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高句麗遺址

高句麗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4:49:58

Ⅰ 高句麗王城遺址有哪些著名的人文景觀

位於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及墓室壁畫,是已被歷史長河湮沒的高句麗所創造的輝煌文明的經典。

乘火車穿過老嶺的盤山隧道,長白山麓、鴨綠江畔的邊境小城集安就映入眼簾。從車窗遠遠望去,龍山腳下聳立著巨大的金字塔形階梯式古墓。在集安乘公交車就抵達高句麗王城遺址。

國內城和丸都山城

高句麗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這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庄嚴,都城風范尤存。丸都山城位於向西低矮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呈現的宮殿址遺跡,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建築群中發掘出對稱結構的兩處八角形遺址,國內史學界認為鑒於寺廟等處經常出現八角形建築,可能是舉行祭祀和儀禮的場所。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時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

壁畫精美的古墓群

高句麗王城外,在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洞溝古墓群的許多墓室里繪有線條飄逸流暢、內容豐富並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精美壁畫,距今雖已千餘年,仍色彩鮮艷,著名的壁畫墓有角抵墓、舞踴墓、三寶墓、四神墓、五盔墳等。洞溝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麗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不僅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的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瑰寶。

「東方金字塔」

集安城東北4公里龍山腳下懸崖上的將軍墳,據考為二十代王長壽王陵,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麗王陵,造形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將軍墳墓基長31米,高12米,墓體呈方錐形,共有7級階梯,全部採用精琢的巨型花崗岩石條砌築而成,墓室頂部用面積約50多平方米的整塊巨石覆蓋。墓室內並排置放著兩個石棺床。在墳的頂端,四邊條石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鉤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跡,這與北方古代其他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極為吻合。墓體建築雄偉,造型明快庄嚴,是高句麗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將軍墳後面原有四座式樣相同的陪葬墓,規模小得多,現僅存一座。

「東方第一碑」

將軍墳的墓道朝向不遠處的太王陵。太王陵的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永樂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塊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環刻文字共1775個,字體介於隸書與楷書。漢字鐫刻的碑文記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績和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立政權的傳說,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與長白山的奇麗風光,組成了獨具魅力的吉林奇觀。

Ⅱ 高句麗王城遺址位於哪裡

高句麗王城遺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高句麗政權存在於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政權。

Ⅲ 吉林八景的高句麗遺跡

公元前37年,朝鮮北部地區及我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在鴨綠江中游和渾江流域建立政權。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既今天的集安市,高句麗都城統治長達425年,後遷都至朝鮮平壤,直到668年。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又經歷了渤海國、遼、金、元、明各朝,在此期間,高句麗王朝發展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也適當吸收了了中原的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2004年7月,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與朝鮮高句麗葬墓群共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歷史和人文景觀---高句麗風情。
高句麗古跡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2004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的將 軍 墳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坐落在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的龍山腳下,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沿著蜿蜒的小路走近石墓,依稀可見石體上久遠的打磨痕跡。這就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將軍墳」。做為高句麗的王陵,將軍墳無疑最具代表性。
主要歷史遺跡有
(1)將軍墳
(2)好太王碑
(3)高句麗古墓壁畫
(4)好太王陵
(5)丸都山城
(6)國內城
(1)將軍墳
代表性將 軍 墳被譽為東 方的 金 字 塔。坐落在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的龍山腳下,有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
將軍墳是集安上萬座高句麗古墓中方壇階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宏偉的古墓之一。它巍然屹立於龍山腳下,南望鴨綠江,北依禹山。龍山、禹山交會,將軍墳處於其間,遠遠望去,兩個山頭與高大古墓構成「二龍戲珠」之勢,人們都稱贊將軍墳占據了好「風水」。中國專家經過考古與研究證明,這座方壇階梯墓應該是高句麗第20位王「長壽王」的陵寢。
將軍墳建於5世紀初,以1100餘塊修鑿工整的長方型花崗岩石條壘築而成,中間以卵石和沙礫填充。為了防止自身重量壓迫使條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塊巨大的護墳石。除北面失落一塊外,其餘各面護墳石至今保存完整。將軍墳高12.4米,陵墓外形為7級階梯,墓室開口在第五級階梯中部。墓室上面以一塊約50噸重的整塊石板覆蓋。墓室內有兩個石棺床,但棺木及隨葬品早已盪然無存。
文獻記載中的「長壽王」「體貌魁傑、志氣豪邁」,他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他把都城遷到了平壤。高句麗政權在「長壽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史書記載,高句麗人有厚葬習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長壽王繼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傾全國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長壽王開始修造自己的陵墓。與好太王陵相比,長壽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華。根據墓頂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蓮花紋瓦當和鐵鏈等遺物可推測,當年墓頂上應有寢殿一類的建築。
(2)好太王碑
青山綠水環繞中的古城集安,彷彿湖水中一片靜立的荷葉,而城中佇立了1500多年的好太王碑則似荷葉上的一滴露珠,璀璨奪目。
「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通溝平原上,是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所立,高大、端莊、通體黝黑。據史料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歷史。它是用一塊完整的巨大角礫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藉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談德,於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39歲死亡,謚號「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專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間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空前繁榮發展時期,他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東討西征,占遼東、驅倭寇,侵漢江、降扶余,使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
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其父的功業而樹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四面碑文豎行共44行,行間以界格,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歲月磨蝕,以及晚清、民國時火焚除苔和不當拓字,使碑體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可識之字僅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體明了,惟斷句、考證所涉及歷史、考古諸多問題爭議不少,中外學者因此著書立說,各陳己見。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與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3)高句麗壁畫
高句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畫墓的出現卻是在此之後300多年。考古學家證實,20世紀中、後期,中國和朝鮮境內先後清理和發掘出一批高句麗壁畫墓。中國境內有33座,朝鮮境內68座。高句麗壁畫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鮮境內。這些壁畫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佔90%以上。
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大約出現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壁畫的內容再現高句麗王公貴族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等社會生活。繪畫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後在白灰上作畫。壁畫作品比較好地反映出該民族的獨特傳統,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撲的角抵運動,騎馬狩獵的場景等,還有長白山森林中常見的虎、鹿、野豬、熊、狍子、白兔、雉雞等動物。
經過雨水的侵蝕,脫落與霉變是很多高句麗壁畫面臨的問題。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壁畫,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高句麗壁畫墓已嚴密封閉保護。為滿足人們的觀賞願望,文物保護工作者在壁畫墓維修過程中採用了地下廊道和數字視頻相結合的技術,遊人無須踏入墓穴,即可一覽部分「現場直播」的高句麗古墓壁畫的美輪美奐。
(4)俊美的自然風光
分布在集安盆地的周圍山區,山因水而綠,水因山而青,青山綠水之間孕育了神奇的自然景觀,宏大雄偉。
(1)、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
(2)、鴨綠江風景
(3)、雲峰湖風景旅遊度假區
(4)、老虎哨清水山莊旅遊度假區
(5)天然溶洞——琉璃洞

Ⅳ 集安高句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玩多久

遺址公園是免費對外的,如果只看景點,那麼幾分鍾就可以。如果想在公園內轉一圈,20分鍾應該足夠了。公園里可以納涼和拍照,也會有膽子大的松鼠出來覓食。總之,是一個很小的公園。

Ⅳ 高句麗遺址的相關說明

王氏高麗與高句麗的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並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並,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王氏高麗對高句麗歷史的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系。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麼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系。
《資治通鑒》卷201中記載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中國史書高麗混淆追源
王氏高麗立國於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從而形成了王氏高麗為高氏高麗繼承者的錯誤認識。
綜觀這些史書的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余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在京師東四千餘里。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號大對盧,比一品,總知國事,三年一代,若稱職者不拘年限;對盧已下官總十二級。外置州縣六十餘,大城置傉薩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羅為冠,白皮小帶,咸以金飾。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貢。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
《新五代史.高麗傳》,北宋歐陽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越王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穀;《雌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之說。】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王氏高麗傳單列一卷,其內容為: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余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勣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
後記述的是王氏高麗和宋朝交往的史實。
《遼史》和《金史》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關記載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明宋濂、王韋等撰,也為王氏高麗單列一傳,其開頭為: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別種嘗居之。其地東至新羅,南至百濟,皆跨大海,西北度遼水接營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國都曰平壤城,即漢樂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號鴨淥江,而平壤在其東南,因恃以為險。後闢地益廣,並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復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燾凡二十七王,歷四百餘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此時李氏朝鮮已經取代了王氏高麗,故,《明史》所立傳為《朝鮮傳》,其開頭為: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餘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內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為界。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二年送還其國流人。顓表賀,貢方物,且請封。帝遣符璽郎偰斯齎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歷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
從上述這些史書的記載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舊五代史》將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混雜在一起僅僅是之後各史誤記的開端。如果說新舊五代舊對兩個高麗關系的記載還不很明確,中間還缺乏有效的連接,那麼《宋史》用「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話就將二者緊密的聯系在起。
《元史.高麗傳》從內容上看不僅是承襲了《宋史》的錯誤,而且將箕子朝鮮的史實也引入了《高麗傳》。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情況做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
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東徒復國--------->王氏高麗---------->李成桂改號前的朝鮮--------->李氏朝鮮
更為錯誤的是,為了使記載更加圓滿,將唐王朝滅亡高句麗時對高句麗人的「
西徒」即遷入內地,變成了「東徒」(《明史》以前的史籍雖有『東遷』說,但是指王都『東遷』平壤),以使後述的「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合理化。
如此,不僅王氏高麗變成了高句麗的繼承者,而高句麗也成了箕子朝鮮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奪了王氏高麗政權後將國號改為朝鮮則成為了是對箕子朝鮮的繼承。
就這樣,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政權襲用,而且作為王氏高麗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地方政權沿革狀況方面出現了許多錯誤的看法。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我們指出古人的不足並不是指責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實際上王建是奪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敵人是甄萱。這兩支勢力都是直接從新羅分裂出來的。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本為新羅王子。
弓裔所建之國,稱為『泰封』,甄萱所建之國稱為『後百濟』(該政權實際上是純粹是都是新羅人),王建奪弓裔之位後建立高麗。朝鮮半島出現了,原新羅(已經衰敗)以及(王氏)高麗和後百濟三隻勢力。
但是這三支勢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羅。與兩百多年前的百濟和高句麗已沒有多大關系。
仔細看以下內容就可知,甄萱實際上是新羅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其實公元十世紀上的半島三國,全部都是新羅和從新羅分裂出的勢力。和兩百多年前的三國沒有可比性。
《三國史記.甄萱傳》
甄萱,尙州加恩縣人也。本姓李,後以甄為氏。父阿慈介,以農自活。後起家為將軍。初,萱生孺褓時,父耕於野,母餉之,以兒置於林下,虎來乳之。鄕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從軍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戍。枕戈待敵,其勇氣恆為士卒先。以勞為裨將。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眞聖王在位六年。嬖豎在側,竊弄政柄,綱紀紊弛,加之以飢饉,百姓流移,群盜蜂起。於是萱竊有覦心,嘯聚徒侶,行擊京西南州縣。所至響應,旬月之間,眾至五千人,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為新羅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投為麾下,萱聞之,遙授良吉職為裨將。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萱喜得人心,謂左右曰:「吾原三國之始,馬韓先起,後赫世勃興,故辰、卞從之而興。於是百濟開國金馬山,六百餘年,摠章中,唐高宗以新羅之請,遣將軍蘇定方,以船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至泗比,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今予敢不立都於完山,以雪義慈宿憤乎。」

Ⅵ 韓國留學生說,在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發現高麗古國遺址,所以這些地方以前是韓國的領土。該怎麼應對這個問題

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要是那麼說,舉個例子,唐朝滅百濟高句麗,設立都護府,那麼現在的朝鮮半島的大部分以前都屬於我國咯?
談這些都沒有意義的。

Ⅶ 來吉林省高句麗王朝遺址韓國人多嗎

吉林旅遊景點並不多,遊客大多是韓國人。特別是高句麗王朝遺址,成群結隊的韓國人前來憑吊,好像他們才是這里的主人。

Ⅷ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跡門票是多少錢

世界遺產:高句麗古都遺址(一)我國的高句麗古都遺址有兩個,一個在遼寧省桓仁縣,一個在吉林省集安市。它們都是在2004年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被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Ⅸ 錦州哪有高句麗遺址

遼寧高麗遺址
高句麗開國都城 桓仁五女山古山城
高麗城山城遺址即高句麗建安城。在遼寧蓋縣東北7.5公里的青石關堡高麗城村的東山上。沈陽市沈北新區石佛寺朝鮮族錫伯族鄉石佛寺村,七星山南有高麗城遺址沙崗子高麗城遺址位於盤山縣高升鎮文奎村北,南北1.5公里,東西0.5公里。屬新石器時期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麗城點將台遺址位於盤山縣沙嶺鎮沙嶺村西北,屬新石器時期至明多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