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遺址
1. 區域人類活動發展演化及文化遺存概況
從目前已知的區內最早的文化遺存可知,本區人類活動從距今約2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考古學角度可將其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大發展階段,每一大階段各分為四期,其文化序列及代表遺址詳見表2-1。
1.舊石器文化遺存
區內舊石器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的河流階地的堆積中。一級階地堆積通常為棕黃色、灰黃色亞粘土,形成於更新世晚期晚階段,其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澧陽平原十里崗遺址為代表;二級階地堆積為橘黃色砂粘土具有體疏不典型的灰白或黃白色的網紋構造,形成於更新世中期晚階段或更新世晚期早階段,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以澧陽平原雞公壋遺址為代表;三、四級階地堆積為磚紅色、棕紅色粘土,具有典型的細密網紋構造,時代為更新世中期中階段或稍早,該層位的舊石器遺存為早期偏晚階段,其代表地點有津市虎爪山遺址。
表2-1 文化序列及代表遺址
2.新石器文化遺存
洞庭湖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下部基礎載體地層時代多為更新世晚期和更早時期的階地或殘留崗地,以澧水和沅水的下游為主體。這里大部地方屬洞庭湖的沉積平原,是原始農業發生的理想環境。優良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發達繁榮的原始文化,並對湖南其他山區的原始文化產生重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距今8500年前的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遺存(發現大量炭化水稻),證明洞庭湖區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為我們從不同時代水稻土剖面的地球化學特徵諸方面進行對比,探討人類活動介入之後土壤地球化學過程的發展方向和變化強度提供了研究的物質基礎。
距今7800年前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興起了以刻劃、戳印紋飾為特色的比較發達的陶器工藝,出現了最早的彩陶和白陶。
距今7000年的安鄉湯家崗文化遺存以精美的白陶器獨步於當世,其製作和裝飾技術,遠播到長江下游、漢水上游及嶺南。
從距今6500年開始,原始文化解體,洞庭湖區經歷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眾多的出土物,表明在文化面貌上已和江漢地區融為一體。澧縣城頭山古城址高高的城垣,已經歷了近5000年風雨,至今仍聳立在澧陽平原之上,顯示了屈家嶺文化當日的輝煌。
3.歷史時期文化遺存
距今4000年開始,商文化大舉南下,原始文化相繼解體,區內經歷了如表2-1所示歷史時期,其包含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2. 了解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明遺址。
史前文明
浙江
田螺山遺址
河姆渡文明
馬家浜文化
環太湖(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區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吳城遺址
湖南
炭河裡遺址
彭頭山文化
玉蟾岩遺址
湖北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3. 發現的大禹時代遺址,當時真的是被外來力量摧毀的嗎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華夏族部落聯盟在大禹帶領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聯盟,為了爭奪奴隸和生存空間,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禹征三苗”。
大禹治水之後,先後做了三件事,最終才建立夏朝確定統治權,即禹征三苗、建都陽城、禹會諸侯(塗山之會,這是一次權力認可大會)。
然而,禹征三苗傳說缺少考古證據支撐,那麼到底存不存在呢?上世紀湖北發現一系列與大禹同時期的遺址,證實四千年前河南人改寫過湖北歷史,大禹的禹征三苗傳說或非虛構。
然而,由於王城崗遺址是大禹“陽城”的結論,並沒有得到100%確定,加上歷史上堯舜禹都征討過三苗,史書有“堯服南蠻”、“舜卻苗民”等的記載,所以盡管可以確定河南龍山文化征討了三苗,但卻很難說一定是“禹征三苗”。
值得一提的是,從石家河文化中,的確很難100%認定禹征三苗,但大禹治水、塗山之會、建都陽城、劃分九州等,都有一定的考古依據,再印證史料的記載,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證據鏈,足以證明大禹傳說的真實存在。令人遺憾的是,西方學界卻一直不予認可,一定要看到大禹時代的“大禹”文字記載,猶如證明“你爸是你爸”一樣。
4.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5. 據2018年統計,中國古代文明遺址有幾處
史前文明 浙江 田螺山遺址 河姆渡文明 馬家浜文化 環太湖(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區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吳城遺址 湖南 炭河裡遺址 彭頭山文化 玉蟾岩遺址 湖北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等。
6. 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遺址的特點是什麼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的文化,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國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
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50餘處,該處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畫符號和城址,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較廣,遍布湖北全境,延續時間也較長。主要遺址有湖北鄖縣青龍泉和大寺、房縣七里河、天門石家河、當陽季家湖、松滋桂花樹、均縣亂石灘和花果園、孝感碧公台與漲水廟、枝江關廟山、江陵蔡家台和張泉山、圻春易家山等。
石家河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個基本連續發展的過程。
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經進入夏代統治的前期,曾一度稱為「青龍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更具這種文化的代表性,故統稱之為石家河文化。
堯舜禹時期,中原地區黃河流域洪災泛濫,鯀禹父子治水的傳說流傳後世。而江漢地區也出現了嚴重洪澇災害,石家河文化創造的「築城——圍堰——分洪區」抗洪技術體系,正是對這一災害的最好注釋。
在這場天災面前,雙方都把生存與發展的希望寄託在豫西南丘陵地帶。因此,三苗和堯舜禹之間的沖突,也是雙方爭奪生存空間的一場較量。這是雙方沖突不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石家河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交流、碰撞,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堯舜禹討伐三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在新石器時代,我國長江中游的稻作農業生產始終在穩定地發展著,在石家河遺址,發現大片紅燒土內夾有豐富的稻殼和莖葉,表明當地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並且產量較高。
許多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也反映了這種情況。長方形無孔石鏟、打制雙肩石鋤、蚌鐮、長方形帶孔石刀都是實用的農具。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飼養業也在穩定地發展。青龍泉遺址發現了豬、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發現的動物骨骼以豬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為私有財產的現象比較突出。
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發現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
這些小塑像集中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畫符號以象形符號為主,大多以簡練的筆畫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態,.一件陶器上只有一個符號,而且絕大多數為單體符號,少數幾個為合體符號。
刻畫的基本筆畫為弧線和直線,間或用少數未戳穿的圓形小戳孔。少到二劃,多到十餘劃,主要是用某種材料製成的銳器在大口尊、缸的坯體上刻畫而成。溝槽較深,有些殘片往往沿溝槽斷裂,溝槽內的顏色與器表一致,筆道深粗均勻,線條自然流暢。
有些符號因刻畫較深,坯體燒干後槽口張裂,其現存寬度往往大於刻時的寬度。高領罐等泥質灰陶小件陶器則是在陶器燒成後或是使用過程中刻畫而成,筆道淺細,刻畫處的顏色比器表要淺。
石家河文化的小型精緻的玉件也非常有特色。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存在於成人瓮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制的人頭形象可能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
7.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一處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此後的兩次發掘發現遺址包含4個疊壓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等遺跡,出土了夾炭黑陶等遺物和大量動植物遺存和栽培稻穀,一時轟動學術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考古》雜志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發現地建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
(7)石家河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共發現61餘種動物的遺骸,主要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這些遺骸多因古人食用後丟棄而較為破碎。其中,無脊椎動物3種,脊椎動物58種,脊椎動物中以哺乳類為最多,此外還包含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在遺址中發現的豬和狗為馴養動物。
在發現的豬標本中,少年個體和成年個體佔到90%,且第一期發現的陶豬身體比例介於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證明當時已有養豬食肉的行為。遺址中出土的狗標本和狼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居住區發現了疑似狗糞,證明當時已馴養狗。
此外,發現較多的水牛標本,說明當時也有可能馴養水牛。其餘動物為捕獵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紅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種。據研究,這些物種遺骸應當是本地所產。
8. 父系社會晚期的石家河文化是怎樣的
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嶺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的晚期階段至夏代統治的前期,曾一度稱為「青龍泉三期文化」。
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更具這種文化的代表性,故統稱為「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較廣,遍布湖北全境,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鄖縣青龍泉和大寺遺址、房縣七里河遺址、當陽季家湖遺址、松滋桂花樹遺址,均縣亂石灘遺址和花果園遺址、孝感碧公台遺址與漲水廟遺址、枝江關廟山遺址、江陵蔡家台遺址和張泉山遺址、圻春易家山遺址等。
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的稻作農業生產,始終在穩定地發展著,繼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之後,石家河文化的各部落繼續在長江兩岸,從事水稻的栽培和各種手工業生產,並不斷吸取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氏族部落的先進經驗,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提高。
在石家河遺址,發現大片紅燒土內夾有豐富的稻殼和莖葉,表明當地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並且產量較高。許多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也反映了這種情況。長方形無孔石鏟、打制雙肩石鋤、蚌鐮、長方形帶孔石刀都是實用的農具。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飼養業也在穩定地發展。青龍泉遺址發現了豬、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發現的動物骨骼以豬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
這表明豬頭骨的多少往往是作為衡量財富多少的重要標尺,說明當時以家畜為私有財產的現象比較突出。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緻的玉件而備受關注。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
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出土於成人瓮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制的人頭形象可能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
而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則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從石器到銅器的使用,是生產工具的一次巨大進步。
總之,石家河文化遺存表明,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分工,也促進了各氏族部落之間產品交換的逐漸擴大,私有制在氏族公社內部慢慢滋生起來。父系社會正走向解體,奴隸社會開始出現。
9. 為什麼說三星堆是中華文明的奇葩
三星堆文化從發現的那一天起,便引發了中國以及世界的考古學家和中國古文學家的興趣和研究,從1933年至1986年之間,雖然前前後後歷經了幾次的科學發掘,三星堆文化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但是對於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和進展。時至今日,我們對於三星堆文化和中原的夏商文化之間的關系,依然處於一種猜測的階段。三星堆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究竟有沒有關聯性和交流,依然沒有定論。
三星堆文化是位於我國西蜀地區的土著文化,被認為是古蜀文化的源頭,不僅歷史悠久,涉及領域廣泛,文化成果璀璨,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三星堆文化是一種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土著文化。
以至於很多人認為三星堆文化是一種外來文化。
(9)石家河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三星堆位於四川廣漢南興鎮。考古學界把三星堆遺址第二期起連續幾期文化遺存稱為三星堆文化,其年代下限存在爭議。
基於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資料,以及在1980年以後的多次發掘中,三星堆遺址考古獲得了更加豐富的資料,極大地豐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內涵。
根據三星堆遺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廣,又具有一群區別於其他任何考古學文化的特殊器型,發掘者將這一考古學文化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極廣,在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文化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有不少學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新成果不斷問世。
同時在一些主要問題上也存在不少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