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游記評價
⑴ 《尋夢環游記》評分9.4是真的嗎
《尋夢環游記》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電影,皮克斯出品,必版屬精品。
大家喜權歡的很多動畫電影都是皮克斯出品的,那些總動員系列(在這里不得不譴責天朝宣發部門的偷懶行為,什麼都翻譯成總動員)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還有我超喜歡的《機器人總動員》,還有另外一部我也大愛的《飛屋環游記》都是皮克斯的。
總結一下,就是豆瓣評分高達9.4,要知道《大話西遊》才9.2,是2017年度最佳,甚至可以和《機器人瓦力》比肩,覺得這種電影,如果有時間可以走進電影院感受一下,如果錯過,就沒有機會再去電影院了。
⑵ 如何評價皮克斯動畫電影《尋夢環游記》coco
《尋夢環游記》本來是一個恐怖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年輕人,不顧家人的反對,離家去北漂,搞音樂,死了。後來他的重孫子Miguel,不顧家人的反對,也要搞音樂。
結果一沖出家門,也死了。
是的,他死了,但沒死透,一縷陰魂去了地府。
故事就是從這里展開的,走的是童趣路線。他在冥界一場大冒險,不但順利還陽(姑且先用這個詞吧),還查明了多年前的事實真相,修復了一大家人的情感創傷。不過溫情脈脈的面紗之下,仍然有一層若隱若現的,冷冰冰的桎梏:根據這個陰間的設定,他必須拿到家人的祝福,才可以獲准還陽。伴隨這個祝福,他必須同時接受家人附加的一切條件,否則就死透了。
換句話說,這個設定賦予了家人絕對的權力,可以掌控Miguel的生死。
好在這是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個光明的結局。一方面,Miguel很會想辦法,做不通這個人的工作,他轉去找別人。另一方面,家人還算是通情達理,當年的誤會又是事出有因。所以最終有了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家人送他還陽,不附加任何條件。相當於是家長鬆了口,給了Miguel活著去追尋夢想的許可權。
但你仍然要想一想,如果不是這樣呢?
如果那個晚上,沒能找到唯一有可能支持他音樂夢想的高祖父,而其他家人又咬死了不鬆口,非要放棄夢想才送你還陽,主人公該何去何從?
不是在夢想vs.家庭中做選擇,而是在夢想vs.活下去中做選擇。
這一來,就只能放棄夢想了吧。
――你說,這算不算一個恐怖故事?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問,Miguel為什麼會去冥界?
電影給出來的解釋是,因為他在亡靈節偷了死者的東西,按照冥界的設定,這樣的人就會被送來冥界一日游。但這個解釋稍微有一點牽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冥界恐怕就要接待大量的訪客了――有多少活人想在亡靈節親自去冥界拜訪一下先祖啊。只要偷一下死者的東西,就可以觸發這種隱藏劇情嗎?
顯然不可能。除了偷死者的東西之外,要進入冥界,一定還需要其它條件。這一點在電影里交代得有些草率。小男孩拿起高祖的吉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但這件事如此關鍵,它不應該看成一場莫名其妙的偶然。
畢竟,這個設定是後續一切矛盾的源頭。它直接導致Miguel的音樂夢想,由一種不被家人支持的簡單愛好,上升為一種事關生死的詛咒。
要理解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就要回到電影一開始Miguel說的一句話。他說,他一直覺得自己和曾祖母Coco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Coco,是這部電影的名字。
曾祖母,是這個故事隱藏的主角。
雖然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昏昏欲睡,但她無疑是家族活著的人里,至高無上的權威。她是被父親拋棄的小女孩,也是後來家裡的老祖宗。關於音樂的禁忌,是她媽媽設定的,卻在她的手裡嚴格執行,變成整個家族的禁令。
是的,在她的時代,禁絕音樂的意志是她貫徹的。
她真正封鎖的,是對父親的感情。
從這個禁令被貫徹的強度之深,執行之嚴,可以感覺到Coco對父親的恨意之切。我們也可以從奶奶(Coco的女兒)身上,看出Coco曾經的權威。或者從家裡其他人的畏手畏腳上,猜想那些敢於挑戰禁令的人會是什麼下場。
而在Coco彌留之際,Miguel又一次打開了這個禁區。
對孩子來講,禁忌往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他們無知無畏,興致盎然,翻箱倒櫃地在家裡翻找那些埋藏最深的秘密。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概念叫派遣,說的就是某一個家庭成員,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稀里糊塗接受了家族給他的任務。而家族裡最小的那個孩子,往往最容易承擔這種派遣。
他被派遣的任務,就是找回對高祖父的情感。
那麼,派給他任務的人又是誰?
不是別人。正是守護這個禁區的,曾祖母Coco本人。
是的,最嚴厲禁止這段情感的人,心裡一直有個隱秘的渴望,想要喚回這段情感。在彌留之際,這份渴望也許更容易沖破封鎖它的銅牆鐵壁。
在故事結尾,一切謎底揭曉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到Coco的這份渴望,竟是如此的觸目驚心。那張被撕掉多年的照片,一直就保存在她手邊的抽屜里。代表她在這個與父親絕緣的家裡,又暗暗地為這個人保留了一席之地。
與此對應的,是Miguel在家裡的秘密房間,以及他對音樂執著的愛。
那是他在這個家族裡,在所有人都不被允許談論這個人的地方,堅持為這個人保留的一席之地。這一老一少,形成了鮮明的互文關系。
理解了嗎?Miguel說,他和曾祖母有某種聯系。
他對音樂的夢想不僅屬於他這個人,也屬於整個家族,屬於他的曾祖母。壓抑越深,渴望越強。他是曾祖母內心掙扎的外化,是Coco用來找到父親和解的一個代理人。在Coco將不久於人世的那一年,Miguel出發了。
――他沖出家門,沖進了冥界。
整個冒險的內核,是家族的創傷記憶修復。
這樣就順理成章了。為什麼他拿起吉他的瞬間,有如遭遇十萬伏特的電擊,直接從陽世打入了地府?那根本是一個家族積壓了多少年的詛咒啊。他拿起琴的同時,打開了一個封印,那是被拋棄的女兒到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結。
Miguel闖入了這個家族的禁區。
Coco也沖破了內心的禁令。
像一個義無反顧的勇士,在失落的世界裡上天入地,尋找丟失的拼圖一角。電影把它講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童話。Miguel在經歷一場冒險,對抗一個看似無理的詛咒:如果不能在那個人被遺忘之前把他帶回,Miguel也會隨之迷失。但你不妨想像,這個童話里的每一幕,也都在Coco的腦海里上演。
Coco跟Miguel是一體的,他們向逝去的家人尋找答案。高祖母讓Miguel還陽,但永遠不能碰音樂,意味著母親要求Coco永遠忘掉父親,這不失為一種解脫。Miguel沒有聽從,意味著這一次,Coco拒絕了母親的要求。
他們找到了父親,也爭取到母親和父親溝通的空間。Miguel成功得到夫妻兩個人的祝福,從冥界返回的結局,意味著Coco最終選擇了原諒。
到此,詛咒的力量消失了。
我們稍微說一下,夢想背後的對立。
這個對立的兩極,不是追尋夢想和壓制夢想,也不是做我自己和聽家人的話,而是對待創傷的兩種態度:封禁傷痛,和直面傷痛。
其實無關乎夢想本身。
高祖父年輕時離家尋夢,客死他鄉,這是家族最大的傷痛。而家族應對傷痛的方式最初來自於高祖母:把這個人徹底封禁起來,剪掉他的照片,不提他的名字,甚至不允許音樂在家裡響起。簡單來說,就是把有關這個人的記憶――無論是美好還是痛苦的――都一股腦兒地打個包,藏起來,彷彿這個傷痛從沒有發生。
這種方式自欺欺人,但不得不承認它有效。
一奏效就是好幾十年。
整個家族因此隔離了痛苦。但這種隔離終於走到盡頭。他們只是假裝這個人從未存在過,而他是存在過的。那首家喻戶曉的《Remember Me》是一個象徵,在這個家族之外,它就像一個幽靈般無處不在。整個家族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讓自己保持絕緣。直到當初的小女孩變成耄耋老人,快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家族終於借小孩子之手,以尋夢的名義,開啟了第二種嘗試:
重建跟這個人的聯結,承認他的存在。
在一個心理學家看來,這是一個經典的,創傷療愈的元素――對禁忌的重新講述。音樂只是一個東西,但是對音樂的禁忌,卻為這個東西賦予了某種詛咒般的魔力。使每一個觸碰它的家庭成員,都因為強烈的恐懼而縮手。但他們恐懼的究竟是什麼?追求音樂,難道就一定十惡不赦?恐怕沒有人能說清。因為沒有人真的想過這種事。大家只是說:不可以??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禁忌本身的影響,超過了被禁忌的內容。
對它的挑戰是危險的。心理治療中的暴露療法認為,曝光的第一時間,沖擊會尤其強烈。在電影的隱喻里,它直接威脅到了小男孩的生死:要麼別碰這個禁忌,要麼就死。它是家族埋放了幾十年的,秘而不宣的情感。但如果咬咬牙,多面對它一下呢,又會怎麼樣?――你會看到,這件事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可怕。我們人為地為它賦予很多意義:背叛,罪惡,拋棄,生離死別??
那些都只不過是替罪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沉重的情緒跟夢想無關,只跟那個人有關,詛咒的本質,是指向那個人的私人情感:正面的,負面的??既有強烈的憤怒,怨恨,委屈,也有濃烈的,像陽光一樣無法直視的眷戀。
這些情感,才是最嚇人的。
如果我們勇敢地打開這個封印,直面這些情感的存在,承認它們,讓這些被封存了幾十年的記憶像狂風一樣呼嘯而來,又席捲而去,而我們始終睜著眼睛,不否認也不逃避。等到一切被講述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
音樂,不過是單純的音樂而已。
這個家族的孩子可以像任何人一樣,彈琴,唱歌,並沒有什麼特別。
那些魔力和詛咒,不存在的。
說到這,我們可以撕去夢想的偽裝了。
當我們為Miguel的夢想之路感動的時候,我們要理解,這里所謂的夢想,既是Miguel本人的東西,也是家族藉以修通創傷情感的一個代號。
Miguel喜歡的是音樂,但音樂為什麼會變成一個閃閃發光的夢想呢?
因為家裡人堅決不許他碰音樂。
所以這個夢想的背後,有多少來自於音樂這個東西?又有多少是想要挑戰家族的禁區?一個東西被賦予了如此熱切的情感,非實現不可的強烈意志,它就與家庭發生了扯不斷的聯系。他在替家庭尋找救贖,盡管他自己並不知道。
從頭到尾,故事就是以家庭的視角展開的。小男孩只是家庭的一個代理人,他的夢想是家庭的一部分,對禁忌的挑戰也是家庭的一部分。他從來就沒有離開家。不是家庭變成了夢想的禁區,而是家庭的禁忌,幻化成他的夢想。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類似的情況。一個人苦苦追求一樣東西,沖破家庭的層層阻撓,以為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但或許只是家庭以另一種形式派遣給他的任務。你永遠都不知道,他是因為單純的熱愛才追求呢?還是同時在實現對家庭的叛逆?他那麼執著地叛逆,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認同嗎?
我以前也寫過這樣的文章,說有的孩子努力反抗父母,以為自己終於跟父輩完全不同了。但他的努力,其實也是在繼承父輩自己未完成的夙願。
有時會聽到一種對家庭的質疑聲:大人怎麼可以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個電影告訴我們的答案是:這是宿命,是無法避免的。
你做鞋,這是一種強加。你做音樂,這也是一種強加。你不讓孩子碰音樂,這不還是一種強加嗎?你對孩子說:我不管你了,你愛怎麼樣都好。難道不是一種強加嗎?我希望你不受家庭的影響,做你自己,這還是一種強加。哪怕大人徹底消失,他還會以缺席的身影,把十倍的影響延續下去。
所以,《尋夢環游記》的底色,有一點宿命論的悲劇色彩。它講的根本不是有了家庭的祝福,夢想才走得更遠這種雞湯鬼話,它講的是,你以為你走了十萬八千里去追尋自己,成為自己,但你始終在如來佛的掌心。
@劉丹老師說,人的一生只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活成父母,一個是活成自己。
在影片最後,該修通的情結已經修通,禁忌也已經煙消雲散,家族裡飄盪著音樂,Miguel抱著吉他,蹦蹦跳跳地彈著琴唱著歌。那時候,我想他是有一點活成自己了吧?――跟夢想這種華麗的詞無關,這孩子只是喜歡唱歌而已。
⑶ 怎麼評價電影《尋夢環游記》
很多人看好它是201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得主。
鑒於網上超多的摧淚推薦,文姨特專意買了一打紙屬巾入場,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在電影院里只用了一張。
絕非鐵石心腸的文姨不認為這是一枚催淚彈。
而是一幅濃淡相宜的親情畫,真實溫暖,感動指數——剛剛好。
習慣的力量真可怕。
並且大家看起來都很開心。
⑷ 動畫電影《尋夢環游記》的評論如何
以墨西哥的傳統民族文化為引,這一次的皮克斯在《尋夢環游記》中用天馬行空的奇想為很多人固有印象里本自恐怖的亡靈世界披上了一層絢麗唯美的外衣,令人不經間便已然沉浸於了這一如夢似幻般的童話之中,而關乎家庭、夢想、愛情的勾勒,更使電影用愛打破了死亡的藩籬。
電影在情感上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米格對音樂夢想的執念,不惜與與反對音樂的整個家族為敵,其次是隨著劇情的發酵,在亡靈世界裡格祖輩間愛情的誤解,家庭與事業間的感思,最後則是最為直擊人心的內核,我們所愛的人永遠都會活在我們的心中,其實這些情感內在單獨來看,都曾在好萊塢的經典佳作中出現過,但《尋夢環游記》透過完美的起承轉合將其銜接在了一起,由此電影在歡笑捧腹中所衍生的感動才會如此真摯動人。
無可挑剔的視覺體驗,充沛的劇情張力,以及那愛與夢想凝聚的溫情,都使《尋夢環游記》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何為生命的共鳴,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
⑸ 尋夢環游記催淚影評怎麼樣
《尋夢環游記》的英文原版名稱叫《coco》,翻譯成中文名字是「可可」,coco是電影裡面小主人公的名字。而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coco在追求自己音樂夢想途中關於家庭,親人,生存,死亡的故事。
電影雖然是以亡靈為主線來演繹的,但整部電影講述下來,不管是在畫面上還是在故事情節上,都充滿了溫暖和善意。
可能大家之所以願意給這部電影9.1分的高分,就是因為它在演繹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思考了「死亡」這個詞語。什麼叫真正的死亡?不是你在物質上離開了這個世界,而是你在精神上被身邊的人遺忘了。
有人說,人一生的死有三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而第三次就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看到這一點,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現實世界。
⑹ 尋夢環游記心得
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
文/夢里詩書
以墨西哥的傳統民族文化為引,這一次的皮克斯在《尋夢環游記》中用天馬行空的奇想為很多人固有印象里本自恐怖的亡靈世界披上了一層絢麗唯美的外衣,令人不經間便已然沉浸於了這一如夢似幻般的童話之中,而關乎家庭、夢想、愛情的勾勒,更使電影用愛打破了死亡的藩籬。
《尋夢環游記》是一部並不會因為文化的隔閡令人有感於何般晦澀的動畫電影,相反皮克斯將墨西哥傳統文化與亡靈世界的結合,從伊始的剪紙藝術到菊橋神獸,近乎每一個亡靈節的元素,都成為了在細小處推進電影劇情發展的動力。這種細致入微的文化融合,既令並不熟悉墨西哥文化的觀眾倍感新穎,同樣也令電影在亡靈世界觀的呈現上顯得尤為飽滿,契合於那無可挑剔的動畫製作,確給人帶來了太多的驚艷。
死亡或許在我們看來是痛苦悲傷的,但對於用歡樂的方式去悼念逝者的墨西哥人顯然並不是。這也令電影在對死亡這一話題的展露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而在以小男孩米格在家庭與音樂的矛盾下,他意外進入亡靈世界為主線的故事中,電影首先用絕佳的視覺震撼令人很快便融入了這個沒有冰冷陰暗的亡靈世界,種種妙趣橫生的展開同樣驅散了死亡的陰霾,但於此間電影也用「米格無法在當晚得到親人祝福就會死去」和「被所有人忘記就會真正死去」的雙重設定,構建起了其充沛的劇情張力和豐富的情感內在。
電影在情感上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米格對音樂夢想的執念,不惜與與反對音樂的整個家族為敵,其次是隨著劇情的發酵,在亡靈世界裡格祖輩間愛情的誤解,家庭與事業間的感思,最後則是最為直擊人心的內核,我們所愛的人永遠都會活在我們的心中,其實這些情感內在單獨來看,都曾在好萊塢的經典佳作中出現過,但《尋夢環游記》透過完美的起承轉合將其銜接在了一起,由此電影在歡笑捧腹中所衍生的感動才會如此真摯動人。
無可挑剔的視覺體驗,充沛的劇情張力,以及那愛與夢想凝聚的溫情,都使《尋夢環游記》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何為生命的共鳴,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
⑺ 如何評價電影《尋夢環游記
非常值得一看,毫無疑問是今年最好的動畫電影。
雖然基本的故事架構是個很常見的故事,主題也是永恆的「家+愛+理解支持」,但畫面之瑰麗精緻,讓人眼前一亮,空間、色彩和故事的奇妙組合,讓人動心。
還有很多小巧思和小創意,給影片原本稍顯平淡的故事增加了很多生機和趣味。
從中線起,影片就為觀眾打開了一扇多彩的世界,這種視覺體驗就像當初看到《阿凡達》那樣。
建議大家選擇3D巨幕,雖然我們的《大魚海棠》已屬國產動畫的精良之作,但筆觸的細致、畫面想像力以及人物動態的捕捉還與迪斯尼夢工廠皮克斯等動畫大廠相距甚遠,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再說說故事吧,就像剛才說的,基本架構很簡單。
以下劇透很嚴重,可選看,重點看圖。
墨西哥小男孩米格,非常喜歡音樂,但他卻偏偏生在了一個拒絕音樂的家庭,原因是他的曾曾祖父因為愛好音樂離開了家再沒回來,於是曾曾祖母只能一個人把女兒養大,並決定家族從此與音樂隔絕,世代改為從事製鞋事業。
米格被發現跑到廣場上為音樂人擦鞋,奶奶大發雷霆
米格執意學習音樂並稱不在乎亡靈節,祖母生氣並砸毀了米格的吉他,米格為了參加才藝大賽必須得找到樂器,於是想起自己的偶像德拉庫斯紀念堂里的那把吉他,並決定去偷出來。
米格必須得到家人的祝福才能重返人間,但曾曾祖母祝福的同時卻希望他永遠別接觸音樂,米格沒辦法只得去找自己那被家人唾棄的超級明星曾曾祖父德拉庫斯,希望能得到他的祝福重返人間,並繼續學習音樂
米格必須得到家人的祝福才能重返人間,但曾曾祖母祝福的同時卻希望他永遠別接觸音樂,米格沒辦法只得去找自己那被家人唾棄的超級明星曾曾祖父德拉庫斯,希望能得到他的祝福重返人間,並繼續學習音樂
2015年的《頭腦特工隊》無疑是近年來皮克斯最優秀的作品,它展現了皮克斯最完美的一面。而現在,皮克斯再次為《尋夢環游記》賦予了充分的野心和創造力,試圖重新找回往日的榮光。
這將是自從《頭腦特工隊》之後的兩年來皮克斯最優秀的一作,也是今年最好的美國動畫電影。
豆瓣網友對本片打出了9.4的高分,高於99%的動畫!而影評網站爛番茄也對本片給出了96%的超高新鮮度,可以說在大眾眼中本片已經達到皮克斯巔峰檔的水準,直逼《頭腦特工隊》。皮克斯的影迷們都在歡呼著:當年那個皮克斯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