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斗雞台遺址

斗雞台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42:44

⑴ 寶雞歷史遺跡調查報告

寶雞市位於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這里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寶雞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問題略作概述,以再證寶雞為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為秦史研究這朵奇葩再添芬芳。

一、政治、軍事中心
1.汧邑

汧邑是秦人入陝後的第一個都邑。《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故汧城在隴 州汧源縣(今陝西隴縣)東南三里。《帝王世紀》雲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幾年, 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隴縣東南鄉邊家莊發現了一處范圍較大的春秋墓區,墓主屬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級貴族,邊家莊春秋秦墓的發現,為尋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線索,考古工作者根據都城應在陵區之南(邊家莊墓地之南)的記載,認為距邊家莊春秋墓地約五里的隴縣牙 科鄉磨兒塬春秋故城遺址當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兒塬遺址位於邊家莊墓地東南五 里,與後者處於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遺址東瀕汧河,南臨川口河。兩河交匯的塬地當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東南部的台地斷崖上可以見到部分夯土城牆。其中東牆的南段保存約百米,南牆的東段保存約200米,東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殘牆,殘高1—2米 不等。殘牆上可以看到的夯層一般厚10厘米左右。採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殘片 外,還見有戰國時期的陶盆殘片,素麵半瓦當及內飾麻點外飾繩紋的板瓦、筒瓦、空心磚等建築材料殘片,說明這一城址曾有較長的使用時間[2]。該遺址現為縣 級文物保護單位。汧邑作為秦襄公的都邑不過14年時間,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它還只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城池,但它作為秦早期都邑,為秦人向關中擴充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作為秦八都之一 ,理所當然地成為秦襄公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於一席重要之地。

2.汧渭之會

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會」[3]。這是秦人的第二次遷都也是秦入關 中後建立的第一個都 邑,蔣五寶先生調查後認為,所營城邑當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筆者於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發現這里關於秦都汧渭之會的傳說自古流傳至今,許多老人都能講述秦人在這里建都的情況。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於汧渭之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馬於汧渭之間,後卒獲為諸侯」[4],他經 占卜,認為這個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養馬的放馬灘,據當地老人講,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與渭河之間的河灘上,這里水草豐美,是蓄養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於汧河口的東北部,緊扼汧隴交通的咽喉,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於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來之敵,又可一望無餘地看到東邊沿渭河而來的敵人,後面又能清楚地觀察到自北邊來犯的敵軍,軍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這對於剛入關中,又立足未穩的秦人來說,是建立以軍事性質為主的都城的絕好選擇,因此我同意蔣五寶先生的觀點,認為汧渭之會就在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崖村。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這一地區及其周圍出土的大量先秦時期的遺物上得到佐證,如1980年千河鄉馮家嘴村村民馮川 省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先秦的青銅盤、青銅獸形壺、青銅甗等遺物[5]。魏家崖六組村民王志斌在這里取土時發現了極為珍貴的先秦金虎、金鋪首等遺物;1991年當地群眾在這里取土時又發現了先秦的壺、簋、盤、匜、鼎等八件青銅器及其他遺物等 等[6]。另外,這里耕地時還經常可以發現大量的先秦繩紋瓦片、殘磚、陶器碎片和銅鏃 等等[7]。從這些大量的先秦時期遺物來看,汧渭之會邑城當在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一帶,這種說法是能夠站得住腳的。更為可貴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還發現了秦人早期遺址[8],這就更能證明這一點了。楊東晨先生認為「汧渭之會」城方九里,四周設門,周圍有防禦性 質的軍事設施[9]。「汧渭之會」的邑城地處於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東距後稷的封國「邰」不遠,自古就是先民勞動、生息的地方,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秦以此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無論是向北、向南、還是向東發展都比較有利,尤其是對秦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軍事力量的增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平陽

《史記·秦本紀》載:「寧(憲)公二年,公徙居平陽」。平陽是憲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陽封宮」,如此則憲公、武公均以平陽為 都邑。平陽故址在今寶雞縣東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11]。這里出 土有武公銅鍾五件,鎛三件。且在鍾、鎛出土之處發現不少灰坑,顯系長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鍾、鎛系公室重器,故知憲公、武公所居之「平陽故城在岐州 岐 山縣西四十六里」[12],即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一帶。秦人 以此作為其政治、軍事中心長達37年之久(前714—前677),憲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陽處理 朝政,接見大臣,並以平陽為根據地向東發展,到秦武公時,秦人已東伐彭戲氏而至於華山之下。平陽都城的確立,
是秦文公歷時12年掃除岐雍諸戎勢力的結果,同時,秦都不斷東移 的歷史事實,也說明了秦人力量的壯大和向東征討步伐的加快。

4.雍城

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至獻公二年,城櫟陽止,歷時294年,先後有20位秦君建都於雍城,在此期間雖然秦靈公居涇陽,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死後均葬於雍都南。司馬遷在記述德公居雍後,接著說「後子孫飲馬於河」,《正義》也說:「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足見雍城非同尋常,它是秦國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

秦都雍城,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考古工作者就對該城進行過調查,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1973—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在城南發

現了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雍城遺址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在雍城內發現了與皇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它們分別是:[1]姚家崗春秋宮殿區;[2]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3]鐵溝、高王寺宮殿區。在姚家崗還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一處[14]。而 且,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區域,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研究後認為姚家崗春秋宮殿區可能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寢[16]。

從雍地發現這些大量的與王權相關的宮殿區和宗廟建築,充分說明了雍都作為秦早期都城的繁華和建築的雄偉、華麗。以上考古發現還說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寢宮也已基本確定,文獻與文物資料的結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秦早期政治、軍事中心的雄偉富麗之景象。

從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城櫟陽,秦人先後在寶雞地區的汧邑 、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建都長達393年之久,而在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統一六國的強秦積極邁進的時期,隨著秦人入陝後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再向北的遷徙路線,明顯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趨成熟和軍事上的日益強大,為最後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說,寶雞作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寶雞是秦人和秦文化發祥之地的科學論斷也是無須再作討論的。

二、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寶雞曾長期作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國的政治、軍事中心,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文化習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資料,同樣可以證明寶雞乃是早期秦國的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

《史記·秦本紀》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寧公(憲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據高次若先生研究後認為,秦文公、寧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寶雞市斗雞台東邊的戴家灣村[16]。又據《秦始皇本紀》載:出子「葬 衙」。據楊東晨先生研究後認為此「衙」疑為「衍」字之誤,出子當葬憲公墓附近,不會葬於白水縣地 [17]。據此,那麼出子的墓當也在寶雞西山陵無疑。再據《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平陽」。據楊東晨先生的觀點認為,武公的葬地當在今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北邊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帶[18]。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區」,後一 位在「平陽陵區」。寶雞地區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區在雍城,我們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區」,該陵區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先秦諸侯國陵地。

雍城陵區,位於秦都雍城之南,即今鳳翔縣尹家務鄉至寶雞縣陽平鎮的南塬(雍嶺塬)之上,東西綿亘30餘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國君(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與雍城遺址以雍水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黃土深厚,水位極低,是一處經過精心選擇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裡探出13個墓區,內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無封土。墓地內以開挖兆溝為界,墓與墓之間有內兆,整個墓地則以外兆環繞,形成了既各自獨立,又完整統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為東西向。現已發現有「中」字型大墓18個,這種形制的大墓在東周時期諸侯王國中是最高級別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稱做「秦公1號大墓」,該墓全長300米,墓室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45米。東墓道長156.1米,西墓道長84.5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比馬王堆漢墓大20倍。秦公1號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園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個 [20]。

寶雞地區,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園有三處:

一處是「西山陵區」,一處是「平陽陵區」,另一處則是「雍城陵區」。三處陵區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國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國至子嬰亡國共36代國君(其中靜公、夷公、昭子不享國,實即33代),其中26代死後就葬在寶雞,可見寶雞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寶雞作為秦公陵園確實是名符其實的。

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寢重地,而且還是秦人至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記·秦本紀》載:「秦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十九年得陳寶。」《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曰:陳寶祠「在岐州陳倉縣東二十里陳倉城中」。這就明確指出,陳寶祠在陳倉城內。據高次若先生 研究後認為,陳寶祠應是秦人祭祀先祖神靈的宗廟[21]。鄜畤是一 種宗廟性質的祭祀場所,秦憲公徙都平陽後,在平陽也修有宗廟、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設施[22] 。此外,《封禪書》雲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並稱三畤原,據《括地誌》載:「三畤 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即今鳳翔縣南部高地上[23]。又據《史記·秦始 皇本紀》載:「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可見,即使雍城不作為秦都以後,秦的宗廟建築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獻記載告訴我們,秦人的廟祭及神祭場所大多也在寶雞地區,寶雞地區的考古發現也再次證明了文獻記載的正確無誤,如出土於寶雞縣楊家溝鄉太公廟村的「武公鍾」,當為秦武公「用以在宗廟祭天祭祖的一套禮器」[24]。發現於秦雍都遺址內 的馬家莊春秋宮殿—宗廟區,也很能說明這一點。其中的1號建築群即為一組宗廟建築。還 有4號建築,在這里發現了一些埋有動物骨骼的祭祀坑,石興邦先生認為可能是與宗教禮儀有關的建築。文獻記載了秦人在寶雞的祭祀情況,在寶雞也確實發現了秦人的祭祀場所和遺物,可見文獻記載與文物考古資料所反映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寶雞不僅是秦公陵園所在地,同時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場所,就連秦始皇行冠禮時也還必須到雍城去,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25]。

三、交通樞紐

寶雞自古就是我國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在秦時也不例外。寶雞是秦通往隴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東發展、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和大後方。首先,在秦國早期,秦人所經營的隴西通道,就是以寶雞為輻射中心而向東西延伸的。這條通道西起今甘肅天水一帶,秦人由此翻越隴山,沿汧河河谷向東南遷移,這時有汧城、汧渭之會和平陽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經營的隴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東連的這條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將隴西和關中兩個文化區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同時,這條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東,由弱到強漸次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六國,建立強秦的黃金通道,要是沒有這條道路 的開辟的話,秦人也不可能入主關中,統一天下。到了戰國中晚期,雖然秦的都城已遷至櫟陽、咸陽,然而隴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線交通的主要幹道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隴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隴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發祥地)再東北行越隴山,沿汧河經今隴縣、汧陽、鳳翔(秦故都雍城),再向東至首 都咸陽的[26]。由此可見,隴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區的主要交通干線。

說到寶雞交通樞紐的地位,就不得不濃墨重彩地講一講雍城這個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秦德公遷都於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雍城位於關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這里交通位置十分優越,它南控漢中、四川通道,西邊扼守著關中通往河西的門戶,向東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東達周都豐鎬之地,並直達關東。另外,由寶雞之南開創了穿越秦嶺的金牛道、連雲道,這些道路南可達漢中及四川盆地,加強了關中與秦嶺之南的聯系,同時可利於控制漢中及其附近地區[27] 。到戰國中晚期時,褒斜、金牛、連雲和故道(又稱陳倉道)等棧道就成了連接關中和巴蜀的全國主幹道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棧道千里,通於蜀漢」,贊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時所開鑿的棧道的壯麗情景的[28]。同時,這句話也說明了寶雞在有秦一代,的確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樞紐,這個地位是無可辯駁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寶雞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關東的交通樞紐,該樞紐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當然,汧邑、汧渭之會和平陽城則是這個交通網上的重要城鎮,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還是關東的道路網均是以雍城為中心而向四周輻射的。寶雞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地 位在秦時就早已奠定了。

四、經濟都會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是重要的經濟都會。首先,從汧邑來看,汧邑初建於春秋早期,下限被 認為不晚於秦武公時期。汧邑的繁榮,不僅包括了襄公的十餘年時間,而且很可能還要包括文公居於汧渭之會的50年間或更晚。從該城址現有的遺物看,該城址可以認為屬於春秋時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遺物,這說明該城有過較長時間的使用。汧邑作為秦人入主陝西後的第一個都邑,它不僅是秦的政治、軍事中心,同時也毫無疑問應該是當時乃至以後相當長的一 段時期的經濟都會。

汧渭之會、平陽,也和汧邑一樣,在不作為國都以後,仍然是秦國的重要城鎮。下面著重介 紹一下雍城作為經濟都會的繁榮情景。史念海先生認為:「遠在春秋戰國之際……關中這時已有三個經濟都會,即雍、櫟邑和咸陽。雍和櫟邑不作為政治都會之後,依然保持著經濟都會的地位。」這就告訴我們,雍地作為經濟都會,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沒有因為國都的遷徙而衰落。考古發掘也再次證實了雍地經濟的繁榮情況。從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鳳翔雍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和部分發掘,在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的區域內,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為主,有盆、罐、瓮、鬲、缽、豆、盂等生活用具,還有水道、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有用於生產的石犁、石磨、銅鏟等工具。在青銅器方面,姚家崗出土的青銅建築構件,為新出現的器形,其紋樣為蟠螭紋,這是春秋時代秦國流行的紋樣。在制陶領域,秦人立國後又有所創新和發展,突出地展現在磚瓦建材方面,如鳳翔宮殿遺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當等,鮮明地顯示了秦文化的特徵。在仿銅陶禮器方面,彩繪大耳壺、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現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彩色絲織物及木胎髹漆豬、金鳥、金獸,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國的絲織、漆器、金屬細作等各種手工業都發展起來,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窺出秦都雍城經濟的繁榮程度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工藝水平也相當高,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秦都雍城作為春秋戰國之際關中地區著名的經濟都會,其手工業已十分發達,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商業貿易肯定也是比較繁榮的[29]。

我們說寶雞在秦時為經濟都會,是指汧邑、汧渭之會、平陽和雍城而言的,本文著重以雍城 為例說明了雍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都會的繁盛情況。由於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都曾作為秦都而存在過,作為都城,肯定駐有軍隊和官僚機構,因而必然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所 以,在秦國早期歷史上,汧邑、汧渭之會邑和平陽城也是當然的經濟都會,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文化中心

寶雞在秦國早期歷史上,不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復起立國前,文化是比較落後的,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國後,積極汲取華夏文化,形成獨具特點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時,開始設置史官,「初有史以紀事」,失傳的《秦紀》就產生在秦文公時期[30]。著名的石鼓文,也產生在文公時期。石鼓文是以 詩歌形式紀贊秦國 初創時期秦文公20餘年間重大活動的史實刻石文字,據蔣五寶先生研究、考證後認為,石鼓刻制於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於今寶雞縣汧河鄉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於汧渭之 會國都落成而紀事志懷的原勒真跡[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經營長達46年的汧渭之會,不但是當時秦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理所當然地也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 。

我們說寶雞是秦國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為秦都長達294年的雍城。說雍城是當時秦國的文化中心,的確是名不虛傳。產生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中的《秦風》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國君之禮宴請晉公子重耳時,就採用賦詩對答的形式,當場做了《詩經·小雅·采菽》,並賦《鳩飛》和《六月》。此外,《尚書》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時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寫成的[32]。再者,秦德公時 ,稱熱天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蠱」,開創了六月三伏天的節令[33]。秦宣公 時秦人已「初志閏月」[34]。這些都可被視為秦人在天文、歷算方 面的成就而載入史冊。

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為文化中心的些許史籍見證。關於這方面的考古資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樂、文學領域,有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銘文是篇韻文,文辭優美,結合《詩經·秦風》中的詩歌文辭看,秦國的文學水平已不低於東方各國。秦穆公說,秦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考古資料證實此言不虛[35]。從秦文公時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時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斷發展進步的脈絡。

我們說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還體現在美術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主要是見於各種器物上的圖案花紋,以及少數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已開始出現一些獨立的圓雕作品,如秦公1號大墓出土的金鳥、金獸、漆木豬,鳳翔戰國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鳥、金獸的造型逼真生動,是藝術佳作。漆木豬形體介於豬與獸之間,通體用黑、紅色漆彩繪,風格有楚國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響。陶牛的造型古拙、質朴,僅求其形似,氣韻不夠生動。雖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卻具有重要價值,它表明雕塑藝術已漸次從器物的附屬品中脫離出來,向獨立的藝術部門發展[36]。

以上,我們概要地講述了寶雞作為秦人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總括全文,我認為,寶雞是秦國早期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秦公陵園及祭祀中心;交通樞紐;經濟都會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於特殊而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歷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寶雞是秦人發祥之地的科學結論

⑵ 鄒城有那些名勝古跡、歷史人物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游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⑶ 鄒城的旅遊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游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鄒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地址時代公布時間備注孟廟、孟府和孟林 孟廟、孟府:城區南部 明至清 1988. 1.13 第三批 孟林:大束鎮西山頭村 戰國、漢 2006. 5.25 與孟廟、孟府合並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鐵山、崗山摩崖:城區北部鐵山、崗山 北周 1988. 1.13 第三批 嶧山和葛山摩崖:嶧山鎮嶧山;大束鎮葛山 南北朝 2006. 5.25 歸入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漢魯王墓 大束鎮雲山、四基山 西漢 2001. 6.25 鄒城與曲阜漢墓合並公布 邾國故城 嶧山鎮嶧山之陽 周至漢 2006. 5.25 第六批 明魯王墓 中心店鎮尚寨村; 大束鎮官廳村、凰翥村 明 2006. 5.25 第六批 鄒城-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地址時代公布時間備注野店遺址 嶧山鎮野店村 新石器時代 1977.12.23 第一批 漆女城遺址 鳧山街道辦事處和睦村 新石器時代、商周 1992. 6.12 第二批 鳧山羲皇廟遺址 郭里鎮廟東村鳧山西 元 2006. 12.7 第三批 重興塔 鄒城市城區 宋 2006. 12.7 第三批 孟母三遷祠 鳧山街道廟戶營村 清 2006. 12.7 第三批 鳳凰山石窟造像 張庄鎮聖水池村 唐 2006. 12.7 第三批 鄒城-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地址時代公布時間備注斗雞台遺址 嶧山鎮稻窪村東南 商至周 1985. 4.17 第一批 棲駕峪遺址 田黃鎮棲駕峪村北 周 1985. 4.17 第一批 白蓮教起義軍遺址 田黃鎮白蓮池、棗園村 清 1985. 4.17 第一批 萬章墓 北宿鎮後萬村東 戰國 1985. 4.17 第一批 烏林答將軍墓 郭里鎮羊石山村 金 1985. 4.17 第一批 黃山十八羅漢洞造像 看庄鎮黃山前 宋 1985. 4.17 第一批 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 城前鎮渠家莊 1943年 1985. 4.17 第一批 西丁遺址 北宿鎮西丁村北 商周 2001. 3.1 第三批 城前遺址 城前鎮城前村北 漢 2001. 3.1 第三批 龍山玉皇殿 香城鎮戴村南龍山上 明 2001. 3.1 第三批 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 鄒城火車站廣場 民國 2001. 3.1 第三批 鄒城-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地址時間公布時間備注晚照寺遺址 鋼山街道曾家溝村東 新石器時代 1978. 2.25 第一批 北鳧山山頂遺址 石牆鎮犁巴峪村東北 新石器時代 1978. 2.25 第一批 獨山遺址(東溝遺址) 郭里鎮獨山村東北 東周 1978. 2.25 第一批 簸箕掌遺址(擂鼓台遺址) 張庄鎮簸箕掌村東南 春秋 1978. 2.25 第一批 城子窩遺址 城前鎮尹庄村西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灰城子遺址 大束鎮灰城子村東 春秋 1978. 2.25 第一批 廟東遺址(老磨台遺址) 郭里鎮廟東村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烏龜寺遺址 田黃鎮袁家北山村東 周 1978. 2.25 第一批 馬山頭遺址(呂布台遺址) 香城鎮馬山頭村西南 周 1978. 2.25 第一批 後峪遺址(東大寺遺址) 田黃鎮後峪村南 周至漢 1978. 2.25 第一批 陶城遺址 太平鎮中陶城村西北 東周至漢 1978. 2.25 第一批 檯子遺址 香城鎮羊皮村北 東周至漢 1978. 2.25 第一批 南宮適墓 中心店鎮前南宮村東 周 1978. 2.25 第一批 金家堌堆 嶧山鎮嶧山街村東 周 1978. 2.25 第一批 廟東古墓 郭里鎮廟東村東南 漢 1978. 2.25 第一批 王看九女築墳 看庄鎮王看村東 漢 1978. 2.25 第一批 興泉墓群 石牆鎮興泉庄北 漢 1978. 2.25 第一批 謝庄古墓 太平鎮謝庄 三國 1978. 2.25 第一批 劉寶墓群 郭里鎮獨山莊北 晉 1978. 2.25 第一批 徐辟祠 香城鎮徐桃園村 明 1978. 2.25 第一批 創建二神祠碑 嶧山鎮紀王城村西 元 1978. 2.25 第一批 壽峰寺碑刻群 石牆鎮後圬村 金、明、清 1978. 2.25 第一批 魯府柴炭山刻石 張庄鎮大彥村東北 明 1978. 2.25 第一批 護駕山遺址 千泉街道南關社區東 周 1995. 7.25 第二批 岳庄遺址 北宿鎮岳庄村西 周、隋唐 1995. 7.25 第二批 苗山莊遺址 郭里鎮苗山莊西 西周、春秋 1995. 7.25 第二批 西柳遺址 看庄鎮西柳村西 周 1995. 7.25 第二批 孟母斷機處遺址 千泉街道南關社區北 元至清 1995. 7.25 第二批 王屈漢墓群 郭里鎮王屈村西北 漢 1995. 7.25 第二批 小石石拱橋 石牆鎮小石村村北 明 1995. 7.25 第二批 大園戲樓 中心店鎮大元村北 清 1995. 7.25 第二批 陳清松墓碑 香城鎮大河灘村東 民國 1995. 7.25 第二批 顏母祠 田黃鎮宋家山頭村 明、清 2006. 6.6 第三批 潘氏家祠 唐村鎮中唐村 清 2006. 6.6 第三批 嶧山白雲宮 嶧山鎮嶧山上 清 2009. 2.3 第四批

⑷ 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商周西周墓葬遺址

西周墓葬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辛村衛國墓地)和陝西寶雞斗雞台墓地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豐鎬遺址中的張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遺址中的西周墓,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國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實例之一。

分區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⑸ 哪個遺址說明中國是世界最早有粟的

最早發現的粟遺存是20世紀30年代在山西省萬榮縣荊村瓦渣斜遺址出土的粟殼,其時代為仰韶文化至龍山文化時期。這一發現當時曾引起國外學術界的注意[48]。40年代,陝西省寶雞市斗雞台遺址和遼寧省赤峰縣蜘蛛山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粟粒[49]。50年代在陝西省華縣泉護村和西安半坡村以及甘肅永靖大何庄、蘭州白道溝坪,相繼發現了粟遺存,其中以半坡的發現較為重要。

⑹ 概述195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及現狀

在國民黨統治地區 ,僅裴文中於1947~1948年前往甘肅、青海進行過史前遺址的調查。從1928~1948年,經過20年的發展 ,中國考古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經初具規模。盡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限於周口店、殷墟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的史前遺址,未能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但終於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田野工作方法,積累了一批通過正規發掘獲得的科學資料,並出版了《西陰村史前遺存》(李濟)、《周口店洞穴層採掘記》(裴文中) 、《城子崖》(梁思永等) 、《良渚》(施更昕)、《斗雞台溝東區墓葬》(蘇秉琦)、《羅布淖爾考古記》(黃文弼)等著作,以及《安陽發掘報告》和《中國考古學報》等刊物 。尹達在延安期間 ,撰寫了《中國原始社會》一書。這段時間,有些學者對甲骨、金文、簡牘、墓誌等銘刻資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郭沫若旅居日本時所著《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和《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等書,為甲骨、金文的研究作出卓越貢獻。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對甲骨學研究也有較大推進。
50和6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黃河、長江流域的部分省級文物單位,對史前時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嶺遺址、北陰陽營遺址,商周時期的二里頭遺址、鄭州商代遺址、豐鎬遺址、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以及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和其他重要遺址,分別進行規模較大的發掘。但大面積揭露的遺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發展不平衡。近年來,幾乎每個省都曾選擇保存較好的史前遺址進行重點發掘。黃河流域所作重點發掘仍然較多,近年揭露面積一兩千平方米以上的遺址不下10餘處,其中姜寨遺址和大地灣遺址已發掘一兩萬平方米,分別發現一二百座房基。王因遺址和陶寺遺址則發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灣墓地多達1500座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 ,也有多處遺址發掘,面積在數百平方米以上,關廟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草鞋山遺址和石峽遺址曾發掘一兩千平方米。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邊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帶,也都發掘過史前遺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就揭露了數十座房基。各地在此期間大面積發掘和勘察的重要遺址還有:登封王城崗城堡、淮陽平糧台城堡、二里頭宮殿遺址、偃師屍鄉溝商城、黃陂盤龍城遺址、周原遺址、紀南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鳳翔秦國宗廟遺址、居延烽燧遺址,以及漢唐兩京的某些遺址。還發掘許多結構復雜、埋葬豐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隨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廣州南越王墓、 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以及范圍很大的秦兵馬俑坑等。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工作規模之大,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50年代初期,在輝縣琉璃閣的發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剝出一座完整的車馬坑,曾被西方考古學家譽為考古發掘方法的新進步。多年來,中國的細致考古發掘,一直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廣泛好評。考古工作者進行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比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況,復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全貌。進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它們的整體規劃,先確定城垣范圍和城門位置,再以城門為基點探尋主幹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跡。至於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提供的線索,根據地面現存的古代建築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跡,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也能較好地復原古城的平面布局。在清理許多大型墓葬的過程中,妥善地處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帛書、帛畫,使之較好地保存下來;對於散亂的玉衣、鎧甲、簡牘,在清理過程中,特別注意各個零件的位置和相互關系,仔細觀察和做好記錄,以復原它們的整體。考古發掘還擴大到古代的礦場、鑄銅和冶煉作坊、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窯址,以及造船工場、沉船、橋梁等。這些情況說明,中國的田野考古已經真正成為科學化的學術研究工作。

⑺ 歷史上晉國都城有哪些變遷

周代的晉國,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也稱燮父)改國號為晉,稱晉侯而來的。晉國自唐叔虞始封到靜公被韓、趙、魏三氏所分,晉國滅亡,前後共歷三十八世,七百三十餘年。晉國在漫長的七百餘年裡,在哪裡建都?都城有幾處?遷徒過幾次?歷來都是有爭議的。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綜合不完全的考古發掘資料的研究,現對晉國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參考 。
(一)晉國都城「翼」、「曲沃'、「絳」,「故絳」和「新田'
晉國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為晉,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帶)。絳(穆侯遷絳之都城、在今曲沃縣西南二里古城遺址)。故繹(獻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趙康晉城址)。新田(景公遷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馬的晉國遺址)。共五處,其原由如下:
關於「翼'。據《史記·晉世家》:「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顧炎武《日知錄》:唐在翼城縣西南二十里。」韋昭國語註:「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記》:「翼晉君都邑也。'這是見於史籍的記載。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這個「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帶。
關於成侯遷曲沃之「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後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於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關於「絳」。《踣史》記載:穆侯居絳。有·絳山絳水,故絳城在翼城東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為漢周勃封邑。注舊志說:故址周九里十三步。這些文獻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縣西南二里,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曲沃古城遺址》。l960年4月至6月間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對古城遺址進行了鑽探發掘。1975年春天,又對古城的城牆進行了鑽探。發現古城遺址的下面是東周文化堆積層,出土物為東周時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殘片。古城遺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物是漢代的瓦的殘片,完整的器物有:雲紋圓瓦當、五銖錢和鐵犁等。同時發現古城遺址內有內城,呈方形,長寬各1500米:有外城,城牆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多為漢代文化堆積物。將文獻記載與今天鑽探、發掘的資料對照,現在曲沃縣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遺址,應是穆侯所居的「絳」。
關於「故絳」。據《路史》:獻公城絳徒都。顧炎武說「獻公城絳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絳州之北。註:今太平縣南25里古城址猶存。(見《山西通志·古跡考》)。即今趙康古晉城遺址。近年來,省和襄汾縣文物部門對古晉城遺址進行過多次的勘察。在遺址內發現有:內城和外城兩座。既有東周文化遺存,又有漢代文物出土。歷史上稱此為「古晉城」漢代此處為臨汾縣城。傳說遺址里有獻公的「斗雞台」。據以-七的材料,說明獻公九年城絳始都(亦稱故絳)應是今日趙康的古城遺址.
關於「新田」(亦稱「絳」)。·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於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晉國由故絳(今之趙康古晉城)遷徒到新田,仍稱「繹'。「新田」在何處?據《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馬汾澮交會的三角地帶,!當是文獻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來,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馬多次進行文物普查,鑽探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就。發現了東周遺址,牛村古城遺址,平望古城遺址,台神古城遺址,白店.古城遺址,馬庄古城遺址呈王古城遺址等以及-上馬東周墓葬群。經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鍾、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設施工中又發觀了東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鑄銅工具等珍貴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馬秦村的東周盟誓遺址里出土了約五千餘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經過對文字的識別、研究,張頷先生寫出了《侯馬盟書》巨著。在這些盟書里,有一篇盟書載有「十又一月甲寅臘乙丑……。」經考證所反映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舉行的盟誓。晉定公時晉國的都城在「新田,,。《侯馬盟書》的出土,雄辯地證實了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晉國的大夫趙鞅(趙筒子)主持進行盟誓的這一歷史事實。也為「新田'在今日侯馬一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侯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 第5輯.,1992年10月.

⑻ 位於壽縣雙橋鎮大郢村的斗雞台是什麼年代的一共考古幾次

斗雞台遺址,時代為夏商,位於壽縣雙僑鎮。遺址位於壽西湖南岸的台地上,平面近長方形,高約3—4米, 面積1萬平方米。遺址地面遺物和地下文化內涵豐富。1934年考古前輩李景聃、王湘曾作過調查。1982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在此進行過考古發掘,發現有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和大量卜骨等。因文化內涵豐富,器物特徵明顯,被學者命名為「斗雞台文化」。該遺址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資料。 (資料來自安徽省文物局官網)

⑼ 鄒城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游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