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庄遺址
㈠ 春秋時期魯國 孔子「墮三都」。這三都里的 ---「郕邑」 遺址在現在的哪個位置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
其中,
郕邑——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九十里(東庄鄉境西部),是當時魯國北部的要沖
郈邑——在今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一帶
費邑——在今山東魚台西南
㈡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庄鎮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古遺址
已發現的共有11處,其中最著名的是成城故城址。
成城故城址位於南故城村與華豐鎮北故城村、西故城村之間。城址略呈長方形,東西約630米,南北約850米,城牆為黃土夯築而成,局部含漢瓦片。東北角尚存,最高處高出地面約12米,東、北殘長約100米,西南角僅存轉彎輪廓,西北部被河水沖毀。今田家林(墓地)一帶是故城址西南部
鳳仙山
寧陽、泗水界山,主峰海拔608米,為寧陽縣境最高點,花崗片麻岩山體。山勢綿延數十里,松柏蔥郁,榆槐滿山,果樹飄香,景點眾多,主要有穆寨頂、跑馬嶺、朝陽洞、掛山崛。
㈢ 「元梅花橋映東庄,威武雄壯博南山」出自哪裡
出自《憶東庄村脫貧攻堅》,是大理詩人潘正偉回憶記述下鄉駐村幫扶工作的經典詩篇。
花橋村是大理州永平縣博南鎮的一個行政村,「花橋」原本是一座用花紋石板鋪成的橋,後來成為花橋村的地名。花橋村群山環繞,風景宜人,博南古縣衙遺址就位於花橋村普照寺旁。古縣衙呈「八字」開的大門,居高臨下俯視著花橋街道的大街小巷;大門前有十餘台雲梯狀石階,直通街道路面;大門對面,博南古道從大門左下方蜿蜒穿村而過,把花橋村一分為二。典籍記載中,這個遠離喧囂的小山村,曾是「漢德廣,開不賓」 時的博南縣縣治及邊屯軍隊駐扎所在地。桂馥在雲南永平任知縣時,曾在這里著書立說,為今人了解古代永平文明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博南古縣衙院內有一株生機盎然的古梅,這株古梅已經歷了800多年歲月的風霜洗禮,花艷果大,口感甜美,大家習慣稱之為元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極為罕見的優質古梅樹之一。
博南是永平縣的古稱,公元69年,也就是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立博南縣,直到公元1274年(元朝至元十一年)才改稱為永平縣。博南山,又名金浪顛山,俗稱為丁當丁山,坐落在永平縣城西南,是博南古道的必經之路,海拔最高達2704.2米,博南古道橫貫永平境內100餘公里,博南山這一段最為艱難險要。
㈣ 廈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
廈門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序號 名稱 年代 級別 公布批次 地址 保護范圍
1 陳嘉庚墓(鰲園) 1953年 國家級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區鰲園路24號 鰲園本體及前面兩亭
2 胡里山炮台 清代 國家級 第四批1996年 思明區曾厝垵路2號 炮台圍牆外30米
3 青礁慈濟宮 宋代 國家級 第四批1996年 海滄區青礁村崎山東南麓 建築體向東、西、南、北各延伸40米
4 陳化成墓 清代 國家級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區梧村金榜山北麓 以墓碑頂為圓心,以50米為半徑畫圓范圍
5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 1930年 國家級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51號 原思明監獄所屬范圍
6 鼓浪嶼近代建築群 清-民國 國家級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區鼓浪嶼 (1)美國領事館舊址: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2)日本領事館舊址:北面以鹿礁路為界,東、西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南接天主堂保護范圍;(3)匯豐銀行舊址: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4)天主堂:東、南、西、北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5)三一堂:北、南、東面以安海路為界,西以永春路為界;(6)安獻堂: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與雞山路交界處以路為界;(7)八卦樓:東、北面以鼓新路為界,西、南面各外延3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8)西林·瞰青別墅: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9)亦足山莊: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10)菽庄花園:西至海岸線,東、南、北三面由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
7 集美學村和 廈門大學早期建築 民國 國家級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集美區集美學村內 (1)尚忠樓群:東面以盛光路為界,接養正樓保護范圍,南面以學校圍牆為界,西、北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2)允恭樓群:東面外延15米,西面外延15米,至岺西路,南、北面外延1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3)南僑樓群:南僑十三、南僑十四、南僑十五、南僑十六東面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南面外延15米為界,西至龍船路,北面以學校圍牆為界;(4)南薰樓群:東、西、北面各外延4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南面以龍船路為界;(5)科學館:東、西、南、北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范圍;(6)養正樓:東、北面外延15米,南面以圍牆為界,西接尚忠樓群保護范圍,以盛光路為界;(7)群賢樓群:以各樓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北面外延12米,往東、西、南面外延15米。(8)芙蓉樓群:芙蓉三外牆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芙蓉二、芙蓉四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范圍,芙蓉一、人類學博物館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9)建南樓群:各樓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北面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
8 汀溪窯址 宋代 省級 第一批1961年 同安區汀溪水庫內 窯址南面至汀溪水庫大壩,東、西、北三面窯堆各向外延伸100米
9 廈門總工會舊址 1927年 省級 第一批1961年 思明區大同路土堆巷68號 東面(正面)至與本樓平行的土堆巷路,西面至瑟樓後牆相連的圓珠筆廠食堂;北面至與本樓平行的土堆巷15號平屋、土堆巷18號之一平屋(包括它們所屬的空地),南面至與本樓相鄰的麥仔埕17號、麥仔埕17號之一、大同路161-185號樓房。
10 婆羅門佛塔 宋代 省級 第一批196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梵天寺內 塔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30米
11 龍頭山寨遺址 明末清初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鼓浪嶼日光岩內 蔡廷鍇、蔡元培石刻,山寨石寨門及其兩旁所倚岩石
12 水操台遺址 明末清初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鼓浪嶼日光岩內 「閩海雄風」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13 徐一鳴攻剿紅夷刻石 明代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鴻山公園內摩崖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14 朱一馮攻剿紅夷刻石 明代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虎溪岩後山岩壁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15 趙紓攻剿紅夷刻石 明代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虎溪岩後山岩壁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16 日本帝國主義廈門領事館警察署地下監獄 1938年 省級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區鼓浪嶼鹿礁路28號 建築物本體所屬范圍
17 蘆山堂 五代 省級 第三批199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辦事處洗墨池23號 建築物外延前71米,後延伸3米,東、西側各3米
18 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 明代 省級 第五批2001年 思明區醉仙岩天界寺長嘯洞左側岩壁上 詩壁及長嘯洞整體
19 廈門所城牆 明代 省級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新華路43號東側 現存城牆及城門遺跡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 南普陀寺大雄寶殿 清代 省級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515~517號五老峰南麓 東、西由南普陀寺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南至思明南路,北至五老峰頂
21 同安孔廟 清代 省級 第六批2005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南門街174號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22 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摩崖石刻 清代 省級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區鼓新路57號後 摩崖石刻所在岩體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23 新街禮拜堂 民國 省級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區台光街29號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4 陳黯隱居石室 唐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金榜山北面山腰 由石室本體東、西、南、北各端延長20米為界
25 鄭成功殺鄭聯處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萬石植物園水庫右側 「鎖雲」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26 鄭成功讀書處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萬石植物園內太平岩 「石笑」石刻、八角亭石刻及鄭鵬雲詩刻所在岩石全體
27 演武池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頂沃仔2號演武小學西側 以現存池塘四周坡岸為界
28 演武亭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內 廈門大學體育場全部
29 高崎寨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湖裡區高殿社區高崎村 由遺址本體向東、西、南、北各端延長20米為界
30 集美寨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集美區鰲園路27號集美中學內 前至公路內側,後至教學樓;左、右各由石寨門兩端各延長20米為界
31 國姓井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鼓浪嶼延平公園內 以井為圓心,半徑20米范圍內
32 薛令之墓 唐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湖裡區下忠村 由墓本體向東、西、南、北各延長30米為界
33 陳喜墓 唐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湖裡區後坑村後院埔 由墓本體向東、西、南、北各延長20米為界
34 陳黯墓 唐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西林觀音山 由墓本體向東、西、南、北各延長30米為界
35 俞戚詩壁 明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萬壽岩萬壽寺北側 詩刻所在岩石全體
36 建蓋大小擔山寨城碑記 清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東側 前至公路;後至廈大圖書樓;左、右各由碑體端點延長20米為界
37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 清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公園南路2號市圖書館內 石碑本體及碑亭
38 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會址 1937年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定安路71號 會址建築物本體
39 廈門市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烈士陵園 1954年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虎園路1號 鐵欄桿以內
40 太師太傅墓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5號鴻山公園內 前由墓碑延長5米為界;右、後至後牆;左由墓碑延長14米為界
41 陳士京墓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鼓浪嶼雞山路12號門前 西至雞山路12號大門圍牆,餘三面以環形擋土牆為界
42 陳化成故居 清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草埔巷9號 建築物本體及大門口旗桿石所在埕地
43 陳化成祠 清代 市級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區公園西路15號 祠堂所屬范圍
44 五通渡頭遺址 宋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湖裡區金山街道五通社區 渡頭石階所在盤石全體
45 樵溪橋及高讀琴洞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萬石植物園內 琴洞本體,「樵溪橋」石刻所在岩石全體、樵溪橋本橋及其所倚岩石
46 嘉興寨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5號鴻山公園內 「嘉興寨」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47 碗窯古窯址 宋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區後溪鎮廈門市第二農場碗窯村 碗窯山
48 東瑤古窯址 宋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海滄區東孚鎮東瑤村及周瑤村 東至公路,西至山坡頂,南至瑤山宮,北由山坡頂老榕樹延長100米為界
49 後溪城內城遺址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區後溪鎮後溪村 舊城牆北門遺址本體
50 阮旻錫夕陽寮隱居處遺址 明末清初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鷺江道國際銀行大廈東側 「水天一色」及「望石」石刻所在岩石本體
51 陳儔墓 唐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湖裡區烏石浦村 前至公路;後及左、右由墓葬本體各端外延10為界
52 胡貴墓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蓮前東路洪山柄村困狗山北麓 前至碑亭;後及左、右由墓本體各端外延20米為界
53 薴溪橋 宋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區後溪鎮廈門市第二農場薴溪村 薴溪橋本體
54 無量壽佛石刻 明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萬壽岩萬壽寺東側 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55 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 明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515~517號南普陀寺內藏經閣西側 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56 虎溪岩棱層洞摩崖石刻群 明、清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虎溪岩棱層洞前 「棱層」石刻及右邊石刻所在岩石全體
57 澎湖陣亡將士祠碑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萬石植物園中岩寺前 石碑本體,碑前李銓詩刻所在岩石全體及中岩「玉笏」石刻
58 欽賜祭葬石坊表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植物園內紫雲岩樵溪西麓 石坊表建築本體
59 深青驛遺址 元至清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 前至深青橋全體;後及左、右均由驛樓各端延長30米為界
60 中共閩中廈門工委舊址 1945年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勵志里1號 勵志里1號所屬范圍
61 廈門小刀會殺清將鄭振纓處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白鹿路65號 石橋本體
62 乾隆御制碑 清代 市級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515~517號南普陀寺內 碑刻本體
63 陳夷則墓 唐代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湖裡區烏石浦村百果山 北至廈師擋土牆;東至林氏墓園;西、南兩面各由墓體外延10米為界
64 陳嘉庚先生故居 1918年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區嘉庚路149號 陳嘉庚先生紀念館圍牆以內
65 廈門地區第一個共青團支部誕生地 1925年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區集美小學內 樓左右以建築物本體為界;樓前包括操場;樓後至公路邊
66 廈門地區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 1926年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囊螢樓 建築物前產、後各由本體延長12米為界
67 中共福建省第二次黨代會會址 1930年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區鼓浪嶼內厝沃449號曾家園 建築物本體及其所屬范圍
68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 1930年 市級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區鼓浪嶼街道虎巷8號 建築物本體及其所屬范圍
69 皇帝井 唐代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區後溪鎮前進村蘇營社 井區(四周石欄桿為限)及皇渡庵建築本體
70 許厝古窯址 唐至五代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海滄區海滄鎮霞陽村 以文物保護碑為中心,半徑20米范圍內
71 葉十三郎墓 宋代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區嘉蓮花園前 墓圍圍牆范圍內
72 康爾韞墓 明代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區後溪鎮廈門坂頭林場 墓葬本體
73 盧贛章墓 1928年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區鼓浪嶼雞母山西麓 墓葬本體
74 孫道仁墓 1932年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區仙岳山南面山腰 以墓體為圓心,半徑20米范圍內
75 灌口鳳山廟 明代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 建築物四周圍牆外延30米
76 雲頂岩摩崖石刻 明至民國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區蓮前街道洪濟山雲頂岩 題刻所在岩石全體
77 「八·二三」炮戰紀念址 1958年 市級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區蓮前街道何厝村 由建築外牆向四周延長15米為保護范圍;由保護范圍線向四周延長2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
78 盤石炮台遺址 清代 市級 第四批2000年 思明區大學路176號部隊干休所海濱 界址線外5米
79 同安施氏大厝 清代 市級 第四批2000年 同安區祥平街道祥露街123號 大厝北側6米,西側5米,東側、南側與區街道路之間為綠化帶
80 江夏堂 清末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區錢爐灰埕2號文安小學內 北至原來照壁牆腳,南至主體後樓,東、西至現文安小學圍牆
81 庄銀安舊居 1928年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海滄區祥露東片165號 北至舊居後圍牆,南至故居前圍牆,東、西向以建築山牆向外延10米
82 霞陽楊宅 清末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海滄區海滄鎮霞陽村西路189號 北由後圍牆向外延伸至水渠邊,南自前圍牆向外延10米,東、西各自建築山牆向外延10米
83 侵華日軍殺人場遺址碑 1938年至1945年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湖裡區金山街道五通村海邊 北至五通道海灘,東南至木麻黃地坎邊,西至五通碼頭小路
84 林祖密故居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區鼓浪嶼鼓新路67、69號 北至鼓新路,西、南至該故居圍牆,東面自山牆外延15米
85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清末至民國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區開元街道中山公園內 北、東至影劇院圍牆,南至中山公園圍牆,西至魁星山邊
86 陳勝元故居 清乾隆年間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湖裡區殿前街道神山社區 東、北面以殿前6號路為界,西側由圍牆外延10米,南側由圍牆外延5米
87 廈門海堤紀念碑 1955年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湖裡區殿前街道高崎村廈門海堤東南端 廈門海堤紀念碑與觀堤亭整體保護。北至臨海岸坎邊,東南至高崎村邊,西南至省道206線邊
88 大清廈門一等郵局遺址 清末 市級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區海後路58號 西至海後路,南至相鄰四層建築,北、東面自建築外延10米
89 青嶼燈塔 清代 市級 第五批2005年 廈門市青嶼島 建築本體向東西南北四面各外延30米為界
90 葫蘆山鐵渣堆 五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烈士陵園內 鐵渣堆外延30米
91 大輪山山門 隋唐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大輪山東南麓梵天寺內 山門四周滴水向外延伸40米
92 績光銅柱枋 清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頂溪頭村 石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3 五顯第一溪橋 元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五顯鎮五顯村西面約100米 橋身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4 梵天寺鍾樓 明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梵天寺天王殿東側 牆體四周向外延伸20米
95 岳伯坊 明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後爐街 坊址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6 同歸所碑亭 清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五顯鎮五顯第一溪橋西面200米 碑亭及墓葬向外延伸30米
97 鳳山石塔 明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鳳山頂峰 石塔四周向外延伸50米,甘露亭、蘇頌故里碑同保護單位
98 安樂村塔 宋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蓮花鎮沃溪村南500米處麒麟山西麓 塔身四周向外延伸50米
99 十二龍潭石刻 宋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五顯鎮北辰山十二龍潭宮前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2公里,涵蓋了山麓崇祀閩王王審知的北山宮(即忠惠廟)
100 陳滄江墓 明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五顯鎮後燒村 墓地四周延伸30米
101 銘恩亭功德碑 明代 縣級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岳口村 建築物四周延伸30米
102 林君升墓 清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區馬巷鎮井頭村西 墓體四周向外延伸100米,御制碑亭同屬保護單位
103 禾山石佛塔 明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新民鎮禾山村西石佛山 石塔四周向外延伸500米,明代摩詩刻,石書房、慈雲岩同屬保護單位
104 同安古城牆遺址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戟門前東溪西畔 牆體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05 同山石字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梅山寺後岩壁 石字四周延伸300米,梅山寺及山乾隆年間重修的梅亭同保護單位
106 銅缽岩石佛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蓮花鎮花厝村西銅缽岩 廟四周向外延伸200米
107 祈雨道場碑記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新民鎮安豪嶺山咸元洞北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108 西山岩摩崖石刻 明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新民鎮西山岩北側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300米
109 同民安關隘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區內厝鎮小盈嶺 牆體四周向外延伸50米,涵蓋了周圍的古榕樹和奉祀觀音的大士寺
110 古宅十八彎 宋代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區新圩鎮古宅村 十八彎古道首尾700米,四周延伸20米
111 同安鍾樓 1930年 縣級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新路口 鍾樓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12 蘇益墓 五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翔安區內厝鎮鋤山村 墓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113 文公書院 元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梵天寺藏經閣後 前至看守所,後至千佛閣,東、西各外延60米
114 東界石塔 明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翔安區新店鎮東界村 塔四周外延80米
115 蔡復一故宅 明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環城中路9號 前外延2.2米,後外延7米,東西各外延10米
116 「郭岩隱安樂窩」石刻 宋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洪塘鎮郭山村東500米處 四周外延80米
117 金車石刻 宋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南門橋下溪流中 南、北外延至溪岸,東、西各外延100米
118 澹園石刻 清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田洋村東庄山 石刻四周外延30米
119 劉靜軒墓 明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祥平街道過溪村墓庵社 墓四周向外延伸70米
120 梅山婆羅門佛塔 宋代 縣級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區梅山西麓的梅山寺內 塔四周外延24米
121 大元殿 元代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區祥平街道瑤頭村中 前殿廈門向南延伸65米;東、西兩牆向外延伸15米;北面圍牆向外延伸5米
122 大道宮 清代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銅魚館雙溪公園內 前進滴水向外延伸12.7米,後牆金剛鑽延伸3米,左牆外延8米,右牆外延2米
123 元威殿 明代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區馬巷鎮五甲尾街218號 大門外延12.70米,左右各外延6.7米,後牆外延5米
124 朝元觀 宋代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朝元村 觀前滴水向前延伸60米;觀後牆至公路,東、西兩牆向外延伸8米
125 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 1927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區新店鎮沙美村內 建築物外牆四周向外延伸5米
126 同安早期革命活動舊址--松山小學 1927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區新店鎮彭厝村 東面外牆延伸5米,其餘三面外牆各向外延伸15米
127 中共同安縣委舊址--山侯亭祠堂 1928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區馬巷鎮山亭村 東、西、南外牆各向外延伸15米,北至公路
128 陳先查烈士墓 1935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區馬巷鎮山亭村 圍牆東延1.5米,西延5米,北延8米,南至大路
129 中共廈門工委舊址--陽翟圖書館 1946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區同安第三中學內 東牆外延10米,南牆外延8米,西、北與鄰牆為界
130 同安烈士陵園 1965年 縣級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葫蘆山北麓 東至翻胎廠圍牆;西至同安醫院圍牆;東南至鐵渣堆;北至福廈公路(即國道324線)
131 洪朝選墓 明代 縣級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 圍牆四周向外延伸50米
132 馬巷城隍廟 清代 縣級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區馬巷鎮同安二中南側 東至觀音堂牆,西至庭外圍牆,南至寺廟圍牆,北至原武廟圍牆
133 黃廷元墓 1936年 縣級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區馬巷鎮西爐村崎山頭 墓體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34 香山岩 宋代 縣級 第六批1996年 翔安區新店鎮香山 廟東、北至大獅山分水嶺;南至壩岸;西至小獅山分水嶺
135 郡馬府 宋代 縣級 第六批1996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岳口村鋪前佛子崗下 東面外牆起20米;西面外牆起14米;北面外牆起伸12米;南面至甘露亭兩側(從外照牆起120米)。
136 磁灶尾窯址 唐至五代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洪塘鎮石潯村磁灶尾社 東經118°10′57〃,北緯20°41′33〃交點為中心,直徑150米(西、北兩面至石潯後溪沿,南距北面溪沿300米,東距西面溪沿300米)范圍內。
137 碧溪殿 明代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溪邊街溪邊社 前以山門前牆向前延伸66米(至溪岸),後牆外延10米,右牆外延10米;左牆外延22米
138 林希元墓 明代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西柯鎮豪嶺坑內村北 墓葬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39 「同」字厝 1924年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蓮花鎮垵柄村 建築群前牆外延15米,後牆外延10米;「同」字厝東西牆外延10米,蓮豐厝西面牆外延10米
140 太華岩摩崖石刻 宋代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蓮花鎮後埔村西北蓮花山 「太華岩」、「靈源」、石刻連同露表岩體各外延50米,石釋岩露表岩體外延50米。
141 龍泉亭 清代 區級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岳口村真君廟西側 以龍泉井為中心,往東77米;往北50米,往南50米,往西40米;。
142 銅魚池 宋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東溪街銅魚館 東至溪岸、北至公路、西、南待定
143 南山明代呂氏古墓葬 明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新民鎮鳳南農場南山社 以墓葬為中心,各個墓葬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4 路嶺窯址 宋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汀溪鎮路嶺寨山 包括路嶺寨山全山,同安至安溪古道。其東南、西南以公路為界,其東、北、西北以路嶺寨山最低再向外延伸10米為界。
145 蔡獻臣墓 明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鋪前村 以墓葬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6 葉鶴墓 明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五顯鎮安爐村五顯宮自然村東南 以墓葬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7 吳必達故居 清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大同街道溪邊街175號 故居前外延12米,後牆、右左牆外延8米。
148 黃文照墓 明 區級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區五顯鎮黃坂自然村 以墓葬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9 真寂寺遺址 唐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
150 壽石岩 明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區後溪鎮岩內村岩內水庫東側山腰 建築主體外延東50米、西100米、南100米、北50米。
151 胡元軒墓 明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海滄區東孚鎮後柯村
152 聖果院 唐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區後溪鎮後垵村 建築物本體東、西外延各16米,南外延30米、北外延28米。
153 白虎岩 明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區後溪鎮廈門市第二農場 等高線50米以上山體
154 貞壽牌坊 清代 區級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區灌口鎮灌口村南 牌坊本體外延東、西、南、北各30米
155 石室院 五代 區級 第一批1991年 海滄區海滄鎮霞陽村南玳瑁山
156 張暉墓 明代 區級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區後溪鎮前進村 墓本體外延東、西、南、北各2米。
157 歸來園 1962年 區級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區尚南路1號 建築本體外延東、西各5米,南外延20米,北外延至嘉庚路規劃紅線邊4.5米。
158 兌山革命烈士陵園 1975年 區級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區僑英街道兌北社區 陵園本體外延東、西、南、北、各6米
159 陳敬賢墓塔 1981年 區級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區石鼓路敬賢公園內 墓本體外延東15米、西6米、南30米、北10米
㈤ 東庄鎮的自然景觀
鳳仙山
寧陽、泗水界山,主峰海拔608米,為寧陽縣境最高點,花崗片麻岩山體。山勢綿延數十里,松柏蔥郁,榆槐滿山,果樹飄香,景點眾多,主要有穆寨頂、跑馬嶺、朝陽洞、掛山崛。清代學者孔尚任曾在此隱居寫作《桃花扇》。據明朝天啟丙寅年《重修鳳仙山玉皇殿前石崖碑記》雲:「不知鳳仙山何以得名,或者山形似鳳,或者仙姑在此修煉……」。傳說穆桂英手下大將黃鳳仙曾在此戰斗過,故山被叫作鳳仙山。清代因四方民眾上山進香供奉神仙,曾改名奉仙山。穆寨頂位於鳳仙山正中,頂部有兵寨遺址,尚存旗桿窩,傳說穆桂英曾在此安營紮寨。穆寨頂西面緊連跑馬嶺,遠望山嶺平坦,據說是穆桂英騎馬射箭的訓練場。朝陽洞在主峰南面的半山腰,洞口僅能容一人鑽進,深不見底。鳳仙山東部俗稱葛山腳(因盛產葛草,伸向東北而得名),峰頂殘存有軍閥混戰時期的幾段石牆。其北峰,突兀陡削,被稱作「刮山崛」,又叫「刮天橛」,意思是快刮著天了。
情侶山
海拔237米,地質地貌奇特,南半部是火山噴發沉積而生的赤色岩漿岩,奇松突兀,怪石嶙峋,北半部是灰色石灰岩,遍生榆樹和槐樹,緊密相連的南北兩部分景觀截然不同,可謂罕見的地質奇觀。相傳從前一對恩愛情侶因受舊俗阻礙無法結合,便潛入玉女湖邊的樹林里,相擁絕食而亡。他們所在的地方,後來隆起了情侶山。
玉皇堂山
海拔313.3米,石灰岩山體,山間有樹林,古跡無存,原名玲瓏山。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志·山川》記載:山前重崖斗峻,攀躋路絕,下有寺曰玉皇堂,古柏數十株,蒼翠蔽空。稍西為鳳凰嶺,上有洞,窈然深黑,人不敢入。土人雲,此山火發前洞,煙升後穴,故有玲瓏之名。今名玉皇堂山。2002年附近各村村民自發捐款在山南山坡上重建玉皇堂廟。
栲栳埠山
海拔576.6米,與鳳仙山連為一體,各峰形似倒扣的栲栳,故稱栲栳山(「栲栳」,方言「柯簍」)。明朝天順三年,《重修龍門山靈覺寺碑記》載:「自古龍門山,後靠栲栳崮,東有蟠龍伏虎山,西有白龍鳳凰山」。山腳下有岱雲寺,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
東山
位於北鄙村東方,故稱東山。有三峰,成二峰拱衛主峰之勢,主峰海拔209.4米,石灰岩山體。
皮匠山
海拔261.4米,石灰岩山體,山凹中有樹株。相傳山上曾住著一個皮匠,故稱皮匠山。
九頂盤龍山
海拔278米,石灰岩山體,陡峭,山有九峰,故名九頂盤龍山,因山前有王林(不知何王之墓),又作王林山。 境內河流入大汶河,匯入東平湖,屬黃河流域。
柴汶河大汶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因流經柴城故名。由新泰市境而來,向西北流經東庄、華豐至大汶河東分為兩支,北支匯入大汶河,南支由東棧南,蜿蜒流入大汶河,河道彎曲,寬約200米,多為地下河槽,一般無決口水患。
石崮河發源於栲栳埠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三個「石崮」村而得名。
北鄙河發源於鳳仙山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北鄙村而得名。
故城河發源於鳳仙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三個「故城」村而得名。 「泰泗寧邊區自治會」舊址
在現東庄鎮中心幼兒園院內。今尚存辦公室舊房3間,大槐樹(時稱標志樹)1株。1938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此(時稱寧陽縣立第二小學)成立名為「自治」實為抗日的「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活動在泰安、新泰、寧陽三縣邊界,後又發展到泗水、曲阜等縣。
朱蓂階墓
在東庄工商所北200米處,為其衣冠冢,稱墓。墓四周及頂部用花崗石板貼飾而成,有寧陽縣委、縣政府於1990年11月所立墓碑。
泰泗寧邊區地下交通站
即老莊子村農戶陳成乾家的大院,至今仍完整無損地保存著。1938年底,八路軍一一五師為便於部隊人員來往和物質運輸,在地理位置偏僻,易於隱藏的老莊子村設地下交通站,使其成為了延安 —魯西—泰西—魯中南中央交通線上的一個重要環節。1939年3月和10月,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兩次途經地下交通站;1939年6月,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徐向前、政委朱瑞在地下交通站宿營;1939年5月,一一五師東進支隊冀魯邊區七團從此路過;1939年9月下旬,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在此宿營;山東黨政領導陳光、肖華等經常在村裡住宿;寧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馬繼孔曾率部隊經此押運由延安發往魯南的12萬發子彈,還曾護送抗大一分校幹部在老莊子村休整後,順利通過津浦鐵路。
泰泗寧縣委、曲泗寧縣委駐地舊址
即現北鄙村小學,當時稱「小西寨」,是一處田姓地主庄園,四周有6米高的寨牆,外有4米寬的護寨河,四角建有炮樓。現殘存有護寨河1段、護寨牆2截和水井1眼。泰(安)泗(水)寧(陽)縣委、曲(阜)泗(水)寧(陽)縣委先後在此駐扎。1941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徐向前在此宿營。1948年底的一天,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率部隊到此,當天下午,1名師參謀長、1名團長和19名戰士因檢驗炮彈時炮彈爆炸而犧牲,埋在北鄙村北。第二天,陳毅率部隊奔赴淮海戰役前線。
泰泗寧邊區地下醫院
1939年,泰泗寧邊區自治會為及時搶救、隱蔽和轉移傷病員,在西谷堆村開明人士王文緒家的樓房院落里建立起一所簡易地下醫院(也叫隱蔽所),有醫生2人、衛生員4人。醫院的葯品、紗布由上級供給,傷病員的生活由當地群眾負責,自治會付款。為保證安全,傷病員多數分散住在附近的南葛家圈、北葛家圈、王家莊、路家莊、石橋庄、崔家莊等村群眾家裡,並經常在自衛隊護送下,用擔架抬著傷病員不斷變換村莊住處。因而即便在自治會遭到破壞時,傷病員也都能安全地轉移到後方醫院,從沒遭受過任何損失。 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
1938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決定在泰泗寧邊區發展抗日力量。因當時泰泗寧邊區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敵強我弱,抗日組織只能以「灰色」面目出現,因此取名為「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以寧陽縣東庄鎮為中心,辦公地點設在縣立第二小學,朱蓂階為主任委員、委員23名。「自治會」成立後,一是在曲、泗、寧中心縣委的領導下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開展抗日活動;二是廣泛聯合當地有愛國心的學者名流、開明紳士,建立統一戰線;三是秘密發展抗日武裝。同時,搜集情報,組織募捐,支援前線。1940年籌款製做一一五師的夏衣,掩護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徐向前率部隊通過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等。1940年8月,「自治會」完成歷史使命,改稱泰泗寧邊區八路軍抗日辦事處。
青年戰地服務團
「七·七」事變後,中共山東省委派天津流亡學生彭子芳到北鄙村和青年學生取得聯系,廣泛宣傳抗日救亡。組織創辦了「星火周刊」。在朱蓂階等泰泗寧邊區自治會領導同志主持下,召集青年學生和小學教師五十餘人,於1939年9月在南陳村成立了「青年戰地服務團」,馬煥文為團長。成立後,一是開展抗日宣傳,教育青年學生和群眾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抗日游擊戰爭;二是配合地方武裝,破壞日軍交通;三是鏟除偽區鄉政權;四是接送參加八路軍的青年學生;五是偵察敵情,為八路軍送信、作向導,送軍糧軍鞋,慰勞傷病員。 革命烈士朱蓂階(1900年—1942年)字相堯,東庄鄉東庄村人。1926年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七·七」事變後棄教返鄉,以東庄為中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月參加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徂徠山起義,任中隊長。1938年6月,組建「泰泗寧邊區自治會」,任主任委員。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自治會改稱「八路軍駐泰泗寧邊區辦事處,」,任主任委員兼大隊長。同年,調魯南行政專員公署任秘書主任。1942年任山東公學(為抗日幹部學校)校長,同年10月26日不幸被捕,11月8日英勇就義。臨沂革命烈士陵園有其紀念碑。
倭寇剋星王雲祥
外號王羅鍋,南陳村人,擔任過八路軍戰地郵政員。打鬼子、扒鐵路、炸火車、與敵人鬥智斗勇,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曾獨自1人在石崮集上俘虜7名偽軍,其事跡至今廣為流傳。
親手擊斃張靈甫的葛兆田
葛兆田,現年83歲,東庄鄉葛家莊村人,1944年參軍,先後在八路軍鐵路中隊、魯中軍區、華東野戰軍8縱23師69團1營2連和志願軍26軍服過役,一生經歷大小戰斗30餘次,3次負傷,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並被評為「戰斗模範」、「紀律模範」,陳毅元帥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章。1947年5月13日—16日,我軍苦戰三晝夜,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時任班長的葛兆田有幸入選突擊小組,並擔任主攻,與戰友猛攻張靈甫的指揮部。張靈甫被迫走出指揮部投降,但發現我軍只有3名戰士後,舉槍就打。葛兆田抱起沖鋒槍還擊,張靈甫與一串敵軍士兵應聲倒地。多年以後,葛兆田才知道自己親手擊斃了張靈甫。
新四軍老兵湯洪生
湯洪生,男,1923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杏里鄉湯家村。1940年為新四軍游擊隊秘密交通員,1942年4月正式參加新四軍,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解放洛陽、解放開封、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役。1953年在山東軍區第二幹部學校學習畢業,1954年轉業,分配至寧陽縣人民銀行工作。1956年調縣統計科任副科長,同年調縣計劃委員會任秘書。1958年前往東北學習煉油技術,回來後在寧陽縣石油廠任煉油車間總支書記。1962年調任蔣集公社武裝部長。1964年調任工業聯社東庄鄉分社主任,並擔任東庄鄉農具廠廠長。1973年退休,1982年離休。
㈥ 原平市東魏長城遺址在哪
原平市段東魏長城遺址於寧武縣東庄鄉三張庄後村向東5.5千米延入原平,經後口、龍宮、段家堡、官地等四個鄉,於官地鄉黑峪村北300米處止。境內約長43千米,大體呈東西走向。
後口鄉段長城遺址自北梁村西1千米處開始,東經北梁村、白草窳村、縻子窪村、長畛村、於長畛村南100米越無名河、北同蒲鐵路,又經四十畝村,進入龍宮鄉界。大體呈東西走向。只有四十畝村附近局部南折,全長約為19千米。
㈦ 山西遺址內發現一個「陶罐」,10年後才搞清用途,為何專家贊嘆為高科技
1959年,考古學家在東庄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些保存相當完好的來自新石器時期的文物。由於當時的技術還不夠完善,因此考古學家沒有辦法辨別出部分文物,也不知道它們具體的功能用法是什麼。
在堵住兩個孔洞後,過了一會,瓦罐中的煤炭已經熄滅了,他嘗試的對著孔洞吹了口氣,發現煤塊又重新燃燒了起來,這再次證明了他的猜想。根據瓦罐的功能,他將瓦罐命名為火種器,這也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火爐。
能有效保存火種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進步,算得上是一次小“工業革命”。
隨著不斷的進行考古發掘,考古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類似於火種器的文物,表明了當時社會火種器的普及度很高,人們也已經掌握了成熟的保存火種的方法,這體現了人類的高超智慧。
㈧ 東庄鎮的文物古跡
已發現的共有11處,其中最著名的是成城故城址。
成城故城址
位於南故城村與華豐鎮北故城村、西故城村之間。城址略呈長方形,東西約630米,南北約850米,城牆為黃土夯築而成,局部含漢瓦片。東北角尚存,最高處高出地面約12米,東、北殘長約100米,西南角僅存轉彎輪廓,西北部被河水沖毀。今田家林(墓地)一帶是故城址西南部,似為中心建築區,暴露磚、瓦碎片,發現多眼陶圈水井,採集到花紋鋪地磚,還有雲紋圓瓦當、「長樂未夾」圓瓦當、樹木雙獸紋瓦當等戰國、漢代遺物。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志·歷代沿革》記載:「成,故杞田」。《左轉·昭七年》「晉人來治杞田,季孫以成與之是也。不知何時入於魯界,在北鄙」。《春秋·襄十六年》「齊侯伐我,北鄙圍城是也。又為孟氏采邑,公斂處父所謂成,孟氏之保障是也。漢廢,入鉅平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九十里。猶有北鄙村」。據上所述,今縣城東北90里處有漢朝以前的成城故城址。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幅將此處標作成縣。1979年,寧陽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寧陽縣人民政府立碑為記。1972年,在北面1公里處(現華豐鎮北故城小學北)發現一座大型漢墓。該墓原封土高約15米,直徑20米,石墓室,附近有很多小型漢墓,曾出土漢代瓦片、罐、玉蟬等文物,現已平掉,址上建房。
另外10處古遺址見下表: 名稱時代地址主要文物特徵路家莊遺址新石器路家莊東北石器、陶鼎、豆南故城遺址新石器南故城西北石鏟、陶器南石崮遺址周南石崮陶鬲、豆 、等南葛家圈遺址周至漢南葛家圈陶鬲、豆直界遺址周西直界陶鬲、罐、盆、壺南鄙瓷窯址隋南鄙黃綠釉碗、豆、窯具官莊瓷窯址隋至五代官莊青、白釉碗、罐南陳瓷窯址 隋、宋、元南陳青白釉碗、盆、白底黑花瓷 坡里瓷窯址 宋坡里白瓷碗、罐、盤、窯具葛庄瓷窯址唐五代葛家莊白瓷碗、罐、盤、窯具山陝會館
在今東庄村西部,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當時東庄為商業重鎮,山西、陝西商人較多,為加強聯系,維護自身權益,便集資修建了山陝會館,山西、陝西商人死後,屍體在此落棺,用2匹駱駝送回家鄉。來不及送走的,埋在了東庄村西。
南酒店
在今東庄村中部,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山西、陝西商人集資所建,至今保存完好。
岱雲廟
在今南葛村南、栲栳埠山腳下,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初建時間已不可考,乾隆十九年七月初六(270年前)重修,並立「重修觀音殿」碑。
古石刻
「金星觀」碑在今東韓庄西北,高4米多,立於明朝萬曆29年,至今保存完好。
「玉皇堂」碑位於玉皇堂山之陽山坡上,立於明朝弘治年間,碑旁有2002年村民捐款重修的玉皇堂廟。
「望隆桑梓」碑在今東庄中心幼兒園大門內,是1928年縣長鄧質儀為縣立第二小學成立題贈的。
古墓葬
東韓庄曾發掘出戰國時期古墓,出土了銅舟、陶鬲、豆。
㈨ 東庄鎮的重要村莊
東庄
因居成城故城址東而稱東庄,為革命烈士朱蓂階出生地,村內現有「泰泗寧邊區自治會」舊址、「山陝會館」舊址、「南酒店」舊址、「望隆桑梓」碑,鄉政府駐於此村。
北鄙
相傳春秋時期為魯國北部邊境,故稱北鄙。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曲(阜)泗(水)寧(陽)縣委、中共泰(安)泗(水)寧(陽)縣委先後在村駐扎。著名學者梁漱溟曾與朱蓂階在此相聚,夜宿村中。
南故城
因位於成城故城遺址南而得名,村北有寧陽縣人民政府於1995年10月所立「成城故城址」大理石碑。
西韓家莊
因韓姓首居,與鄰村按方位而得名,今無韓姓。一九七六年,村民在原韓姓宅子溝內出土銅錢數百枚,字型大小「開元」。
東韓與西韓村按方位取名,曾發掘出戰國古墓,出土銅舟、陶鬲、豆,又有明朝萬曆29年所立高4米多的徂徠山「二聖觀」碑,緊依柴汶河,林網密布。
東直界
據說此地為東、西區域分界處,故稱「止界」,後演為「直界」。1966年修建玉女湖水庫時,因原村落在水庫蓄水區域內而東遷,另有部分村民西遷。緊鄰玉女湖、情侶山兩大旅遊資源。
南葛家圈
葛姓圈地立庄,與鄰村按方位取名,村南栲栳埠山腳下有岱雲廟,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
西谷堆
位於馬谷嶺旁,與鄰村按方位而取名,泰泗寧邊區地下醫院曾設於此村,村北萬畝板栗園、桃園規劃好、規模大,竹節式石砌截流更是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老莊子
因村內地勢低窪,常年積水,故名澇莊子,後演為老莊子,村內完整無損的保留著泰泗寧邊區地下交通站舊址,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元帥曾夜宿此村。村莊位於鳳仙山腳下,正對穆寨頂,山林面積大,開發價值高、條件好,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南鄙
南方邊境地區。《左傳·僖公二年》:「今 虢 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竹書紀年·威烈王九年》:「九年, 楚 人伐我南鄙,至於 上洛 。」《文選·王延壽》:「予客自南鄙,觀蓺於 魯 。」 張載 註:「南鄙, 荊州 也。」
山東寧陽東庄鎮的一個大村莊,分為西南東三個庄,分別是南鄙西,南鄙南,南鄙東。
村史
原南鄙西、南鄙東、南鄙南統稱南鄙(參考南鄙村碑文),由於人口的激增,與方便管理將其劃分為3塊區域。該村北部有一個村莊名為北鄙,該村歷史悠久,是革命聖地,著名學者梁漱溟曾在此與朱冥階會晤,夜宿村中。
姓氏
當地許姓人口居多,其次為田氏。其中有樂趣的是由於處於古代齊魯,所以名字含有「魯」這個名字很受到當地人的尊敬與崇拜。
信仰
當地人信奉基督教,有專門組織的基督教堂供信徒們聚集傳閱教道。
污染與治理
近幾年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遍布整條河道,為了加強環境管理,鄉鎮領導多次組織環境治理,並修建公用垃圾池和成立清掃小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風景旅遊
著名的西北河老虎泉,西北河骰子泉,雨季十分潺潺流水清甜可口。著名的玉皇堂山俗稱小泰山也位於南鄙西西部,山上本地土酸棗遍布,近幾年多發展綠色種植多地外企及國內大企業食堂采購。
㈩ 1959考古山西遺址發現「陶罐」,10年後才搞清楚用途,為何專家贊嘆高科技
1959年,專家考古到東庄村遺址的時候發現,這里仍然保存著非常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當時考古技術還不夠健全,很多的文物仍然都認不全,尤其是其中一件類似於瓦罐狀的文物,是來自於遺址「爐灶」裡面。
雖然當時的人可能並不了解這樣做的科學原理在哪裡,但是他們知道只要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火苗不滅。而且還創造性的在旁邊開了兩個孔洞,只要在使用的時候,往裡面吹氣,很快就可以重新復燃了。
不過平時的時候肯定會堵上的,不過由於時間太過久遠,估計堵這兩個孔洞的東西都已經丟了。不過應該可以推測,堵住他們的很有可能是木棍,或者是其他東西。隨著專家說話的功夫,也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於是把之前的頂蓋拿掉之後,發現上面沒有燃燒的木碳,果然只是微微發紅。然後專家往裡面吹了點氣,很快木炭就重新燃燒了起來。
也正是在這位專家的發現之下,這一個罐裝的器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火種器,也是我國目前最早的火爐。如果說鑽木取火是人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如何保存火種是人類邁向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