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文化遺址
『壹』 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簡介
位於獨樹鎮北2公里張庄村與翟庄村之間。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2.2萬平方米。該遺址於1976年發現,經二次試掘,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鏟、鋸齒石鐮、石錛、圓柱形石磨棒等。陶器為殘片,棕紅色陶居多,其它有泥質黑陶、泥質紅陶和灰陶等,主要有圓錐形及方錐形鼎足,粘貼口沿罐、平底碗、侈口雙耳壺、折沿盆等。還有發現顏料、刻符等,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已佔一定比重。經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測定,年代在7千年左右。此處遺址含裴李崗文化因素和仰韶文化特徵,當是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間的一個過渡環節。國家《考古》雜志於1983年第五期專期作了介紹。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貳』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幾處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叄』 這么記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肆』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什麼普遍分布在黃河流域
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在長江流域也很多,特別是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遺址,比黃河流域新石器遺址文明程度更高,更多,氣候環境更適宜人類居住。遠古人類是從采獵慢慢開始轉為定居,定居必須有水源,培育訓養野生動植物,長江流域新石器時期遺址有當時最先進地生產工具,又先進的種植技術。長江黃河是華夏七千年文明的不息之源,近幾年考古證明,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黃河流域平分秋色。
『伍』 西亞新石器早期重要的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哪兩個區域
西亞新石器早期重要的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黎凡特和安納托利亞兩個區域,公元前7000年前後,這些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不僅出現陶器,而且形成定居農業,畜養家畜。
『陸』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柒』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歸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捌』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哪些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以下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版姚,距今大約權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玖』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有哪些內容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內容更豐富:1993年至1995年,在江西萬年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掘出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的狩獵場所和屠宰場,還發現許多陶製品。1993年至1995年,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掘出距今約一萬年的動物遺骸和人工培植的稻穀標本,當然還發現好多陶製品。1993年在江蘇高郵龍虯庄遺址,發現陶器上有文字性的刻劃符號。1992年至1994年在河南鄭州八里崗遺址發掘出連排房屋,長26米,進深7米,共八套,而且發現繪有推拉式門型,甚為可貴。1993年至1995年在鄭州北郊發現了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城的平面略呈圓形,西牆殘存60餘米,北牆殘存230米,最高處達3米,土牆為板築法。據測定距今已達五千年,如此一來,我國的城市文化比原先認定的還可上推千餘年。1996年在河南孟津水庫區發掘了仰韶文化聚落遺址,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有居住區、倉窖區、墓葬區和石器製造場。也發掘出石壁、鉞等「禮器」,說明那時生產力已相當發達,社會已走向文明。1992年至1993年在內蒙古赤峰發掘興隆窪遺址,有圍溝、房址、窖穴等,為較完整的史前聚落,距今已達八千餘年。1989年至1994年在安徽蒙城尉遲寺發掘出大汶口文化層的房址三十一處,還有墓葬和窖穴。居住房屋作連排式,內部空間靈活,外形整齊有序,是研究史前建築的重要史料。1992年至1993年在浙江西北的莫角山遺址,發掘出一座人工建造的巨屋,東西長670米,南北寬450米,總面積達30餘萬平方米。建築基址上有夯土層,夯窩及成排的大型柱洞等,這里屬良渚文化層,說明距今五千年以上已有相當高超的建築技術了。1995年至1996年,在四川成都附近發現距今大約有四五千年的古城址五座。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考古發掘。這許多資料,不但足以證明中國人是中國古老土地上土生土長的,絕非自西方遷來,而且早就有豐富的人類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