物館-大連虎灘極地館;有世界最佳高爾夫球場之一-大連金石灘高爾夫球場;有世界上最大的19億年前的天外來客-沈陽古隕石;有世界第二大葦田--盤錦雙檯子濕地自然保護區;另外,沈陽怪坡、大連黃渤海分界線、蛇島、錦州筆架山、盤錦紅海灘等奇特景觀聞名遐爾;千山、鳳凰山、棋盤山、醫巫閭山、冰峪、海棠山、鴨綠江、薩爾滸、清河、五女山、天華山等山水風光,秀美多姿。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熾熱。大連國際服裝節、沈陽國際冰雪旅遊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文化旅遊節、本溪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 以沈陽-大連-丹東為三個點構成的遼寧金三角旅遊熱線,覆蓋了歷史名城沈陽、浪漫之大連、世界玉都鞍山、啟運之地撫順、楓葉之都本溪、國門江城丹東、樂器之城營口、歷史古城遼陽、小品藝術之鄉鐵嶺九個城市,接待量分別占國際和國內遊客和97%和82%;以葫蘆島-錦州(包括朝陽、阜新)-盤錦為代表的「引客入遼」遼西旅遊線,將渤海濱城葫蘆島、遼西重鎮錦州、塞北明珠阜新、三燕古都朝陽和鶴鄉紅海毯盤錦成為連接關內外的熱點旅遊城市。 http://www.3608.com/province/p_intro_21.html
❷ 柳林的遺跡有哪些
一、高紅遺址位於縣城西部11.5公里處的薛村鄉高紅(原名高迪)村南(距村約800米)。其地勢北高南低,范圍約1萬平方米。1982年山西省晉中考古隊曾在此發掘清理了一座殘窯址和兩個灰炕。出土陶器有矮錐足或矮平足的鬲,小口廣肩的罐、盆、簋、三足瓮、尊、碗、紡輪等,此外還有骨鏃、骨簪等遺物。陶器質地為夾砂和泥質兩種,器表普遍施細繩紋,也有少量附加堆紋、指窩紋、弦紋、同心圓印紋和雷紋等。經考核該址系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80年高紅村出土遼代骨灰陶塔。該塔由陶盆、陶垢等5部分組成。通高49.3厘米,陶屋置於陶盆內,整體作蒙古包狀,前後有門窗。門作半啟狀,頂下部有三個不等距鏤孔。屋上覆一盆,作屋檐式。盆頂上復置一陶缶l舌。蓋頂作寶瓶狀。通體用紅、白兩色彩繪門、窗、柱、屋檐、欄桿、仰蓮、花卉等圖案。存縣文管所。二、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2004年,西部考古項目高紅遺址考古隊沿黃河北進,在柳林縣的三川河流域展開了拉網式調查,在柳林縣高紅村南、當地人俗稱柿棗垣的山樑上(原高紅遺址),發現了這處非常重要的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專家發現,高紅商代夯土建築中最大的七號夯土基址大致位於建築群的中心。為了解七、八號夯土建築基址東北部的遺跡分布情況,考古專家對夯土建築基址進行局部解剖。從新發現的二十二號夯土建築基址和院落,弄清了八號夯土牆的分布范圍。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十六號夯土房北牆外側,在揭去貼近牆體的活動面及其下經夯打的墊土後,發現柱坑是和嵌入牆體內的柱洞相對應,這些柱洞只能是版築牆後的遺留。二十六號夯土房的建築規模遠遠小於七、八號夯土建築基址,地層關系在已發現夯土中是最晚的。可能至二十六號夯土院落時期,亦即殷墟二、三期時,高紅已由權利中心淪落為一般居住區。有專家確認,這里曾經是工方或工方內某個政治集團的權力中心所在,是一支和商王朝處於敵對狀態的小國,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 、八畝垣遺址分布在薛村鄉高紅村西北500餘米處的八畝垣頂上,東至社業條,西至坡上,南至灣渠,北至井溝,范圍約4萬平方米。1979年4月8日,高紅群眾在此整翻土地時發現了一批銅器,計有銅盔、鈴首劍、銅矛、銅錢、銅斧、銅鈴、銅飾、銅雙環削刀等,還有少數陶器。經考核為商代器物,屬戰國遺址。出土商代銅盔,高19.5厘米,盔口長23厘米,寬18.5厘米。頂鈕高1.5厘米,寬2.6厘米。盔口前後均系半圓狀,高6厘米,寬13厘米。兩側護耳寬18厘米,下部各有6個方穿。盔口沿邊起棱。盔重1 350克,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存呂梁行署文化局文物工作室。1984年柳林縣人民政府行文公布為本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出土商代銅化靴形器高6.3厘米。靴筒口徑1.3厘米,腳長4.1厘米,重50克。器物上部一側開圓形穿1個,另側有半月形穿1個,腳彎部有4道弦紋,胸部中間有直紋1道,兩邊各有直紋裝飾8道,靴尖向上翹起,靴底下邊有橫紋ll道。該器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藏呂梁行署文化局文物工作室。四、楊家坪遺址分布在楊家坪村南台地黃土層中,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地面暴露灰坑、木炭、陶片、石器等。當地居民在建房挖基時屢屢發現灰窖、完整陶器和一些琢制石斧。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泥質黑陶次之。出土物有鼎、鬲、罐、壺、缽等。紋飾有光面釉、雷紋、粗細繩紋等。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文化層已受擾亂和破壞。1987年楊家坪古遺址掘得石斧1把,其長20.5厘米,寬9厘米,厚3厘米,重1 500克。經有關專家鑒定確認系新石器時代遺物。現藏柳林縣文物管理所。五、古藺遺址——地跨秦晉定胡縣《史記~趙世家》載:「武靈王13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據《水經注》考證,當時的趙國邊邑藺,就在今本縣孟門鎮。春秋戰國時期設諸侯國「藺」800餘年,西漢置藺縣,隸屬西河郡(治所在今離石市)。武帝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候,東漢末年廢,治所亦在今孟門。此後從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縣)(跨黃河轄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南宋寶慶二年[1226],始從定胡縣分出設吳堡縣),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初廢孟門縣達700餘年間,孟門又歷為郡治、縣治駐地。六、隰城遺址漢置隰縣城,屬西河郡。武帝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忠為隰城候,王莽新朝改為慈平亭,東漢廢。經考古學家考證,其址座落在楊家坪村北約500米處的大金鵬梁。其址東至大蒿塌,西至大金鵬,南至村畔,北至城門圪洞,地勢平緩,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址內流散有繩紋磚瓦及繩紋陶片等。民國19年(1930)此地曾發掘漢墓出土漢代畫像石(石柱、門楣石等)多塊,後輾轉流移,僅存者今陳列於山西省博物館,並附有專題文字介紹。該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目前已遭嚴重破壞。七、戰國烽火台戰國烽火台位於柳林縣孟門南劉家圪達村。系古代傳播警報的設施。《漢書。音義》在載:「邊防備警急,作高台,上備桔槔,桔槔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則舉烽。」烽火台築在駐軍邊防鎮、堡等要塞外之高卓處。所謂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一處有警,白天燃燧,煙霧突起,鄰近烽台望見,立即發兵前來相救。晚上看不見煙火,就點火。火光低,傳不遠,便用桔槔,將火種設在桔棒一頭,平時低。一遇緊急出現,立即點燃火種,將桔棒高的一頭向下一搬,使燃火的一頭向上撬起,其狀有如河邊設碼頭澆地用桔棒起水一樣,鄰台一見火光,立即出動人馬救援。劉家圪達烽火台外部青磚建築已毀,僅留土台墩。其台距古剎南山寺不過百十餘米,道路亦通,可吸引遊人觀覽。八、火塘寨遺址火塘寨相傳為火山王楊信屯紮操練軍馬的堡寨,座落在柳林縣城東部10公里許的三川河北岸福壽村西北頂峰。寨內今存北宋政和三年(1113)石碑一通。寨呈長方形,長約130米,寬約60米,現存石窯洞lO余孔以及外圍寨牆殘跡等。九、青龍城明代御史中丞、山西巡撫白希綉,本籍延安。早年一領青衫上京科考,在西北黃土高原間拔山涉水,駕一葉扁舟闖過洶涌大河,歷盡艱辛,進入三川河穀道。一步步行來,但見川面平坦,水流清緩,渠畦縱橫,禾苗青綠。天色向晚。來至一處村鎮,背依雄嶺,滿山松柏青郁;俯臨清流,沿河鳥雀喧囂,鎮內棟宇林立,瓦廈連雲,好一派繁華景象。詢得路人鎮名青龍。白秀才心中暗想,若在此地建一處城池,既可坐鎮秦晉通衢,拱衛京城;又能屏障水陸咽喉,保障地方,他日如有寸進,定要實現這一懸想。後來白希綉果然名題金榜,屢升山西巡撫之職,成為方面大員。於是請旨興建青龍城,幸得皇上恩准。乃命永寧州知州三原李橘督工監修。於萬曆(1603)孟夏(農歷4月)集匠興工,測景辨方,次年甲辰(1604)季秋(農歷9月)告竣,工期18個月。青龍城周方9里3步(摺合5405米),座南向北雄距鳳凰山麓,南部一帶城垣依山盤谷,節節登高,分別跨上旗桿梁、玉皇頂兩座土山。對面望之,有如鳳凰展翅之勢,故其城又名鳳凰城。清光緒元年(1875)6月15日,暴怒的三川河洪濤洶涌,沖入北門,沖毀了城牆。此後屢建坍塌,未加修葺。1953年離石縣新建離山中學於柳林西街,政府組織縣勞改隊犯人來柳林拆毀青龍西北城牆,並將城磚運住西街,建起一排窯洞,作為學生宿舍。今僅存南部依山而建的土實磚面殘牆,東西綿延約2公里。青龍古城牆外砌青磚,內實黃土。磚長40厘米左右,重約10公斤。黃土17公分左右一層,水灑石夯,結構堅固,層次分明。至今時逾數百載,鎬釺難犯。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具有珍貴的考古價值。明代青龍東西為街,居民拒三川河溫泉之利,煉鐵、造紙、制陶、燒瓷,栽桑務棗,商貿繁榮,手工業發達。統領三鎮糧商、聯絡四十八盤水磨的糧行「青龍庄」,采購柳林、石樓、清澗、米脂等西北黃土高原各縣小麥,磨成麵粉,東運晉中平川,在秦晉二省享有極高的聲譽。滿街字型大小商行,店鋪連接,坐賈行商,絡繹不絕。實為西北黃土高原一顆明珠。清乾隆33年(1678),巡檢司衙門移住柳林後,青龍鎮漸趨蕭條。而今青龍大橋三次興建,清河阻隔盪然無存,三鎮間往來隔河千里遠的窘況已變為歷史陳跡。繼之而來的是連雲大廈拔地而起。古城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必將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十、鋤溝鎮三座浮橋九座樓勝景柳林縣城組成部分鋤溝鎮原名鴻溝,其地兩邊土山,中間一條水溝。起水在中陽縣吳家峁鄉屬八道君山支脈賀龍廟山一帶。從賀龍廟山起水,流經馮家坡、上棗林、樹子嶺,在劉家塔村下並入支溝。該溝從「焉」起水,當地有胳膊粗一股泉水,噴起2尺有餘,流過還卜嘴,在劉家塔村匯入主溝後,又經楊家圪達、高家莊、岔溝進入柳林縣莊上鄉境,過李家社、賀家社、曹家山、莊上、張家灣,在鋤溝西北村口注入四十里斗氣河。唐代鋤溝,商業貿易逐漸繁榮,沿溝兩岸街道、鋪面不敖使用,更加一溝之隔,給兩岸往來造成諸多不便,於是乃有思念座浮橋之建。第一座浮橋架於劉家溝口大樓底石匣則兩岸,第二座浮橋架於中甲子龐家潭兩岸,第三座浮橋建在砂鍋樓河畔。橋址選在兩岸岩石堅固及溝道狹窄處。先在兩側岩石上鑽孔,孔內插入鐵索頭後又貫注熔化生鐵水。數道鐵索橫空飛架,索上鋪以堅硬厚實板材,復以鍛鐵碼磺將木版釘結,於是橋成。為鐵索串連木版結構。橋寬4——5米,橋中供人畜車馬行走,雙側又以木板蓋成鋪面,內設商號。號內貨物異彩紛呈,橋上行人川流不息,商號幌子迎風招展,鋪內伙計叫賣聲不絕。熙吸攮攮,摩肩接踵,顧客擁擠,一派昇平繁華景象。九座樓系鋤溝街前九座過街觀音樓之稱。鋤溝古鎮商貿繁榮,坐賈行商如雲。經營「京廣」雜貨,販賣本地土產,行市興旺,獲利頗豐。三座浮橋橫跨小溪,僧俗人眾川流不息。橋南一帶東西大街樓房鱗次櫛比。字型大小鋪面相連。街北一側民居聚落,碧樓瓦舍直上山巔,古老寬敞、別具一格的唐建窯洞錯落點綴其間,有如鳳毛麟角,招人青買睞。街西一側北依鳳翅雄嶺,小橋流水,回環曲折。唐建廣濟寺、鍾樓禪院,紅牆碧瓦掩映於綠濤柏林之中。香煙繚繞,高僧說法聲震梁檁屋瓦,紫氣氤氳,仙姑懸鍾名傳大河上下,昂昂鳳翅,御置寶塔有翰林馬汝驥之碑記;巍巍烽台,狼煙突起警報通九邊之雄關。中間五里長街,車轔馬嘯,行人挨擠,沿街從南至北有九座過街觀音樓建築,威武雄奇,為本鎮平添了無盡的豪氣與風彩。過街觀音樓大部皆屬座北面南之二層樓建築,上層供奉觀世音菩薩,下層前後門洞開,供人畜車馬行走,以此得名過街觀音樓。一鎮之中建觀音樓九座,一方面說明古鎮居民佛教信仰之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鎮經濟實力之雄厚,實為西北黃土高原一大奇觀。第一座觀音樓座落在鎮南街口,背靠大街,俯臨清河。為二層木結構寶樓。下層人行通道,車馬行人絡繹不絕,實為鎮之大南門。上層歇山頂瓦廈,斗拱勾心鬥角,廊柱頂天立地。廊下通道,四周木雕勾欄。層樓之上供奉觀世音菩薩,神彩奕奕,英風勃勃,端坐八寶蓮台之上,為芸芸眾生帶來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40年代日軍侵華,華北大地硝煙四起,一代名樓不幸遭戰火毀滅。今無瓦片之存,為古鎮善南信女留下了深深的遺憾。第二座觀音樓建於砂圪達土橋口,亦為二層建築。下層青磚拱洞,前後門洞開;上層木結構樓閣,柱枋斗拱雀替,懸山式前後瓦廈,檐下三邊走廊,彩雕護欄。上世紀60年代,忽起紅衛兵破「四舊」之風,觀世音菩薩難逃打劫,也步第一座觀音樓之後塵,應時而毀。第三座觀音樓位於鎮中前甲則,名真際樓,又因建樓施主中曹姓最多,又居住樓前樓後,故得俗名曹家樓。其樓上下二層,為四邊各二丈余之正方形樓閣。底層前後各樹四柱,柱下石鼓為礎。中間人行道寬約丈余,兩邊柱間寬各5尺有餘,用磚包築柱式,於內側各旋小窯一孔。檐下斗拱二步行踩,欄額柱頭木雕雀替。左側磚壁開一小門,門內磚築台階,可導人上樓。上層木樓歇山十字頂瓦廈,檐下鳳昂式斗拱,單翹二踩。四柱欄額,前後木窗,周置迴廊,外設憑欄。該樓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三年重修有碑。除內塑觀音佛像毀於戰火外,樓體尚存。1988年重修並新塑如來、觀音等像。使古樓煥發異彩,為不可多得的過街樓樣板,過往行人莫不以先睹為快。第四座觀音樓位於本鎮禪堂溝溝口,因樓周居民白姓居多,得名白家樓,原亦為二層過街樓,今不存。第五座觀音樓位於本鎮中甲則井溝溝口,二層過街式,下通行人,上供觀音。因樓體呈紅色,又名紅樓。1946年因下層樓洞狹窄,難通汽車而遭拆毀。當地民間盛傳紅樓觀音現身之說,眼見者姓氏鑿鑿,逸聞流布至今。第六座觀音樓位於鎮內西溝溝口,二層建築,下層窯洞通行,上層木樓供佛,已於20年代傾圯,今存遺址。第七座過街觀音樓位於鎮北砂鍋爐,該樓建築形制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溶美學力學於一體。系清代康熙7年(1668)建,乾隆10年(1671)、23年(1684)歷次修葺,今塑像被毀,樓貌依然。第九座觀音樓建於鎮內梁家莊。據山門外柏樹懸掛鐵鍾鑄字為清康熙20年(1681)本村人敬獻考核,該樓初當在明末清初。鋤溝鎮三座浮橋九座樓之建,反映了本鎮在一定時期經濟的繁榮,世事變遷,蒼雲白狗,萬物興衰,否泰無常,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只留其三。十一、陳家灣村宋代彩繪磚雕墓2003年7月15日下午4時左右,柳林縣陳家灣鄉陳家灣村在修路施工過程中發現一處古墓穴。經地、縣文物部門考證,初步認定為宋代墓室。墓室為磚結構八角墓,八個牆面均有經過彩繪的人物和圖案和磚雕。在北面墓牆上有一個凹進去的供閣樓,裡面嵌有墓主夫婦的磚雕彩繪像,形象逼真。周圍另有兩個磚雕侍女像,形象惟妙惟肖。墓室內出土有瓷碟、瓷碗、瓷枕頭等瓷器20餘件。由於在現場尚未發現墓誌銘等文字記載,尚不能確定墓室的具體年代及墓主身份。據考古人員介紹,這是一座合葬墓,磚雕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家庭生活的場景,在當地發現這樣裝飾精美的墓穴還是首次,對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有很大的價值。十二、 國家一級文物——柳林漢代畫像石被稱為世界版畫藝術先驅、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國內珍品——柳林漢代畫像石,出土已數十年。漢代畫像石是2000多年以前漢代人在石塊上雕刻字畫,用於墓室、祠堂、漢闕等建築的一種建築材料和雕刻品,是我國兩漢時期特有的文化遺產。它興起於西漢中期,繁榮於西漢晚期和 東漢早期。流行期僅300餘年。目前僅在山東嘉祥、江蘇徐州、河南南陽、陝西綏德、四川部分地區及山西的柳林、離石出土發現。柳林漢畫像石形成於漢畫走向成熟的東漢。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晉西民間剪紙、皮影的藝術特色,有「剪影石畫」之美稱。在內容上,它突破了早期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著重刻畫當時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情況,因而是一部兩漢時期集政治、軍事、科技、文化、藝術為一體的網路全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漢武帝元朔3年(前126年)代共王九子並封候國於西河(從永寧州起至保德沿黃河一帶),其中封地在今呂梁的計4人,即綰為離石候、熹為藺候、忠為隰城候、遷為臬狼候。其中劉熹的封地藺和劉忠的封地隰,皆在今柳林縣轄境,離石、柳林出土漢代畫像石可能與此有關。1919年,離石城郊馬茂庄地主劉某勾結古董商盜掘古墓,掘得畫像石多塊,其中石柱兩塊分別刻有「和平元年西河中陽光里左元異造作萬年蘆舍」、「使者持節中郎將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異之墓」的題字。題字的石柱與較精緻的畫像石已被帝國主義者盜運出國,其中2塊今陳列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所剩下的12塊於抗戰期間又遺失2塊,解放後由民主人士劉菊初老先生收藏於賀昌中學校並呈報上級有關部門,逐級上送,今由山西省博物館辟專室陳列並附有專題介紹。1930年,柳林楊家坪繼有發卷掘,亦被盜賣,後經當地群眾阻止上報,經「三堂會審」,懲處了始作佣者。所剩橫石6塊、石柱1塊,新中國成立後輾轉上送省博物館,今辟專室陳列,亦有專題介紹文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縣文物管理所搶救保護了群眾在生產生活以及基本建設中相繼發掘出的多塊漢畫像石。柳林漢畫像石以淺浮雕的手法,刻畫了多種多樣的內容,有人身蛇尾的伏羲,有煉石補天被當地人稱為娘娘的女媧,有朱雀、玉兔、蟾蜍,有戴冕旒的王者以及王者出行的車騎,有反映北方生活的駱駝和畜養槽頭的耕牛以及用鹿拉的車列和其禽怪獸等。柳林漢畫像石畫面想像力豐富,刻畫形態生動,生活氣息比較濃厚。創作者運用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反應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情景,代表了漢代畫像石的卓越成就。十三、西周玉戚1987年11月22日薛村鄉境內八盤山出土。玉戚高14.4厘米,上邊長12.4厘米,下邊長14.5厘米,作不規則方形。上端中間有小圓孔1個,孔徑l厘米,為一面穿。中上部有齒棱,長約2.8~2.9厘米。刃平齊為兩面磨,通體磨光,發青黃色。頂端有鋸痕。經鑒定為西周玉器,現存本縣文管所。
❸ 古城史話--------淮安區龍光閣究競建於何年
樓主把王氏的朝代看錯了吧?登龍光閣王錫祺近城高閣聳龍光,俯瞰淮流一帶長。循吏① 今思龔渤海② ,畸人昔抗米襄陽。遙依東斗瞻慈座,敬位南豐瓣豆香。欲泛枯搓蹤博望,春暉寸草戀萱堂③ 。【作者介紹】王錫祺,字壽萱,號瘦丹,清河人,僑居淮安,廩貢生,官侯補郎中。輯有《小方壺齋叢書》、《小方壺齋輿地叢書》、《小方壺齋詩存》、《續山陽詩徵》、《辟邪錄》、《閏八月考》。【注釋】①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吏。② 龔渤海:龔遂,官勃海太守,故稱。漢宣帝時,時值勃海飢亂,龔遂單車至郡,開倉濟貧,勸民農桑,民皆賣劍買牛,賣買犢,境內大治。③ 自註:「去夏崔惠人侍講,奏調美日隨員,未往。為《山陽詩徵》續編自序」。詩中用了一個漢代的典故
❹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綜述
本溪滿族自治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4A級景區三處:本溪水洞,關門山,關門山水庫。
關門山水庫風景區位於遼寧東南部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本溪水洞25公里,是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築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
其他著名景點還有:鐵剎山,溫泉,湯溝,大石湖泊,觀音閣水庫等。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國家聞名旅遊勝地,也稱「燕東勝境」。這里有本溪水洞等六處景點組成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三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山、水、洞、泉、湖及名貴樹種,奇花異草和珍奇鳥獸。本溪水洞、中外馳名,世界罕見;關門山峰疊嶂,溪流清澈,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美稱;鐵剎古松蒼勁,傳說神奇;湯溝、溫泉等地熱泉療身治體,醫治百病;大石湖深不可測, 幽靜秀美;觀音閣水庫高峽平湖,盪人心魄。此外,還有雲台卷舒山,大地公園、生態園等。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本溪市東南七十公里處,森林公園佔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於一體的森林旅遊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東南山麓的鷹嘴山下,距縣城區約50公里處,它是太子河水系的發源地之一。
清河城古城遺址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後山古遺址
廟後山古遺址位於小市鎮山城子村東的廟後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里,距關門山15公里。
廟後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於奧陶紀石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
孤山堡遺址
孤山堡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牆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築成,至今尚有部分城牆存留。殘存城牆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內,為後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跡。
❺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1、隆興寺,在清河古貝州城西南,始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蔭之,老僧知其異,獻茶啜飲。」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整座寺院已毀損無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歷史的清河縣隆興寺經過近2年的重建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2、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3、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擴展材料: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❻ 海淀區的2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山後山前是什麼
以望兒山為界,
山前:
清河古城、廣濟橋、土城、釣魚台及養源齋、摩訶庵、慈壽寺塔、定慧寺、萬壽寺、藍靛廠清真寺、靜明園、李大釗烈士陵園、梁啟超墓、團城演武廳、旭華之閣及松堂、靜宜園、雙清別墅、三·一八烈士紀念碑、達園、樂家花園。
山後:
黑龍潭及龍王廟、灤州起義紀念塔、大覺寺、孚郡王墓、醇親王墓、魏太和造像。
❼ 河北省有什麼名人故事的遺跡
1. 黃帝,我們現在知道黃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聯盟的總稱.史傳黃帝部落由甘肅的姬水遷入今河北省中北部.並與當時來自山東的赤尤部落和河南的炎帝部落,在河北大地上(涿鹿、坂泉等地)上演了奠定中華民族的一系列戰爭,最終三部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前身。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從甘肅遷入河北並完成一系列戰爭並最終融合,決不是一個很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過程,很可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則從甘肅遷入河北到一系列戰爭的完成,可能已經在河北大地上繁衍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照現在的觀點,完成這一系列偉大戰爭的黃帝(部落聯盟)是河北人。
2. 堯,三皇五帝之一,史傳是河北人。
3. 商王朝發跡於河北、山東東北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其中河北邢台是商古都之一.則商王朝開國者,不可排除不是河北人.
4. 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盧龍)人.
5.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6. 趙奢,戰國名將,戰國中後期整兵團殲滅秦軍之第一人.
7.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慷慨重義,以勇氣聞於諸侯.
8. 樂毅,趙國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人,戰國名將,領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二城.
9. 藺相如,戰國名相,英勇大義,智慧宏達,千古佳談.
10. 荀子, 今邯鄲一帶人,諸子百家之一.
11. 公孫龍, 戰國時哲學家,名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12. 毛遂,戰國名士,「毛遂自薦」從此成中華美談.
13. 高漸離,戰國俠士.
14. 趙陀,河北正定人,越南開國始皇帝,至今越南將其列為人文始祖.
15. 孟姜女,中華烈女,千古流傳.
16. 徐福,據傳為日本天皇老祖,秦時齊人徐福(滄州戰國時屬齊,安陽內黃戰國時屬趙)率三千河北兒女東渡日本,至今河北有千童縣,每年有大批日本人來千童縣祭祖,(可憐那群東渡的河北兒女,或許是因日本的水土起了突變,留下後來的一批孽種)河北人看了哭笑不得.
17. 董仲書,漢初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功罪千秋評說.
18. 趙飛燕,環肥燕瘦.
19. 東漢名臣群,劉秀起兵於河北,當時一大批河北名臣,記不清了,有興趣者翻書看去.
20. 祖沖之,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21. 酈道元,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22. 扁鵲,中華名醫.
23. 李春,中國古代著名建築學家.
24. 張角,漢末農民起義領袖.
25. 劉備,河北涿州人,蜀漢皇帝.
26. 張飛,河北涿州人,三國名將.
27. 趙雲,河北正定人,三國名將.
28. 張頜,河北河間人,三國名將.
29. 程普,三國名將.
30. 祖狄,東晉北伐名將,中華英雄,從此「聞雞起舞」,志士不忘.
31. 冉閔,漢家男兒,中華英雄.
32. 高昂,漢家男兒,中華英雄.
33. 李淵,唐開國皇帝,甘肅成紀人,其祖乃趙國趙郡(河北趙縣)人.
34. 竇建德,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隋末河北義軍首領,李家統一中國的最大挑戰者,當時是鹿死誰手未可知.
35. 劉黑闥,隋末河北義軍首領.
36. 花木蘭,拓拔魏河北人,中華女豪傑,千古美名傳.
37. 魏徵,唐初名相,中華鐵膽直臣.
38. 盧照齡,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39. 高適,著名邊塞詩人.
40. 盧綸,著名邊塞詩人.
41. 賈島,唐代著名詩人.
42. 安祿山,燕趙胡人.
43. 史思明,燕趙胡人.
44. 河朔四鎮,讀讀唐史,強!
45.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46. 五代燕趙英雄群,太多了,我也記不清,有興趣翻翻書去.
47. 柴榮,河北邢台人,北周開國皇帝.
48.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宋朝開國黃帝.
49. 趙普,宋朝開國名臣.
50.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欒城縣,蘇轍有《欒城集》,以念其祖.
51. 穆桂英,北宋女將.
52. 盧俊義,河北大名縣人.
53. 燕青,河北大名縣人.
54. 柴進,河北滄州人.
55. 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殺人逃入陽谷縣.
56. 丘處機,宋末元初道學家.
57. 關漢卿,河北保定安國人,元曲大家.
58. 紀曉嵐,河北滄州人,清名臣,《四庫全書》主編.
59. 張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務運動重臣.
60. 劉春霖,中國最後一個文狀元.
61. 河北武狀元群,看看清二百多年來的武狀元名單,河北一省約佔四分之一,其它各省望塵莫及.啥叫尚武之鄉!
62. 曹雪芹,漢籍旗人,祖籍河北,文學大家.
63. 霍元甲,天津靜海縣人,燕趙俠士,民族英雄.如果天津人不是河北人,至少是燕趙人,如果連燕趙人也不是,則霍元甲不是天津人.(靜海本屬滄州,建國後才劃入天津,且靜海講滄州話,不是大家熟悉的天津話.)
64. 趙三多,河北衡水人,義和團領袖,首先在山東率領義和團起義.
65. 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趙豪傑,京城俠士.
66. 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俠義大盜,名震中華.
67.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
68. 張作霖,東北王,遼寧海城人,祖籍河北.
69. 張勛,大軍閥,鞭子軍首領,長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70. 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龍,河北正定人.
71. 馮國章,北洋三傑之狗,河北河間人.
72. 馮玉祥,祖籍安徽,生長於河北保定,保定土話保持一生.
73. 佟麟閣,中國抗//日將領,民族英雄。直隸高陽(今屬河北)人.
74. 張愛齡,祖籍河北豐潤,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評說.
75. 郭小川, 現代詩人。河北豐寧縣人
76. 狼牙山五壯士,河北保定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7. 董存瑞, 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人,民族英雄,燕趙遺風.
78. 馬本齋,河北滄州人, 回民,中華抗//日英雄.
79. 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
80. 小兵張嘎,少年抗//日英雄.
關漢卿,河北安國人,元朝著名劇作家,寫出了《竇娥冤》等名作。
祖沖之,河北淶水人,南北朝時著名數學家,是世界上首位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曹雪芹,河北豐潤人,清代文學家,著有《紅樓夢》。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我國現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董存瑞,河北懷來人,解放戰爭中戰斗英雄,革命烈士,捨身炸碉堡,用生命為解放隆化鋪平道路。
河北位於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自古即是京畿要地。作為清代皇室的「郊遊」場所,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是我國最早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清代皇家游獵的場所——木蘭圍場。河北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名列全國第三位,著名的還有邯鄲趙王城遺址、涉縣媧皇宮、響堂山石窟,衡水景州塔(景縣舍利塔)、北齊高氏墓群,保定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清西陵、滿城漢墓、定州塔,唐山清東陵、滄州鐵獅子、趙州橋、正定隆興寺、邢台大開元寺、邢台唐帝陵、邢台殷商遺址、內邱扁鵲廟、沙河宋璟碑、崆山白雲洞、天河山、邢台峽谷群、南和白雀庵等。在悠悠歷史古跡的背後,河北省也不乏擁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北戴河、秦皇島南戴河和唐山沿海的天然海濱風光,優美旖旎的邢台南太行自然風光,遼闊壯美的壩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淶水野三坡,險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岩……山、水、草原各種景緻相映相成,為「燕趙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部分地區古屬冀州,故簡稱冀。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8王,共158年,邯鄲一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築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龍台、北將台、南將台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台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叢台 在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台,登台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台北有七賢祠,內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現叢台已擴建為叢台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盪戰斗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分南北兩窟。窟內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鄴都(今臨漳縣),一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後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築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在石家莊市的就有趙縣的趙州橋、正定的大佛寺、平山的中山國遺址、藁城的台西商遺址、新樂的伏羲台、元氏的封龍山、開發嶺南的趙坨先人墓。 以上是在石家莊市的文化古跡。關於名勝, 在石家莊市境內的有全國四大懸空寺之一的蒼岩山橋樓殿、全國三大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迴音壁--嶂石岩迴音壁。還有石家莊是趙雲的故里、魏徵的故里、蘇軾的祖籍所在地。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❽ 誰能介紹一下北京海淀區清河的歷史
清河地區在解放前曾經隸屬昌平,名字可能與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有關。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縣,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也是十三世紀世界上傑出的科學家。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說他熟悉水利,聰明過人。元世祖就在當時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附近)召見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見元世祖,就當面提出了興修水利建議。第一條建議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
當時的清河兩岸頻發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盡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採納郭守敬意見後,疏通了河道,使水患變水利,為了表達思鄉之情,郭守敬就以家鄉邢台地區清河縣的縣名為這條河命名。
1949年5月設清河鎮,1959年11月設清河街道,1963年3月清河街道單獨建制。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布河長制「加強版」,並公示18名北京市市級河長名單:杜飛進為清河市級河長。
(8)清河城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清河街道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地處北五環,北經西三旗通昌平,東與朝陽區奧運村相鄰,西部與北京科技中心上地相接,是現在北京發展的一個重要地區。
附近單位:
1、清河毛紡廠、加氣混凝土廠、空軍研究所等。
2、清河小學、清河中學、清河二十中、北京交通大學清河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清河小營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
3、北京京北醫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隊清河大隊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河
❾ 本溪縣內,清河城古城遺址,廟後山古遺址,孤山堡遺址,都在什麼位置驅車如何前往
清河城古城在本溪縣縣城小市以北35公里處。廟後山古遺址在小市南側4公里處。孤山堡遺址位置距離小市遠一點,東南方向大約60公里處的蘭河鄉了。以縣城小市為中心這三個地方正好是三個方向。若到了本溪縣縣城,打聽一下,大家應該都知道的。
❿ 清河西漢古城遺址
清河西漢古城遺址又稱朱房村古城遺址。位於清河鎮西2里多的朱房村西,是漢代軍事城鎮遺址。面積約l平方公里。
這里有一高台地,西面和南面各保存著一段土圍牆,最高處約5米,南壁殘存長150米,西壁殘存長115米,用板築成,板著孔仍存。出土的鐵農具有:鋤、鏟、 斧、樓犁等;鐵兵器有:劍、戟、刀等,以及一個銅劍頭;錢幣有:「半兩」、「三銖」、「五銖」、「貨布」、「貨泉」,以及鑄錢用的錢范。兩枚銅印,一枚是子母印,子印已失,母印刻有「劉允印信」4字;一枚是普通龜鈕印,上刻「王尚私印」4 字。
北京地區簡介 | 旅遊指南 | 地方特產 | 民風民俗 | 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