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遺址
⑴ 後人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有哪些發現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橫亘著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這個遺址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組成。僅居住區就已發現房屋46座,從發掘資料看,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這說明當時人們已較重視聚落的選址。半坡人已能確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著一定的方向,如墓坑與墓葬的方向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絕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區以北。他們一定是有了確定方向的方法。日出東、日落西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臨潼姜塞遺址約5.5萬平方米,居住區中心為大廣場,周圍地勢稍高,分布著一群群建築群,每組建築群又以一大型房屋為主,所有房屋門朝廣場。居住區周圍挖有深、寬各2米的壕溝,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知識水平。
⑵ 人面魚紋彩陶盆那一年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
1955年。
人面魚紋彩陶盆全稱為「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物,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瓮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該陶盆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
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2)西安半坡遺址擴展閱讀:
人面魚紋,古代中國陶器裝飾紋樣之一。紋樣為接近圖案化的人面形象,常與魚形紋相結合,反映了原始時代人們祈求漁獵收獲的願望和繪畫創作的豐富想像。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甘肅馬家窯文化陶器上都有這種紋飾。
人面魚身紋是人面和魚型合體的花紋,具有寓人於魚的特殊含義,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
⑶ 西安半坡遺址結構是怎樣的
西安的半坡原始部落遺址平面或方或圓,挖地為穴,四周從穴口撐椽木交於中心立柱頭,上面覆蓋草筋泥灰,在頂端束之成結,形成一種不規整的方或圓錐體。
⑷ 西安半坡遺址中出現的是什麼蔬菜種子
考古研究中發現,在半坡遺址的一個陶罐里保留有白菜或芥菜的種子,證明我國是世界上很早就種植蔬菜的國家。
⑸ 西安半坡在那
西安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在市內在11路、105路、401路、15路等公交車在半坡村下車即到。
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博物館已於2006年7月裝修之後重新開館並向遊客開放。
⑹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坐落在什麼地方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就坐落在一塊面臨滻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回,再向南橫亘著答雄偉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滻河裡流著清澈的河水。人們在這里勞動生產,安居樂業,過著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⑺ 西安半坡遺址公園現在可以進嗎
西安半坡遺址公園,現在是可以進的
⑻ 西安的半坡原始部落遺址有什麼特點
西安的半坡原始部落遺址就為人們提示了原始建築的藝術形象。遺址平面或方或圓,挖地為穴,四周從穴口撐椽木交於中心立柱頭,上面覆蓋草筋泥灰,在頂端束之成結,形成一種不規整的方或圓錐體。門道是兩坡地上交的雨篷,與其錐體前方部分連接。
⑼ 西安半坡村的由來是什麼
馳名中外的新石器原始村落遺址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東郊滬河東岸,被譽為我國仰韶文化的奇葩。以大量出土的陶器著稱。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在半坡博物館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先民居住的村落遺址,其中有46座房屋遺跡。許多房屋門前有支撐起來的雨蓬,屋頂有出檐,房子縱深部分被一隔為二。這種具有前堂後室的建築,在商周時被稱作宮,而象形文字宮就是根據這種半穴式的穹廬房屋創造的。
半坡博物館里,陳列有許多屬於仰韶文化的陶器。這些由半坡人發明製作的陶器,不僅有供飲煮用的灶、罐、鼎器和供汲水用的尖底瓶、葫蘆形瓶和小口壺,還有供飲食用的缽、碗、盤、盆、皿、杯以及儲藏用的大罐和瓮等,集中表現了古代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尖底汲水瓶更是科學地利用力學原理的代表作。這種汲水器兩頭尖,中間大,瓶腹稍下兩側各有提耳。罐空時,重心在提耳偏上,可以插在土中不易倒下;汲水時,提著繩把罐徐徐放下,罐底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罐身就會傾斜,水就流入罐內;水滿時,重心下移,罐又扶正,由人提用;用剩半罐水,則重心在罐底,罐身依然直立;但水滿罐口,重心上移,必須扶持才不能傾倒。由於它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被後人視為一種巧器,演變成為具有勸戒作用的禮器而供於廟堂——滿招損,謙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