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孜運河遺址
A.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的介紹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位於安徽省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柳孜原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上的一個鎮,因運河的開通而繁榮。通濟渠唐宋時稱汴河,流經濉溪縣境40餘公里,歷隋、唐、宋三代五百餘年,南宋時淤塞廢棄。1999年年初,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管所共同組成考古發掘隊,進行發掘,共開探方8個,揭露面積930平方米,歷時近200天。柳孜運河遺址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
B.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的文物遺存
遺址內出土有唐宋時南、北方十幾個窯口的大批瓷器,還發現唐代沉船八艘,出版土三艘,清理權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築碼頭,均屬首次發現。
柳孜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為多,其它為銅錢、鐵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紅色陶,釉陶和建築陶等。器形有缸、盆、壇、和磚瓦等。銅錢均是方孔圓錢,有「開元通寶」、「嘉佑通寶」、「熙寧通寶」。鐵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錨等。瓷器品種最多,有青、黃、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醬、內白等許多釉色,一般釉質較粗,少數青、白釉較細。瓷胎多為較粗的泛黃或灰色胎,少數白瓷胎潔白細膩,瓷器多素麵,少數印花、刻花、三彩、點彩和堆貼文飾等。器形以碗數量最多,其次有罐、盆、三足器、杯、壺等。從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認窯口的有:壽州窯、肖窯、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建窯、定窯、越窯、長沙窯、均窯等隋、唐、宋時期的窯口,還有一些不明窯口的瓷器有待進一步確認。
C.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的歷史意義
一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柳孜鎮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發掘隊在這里的重大考古發現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矚目。八艘唐船、宋代碼頭、大批唐宋名窯瓷器的相繼出土印證了這塊土地昔日的繁華。二000年四月八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鄭欣淼在柳孜實地考察後,向世界鄭重宣布:「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證明了大運河的流經路線,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
D. 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的謎終見答案
通濟渠,又稱新汴渠,唐宋時期稱汴河。《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元年(605)三月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通濟渠修通後,唐宋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運和河運治理制度。因承受黃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權衰敗,運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漸鬆弛了,黃河數次大決口,導致通濟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通濟渠的說法不一,史載不一,且有新舊之說,老汴河向東一直流到肖縣、徐州入泗水,西漢時稱鴻溝或狼湯渠,東漢時稱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還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煬帝另外開挖的河道,稱通汴渠,新舊汴河分叉點在開封。新汴河過開封後折向東南,路程較古汴河為短。
關於通濟渠的流經路線,考古界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定論。一種說法為經陳留、雍邱、襄邑、寧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縣、徐州匯入泗水。另一種根據《元和郡縣圖志》、《來南錄》和《開河記》載,通濟渠與汴渠分離後,經陳留、雍丘、襄縣、寧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臨渙、甬橋(今宿州)、虹縣至泗州洪澤湖入淮。還有其他不同的文獻記載和專家的觀點。
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重大發現為這一千年古運河路線之謎揭開了謎底,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並且為研究中國運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點。
E.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的歷史沿革
柳孜原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上的一個鎮,因運河的開通而繁榮。通濟渠唐宋時稱汴河,流經濉溪縣境40餘公里,歷隋、唐、宋三代五百餘年,南宋時淤塞廢棄。柳孜鎮,古稱柳子鎮,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境內,始建於東漢,因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穿鎮而過而逐漸繁榮,成為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運漕商旅,往來不絕」。
盡管名為柳孜運河碼頭遺址,但是柳孜後來的考古證明,所謂的碼頭遺址實為橋梁遺址。
抗日戰爭期間,在柳孜鎮隅子街口,離地面五米深的地方,發現一條由南向北深入地下的石台階。石階均用兩米長、六十厘米寬、三十厘米厚的青石塊砌成。當時,即斷定是位於大運河南岸的一座大型石碼頭,由於兵荒馬亂,無人顧及考證發掘。
建國後至1984年,在濉溪縣境內,還因群眾燒窯取土、修築宿永公路、興修水利等,多次挖開了大運河斷面。河槽口寬四十米,底寬十五米。堤為夯土結構,坡度較小,河床內為淤泥沙土,從地表向下七米,仍未見原始土層。
1999年年初,百善鎮以西宿永公路段拓寬工程開工。在對穿過柳孜村一段工程進行裁彎取直的新路基礎施工時,施工方挖掘中出土大量瓷器等文物。結合當地老人所講抗戰時深入地下五米石階的傳說,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管所共同組成考古發掘隊,對該路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共開探方8個,累計揭露面積930平方米,歷時近200天。發掘出一處石構築物遺址、8隻唐代沉船,以及隋唐宋金時期瓷器件、灰坑一座,還有大量鐵器、骨器、石器、畫像石、動物骨骼等,出土瓷片數十萬件。這次考古發現,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古文記載
據《宿州志》記載:柳孜為巨鎮,有廟宇99座,井百眼。著名東晉音樂家桓伊和「竹林七賢」之一稽康就是生長在這里,可見當時柳孜文風之盛。然而,滄海桑田,瞬息萬變,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泛濫,洪水奪淮入海,通濟渠從此淤塞,柳孜鎮也因此衰落下來。
F.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柳孜補運河考古空白
柳孜,古稱柳子填,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西,宿永公路穿境而過(在百善鎮和鐵佛鎮之間),始建於東漢,因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穿鎮而過而逐漸繁榮,成為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據《宿州志》記載:柳孜為巨鎮,有廟宇99座,井百眼。著名東晉音樂家桓伊和「竹林七賢」之一稽康就是生長在這里,可見當時柳孜文風之盛。然而,滄海桑田,瞬息萬變,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泛濫,洪水奪淮入海,通濟渠從此淤塞,柳孜鎮也因此衰落下來。一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柳孜鎮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發掘隊在這里的重大考古發現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矚目。八艘唐船、宋代碼頭、大批唐宋名窯瓷器的相繼出土印證了這塊土地昔日的繁華。二千年四月八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鄭欣淼在柳孜實地考察後,向世界鄭重宣布:「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證明了大運河的流經路線,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
G.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簡介
時代:唐代至宋代
發掘地點: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
發掘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物管理所
發掘領隊:闞緒杭
H.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介紹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揭示面積900平方米,在大運河故道南側發現8艘唐代沉船和宋代石建築碼頭一座。1999年重點發掘了3艘沉船,1號沉船為木板結構,平面呈長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較好,尾舵完整。尾艙橫樑上有3個格檔,放入舵柄可改變航向。2號船為一整棵大木雕鑿而成的獨木舟,3號船僅存半個幫板和與其相連的一段底板,在運河內發現如此多沉船尚屬首次。石塊建築碼頭位於運河南側,順河道而建,為長方形立體建築,其東西兩側均用夯土護堤,是一座貨運碼頭。這是我國隋唐大運河建築遺址的首次發現。柳孜鎮是隋、唐、宋代通濟渠岸邊的重鎮,此次發掘證明了柳孜鎮不僅是一個運漕中轉碼頭,也是一個很大的商旅之地。發掘獲得的大量唐宋以來8個朝代、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尤為珍貴,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異,其中頗多精品。特別是在淮北運河發現遼代的瓷器,對研究當時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義。
I. 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的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時間6月22日下午15時20分,從正在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傳來喜訊,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J.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隋唐大運河作用超過「絲綢之路」
隋煬帝開鑿南北運河通濟渠、江南運河、永濟渠。溝通了海、河、淮、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5000餘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程最長、最雄偉的人工運河。國家文物局考古處處長宋新潮在談及隋唐大運河時自豪的說:「中國有兩項偉大的人工工程:一是長城,秦始皇的防禦工程;二是大運河,隋煬帝的交通運輸工程,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的人工運河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理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運河是隋、唐、宋三代運輸的大動脈。通濟渠將黃河與淮河連接起來,將江南與江淮地區豐富的物產、糧食運到北方以解決都城及軍隊的供應。這是人力馬車陸路運輸所不能解決的。大運河還帶動了兩岸城鎮的繁榮,促進了全國商業、對外貿易和旅遊業的大發展,形成運河經濟帶。唐宋王朝是我國漕運發達時期,正是靠大運河保證了物資供應,使其走向中國歷史的鼎盛階段。難怪安徽省文物局局長章家禮如是說:「隋唐大運河是當時王朝的命脈,其顯赫作用超過『絲綢之路』」。
註:淮北市博物館已改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淮北市博物館,又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佔地40餘畝,建築面積10670平方米,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祁康教授主持設計的,巧妙結合煤文化與隋唐運河文化,象徵著淮北猶如航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奔向光明。
博物館共設《隋唐運河出土文物展》、運河遺韻廳、淮海戰役廳、新中國上市公司證券、漢畫像石廳、古相遺珍廳等六個展覽、展廳,珍貴藏品主要有古木船、磁州窯白釉黑花罐、漢代「天上人間」畫像石、壽州窯黃釉執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