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遺址
A. 求項羽劉邦成敗原因的高中生作文。急!!
項羽和劉邦作文素材2009-06-29 14:13項羽和劉邦作文素材
話題1:「悔恨」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題2:「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題烏江亭 杜牧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註: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鑒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項羽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2005年全國卷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功與過孰大?忘記失敗的無奈,銘記英雄的身影。
「臉」,百姓的字典里,它釋義為「面子」;英雄的視線中,它釋義為「尊嚴」。
項羽曾經雄姿英發,豪情萬丈,而烏江邊的霸王,經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擾,就為這一張「臉」,痛別虞姬,江邊自刎,遂成「鬼雄」。臉沒了,身何益?對於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臉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臉」為話題。)臉與生命,尊嚴與生命的關系。贊同的是為了尊嚴可以放棄生命的英雄行為。
◆範文:我看項羽——讀《鴻門宴》有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懷念項羽:走進垓下
(抓住此文的情感線索,在文中找出相應文字)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颳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於,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後,已是萬家燈火。
(環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於今天的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就是「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役之一。戰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佔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牆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裡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後,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毀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麼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後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悲壯凄艷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敗了就敗了吧,在天地間樹立一個悲壯的坐標,好在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敗在劉邦這樣的人手裡讓人總有些不服。劉邦何許人也,《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一個經常賒酒喝得爛醉且好色的准無賴,才智與勇武皆不及項羽,起兵後屢戰屢敗。像勾踐那樣,他能忍辱負重,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是時還大叫要分一杯羹。當項羽要與他一決雌雄,他笑著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作家柏楊把項羽與劉邦比作壯士與蒼蠅,這是很確切的。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撤出關中處於弱勢時,他又抓住時機落井下石。一句話,劉邦具備了一個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也許,上天安排這個人物出場就是讓他成為一個驚心動魄的英雄,成為悲劇,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區別,項羽是英雄而不能稱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鬥角,可以耍弄陰謀權術,而項羽不會)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村莊與田園,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樸、莊重,垓下遺址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淚為劍)。在垓下古戰場漫步,不知不覺間你就走進那種悲涼的氛圍里。護城河蜿蜒而去,裡面長滿了蘆葦。遺址上多刺槐,尚末發青的枝條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亂戈。除了刺槐外,還有我喜歡的泡桐樹——除了在童年時的家鄉,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沒有看過這種樹了,我悲涼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溫暖。再過些日子,這里就將遍是潔白的槐花,藍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氣中已是濃濃的花香。
垓下遺址並不像其他旅遊景點那樣火爆,那樣遊人如織,遺址基本處在未開發階段,這反而更加自然、真實和悲壯,更加適合我的心境。我和村莊內的一個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說在他小時候,這兒的土城牆還有一人多高。我問他平時這兒的遊人多嗎,他說不多,但常有,前些年還來過幾批外國遊客。垓下,一個悲壯的地點,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就有著江山微涼的心情。
凌晨,一夜風吹,我起床的時候發現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張紙。古戰場上,一位早起的農民正在專注地侍弄自己的麥田。
項羽與劉邦
(思考: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劉邦會最終奪得天下)
項羽該當是真英雄的。
自少時領兵八千從江東起事,到終了被兵圍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長的生命里無一片段不是酣暢淋漓地殺得痛快,就連最後走投無路的敗亡,也留給了青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與悲壯。曇花一現,只求開得盡興便是。
項羽是簡單的,簡單到眼裡容不下半分不是。在這一點上,他倒是更像個孩子,黑白善惡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就是這樣,他竟對自己最大的敵人產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語捧得飄飄然失了頭腦。他的敗亡,該當是他自己註定的。不過正是這樣,項羽留給我們印象才比劉邦更加鮮明吧。
反觀劉邦,此人絕非是真君子。先不論那幾句虛實相伴的辯白之言,先不管那實是遮掩的「鯫生說我」,但就憑那幾句「為之奈何」以及從君到公的稱呼變更,就能把這只老奸巨滑的狐狸看清個一二。劉邦絕擔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卻定然撐得起真梟雄的門臉。他聽得進下屬的進言,並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下去,而非如項羽一般,反復無常,舉棋不定。更可貴的是,劉邦精通隨機應變之道。這令他不論是籠絡人心還是臨陣對敵都不會落了下風。他的興盛,可說是他一路行來最終蛻變的結果。
鴻門一宴,生生扭轉了歷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沒有前兆可言的。項羽與劉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鴻門宴上出現了拐點,也因這拐點有了漢朝綿延百年的興盛不衰,有了烏江邊上瑟瑟風中的千古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失敗的英雄------項羽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庄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庄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里,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彌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么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盪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B. 中國有哪些不同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
新華社西安3月15日電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陝西渭河峽谷首次發現一處古棧道遺址,從而為三國時期的一些戰役研究提供了實證。
據《西安晚報》報道,此古棧道位於陝西寶雞市的關道原村和甘肅天水市集村之間的渭河峽谷的石崖上,共有4個人工開鑿的石窟,其中兩個為豎狀圓孔,兩個為水平長方孔,石窟孔距現河床50厘米,與早期在太白縣發現的王家楞棧道構築風格十分相像。 在渭河峽谷中發現古棧道還是首次。有關專家推測,該棧道可能屬三國時期;從位置上看,應與三國時著名的街亭戰役有關。同時,棧道對進一步研究古代中原與西北地區的交通情況提供了史證
2002年3月15日16:42 新華網
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遺址,位於鄄城縣臨卜鄉境內金堤西端南數里,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稱作城濮的地方。
戰國齊魏桂陵之戰:
戰國前期,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對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戰。
戰國齊魏馬陵之戰:
山東莘縣境內金堤河岸腳下、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
戰國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秦末楚漢垓下之戰:
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說:「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沱河北岸)。」《辭海》也說:「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中國歷史大辭典》又說:「垓下在河南鹿邑東,或在安徽靈璧南。」但1995年版的「安徽地圖」卻明明標著「垓下」在安徽固鎮縣沱河南岸。實際上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有個村就叫「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又叫它「霸王城」。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遺址位於中牟縣城東北部,大孟鄉大衡庄村至官渡鎮官渡橋村、逐鹿營村一帶。官渡,因臨近官渡水而得名。
東漢末年赤壁之戰:
位於蒲圻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陸水由其東注入長江。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夷陵之戰:
嘯亭古戰場遺址位於宜昌市嘯亭區,是夷陵之戰的決戰地.
近代的:
魯北地區最早的烈士祠——牛庄烈士祠
紅軍四渡赤水戰斗遺址
全國最大的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定遠王小廟
哥廷根朱德故居
遼寧省撫順市平頂山慘案遺址
張公祠(張公陵園)
榕江烈士陵園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八路軍115師師部舊址
中共山東分局舊址
新四軍軍部舊址
大青山戰斗遺址
山東省戰工會遺址紀念館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山西國民師范紀念館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侵浙日軍投降舊址
古田會議紀念館
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縱隊改編舊址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上黨戰役紀念館
太行太岳烈士陵園
沙家浜新四軍紀念橋
白洋淀雁翎游擊隊紀念館
微山湖——鐵道游擊隊紀念
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紅岩革命紀念館
冉庄地道戰博物館
廣西右江革命文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瑞金革命紀念館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黃崖洞兵工廠
八路軍總部舊址:磚壁舊址
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峪舊址
「小平橋」和「伯承橋」
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哈達鋪紅軍長征遺址
紅軍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
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總理孫中山紀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群雕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
孫中山銅像
勝利亭
三烈士亭
起義門
七十二烈士之墓
彭劉楊三烈士塑像
烈士祠
紀功坊
黃興銅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
工程營遺址
庚子烈士墓
楚望台
拜將台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長征紀念碑碑園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三灣改編舊址
革命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紀念館
關向應同志故居
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
葉挺南昌指揮部舊址
賀龍率領的第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朱德創辦的軍官教育團舊址
朱德南昌舊居
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紹興風雨亭
紹興大通學堂
秋瑾墓
秋瑾烈士紀念碑
秋瑾故居
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
舟山定海鴉片戰爭紀念館
浙江舟山定海三總兵雕塑
浙江寧波鎮海威遠城
鎮海林則徐紀念堂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
鎮海安遠炮台
蛇口林則徐銅像
紐約林則徐銅像
虎門鎮遠炮台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
虎門銷煙池遺址
虎門威遠炮台
虎門蛇頭灣炮台
虎門沙角炮台
虎門沙角節兵義墳
虎門炮台舊址
虎門南山炮台
虎門林則徐紀念碑
虎門靖遠炮台
虎門海戰博物館
廣州洲頭嘴抗英紀念雕塑
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
C. 垓下遺址在哪
古地名,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
D. 寫作文運用劉邦與項羽為素材的例子
話題1:「悔恨」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題2:「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題烏江亭 杜牧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註: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鑒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項羽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2005年全國卷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功與過孰大?忘記失敗的無奈,銘記英雄的身影。
「臉」,百姓的字典里,它釋義為「面子」;英雄的視線中,它釋義為「尊嚴」。
項羽曾經雄姿英發,豪情萬丈,而烏江邊的霸王,經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擾,就為這一張「臉」,痛別虞姬,江邊自刎,遂成「鬼雄」。臉沒了,身何益?對於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臉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臉」為話題。)臉與生命,尊嚴與生命的關系。贊同的是為了尊嚴可以放棄生命的英雄行為。
◆範文:我看項羽——讀《鴻門宴》有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懷念項羽:走進垓下
(抓住此文的情感線索,在文中找出相應文字)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颳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於,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後,已是萬家燈火。
(環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於今天的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就是「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役之一。戰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佔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牆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裡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後,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毀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麼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後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悲壯凄艷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敗了就敗了吧,在天地間樹立一個悲壯的坐標,好在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敗在劉邦這樣的人手裡讓人總有些不服。劉邦何許人也,《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一個經常賒酒喝得爛醉且好色的准無賴,才智與勇武皆不及項羽,起兵後屢戰屢敗。像勾踐那樣,他能忍辱負重,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是時還大叫要分一杯羹。當項羽要與他一決雌雄,他笑著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作家柏楊把項羽與劉邦比作壯士與蒼蠅,這是很確切的。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撤出關中處於弱勢時,他又抓住時機落井下石。一句話,劉邦具備了一個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也許,上天安排這個人物出場就是讓他成為一個驚心動魄的英雄,成為悲劇,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區別,項羽是英雄而不能稱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鬥角,可以耍弄陰謀權術,而項羽不會)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村莊與田園,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樸、莊重,垓下遺址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淚為劍)。在垓下古戰場漫步,不知不覺間你就走進那種悲涼的氛圍里。護城河蜿蜒而去,裡面長滿了蘆葦。遺址上多刺槐,尚末發青的枝條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亂戈。除了刺槐外,還有我喜歡的泡桐樹——除了在童年時的家鄉,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沒有看過這種樹了,我悲涼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溫暖。再過些日子,這里就將遍是潔白的槐花,藍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氣中已是濃濃的花香。
垓下遺址並不像其他旅遊景點那樣火爆,那樣遊人如織,遺址基本處在未開發階段,這反而更加自然、真實和悲壯,更加適合我的心境。我和村莊內的一個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說在他小時候,這兒的土城牆還有一人多高。我問他平時這兒的遊人多嗎,他說不多,但常有,前些年還來過幾批外國遊客。垓下,一個悲壯的地點,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就有著江山微涼的心情。
凌晨,一夜風吹,我起床的時候發現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張紙。古戰場上,一位早起的農民正在專注地侍弄自己的麥田。
項羽與劉邦
(思考: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劉邦會最終奪得天下)
項羽該當是真英雄的。
自少時領兵八千從江東起事,到終了被兵圍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長的生命里無一片段不是酣暢淋漓地殺得痛快,就連最後走投無路的敗亡,也留給了青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與悲壯。曇花一現,只求開得盡興便是。
項羽是簡單的,簡單到眼裡容不下半分不是。在這一點上,他倒是更像個孩子,黑白善惡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就是這樣,他竟對自己最大的敵人產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語捧得飄飄然失了頭腦。他的敗亡,該當是他自己註定的。不過正是這樣,項羽留給我們印象才比劉邦更加鮮明吧。
反觀劉邦,此人絕非是真君子。先不論那幾句虛實相伴的辯白之言,先不管那實是遮掩的「鯫生說我」,但就憑那幾句「為之奈何」以及從君到公的稱呼變更,就能把這只老奸巨滑的狐狸看清個一二。劉邦絕擔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卻定然撐得起真梟雄的門臉。他聽得進下屬的進言,並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下去,而非如項羽一般,反復無常,舉棋不定。更可貴的是,劉邦精通隨機應變之道。這令他不論是籠絡人心還是臨陣對敵都不會落了下風。他的興盛,可說是他一路行來最終蛻變的結果。
鴻門一宴,生生扭轉了歷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沒有前兆可言的。項羽與劉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鴻門宴上出現了拐點,也因這拐點有了漢朝綿延百年的興盛不衰,有了烏江邊上瑟瑟風中的千古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失敗的英雄------項羽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庄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庄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里,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彌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么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盪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E. 中國戰爭遺址
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遺址,位於鄄城縣臨卜鄉境內金堤西端南數里,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稱作城濮的地方。
戰國齊魏桂陵之戰:
戰國前期,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對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戰。
戰國齊魏馬陵之戰:
山東莘縣境內金堤河岸腳下、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
戰國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秦末楚漢垓下之戰:
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說:「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沱河北岸)。」《辭海》也說:「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中國歷史大辭典》又說:「垓下在河南鹿邑東,或在安徽靈璧南。」但1995年版的「安徽地圖」卻明明標著「垓下」在安徽固鎮縣沱河南岸。實際上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有個村就叫「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又叫它「霸王城」。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遺址位於中牟縣城東北部,大孟鄉大衡庄村至官渡鎮官渡橋村、逐鹿營村一帶。官渡,因臨近官渡水而得名。
東漢末年赤壁之戰:
位於蒲圻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陸水由其東注入長江。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夷陵之戰:
嘯亭古戰場遺址位於宜昌市嘯亭區,是夷陵之戰的決戰地.
F. 世界上都有哪些戰爭遺址
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遺址,位於鄄城縣臨卜鄉境內金堤西端南數里,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稱作城濮的地方。
戰國齊魏桂陵之戰:
戰國前期,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對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戰。
戰國齊魏馬陵之戰:
山東莘縣境內金堤河岸腳下、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
戰國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秦末楚漢垓下之戰:
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說:「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沱河北岸)。」《辭海》也說:「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中國歷史大辭典》又說:「垓下在河南鹿邑東,或在安徽靈璧南。」但1995年版的「安徽地圖」卻明明標著「垓下」在安徽固鎮縣沱河南岸。實際上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有個村就叫「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又叫它「霸王城」。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遺址位於中牟縣城東北部,大孟鄉大衡庄村至官渡鎮官渡橋村、逐鹿營村一帶。官渡,因臨近官渡水而得名。
東漢末年赤壁之戰:
位於蒲圻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陸水由其東注入長江。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夷陵之戰:
嘯亭古戰場遺址位於宜昌市嘯亭區,是夷陵之戰的決戰地.
歐洲有二戰遺址的地方有;波蘭的奧斯維辛和卡廷,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堡壘,俄羅斯的巴普洛夫大樓。荷蘭的安妮住所。
G. 請問垓下大戰的遺址在哪
垓下抄之戰遺址位於北緯襲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虞姬墓:座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後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冢葬此。
霸王城(古稱靈壁):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H. 蚌埠到垓下遺址怎麼去
坐車的話,你可以從蚌埠長途客運總站坐蚌埠--固鎮的專車,再從固鎮縣城直接坐車就可以過去了!駕車的話,導航吧!
I. 安徽蚌埠固鎮都有那些名勝古跡
1、人文景觀
垓下遺址旅遊風景區、伯牙墓、香山廟、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許慎文化公園、谷陽城遺址
2、自然景觀
胡窪閘風景區、城西公園、張家湖濕地、金海岸農業生態養生園、香雪度假村。
一、垓下遺址旅遊風景區
垓下遺址旅遊風景區所在地位於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該項目北瀕沱河,南臨濠城鎮區,西起夾山口漢墓,東至虞姬灣,景區范圍共2.5平方公里。
二、伯牙墓
伯牙墓,在今固鎮縣湖溝鎮西南十里村北,西與宿州市永鎮鎮比鄰。相傳當年伯牙訪賢,沿汾洪江而下,至固鎮縣湖溝鎮西南的下集賢村時染疾不治,葬於固鎮縣湖溝鎮西南十里村北,現香山廟遺址北處。
伯牙墓所在地留存高古堆兩座,高出四周地面二米左右,北面的古堆為伯牙墓,南面的古堆為香山廟遺址,兩處遺址是縣文保重點單位。
三、香山廟
據傳說:在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間,流經相山的濉水,經常泛濫成災。安徽巡撫高晉奉命前來勘河修治。高晉到了當地,游覽相山,所見古木參天,風景秀麗,便置治河大事不顧,上書乾隆帝說:修寺院可以求神靈保佑百姓免遭水災。
乾隆準其所奏,並令高晉修寺之外還要增築十八里蔽日長廊。高晉草草地修理了寺廟,沒有建築蔽日長廊,將用於治河與建廊的錢款裝進了自己的私囊。
四、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
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位於固鎮縣任橋鎮清涼村。陵園佔地22畝,高大的紅色門樓,掩映在綠樹叢中,園內蒼松翠柏,庄嚴肅穆,一尊由張愛萍將軍題詞的「抗戰烈士萬古長青」的紀念碑高19米。
數百個刻有知名烈士的墓碑形成錯落有致的碑林,整個陵園內長眠著2400多位抗戰英烈,是皖北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的勝地。
五、許慎文化公園
固鎮縣許慎文化公園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縣城西北的防洪壩以內、京滬鐵路以北、新二中圍牆及花鳥市場道路以西的區域,總面積約710畝,其中水面面積約335畝,陸地面積約375畝。於2014年11月7日,作為皖北縣級城市中最大的開放式公園——許慎文化公園正式開園。
J. 蚌埠最好玩的地方
南山兒童公園、張公山公園、珠圓(大溏公園)、淮風公園、龍子湖橋頭公園,龍湖水上樂園.
其實沒什麼好玩的,
有空去去龍子湖橋頭看看,那裡免費而且靠近淮河邊,而且很安靜,放鬆心情很不錯的地方,如果有條件旁邊有金葉園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