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大灣遺址

大灣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5:14:30

Ⅰ 光州市的旅遊景點

潢川區古跡:隆古鄉的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黃國故城遺址和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張集鄉的霸王台,望河樓藏有唐畫家吳道子墨跡石刻觀音像、書畫家虞州南親筆「攀龍附鳳」碑刻等。革命紀念地有成立於1926年的中共潢川特別支部舊址,1928年中共豫東南特委舊址,1931年潢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團中央幹校舊址等。
光山區景點:白雀園革命舊址、鄧穎超祖居、王大灣會議舊址、光山北向店戰斗舊址、光山中國茶具博物館、花山寨會議舊址、凈居寺名勝風景區、劉伯承脫險紀念地、龍山湖風景區、潑河湖風景區、司馬光故居、萬海峰舊居、王大灣會議會址、 五嶽湖風景區、永濟橋、尤太忠舊居、紫水塔。 1982年7月在原文廟遺址發現《光州十景》石刻一塊,由縣文化館收藏。寬88厘米,長30厘米,厚12厘米,為青石雕刻。書寫工整,刀工秀麗。光州十景即弋山西峙、淮水東環、七里清泉、五龍喬阜、蕭山故廟、霸王荒台、伯倫石冢、春申遺宅、聚仙邃閣、文筆層巒。每景有七律詩1首。詩為光州訓導何兆渤據志書所載名勝的詠景之作。「十景」多洇沉不彰,但尚可詩中見畫,窺見當時光州名勝古景的概貌。
光州十景
何兆渤①
(一) 弋 山 西 峙②
平蕪千里古黃城, 西峙峰巒景色清。
遙指浮光來遠脈, 近瞻淠水發長泓。
岩疆久作中原障, 茂嶺先傳上郡名。
每欲登臨傾北斗, 那能長醉學劉伶。
(二) 淮 水 東 環
界別南條萬壑通, 長淮一瀉抱天中。
雄州襟帶聯吳下, 野渡濤聲達海東。
每見風帆沖曉霧, 頓思雨笠駕煙艟。
行人莫謂渾閑事,桐柏山前紀禹功。
(三) 七 里 清 泉③
翠鋪平林燦晚霞, 一泓澄碧路渠斜。
貧如顏子堪資飲, 閑似玉川可供茶。
飛鳥過時眩欲墜, 淡雲停處靜無嘩。
尋源須要窮根底, 濂洛清風到水涯。
(四) 五 龍 喬 阜④
依廓阿誰建此台, 五龍風雨乘時來。
蜿蜓應逐潢流曲, 騰躍知從碧漢回。
高接煙雲迷畫桷, 平臨星斗遠塵埃。
鯫生豈愛泥蟠好, 恐負為霖養鈍材。
(五) 肖 王 故 廟
干戈擾擾動中原,新市平林各自尊。
炎德有靈興冀北, 傑劉得地首東宛。
江黃此日留遺廟,趙燕當年未御軒。
疑是肖梁傳失據, 土人直作漢屏藩。
(六) 霸 王 荒 台⑤
肖條路柳色蒼蒼, 此日登台恨轉長。
雁陣排空成壁壘, 雲屯擁樹列旗槍。
拔山力盡沉淮甸, 蓋世風靡失楚疆。
自古英雄奇數定, 樵漁收去話斜陽。
(七) 伯 論 古 冢
羨君好飲變常經, 誰向墳頭奠醁醽。
天地有情長許醉, 山川改面莫須醒。
竹林夜月鳥啼遍, 淮山秋煙暮雨零。
荷鍤苦心人未識, 臨風憑吊看雲停。
(八) 春 申 遺 宅
淮甸風和兩袖輕, 春申遺址向柴荊。
盈門珠履今何在? 列座瓊裙未足名。
頻見飢鳥啼蔓草, 時聞鴿鵒話山城。
早知富貴難長久, 不羨連雲甲第榮。
(九) 聚 仙 邃 閣
凌霄危閣壯名州, 聚飲群仙向此游。
芹水澄光搖碧彩, 弋雲凝翠靄清幽。
由來玉署青雲客, 盡是瀛州白羽流。
益信文昌開造化, 聯翩多士上螭頭。
(十) 文 筆 野 巒
秀列層巒駕水濱,龍門瑞色靄秋旻。
潢流疊浪成文綺,奎閣重檐繞漢津。
靈氣自為黌序結, 筆峰恰與泮宮鄰。
漸余苜蓿齋中老, 強作木天染翰人。
註:
①何兆渤,字扶鯨,洛陽人,雍正八年(1730年)由貢生任光州訓導。
②弋山,即弋陽山,又名浮光山。西峙,指弋山聳立在古黃城(今潢川隆古集)西。
③七里泉,在光州西北,今潢川城郊老龍埂一帶。
④五龍,光州有五龍宮,在州城東北。為天旱求雨的祠廟,地處高丘,故稱喬阜。
⑤霸王台在今潢川張集鄉。 凈居寺名勝風景區位於光州市光山城區西南22公里,佔地面積2100餘畝,景區內層巒疊障,山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年都吸引著大量遊客
位於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的千年古剎凈居寺,又名梵天寺。此寺始於北齊天保年間,後由名僧慧思結庵,道岸禪師建寺,屬省級文物保持單位。此乃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國內外名僧常來尋根訪祖。高僧慧思,智 名冠禪宗,史稱二聖。蘇東坡、陳季常、黃庭堅都會於此,頌為三賢。素有「九龍捧聖、四水歸池」之奇,十二景觀的幽妙。
寺前有五株古柏,排列左右,挺拔而立,世傳為唐代和尚所栽。還有一棵年逾千載的銀杏,樹高7丈余,干粗三、四人圍,冠枝遮蓋面約一畝,樹上寄生一檀一柏,人稱「同根三異樹」。寺正前方的「白蓮池」四面皆山,中介一池,池中碧波盪漾,植蓮花,荷葉扣蓋,輝映藍天,素有「四水歸池」之說。名山名寺出名茶,凈居寺茶葉葉厚色好,香高味醇。還保存清代花園近10畝,水勢良好。自然景觀除上述景點之外還有大蘇山、蘇東坡讀書堂、蘇山夜雨等20多處。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低等植物1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大別山五針松、杜仲、天麻、寶珠花等;動物有穿山甲、香獐、水獺等10多種。
凈居寺名勝風景區聚山水風光、園林建築、名人名勝、宗教、歷史文物於一身,是該縣保存較好的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區域之一。

Ⅱ 與石峽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哪些

離曲江石峽遺址較遠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石峽文化同期的遺址也不少,如茅崗、三水銀洲、東莞石排園洲、村頭、南海魷魚崗、平沙棠下環、深圳大黃沙、咸頭嶺、南山向嗇村、赤灣、中山白水井、南朗龍穴等遺址。

還有港澳地區的屯門涌浪、馬灣島東灣仔北、南丫島大灣、大嶼山東灣、白芒、元朗吳家園等遺址,雖然年代相似,但這些遺址的文化內涵與石峽文化大不相同,不過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相互間有某些交流和影響。

Ⅲ 黃岡紅色旅遊,著名一點的景點有哪些啊比如林家大灣之類的!

大別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紅色革命聖地,黃岡紅色文化底蘊深厚,2005年被國家列為全國12大紅色旅遊區之一。紅安、麻城、羅田、英山四處革命烈士陵園被列為全國100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
紅安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將軍縣」。
李先念故居、七里坪長勝街、麻城烈士陵園、黃岡革命烈士陵園、王樹聲大將故居等革命遺址和遺跡。

Ⅳ 游王大灣會議舊址 作文三百字

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東南30公里的磚橋鎮。北離312國道37公里、滬陝高速公路32公里、京九鐵路光山站20公里,西離阿深

Ⅳ 新晃侗族自治縣的名勝旅遊

(一)文物遺址
大灣羅古代崖葬群懸棺景區(大灣羅鄉向家地村、高寨村);古動物化石遺址(大灣羅鄉打岩坡);雙獅峰古營盤(方家屯鄉石烏溪村);舊石器遺址(興隆鎮柏樹林村、長樂坪村);新石器遺址(興隆鎮柏樹林村);商周遺址(興隆鎮柏樹林村);秦漢遺址(魚市鎮五里卡小坑);唐、宋遺址(洞坪鄉姑召村、波洲鎮紅岩村);印台古跡(興隆鎮民主村);老營盤(興隆鎮丁字坳);龍門坳(波洲鎮龍門坳);「金鑾殿」(貢溪鄉甘屯村);賀龍指揮部舊址(新晃鎮龍溪口貴州街)。
(二) 古建築
石涼亭(中寨鎮新賽村);三拱橋(新晃鎮紅光村);龍溪口古城古建築(新晃鎮龍溪口);唐伯賡故居(波洲鎮暮山坪村)。
(三)仿古建築
鎮江閣(新晃鎮龍溪公園);文昌閣(扶羅鎮傘寨村);燕來寺(大灣羅鄉新坪村);民俗文化村(興隆鎮丁字坳村);北侗風雨橋(中寨鎮中寨村)。夜郎古都(城樓、舞陽樓、竹王祠)
(四) 碑刻
夜郎故地牌坊(波洲鎮龍門坳);雙獅峰古營盤「黃公屯」(方家屯鄉石烏溪村);牛雕(魚市鎮光輝村);夜郎文體廣場圖騰柱(新晃鎮);「燕然石刻」(興隆鎮民生村);天書石刻(茶坪鄉沖亨村);「特立」石刻(新晃一完小對面);燕趙石刻(新晃一中)。
(五) 名山勝景
黃家壠森林公園-夜郎古都(興隆鎮柏樹林村、民主村;大灣羅鄉興隆坳村、甘家橋村);涼傘溫泉(涼傘鎮沖首村);夜郎谷(方家屯鄉何家田村、白岩灣村、洞坡村);仙人橋、鍾鳴洞坡岩腦景區(大灣羅鄉毛溪村、高寨村、塘家壩村);廟背蟮壠休閑區(方家屯鄉楊家橋村、新晃鎮三拱橋村);三奇洞、紹溪溶洞(貢溪鄉甘屯村、紹溪村);天雷山(步頭降鄉);萬寶山(興隆鎮);公岩、母岩(涼傘鎮劉坪村)
(六)古樹
晏家千年銀杏(晏家鄉殿溪村);紅豆杉(凳寨鄉);倒生杉(扶羅鎮傘寨村);古銀杏群(米貝鄉阿況村);大樹灣古樹(方家屯鄉大樹灣村);雪凍花(林沖鄉塘寨村);古楓樹群(新寨鄉新寨村);金桂樹(步頭降鄉淶溪村);銀杏樹(大灣羅鄉大灣村);懸鏡山銀杏群五樹連根(李樹鄉科賴村)。 新晃的民風民俗中,仍保留夜郎文化遺跡。傳說夜郎王誕生於竹,所以竹也就成了夜郎地區民族的崇拜物,並衍生出異彩紛呈的夜郎竹文化。新晃的竹品種豐富,有楠竹、水竹、苦竹、綿竹、貴竹、黑竹、白竹、羅漢竹等十數種。新晃竹文化十分豐富,有很多竹製品的竹建築,如竹筒、竹籮、竹椅、竹床、竹席、竹碗、竹筷、竹飯盒、竹墊、竹漁具等,更有意思的是在民風民俗中有「陪竹」、「祭竹」、「葬竹」、「隔竹」等習俗,民間還有「接竹」、「吞竹」等絕活。
《史記》、《漢書》在解釋夜郎問話牲時都說,「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這是古夜郎部族最突出的三大特徵。新晃現今的民風民俗中仍傳承了這些特徵,表明新晃與古夜郎部族是源流關系。「椎結」就是將頭發盤結成椎開於頭上,古代男子皆結椎,現仍包青侗布帕;婦女結椎在今日鄉村仍十分普遍,未婚少女尤其花樣繁多,有單頂、雙頂、盤龍、鳳尾、螺絲等十多種。「邑聚而居」就是大家習慣集中住在一起,一般是同姓同宗住一個寨子,若二三姓同居一寨,則分片居住,現今新晃農村仍保留有許多叫某某寨子的地名,如「審家寨」、「龍家寨」等等。新晃農村普遍流行的吊腳樓、跑馬樓民居,傳承了「干欄」式建築特點,是巢氏文化遺風在建築方面的體現。「能耕田」指的是能種水稻,從新晃出土的舊石器看,早在5--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了,從新晃新石器遺址中發現的稻穀顆粒和稻灰看,新晃先人至少在5000年前就學會了耕種水稻。鄰近的靖州縣出土了5000年前的竹飯簍,和今日新晃等侗族地區竹飯簍的一模一樣,佐證了侗族地區在楚軍到來之前就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
最能體現新晃傳承古夜郎神秘文化、民風民俗的當推稻作巫儺文化。由於新晃先民「能耕田」歷史久遠,故稻作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除用稻草製作草神、草棚、草屋、草帽、草鞋、草床、草團、草繩、草標外,新晃農村今日還流傳「開秧門」、「掃陽春」、「嘗新節」、「壓嫁妝」、「滾泥田」等具有濃厚稻作文化色彩的生產、生活習俗。最有影響的還有以祭「稻神」為主的貢溪鄉四路村的儺戲「呼呼推」(因表演者在舞蹈中隨兩聲鼓點一聲鑼聲不斷反復,故得名。)表演者著稻草衣、戴面具,表演內容多私法生產生活中情形。歷年來國內民俗學專家及日本、韓國等外國民間文化專家十餘次來四路村考察。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學專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學教授黃強博士等到四路村考察了「呼呼推」後興奮地說:「找遍東南亞,到過世界許多國家,還從沒有見過如此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稻作文化遺風」。新晃流傳的夜郎巫儺文化主要還有「儺技」、「儺堂戲」等。「儺技」除上刀山、過刀橋、踏火海、踩紅犁、銜紅鐵之類,令人驚訝的還有吃瓷碗、嚼玻璃、吞鐵釘、吞尖竹、燙油洗臉、死雞還陽、鋼針穿脖等絕活。 新晃是一個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體現侗民族特色的建築主要有:鼓樓、風雨橋、干欄式民居(跑馬樓、吞口屋、吊腳樓、四合院)、花街路、石涼亭、吊橋、浮橋、石拱橋、木橋等。新晃的風雨橋分布廣泛,主要的有位於中寨鎮的「北侗風雨橋」、興隆丁字坳侗俗文化村的風雨橋、方家屯「龍潭山莊」的風雨橋等,位於夜郎廣場的風雨樓,是風雨橋的演化形式。在縣城,干欄式民居建築,主要集中在夜郎寨。
新晃的石涼亭位於中寨鎮新寨村,全用石頭建造,獨具風格。新晃石拱橋,橋礅、橋拱、橋面均用石頭建造。吊橋,在新晃至涼傘公路一線河流上建有十餘座。 在1999年於貴陽召開的夜郎學術研討會上,有關夜郎古國的民族構成及中心區域所在地就成了激烈爭論的焦點。雲南專家以當時出土的「輔汗王印」為據提出,夜郎國國都在雲南沾益;湖南學者以夜郎文化的核心是楚文化為由,認為其國都應在楚地;廣西學者則認為,夜郎古國的活動中心在廣西凌雲。除了省際「爭奪」,貴州所屬的興仁、赫章、岑鞏等10多個縣市也參與進來。
爭搶和打造夜郎品牌的地方比較多,主要有:湖南新晃、貴州省政府及所轄的六盤水(特別是六枝)、遵義、赫章、桐梓、普安,雲南宣威、沾益,廣西凌雲,重慶萬盛等。其中貴州數縣(市、區)曾動意更名為夜郎縣,未果。2003年,湖南新晃向國家民政部申請恢復更名為「夜郎侗族自治縣」,從而引起軒然大波,貴州數縣(市)紛紛爭搶,亦分別強烈要求省政府上報國家民政部,更名為「夜郎」,力爭把「夜郎」品牌留在貴州。貴州省政府為此召開專門會議協調,確定上報六枝,更名為夜郎縣赫章縣不服,徑直上報民政部,為此湖南新晃與貴州的夜郎之爭,通過全國數千家媒體炒作,達到白熱化程度,恰似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
2010年10月,新晃宣布50億元打造古夜郎國計劃。此後不久,貴州省委宣傳部協同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予以回應,再次重申「夜郎是貴州當仁不讓的品牌」。

Ⅵ 新疆古城的遺址和新疆魔鬼城的資料

烏拉泊古城介紹:

烏拉泊古城又稱「輪台城」,烏拉泊古城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大灣鄉烏拉泊村,是烏魯木齊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唐、元代古建築遺址群之一,大約建於公元六百四十年前後,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烏拉泊古城的存在,不但證明烏魯木齊的歷史和絲綢之路的商業文化交流史,同時表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當時的中央政府就在新疆烏拉泊古城駐軍屯守。
「輪台城」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下轄的一縣,該縣處天山進入北疆四道之要塞,是「絲綢之路」新北道必經之地,因而這里發展成唐在西域的交通商貿重鎮和軍事防守要地。唐代著名將軍詩人岑參曾於烏拉泊古城居住三年,留下了一批謳歌輪台格調高揚的詩作,諸如《白雪歌》、《輪台歌》、《走馬川》等,愛國主義主題突出,氣勢豪邁,被歷代評論家視為佳品。古城大約沿用至元朝以後逐漸廢棄。

烏拉泊古城,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50米,城垣基本完好,城牆夯築,殘高2—7米。城內布局分為三區,建築物大多無存,在若干城角仍保留有方形角樓遺跡,陸續出土過陶罐、陶瓮、蓮緣方磚、錢幣等物,主要出土物為陶器。烏拉泊古城是烏魯木齊保存完整,形成規模的最早城址,被譽為烏魯木齊城建史上第一城。

Ⅶ 天山天池的主要景點

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按照景點的布局及結構分為天池景區、燈桿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娘娘廟游覽區、博格達峰景區、花兒溝景區、白楊溝景區、水磨溝景區、北部沙漠景區。 天池石門
景區名為「石門一線」,石門是進入天池風景區的天然山口,兩側寬約百米,最窄處僅10來米。石門兩峰夾峙,一線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峽谷,故又稱「石峽」。石壁巍峨,高達數十米,長約100米,天巧奇絕,猶如打開的兩扇門板。石色赭暗,如同鐵鑄,又稱「鐵門關」。石門內三工河穿流,水旋路轉,河水湍急,浪花飛濺,崖聳谷深,聲震幽谷,有詩曰:「巍峨石峽瑤池門,峭壁懸天險斷魂。鬼斧神工刀劈就,一線通途上青天。」
西小天池
西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北,海拔1600米,古稱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壩西南滲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並瀉入三工河。池周圍有雲杉環繞,瀑布如練,水面呈藍綠色,環境清幽。
西小天池瀑布
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瀉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對面,光緒年間建有六角、尖頂的「觀瀑亭」,已毀。
西小天池瀑布源頭
西小天池瀑布的源頭為「醴泉洞」,此處,似洞非洞,隱蔽難尋,又稱「隱乳洞」。泉乳從地下湧出,清凈甘甜似醴,傳說是「王母娘娘的醴泉」。
東小天池東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東北出口處,又名黑龍潭。天池大壩東端有一人工瀉水閘,池水經此閘跌宕而下匯為東小天池。此池面積約1萬平方米,海拔1860米。北有一瀉水口,池水經此下跌200米,形成滾動的瀑布流經三工河峽谷。東小天池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連,空間深奧,景色靜美。
東小天池瀉水瀑布
東小天池北岸斷崖峭壁,高近百米,故稱「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漲並由北岸瀉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瀑布,流銀瀉玉,飛濺直下,水聲如雷;若逢陽光折射,則彩練當空,氣象萬千。
東小天池源頭瀑布翻過東小天池南面的山頭,即達大天池北岸。天池北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堤壩,由古冰川終磧壟及山體崩落物迭加堆積而成,高289米,整個大壩似一條鱷魚尾巴,故稱「鱷魚壩」。大壩東首建有人工水閘,名「鱷魚閘」。天池水下瀉,形成一條10來米高的瀑布,稱「鱷魚吐珠」,水濺「黑龍峽谷地」,匯成山澗溪流,北流不遠形成一潭,即東小天池。「鱷魚吐珠」、「冰潭銀簾」和「懸泉飛瀑」合稱「天池三瀑」。
天鏡浮空
天鏡浮空即大天池湖面,天鏡」海拔1910米,呈半月形,酷似一個頭南身北的葫蘆,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蘆的把。天池南北長3.4公里,最寬處1.5公里,平均寬度1公里,湖周長9.7公里;最大湖深102米(位於東北處),平均湖深40米;湖面最大面積4.9平方公里,一般為3.5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2億噸,一般為1.6億噸;湖水冰涼清澈,內有人工養殖的冷水型無鱗魚。定海神針定海神針,為一株生長在天池大海子北岸的古榆樹。鬱郁蔥蔥,枝葉繁茂,相傳為王母娘娘的金簪在制服惡龍時插在此處化成的,無論天池水位怎樣上漲,始終淹不到樹的根部。此樹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是環池核心景區方圓幾公里內中唯一的榆樹,也是海拔最高(1910米)的榆樹,宛如「定海神針」使天池大壩免遭崩潰。
東岸靚女
傳說,每當夕陽西下,就有一個妙齡少女與東岸卧龍幽會。說來也巧,每當日薄西山,夕陽的余輝就沿著卧龍山勾勒出一位屈曲雙腿、仰面而卧的少女側影,她頭枕高山,長長的睫毛化為山頭的幾株松樹,豐滿的胸脯化為兩座圓圓隆起的山峰,夢幻迷人。
西岸鱷魚
天池西岸的長壟山體,傳說是一條鱷魚所變,故名「鱷魚山」。鱷魚頭朝南身朝北,鱷魚背呈弧狀緩峰隆起,鱷魚足插於湖中,鱷魚尾即為前述的「鱷魚壩」。
南湖黃龍
博格達山區,夏季降水較多,在天池常暴雨盆潑。三工河上游集水面積有168平方公里。每當大雨,河水洶涌北瀉,黃色的洪水,浩浩淼淼。從池北南望,如一條黃色巨龍入池,使池水翻騰不息,濤長里許,濤聲如雷,成扇狀散去,似「孔雀開屏」。
大灣倒影
大天池湖面西南部即「大灣子」處,風平浪靜,峰林映湖,是觀賞倒影的好地方。在大灣子觀倒影,一定要掌握時間,天池白天刮上山風,夜晚刮下山風,換風時間一般在每天上午的九、十點鍾,這時,天池風平浪靜,倒影如畫,此景乃成。
瑤池風帆天池南岸,一片松海。夏季運送枯木,從南至北無路可行,只得將木捆紮成排,放入池中順水而下,此時須小揚風帆。放木排的最好時機,是在夜間刮下山風時進行,乘風破浪,頃刻即到,而且在風帆上點盞小燈,一為照明指航,二為圖個吉利。放木工站立於排上,掌舵扯帆。此時,人去鳥歸巢,山睡林酣,萬空皆寂。 燈桿山
天池大海子西4公里處,海拔2718米,可游面積0.2平方公里,是天池西側群峰第二高峰,屬中山峽谷森林帶。山上有大片牧場。山頂有三塊巨大石柱聳立,系火山岩牆沿裂隙風化而成。此山是極佳的觀景地,下可俯瞰天池全貌,上可遙望博格達雪峰,夜晚可觀烏魯木齊萬家燈火。
鐵瓦寺址
鐵瓦寺遺址位於天池西側,距湖邊700米處,坐落在一塊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東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環繞,幽靜清雅,正前方平坦開闊,天然留出一道視野。海北堤壩、湖水,海東卧龍山景,以及遊人行色盡收眼底。據說這里上一塊風水寶地,左有青龍(左邊林邊凹地有一眼泉),右有白虎(右望終年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形容清晰可見),山門對山(鐵瓦寺的山門正好對海東卧龍山的三重山頭)。
大鍋底坑
大鍋底坑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側2530米,是古冰川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古冰窖,形似鍋底,故名。海拔218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南、西、北三面有陡壁環繞,東面開口,坑底為草地,南、西兩面雲杉成林,北面向陽山坡草地起伏,自成一景。
小鍋底坑
小鍋底坑坑底海拔2180米,面積3.68萬平方米,是一個形狀完整的古冰窖,呈倒方錐形,四面封閉,環境幽靜,是天池地區最美的林間草地。
東岳廟址
東岳廟遺址位於天池西南面,燈桿山山體南部的山腰一塊台地上。台地三面被馬牙山、燈桿山環繞著,東北面臨大鍋底坑。台地四周長滿雲杉密林。
東岳廟又名博岳廟,博格達山神廟,簡稱山神廟。始建於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頒發博格達山神廟扁額:「復幬遐陬」。意思是吉祥的帷幛復蓋著遙遠的邊疆,以示皇恩浩盪,恩澤邊疆後幾經焚毀。
民國十一年(1922),楊飛霞隱退天池後,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東岳廟。
民國十七年(1928),東岳廟重修。根據徐旭生在《西遊日記》中記載:「(東岳廟)正殿供神像五,據說為五嶽之神。」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除五嶽之神,還祭祀博格達山神其它諸神。
《西遊日記》中記載:「(東岳廟)廟正重修,內有一碑,刻『博格達山神廟』碑。碑文中說廟始建於光緒十四年,重修後改為東岳廟。」
1933年戰亂被毀,再未修復。
從前人的筆記中知,東岳廟三易其名。廟內曾有一塊刻為「卜克達山神廟」的碑,廟門高懸著皇室恩賜的「復幬遐陬」扁額。存世的還有一張東岳廟舊照片,從照片上看,東岳廟廟宇群由正宮、二殿、三殿、左右陪殿及後院組成,建築風格均為硬山式頂。正殿三間中開門,前廊式,白牆青瓦。
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澗,易守難攻,安全系數較大。且左有燈桿山頂天三石護衛,右有巍巍博格達山守侯,抬眼滿目松影清風,只一個「幽」字了得。
東岳廟遺址保存較完整,地表遍布青磚青瓦,有些地方成疊成疊的筒瓦完好地疊落整齊堆放著,而且大多數磚瓦中央都有一個孔,再次見證了羊馱磚瓦的歷史和建廟的不容易。瓦片上的紋飾豐富、細膩,有獸面、花卉、草葉。這里還有沙岩質地的須彌座,四周刻鑿著繩紋、弦紋等。仔細尋訪,台地東沿、南沿、西南沿有三個條形石修砌的踏步,每個都有十幾個台階。台階兩側還用石塊壘砌的石牆,防止泥土坍塌,堵塞台階。這些台階顯然是通向大鍋底坑取水(坑內有泉水)和走向外面世界的起點。順著這條林間小道,還可見青磚斷瓦、脊獸構件,有龍頭、龍眼、龍須、瑞獸等。通過這些精雕細刻的殘件,可以想見東岳廟當年的宏偉和精工細做。 馬牙山
馬牙山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南4.5公里處,海拔3056米,可游面積0.5平方公里。峰頂陡峭、直立,直插雲天,形似一排巨大的馬牙,故名。它由成排的古冰川刨蝕而成。在山峰北側、森林邊緣有一片由柱狀噴發岩經風化、流水侵蝕而成的類柱狀石林,造型非常優美,是天池景區中最佳的因冰雕而成的山石。 一到大天池,左側就有一條路向東延伸。循路向前數百米,可見一個船塢。從這里沿大天池東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時許,便可到娘娘廟游覽區。
達摩險徑
從天池北岸沿大天池東岸小路徒步去娘娘廟游覽區的途中,左側有一條非常危險、很少有人涉足的路也通娘娘廟。傳說,此路由達摩所開辟。
西王母廟
西王母廟又稱「娘娘廟」,西王母,尊稱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西王母是天宮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護佑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王母娘娘在漢代時成為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長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的追求。據史料記載,娘娘廟當年建築規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毀於戰火。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內外華人多次受到西王母的夢托,因此來中國大西北尋找夢中仙境的人絡繹不絕,當他們來到天池後發現天池之景與夢中非常相似。
1990年11月29日,台灣「西王母朝聖團」一行219人,專程來天池朝拜。自此以後,海內外「西王母朝聖團」絡繹不絕。1992年,台灣道教「慈惠堂」在原娘娘廟遺址興建了這座廟宇。現廟內有王母娘娘全身像及原娘娘廟部分遺物,如古鍾、瓦當、壁畫等。
居仙故洞
在達摩庵上方,又名觀音洞,洞內殘存有壁畫。
達摩禪洞
達摩洞位於天池東岸,西王母廟右上方。相傳這是菩提達摩「面壁坐禪,修成正果」的地方,以前洞內還供奉著達摩祖師塑像。
仙山聖水,佛道爭相佔領。天池道教文化源遠流長,佛教文化遺跡也不少。
東岸從出水口到達摩洞有一條非常危險、很少有人涉足的山徑,相傳就是達摩開辟的,稱為「達摩險徑」。
神佛相約天山天池,豐富了天池文化的類型,也使得這方明山凈水在文化關懷下,多彩多姿,底蘊深厚。
觀音閣址
觀音閣遺址在達摩禪洞的上方,建築年代不詳,曾有道士2人,民國末年被毀。
會仙平台
會仙平台在西王母廟左前方的天池邊上,今為一塊平坦的圓形草地。 博格達峰
綿延千里的天山山脈橫亘在亞歐大陸的腹地,一座險峻陡峭的山峰從它的東部橫空出世。當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們來到這里,被它的雄偉壯觀所折服,他們給這座山峰起了個名字叫「博格達」,蒙古語的意思是「神靈」。
在兩億多年前的造山運動中,一座山脈從茫茫古海中探出了頭。後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地殼急劇隆起上升,海底崛起為陸地,這座山脈才全部沖出海平面,形成了今天的博格達山脈。
博格達峰山脈為東西走向,海拔5445米。在2800米以上為高山區,地勢高峻,基石裸露,石堆遍布,終年積雪,嚴寒險要,發育有眾多冰川,冰川面積達55.05平方公里。冰儲量18.4億立方米,摺合水量16.4億立方米,是天然的高山固體水庫,眾多河流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對外開放山峰之一。
博格達山是天山山脈的一個分支,從烏魯木齊斷裂帶崛起,逶迤東延300餘公里,與巴里坤山相連。博格達主峰海拔5445米,是東部天山最高峰。博格達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之一,然而,大自然卻造就和發育了它博大雄渾、氣勢磅礴的身姿,使它成為中國西部一座充滿神奇色彩和富有詩情畫意的著名雪山。
博格達峰北坡分布著18個冰蝕湖,它們像月亮和星星一樣散落在高山峽谷中。冰蝕湖周圍的山谷中保留著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遺跡和火山熔岩地貌。
博格達峰周圍分布著54條現代冰川,總面積50.05平方公里,最厚的冰川達130米。這些冰川就是一座巨型的固體水庫,它所儲存的水量達16.4億立方米,比中國第六大淡水湖雲南滇池的儲水量還要大。博格達冰川在這里發源出一條條河流,滋潤著天山南北的綠洲沃野,養育著天地間無數的生命物種。
三工河谷
石門以北至入山口,全長25公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是進入天池風景名勝區的必經之地。三工河年徑流量約6700萬平方米,水質符合飲用水標准。河谷由侏羅紀砂岩、油頁岩和燒變岩等組成,地貌奇異壯觀,岩石中含有從第三紀至古生代石炭紀各地質年代的化石,揭示了滄桑巨變的地質演化變遷和生物進化歷程,宛如一條時光隧道。谷中多古榆樹。有一條寬約5公里的逆溫帶,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為夏季避暑勝地。
草甸草原
在海拔2800-3500米之間,是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的亞高山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景區山地呈波狀起伏的東西相連的平台,是山地在上升過程中速度減漫時被流水等侵蝕形成的,學名為「夷平面」,俗稱「檯子」。6-8月為這里的夏季,7月平均溫度3℃-4℃。這里夏季降水充沛,是良好的夏牧場。景區內植物為多年生植物,很矮小。植物種類多,覆蓋面大,為綠油油的草甸草原景象。因海拔高度高,紫外線強烈,這里植物的花格外鮮艷美麗。有龍膽、紫宛、火絨草、老鸛草、珠芽蓼、金盛花等,奼紫嫣紅,紛呈異彩,點綴在蒿草、苔草、狐草組成的綠色草原上。
景區內棲息著各種各樣漂亮的野生動物:紅嘴山鴉體態優美,身披泛著黑金屬光澤的羽毛,紅色的腳爪在草地上悠閑地走來走去,時而還發出一兩聲清脆幽長的鳴聲;憨態可掬的小旱獺站在草地上擺弄著兩只靈巧的前爪,瞪著兩只大眼睛望著周圍,常常發出一陣歡快的、似小狗一樣的叫聲;在高空,高山霸主兀鷲展翅翱翔,它勇猛而高傲,能以每小時120公里的高速沖向獵物,吃完獵物後總是獨自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肥胖笨拙的大棕熊也常光顧這片肥美的草原,躺在草地上打打滾,曬曬太陽;偶爾來此地的還有遠在雪山上的雪雞、雪豹;另外,過去還有北山羊和盤羊生活在這里。草甸草自然景觀區的上段有一處岩雕刻畫。
將軍岩畫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的上段,即離博格達山雪線不遠的將軍溝溝口的台地上,有兩塊碩大的扁圓型褐色礫石。其上雕刻了羊只、馬鹿、狐狸和牧人狩獵等40多幅圖象,還有一些神秘的記事符號。畫中的羊有的犄角彎曲,有的胡須飄然,健壯肥碩,形象逼真。畫面上的牧人,身著長袍,腳蹬皮靴,顯得威武有力。一位牧人身體前傾,彎弓搭箭,似在射獵一隻驚恐駐足的小鹿;而另一位則兩臂張揚,邁開雙腿,意欲奔上前去捕獲被射中的獵物。
登山大營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和其上的高山礫漠自然景觀區的交接地帶,景色非常壯觀。登博格達峰的大本營就設在這里,海拔為3540米。從天池南岸到大本營,登山者一般走下面兩條路:一是沿大東溝向東折南翻過「三個岔達坂」,這條路較為平緩;一是向南折東沿將軍溝翻過「以肯起達坂」,這條路則較為陡峭。兩條路的全程分別為25公里和30公里。
高山礫漠
在海拔3500-3800米之間,是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的高山礫漠自然景觀區。景區終年低溫,遍地都是岩石碎塊,生物活動微弱,呈現原始狀態,給人一種混沌未開的神秘感。
這里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遺跡,有圍椅狀的古冰斗、U形谷、冰蝕盆地、狀似綿羊脊背的羊背石、各種類型的冰磧。夏季這里晝融夜凍,岩石脹裂塌落,形成倒石堆和石流山坡。凍融作用也使地表的岩石慢慢上升,貧瘠的高山原始石質土沿石縫一點點地下沉,形成這里特有的石河、石帶、石環、多邊形土和凍脹丘等。
這里野生動物很少,僅有一些很小的昆蟲如小絹蝶等,它們白天出來覓食,太陽一落就立即躲進石縫里,以此度過寒冷的夜晚。這里的植物都是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它們紮根於石縫間的原始石質土中,因氣溫低,都匍伏在地,盡量多地從地面吸收熱量。植物種類有雪蓮、高山蓼、苔蘚和地衣等,其中雪蓮又可構成「冰石插花」之景。
冰石插花
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山花卉棗雪蓮,屬菊科,有雪菊花、雪荷花、雪蓮花、石蓮、瑞蓮、大木花、瑤花、西王母花、聖人草、優缽羅花(佛經中的稱謂)、高山玫瑰、百草之王(天池上的哈薩克人稱雪蓮為「霍加雀普」,意為「百草之王」)等別名。它生長在海拔2600-4000米的冰磧礫質坡地和積雪岩縫中,幼苗可經受-30℃嚴寒的考驗,從發芽到開花需要整整5年時間。
雪線冰湖
博格達山北峰海拔3500~3700米的地區,上部白雪皚皚,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冰川婉如銀蛇,盤踞於冰斗和圍谷之內,伸展於槽谷之中,寒光閃爍,雪線臨界處冰川湖橫卧於白雪和黑色礫石之間,一派冰雪奇觀。下部,稜角鋒利的風化碎石間生長著天山雪蓮、鳳毛菊、雜景天等高山植物,景色奇異。 白楊溝
白楊溝,位於三工河東側支谷中,溝長20公里,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天山北坡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地區。境內溝壑縱橫,視野開闊,天山特有的各種喬木、灌木生長茂密,種類達200種以上。茂密的草場,成片的白楊林,陡峭的石壁和清澈的溪流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春天,艷麗的花草競相開放;秋天,金黃的白楊輝映著蒼翠的雲杉,宛若天然花園。溝內馬鹿、狍子、雪兔、雪雞、石雞等野生動物怡然自得地徜徉其間,一派生機蓬勃景象。 水磨河谷
水磨河流經的一整片河谷地區,河水由南向北在山谷間迂迴奔騰,水碧如翠錦,是米泉市與阜康市的界河。游徑多依山傍溪而行,千回百繞,水隨山轉,景隨路異,無論看山、觀景、聽溪皆美。 1、從烏魯木齊市內的人民公園、紅山賓館門口有班車直達,2小時可到。首班早7:40、每8分鍾一班。
2、從烏魯木齊市搭乘計程車走高速公路去天池,約一個半小時到達,路程約92.4公里。 天山天池景區內鋪設了瀝青路面、砂石路面,旅遊車輛可直達海西、鍋底坑。同時還修有通往各處的人行道、馬道,可去景區內任何一個景點。
一日游線路
早上從烏魯木齊出發前往天山,先游覽西小天池——雪嶺雲杉——天山風景——大天池觀賞定海神針——望博格達雪峰,西山望雪——南山觀松——鐵瓦寺(感受道教文化)——乘船游覽天池山景——返回烏魯木齊。 天池風景名勝區門票實行淡、旺季差別價格,旺季時間從每年4月1日零時起到10月31日24時止,門票價格為100元/人次;淡季時間從每年11月1日零時起到次年3月31日24時止,門票價格為40元/人次。

Ⅷ 黃河九曲第一大灣有多美,《國家地理雜志》都把它評為了中國最美濕地

說到黃河,古代的文人墨客經常會用一些詩文來贊美她。如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話一聽盪氣回腸。黃河從天邊一路斗折蛇行,沒有氣勢磅礴,也看不到驚濤拍岸的景象,彎彎曲曲,情意綿綿地彎曲迂迴於唐克大草原……

這邊的地勢有很多的小山丘,有些山丘像一座座小島一樣,浮在黃河之中。因為周邊的氣候比較濕潤,而且這邊的水源比較充足,所以多濕地。經常會有水鳥翔集,漁舟橫渡。是水棲動物的游樂園,這里曾被,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宇宙中的庄嚴幻景」。

在這里視野開闊,水連著天,到了傍晚時分,就會讓人想起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等景色真叫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

Ⅸ 談談" 咸頭嶺文化"能反映出新石器時代的哪些信息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距今7000年到6000年,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是深圳乃至環珠江口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遺存,也是深圳地區迄今發現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遺跡,被考古界稱為「咸頭嶺文化」。

考古專家認為,咸頭嶺遺址透露出文化內涵包括幾個方面:

位於珠江口大鵬灣內側第三級沙堤上,東北部是海拔數百米的丘陵山地,西南面海。遺址所處位置有大片的低地,海拔約8米,東南側有幾條淡水小溪,是較理想的沙丘遺址地貌。深圳早期的考古學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海邊沙堤,為沙丘遺址。漁獵生產方式是那時的主導經濟方式,原始農業只是作為輔助方式。

咸頭嶺遺址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迄今為止,廣東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的遺址寥寥可數,出土遺物不多。遺憾的是前三次咸頭嶺遺址沒有木炭出土,因而沒有做出碳14測定,2004年8月31日進行了第四次發掘,終於找到了科學測定的標本——碳14。

咸頭嶺遺址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惟一一處可以較全面地反映當時文化面貌的彩陶前時期的遺址。在距今6500—7000年前,珠江口地區已經存在著大群具較高水平的人類群體。咸頭嶺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大量陶器的出土說明當時已經人口眾多,眾多人口聚居又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能夠獲取足以讓他們生存的食物。

咸頭嶺遺址位於珠江流域,而珠江流域與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應該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珠江文明史推至7000年前

咸頭嶺新石器遺址,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距今7000年前考古學文化的分期、斷代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標尺。這里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文化,表達了這里最早的人類活動。

目前廣東省已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20餘處,之前有考古專家認為,咸頭嶺遺址應該是其中年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遺址,其的挖掘使深圳市和珠江口文明的歷史推至7000年前,咸頭嶺出土的器物說明珠江文明的起源一點兒也不比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晚。

咸頭嶺的出土文物,正為嶺南考古學文化分期與斷年,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標尺。咸頭嶺新石器中期的沙丘遺址,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類型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據碳14檢測,距今有7000至6000年。這里器物豐富,年代分明,而且每一階段器物的變化特點明顯,這些因素,就使得它成為新石器時代沙丘文化遺址中判別年代的標尺。它和龍崗大黃沙新石器時期遺址一起,系聯出鹽田大、小梅沙,珠海後沙灣,香港舂坎灣、大灣、蟹地灣、東灣等二三十處遺址,進而構成了咸頭嶺文化。

考古學家認為這是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遺址,與同時期的相關遺址相比,它的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系統、豐富,器物製作工藝水平最高,這表明咸頭嶺文化遺址可能是當時對周邊區域有文化輻射力的一個中心聚落遺址。

在裡面挑一些重點。

Ⅹ 昭通市有哪些土司遺址

昭通市鎮雄縣大灣鎮有個隴家大院,保存的非常好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