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鳧城遺址
A. 寶墩文化遺址有什麼特點
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響。寶墩村地形奇特,在綠色沃野上凸現出一圈不規則的脊樑似的黃土埂子。埂內阡陌縱橫,溝渠交錯。溝底和兩側往往會發現一些散碎的磚瓦器物。而這圈黃土埂子圈起的地方,就是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古城遺址,散碎的磚瓦器物則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進入文明的物證。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新津寶墩、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等處古城址,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寶墩文化遺址的6個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城牆建築都是採用「雙向堆土、斜向拍夯」的辦法,與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顯的承襲關系。從寶墩、魚鳧、古城三座城址的發掘看,城牆由平地起建,先在牆中間堆築數層高後,再由兩邊向中間斜向堆築,堆放一大層土即行拍夯,城內側的斜坡堆築層次多,故坡緩;城外側的堆築層次少,故坡略陡。城址的格局因地而異。處在成都平原內部的寶墩古城最大,城牆圈面積約60萬平方米;魚鳧城約40萬平方米;郫縣古城約31萬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近山地帶的城較小,而防衛功能更突出,城牆均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處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如寶墩古城址中部有一處高出周圍地面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縣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發掘出特大型建築「郫縣大房址」。建築與城牆走向一致,面積約5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離地分布著5個用竹編圍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沒有發現多少生活設施,偌大的建築物裡面只有醒目的5個壇台,顯然是一處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廟殿。對這6座古城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起來。寶墩文化遺址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志。《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長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這里的員神石鬼氏即為少昊,它由東方的太陽神變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來的居住地,在他遷移後,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國。當少昊西遷之後,氏族將原來東方的地名也帶到了西方,所以在後代傳說中,東西方均有所謂的扶桑、窮桑等地名,這些都與這場氏族大遷移有關。山東龍山文化中東夷文明與四川盆地寶墩文化尤其是其後續的三星堆遺址文化,見證了我國東部與西部的太陽崇拜文化的密切關系,從看似荒誕的神話故事中看到了東夷部族的遷徙,將文明沿黃河跨過中原地區傳播到川蜀之地。據史料考證,少昊部族是由東部沿海遷徙到魯西南一帶,從神話故事裡可以看到少昊部族及東夷文明向西的擴展,直至川蜀,停下來並且得到繼續的發展,幾乎相同的太陽崇拜、鳥圖騰、十日傳說證明了其傳承關系。所以,川蜀寶墩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應當是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東夷文明的傳承。
B. 蜀道難詩中提到的魚鳧遺址位於哪裡
李白《蜀來道難》一自詩中,提到的魚鳧遺址,歷代俗稱「古柳城」、「萬春城」、「古城埂」。位於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現依稀可見城牆遺跡。4000年前因魚鳧王建都,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後,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萬春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溫江。縣內種柳風俗盛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種柳樹是清嘉慶年間大修時,於環城濠溝沿堤植柳700餘株,柳城的美譽流傳了整整四千年。供參考。
C. 《中國境內氏族聚落重要遺址的分布》,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會這樣分布
史前城址與中原地區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境內史前時代城址陸續被發現,部分並經發掘。綜合20多年的發現,已知這批史前時代城址分別分布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總數據不完全統計,達50座左右。
由早期城址的大批發現及國外考古學理論的陸續被介紹而引發的關於早期城址的功能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的討論十分熱烈。本文也擬就這一問題,談一點一得之見,並著重討論在各地早期城址大批涌現的歷史背景下中原地區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問題,以就教於識者。
一
黃河流域發現的史前時代城址,僅就其分布地域而言,可以分作三群。
A、河套城址群
見於報道明確屬於史前時代的城址,約15座。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境內陰山山脈以南的丘陵地帶。集中分布在黃河河套地區的包頭大青山南麓;准格爾與清水河之間的南下黃河兩岸和涼城岱海周圍三個地區。這批史前城址均為石城聚落,面積除涼城老虎山城址達13萬平方米,其它多在2萬平方米左右,如小沙灣石城址面積僅4000平方米。石城聚落均臨險而築,有的直接利用陡峭山崖使石築圍牆並不封閉,顯然是因山就勢而築的防禦色彩十分濃厚的城堡聚落。這批石城址的年代,約在距今5000年至4300年之間[1]。
B、中原城址群
分布於河南境內,見於報道和目前已知的有7座。中原城址群基本沿太行山東麓及屬於秦嶺山系的熊耳山、伏牛山東麓一線南北分布。7座城址可分作兩亞群。豫北太行山東麓的2座城址,位於漳、衛河之間;豫中地區的5座城址,分別位於沙、潁河的上中游。就面積而言,後崗城址不明[2],以孟庄城址[3]和新近確認的新密古城寨城址[4]為大,均在15萬平方米以上。其它為3萬平方米左右。登封王城崗城址[5]現有東西兩座並列城堡,面積僅約12000平方米。中原城址群的年代,西山古城約在距今5300年,王城崗城址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6]。其中西山古城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之一,由它的脫胎於環壕聚落的近圓形平面和先進的方塊版築法的夯築方式來看,中原地區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似還應有更多的城址分布有待於發現。
C、海岱城址群
集中分布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境內,目前共發現史前時期城址約15座[7]。這批城址中,有13座分布在泰、沂山北麓,沿古濟水走向呈東西一線分布[8]。海岱地區的古代城址,規模宏大,如比較清楚的城子崖城址,面積20餘萬平方米[9],近年發現的景陽崗城址和教場鋪城址,面積分別達到約35萬平方米和33萬平方米[10]。位於泰、沂山南麓的丹土城址的面積也達20餘萬平方米。新發現的江蘇連雲港藤花落城址[11],應該屬於這一組群目前所知最靠南的一座,它有內外兩重城垣,外城面積約14萬平方米。丁公、田旺城址的面積均在10
D. 成都市雙流縣哪裡有古遺址
根據諸多文史記載和大量物證,蠶叢建立了蜀都第一古蜀王國「瞿上城」,才有了另外一個鼎盛的古蜀王國「魚鳧城」。據《華陽國志》和《雙流縣志》等諸多文獻記述:「…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與三星堆出土的「縱目人像」是如此之吻合,從而可以推斷,三星堆出土的「縱目人像」很有可能就是「蠶叢」,這也是三星堆「縱目人像」長久以來未解之謎的答案,也許這正是三星堆古蜀王國對先王「蠶叢」祖先的崇拜和偶像的崇拜。而另一件物證則是三星堆出土刻有「魚圖騰」的金杖,專家們一致認為是「魚鳧王」的金權杖,從「蠶叢王」的「瞿上城」到「魚鳧王」的「魚鳧城」,再到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這是一條相互關聯的歷史承襲線,而這種關系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我們若把「蠶叢」與「瞿上城」、「魚鳧」與「三星堆」、「蠶叢」與「三星堆」、「三星堆」與「金沙」的來龍去脈聯系起來,就會發現金沙和三星堆古蜀王國與蠶叢的「瞿上城」古蜀王國,不僅有歷史文獻記載的承襲關系,而且還有直接的物證聯系。他們之間最寶貴、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對「蠶叢縱目」的文字形象描述和三星堆、金沙出土的「縱目青銅人像」物證。三星堆「縱目人像」的物證,不僅證實了「蠶叢縱目」的文字形象描述,更為重要是由於「魚鳧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有著震撼世界的歷史價值,這無疑是給蠶叢的「瞿上城」古蜀王國增添了神秘性和與此同等的歷史價值關系,並即將使「瞿上城」古蜀王國從幾千年的塵土中浮出地面。我們應借「三星堆」、「金沙古蜀王國文明」之勢,強勢推出「蠶叢瞿上城古蜀王國」文明。因為蠶叢的「瞿上城」王國是「三星堆」文明之根,更是雙流「廣都」文化之魂。
E. 為什麼說三星堆文化遺址是魚鳧王朝的都城的說法是可信的
一、神聖的原始宗教信仰。三星堆文化的繁榮階段,在三星堆遺址內外發現了許多器物坑,埋藏著大量奇異精美的文物,目前己基本認定是祭祀坑。其中1986年一號坑出土器物420多件,二號坑出土器物1100多件,1929年月亮灣器物坑出土器物400多件,1987年倉包包祭祀坑出土器物40多件,1976年高駢器物坑出土器物10餘件,1990年鹽亭麻秧器物坑出土器物10多件。這些祭祀坑出土器物種類繁多,但就其性質而言大都與宗教祭祀禮儀活動有關,主要是成組成批專門用於祭神的文物。祭祀坑中的文物主要可以分為人像、神像、神樹祭壇、靈獸、禮器、祭器等幾大類。人像類包括各種按真人大小用寫實手法製造的青銅像,如通高2、6米的立人像、數十件人頭像、跪坐或站立的小人像等等,它們可能是參加或主持祭祀的巫師、首領乃至國王。神像類包括各種青銅面具和眼形飾件,如寬達1、38米的突目大面具、成對的勾雲飾突目面具、數十件可懸掛的半圓形面具、以及人面像、獸面具等,是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塑造出令人崇敬供人膜拜的神像,可能主要是祖先始祖之神。神樹有大小八株,最大的高達4米,上面有鳥、龍、仙果等神物;神壇數件,有的用靈獸、祭師、神殿構成完整的祭祀場面,表達了天地人三界的宇宙觀念。動物造型種類繁多,形態生動,有的做成人首鳥身等形式,主要有鳥、魚、蛇、虎、龍、鳳等。禮器類包括以尊、壘為主體的青銅禮器和以玉璋、玉璧為主體的玉石禮器。祭器主要是祭祀中使用的器具和物品,如瓮、盤、盞、器座等陶器,象牙、海貝等物品這些器物都蘊含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意識觀念,構成了一個獨特系統的原始宗教體系。這種原始宗教是以萬物有靈的靈神崇拜為基礎的,主要包括對天地萬物的自然崇拜、對氏族標志物的圖騰崇拜、對始祖先輩的祖先崇拜等方面或階段。三星堆文化繁榮時期,這種原始宗教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內涵,並且通過具體的器物造型反映了出來。其中主要有以「神樹」崇拜為集中代表的對天然物體的「自然崇拜」觀念;以「魚、鳥」崇拜為突出特徵的「圖騰崇拜」習俗;以「眼睛」崇拜形式表現出來的對「縱目神」蠶叢的祖先崇拜等等;並且通過以雕像群體所表現的巫祭集團組織和主持了宗教祭祀活動。這些巫祭是處於人神中介地位的特殊人員,是一切涉神功能、涉神需要、涉神活動的體現者和組織者。「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為基本內容,以巫祭集團貫穿起各種宗教活動,構成了三星堆時期精神文化的基本框架」。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成為了這種宗教構架的生動寫照。三星堆遺址由於經常舉行宏大而神聖的宗教祭祀活動,加上它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吸引了遠近眾多民族和國家前來交往,使三星堆古城成為了多種文化交匯在一起的古代文明中心。在祭祀坑、墓葬、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己包含有許多遠方的文化因素,如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的銅牌和陶器),商文化(尊、壘等青銅禮器和璋、璧、戈、圭等玉石禮器群),良渚文化(玉錐型器及琮、璧等禮器)等等。還有一些文化因素可能與南亞乃至西亞的古代文明有關,如金杖、金面罩的使用,神樹的造型,人像的塑造等。經鑒定,三星堆出土的海貝和象牙主要來源於東南亞及其沿海地區。三星堆銅人像的形象、裝束、大小有很多不同,可能反映了參加祭祀者來自許多不同的民族或群體,眾多的動物雕像則可能是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圖騰。有的學者認為其中還有來自良渚文化的神像[注5]。從總體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為主發展起來的,而外來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進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發展進程。各種文化往來的時間和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型宗教活動的吸引力產生的強大凝聚作用或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星堆古城大約己經成為了一個多方朝覲的宗教聖地,它以祭祀活動的形式實現了文化的融合和社會的繁榮。正是多元文化的撞擊和融合,才創造出如此光彩奪目的三星堆文明。二、神奇的造型藝術傑作。三星堆文化的這些精神內涵,是用高超的藝術手法,通過具體的藝術造型表現出來的。由此產生的一大批造型藝術的傑作,具有神奇的形態和強烈的感染力,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留下燦爛的篇章。三星堆文物中最令人驚嘆的是數百件大小青銅雕塑作品,包括立人像、小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神樹和各種動物造型。通高2、6米的青銅立人像,人體身高1、7米,比例勻稱,端莊嚴肅,身披法衣,站於祭台之上,是指揮整個祭祀活動的群巫之長,也可能就是國王。這是一件寫實主義的園雕精品,己具有高座紀念碑式的藝術效果。通寬1、38米的大型銅面具,則用變形誇張的手法,使五官特別是眼睛極度突出,表現了它作為神像的特有氣質,是一件浪漫主義的傑出作品。高達4米的神樹,不僅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單體青銅器之一,而且用飄擺的枝葉、驕健的巨龍、欲飛的神鳥、鮮熟的果實等奇物加以裝飾,突出了該樹作為天梯和聖界的特殊功能。動物的造型神態各異,而且都充滿了靈氣,其中有一件雄雞昂首長鳴,形態極其生動優美。從雕塑的種類來看,三星堆文物中包括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片狀掛飾等種,還有線刻、透雕、裝飾附件等其他一些藝術表現形式。立人像、人頭像、銅樹等是圓雕作品的代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瞻。人面具是一種半圓形的高浮雕,可以高高懸掛起來,供人們從寬闊的視角進行膜拜。獸面具和眼形飾件等淺浮雕是裝在平面上的藝術品,有單方面的視覺效果。牌飾、魚形掛飾等是懸掛在器物上的片狀作品。玉邊璋上的祭山圖是線刻藝術的傑出代表。玉璋頂端的小鳥則是用透雕方法製作而成的。三星堆時期的造型藝術手法己經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三星堆藝術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藝術作品是在宗教祭祀活動中使用的,是貢獻給神的聖潔之物,用以表達對神的信仰與崇敬,因而蘊含著人們深厚的情感和願望,被塑造得極其生動而怪異。前面講到的原始宗教的主要方面和內容,都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中有表現巫師祭司的一百多件雕像和線刻人像,每件人像的大小、形象、裝束、位置又各有不同,分別放置於廣場或廳堂、神樹、神殿、祭山儀式等特定的環境之中,既反映出他們在宗教祭祀活動中的不同身份和職能,又表現了他們是來自不同民族、地區、不同社會等級的巫師或酋長,成為研究當時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形象資料。用於表現神像崇拜的大型面具和眼形飾件,則被製作成個體巨大、眼睛誇張、神態莊重,上百件一起被組裝懸掛起來,形成強烈的宗教氣氛。他們通過「眼睛崇拜」表現了對以「縱目」為主要特徵的始祖神蠶叢的形象崇拜;而這種巨眼高懸的神像,有可能還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據。作為主要表現氏族部落圖騰的數十種動物雕像,分別代表了參加祭祀活動的眾多民族集團。當時的人們還能通過一些具體化的物體來表示地下、人間、天上等宇宙觀念,並且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表現「三界」之間的關系,反映出對天地人神的崇拜。通過高大的樹木和鮮活的鳥獸、奇異的飾件,又表現出神樹具有天梯和聖地等內涵,使其在祭祀儀式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他們還能用構圖復雜的組畫,表現「祭山」等完整的祭祀活動場面。總之,注重人像動物形體的塑造,用優美生動的造型藝術作品表達復雜而抽象的思想感情,反映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是三星堆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在這些藝術品之中蘊藏著許多神奇的故事和理念,有待人們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