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錢山漾遺址

錢山漾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26:50

❶ 良渚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文化特徵

生活用器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
良渚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社會進程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 黑陶瓶
,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
良渚建築復原
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一帶繼崧澤文化之後興起的是良渚文化。這種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發掘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以錢塘江為界,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其影響曾達長江北岸的南通地區。據碳14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的開始階段,並與夏代統治集團有密切的聯系。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無錫先蠡墩,張家港市徐家灣;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餘杭反山、瑤山、匯觀山和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縣馬橋,青埔福泉山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玉器、刻紋黑陶、竹編器物、絲麻織品等,顯示了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生產,主要體現在農業和手工業兩個方面。水稻栽培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仙蠡墩、徐家灣、錢山漾、水田畈和吳縣澄湖等遺址的良渚文化堆積中,都發現了稻穀和稻米的遺跡。經鑒定,這些稻穀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個氏族部落還從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子、兩角菱、毛桃核、酸棗核等遺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些可能是人工種植的,這時的農作物品種顯然比馬家浜、崧澤文化增多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擴大了。
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推廣。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僅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餘件。石犁有兩種形制,一種平面呈三角形,刃在兩腰,中間穿一孔或數孔,往往呈豎直排列,可以安裝在木製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種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後端有一斜把,可能是開溝挖渠的先進工具,故又稱「開溝犁」。這兩種石犁都是良渚人發明的新農具,對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❷ 古文化的歷史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發現和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
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鑒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鑒定結果有所懷疑。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另一件玉琮高達23厘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厘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制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見)。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發現的陶文,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信息。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麻布片經鑒定為薴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薴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復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築上用的竹席,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席。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席。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接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上海市松江縣廣富林遺址的兩座墓鄰近處,分別有一具豬、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當時已出現財富佔有的差別,並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玉琮上還刻有數組象徵威武的獸面紋飾(見)。良渚文化時期,氏族社會已走上解體的道路。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系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澤文化的石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於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錛的前一階段。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鰭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著繼承關系。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系,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系。至於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系,其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與和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後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系。在上海縣馬橋、金山縣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片渦紋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響。馬橋、雀幕橋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也當與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有關。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都普遍採用輪制,黑陶佔有顯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麵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則表現出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❸ 結合四川成都三星堆遺址,試述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

這個一般人回答不上來

❹ 介紹一下良緒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並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發現和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

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鑒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鑒定結果有所懷疑。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另一件玉琮高達23厘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厘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制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發現的陶紋,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信息。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麻布片經鑒定為薴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薴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復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築上用的竹席,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席。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席。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接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上海市松江縣廣富林遺址的兩座墓鄰近處,分別有一具豬、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當時已出現財富佔有的差別,並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玉琮上還刻有數組象徵威武的獸面紋飾。良渚文化時期,氏族社會已走上解體的道路。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系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澤文化的石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於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錛的前一階段。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鰭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著繼承關系。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系,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系。至於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系,其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與和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後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系。在上海縣馬橋、金山縣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片渦紋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響。馬橋、雀幕橋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也當與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有關。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都普遍採用輪制,黑陶佔有顯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麵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則表現出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越4200~5300年。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這一遺存,所以稱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餘杭反山、瑤山,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武進寺墩,常熟羅墩和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安徽阜寧等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這一時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玉文化的兩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僅品類眾多,而且琢磨精緻,紋飾華麗。專家們贊譽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水準達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紋飾則是將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創作「推到了頂峰」。
良渚文化玉器創造性的器型,為後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良渚文化玉器特徵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環線有手工磨接和管鑽旋磨兩種加工方法,前者線痕淺細,線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線細密緊湊,接續痕明顯。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鋸痕」。良渚玉器鏤雕時,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鋸」鋸去多餘部分,俗稱「鎪」,又稱「拉絲」,所用弦狀拉條猶如無齒鋸條,會在鏤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跡。
七、良渚文化玉器紋飾華麗,新創紋樣琳琅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雲雷紋、蒲草紋。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別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線刻眼」,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豐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單圈、重圈之外,還出現了卷雲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線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漿」,俗稱「玻璃光」。

❺ 急求!湖州的文化遺址、風俗習慣、主要河流是什麼

湖州,舊稱吳興,位於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自古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譽。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域內河流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有西苕溪、東苕溪中下游、塘、雙林塘、泗安塘等;境邊南接東苕溪上游,北瀕太湖,東聯大運河及黃浦江。平原河網湖盪密布,山區建有山塘水庫,庫容10立方以上水庫149座。域內水面面積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約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積496平方公里。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之稱。宋代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就產於湖州。湖州歷史上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新文化運動猛將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胡瑗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就是陸羽在湖州寫成的。辛亥革命時期的陳英士、被周恩來總理譽為「龍潭三傑」之一的革命烈士錢壯飛,都是湖州人。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有18名。「兩彈一星」的23位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公安部一級英模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是世界絲綢文化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遣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蠶絲織物之一,有4700多年歷史。 湖州絲綢不僅早已「冠絕海內」,而且經絲綢之路獲「湖絲衣天下」的美譽。

湖州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市內的唐代飛英塔、千年古剎鐵佛寺、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內世界上種類最多的竹種園和世界級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南太湖旅遊休閑和水上娛樂勝地,都風景宜人,各具特色。湖州還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已成功舉辦四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和兩屆湖筆文化節,被譽為「中國極限運動之都」和「中國毛筆之都」。

❻ 錢山漾遺址的介紹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現屬吳興區),距內今4700多年,屬容錢山漾文化。早在30年代,慎微之先生首先發現並有著書發表。1956年,在河水乾涸的淺灘上采獲石器數千件。同年3月和1958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陶質的鼎、罐、壺、盆、缽等器皿以及紡輪、網墜等紡織工具殘件。出土物中還有石質刀、斧、錛、犁等生產工具和稻穀、蠶豆、甜瓜、毛桃、花生等植物種子,從而說明湖州當時的農業生產已具相當水平。遺址中出土的殘絹片和絲、麻織品是我國迄今發現 年代最早的絲、麻織品,證明了湖州是「世界絲綢之源」。1

❼ 錢山漾遺址的詳細介紹

錢山漾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是東苕溪的一段。東苕溪發源於天目山,經德清,北流至湖州定安門南與驛西橋處,匯西苕溪注入太湖。由於東、西兩苕溪水匯合,往往形成河水逆流;波浪沖刷,使遺址遭受破壞,數以千計的陶片、石器、遍於灘野。
遺址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731.5平方米。遺址堆積豐厚,內涵豐富,出土遺物陶器、石器居多,陶器主要有鼎、豆、簋、壺、罐、鬹等。有機質文物數量多,保存好,有簍、籃、簸箕等竹編和槳、杵等木器,還有家蠶絲織的殘絹片、絲帶、紡線和麻布、麻繩等。錢山漾遺址是目前出土有機質文物最豐富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織物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家蠶絲織物,絲織物平紋結構、密度體現出良渚文化時期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對研究良渚文化社會、經濟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❽ 錢山漾遺址原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村落,距今什麼多年

錢山漾遺址-山漾遺址原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村落,距今4700多年,屬良渚文化。

❾ 你怎麼看《時尚大師》探訪世界絲綢之源

那就來好好的說說這個節目。

由央視財經頻道攜手北京愛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全球首檔時尚文化創享節目《時尚大師》第二季周六19:30將播出第四期!

在陳學冬的眼裡,中國絲綢有著不輸黃金的珍貴價值,流傳千年的絲綢製造工藝更是「含金量很高」。本期節目設計師郭培和陳學冬一起前往世界絲綢之源錢山漾遺址所在地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潞村探訪傳統手工藝者,為大秀和文創產品尋找靈感。中國湖州潞村錢山漾文化遺址因為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綢片被正式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這塊四千多年前的綢片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實物見證。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評論中發表一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