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縣遺址
『壹』 泰山風景名勝區的泰山文物
東御座 東御座為清乾隆皇帝在泰山的唯一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行宮歷代碑刻 歷代碑刻陳列位於(東環廊),建築面積約300m2,內有張遷、衡方、雙束等漢唐名品,是岱廟碑刻主要集中地之一。歷代石雕 泰山,素以悠久的歷史文化蜚聲中外,在其周圍遺存有大量的絢爛多彩的歷代石雕作品。這些石雕源遠流長,分布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顯示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漢化像石 泰山一帶是山東四大畫像石集中區域之一。上個世紀60年代,在大汶口、肥城等地陸續出土了一批畫像石。這些畫像石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內容上取材廣泛,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齊長城遺址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始建於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 ,經齊靈公、齊威王不斷增修,至齊宣王時基本完成。泰山地區的齊長城,分長清段、肥城段、泰安段、萊蕪段。古建築遺址 包含周明堂遺址、登封台遺址、社首山遺址、烽火台遺址、漢明堂遺址等等。農民起義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黃巢寨遺址、姜博士起義遺址古城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趙家泉古城址、古博城遺址、文姜城遺址、城子縣遺址文化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大汶口遺址、柳杭遺址、汶陽遺址、龍門口遺址等等。古墓葬 山口王墳、東夏村古墓、高庄戰國墓、滿庄漢王侯墓、角峪蘇庄王墳、張良墓等等。近現代遺存 長壽橋、烈士祠、大眾橋、徂徠山起義遺址、盤龍山起義遺址、汪洋台等等。石窟造像 黃石崖造像群、蓮花洞石窟造像、玉函山石窟造像、王泉摩崖造像、大佛寺石窟造像、千佛崖造像、陰佛寺石窟造像等等。印章、硯 東漢銅印章2件、明雕八卦十二生肖河圖洛書端硯、宋陶硯、清高南阜端硯、清五嶽真形圖紫石硯。字畫、碑帖 藍濤設色西湖八景畫冊、董其昌題跋畫冊畫冊、馮玉祥對聯、明仿吳道子設色山水人物圖、明仿趙孟頫山水人物圖、明觀音出像普門品經一函、清天寧寺石刻五百大阿羅漢記、唐三藏聖教序拓本等等。竹木漆雕 明象牙鏤雕八仙慶壽紋笏、沉香獅子、清泥金膽雕漆蓮花梵文凈水碗、明竹雕麻姑獻壽像、明竹雕彌勒佛、明竹雕人物筆筒、清鐵梨木雕福祿壽星。銅器、銀器 西周饕餮紋銅方盤、春秋魯侯三足銅鼎、春秋魯侯銅、春秋商丘叔銅、清銅鑄五嶽真形圖燭台、清銅鑄五嶽真形圖方瓶等等。石器、玉器、琺琅器 石葉器、滑石勺、溫涼玉圭、清泰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之印、戰國玉璜、唐壁虎紋玉璧、銅胎畫琺琅饕餮紋香爐等等。陶器、瓷器 八角星紋彩陶豆、白陶雙鼻罐、白陶單把杯、隋青瓷舍利塔、隋青釉蹲猴龍柄盤口壺、元鈞窯斑彩三足爐等等。泰山龍袍 在岱廟東御座內陳列著一件泰山龍袍,龍袍尺寸大,泰山龍袍身高 2.2米,他的袖子長達4.4米,袖肥1.1米,下襟寬達2.3米。明黃色的緞面上用金線綉織了十團龍,象徵十全十美。它是清朝的乾隆皇帝進獻給泰山神的。館藏善本古籍 岱廟館藏古籍近4萬冊,大多為館內舊藏,部分為徵集的社會流散。根據國家善本書標准(乾隆以前),從中遴選出550餘套,其中經部66種,史部138種,子部114種,集部215種,叢書24種。對於價值較高的地方文獻年代適當下延,遴選為善本。珍稀善本有明萬曆御賜《道藏》、明版《書史紀原》。更多參閱
『貳』 城子古村的介紹
城子古村,地處兩州(紅河、文山)三縣(瀘西、彌勒、丘北)雞犬相聞之地,距瀘西縣城25公里,屬瀘西縣永寧鄉。1擁有雲南最具特色彝漢結合的的獨特古村落景觀,土掌房規模巨大,歷史悠久,有明代昂土司府遺址,由於昂土司府的存在,使城子成為當時滇東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叄』 遼寧都有什麼名盛古跡啊
燕長城遺址,大城子塔,大盛號石橋,雙塔嶺雙塔,綏中斜塔,菊花島,寧遠衛城,鴿子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八棱觀塔北塔,鳳凰山,石塔,大筆架山,觀音洞,奉國寺,喇嘛洞摩崖石刻,遼代韓洲,沈陽故宮,清東陵,清北陵,沈陽市五里河體育場,西炮台,高麗城山城遺址,老虎灘公園,旅順博物館,中蘇友誼紀念碑,高爾山山城,平頂山慘案遺址,大夥房水庫,雷鋒紀念碑,九連城,鴨綠江大橋
沈陽故宮
『肆』 城子的歷史傳說
可是在少數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處偏遠的城子村,為什麼會有這種結合?在和楊永明深入考察幾次之後,這個答案漸漸明晰起來。 明清兩代,朝廷對雲南土司制度實行普遍的「改土歸流」,即將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數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漢族),如此,則上層統治有了漢族;改土歸流後,政府又大量遷入外來移民,大多是漢民,於是,上下層級都有了漢族的因素。據《瀘西縣志》記載,城子村古時則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區,但今天永寧鄉一帶的彝族多是從金沙江流域遷徙而來。漢族遷入後,會和當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觸和磨合,而最後的結果,在最表層的表現上,就是這種漢彝結合的土掌房。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大規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護城河,形制規劃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像,以前這里一定是一個極為輝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過一個鄉而已,這又與當時的土官相關。明朝成化年間,廣西(今瀘西)土知府昂貴便在這里建造土司衙門,改白勺(城子村舊名)為永安府。昂貴土司的到來使城子村飛速發展,並很快成為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勺頓時從一個小村升級為擁有1200多戶人家的府城,建築物也得到大規模發展,府城依山勢修築城牆、城門、樓堡,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城堡,樓堡高聳、城門森嚴。 可惜好景不長,昂貴因為驕淫無忌,被人進京告發,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貴兵敗自殺,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燒毀,土府衙門也僅留下前廳。昴貴死後,很多土著彝族遠逃他鄉,政府遷入大量移民,並進駐軍隊,在此設立了哨樓、炮台等軍事設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築形成了既適應民眾居住,又能抵禦外敵入侵的最佳房屋結構。幾百年來,雖然外敵多次入侵,城子村卻從未被攻破。而這些頗為光輝的歷史,都與另一個大背景密切相關。楊永明在經過多年考證後,發現了一個震驚全國的事實: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國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國」遺址。在有關自杞國的記載里,充斥著馬幫、絲綢之路、開放、輝煌等潔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鐵蹄跨入雲南,自杞國雖與蒙古軍血戰6年,最後仍然兵敗,白勺城淪陷,「自杞國」歸順元朝。 而人們對它的記憶,隨同它輝煌歷史的遠去而一起流逝,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大山裡面默默默無聞地度過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則幾乎被遺忘。瀘西永寧城子村價值:瀘西永寧城子村 瀘西永寧城子村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距縣城瀘西25公里。整個村子,竟有著600多棟300年前的古民居土庫房群落。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一間間的平頂土庫房,層層疊起,集中連片,美麗壯觀。初來乍到時,你一定覺得它不是村莊,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山坡,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北對芙蓉山(又名木榮山),後枕金鼎山。這里的座座峰嶺,險峻高遠,蜿蜒盤旋,它的美麗,就如它的名字,讓人陶醉和驚奇。飛鳳山中間突起,狀如飛風,太陽山、太陰山(又名月牙山)左右峙立護衛,地勢險峻。昔時,這里有位自號飛鳳山人的隱士,在關聖宮牆壁上揮筆留詩:歧山今何向?嗷嗷是處鳴,四靈神鳥舞,七彩紫龍橫;浴日凌雲漢,清泉濯玉屏,丹山鍾鼓響,萬國頌咸亨。 這首詩,寫出了城子村的坐落形勢及隱居於此的喜悅之情。土庫房依山而建,用泥土築就平頂,左右相連,上下相通。 城子村其中竟有24戶人家的屋頂相接,幾乎在同水平線上;最具特色的是,下家房頂便是上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層疊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十台以上。遠遠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庫房群落,如堆疊齊整的蜂房,又如碩大無比的台階;似層層奇巧的梯田,又似質朴古老的布達拉宮殿。在你驚嘆之後,你不禁會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古老的土庫房群落保存得如此完美?在你觀賞之後,你一定會深思:這樣的房屋建構,它體現了或是促成了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底蘊?
『伍』 城子村的歷史傳說
可是在少數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處偏遠的城子村,為什麼會有這種結合?在和楊永明深入考察幾次之後,這個答案漸漸明晰起來。
明清兩代,朝廷對雲南土司制度實行普遍的「改土歸流」,即將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數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漢族),如此,則上層統治有了漢族;改土歸流後,政府又大量遷入外來移民,大多是漢民,於是,上下層級都有了漢族的因素。據《瀘西縣志》記載,城子村古時則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區,但今天永寧鄉一帶的彝族多是從金沙江流域遷徙而來。漢族遷入後,會和當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觸和磨合,而最後的結果,在最表層的表現上,就是這種漢彝結合的土掌房。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大規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護城河,形制規劃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像,以前這里一定是一個極為輝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過一個鄉而已,這又與當時的土官相關。
明朝成化年間,廣西(今瀘西)土知府昂貴便在這里建造土司衙門,改白勺(城子村舊名)為永安府。昂貴土司的到來使城子村飛速發展,並很快成為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勺頓時從一個小村升級為擁有1200多戶人家的府城,建築物也得到大規模發展,府城依山勢修築城牆、城門、樓堡,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城堡,樓堡高聳、城門森嚴。
可惜好景不長,昂貴因為驕淫無忌,被人進京告發,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貴兵敗自殺,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燒毀,土府衙門也僅留下前廳。昴貴死後,很多土著彝族遠逃他鄉,政府遷入大量移民,並進駐軍隊,在此設立了哨樓、炮台等軍事設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築形成了既適應民眾居住,又能抵禦外敵入侵的最佳房屋結構。幾百年來,雖然外敵多次入侵,城子村卻從未被攻破。
而這些頗為光輝的歷史,都與另一個大背景密切相關。楊永明在經過多年考證後,發現了一個震驚全國的事實: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國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國」遺址。在有關自杞國的記載里,充斥著馬幫、絲綢之路、開放、輝煌等潔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鐵蹄跨入雲南,自杞國雖與蒙古軍血戰6年,最後仍然兵敗,白勺城淪陷,「自杞國」歸順元朝。
而人們對它的記憶,隨同它輝煌歷史的遠去而一起流逝,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大山裡面默默默無聞地度過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則幾乎被遺忘。
瀘西永寧城子村價值:
瀘西永寧城子村
瀘西永寧城子村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距縣城瀘西25公里。整個村子,竟有著600多棟300年前的古民居土庫房群落。
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一間間的平頂土庫房,層層疊起,集中連片,美麗壯觀。初來乍到時,你一定覺得它不是村莊,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鳳山坡,東臨龍盤山,西接玉屏、筆架山,北對芙蓉山(又名木榮山),後枕金鼎山。這里的座座峰嶺,險峻高遠,蜿蜒盤旋,它的美麗,就如它的名字,讓人陶醉和驚奇。飛鳳山中間突起,狀如飛風,太陽山、太陰山(又名月牙山)左右峙立護衛,地勢險峻。昔時,這里有位自號飛鳳山人的隱士,在關聖宮牆壁上揮筆留詩:歧山今何向?嗷嗷是處鳴,四靈神鳥舞,七彩紫龍橫;浴日凌雲漢,清泉濯玉屏,丹山鍾鼓響,萬國頌咸亨。 這首詩,寫出了城子村的坐落形勢及隱居於此的喜悅之情。土庫房依山而建,用泥土築就平頂,左右相連,上下相通。
城子村其中竟有24戶人家的屋頂相接,幾乎在同水平線上;最具特色的是,下家房頂便是上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層疊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十台以上。遠遠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庫房群落,如堆疊齊整的蜂房,又如碩大無比的台階;似層層奇巧的梯田,又似質朴古老的布達拉宮殿。在你驚嘆之後,你不禁會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古老的土庫房群落保存得如此完美?在你觀賞之後,你一定會深思:這樣的房屋建構,它體現了或是促成了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底蘊?
瀘西永寧城子村的價值:
城子村為規模最大的土庫房,大門為木架結構的八角飛檐形,做工非凡,雕刻精細,結構縝密。裡面為四合院結構,正房三層,左右廂房兩層。在柱頭、門楣、窗子,甚至於柱腳石上,都雕龍刻鳳,極具漢族建築風格。可以說是建築的標本或化石。而且,有這樣風格和結構的房屋,在村中有不少。城子土庫房,可以說是彝漢風格的完美結合:外觀上是彝族的,而層構和內部結構卻是漢族的。這種風格,標志著明、清兩代改土設流政策帶來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它是彝漢民族建築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晶。
據《瀘西縣志》載,現今居住在永寧鄉一帶的彝族多是從金沙江流域遷徙而來,而城子村古時正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區,建築外觀上彝族風格就說明這點。所以,城子最早的土庫房無疑是彝族先民所建。只不過後來,特別是明、清兩代,北方的漢民族或逃避戰禍,或改土設流政令遷移,或軍屯制度,以至大批湧入。彝、漢民族大融合,這樣,就出現了城子土庫房珠聯璧合的彝漢風格。這是城子古村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價值,是其他彝族民居所不能媲美的。
瀘西永寧城子村的軍事攻防價值:
城子土庫房群落還體現了歷史上軍事攻防的重要價值。或者說,這樣的建築正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而建蓋。永寧河潺潺流淌,流逝了幾多戰火硝煙!如今,你隨便走進一戶農家,都能看到相似的情形:大門兩側是豬廄、牛廄和堆放雜物的小房,從中間的石階而上,進入正房再至樓上,然後通過樓上的小門到屋頂。由於不少人家的屋頂就是上面一戶人家門前的平台(場院),因而可輕而易舉地進入另一戶人家,加之左右屋頂常常相連或有樓梯相接,又可從場院平台進入另一戶人家,直至串完全村。真是曲徑通幽,宛若迷宮,若不深入進去,難知其中奧妙。建蓋這種奇特的民居群落,首先是地勢使然。飛鳳山高度僅200餘米,面積約0.5平方公里,在這樣狹窄的地方,蝸居幾百戶人家,當然只能依山就勢,充分利用並創造空間。但為什麼這么多人要擠在此建房呢?莫非這里真是一塊人們傳說中的風水寶地?實際上,土庫房建築群落是歷史變遷防禦攻伐選擇的最終結果。明朝成化年間廣西(今瀘西)土知府昂貴在這里建造自己的土司衙門,改白勺(城子舊名)為永安府,住戶由原來的幾十戶陡升到1200餘戶,使這里的建築突飛猛進,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府城的格局。府城四周依山築土城牆,北臨護城河,城鼓樓建於河上。東、西、南面各有城門,樓堡高聳,巍峨庄嚴。成為廣西府一座有名的大城。土司衙門建於飛鳳山頂,有後衙、大堂、中堂、前廳,紅樓碧瓦,宏偉壯麗,雕梁畫棟。府衙右側是官府住戶,左側有宣慰使軍轅(實為土知府昂貴兵頭衙門)。府衙前左右兩邊有大小營盤(昂貴駐兵),形成犄角之勢。在衙門西側山腰還設置著名的江西街(傳說江西人到這里賣布匹、針織品的街道)。街道兩側興建的 房屋,大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樓建築和少數兩層的土庫房。
百姓多數住土庫房和少數垛一層的土樓房(柱子中部打眼,穿二盤,擔樓楞,用土蓋為雙層式土樓)。也有少數用竹子鋪蓋的竹樓及木板鋪蓋的木板樓。部分富戶,蓋的是四合院,主房、耳房、廳房具全,有一定規模。此時的住樓已有石基和柱腳,上面雕龍刻鳳,圖案有八仙、二十四孝、大禹耕田等及雕鏤精細的各種奇花異草。昂貴土司畢竟有錢有勢又見世面,他的到來使城子村建築在彝族土築房的基礎上,融入了漢民族的風格。 永安府,就這樣,在昂貴的經營下,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盛極一時。可惜好景不長,據《廣西府志》記載,昂貴傲而忘形,屠殺無辜,……被害之人聚訟連群,遮訴盈路,痛憤切於骨髓,冤叫徹於蒼天……後來,廣西府土照磨趙通派兒趙瓊進京告發,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召至滅頂之災,兵敗自殺,家屬被遣。因為兵災,府城大部分瓦樓被燒毀,土府衙門僅剩下前廳(明嘉靖年間改為永安寺)。很多土著彝族遠逃他鄉,永安城一時幾為空城。歷經數代,土知府時期的瓦樓建築已不多,反而土庫房以其建構上進退自如和防火優勢,被保存並發展起來。如:土府時期的大營盤、小龍樹(傳說一棵栗樹建 二十四間平房)及小營盤上部的土司馬廄的土庫房,共有近四十戶民居,至今仍在,已有五百多年在歷史。昂貴死後,在政府的安置下,遷入大批移民,形成漢多彝少彝漢共處的格局。漢兵進駐,實行軍屯,設立哨卡,經多次修建,最終形成了一座有一宮(關聖宮),二台(炮台),三營,四橋,六門,八碉的城子哨。建入清朝,城子建築又大有改進。古村城子,清明建築,留下來的較多。僅就飛鳳山的層樓疊宅,約佔70%,大多是四合院土庫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有價值的是將軍第,為典型的四合大院。富麗堂皇,雕鏤藝術讓人嘆為觀止。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保衛寨子的安全成為村子頭領的當務之急,而土庫房建築正適應這一需要而被廣為建蓋。300多年來,城子村曾多次發生外敵入侵的戰事,但寨子卻從未被攻破或燒毀。如紅白旗鬧事、趙光廷造反及邱北土匪羅四、羅五率眾來犯等事件。城子村子雖都遭到連續幾天的攻打,但全村居民沒傷一人,而來犯之敵卻傷亡慘重,最終潰敗而去。難怪今天的遊人、專家,看到古村土庫房群落建構後,仍不禁感嘆:如果遇到外敵入侵,村中人可攻可守,可進可退,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如今永寧城子村攝影愛好者的攝影天堂,城子村已經成為雲南攝影旅遊新景色
『陸』 遼寧都有什麼名盛古跡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遼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秦王朝統一中國,到大清王朝的建立,歷朝各代在方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物古跡。尤以中部的沈陽故宮、關外三陵等清前史跡,南部的近代戰爭史跡和西部的秦漢、遼宋、明清史跡馳名中外。從丹東鴨綠江口到葫蘆島碣石海濱,遼寧海岸線綿延2100多公里。名山秀水、奇特景觀遍布遼東半島與遼西走廊。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和錦州等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各具特色;有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唯一的水上長城-葫蘆島九門口長城;有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沈陽故宮、撫順永陵、沈陽福陵和昭陵以及清前史跡-赫圖阿拉城、遼陽東京城和東京陵;有世界上最大的玉佛-鞍山玉佛;有世界上最長的可乘船游覽的充水溶洞-本溪水洞;有世界最大的極地海洋動物館-大連虎灘極地館;有世界最佳高爾夫球場之一-大連金石灘高爾夫球場;有世界上最大的19億年前的天外來客-沈陽古隕石;有世界第二大葦田--盤錦雙檯子濕地自然保護區;另外,沈陽怪坡、大連黃渤海分界線、蛇島、錦州筆架山、盤錦紅海灘等奇特景觀聞名遐爾;千山、鳳凰山、棋盤山、醫巫閭山、冰峪、海棠山、鴨綠江、薩爾滸、清河、五女山、天華山等山水風光,秀美多姿。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熾熱。大連國際服裝節、沈陽國際冰雪旅遊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文化旅遊節、本溪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 以沈陽-大連-丹東為三個點構成的遼寧金三角旅遊熱線,覆蓋了歷史名城沈陽、浪漫之大連、世界玉都鞍山、啟運之地撫順、楓葉之都本溪、國門江城丹東、樂器之城營口、歷史古城遼陽、小品藝術之鄉鐵嶺九個城市,接待量分別占國際和國內遊客和97%和82%;以葫蘆島-錦州(包括朝陽、阜新)-盤錦為代表的「引客入遼」遼西旅遊線,將渤海濱城葫蘆島、遼西重鎮錦州、塞北明珠阜新、三燕古都朝陽和鶴鄉紅海毯盤錦成為連接關內外的熱點旅遊城市。 http://www.3608.com/province/p_intro_21.html
『柒』 城子村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在城陽置琅琊郡不其縣,建不其城。公元30年,漢光武帝在不其縣境內置不其侯國。公元596年,隋廢不其縣並入即墨縣。明永樂初年,王氏從青州葯溝東遷時,看好交通便利、西鄰膠州灣、北有墨水河的不其城,便在不其城內建村定居,初名城子疃,後演化為現名。明、清時期,城子屬即墨縣城陽社,1928年後屬即墨縣城陽鎮,1961年後屬嶗山縣城陽鎮,1996年屬城陽區城陽鎮,2001年屬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
一提起城子村的歷史,村裡的老人們都能如數家珍般講述不其城、東城頂、皇姑庵、古漢墓群、石橋廟等的故事,講述乾隆皇帝、明兵部尚書黃嘉善、祭酒官周如砥、戰國大將伍子胥與城子村結下的不解之緣。城子村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城陽古文化群落的代表。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列為省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子遺址」,位於村東北100米處的高台地上,這里原為古不其城的東北角,當地人稱「東城頂」。該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北兩面為斷崖,內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續暴露在外,含有豐富的文化遺物。
1963年文物考察對採集到的文物有:單孔扁平石斧、長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帶孔礪石、石錛、石鑿、石鐮、石矛、石網墜、骨針、骨鏃、蚌鋸等。出土石器均通體磨光,刃部鋒利,作工精緻。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紅陶次之。所出土陶器均系輪制,胎質堅硬,造型優美。經專家考證,確認該遺址屬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距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皇姑庵位於城子村東南,不其路以北。此處原為一突出地面的高台,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2米。
據歷史記載:不其城內秦建不其縣署於西漢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漢武帝幸不其時東遷,原址改建為行宮。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伏湛改建行宮為都署。1979年在夯土台地時發現了秦代紋飾獸面半瓦當、西漢黃綠釉的雲紋園瓦當、東漢篆書「千秋萬歲」掛黃綠釉的園當以及秦復線三角磚。這些發現表明該遺址確曾有過宮殿式建築。《後漢書·後記》載:「恆帝三女,皇女華延熹元年封陽安長公主,適不其侯,畏國將軍伏完。完,伏湛五世孫」。陽安公主是漢獻帝的皇姑,居住於都署。公元214年,「曹操殺皇後伏氏,滅其族與二皇子」,不其侯位被撤,皇姑遇難。後人立庵祠之,遂稱皇姑庵。據《即墨縣志·冢墓》載:「城陽,古不其城,古冢八個,相傳為伏湛八代之墓。」
『捌』 萊城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為牟國、齊嬴邑、平州(漢為梁父)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內萊城東10公里處的容辛庄鎮趙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萊城西北20公里處的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應在萊城西部,遺址大約在嘶馬河、封邱一帶。秦置嬴縣,(治所在今羊里鎮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鋼城區辛庄鎮趙家泉村),又於牟縣以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的口子鄉城子庄。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隋唐以後,相繼無牟、嬴、平州建置,代之以萊蕪。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縣城遷至今萊城東北南文字村。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縣治由南文字村遷至今萊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縣委縣政府駐口鎮,1953年秋縣委縣政府由口鎮遷至萊城,相繼隸屬泰安專署、濟南市、泰安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改為縣級萊蕪市,由泰安市代管。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
『玖』 扶余縣漢代古遺址
石頭城子古城遺址屬聚落與廢城遺址旅遊類型,位於三岔河鎮石頭城子村,距市區3公里專,102國道2公里處。屬遺址是遼金時代的古城,毀於戰火。石頭城子古城屬遼金時期重要的文化遺址,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古城的形體呈長方形形態,方圓大約有25公頃。古城主要是以吉林省所立的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為主要標志。圓通觀坐落於古城遺址附近,主要是道教的活動場所,建有關聖殿、護法殿以及宅堂、三教祖師殿。
『拾』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綜述
本溪滿族自治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4A級景區三處:本溪水洞,關門山,關門山水庫。
關門山水庫風景區位於遼寧東南部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本溪水洞25公里,是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築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
其他著名景點還有:鐵剎山,溫泉,湯溝,大石湖泊,觀音閣水庫等。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國家聞名旅遊勝地,也稱「燕東勝境」。這里有本溪水洞等六處景點組成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三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山、水、洞、泉、湖及名貴樹種,奇花異草和珍奇鳥獸。本溪水洞、中外馳名,世界罕見;關門山峰疊嶂,溪流清澈,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美稱;鐵剎古松蒼勁,傳說神奇;湯溝、溫泉等地熱泉療身治體,醫治百病;大石湖深不可測, 幽靜秀美;觀音閣水庫高峽平湖,盪人心魄。此外,還有雲台卷舒山,大地公園、生態園等。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本溪市東南七十公里處,森林公園佔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於一體的森林旅遊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東南山麓的鷹嘴山下,距縣城區約50公里處,它是太子河水系的發源地之一。
清河城古城遺址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里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後山古遺址
廟後山古遺址位於小市鎮山城子村東的廟後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里,距關門山15公里。
廟後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於奧陶紀石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
孤山堡遺址
孤山堡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牆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築成,至今尚有部分城牆存留。殘存城牆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內,為後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