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官台遺址

官台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16:27

① 黃河流域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有哪些

半坡文化,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老官台文化遺址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製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於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現,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築、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現有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仰韶文化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准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於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築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於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繼續,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現。它的彩陶很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並用。在遺址之中還發現一把青銅刀,它標志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並用的時代。

② 黃河附近出土的有哪些器物名稱是什麼

半坡文化,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老官台文化遺址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製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於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現,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築、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現有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仰韶文化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准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於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築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於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繼續,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現.它的彩陶很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並用.在遺址之中還發現一把青銅刀,它標志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並用的時代.

③ 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址,請舉例3個,就3 個!55……

1. 半坡文化: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2.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製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3.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④ 老官台文化的時期分布

老官台文化前後延續了一千年左右,依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陶器的演變,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
早期:距今約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丹江上游也有發現。代表性遺址有臨潼白家、渭南北劉下層和商州紫荊下層等。陶器均為夾砂紅褐陶或灰褐陶,不見泥質陶;紋飾以交錯繩紋為顯著特徵.也有鋸齒紋和少量彩繪等;代表性器形有直筒形三足罐、三足或圜底缽、圈足碗、小口鼓腹罐等。值得重視的是,臨潼白家遺址內發現有迄今為止最早的彩陶,對探討中國彩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晚期:距今約7000年前後,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除渭河流域外,涇河中、下游和漢江上游也有發現。代表性遺址有寶雞北首嶺下層、華縣老官台等。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也有泥質陶和灰陶;紋飾多為斜行或垂直的細繩紋,也有附加堆紋、戳劃紋及少量的彩繪;代表性器形有鵝卵形三足罐、平底或圜底缽、圈足或假圈足碗等。

⑤ 老官台文化的文化命名

華縣老官台遺址是最早發現的該文化類型遺址,但出土文物較為貧乏。大地灣遺址發現以後,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因此有學者將這種文化類型命名為「大地灣文化」。然而又有學者因大地灣遺址含有多種文化而主張以內涵單純的臨潼白家村遺址命名為「白家村文化」。關於命名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綜合看來,老官台文化包括的兩個階段:前期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年代約為7300年之前;後期以北首嶺下層為代表,年代約為7300年—7000年前之間。兩個階段均早於仰韶文化。
李家村類型,因1960—1961年發掘西鄉李家村遺址而得名,是漢江上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時代距今約7000年。已發掘的遺址有西鄉李家村、何家灣和南鄭龍崗寺。李家村類型的遺跡也發現較少,主要有豎穴土坑墓、瓮棺葬、窖穴、房址及陶窯。石器以磨製的扁平舌形鏟、斧、鑿和打制的刮削器、有肩石鏟居多。陶器以泥質內黑外紅陶和夾砂灰白陶為主,陶質鬆脆,器壁較薄而勻整;紋飾以線紋、繩紋為大宗,未見彩陶;器形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及雙耳細頸壺等。李家村類型的主要特徵大體與老官台文化晚期相同,但又顯示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是老官台文化晚期的一個地域類型。

⑥ 清朝遺址都有哪些

遼寧沈陽的小故宮和北陵

新疆艾比湖清代驛站遺址亟待保護

位於新疆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精河縣境內的清代驛站遺址的重大發現自2007年被公布於世以後,光顧此地的遊人和尋寶者日漸增多,給這座原本脆弱的古代文化遺存帶來嚴重的災難。

在這座清代驛站遺址上人為挖過的痕跡隨處可見。居住在與清代驛站遺址相距不足500米的新疆精河縣食品公司草場管護人、哈薩克族老人布拉漢老人介紹,今年開春以後,經常看到不明身份的人前來光顧。

此遺址位於新疆兵團農五師九十一團團部以東約12公里處,該驛站遺址為清代的「托多克」驛站,驛站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經歲月和蜂蟲的侵蝕,該驛站現在已經成為不足半米的土台,已是千瘡百孔,這座土台,是一個殘存的牆體,順著牆走勢,依稀可以看出一段相接完整的牆基來。整個牆基長寬約10米左右,可以看出,當時這里是一片較大的房屋建築。

在遺址旁的古驛道遺址為清代迪化(烏魯木齊)至伊犁官道遺址,現凹陷於地表以下。據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鐵男等專家教授考證,認為此驛道為「古絲綢之路新北道」, 全長40公里,是迄今為止,國內惟一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絲綢之路」。

驛站遺址地表文化堆積豐富,現場留有大量的清代瓷器殘片及清代銅錢等標本。在新疆博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普查隊員還在「托多克」驛站遺址附近採集到石葉、石片及刮削器等細石器標本,是目前在博州境內發現的唯一細石器遺址點。

今年73歲的布拉漢老人說,他從20歲開始就在這一帶放牧,那時房屋的四面牆體還有一人多高,牆體厚度將近一米,經過50多年的歲月侵襲,如今只有殘存不足半米的土台。路南胡楊林中有一片長方形人工平台,疑似簡易房屋和棚圈舊址,周圍有一條排水溝。舊址以南30米處有一天然泉眼,如今已經乾涸。布拉漢老人介紹30年前泉眼的水量依然豐沛,他常在此處飲水,水質清冽甘甜。

為保護艾比湖清代驛站遺址不受破壞,兵團農五師91團十分重視,要求團場林業管護工作人員在巡邏時給予重點保護,盤查不明身份人員,宣傳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防止人為對遺址遺跡進行更大的破壞。由於驛站遺址距離團部較遠,且交通不便,給管護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http://bt.xinhuanet.com/2008-06/04/content_13456183.htm

湖南靖港清代妓院遺址去留兩難 居民各執一詞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13/015910707344.shtml

⑦ 黃河出土文物代表有哪些

黃河文物
1.山頂洞人骨針
原始縫綴工具。1930年在北京郊區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山頂洞人的居住遺址。出土的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刮磨得很光滑。它是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編織工具。山頂洞人的骨針的發現在染織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表明五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能夠自己縫綴簡單的衣著。
骨針表明山頂洞人的鑽孔技術已相當熟練,製造鑽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裝飾品說明山頂洞人掌握了磨製技術。盡管這種技術僅用於製造裝飾品,但卻為以後新石器時代磨製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切割獸骨
2.精細地刮削
3.磨製以及挖穿針眼
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
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了。
2.裴李崗文化的石墨盤和石墨棒
裴李崗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黃河文物
3.裴李崗文化石廉
4.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老官台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最初在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發現而得名。該文化存續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省境內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種植黍等作物;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和石斧等;制陶業很原始,採用泥片敷貼製作法,以圈足碗、彩陶缽與筒腹三足罐陶器最具特點;住房是圓形的,為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亦是圓形;居民死後埋入長方形土坑墓,隨葬陶器等物品。由於該遺址內涵貧乏,而後來發掘的同類遺存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模更大
5.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陶瓷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製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隻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豫東地區也有零星發現。

⑧ 黃河文明有哪些古遺址

半坡文化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制石器轉向磨製石器;
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食物的生產者。採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革命,第三次是工業革命。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居住區發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築和地面建築,形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牆壁是泥牆,牆面用草拌泥塗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發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小,直徑只有1米左右。
墓葬區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有小孔,估計是為靈魂轉世所留。另外還發現一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製葬具,不過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裡的原始居民種植粟、芥菜、白菜等農作物,飼養綿羊、山羊和豬等家禽,另外淡水魚和野味也是他們的食物。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製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生活於此的原始居民開始種植粟類作物,還養豬養狗,生產工具有石鑿、骨鏟、角錐等。
住房為圓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墳墓是長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為陪葬品。
當時的制陶工業還很原始,燒制溫度低,器物種類也少,彩陶工藝還處於萌芽狀態。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類型有夾砂粗紅陶和細泥紅陶、細泥黑陶和細泥白陶,紋飾有繩紋、斜線紋、附加錐紋、錐刺紋和刻槽紋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襪紅寬頻紋的三足缽。
在大地灣古文化遺址發現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缽為主。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陶器上的那10多種符號,它們比半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刻劃符號要早1000多年,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該遺址之中還發現一座類似宮殿的建築,該建築的地面與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與老官台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同一時期的還要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賈湖文化,它們都是新石器時期的代表。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於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現,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築、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現有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仰韶文化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遺址有大量石斧、骨鋤的發現,表明當時農業的發達。另外還在墓室中發現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說明粟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
骨錐、骨針和古輪的出現,說明當時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縫紉和紡織技術。發現許多豬、牛、馬的骨頭,說明當時已有了畜牧業。石鏃、骨鏃的出現,表明當時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時還表明當時已由狩獵生活向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過渡。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還發現許多磨製的玉片、玉瑗、海貝等,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換關系。新疆盛產玉,所以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但甘肅遠離大海,所以海貝是怎麼傳遞過去的,值得探究。
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彩陶在窯中燒造,但還沒使用陶輪,其表面有或紅或黑的幾何圖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狀差別很大,這種技術可能是從西北的甘肅一帶傳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陝西等區省,還覆蓋了華北和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陝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後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顏色黑多紅少,沒有半坡類型的圜底缽。後岡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彩陶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紅色。大河村類型的彩陶多為白陶。據推測,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黃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從5000年前一直持續到2500年前後,然後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夏商文化。長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黃河流域的還要早,但後來都中斷消失了。而傳承有序的黃河流域文化從未中斷,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在河南靈寶市西坡村發現了一個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一座宮殿,據推測,它很有可能就是黃帝的宮殿。考古人員還在其周圍發現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萬人口的都城,它應該是當時部落聯盟的聚居地。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1928年被發現。
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等,另外還要蚌鐮和挖土用的雙齒木耒。他們飼養豬、狗、牛、羊、雞、馬等。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准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無論是彩陶文化,還是黑陶文化,都應該是發源於中國本土,與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沒發現有什麼繼承關系。
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青銅器,它表明龍山文化開始向青銅文化(夏商文化)過渡。這一時期的精緻陶器也與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名叫後岡的地方,發現一個古文化遺址,成「三疊層」形式。它的上層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認為這裡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於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築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於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繼續,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現。它的彩陶很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並用。在遺址之中還發現一把青銅刀,它標志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並用的時代。

⑨ 大沽口炮台遺址有什麼歷史

在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炮台初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鴉片戰爭前後更加大規模擴建,咸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兩岸修築「威」、「鎮」、「海」、「門」、「高」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務不斷加強。近代隨著國外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戰略要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台,與英軍激戰,大部分愛國官兵壯烈殉國,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為確保他們在中國橫行,強行拆去了大多數炮台,後來只殘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⑩ 黃河流域的歷史文明 10個

1、半坡文化,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2、老官台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發現而得名。但該遺址內涵貧乏,後來發掘了規模較大、同類遺存內涵豐富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一般改稱老官台文化為大地灣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省境內的渭河流域。

3、裴李崗文化,是中國河南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將中華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是東方文明發祥地之一。

5、賈湖文化,是以舞陽賈湖遺址為代表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類型,屬於裴李崗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是裴李崗文化的主要源頭,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7、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是黃河下游一種原始社會較早期的文化遺址,環魯中南山地周圍的兗州、曲阜、泰安、平陰、長清、濟南、章丘、鄒平、汶上、張店、青州、莒縣、臨沭、蘭陵和滕州等地,都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10、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10)官台遺址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當大的區別,因為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氣候變化大。冬季雪線在沿海可以到達杭州灣,和杭州灣同一緯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幾乎都是亞熱帶氣候,夏季的炎熱可以使水稻在黑龍江的呼瑪生長,而在歐洲和美洲同樣緯度連玉米都無法生長。

黃河的河道變化不定,無法進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種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黃河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農耕文明。半坡文明留下了許多器具如半坡人面網紋盆,半坡陶器,他的生產工具,一些動物骨骼。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揭露,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網路-黃河流域文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