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後山遺址
Ⅰ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Ⅱ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綜述
本溪滿族自治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4A級景區三處:本溪水洞,關門山,關門山水庫。
關門山水庫風景區位於遼寧東南部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本溪水洞25公里,是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築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
其他著名景點還有:鐵剎山,溫泉,湯溝,大石湖泊,觀音閣水庫等。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國家聞名旅遊勝地,也稱「燕東勝境」。這里有本溪水洞等六處景點組成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三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山、水、洞、泉、湖及名貴樹種,奇花異草和珍奇鳥獸。本溪水洞、中外馳名,世界罕見;關門山峰疊嶂,溪流清澈,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美稱;鐵剎古松蒼勁,傳說神奇;湯溝、溫泉等地熱泉療身治體,醫治百病;大石湖深不可測, 幽靜秀美;觀音閣水庫高峽平湖,盪人心魄。此外,還有雲台卷舒山,大地公園、生態園等。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本溪市東南七十公里處,森林公園佔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於一體的森林旅遊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東南山麓的鷹嘴山下,距縣城區約50公里處,它是太子河水系的發源地之一。
清河城古城遺址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後山古遺址
廟後山古遺址位於小市鎮山城子村東的廟後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里,距關門山15公里。
廟後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於奧陶紀石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
孤山堡遺址
孤山堡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牆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築成,至今尚有部分城牆存留。殘存城牆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內,為後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跡。
Ⅲ 廟後山遺址的介紹
廟後山遺址位於本溪市山城子村東廟後山的南麓山坡上,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1。距今約50萬年以上,於1978年被發現。1978-1980年先後經過4次發掘,出土了古人類化石4件、石製品76件、古動物化石76種,還有少量的骨製品和用火遺跡。其中腫骨鹿和三門馬等動物化石具有劃時代意義1。被命名為「廟後山文化」。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稱「廟後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東北地區早期人類歷史的空白」,「是迄今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考古界稱為「東北第一人故鄉」,從發現至今,先後有中國、俄羅斯、荷蘭、韓國、日本等考古學者和專家30多人,來廟後山實地考察,認為廟後山遺址,在華北與鄰近國家遠古文化的傳播上,具有橋梁作用,是古人類向東北亞、北美遷移的重要據點。2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大連有幾處古人類遺址
金牛山遺址年代最久遠
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今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但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它證明人類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進化的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遼東半島就有古人類居住。在遼東地區發現的古人類遺址還有:今本溪地區的廟後山遺址,距今2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區的仙人洞遺址,距今約2萬~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今丹東地區的前陽遺址,距今18000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連地區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但在1981年於瓦房店市古龍山發展了距今17000年前舊石器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古龍山遺址是大連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獸骨,並有人工用火的痕跡,獸骨中有馬骨、鹿骨、猛獁象骨、棕熊骨、野豬骨、羊骨,其中馬骨的數量十分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作「獵馬人」。它證明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大連所處的遼南地區就有以狩獵為生的古人類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廟後山、前陽、古龍山遺址的發現,證明舊石器時代遼東和遼南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狀態和打制的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許多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最初的源頭始於古龍山人
文化是隨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類化」,有了人,就開始有了文化,盡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們從根本上使人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因而成為人類文化的發端和最初的源頭。因此,根據迄今為止的發現,大連文化最初的源頭,當始於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龍山人,大連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瓦房店古龍山遺址的發展,證明了大連地區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但是,古龍山遺址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提供了一個起點和萌芽時期的十分簡單的物證,此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如何相傳,萌芽後的古文化如何演變,這一時期的先民們屬於哪一個古老的種族,其文化屬於哪種類型,都有待於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考證。
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萌生於遠古的大連古文化,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開始,最終形成於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4000年左右。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大連地區也較早地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在六七千年前,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聰明地在黃、渤海沿岸發現了這塊冬暖夏涼、海產豐富、適於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魚」的風水寶地,開始了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大連地區現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多分布於黃、渤海沿岸和沿海島嶼,其中以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遺址最為典型,它完整地堆積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類的遺物,年代層次清晰,像連續的畫片一樣展示了幾千年間古人生活的軌跡,因而成為大連地區史前時期歷史分期的坐標,被考古界稱為大連地區「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詳解
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約7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早期文化。大連地區和小珠山下層同期的遺址,還有大長山島上馬石(下層)、獐子島沙包子、庄河黑島北吳屯、普蘭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順北海王家屯等多處。這一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房屋由穴居變為方形圓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遺物除大量人類食後遺棄的貝殼外,還有獸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為主,有尖狀器、刮削器、石網墜等,磨製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鋤和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質較厚,種類較少,壓有裝飾性的席紋、之字紋,玉器中有玉斧等,獸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這些發現透露的信息表明,當時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學會了農耕,過著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同期的遺址還有旅順郭家村(下層)、北海王家村(下層)、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上層)和庄河黑島北吳屯(上層)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已較前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生產工具在不斷進化,打制的石器在減少,磨製的石器在增加;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品種在增加,並且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豬骨,說明農業生產的比重加大,家畜飼養已經普及;三是陶器的種類增多,製作技術有新的發展,雖然多為手工製作,但已出現輪制技術,陶器的裝飾紋也由前期比較簡單的壓印紋發展到線條復雜的刻劃紋;四是這一時期的大連地區和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發生了較為密切的關系,開始接受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由於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製造船隻,掌握了航海技術,大連地區和山東半島之間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順郭家村下層出土的陶器,如實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時期山東蓬萊紫荊山、煙台白石村、長島縣大黑山島北庄的同類器物相類似。在山東半島上述遺址中也發現了由遼東半島傳入的以刻劃紋為特徵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製品。特別是在這一時期大連地區的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產生於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紅地黑彩、紅地紅彩具有藝術性的彩陶器和作為大汶口文化標志的陶鬶,說明大連文化開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來的文化源流開始注入大連地區,使當地的土著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顯露出與東北其他地區的區別。
小珠山上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屬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瓦房店長興島三堂村、旅順郭家村(上層)、老鐵山積石墓、甘井子區四平山積石墓、長海縣大長山島上馬石(中層)等多處。這一時期的特點,一是遺址較多,說明古人已長期在大連地區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斷增多;二是房屋比較密集,墓葬規模較大,說明當時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製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見,並發現了貯藏糧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類與大量的豬骨,說明當時的經濟類型已以農業為主,已有剩餘的糧食可供貯藏,家畜飼養已相當普遍;四是發現了大型的漁具、大型的魚骨,說明當時已有較為發達的漁業,已由近海捕撈發展到可以捕撈深海魚類;五是在旅順郭家村(上層)還發現了舟形陶器,這種模擬陶器與近代的木船相仿,說明當時已有了較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六是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與山東龍山文化相同的多種陶器,特別是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製作精美的蛋殼黑陶。蛋殼黑陶製作技術高超,胎盤很薄,僅有1mm~2mm,有光澤,敲擊有金屬聲,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許多專家認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這些發現說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連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了重要的發展,形成了農業為主、農漁並重的格局,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制陶業、捕撈業和航海業,並已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於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山東半島古文化的影響,既與東北地區仍然保留著狩獵游牧習俗的古老種族產生了差別,也與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沈陽地區的新樂遺址產生了差別,開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氣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點,成為東北地區文化的一個特殊類型。
Ⅳ 松山區的風景名勝
萬佛寺:萬佛寺位於松山區大夫營子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80年),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間崇拜於一體的寺廟,現存歷史廟宇30餘間,壁畫20餘平方米。逢農歷四月十八、六月十三、九月初九等廟會期間遊人進行廟會朝拜活動。
香山寺:香山寺位於松山區城子鄉境內,始建於遼代統和七年(989年),歷經千餘載,在關內外久負盛名。香山寺建築面積620平方米,四周為石砌地基建築群。香山寺位於香山中峰上。景區內除了香山寺主建築外,還包括青龍洞、黃龍洞、觀音洞、皇姑洞、龍泉等景點。
古遼瓷缸瓦窯遺址:古遼瓷缸瓦窯遺址位於香山寺向東3公里。缸瓦窯遺址經過三次考古挖掘,已發現15座馬蹄形窯呈南北排列,還有一處龍窯,窯室長達20餘米,窯壁用石塊砌成。
盔甲山:盔甲山原始次生林生態旅遊區,距香山地8公里,近萬公頃的山地都被原始次生林所覆蓋,有二十多個樹種,在林區活躍著狐、狍、獾、山兔、雉雞、鵪鶉等十幾種飛禽走獸。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柴胡、黃芩、防風、五味子、刺五加等數十種葯材,有蕨菜、蘑菇、木耳、松子、榛子、黃花、野韭菜等10多種特產。
太平庄遺址群:太平庄遺址群位於城子鄉鄉太平庄自然村村北的山崗上,是夏家店文化類型遺址在半支箭河流域分布的較為集中、完整的聚落遺址,由六處遺址組成,即廟東山遺址、老爺廟後山遺址、太平庄後山遺址、石砬子遺址、岱王山遺址,它們分布於相互臨近的6個山崗上。
古松州城遺址:古松州城遺址位於松山區城子鄉城子村,面積50000平方米,城址呈「日」字形,分東、西兩城,周長3公里,南、北兩道各長1000米,東、西各長500米,西、北牆保存較好。城址地表暴露大量的磚、瓦、瓦當、脊瓦等建築材料,還有黃、綠釉筒瓦及大量碎瓷片,另有冶鐵遺址及糧倉遺址。遺址中發現的「東營」字樣的木印章、兔紋石印具有開發潛力。
Ⅵ 遼寧省有山有水、風景不錯的地方都有什麼
本溪市的風景名勝 本溪水洞
本溪地處遼寧省的東南部,境內山脈連綿,河流縱橫,山清水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山、水、泉、林、湖、洞、城和古人類遺址等景觀。世界奇觀本溪水洞、楓葉紅於二月花的本溪秋色更使遊人嘆為觀止,現已初步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等旅遊產品體系。每年一度的楓葉節將展示本溪的旅遊形象,提高本溪的知名度。屆時將通過精品線路考察、民族風情表演,旅遊商品展銷等活動向來賓和遊人介紹神奇的本溪,把本溪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商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九頂鐵剎山
九頂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它坐落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
鐵剎山有五個峰:中峰元始頂,東峰玉皇頂,南峰靈寶頂,西峰太上頂,北峰真武頂。因從東、南、北三個方向仰望皆見三個峰,形似鐵叉,又因屬道教名山,故稱九頂鐵剎山。
鐵剎山岩洞較多,最負盛名的是八寶雲光洞。洞長約30米,高5~9米不等,洞中有虎、龍、壽星、蟾蜍、木魚、仙床、定風珠、蓮盆等八寶。相傳周武王伐紂,破十絕風吼陣,向在此修煉的長眉李大仙借的就是八寶中的定風珠。"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刻在洞口正上方。
鐵剎山碑刻隨處可見,"與天同壽"摩崖石刻,高8米,寬5米,碑文約800餘字。"直上天"、"乾坤正氣"、"鐵剎三千年"等石刻,筆力剛勁,讓人嘆為觀止。九頂鐵剎山風景區已載入《中國名勝辭典》,名揚海內外。
五女山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北側,"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纜車可達山頂。站在東端峰巔,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鎮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
關門山
關門山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市區48公里,因雙峰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
關門山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頂松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的巨型盆景。水美,關門山水庫碧波盪漾,兩岸青山倒映,搖槳盪舟,其樂無窮。樹美,關門山樹木繁多,千枝競秀,尤以楓林秋色而聞名。花美,天女木蘭花和山杜鵑,滿山遍野,芬芳宜人。雲美,雲、山、水、霧渾然一體,分外妖嬈,近處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遠處雲蒸霞蔚,織雲弄巧;山峰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此時的關門山占盡了黃山神韻,盡得江南的靈秀。每年,到這里寫生繪畫的人絡繹不絕。
溫泉寺
溫泉寺是著名的療養勝地,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東臨太子河。溫泉寺泉水恆溫44℃,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
溫泉寺久負盛名。相傳,清太祖努而哈赤常來溫泉寺一帶打獵,他的獵犬染有疥瘡,百醫無效,偶爾跑到溫泉里"泡癢癢",不多日便毛皮一新,豁然病除。努而哈赤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
溫泉寺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 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
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657米,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250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台、戰爭遺跡等。本溪市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老禿頂
老禿頂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境內,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七公尺,屬長白山山脈,號稱「遼寧屋脊」,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面積十萬畝,是國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存比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多種珍稀動植物被列入國家級保護。世界稀有古化石植物紫杉、天女木蘭、雙蕊蘭均出自此區。山頂氣候寒冷,草木低矮,似龍爪狀,故名老禿頂,但山腰森林茂密,有原始林。林中,有柞、樺、楸、椴、松、楓、槐、楊、曲柳等樹種,木材蓄積量約十萬立方米。峻嶺叢林之中有野豬、狐狸、狍、獾、黑熊、戴勝鳥等珍貴動物,人參、黨參、細辛、五味子等多種名貴中葯材和各種山菜、山果。一九三五年,東北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在這里建立根據地,遺址尚存。
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卧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鑒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縣藍河峪鄉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峽谷之中,五湖四瀑,階梯相連,谷中兩側懸崖,谷底似高低錯落的石槽。一條山溪從香水嶺奔騰直下,在峽谷的一個轉彎處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斷,形成落差二米的一個瀑布,水落處,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從二米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綠,深不可測,枯葉不浮,故稱「沉葉潭」,頗多神奇的傳說,三湖之下為四湖,也有一瀑相連。再下,水流從岩縫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漸平。大石湖兩岸陡峭險峻,山高林密,鳥獸繁多,是一處天然的游覽場所。
桓龍湖
桓龍湖位於桓仁鎮北部,渾江中游,一九六八年竣工蓄水。水庫全長八十一公里,最寬處為四公里,面積十四萬八千畝,總庫容量三十四點六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十五米,最深處六十餘米,為遼寧省最大的淡水養殖區。庫區國家森林公園與渾江水庫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締造出這幅人間仙境。藍的水,綠的山,清新的空氣,飄的船帆,飛的鳥群,天高雲霧渺渺。一派大好河山,激起遊人豪情滿懷。庫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4600公頃,被浩浩盪盪的萬頃碧波劃分成無數個形狀奇異的山峰,搭舟漫遊可觀賞到小鰲山、三層砬子、望江樓、馬面石、老虎洞等多處自然景觀,更有以神話傳說馳名於世的五女山也在其間。桓仁庫區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系統,一支年輕的旅遊服務專業隊伍已經形成,他們以飽滿地熱情為您服務,並在期待著您的光臨!
洋湖溝
洋湖溝生態游覽區位於本溪與桓仁兩縣交匯處,本桓公路建成後(1999年底完工),該公路便成為通往游覽區的交通要道。
洋湖溝屬長白山余脈的丘陵地帶,至今還保存著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覽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卧雲山西麓崖下。原名「杯犀湖」、「碑西湖」、「白溪湖」,清雍正年間改稱本溪湖。本溪市由本溪湖而得名。本溪湖為一洞中湖,該湖形似犀角,外闊內窄。洞內水面二十餘平米,是世界最小的湖。湖水涼氣襲人,每晝夜流量近二萬噸。洞頂崖壁有「遼東本溪湖」的大字石刻。洞外有一古寺,始建於明代的慈航寺,寺內有塑像和壁畫。洞中清泉汩汩,不斷注入解放後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積為二千餘平方米。湖邊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橋、湖心亭,備有各式遊船供遊人泛舟湖上。波光、輕舟、倒影、古洞、綠柳使遊人興趣盎然,更是避暑的佳境。一九八四年,修築了登山石階、觀景亭和文物陳列館,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的風采。文物陳列館常年展出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志發掘出的文物。抬頭而望,公園南千米處山腰間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稱「龍洞」、「怪石洞」,長數百米,洞內鍾乳石群千姿百態,不一而足,有的像如來講經,有的如十八羅漢齊集一堂,故又稱羅漢洞。洞中有一石榻,傳說長眉李大仙曾長居於此,更為此洞平添了一些仙風道骨之氣。洞口外又一「長蛇洞」更是深不知底。二洞與本溪湖遙相呼應、相映生輝。
觀音湖
觀音閣水庫位於太子河幹流,是遼寧省的大型水利工程。觀音閣水庫庫區水面有62平方公里,兩岸青山優美,風景秀麗,泛舟庫區,水繞青山,風景秀麗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霧氣蒸騰,甚似蓬萊勝景,置身於觀音閣水庫,您會頓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望天洞
望天洞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望天洞已發現長度5000餘延長米,洞內景觀迷人,奇、特、險俱全,有石林、城牆、雪蓮、冰川、噴泉、瀑布、暗河等。中科院專家稱望天洞內6000平方米大廳和上、中、下三層的萬米迷宮為世界之最。望天洞,世界罕見。
Ⅶ 我想知道關於遼寧省本溪市的景觀和詳細的介紹
本溪水洞
本溪地處遼寧省的東南部,境內山脈連綿,河流縱橫,山青水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山、水、泉、林、湖、洞、城和古人類遺址等景觀。世界奇觀本溪水洞、楓葉紅於二月花的本溪秋色更使遊人嘆為觀止,現已初步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等旅遊產品體系。每年一度的楓葉節將展示我市的旅遊形象,提高本溪的知名度。屆時將通過精品線路考察、民族風情表演,旅遊商品展銷等活動向來賓和遊人介紹神奇的本溪,把我市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商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真誠的歡迎旅遊界同仁和海內外旅遊者來本溪旅遊觀光,合作開發,共創本溪旅遊新天地。
九頂鐵剎山
九頂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它座落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
鐵剎山有五個峰:中峰元始頂,東峰玉皇頂,南峰靈寶頂,西峰太上頂,北峰真武頂。因從東、南、北三個方向仰望皆見三個峰,形似鐵叉,又因屬道教名山,故稱九頂鐵剎山。
鐵剎山岩洞較多,最負盛名的是八寶雲光洞。洞長約30米,高5~9米不等,洞中有虎、龍、壽星、蟾蜍、木魚、仙床、定風珠、蓮盆等八寶。相傳周武王伐紂,破十絕風吼陣,向在此修煉的長眉李大仙借的就是八寶中的定風珠。"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刻在洞口正上方。
鐵剎山碑刻隨處可見,"與天同壽"摩崖石刻,高8米,寬5米,碑文約800餘字。"直上天"、"乾坤正氣"、"鐵剎三千年"等石刻,筆力剛勁,讓人嘆為觀止。九頂鐵剎山風景區已載入《中國名勝辭典》,名揚海內外。
五女山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北側,"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女
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纜車可達山頂。站在東端峰巔,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鎮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
關門山
關門山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市區48公里,因雙峰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
關門山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頂松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的巨型盆景。水美,關門山水庫碧波盪漾,兩岸青山倒映,搖槳盪舟,其樂無窮。樹美,關門山樹木繁多,千枝競秀,尤以楓林秋色而聞名。花美,天女木蘭花和山杜鵑,滿山遍野,芬芳宜人。雲美,雲、山、水、霧渾然一體,分外妖嬈,近處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遠處雲蒸霞蔚,織雲弄巧;山峰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此時的關門山占盡了黃山神韻,盡得江南的靈秀。每年,到這里寫生繪畫的人絡繹不絕。
溫泉寺
溫泉寺是著名的療養勝地,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東臨太子河。溫泉寺泉水恆溫44℃,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
溫泉寺久負盛名。相傳,清太祖努而哈赤常來溫泉寺一帶打獵,他的獵犬染有疥瘡,百醫無效,偶而跑到溫泉里"泡癢癢",不多日便毛皮一新,豁然病除。努而哈赤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
溫泉寺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 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
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台、戰爭遺跡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老禿頂
老禿頂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境內,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七公尺,屬長白山山脈,號稱「遼寧屋脊」,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面積十萬畝,是國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存比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多種珍稀動植物被列入國家級保護。世界稀有古化石植物紫杉、天女木蘭、雙蕊蘭均出自此區。山頂氣候寒冷,草木低矮,似龍爪狀,故名老禿頂,但山腰森林茂密,有原始林。林中,有柞、樺、楸、椴、松、楓、槐、楊、曲柳等樹種,木材蓄積量約十萬立方米。峻嶺從林之中有野豬、狐狸、狍、獾、黑熊、戴勝鳥等珍貴動物,人參、黨參、細辛、五味子等多種名貴中葯材和各種山菜、山果。一九三五年,東北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在這里建立根據地,遺址尚存。
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卧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鑒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縣藍河峪鄉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峽谷之中,五湖四瀑,階梯相連,谷中兩側懸崖,谷底似高低錯落的石槽。一條山溪從香水嶺奔騰直下,在峽谷的一個轉彎處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斷,形成落差二米的一個瀑布,水落處,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從二米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綠,深不可測,枯葉不浮,故稱「沉葉潭」,頗多神奇的傳說,三湖之下為四湖,也有一瀑相連。再下,水流從岩縫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漸平。大石湖兩岸陡峭險峻,山高林密,鳥獸繁多,是一處天然的游覽場所。
桓龍湖
桓龍湖位於桓仁鎮北部,渾江中游,一九六八年竣工蓄水。水庫全長八十一公里,最寬處為四公里,面積十四萬八千畝,總庫容量三十四點六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十五米,最深處六十餘米,為遼寧省最大的淡水養殖區。庫區國家森林公園與渾江水庫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締造出這幅人間仙境。藍的水,綠的山,清新的空氣,飄的船帆,飛的鳥群,天高雲霧渺渺。一派大好河山,激起遊人豪情滿懷。庫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4600公傾,被浩浩盪盪的萬傾碧波劃分成無數個形狀奇異的山峰,搭舟漫遊可觀賞到小鰲山、三層砬子、望江樓、馬面石、老虎洞等多處自然景觀,更有以神話傳說馳名於世的五女山也在其間。桓仁庫區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系統,一支年輕的旅遊服務專業隊伍已經形成,他們以飽滿地熱情為您服務,並在期待著您的光臨!
洋湖溝
洋湖溝生態游覽區位於本溪與桓仁兩縣交匯處,本桓公路建成後(1999年底完工),該游覽區便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洋湖溝屬長白山余脈的丘陵地帶,至今還保存著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覽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卧雲山西麓崖下。原名「杯犀湖」、「碑西湖」、「白溪湖」,清雍正年間改稱本溪湖。本溪市由本溪湖而得名。本溪湖為一洞中湖,該湖形似犀角,外闊內窄。洞內水面二十餘平米,是世界最小的湖。湖水涼氣襲人,每晝夜流量近二萬噸。洞頂崖壁有「遼東本溪湖」的大字石刻。洞外有一古寺,始建於明代的慈航寺,寺內有塑像和壁畫。洞中清泉汩汩,不斷注入解放後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積為二千餘平方米。湖邊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橋、湖心亭,備有各式遊船供遊人泛舟湖上。波光、輕舟、倒影、古洞、綠柳使遊人興趣盎然,更是避暑的佳境。一九八四年,修築了登山石階、觀景亭和文物陳列館,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的風采。文物陳列館常年展出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志發掘出的文物。抬頭而望,公園南千米處山腰間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稱「龍洞」、「怪石洞」,長數百米,洞內鍾乳石群千姿百態,不一而足,有的像如來講經,有的如十八羅漢齊集一堂,故又稱羅漢洞。洞中有一石榻,傳說長眉李大仙曾長居於此,更為此洞平添了一些仙風道骨之氣。洞口外又一「長蛇洞」更是深不知底。二洞與本溪湖遙相呼應、相映生輝。
觀音湖
觀音閣水庫位於太子河幹流,是遼寧省的大型水利工程。觀音閣水庫庫區水面有62平方公里,兩岸青山優美,風景秀麗,泛舟庫區,水繞青山,風景秀麗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霧氣蒸騰,甚似蓬萊勝景,置身於觀音閣水庫,您會頓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Ⅷ 本溪縣內,清河城古城遺址,廟後山古遺址,孤山堡遺址,都在什麼位置驅車如何前往
清河城古城在本溪縣縣城小市以北35公里處。廟後山古遺址在小市南側4公里處。孤山堡遺址位置距離小市遠一點,東南方向大約60公里處的蘭河鄉了。以縣城小市為中心這三個地方正好是三個方向。若到了本溪縣縣城,打聽一下,大家應該都知道的。
Ⅸ 太子河的河流考古
本溪地處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來就享受著太子河賜予本溪人民的豐腴與恩澤。1978年省、市、縣考古隊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縣山城子鄉太子河支流湯河右岸的廟後山南坡,發現了我國舊石器文化遺址中最東北的一處。廟後山遺址屬於奧陶紀石灰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還有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經考古證明,廟後山人起源於40萬年前,是東北地區現已發現的最早人類。
在青銅時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趨發展。從1983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在位於太子河上游的本溪縣南甸鎮馬城子村陸續發掘出山城子B、C,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這些墓葬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經研究,該文化是我國夏商時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銅文化,於夏家店下層文化隔遼河並行發展。
之後,在本溪市明山區的梁家村,又發現墓葬一處。墓為石板堆砌,墓內出土了青銅短劍和雙紐銅鏡,並有枕狀器。推斷當為春秋晚期的墓葬。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位於本溪縣謝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遺址。在遺址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有打制石器,較多的骨器,且有陶網墜等,並有狍子、鹿等獸骨。
太子河流域的這些考古發現說明,太子河流域稱得上是東北地區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養和哺育著遼東人民。
Ⅹ 本溪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
是四、五百萬年前因地殼變遷而生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本溪市區東三十五公里的太子河畔。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座南面北,依山傍水,高七米,寬二十五米,呈半月形。在洞口上端的懸崖峭壁上,刻有
手書的「
」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二十多米,長五十多米的「迎客廳」,也是我們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過的遺址。大廳向右,有旱洞長三百米,高低錯落,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流連忘返。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水面停泊遊船四十餘艘,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千餘平方米的水面,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游水洞。水洞內深邃廣闊,全長二千八百米,面積三萬六千平米,空間四十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三十八米,寬五十米,長八十米。洞中水每晝夜最大流量二萬余噸,水深最深處七米,河道曲折,清澈見底,故名「九曲銀河」。銀河兩岸石筍林立,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穹廬鍾乳高懸,神趣盎然,晶瑩斑斕,六十多處景點各具特色,琳琅滿目。新開發的「源頭天池」、「玉女宮」等500米暗河景觀別有天地, 神幻莫測。洞內空氣暢通,常年恆溫攝氏10度,四季如春。泛舟其中,如臨仙境,被中外遊人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洞外盤繞山腰的古式迴廊,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的內外景觀相得益彰。站在洞口遠望,對面山崖上大型摩崖石刻—觀音造像,如從天際而來。太子河上漂流體驗冒險的樂趣,池邊垂釣領略漁人野趣。本溪水洞一年四季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讓您領略燕東聖境的神韻,體會
的風骨。 2、關門山
關門山景區位於
境內,距市區48公里,於本溪水洞南十三公里處,因雙峰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它有三道門;北門,在小市方向,雙峰對峙,中間拱橋相連;南門,在去湯溝的嶺頂,公路從中而過,十分險要;中門,在深谷河道中,「雙扉」夾水,寬只二十餘米,為興修水庫的天然門柱。有人將之美譽為「小江南」,「賽黃山」, 關門山又素以「東北小黃山」之名而令天下聞。它有五美:山美,陡峭,俊秀,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頂松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一般,似一簇簇巨型盆景;樹美:樹木種類繁多、千枝競秀,尤以秋日的楓葉,冬季植根於峭壁上的蒼松聞名,壯觀非常;水美:湯河穿谷而過,匯集小溪,飛瀑,「奪門」而出,似來自於天際;花美:天女木蘭,山杜鵑,漫山遍野,芬芳宜人,其天女木蘭為本溪市市花;雲美:清晨雨後,山谷中雲霧繚繞,如披輕紗,份外妖嬈,近處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雲、山、水、霧渾然一體,遠處雲蒸霞蔚,纖雲弄巧,山峰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歷代文人多有詩篇贊頌。每年,到這時寫生、作畫、攝影的人絡繹不絕,更成了關門山的新景觀。
3、五女山
五女山曾名「五龍山」,「五餘山」。在桓仁北渾江西岸。坐落於桓仁縣縣鎮內,距縣政府僅八公里。相傳古時有五女屯兵其上,修城築堡,抵禦外侵。之後,自命五女山,故而得名。至今仍有五女廟遺址。主峰海拔八百二十四公尺(現已有纜車),巍峨險峻,遠遠望去,酷似一座玲瓏翠屏。「翠屏」皆為懸崖峭壁,東西長約一千五百米,南北寬約三百米,高二百多米,巍峨險峻。南面有一隘口,攀三十二盤彎道,過天門峰陡隘,可達山頂。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有古廟,有天池,天池水清澈旺盛,終年不涸。站在東端峰巔「點將台」上,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淼,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四周群山均在足下,確有:「一覽眾山小」之勢。登上集仙台,可覽遍周山全景,斜視其下,萬頃渾江碧水如鏡。五女山集水、石、松、洞、峰諸景奇美於一體,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有秀麗景色於一體,特別是至隆冬時節,草木逢氣成掛,銀裝素裹,天水連一,美不勝收,五女山有各種景觀40多處。五女山是歷史名城,現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上用石塊砌成古城牆, 總長1,000餘米, 基寬5-6米,頂寬3-4米,高8米,城門垛口依然可見,至今山北五女山古城保存完好。
4、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卧雲山西麓崖下。原名「杯犀湖」、「碑西湖」、「白溪湖」,清雍正年間改稱本溪湖。本溪市由本溪湖而得名。本溪湖為一洞中湖,該湖形似犀角,外闊內窄。洞內水面二十餘平米,是世界最小的湖。湖水涼氣襲人,每晝夜流量近二萬噸。洞頂崖壁有「遼東本溪湖」的大字石刻。洞外有一古寺,始建於明代的慈航寺,寺內有塑像和壁畫。洞中清泉汩汩,不斷注入解放後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積為二千餘平方米。湖邊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橋、湖心亭,備有各式遊船供遊人泛舟湖上。波光、輕舟、倒影、古洞、綠柳使遊人興趣盎然,更是避暑的佳境。一九八四年,修築了登山石階、觀景亭和文物陳列館,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的風采。文物陳列館常年展出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志發掘出的文物。抬頭而望,公園南千米處山腰間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稱「龍洞」、「怪石洞」,長數百米,洞內鍾乳石群千姿百態,不一而足,有的像如來講經,有的如
齊集一堂,故又稱羅漢洞。洞中有一石榻,傳說長眉李大仙曾長居於此,更為此洞平添了一些仙風道骨之氣。洞口外又一「長蛇洞」更是深不知底。二洞與本溪湖遙相呼應、相映生輝。
5、
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坐落於本溪市東八十公里,
南甸鎮境內,長白山余脈,主峰最高海拔九百一十二點九公尺,全山方圓二十餘里,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鐵剎山有五個主峰,中峰原始頂,北峰真武頂,南峰靈寶頂,東峰玉皇頂,西峰太上頂。因此東、南、北三面仰視,均可望見三個峰頂,三三合而為九,故名
。該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郁,峰巒疊嶂,古樹參天,洞穴幽深,風景秀麗。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雲光洞、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八寶雲光洞為最負盛名,神話故事中說,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煉,楊君豹曾在此投師學藝。該洞斜向上,深約近三十米,寬七至十米。洞中「八寶」,有定風珠、石壽星、石虎、石龍、石蟾蜍、石床、石蓮花、石木魚,洞外刻有「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山上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其中
摩崖石刻高八 米,寬五米,字大如盤,碑文約800餘字。「直上青天」、「乾坤正氣」、「鐵剎三千年」等石刻,筆力剛勁,讓人嘆為觀止。山上有道士守廟、護林。九頂鐵剎山風景區已載入
,名揚海內外。
6、望天洞
望天洞在桓仁縣城南三十公里處,臨界於大雅河畔和201國道旁,有一山洞。其山不揚,其洞不顯。然而,當你邁入洞內,卻立刻被它高、深、幽、遠所吸引。進入洞中,是一處高大的廳堂,舉目高望,洞頂洞開可見藍天白雲。故名曰——望天洞。望天洞發育於二十餘萬年前,洞的總長約7000餘米,洞內最大的廳有6000餘平方米,為東北最大的溶洞,可容納萬人。洞內有水潭30餘個,水深可達7米。有7條暗河,長約400餘米,蜿蜒曲折,時隱時現,終年不涸。洞內鍾乳叢生晶瑩剔透,現出百種風情。「華清池」底平而潔白,水綠而溫柔,一柱鍾乳靜靜立於旁邊,好似為洗浴的少女警衛。「垂簾聽政」則滿富皇家氣派,密密的鍾乳如同一層層金簾,一尊「老佛爺」端坐其間沉思冥想。「景泰藍」玲瓏小巧,上為黃下為藍,天生地長使鍾乳顏色截然不同,而藍色鍾乳又形似花瓶。待人們看到「珍珠壁」時,則被它的大勢壯觀而折服。所見之處,鍾乳千姿百態,如峰如顛,如塔如佛、如花如瀑、如林如筍而各具神奇。在洞中,道路曲折忽上忽下。最狹窄之處,只能容納一人通過,胖者不顯擠,瘦者不顯寬。在「迷宮」,道路多條環環相套皆都類似,令人頓生樂趣。然而那條條道路又都能走出迷宮,而外邊的景象卻各異。迷宮分上、中、下三層,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門中有門,門門可行。望天洞如同一軸奇異的畫卷,飄逸迷離妙趣無窮。
7、溫泉寺
溫泉寺位於本溪市東三十七公里,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療養勝地。面向太子河,背靠群山,層巒疊翠,山深林茂,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溫泉寺出口水溫為49攝氏度,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水量充足,水中礦物制十分豐富,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據傳,大清太祖
曾來溫泉寺一帶狩獵,所攜獵犬身患疥瘡,百醫無效,偶卧泉中「泡癢癢」,「數日後毛革日新,霍然痊癒」。
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一六二六年七月,
到此處浴湯療傷。解放前,溫泉幾乎變成廢墟。解放後,幾經修建,療養條件顯著改善,加之鐵路和公路暢通。又和本溪水洞毗鄰,因而來此游覽,療養者日漸增多,加之近幾年不斷的擴建、美化,溫泉寺更是煥然一新,它將以新的姿態迎接各界遊人和療養者的光臨。
8、望溪公園
望溪公園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它形如馬鞍,海拔二百四十公尺,佔地面積四十二公頃。登山環視,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太子河穿城而過,故名「望溪公園」。園內各種樹木鬱郁蔥蔥、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珍禽異獸悠閑漫步,奇花異草奼紫嫣紅。公園最高點,屹立著
。鏤刻著董必武、朱德、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碑座四周鑲嵌著大理石浮雕,由公園正門登四百三十多級台階可直達紀念碑。園中「寄芳願」、「留園」、「風華園」等園中園盡顯錦綉,連心橋飛架鎖住真情,天鵝湖湖水漾波遊船盪漾、仙鶴孔雀園中紛飛、一派清幽、雅緻,真是市區中的一片綠洲。近年來,幾千萬元的大規模投資改造,使望溪公園又煥發了新的青春,它是本溪市人民休閑、游覽的最佳去處。請您也來體會望溪公園的別樣景緻吧!
9、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台、戰爭遺跡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0、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本溪市南芬區境內。其峰岩險峻,如刀削斧劈。在山巔岩石中有一很大丫口,丫口左邊直立一塊巨石,右邊是山脊。丫口橫壓扁石,遠遠望去,似一座門。從門中可窺望一爿南天,因而得名南天門。它是本溪至丹東的必經險道。公路盤旋而上,過險關,出天門,方使人松一口氣。天門右側是百丈懸崖,崖下是細河,鐵路橋從河谷中穿過。小心下望,使人頓覺頭暈目眩,望而生畏。電影《英雄兒女》等多部影片都以此作為外景地。凡乘車從這里經過的人,都要停車觀賞一番。
11、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卧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鑒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8、滴水洞 滴水洞在本溪市市區南七點五公里處,老母嶺西側深谷之中。四周青山環抱,一條山中清流,穿過堅石峭壁,從三十米余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形成瀑布。雨季,水量充沛,落瀑咆哮,聲震翠谷。雨少時,溪水潺潺,玉珠點點,形成水簾。冬季,銀妝素裹,滴水成冰,從崖口到谷底,恰似一條倒懸玉龍,份外妖嬈。谷底峭壁上有大小不等的五處石洞,還有一條一米寬的天然棧道瀑底而過,頗有水簾洞洞天之神韻。身處谷底仰首上望,懸崖,峭壁,飛瀑,彩虹,藍天,白雲,堪稱絢麗多姿,驚險俊美,令人嘆為觀,俯視谷底,巨石橫生,錯落雜陳,更是別有風骨。納涼、消夏、避暑的人們,滴水洞歡迎您的光臨!
12、湯溝
湯溝位於本溪縣草河掌鄉胡家堡村,距本溪市七十八公里。湯溝是林區,風景優美,尤以地熱資源聞名遐爾,是遼東著名的旅遊、療養和避暑勝地。經探察證明,湯溝溫泉水量充沛,壓力大,面積廣。湯溝溝谷出露地熱水面積達20餘畝,熱泉日涌流量3000餘噸,出地表水溫最高達76攝氏度,居遼寧省首位。水中含有碳酸錳、碳酸鈉、鉀離子、鈣離子、碘化氟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等多種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可對關節炎、皮膚病、消化不良、四肢麻痹等症有顯著療效。用溫泉水建養魚池,可飼養紅鯉魚等多種名貴魚種。湯溝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湯溝有珍貴的觀賞花卉—天女木蘭和東北山人參及熊、野豬、松鼠等野生動植物。這里還有三峰並立的「筆架山」。和尚帽子大山的原始森林。湯溝還有抗日聯軍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休憩過的「靖宇石」,建有紀念碑。這里生長有大量名貴芬芳的天女木蘭花,被稱為天女木蘭之鄉,天女木蘭被定為本溪市市花。近幾年,湯溝風景區得到重點開發,公用基礎設施完備,一個集旅遊、度假、娛樂、療養、會議、商貿等多功能的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它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13、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縣藍河峪鄉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峽谷之中,五湖四瀑,階梯相連,谷中兩側懸崖,谷底似高低錯落的石槽。一條山溪從香水嶺奔騰直下,在峽谷的一個轉彎處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斷,形成落差二米的一個瀑布,水落處,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從二米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綠,深不可測,枯葉不浮,故稱「沉葉潭」,頗多神奇的傳說,三湖之下為四湖,也有一瀑相連。再下,水流從岩縫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漸平。大石湖兩岸陡峭險峻,山高林密,鳥獸繁多,是一處天然的游覽場所。
14、桓龍湖
桓龍湖位於桓仁鎮北部,渾江中游,一九六八年竣工蓄水。水庫全長八十一公里,最寬處為四公里,面積十四萬八千畝,總庫容量三十四點六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十五米,最深處六十餘米,為遼寧省最大的淡水養殖區。庫區國家森林公園與渾江水庫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締造出這幅人間仙境。藍的水,綠的山,清新的空氣,飄的船帆,飛的鳥群,天高雲霧渺渺。一派大好河山,激起遊人豪情滿懷。庫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4600公傾,被浩浩盪盪的萬傾碧波劃分成無數個形狀奇異的山峰,搭舟漫遊可觀賞到小鰲山、三層砬子、望江樓、馬面石、老虎洞等多處自然景觀,更有以神話傳說馳名於世的五女山也在其間。桓仁庫區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系統,一支年輕的旅遊服務專業隊伍已經形成,他們以飽滿地熱情為您服務,並在期待著您的光臨!
15、老禿頂
老禿頂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境內,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七公尺,屬長白山山脈,號稱「遼寧屋脊」,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面積十萬畝,是國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存比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多種珍稀動植物被列入國家級保護。世界稀有古化石植物紫杉、天女木蘭、雙蕊蘭均出自此區。山頂氣候寒冷,草木低矮,似龍爪狀,故名老禿頂,但山腰森林茂密,有原始林。林中,有柞、樺、楸、椴、松、楓、槐、楊、曲柳等樹種,木材蓄積量約十萬立方米。峻嶺叢林之中有野豬、狐狸、狍、獾、黑熊、戴勝鳥等珍貴動物,人參、黨參、細辛、五味子等多種名貴中葯材和各種山菜、山果。一九三五年,東北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在這里建立根據地,遺址尚存。
16、洋湖溝
洋湖溝生態游覽區位於本溪與桓仁兩縣交匯處,本桓公路建成後(1999年底完工),該公路便成為通往游覽區的交通要道。洋湖溝屬長白山余脈的丘陵地帶,至今還保存著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覽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17、觀音湖
觀音閣水庫位於太子河幹流,是遼寧省的大型水利工程。觀音閣水庫庫區水面有62平方公里,兩岸青山優美,風景秀麗,泛舟庫區,水繞青山,風景秀麗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霧氣蒸騰,甚似蓬萊勝景,置身於觀音閣水庫,您會頓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18、本溪怪石洞
怪石洞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後湖公園的西南側。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口在山半腰。有一條盤山路通到洞口。山洞口有一山門,上書怪石洞三字。怪石洞內有近六百多米長,各鍾奇石怪景數不勝數。各種石筍,石景,是億萬年大自然的天然造就。洞內還有好幾個大溶洞空間,體積很大。早年洞內荒廢不修,很難進洞觀看。現在已經配備五彩燈光照明,修建通道,霓虹燈閃爍,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觀。山洞口位於懸崖悄壁之上。共有三個洞口露顯在懸崖上。遠遠望去十分險峻。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好風景。您要是能登上怪石洞山的山頂峰,就能看到整個的本溪湖全部的景區大景觀。山峰頂還有一四角亭,坐在亭中放眼四下觀瞻,群峰盡顯現眼中,古城小景一攬無遺。青磚黛瓦,曲巷古宅。小橋行人,桃花溪水。百年礦山,現代高爐。是個自然與現代人類文明奇妙接合的景觀組合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