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山遺址
『壹』 為什麼古代帝王封禪前先去雲亭山
雲亭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馬家大吳村北,距泰安市城區約22公里,海拔141.5米。一條山谷將山體分成東西兩個山包,頂部平坦,呈丘狀平台。雲亭山原名亭亭山,東臨雲雲山。此山雖不在「三山、五嶽」,卻是皇帝封禪勝地。史書記載「遠古帝王,封禪泰山,多行禪(築壇祭地)於雲雲,亭亭二山」。唐玄宗《紀泰山銘》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禪亭亭,或禪雲雲。」最早封禪者司馬遷從《管子》中找到名子的有十二位,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 經專家考證,古時帝王封禪首先在泰山正南方雲亭山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設壇祭地,然後起駕登臨泰山,完成封禪大禮。
根據原有碑文,此山唐代時已有記載。相傳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在雲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此山東側出家,許多專家認為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於雲亭山,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側的是雲雲山,東側的是亭亭山。上面有一些商代時期的遺址,解放前有廟,後來被日本鬼子炸沒了。
古人認為天下有五座最重要的大山,稱為五嶽,東方又是萬物更替之地,而東岳泰山是五嶽中最高的山,離天最近,和天神交流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選擇此山來封禪。五嶽以泰山為尊,孔子就曾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
這兩句說的是古代帝王在泰山及附近的小山上舉行封禪shàn儀式,即祭祀天地神靈的一種禮儀活動。
歷代的帝王在政權更替、新君登基的時候,都首先要來泰山舉行祭拜天地的封禪大典。封禪儀是分兩步走的,先是祭天的儀式叫做「封」,即要在泰山頂上搭起很高的土台,燒起火來,對天(實際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跡,請天來見證並佑護。「天」又是誰呢?眾人為天,這番話是講給天下人聽的。封和禪一般都是同時舉行,但是封重於禪。
然後是祭地的儀式叫做「禪」,而禪就是我們提到的雲亭山,來祭祀地神,同樣是表達感激敬畏之情。封禪儀式非常復雜,帝王通過封禪來確認自己真龍天子的身份,並展示在自己的統治下國家一片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面。
『貳』 岱宗、敬亭山和種山在哪
岱宗、敬亭山和種山分別在:山東省泰安市、安徽省宣城市、浙江省紹興市。
1、岱宗是泰山的古稱,泰山又名岱山、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
在唐代杜甫的《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釋義: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的詩句。
2、敬亭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水陽江畔,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
在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的詩句。
3、種山是府山的別名,位於紹興城區西北隅。因山體狀若卧龍,稱卧龍山,簡稱龍山;因越國大夫文種葬此,也名種山;因歷來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又名府山。
在宋代吳文英《高陽台·過種山即越文種墓》中,有「帆落回潮,人歸故國(釋義:傍晚潮回時舟船降帆靠岸,「人歸故國」即吳文英重回越王故地)」的詩句。
(2)亭山遺址擴展閱讀:
1、唐代杜甫的《望岳》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2、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
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
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3、種山在現在的紹興以北,越王勾踐滅吳後,殺了功臣文種即埋葬在此。後南宋高宗也曾因誤所讒言殺掉功臣岳飛,吳文英寫詞的感興當由此起。但這首《高陽台·過種山即越文種墓》具有一定豪放情調的詞作卻不純粹是詠史,而是詠自己重過種山憑吊的感慨的。
吳文英的這首《高陽台》,於婉約中呈現出豪放的色彩,愛國感慨深藏其間,可謂別具一格。從詞的結構看,先寫自己重遊種山,在弓折劍殘,無可奈何之情後,遨遊五湖,因而再來種山。
由自己及南宋處境寫起,寫到朝廷的失策和英雄人物壯志成灰的悲涼,而其中毫無造作的痕跡,這也是藝術構思的高妙。
『叄』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肆』 皋亭山的人文景觀
除了良好的自然景觀,古皋亭還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山上還留存了古代兵站等眾多的軍事遺跡。皋亭山也是抗元英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地方。據記載,宋德祐二年(1276)元月十八日,元軍統帥伯顏在皋亭駐扎,准備攻取杭州城。在危難之際,文天祥挺身而出,來到皋亭與伯顏抗論,因為怒斥元軍,而被元軍扣留。皋亭山景區還有秦始皇、錢鏐、宋高宗等帝王的蹤跡。文以景生,景以文傳,白居易、劉伯溫、杜牧、陸游、蘇軾等各個時期的文人相繼來到皋亭。現代文人郁達夫曾來皋亭遊玩,留下了「相約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進香船」的佳句。據介紹,贊美皋亭山的詩詞就有200多首,在杭州一百多座有名的山中算是最多的。皋亭山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孝道文化、喪葬文化、兵寨文化、土物文化,特別是它的民俗節慶資源,包括春季桑秧會和半山娘娘廟會、夏季龍舟競賽、秋季登高覽勝、冬季皋亭積雪等。
皋亭山還是一個「佛國」。叢林之中,幽勝之處,站在龍居寺舊址一棵歷經千年風雨的羅漢松旁,當地人向筆者訴說了這里悠久的佛教文化。皋亭山的佛教文化曾經鼎盛一時。南宋時此處的寺廟多達270餘座,包括顯寧寺院、中塔悟空禪院和下塔月明禪院等宗教歷史建築和遺址。其中又以千年古剎龍居寺最負盛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了。據記載,南宋建炎年間,「宋高宗南渡,曾宿於本寺。故山名龍居灣,寺亦以是。」龍居寺因此而得名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曾經在龍居寺駐蹕過。龍居寺經歷千年風風雨雨,幾經毀建,現在只剩下幾處遺跡。如今,借皋亭山旅遊開發的東風,龍居寺的重建已排上議事日程。自古以來,皋亭山秀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的文人騷客。
『伍』 靈台縣的名勝古跡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台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開13個鄉(鎮)。
古靈台
古靈台,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位於新開鄉,形似鰲首的山頭,稱作新開山,建有廟宇,寺院內一棵木瓜樹,其齡幾百年,軀干老態龍鍾,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此山寺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嘉靖元年(1506),新開人再次擴修,並命名「慈士院」,又稱「圪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台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牛弘墓
牛弘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牛僧孺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於靈台新開,歿後葬於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台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荊山森林公園
荊山森林公園坐落於靈台縣城中台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2004年,縣委、縣政府按照森林公園的建設定位,對荊山進行了規劃設計,規劃面積417公頃,共分為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建成了古靈台、荊山門、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東溝景觀湖、休閑廣場等人文旅遊景點,2010年1月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在靈台縣縣城西20公里的百里鄉。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陸』 半山冬雨半生憂,一杯清茶難入喉。山後本事清凈地,奈何俗人一身愁。這是誰寫的
半山冬雨半生憂,一杯清茶難入喉。山後本事清凈地,奈何俗人一身愁。
朝代:唐代
作者:周賀,唐朝詩人,約公元八二一年前後在世,字南鄉,東洛人(今四川廣元西北)。
出處:不詳。
白話釋義:人到半生,無所做為,空有一身報負,可惜生不逢時!
(6)亭山遺址擴展閱讀:
半山,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時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廟(今遺址尚存)和流傳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間故事而出名,故俗稱為半山。此處還盛產楊梅、桃子,當年曾有「超山賞梅、皋亭觀桃」之說。
山中泉、潭、池、井之多,在杭近郊極其罕見。皋亭山已成為杭州東部乃至嘉興、湖州、上海未被開墾的旅遊處女地。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東北部半山街道境內,地處公園位於杭州市拱墅區東北部,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
是杭州城北唯一的大型山體,總面積1002.88公頃,自西向東北綿亘10餘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20°10′8″-120°12′41″、北緯30°21′9″-30°23′44″。
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天目山山脈,是天目山脈余脈的末端。山脈自北高峰、老和山後入地下,至公園處再突起。
公園地勢總體呈西南—東北走勢,沿東北方向至鏡子山等地,西南方向延伸至黃鶴山(313.3米),與半山(283.9米)、老虎山(256.2米)相連接。
2011年1月,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柒』 我國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位於獲嘉縣境內的同盟山遺址(仰韶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址)
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遺址
河南省靈寶市鑄鼎原文化遺址
連嶺南的珠江流域(「九毛嶺遺址」、「暹崗遺址」)
陰山南麓的大窯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
『捌』 杭州省皋亭山(俗稱「半山」)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皋亭山,又名半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是杭州市而不是杭州省。
半山,杭州城北丘陵,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時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廟(今遺址尚存)和流傳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間故事而出名,故俗稱為半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被定名為半山,海拔361米
『玖』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