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絕遺址
⑴ 鬼吹燈 精絕古城 龍嶺迷窟講的都是什麼
1、精絕古城
胡八一上山下鄉來到中蒙邊境的崗崗營子,帶上了家中僅存的一本書——《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閑來無事將書中文字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參軍到西藏,遇上雪崩掉落一條巨大的地溝當中,胡八一利用自己懂得的墓葬秘術逃得不死。
復員後,胡八一和好友王胖子一起加入了一支前往新疆考古的考古隊。一行人歷經萬險來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精絕古城遺址,進入了地下「鬼洞」。洞中機關重重、陷阱不斷,這神秘的鬼洞似乎在一位先知的掌控之中。
2、龍嶺迷窟
主要講述了一隻出自陝西鄉間的綉花鞋,引領摸金校尉進入一座廢棄的唐代大墓,沒想墓中套墓,西周的幽靈冢切斷了所有的退路。懸魂梯是地獄的通道,還是無限的黑洞?從精絕古城逃生的人背上都長了一個眼球形的印記,果真是幾千年前的魔鬼詛咒顯靈?唯一了解秘密的考古專家孫教授一見這個印記驚恐萬狀,只道:天機不可泄露。
(1)精絕遺址擴展閱讀:
涉及的人物角色形象:
1、胡八一
敢想、敢說、敢做、敢闖、敢革命,一句話概括就是敢造反,紅衛兵、知青、工兵、野戰軍、個體戶、掌握尋龍訣的摸金校尉,一腔剩勇。
2、胖子王凱旋
狂妄靠的是實力,牛逼憑的是魄力,喧嘩上等性格比較二,認錢不認人,槍法第一,將門之後高乾子弟,除了怕高別的都不在乎,不僅具備完善的斗爭理論,更可貴的是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樂於斗爭。
3、Shirley楊(信仰上帝)
Shirley楊是個年輕的女子,黑發如雲,秀眉入鬢,面容清秀。但這漂亮妞兒卻鼻子有點鷹勾,眼睛稍微有點發藍,具有外國的血統。她是美籍華裔,卓越但不高傲,美國海軍學院畢業,放棄從軍改做攝影師,支持民主黨,繼承了家族中密而不傳的搬山分甲術。
4、大金牙(最喜歡古玉)
傳統市儈,滿身老舊習氣,潘家園舊貨商人之王,跟老胡胖子同是老插,由於身體素質不好,所以在內心深處比較推崇和信任胡八一,希望能發財。
⑵ 精絕古城遺址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豐縣。
精絕,即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精絕國是西漢時期中國西部一個比較小的城邦國家,位於尼雅河畔的一處綠洲之上。精絕國以農業為主,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繁華富庶。東漢後期,精絕國被日益強大的鄯善國兼並。後來,受魏晉王朝節制。公元3世紀後,精絕國消失。
http://ke..com/subview/324787/324787.htm
⑶ 歷史上真有精絕古城么,在什麼年代
歷史上有精絕古城,在漢晉時期時期。
精絕古城也叫作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的民豐縣。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
1959年至今,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跡。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等遺物。
1962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3)精絕遺址擴展閱讀:
精絕國在鬼洞族的漢書·西域傳中是有記載的,精絕國有著480戶人家,一共3360人口,兵力500人,其中都尉,左右將和議長各有一人。
在唐僧的大唐西域記裡面也有過記載,說精絕國地處在熱濕的地方,人們都走的非常的艱難,到處都是荒地,只能從精絕城的道路通過。
精絕王國是由地底的鬼洞族創造出來的,這些鬼洞族將眼球當做他們的圖騰,非常的崇拜。他們的生命祭祀是鬼眼神,而精絕女王就是鬼眼神的使者,也是精絕王國的最高統治者。
傳說精絕女王是魔女的轉世,為了獲得力量,將自己的雙眼奉獻給了鬼眼神,與他進行契約簽訂,獲得了無邊的力量,雷尊也臣服於精絕女王,所以精絕女王的眼球掌握在鬼眼神的手中。
⑷ 精絕國遺址在哪
精絕國,位於今新疆民豐縣北的尼雅河沿岸,在東漢班固的《漢書》中,它僅僅是一個擁有480戶人口的綠洲小國,東漢時成為鄯善國的附屬。考古發掘表明,在漢至晉時期,尼雅遺址所在的尼雅河下游地區,不論是作為精絕國,或中原王朝鄯善郡的屬部,農業及水利灌溉、畜牧業、林業、毛紡、皮革、冶煉、木器、陶器製作,均是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生產部門,從而保證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專要。
可悲的是,尼雅廢墟並沒有得到當時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斯坦因之流得以肆意盜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9年,新疆博物館學者李遇春等對尼雅廢墟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發掘。1988年至1993年中日聯合考察隊先後五次對該廢墟進行考察。通過這幾次發掘,人們對精絕國的文化面貌有了充分的認識。古老的精絕國不再是昨天的夢,一個千年的夢,它依然游盪在浩瀚的沙漠間,向人們訴說著那沒有結尾的故事,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⑸ 「鬼吹燈」里的精絕古城真實存在過,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沙漠中生存的
精絕古城在沙漠中,地貧瘠,而缺少水源,但是精絕古城還是存在的,而且很富足。
精絕國是存在的,在漢朝的時候一直到晉朝的時候還在我國的管轄范圍之內。我國漢書裡面記錄說,這是一個特別小的國家,人口才四百多戶,士兵有500人左右。但是他是通往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交通要道,所以這個國家雖然小,但是相當的富裕,發現的精絕遺址裡面有房屋,田地,果園還有佛塔和佛寺,可見這個國家的文明也是很繁榮的。
精絕古城是真正存在的而且是有著自己的文明的,至於為什麼一夜之間消失也許就只有精絕古城自己知道了。
⑹ 精絕古城到底在什麼地方
塔克瑪干沙漠中``
精絕古城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茲獨河下游,在昆侖山的東北方向。
精絕人以鬼洞族為主。還混雜了少數其它民族,精絕國最後一任女王死亡之後,這個城市就在沙海中消失了。是毀於自然災害,還是毀於戰爭,都無從得知,就像是這個國家根本不存在過一樣。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有一位英國探險家,他帶領探險隊進入塔克拉瑪幹探險,最後只有他一個人活著走了出來。他的神智已經徹底喪失了,但是相機里的幾張相片和日記本,卻證實了精絕古城的存在。
你能想像嗎?東北密林中有遼代蕭太後墓和日軍地下基地;精絕古城兩千年前有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女王;雲南水下發現金字塔式的獻王墓——這不是現實,而是小說!近日,一部糅合了現實和虛構、盜墓和探險的小說《鬼吹燈》成為網友熱捧的對象,連續幾個月位居網路小說搜索榜首位,超過了《誅仙》等玄幻作品。《鬼吹燈》的粉絲自稱「燈絲」或「粽子」(作者用在小說中,指屍體)。在燈絲們打造的網路「鬼吹燈吧」里,帖子總數已經達到16萬多條。
燈絲們不僅討論小說中的細節,而且為小說改編影視劇選演員,甚至炮製了《鬼吹燈》的名詞解釋和圖片,比如「屍香魔芋」、「摸金符」、「人面蜘蛛」等。最近,為了作者在書中寫到一個「抽簽」的情節涉及到概率論,不少自稱數學高手的網友還在網上激烈爭論書中寫的概率是否出錯,搞得好不熱鬧。
⑺ 有誰去過精絕遺址沒,,,求詳細路線圖,,,不要地圖所指,,普遍關於精絕的地圖都是誤導
不可考證,現在考古界還沒找到公認的精絕古國呢,你指望在這里找到地方,太天真了。我是新疆的我只知道樓蘭古國是確認的。沒什麼神秘的,估計警覺古國發現後也就和現在的樓蘭古國遺址一樣,沒什麼神秘的~!!
⑻ 歷史上精絕古城真實存在,國家雖小居民富庶,為何會突然間消失
精絕古城深處沙漠之中,生存資源匱乏,但是卻非常富庶,但是環境也導致他們的消失。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有大一片古老王國的遺跡,而且還有記載,在西漢的時候這里有很多的小國家,一共大約38個,這裡面尼雅地區就有一個特別出名的國家,這里距離長安城很遠,僅僅住著480戶人家,而且還有官兵,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地方。
對於精絕古城的消失人們的猜測很多,但是都不能得到證實,結果就是精絕古城富庶但是消失不見了,也許他們認為環境不好搬走了吧。
⑼ 介紹精絕文化及遺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發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於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齣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污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兇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絕)古城遺址(漢晉至前涼時期)
我們不妨按常理來推測一下:媲摩似應距曷勞落迦不遠,並且兩城屬於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臨近的水系,同時曷勞落迦應在媲摩地下遊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難查出,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城現已發現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烏里克和園沙。
有學者認為,曷勞落迦故地應在今於田縣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漢代喀拉墩古城,方位、歷史時期、放棄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倉掩埋(北朝時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維吾爾語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於田縣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從腹心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處於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於闐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然而,喀拉墩古城歷史上並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漢晉時代的佛殿、魏晉時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勞落迦古城。同樣理由,曷勞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烏里克古城,何況它位於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離大漠的腹地。
丹丹烏里克遺址黃沙漫漫
依筆者所見,曷勞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發現的從未見史書記載的園沙古城。園沙古城因其周圍的圓沙包而得名,城中未發現有佛殿、佛寺、佛塔之類建築。與曷勞落迦的傳說吻合。園沙古城的湮滅確與沙塵暴即環境的惡化有關。然而古城的沙化並非一夜之間形成的,這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層,最底下是淤泥蘆葦,往上漸漸存了細沙,越接近上層沙化越嚴重。考古發現,雖然園沙人蓋房、冶煉、做飯、製造生活用品,樣樣都取自胡楊,但在城周圍12公里的范圍內卻找不到一棵胡楊的殘株。情況是明顯的:過量砍伐林木,破壞了沙漠生態系統,加劇了綠洲生態的惡化。盡管園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但沙化不能不是諸多推測中分量最重的一個。畢竟,古城的歷史遺存已經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瑪扎塔格古戎堡(漢唐時期戎堡,瑪扎塔格原稱通聖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烏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遺址)佛塔殘跡
尋找曷勞落迦,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然而,對於生態學家來說,曷勞落迦究竟何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沙埋古城。我們只須將它們順序排列,就會得出驚人的結論:
樓蘭古城,位於古孔雀河下游,羅布泊干湖盆西岸,東距今尉犁縣縣城32O公里;
伊循遺址(即米蘭古堡),位於古米蘭河下游,距今若羌縣縣城東北80公里;
漢且末古城,位於車爾臣河下游,今且末縣縣城東北 15O公里;
精絕古城(今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尾閭,北距今民豐縣縣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園沙古城,均位於克里雅河下游,分別北距今於田縣縣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烏里克遺址距今策勒縣達馬溝鄉北90公里;
瑪利塔格古戎堡,位於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國古城,距今皮山縣城東北17O公里處……
我們只須將上述古城和古遺址標示在地圖上,並用一條虛線將其連接起來,就可以顯示出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實是令人震驚的,絲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都葬身於沙漠腹地;而現代絲綢之路——公路干線及其所連接的綠洲城鎮,又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歷史上,樓蘭曾經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伊循城也有通衢直達敦煌,而今均已被庫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變天塹,那「商胡客販,日奔西下」的動人畫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風蝕地貌並存的荒涼景觀所取代。沿著從若羌至且末的現代公路,可以見到雪峰與沙山並峙的奇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涌過了公路,直撲昆侖山的腳下。從民豐到皮山長達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進逼的沙漠緊緊地擠在了昆侖山山前的洪積扇上。強烈的風蝕沙化,迫使皮山和民豐兩縣縣城二度搬遷,而策勒縣縣城則三次搬遷。古、今絲綢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遠。這一鐵的事實,對於自漢代以來沙漠與綠洲的進退形勢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已令人一目瞭然,無須再作任何闡釋。
樓蘭古城遺址(漢代樓蘭王國,公元5世紀為丁零所破)
四
所有這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繁榮過、喧鬧過、驕傲過、閃爍過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連同它們創造的絢麗的文化,權力與財富、光榮與夢想,已統統被無情的流沙抹掉,竟然無一倖免!
沙漠是冷酷無情的。然而,人們在感嘆之餘,恰恰忽視了,冷酷無情的現代沙漠的製造者,正是人類自己。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古綠洲的演變,基本上遵循著不斷從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兩漢及晉代的古城多建於內陸河的下游尾閭(音驢);隋唐時代的古城,多建於中游;而宋元期間設置的古城,多位於現代綠洲的外圍。也就是說,隨著綠洲不斷從河流下游向上游節節退縮,城鎮隨之節節遷移,而荒漠則節節進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歷史,就是綠洲退縮、沙漠擴張的歷史。
將古代綠洲與現代綠洲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古人的生存環境遠比今人優越:那時候河流更長,水更豐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動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廣闊肥沃。正因為如此,故宜牧、宜農、宜採集和漁獵,成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伊甸園。由漢至唐,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並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中鑄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西域文明。
對於塔里木盆地古代綠洲城邦的廢棄,西域文明古國的消逝,學界有過種種推測:如戰爭破壞論、瘟疾流行論、氣候變干論,等等。其實,這些論說都缺乏歷史與科學的根據,對塔里木盆地綠洲的發展變化過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戰爭破壞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瘟疾過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談不到廢棄。至於氣候變干論,也站不住腳。我們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的變遷曾經對生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在人類短暫的歷史時期,這種變化並不顯著,因為地質時期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計算,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不過幾千年。
古人曾誇耀的「滄海桑田」的豐功偉績,實則留下更多的卻是林草變桑田,桑田變荒漠的真實故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確曾擁有過繁茂的大森林,豐美的大草原和富饒的綠洲,而「一不留神」喪失了它們,只不過是恩格斯所說的「眨眼的瞬間」。所有這些過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綠洲中的現代維吾爾族少女。她們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歷史?她們能否守住今日的綠洲?
五
安迪爾是和田地區的一座偏僻的小鎮。依傍著小鎮悄悄流淌的安迪爾河如一個害羞的小女孩,行進不遠便急匆匆地一頭撲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懷抱。當地人流傳說,在安迪爾河消失處的沙漠中,步行約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經相當繁榮的城邦,不知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人煙斷絕的死城。
我後來了解到,這是一處從漢晉一直延續到唐代的古城遺址。雖然安迪爾古城不可能是曷勞落迦,但是關於它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知道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麼魔法,只見城門洞開,街市寂然,建築如新,而空無一人。遍地堆放著來自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中國的奇珍異寶.隨手撿上一兩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無虞。可是這些珍寶,只能供你在城內玩賞、享用,如果你想永遠據為己有,把它們帶出古城,那巨大堅固的城門就會自動關閉,同時陰雲四合,沙暴驟起,使你無法離開。當你一旦放棄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寶物放回原處,天空即刻晴朗,城門即刻大開,放你自由出入。
細細品味咀嚼,這真是一個同「沙埋曷勞落迦」一樣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許就是它的姊妹篇。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人對自然的索取不能超過她的給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否則就會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那掩埋在利比亞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內夫得沙漠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實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曷勞落迦和安迪爾古城一樣,都向後人講述著同一個故事。
米蘭(伊循)古城遺址(唐代漢唐時代)
古代文明終因認為破壞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廢墟,現代文明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而重蹈覆轍「驚人相似的歷史覆轍」。有人稱:「西部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彷彿那遍地黃沙一夜之間都化作了滿地黃金,有的報紙竟出現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這樣聳人的標題。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商業化炒作和輿論誤導。實際上,中國的西部開發任重而道遠。中國西部不同於美國西部。美國開發西部時,那裡是生態完好的處女地;而我國今日的西部開發卻是在前人兩千多年開發基礎上的再開發,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如果不首先改善環境,償還前人的生態欠賬,並在開發的全過程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那麼,就會像塔里木民間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樣,西部將「城門關閉」、「沙暴驟起」。那時候,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再去沙丘下面尋找我們在21世紀留下的當代「曷勞落迦」,並演繹出一段新的「前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故事呢?
(圖可能貼不上去)
參考資料:自然之友2000通訊第2期
⑽ 精絕古城 地理位置
《漢書·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現代漢譯——
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勝兵五百人。設置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北距西域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盧國四日的行程。地形閉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彌國四百六十里。
精絕國在自然地理學上被稱為「塔里木盆地」,此外,它還擁有一個名稱叫「亞洲腹地」——亞洲最深處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路段。從考古角度看,位於我國新疆的民豐縣——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尼雅遺址。
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
1959年至今,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澇壩、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跡百餘處。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等遺物。
1962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據新疆民豐縣以北約130公里左右。請看下圖紅點處——
尼雅遺址(古精絕國故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紅點處)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是新疆古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且保存狀況良好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大型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