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遺址
1.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2.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1963年水洞溝遺址中清理出有野驢、野馬、犀牛、鬣狗、羚羊、轉角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原件一萬一千多件。石器的主要類型有尖狀器、端刮器、刮削器,還有少量的砍伐器。尖裝器中以形狀端正固定、左右對稱明顯、背有縱脊的器形為主要特徵。砍伐器和「二級打法」的石片顯示了水洞溝石器和中國猿人石器的繼承性。還發現用鴕鳥蛋皮單面穿孔製成的圓形裝飾品,用骨片磨製的骨錐,大量人工磨製的「刀片」。
2007年寧夏考古研究所對紅山堡東北角和瓮城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紅山堡內從發掘時保留的剖面,能清楚的看到當時守軍堡寨的房屋基址、用火痕跡、動物遺骸,另外還出土了石磨盤、行軍鍋、旗墩、缸等物品。這些物品充分說明了當時在紅山堡的守軍的後勤也是在自給。
截至2012年,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在長達近90年中,從這兒出土了3萬多件古人打制並使用過的石器,還有不少古動物化石。
3. 1969年拆除西直門箭樓時曾發現元代( )瓮城城門遺址
元代(和義門)瓮城城門遺址
西直門城樓箭樓
城樓台基底寬40.90米,台基厚28.60米,台基頂寬38.10米,城台頂進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內側券門高8.46米,寬6.90米,外側券門高6.30米,寬5.6米,城台內側左、右馬道寬5米,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寬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
4. 陝北榆林石峁遺址的發現為什麼被稱為「石破天驚」
因為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處重要遺址,石峁遺址在規模、形制、內涵、所處時代和所處位置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它的發現足以改寫華夏上古歷史,所以才被國內學者以「石破天驚」來形容:
1、從規模上,石峁遺址佔地超過四百萬平方米,超過了著名的良渚和陶寺等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完全超過了人們的認知,而且對這種古城目前還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存在,這在特別重視古文獻和田 野考古相結合的我國是非常特殊的案例。
5、石峁所處的位置遠離傳統學者認為的華夏文明核心區域之外,更靠近草原地帶,一般被認為是文明落後地區,但石峁的發現證明四千多年前在這么偏遠的地方居然有這么發達的文明,這一文明又在歷史上無聲無息,對它的深入研究必然將改變上古華夏文明的固有認知體系。
5. 想知道: 邯鄲市 永年古城遺址 在哪
永年廣府鎮,邯鄲東北30公里。
6. 列舉襄陽歷史上出現的戰爭1個及戰爭遺址2個
一、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發生了一場爭奪和尚的惡戰。前秦以十萬大軍佔領樊城,猛攻襄陽。東晉守軍以死力敵,連城中婦女也上了前線。最終,和尚被前秦搶走了,戰爭結束了。前秦皇帝苻堅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一個半人;東晉守將朱序當了俘虜,只留下了一堵值得紀念的「夫人城」。
二、 在中國歷史上,襄陽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尤其是在南北對峙的時期,襄陽的歸屬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雙方軍事格局的強弱。
在三國時期,魏國以合肥、襄陽、祁山為其東、南、西三條戰線的戰略性據點,在整個對吳、蜀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這三個戰略據點中,合肥、祁山根據記載一直由魏軍精銳部隊堅守,從沒有丟失過。唯一曾經被敵人佔領的一個戰略據點就是襄陽。 三 、蒙古人進攻襄陽,郭靖等人幫著守襄陽,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
的重大事件。在歷史上,蒙古人進攻襄陽也是很重要的事件,一共有過兩次攻守戰。
第一次是在蒙古人滅金國以後的第二年,蒙古人進攻襄陽,鎮守襄陽的宋軍內部發生內訌。,一部分部隊投降,襄陽失陷,蒙古軍和宋軍都縱兵搶掠,襄陽成為廢墟,蒙占軍隊也沒長期佔領。
第二次是在三十多年後,蒙古軍隊圍困和進攻襄陽。宋軍將領是呂文煥,很能打仗,在他率領下的宋軍和蒙古兵進行了激烈的戰爭。襄陽和樊城隔漢江相望,互成犄角之勢。
7. 沈陽的電線桿被列入歷史建築 這到底咋回事
沈陽市第三批歷史建築當中包含了沈陽市最早有軌電車的電線桿,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電線桿被評為沈陽市歷史建築,該電線桿位於沈陽市中山路,名稱;中山路沿線原有軌電車電桿。地理位置;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中山路和小西路附近。文物級別;暫無文物級別,沈陽市第三批歷史建築。建築年代;民國初中年。數量;一處。所屬地區;遼寧省沈陽市中華路瀋河區段。所在位置;遼寧省沈陽市中部地區。
沈陽市境內文物保護單位共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沈陽市歷史建築等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沈陽三皇廟、西塔護國延壽寺、盛京城德勝門瓮城遺址、吉順隆絲房舊址、蓬瀛宮、南山遺址、中心廟等等。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奉天郵務管理局辦公樓舊址、沈陽太清宮、沈陽法國匯理銀行奉天支行營業樓舊址、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廠翻砂車間舊址、北塔護國永光寺、南塔護國廣慈寺、北塔護國寺、沈陽般若寺、慈恩寺、長安寺、遼濱塔、小塔子古塔、工人村建築群等等。區、縣級級文物如沈陽永濟橋等等等等。
沈陽市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中山廣場建築群、奉海驛舊址、中東鐵路建築群沈陽奉天驛、太平寺錫伯家廟、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無垢凈光舍利塔、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新樂遺址、漢卿體育場舊址、南關天主教堂、遼寧總站舊址、葉茂台遼墓、東北大學舊址、高台山遺址、石檯子山城等等等等。遼寧總站、奉海驛舊址已經合並到中東鐵路建築群,沈陽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十六處,永安橋等等文物准備申報全國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如奉天機器局舊址、沈陽北大營營房舊址、皇姑屯事件發生地紀念碑等等。沈陽歷史建築已經評選三批,大部分已經晉升到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如蔡少武舊居、長江照相館、帥府後巷傳統民居、堂子廟巷建築群、盛京三陵衙門舊址、中山路原有軌電車電桿、二戰盟軍戰俘營醫院舊址、沈陽站西廣場給水塔、新光建築群、黎明建築群、和睦路工人村建築群、沈陽中蘇友誼宮舊址、七緯路36號建築、浪速館舊址以及中山路、中華路建築群等等等等。
8. 南門遺址介紹
今日揚州網消息:昨天,市考古工作者在南門遺址廣場挖掘清理出20米唐南門瓮城東城牆,在進一步清理、保護後,這處珍貴的遺址將在「4·18」開放。這段20多年前被掩埋於地下保護起來的城牆又重見天日。據考古隊印隊長介紹,被中國考古界稱作「中國的城門通史」的揚州城南門遺址,23年前,考古人員發現並初步發掘南門遺址,在將其掩埋於地下之前,做了很多「護理」,除對已經揭示的城牆重新包磚,還在遺址上鋪撒了厚達2米的沙土。時隔23年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目前,這段古城牆已基本清理完畢,考古隊下一步工作將逐步向西發掘。
據悉,南門遺址廣場考古清理工作將於3月底前結束,屆時,南門遺址廣場,將和東門遺址廣場、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以及正在著手建設的宋大城北門遺址公園,構成揚州城四大城門景觀。另外,南門南側還發掘出罕見的宋元時期擋軍樓遺址。從遺址清理出的南宋至元朝的碎瓷片推斷,這處擋軍樓存在了上千年,為揚州城南門重要的防禦工事。據考古人員介紹,現場還多處發現古代戰爭時用的石彈,反映了宋元時期揚州城戰事頻繁。(陳躍 高松元)
9. 上京會寧府遺址的遺址分布
南北二城的外垣周圍和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遺跡,至今大部分地段仍深如溝壑,這里是築城取土的同時挖掘而成的,可能是引從上京西來的小河之水入壕,以利防守,在光緒年間,壕中尚有積水。 據文獻記載,金上京故城內的宮殿名稱很多,見於金太宗時的有乾元殿、明德宮;見於金熙宗時的有慶元宮,敷德殿、宵衣殿(寢殿)、稽古殿(書殿)、重明殿、五雲樓、祥曦殿等;見於海陵王時的有勤政殿、泰和殿、武德殿、永壽宮、永寧宮;見於金世宗復修後的有慶元宮。光興宮、光德殿、皇武殿等。此外,還載有明德殿、時令殿、龍壽殿、奎文殿。此外還有術廟、社稷、孔廟、儲慶寺等。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俗稱白城,位於阿城區南郊2公里,張廣才嶺西麓大青山腳下,阿什河左岸,依山傍水。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國的早期都城,歷經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為金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達38年之久。因其又是金上京路和會寧府的治所,故稱。
金上京城仿照北宋都城的規模建築,城市布局與汴京(今開封)基本相同,規模宏偉,雄渾壯觀。由毗連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組成。南城略大於北城,二城均為長方形,平面上一縱一橫相互銜接,連為一體,二城整個外圍周長為11公里。雖經800餘年的風雨剝蝕和戰爭破壞,其夯土版築的城垣仍高達3~5米,頹垣基闊7~10米。城牆斷面處,夯土層痕跡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築一馬面。在全城5個城角上各構築角樓一處,為城牆上的重點防禦工事。城門9處,其中7處帶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間的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皇城則建於南城偏西處,周長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還有迴廊遺址。皇城南門兩側有兩個高約7米的土阜,對峙而立,稱為闕。兩大土阜間又有兩個小土阜,各高約3米。大小土阜間是皇城南門的3條通道,中為正門(午門),兩側為左右闕門。皇城布局規整、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