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山西遊記
『壹』 西游記第一集的內容!
西遊記第一集的內容是猴王初問世。
東勝神州傲來國海濱的花果山,山上有一塊仙石。有一天,仙石突然裂開,驚天動地,化出了一個石猴。這石猴聰明機敏,交結眾猴子,在水簾洞找到了居住的地方。猴子們拜石猴為美猴王。美猴王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仙方,獨自坐木筏,漂洋過海,來到了一所漁村。
他偷了衣服和帽子,並去飯館喝酒吃東西,引了不少笑話,也學到了幾分人類的樣子。猴王一路尋找拜訪,終於登上靈台方寸上,在斜月三星洞拜見了菩提祖師。祖師為他取名孫悟空。
(1)橋山西遊記擴展閱讀:
孫悟空是在花果山這種沒有任何束縛和污染的、絕對自由的大自然環境中孕育而生,又在「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這種世外桃源中生活,這就造就了他骨子裡追求自由的性格與理想。正是由於追求自由的性格與理想使然,讓孫悟空想要掙脫生死輪回的束縛,得到所謂的真正的自由。
於是他美猴王拜了須菩提祖師為師,取名為孫悟空,他聰明好學,得到了師傅的真傳,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孫悟空大鬧龍宮,索得了如意金箍棒。到後來的大鬧天宮,與天宮中的諸位神仙展開生死大戰。
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出孫悟空是一位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有自由、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斷斗爭的人物,他是為了自由而戰的戰斗英雄。
『貳』 西遊記的火山是今天的什麼 山
相傳《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受阻於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原來火焰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煉丹八卦爐,有幾塊耐火磚帶著余火落到了地上,化生出來的。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得化成汁哩!」現在柏克里克千佛洞前建造的「吐魯番絲路藝術館」再現了《西遊記》中的有關故事情節。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中部,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由吐魯番向東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紅色山峰。這是一條東西長約100千米,南北寬7 ~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輕褶皺低山。最高峰位於勝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山體雄渾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沖刷,山坡上布滿道道沖溝。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風化沙層覆蓋。盛夏,在灼熱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岩熱浪滾滾,絳紅色煙雲蒸騰繚繞,熱氣流不斷上升,紅色砂岩熠熠發光,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故名火焰山。這里是我國最炎熱的區域,夏季氣溫高達攝氏四十七度,據說山頂氣溫可達攝氏八十度。
唐朝邊塞大詩人岑參有詩雲:「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又詩雲:「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明代大詩人陳誠有詩曰:「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與火焰山荒山禿嶺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那一條條穿過山體的溝谷,溝底大多清泉淙淙、綠樹成蔭,形成條條狹長綠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當數葡萄溝,此外,還有木頭溝、勝金口溝、蘇巴什溝、連木沁溝等。
關於火焰山和葡萄溝,當地維吾爾族也有民間傳說,故事大意是:天山有惡龍,專吃童男童女,英勇少年哈喇和卓酣戰惡龍七天七夜,最終將孽龍斬於七角井附近,並將其剁成七段,現今的火焰山就是染血的惡龍遺體化成的,剁口的鮮血則化成了葡萄溝、木頭溝等汩汩清流。現吐魯番絲路藝術館中有哈喇和卓的泥塑像。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岩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卧於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在這些溝谷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文字顯系誇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徵,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對於此山的形成有個生動的傳說:古時候,天山有一條惡龍經常吃童男童女。一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決心降伏惡龍。他手執寶劍,與惡龍激戰七天七夜,終於腰斬了惡龍,並把惡龍斬成七截。死龍不再顫動,變成一座紅山,被斬開處變成了山中的峽谷。其實,火焰山形成千5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由於地殼橫向褶皺運動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構造。火焰山地處「絲綢之路」北道上,至今留存許多文化古跡。
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有饅頭山,雲梯,千佛洞,吊橋,買買提大院,萬佛山等等。
交通:距吐魯番市區50公里,可乘吐魯番一日游中巴前去。
『叄』 《西遊記》第一回原文是什麼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節選
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
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繒而萬物否矣。
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真個好山!有詞賦為證。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畢竟不知向後修些什麼道果,且聽下回分解。
(3)橋山西遊記擴展閱讀: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他被菩提祖師收為弟子,習得了高強本領,還闖到東海龍宮,強奪了「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兵器。之後他手持金箍棒,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將十萬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玉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解救,如來施法將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肆』 西遊記取經路線圖
感謝邀請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其原型為唐玄奘。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伍』 西遊記全集
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s/fly_001.htm
剛看過,可以看的
『陸』 西遊記是在哪裡拍攝的
【一】 北戴河海濱
《西遊記》開篇第一回寫到:
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這一幕的取景地就是河北的北戴河海濱,北戴河距北京只有2-3小時車程,被稱作北京的後花園,每年夏天,很多北京市民都會驅車到北戴河度假。畢竟,在炎熱的季節,這里有美麗的沙灘和涼爽的氣候。北戴河也是中國最著名的避暑、療養勝地。
【二】 黃果樹瀑布
《西遊記》當中被提到次數最多,也是傳播度最廣的地方,就是孫悟空的出生地——花果山水簾洞。
悟空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是:「俺乃花果山水簾洞齊天大聖孫悟空!」
水簾洞的勝景你是不是很難相信,是真實景觀,但是,我們國家還真有這么美的地方。水簾洞的取景地是黃果樹大瀑布,它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以水勢浩大著稱。黃果樹瀑布出名始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游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
【三】四川青城山
《西遊記》中有一個神秘人物,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很多次,那就是孫悟空的授業恩師菩提祖師,但菩提祖師預知孫悟空一定會惹出是非,故要求孫悟空保密,絕不能提起師門狀況。86版《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的道場「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取景在了四川具有古老道家文化的青城山。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是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四】九寨溝瀑布
看86版電視劇《西遊記》,有一個場景你肯定印象深刻,就是師徒四人牽著白龍馬走在懸崖瀑布邊上的畫面。當時還年幼的我就常常默默以為,這個畫面真的是在天上完成的,畢竟,人間找到這樣的美景簡直太難了。
辛苦當時的導演和整個劇組,竟然找到了九寨溝這個人間仙境。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80%。「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千百年來,九寨溝隱藏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嶺中,人類的活動顯得微不足道。本區藏民幾乎與世隔絕,過著自給自足的農牧生活。由於山高路遠,九寨溝一向鮮為人知。
受地震影響,九寨溝景區於2017年8月9日起停止接待遊客。2018年3月8日起,九寨溝景區部份景觀將恢復開放。
【五】湖南張家界
《西遊記》終被翻拍講述次數最多的故事,當屬「三打白骨精」,從電影到戲曲涉及各個藝術門類。86版電視劇《西遊記》中除了白骨精的陰狠讓人印象深刻之外,就是她詭異而美麗的洞府,那個不是人造景觀,是真的。
白骨精的府邸取景張家界。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因地處湘西腹地,常年氣候濕潤雲霧繚繞,難怪《西遊記》中讓人一眼望去雲霧繚繞,妖氣重重的樣子。
張家界之名,一種說法是: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在此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里就叫張家界了。
【六】江蘇蘇州
看過《西遊記》的小夥伴,沒有不知道「女兒國」,因為,這是整個打怪序列里唯一有纏綿因素存在的片段。沉魚落雁之美的女兒國國王與唐僧那段相見恨晚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令許多人為之動容,也還曾很多人小時候的愛情啟蒙課。
女兒國的亭台樓榭取景地在小橋流水的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
【七】吐魯番火焰山
說《西遊記》怎麼能夠不說大鬧天宮,孫大聖大鬧天宮時,打翻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沒想到爐磚跌入凡間便成了八百里火焰山。當年看86版《西遊記》師徒四人被烤得那叫一個酸爽,後來長大了才明白一個道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火焰山的取景地就在新疆的火焰山,其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當地人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八】北京戒台寺
《西遊記》里「車遲國鬥法」是令人拍案叫絕的一場戲,我們在之前也說到過很多次兄弟三人的惡作劇,借用虎鹿羊三怪成仙心切的心理,孫大聖騙三怪喝尿,激怒三怪跟悟空師兄弟鬥法。這一集的故事原著寫得精彩,電視劇拍的也實在是精彩,可以說是很多人最喜歡的橋段之一。
車遲國取經在北京市戒台寺。據戒台寺內現存碑記及參閱有關文獻得知,寺前身為創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禪師隱跡之地。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
【九】桂林七星岩
《西遊記》里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走到火焰山的唐僧師徒被擋住了去路,竟然指點找到了牛魔王的妻子鐵扇公主,還變成了牛魔王的模樣,把嫂子調戲了一番。這個鐵扇公主居住的「芭蕉洞」也是實景拍攝。
86版《西遊記》中大聖大鬧芭蕉洞的取景地就在廣西桂林七星岩。七星岩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曾慕名來游,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游覽區有「五湖、六崗、七岩、八洞」,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餘處。
【十】泰國大皇宮
靈山取景泰國大皇宮,是泰國諸多王宮之一,是歷代王宮保存最完美、規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宮。大皇宮位於首都曼谷市中心,緊偎湄南河,由一組布局錯落的建築群組成,是暹邏式風格,匯集了泰國繪畫、雕刻和裝飾藝術的精華。深受各國遊人的贊賞,被稱為「泰國藝術大全」。大皇宮除了用於舉行加冕典禮、宮廷慶祝等儀式和活動外,平時對外開放,成為泰國著名的游覽場所。
其實,除了以上十個著名景點,86版電視劇《西遊記》的取景地還有四川峨眉山、福建東山島、海南文昌椰林、北京七王墳、湖南冷水江波月洞、內蒙古錫林浩特大草原、福建武夷山玉女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浙江紹興禹王殿、河南駐馬店嵖岈山、雲南大理古城、浙江杭州靈隱寺通天洞、浙江宜興善卷洞、長江三峽、貴州安順花江大峽谷、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太原晉祠、山東威海、安徽九華山、北京卧佛寺、福建泉州清凈寺遺址、福建東山島(片頭海浪)、浙江黃岩山、山東青島嶗山、新疆天山天池、廣西灕江等等等等。
『柒』 《西遊記》的出處是什麼
應該這樣說,西遊記是 吳承恩 結合民間傳說,前人的一些成果,加上自己的豐富想像和創作力,做出的一個偉大作品。
無數民間藝人和無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深厚的創作基礎。
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產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游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啟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龍、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卷「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龍」,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朴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注雲:「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朴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朴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斗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注里,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注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注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斗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注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曲創作也產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缽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卷「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仆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頃)。)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困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家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龍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借神話傳說,寄託掃盪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http://..com/link?url=-_opbmWey58HCabXrr1a
『捌』 西遊記第一回
《西遊記》第一回描寫的是《猴王出世》的情節。猴王本來是天地間的一個石猴。後來變成了孫悟空。
『玖』 有關《西遊記》(原版)其中精彩的3篇及譯文
覺得不用翻譯啊,西遊記根本不能算作文言文,比如這三個精彩片段:
悟空出世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
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店,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須臾回報道:「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你看他一個個:
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邷么兒;跑沙窩,砌寶塔;趕蜻蜓,撲八蠟;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涌濺。古雲:「禽有禽言,獸有獸語。」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那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
尋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聲,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但見那: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
冷氣分青嶂,餘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名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顯,時來大運通;有緣居此地,王遣入仙宮。
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
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但見那: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
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相個人家。
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裡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眾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橋,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窩、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這里邊:
刮風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
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裡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有詩為證。詩曰:
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美猴王領一群猿猴、獼猴、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是以:
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
悟空斗哪吒
這哪吒太子,甲胄齊整,跳出營盤,撞至水簾洞外。那悟空正來收兵,見哪吒來的勇猛。好太子:
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皇金口詔,敕射海會號三壇。悟空迎近前來問曰:「你是誰家小哥?闖近吾門,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潑妖猴!豈不認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欽差,至此捉你。」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怎敢說這般大話?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的是甚麼字型大小,拜上玉帝:是這般官銜,再也不須動眾,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靈霄寶殿。」哪吒抬頭看處,乃「齊天大聖」四字。哪吒道:「這妖猴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稱此名號!不要怕!吃吾一劍!」悟空道:「我只站下不動,任你砍幾劍罷。」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綉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打來。悟空見了,心驚道:「這小哥倒也會弄些手段!莫無禮,看我神通!」好大聖,喝聲「變」也變做三頭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變作三條;六隻手拿著三條棒架住。這場斗,真是個地動山搖,好殺也:
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那一個蒙差來下界,這一個欺心鬧鬥牛。斬妖寶劍鋒芒快,砍妖刀狠鬼神愁;縛妖索子如飛蟒,降妖大杵似狼頭;火輪掣電烘烘艷,往往來來滾綉球。大聖三條如意棒,前遮後擋運機謀。苦爭數合無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把那六件兵器多教變,百千萬億照頭丟。猴王不懼呵呵笑,鐵棒翻騰自運籌。以一化千千化萬,滿空亂舞賽飛虯。唬得各洞妖王都閉戶,遍山鬼怪盡藏頭。神兵怒氣雲慘慘,金箍鐵棒響颼颼。那壁廂,天丁吶喊人人怕;這壁廂,猴怪搖旗個個憂。發狠兩家齊斗勇, 不知那個剛強那個柔。三太子與悟空各騁神威,鬥了個三十回合。那太子六般兵器,變做千千萬萬;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他拔下一根毫毛,叫聲「變!」就變做他的本相,手挺著棒,演著哪吒;他的真身,卻一縱,趕至哪吒腦後,著左膊上一棒打來。哪吒正使法間,聽得棒頭風響,急躲閃時,不能措手,被他著了一下,負痛逃走;收了法,把六件兵器,依舊歸身,敗陣而回。
悟空斗二郎神
真君與大聖斗經三百餘合,不知勝負。那真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
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
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這大聖也使神通,變得與二郎身軀一樣,嘴臉一般,舉
一條如意金箍棒,卻就是昆侖頂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馬、流元帥,戰
兢兢,搖不得旌旗;崩、巴二將,虛怯怯,使不得刀劍。這陣上,康、張、姚、李、
郭申、直健,傳號令,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
掩殺。可憐沖散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三千!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拋槍;跑
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眾兄弟
得勝不題。
卻說真君與大聖變做法天象地的規模,正斗時,大聖忽見本營中妖猴驚散,自
覺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起。真君見他敗走,大步趕上道:「那裡走,趁早
歸降,饒你性命!」大聖不戀戰,只情跑起,將近洞口,正撞著康、張、姚、李四
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一齊帥眾擋住道:「潑猴!那裡走!」大聖慌了手腳,
就把金箍棒捏做綉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作個麻雀兒,飛在樹稍頭釘住。
那六兄弟,慌慌張張,前後尋覓不見,一齊吆喝道:「走了這猴精也!走了這猴精
也!」
正嚷間,真君到了,問:「兄弟們,趕到那廂不見了?」眾神道:「才在這里
圍住,就不見了。」二郎圓睜鳳眼觀看,見大聖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就收了法
象,撇了神鋒,卸下彈弓,搖身一變,變作個雀鷹兒,抖開翅,飛將去撲打。大聖
見了,搜的一翅飛起,去變作一隻大鶿老,沖天而去。二郎見了,急抖翎毛,搖身
一變,變作一隻大海鶴,鑽上雲霄來銜。大聖又將身按下,入澗中,變作一個魚兒,
淬入水內。二郎趕至澗邊,不見蹤跡。心中暗想道:「這猢猻必然下水去也。定變
作魚蝦之類。等我再變變拿他。」果一變變作個魚鷹兒,飄盪在下溜頭波面上。等
待片時,那大聖變魚兒,順水正游,忽見一隻飛禽,似青鷂,毛片不青;似鷺鷥,
頂上無纓;似老鸛,腿又不紅:「想是二郎變化了等我哩!……」急轉頭,打個花
就走。二郎看見道:「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
魚,頭上無星;似魴魚,腮上無針。他怎麼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
趕上來,刷的啄一嘴。那大聖就攛出水中,一變,變作一條水蛇,游近岸,鑽入草
中。二郎因銜他不著,他見水響中,見一條蛇攛出去,認得是大聖,急轉身,又變
了一隻朱綉頂的灰鶴,伸著一個長嘴,與一把尖頭鐵鉗子相似,徑來吃這水蛇。水
蛇跳一跳,又變做一隻花鴇,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見他變得低賤,—
—花鴇乃鳥中至賤至淫之物,不拘鸞、鳳、鷹、鴉都與交群——故此不去攏傍,即
現原身,走將去,取過彈弓拽滿,一彈子把他打個〔足龍〕踵。
那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裡又變,變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
個廟門;牙齒變做門扇,舌頭變做菩薩,眼睛變做窗欞。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
後面,變做一根旗竿。真君趕到崖下,不見打倒的鴇鳥,只有一間小廟,急睜鳳眼,
仔細看之,見旗竿立在後面,笑道:「是這猢猻了!他今又在那裡哄我。我也曾見
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竿豎在後面的。斷是這畜生弄誼!他若哄我進去,他便一口
咬住。我怎肯進去?等我掣拳先搗窗欞,後踢門扇!」大聖聽得,心驚道:「好狠!
好狠!門扇是我牙齒,窗欞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搗了眼,卻怎麼是好?」撲的一
個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