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菩提
⑴ 西游記中為什麼菩提老祖要趕走孫悟空
祖師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修行的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眾道:「不敢瞞師父,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教他變顆松樹,果然是顆松樹,弟子們俱稱揚喝采,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什麼精神,變什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頭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罷。」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祖師道:「那裡什麼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凶,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⑵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是什麼來歷
菩提祖師,是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但卻要求悟空出師後不能提起師門保守自己的狀況,為一個精通諸子百家的世外高人形象。
在《西遊記》中,有位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存在,居住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為孫悟空的授業恩師,這便是:菩提老祖,孫悟空初見菩提老祖時,對菩提老祖還有以下的描述: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自從孫悟空從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後,菩提祖師再沒有出現過。
(2)西遊記菩提擴展閱讀
悟空學藝時,菩提自述精通百家讓悟空隨便挑一樣學,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級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凶,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念佛、朝真降聖,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采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菩提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從這些能夠看出:菩提不拘泥於一門一派,兼容並包、百家皆通。
後來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又教會了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等等。可以說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就廣度而言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⑶ 西遊記 菩提祖師學藝 這一篇 原文
第002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話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踴躍;對菩提前作禮啟謝。那祖師即命大眾引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眾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門外,又拜了大眾師兄,就於廊廡之間,安排寢處。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孫悟空在旁聞聽,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師看見,叫孫悟空道:「你在班中,怎麼顛狂躍舞,不聽我講?」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踴躍之狀。望師父恕罪!」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甚麼道?」悟空道:「但憑尊祖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了。」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里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j。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煅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樣?」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侞之類。」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么?」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沖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啊!」此時俱甚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當日悟空與眾等,喜喜歡歡,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黃昏時,卻與眾就寢,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沒打更傳箭,不知時分,只自家將鼻孔中出入之氣調定。約到子時前後,輕輕的起來,穿了衣服,偷開前門,躲離大眾,走出外,抬頭觀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極迥無塵。深樹幽禽宿,源頭水溜汾。
飛螢光散影,過雁字排雲。正直三更候,應該訪道真。你看他從舊路徑至後門外,只見那門兒半開半掩。悟空喜道:「老師父果然注意與我傳道,故此開著門也。」即曳步近前,側身進得門里,只走到祖師寢榻之下。見祖師蜷局身軀,朝里睡著了。悟空不敢驚動,即跪在榻前。那祖師不多時覺來,舒開兩足,口中自吟道:
「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
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悟空應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聞得聲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後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祖師道:「你今有緣,我亦喜說。既識得盤中暗謎,你近前來,仔細聽之,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悟空叩頭謝了,洗耳用心,跪於榻下。祖師雲: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此時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後門觀看。但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依舊路,轉到前門,輕輕的推開進去,坐在原寢之處,故將床鋪搖響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眾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當日起來打混,暗暗維持,子前午後,自己調息。
卻早過了三年,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忽問:「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麼道來?」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矣。」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卻只是防備著『三災利害』。」悟空聽說,沉吟良久道:「師父之言謬矣。我常聞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怎麼有個三災利害?」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袕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薰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悟空聞說,毛骨悚然,叩頭禮拜道:「萬老爺垂憫,傳與躲避三災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師道:「此亦無難,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傳不得。」悟空道:「我也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竅四肢,五臟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師父沒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准折過也。」祖師說:「也罷,你要學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悟空道:「弟子願多里撈摸,學一個地煞變化罷。」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你口訣。」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甚麼妙法。這猴王也是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
忽一日,祖師與眾門人在三星洞前戲玩晚景。祖師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師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備,已能霞舉飛升也。」祖師道:「你試飛舉我看。」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踏雲霞去勾有頓飯功夫,返復不上三里遠近,落在面前,叉手道:「師父,這就是飛舉騰雲了。」祖師笑道:「這個算不得騰雲,只算得爬雲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蒼梧。』似你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雲也還算不得哩!」悟空道:「怎麼為『朝游北海暮蒼梧』?」祖師道:「凡騰雲之輩,早辰起自北海,游過東海、西海、南海、復轉蒼梧,蒼梧者卻是北海零陵之語話也。將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騰雲。」悟空道:「這個卻難!卻難!」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啟道:「師父,『為人須為徹』,索性舍個大慈悲,將此騰雲之法,一發傳與我罷,決不敢忘恩。」祖師道:「凡諸仙騰雲,皆跌足而起,你卻不是這般。我才見你去,連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筋斗雲』罷。」悟空又禮拜懇求,祖師卻又傳個口訣道:「這朵雲,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對身一抖,跳將起來,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大眾聽說,一個個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裡都尋了飯吃!」師徒們天昏各歸洞府。這一夜,悟空即運神煉法,會了筋斗雲。逐日家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一長生之美。
一日,春歸夏至,大眾都在松樹下會講多時。大眾曰:「悟空,你是那世修來的緣法?前日師父拊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么?」悟空笑道:「不瞞諸兄長說,一則是師父傳授,二來也是我晝夜殷勤,那幾般兒都會了。」大眾道:「趁此良時,你試演演,讓我等看看。」悟空聞說,抖搜精神,賣弄手段道:「眾師兄請出個題目。要我變化甚麼?」大眾道:「就變棵松樹罷。」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棵松樹。真個是:
鬱郁含煙貫四時,凌雲直上秀貞姿。
全無一點妖猴像,盡是經霜耐雪枝。大眾見了,鼓掌呀呀大笑。都道:「好猴兒!好猴兒!」不覺的嚷鬧,驚動了祖師。祖師急拽杖出門來問道:「是何人在此喧嘩?」大眾聞呼,慌忙檢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現了本相,雜在叢中道:「啟上尊師,我等在此會講,更無外姓喧嘩。」祖師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修行的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眾道:「不敢瞞師父,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教他變棵松樹,果然是棵松樹,弟子們俱稱揚喝采,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祖師道:「那裡甚麼恩義?你只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凶,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悟空謝了。即怞身,捻著訣,丟個連扯,縱起筋斗雲,徑回東海。那裡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自知快樂,暗暗的自稱道:
「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來回甚易行。
別語叮嚀還在耳,何期頃刻見東溟。」悟空按下雲頭,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聽得鶴唳猿啼,鶴唳聲沖霄漢外,猿啼悲切甚傷情。即開口叫道:「孩兒們,我來了也!」那崖下石坎邊,花草中,樹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出千千萬萬,把個美猴王圍在當中,叩頭叫道:「大王,你好寬心!怎麼一去許久?把我們俱閃在這里,望你誠如飢渴!近來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強要佔我們水簾洞府,是我等捨死忘生,與他爭斗。這些時,被那廝搶了我們家火,捉了許多子侄,教我們晝夜無眠,看守家業。幸得大王來了!大王若再年載不來,我等連山洞盡屬他人矣!」悟空聞說,心中大怒道:「是甚麼妖魔,輒敢無狀!你且細細說來,待我尋他報仇。」眾猴叩頭:「告上大王,那廝自稱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悟空道:「此間到他那裡,有多少路程?」眾猴道:「他來時雲,去時霧,或風或雨,或雷或電,我等不知有多少路。」悟空道:「既如此,你們休怕,且自頑耍,等我尋他去來!」
好猴王,將身一縱,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觀看,見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險峻。好山:
筆峰挺立,曲澗深沉。筆峰挺立透空霄,曲澗深沉通地戶。兩崖花木爭奇,幾處松篁斗翠。左邊龍,熟熟馴馴;右邊虎,平平伏伏。每見鐵牛耕,常有金錢種。幽禽□-聲,丹鳳朝陽立。石磷磷,波凈凈,古怪蹺蹊真惡獰。世上名山無數多,花開花謝繁還眾。爭如此景永長存,八節四時渾不動。誠為三界坎源山,滋養五行水臟洞!【□:左「目」右「見」;】美猴王正默看景緻,只聽得有人言語。徑自下山尋覓,原來那陡崖之前,乃是那水臟洞。洞門外有幾個小妖跳舞,見了悟空就走。悟空道:「休走!借你口中言,傳我心內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簾洞洞主。你家甚麼混世鳥魔,屢次欺我兒孫,我特尋來,要與他見個上下!」
那小妖聽說,疾忙跑入洞里,報道:「大王!禍事了!」魔王道:「有甚禍事?」小妖道:「洞外有猴頭稱為花果山水簾洞洞主。他說你屢次欺他兒孫,特來尋你,見個上下哩。」魔王笑道:「我常聞得那些猴精說他有個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來了。你們見他怎生打扮,有甚器械?」小妖道:「他也沒甚麼器械,光著個頭,穿一領紅色衣,勒一條黃絛,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魔王聞說:「取我批掛兵器來!」那小妖即時取出。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與眾妖出得門來,即高聲叫道:「那個是水簾洞洞主?」悟空急睜睛觀看,只見那魔王:
頭戴烏金盔,映日光明;身掛皂羅袍,迎風飄盪。下穿著黑鐵甲,緊勒皮條;足踏著花褶靴,雄如上將。腰廣十圍,身高三丈,手執一口刀,鋒刃多明亮。稱為混世魔,磊落凶模樣。
猴王喝道:「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魔王見了,笑道:「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又無兵器,怎麼大膽猖狂,要尋我見甚麼上下?」悟空罵道:「你這潑魔,原來沒眼!你量我小,要大卻也不難。你量我無兵器,我兩只手勾著天邊月哩!你不要怕,只吃老孫一拳!」縱一縱,跳上去,劈臉就打。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這般矬矮,我這般高長,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殺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與你使路拳看。」悟空道:「說得是。好漢子!走來!」那魔王丟開架子便打,這悟空鑽進去相撞相迎。他兩個拳捶腳踢,一沖一撞。原來長拳空大,短簇堅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肋,撞了襠,幾下筋節,把他打重了。他閃過,拿起那板大的鋼刀,望悟空劈頭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個空。悟空見他兇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中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周圍攢簇。
原來人得仙體,出神變化,無方不知。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那些小猴,眼乖會跳,刀來砍不著,槍去不能傷。你看他前踴後躍,鑽上去,把魔王圍繞,抱的抱,扯的扯,鑽襠的鑽襠,扳腳的扳腳,踢打-毛,摳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個攢盤。這悟空才去奪得他的刀來,分開小猴,照頂門一下,砍為兩段。領眾殺進洞中,將那大小妖精,盡皆剿滅。卻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又見那收不上身者,卻是那魔王在水簾洞中擒去的小猴,悟空道:「汝等何為到此?」約有三五十個,都含淚道:「我等因大王修仙去後,這兩年被他爭吵,把我們都攝將來,那不是我們洞中的家火?石盆、石碗都被這廝拿來也。」悟空道:「既是我們的家火,你們都搬出外去。」隨即洞里放起火來,把那水臟洞燒得枯乾,盡歸了一體。對眾道:「汝等跟我回去。」眾猴道:「大王,我們來時,只聽得耳邊風聲,虛飄飄到於此地,更不識路徑,今怎得回鄉?」悟空道:「這是他弄的個術法兒,有何難也!我如今一竅通,百竅通,我也會弄。你們都合了眼,休怕!」
好猴王,念聲咒語,駕陣狂風,雲頭落下。叫:「孩兒們,睜眼。」眾猴腳屣實地,認得是家鄉,個個歡喜,都奔洞門舊路。那在洞眾猴,都一齊簇擁同入,分班齒序,禮拜猴王。安排酒果,接風賀喜,啟問降魔救子之事。悟空備細言了一遍,眾猴稱揚不盡道:「大王去到那方,不意學得這般手段!」悟空又道:「我當年別汝等,隨波逐流,飄過東洋大海,徑至南贍部洲,學成人像,著此衣,穿此履,擺擺搖搖,雲游八九年餘,更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賀洲地界,訪問多時,幸遇一老祖,傳了我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不死長生的大法門。」眾猴稱賀。都道:「萬劫難逢也!」悟空又笑道:「小的們,又喜我這一門皆有姓氏。」眾猴道:「大王何姓?」悟空道:「我今姓孫,法名悟空。」眾猴聞說,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一家孫、一國孫、一窩孫矣!」都來奉承老孫,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個是合家歡樂!咦!貫通一姓身歸本,只待榮遷仙錄-名。畢竟不知怎生結果,居此界終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⑷ 西遊記菩提祖師是誰,為何只出現一次
菩提祖師神通廣大,為何在整部《西遊記》中只是曇花一現?他的弟子眾多,為何只有孫悟空橫空現世?他神秘無比,究竟是什麼身份?相信很多人對於這些問題都很好奇。其實答案就在《西遊記》中。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同為古代神話小說,為何《西遊記》能成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呢?因為《西遊記》並不僅僅是一部神話小說。
小時候看《西遊記》電視劇,都會感覺孫悟空英姿颯爽、無所畏懼。即便是面對三界之主玉皇大帝也毫無懼色,完全是一個正義英勇的人物形象。
隨著你見聞的增長,你會發現《西遊記》中很多地方與普通的古代神話不同。道教文化中三清可是至高的存在,清靜無為,虛無自然。佛教中的文化是眾生平等,從不殺生,不破色戒。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身為道祖會偷襲孫悟空,還派遣兩名童子金角銀角暗殺孫悟空。在青牛精那一次佛祖也會賄賂道祖。唐僧前心萬苦取得真經,如來佛祖竟然讓兩位弟子向他索要人事。還無恥地在天庭享受安天大會,欣賞仙娥跳舞。
為何會這樣呢?那是因為《西遊記》很大程度上反應當時道教和佛教為了爭奪勢力和地盤而進行的爭斗。在爭斗的過程中,那些所謂的道士和和尚早已經忘記了道教和佛教的文化思想。他們也喜歡錢,也喜歡有地位,也喜歡酒肉通吃。
這時你在看《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儒、釋、佛三教皆通的存在。在道、佛兩教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這樣的人會存在嗎?或者說兩教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嗎?根本不會。
即便真的存在,他也不敢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因為他只是自己一人。他只能低調小心行事,以免捲入爭斗之中。
⑸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最後到哪裡去了
菩提祖師是世外高人,他法力無邊,徒弟眾多,品德高尚,口碑甚好,完全可自成派系,作者對此作了詳細的鋪墊,然而即使高如菩提,也對當時的統治力量無能為力,只能隱居授徒傳道。
須菩提祖師的名稱既然源出須菩提,而且他出場時的贊詩中也有"西方妙相祖菩提"的句子,似乎確定是一位西方高僧。可是悟空初上西牛賀州的仙山,從樵夫嘴裡聽到祖師自作的滿庭芳,觀其"觀棋柯爛,伐木丁丁"和"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的詞意,顯然又是道士無疑。
所以菩提老祖究竟是何方神聖一直眾說紛紜。
作者在人名上玩了個花招,謎底卻十分淺顯:這個真正的師父不是別人,正是悟空自己,亦即他的本心,或曰真神。所以悟空求師的地方,喚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方寸,都是心的別稱;斜月三星,想想秦觀的詞句,"天邊一鉤殘月帶三星",是個拆字的字謎,謎底還是個心字。
因此滿天神佛求不著,只求一顆本心而已,菩提老祖只是求道得道的一種比喻,在後面也就沒有再出現的必要了(就當他隱居在某個地方好了,只有想證得本心不懈追求的人才能找到那個地方)
(5)西遊記菩提擴展閱讀:
菩提祖師,《西遊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但菩提祖師卻要求孫悟空出師後不能提起師門狀況。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為一個精通道教、佛教及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潮。「靈台方寸」與「斜月三星」都寄託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西遊記前傳》中介紹了菩提祖師的來歷和奇特經歷以及隱居靈台方寸山的的緣由。
他並沒有教授孫悟空長生不老的方法,但在知道孫悟空出去惹麻煩的情況下,他用了三年的時間教授孫悟空的18個武術和72個變化和肌腱雲。 這些是一些戰斗逃脫能力。
他沒有讓孫悟空走出老師然後提起他,否則他永遠不會讓孫悟空毀了。 由於孫悟空離開三星洞穴的斜孔,菩提祖先從未出現過。
達摩並不讓孫悟空說自己,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因為他是聰明的,人是世界的,弱者是天生的,堅強的,死的,也就是說,如果他允許孫悟空支持,一切都已完成 對孫悟空來說,個性將不可避免地更加無所畏懼。 不要讓孫悟空說他來了,他已經成就了孫悟空並成就了自己。
成全孫悟空在於不讓孫悟空連累自己以至於背上毀師滅祖的不仁不義之名;成全自己在於讓自己繼續遠離俗世,長隱於這靈台方寸山中。
⑹ 西遊記里的菩提老祖是個多厲害的角色
菩提祖師到底是誰?有三種猜測,其一,認為是如來本人;其二,認為是如來的師兄;其三,認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即須菩提,《金剛經》的主角;我個人認為是第三種。
猜測之一
孫悟空是只石猴,很多年後有人說他是這本書的真正主角,其實這是不恰當的,他只是「第一主角」。因為西遊的隊伍里每個人都是主角,包括龍馬。
孫悟空是天產石猴,生於花果山水簾洞,得育明師。修成大道。降龍伏虎強銷死籍。一根如意金箍棒,橫掃天上地下,高傲剛強,生平從不服人。
他受業的師父,是一個叫菩提老祖的人。
我在很久以前寫過東西論述過天地五仙的級別和差別。在那裡邊我曾經有過菩提老祖不如鎮元大仙的論調。因為菩提老祖曾經露出口風可殺悟空.他既然居住在地上,又能教出孫悟空這等徒弟,理所當然屬於地仙。而鎮元是地仙之祖。所以鎮元強於菩提更強於悟空這個推理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不久以前的一個晚上,那天晚上我無聊的翻著西遊,忽然間,我想起一個問題:菩提到底是誰?
跟我以前臆斷的相反,菩提,也許根本不是地仙!
因為這中間的疑點太多了,而我以前竟然一直沒有注意到。
一,悟空學成大道降龍伏虎之後,曾經有過一段「強銷死籍」的經歷。當時地府的生死簿上明明記載「孫悟空,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
大大的不對!
因為要知道悟空當時已結拜七兄弟,七兄弟另外六人各個都非善類,從法力神通上說,應該都在伯仲之間。既然悟空可以而且已經強銷死籍,那麼那六個呢?難道他們六個已經強銷死籍過了么?難道地府隔三差五就要被神通廣大的妖怪踐踏一回?難道地府里根本沒有另外六個魔王的檔案?
何況天下間還有更強於七魔兄弟的妖怪!
那麼為什麼只有孫悟空有這樣的遭遇?
從天地五仙的劃分來說,天地神人鬼(順序不可錯,央視新西遊里那個如來都沒搞懂,他老人家說的是天地人神鬼,直接讓張三豐超過了玉皇大帝:)。
以悟空畢業離校之後表現出來的神通,橫掃天宮,敗李靖哪吒四天王都是真實本領。能橫掃神仙界的起碼是高一等的地仙界。而當時悟空還沒有以身為爐鼎煉丹的能力,他以後的道行積累基本都是靠吃桃子的。所以他也只能是地仙。鑒於他確實打不過地仙之祖鎮元大仙,他在地仙界中應該只是中等偏上一點。
當時悟空既然已有地仙的能力,理應同時擁有地仙的待遇。他另外六個兄弟每個都沒有受到地獄的騷擾,應該就是因為他們都已經擁有實際地仙的能力和待遇,哪個鬼仙敢惹他們,不被他們拿去遞鼓傳更提鈴喝號就已經萬歲萬歲萬萬歲了……
所以悟空這段相當特殊的遭遇,其實只能說明一個事實:悟空根本不是仙人。從始至終,他根本沒能跟仙界建立起真正脈絡貫穿的聯系。所以,他的師父,菩提老祖,也同樣不會是仙人!
——那麼他們到底是什麼?
二,照妖鏡的問題。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悟空兩次公然對抗天宮,兩次都對上了托塔李天王,李天王有照妖鏡。但前後兩次交鋒,其中一次還是在二郎神的關照之下,這照妖鏡居然一次都沒好用過。對悟空不構成任何威脅。當時最後破解悟空變化的方法,是鎖了琵琶骨。
很久以後,悟空與六耳獼猴鏖戰,真假難辯。打到天宮,照妖鏡第二次出場,在鏡子里,看到兩個大聖,衣服,金箍,鐵棒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怪就怪在這里,假使照妖鏡對悟空有效的話,鏡子里應該只有兩個猴子而已……為什麼他們在照妖鏡面前宛如對著一面普通的鏡子,連衣服之類都過濾不掉?……
但還不能就此說照妖鏡是一沒用的東東,那牛魔王何等了得,與悟空激戰一日一夜,鬥智鬥力,絲毫不落下風。若按這等法力,小哪吒哪裡是他的對手?!可是照妖鏡一照住元神,老牛就再不能飛騰變化,只能乖乖的做被宰割的菜牛。
為什麼相差竟然如此之大?!
某一天我忽然想起哥斯拉,想起紅外線跟蹤導彈居然打不到那冷血的怪物,頓時豁然開朗。如果,我們假設仙界的各種法寶(當然除去直接打擊類的如金箍棒,降魔杵)都是各自定位不同的特製武器,問題一下子就簡單了,假如一個人不具備了那法寶攻擊所必須的條件,那法寶自然就制不了他。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是主要圍繞法寶的,所以舉幾個封神的例子。大家知道哪吒是蓮花化身。蓮花沒有魂魄,所以哪吒一成型就不懼任何以魂魄為攻擊對象的法寶。這一點極大的成就了哪吒,不然,他將淪為與黃天化,韋護伯仲的中庸角色。(要知道連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都仍然是存在著魂魄的。)
而楊戩更了得的多。哪吒不懼魂魄類法寶,楊戩相反,他除了魂魄類法寶其他什麼也不懼。(當時他只是神仙級的人物,但在全書中他除了只對大教主級寶物如誅戮滅絕劍等因等級太懸殊而不得不逃避之外,其他稍低一點的他師父級別的法寶他通統硬接!聞仲的龍鞭,鄧嬋玉的五色石,甚至廣成子的玉虛至寶翻天印,他一概硬接!我從沒見過楊戩被寶物打下馬去過。(哪吒N次,黃天化等無數……)
而且楊戩以肉身跟哪吒的蓮花身同樣有對各種瘟毒免疫的作用。
在這里要解釋一下七十二變。這種法術的有用程度遠非我們以前想像的變來變去的那麼簡單,要知道,既然很多法寶都是靠鎖定特定目標而攻擊的話,那麼,具有極端不穩定性的七十二變,原則上就可以把這些法寶統統躲開——比如,非典病毒很囂張,但是一定有它攻不破的堡壘。假如一個會七十二變的人遭到病毒的襲擊,他的變化就會自然改變他某些基因,部分變化成對非典病毒免疫的動物基因(比如說他直接變出非典疫苗來)……
糊塗了吧?……懂了的舉手!好,居然有這么多聰明的人!
七十二變就是這樣,絕大多數的法寶都應該對這種神通束手無策。除此之外楊戩還有一門九轉元功的功夫,類似於高級鐵布衫,金剛不壞,成道以後一般的直接攻擊(時髦點叫物理性攻擊)可以根本不加理會。
悟空在這兩項上的本事大致上跟楊戩差不多。老牛稍弱,有七十二變,可能無九轉元功。
我之前說過了,七十二變加九轉元功幾乎可以抵擋大多數的法寶,除了魂魄性法寶,但,照妖鏡是魂魄性,這種制的老牛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法寶,偏偏從來沒有對原本應該有效的孫悟空產生效果。
為什麼?
三,悟空投入唐僧門下,最開始更象一筆交易。唐僧救了他,他保護唐僧取西經。在他的心裡,除了感激,可能根本沒有正視過他的這個師父。
然而,幾年之後,事情變化了。
悟空似乎慢慢發現了唐僧,發現了取經的意義,更重要的,發現了自己!
他開始重視起唐僧了。在平頂山,他對唐僧頭上的雲霞稱贊不絕。在通天河,他對老陳說「我師父管教不死長命。」在無底洞前的喇嘛廟里唐僧一病三天,老孫並知因果。銅台府地靈縣遇冤,悟空第一個晚上就是在忍,就是在故意受苦受難,因為他知道,師父有這一劫。
他無師自通的知道了師父是金蟬子,是如來的第二個門徒。
為什麼這些玄奧的東西,他竟然都明白過來了?!
孫悟空向來自詡老孫不知幾萬歲了。稍微精細一點的人都知道,他在說大話。悟空從生身到成道,到強銷死籍的時候三百四十二歲,之後在天宮混了百十年,壓在五行山下又五百年,滿打滿算加起來才一千來歲。這樣年紀的妖怪有的是。
悟空拜在菩提老祖座下時,老祖說:「入得我門,為十輩小徒。」他門中排輩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元覺,悟空是悟字輩。但在之前書中沒有對這老祖做一字交代,之後卻又無一字補敘。菩提消失的無影無蹤,神秘到,就彷彿他一直在那裡等了三百餘年等待那隻竹閥度海的猴子……
他為什麼會這么做,他又究竟是誰?……
花果山上的老猴子跟悟空說,世上不死者,唯佛與仙與神聖。
悟空的成就不止神聖,他長生不死,而前文我們已經論述過他實際上不是仙人,那麼他是什麼?——答案只剩下一種,他是佛門弟子!
因為他是實際上的佛門弟子,但在現實中,菩提以道家神通成就悟空的佛門正果。所以,任何地方都沒有關於孫悟空的記錄。地府照樣作為一個過程來抓捕他,而照妖鏡也不可能超越仙界鎖定一個佛門的弟子!
這就是事實的真相。
孫悟空在西行之前度過了一千餘年的時光,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就在悟空從仙石中破體飛出的同時,一個嬰兒在人間降臨,他一出生就是和尚!
這個和尚慢慢長大,衰老,死亡。他的下一世,仍然是和尚!這個人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在做和尚,他做了九世和尚,輪回到第十世,還是一個和尚。
這個人當了十世和尚,到最後這一世,他在人間已經歷劫將近千年,也許是機緣終於巧合的來到他身邊,當時是唐朝。當朝的皇帝從千佛萬僧之中選他出來,執行一個偉大的任務,取西經!
這個人就是唐僧!
唐僧跟孫悟空,雖然名分上是師徒,但,實際上,他們原本就是一體。那個不敬三寶特立獨行的西方不肖弟子。他在千年以前被貶落凡塵,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成為唐僧,桀驁不遜嘯傲天地的那一面進入仙石成為悟空。菩提為了成就悟空,在人間度過了十世。而唐僧用更漫長的時間,艱難完成了自己的十世求道。悟空跟唐僧,都是十世弟子!他們根本就是一個人善惡的兩面。那個人,就是金蟬子!
因為唐僧跟悟空根本就是一體,所以,在取經的十四年裡,悟空日漸一日的熟悉唐僧等於熟悉自己,雖然是桀驁不遜,也終於在不知哪個深夜中豁然夢醒。知道了那個令他痛心的事實,我,不是我!從此以後他已經明晰了千年以來的前因後果,即使是在貶謫時期,他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跟他一體的師父。他深深的知道唐僧不會死,因為他自己沒有死!
以後的過程都只是游戲而已,一種將善惡兩極漸漸回爐重鑄歸為一體的游戲。還記得嗎?當靈山大典,悟空跟唐僧並肩站在一起,悟空對唐僧說:「師父,現在我已成佛,跟你一樣了……」
此間有真意,試問誰人知。每念如此,有淚如傾。……
前一世,金蟬子在如來的陰影下形成了本不該有的善惡兩面。後千年,解鈴還需系鈴人。金蟬子善的一面自己掙扎著重新皈依佛門,而金蟬子惡的一面,就自然需要一個助力來幫助他完成重新由惡向善的大舉。而這過程的頭一步就是要教會悟空本領,如此一來,就有了菩提這個人。
悟空叱吒神界沒有問題,在天界鬧騰的功力應該還差的遠。而他居然一無阻擋的就吃到了老君五壺金丹!還被老君在八卦爐里鑄煉的金剛不壞。五行八卦循環不息。如果老君存心要殺悟空,只消小做手腳,移動巽宮的位置,風移火生,悟空必然化成焦碳。而實際上,倒象是老君成全了他!
老君實際上是不喜歡悟空的,這從他以後的話語中可以看的出來,那麼又是什麼人能夠強使他做他自己本不喜歡做的事?
是誰不是仙人卻能教出悟空這樣的徒弟?是誰能強使老君不得不成就悟空?是誰能夠做金蟬子的師父?——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菩提老祖,這個我一直以為他是道家仙人的人,其實最大的可能,就是釋迦牟尼如來佛本人!
孫悟空跟唐僧也許是西遊記里最重要的兩個人了,我默默的說,這時候靖岩不再是靖岩而是靜言。我在杳無人跡的壇子上獨自一人,寂寞的說神論鬼,而實際上我所說的,並非只是神鬼而已……
猜測之二
一.《西遊記》和《封神演義》聯系密切
提起明朝著作《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我想你一定不會陌生。從兩部作品中派生出來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神話就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兩部小說雖然講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裡面的人物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你比如李靖、哪吒、木吒、楊戩等人在兩部書中都有體現。而《封神演義》中的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燃燈道人經過若干年後,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後來分別成為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燃燈上古佛。這些人物也在《西遊記》中出現過。可見,兩部作品關聯之緊密。
二.《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厲害人物簡介
1.《西遊記》二巨頭
a.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剛一出場便化解了天庭大難。後又多次顯露身手,幫著悟空破了重重磨難。堪稱《西遊記》中的巨無霸。
b.菩提祖師
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這對悟空今後大鬧天宮的,以至最後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見菩提祖師絕非等閑之輩。
2.《封神演義》五教主
a.老子
即太上老君。他是鴻鈞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幫助闡教力退截教眾仙。也曾一氣化三清,戰敗過通天教主。《西遊記》中,他住在離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聖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稱太上老君。
b.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鴻鈞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闡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賢、觀音三位菩薩,以及「過去七佛」中的懼留孫佛都曾是他的門人弟子。而楊戩、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孫。後來他成為三清教的主管——《西遊記》中的玉清聖地先天教祖。
c.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是鴻鈞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門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濫竽充數。不過他也為上天做了不少的貢獻。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電母、普天星相幾乎都是他的門人。通天教主聽信眾弟子的讒言,擺了下「誅仙」、「萬仙」二陣,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後來多虧四大教主同心協力才破得此陣。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聖地通天教祖靈寶天尊。
d.接引道人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極樂之鄉。此人身高丈六,麵皮黃色。長年累月不曾離得清凈之所。後來受人之約,三顆舍利取下戮仙門,與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惡陣。
e.准提道人
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來到東土度化有緣人。他比接引更開明,也多次幫助闡教解危難。可以說是二道皆通。他手裡的加持神杵和七寶妙樹真可謂是法力無邊。通天教主曾兩次敗在准提之手。
三.《西遊記》中隱藏著線索
《西遊記》里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普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讓我們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麼對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麼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
四.《封神演義》尋答案
在《西遊記》中,我們無法破解菩提祖師身份之迷。但我們知道《西遊記》里的人物是與《封神演義》中的角色是緊密相關的。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西遊記》里的菩提祖師給人的感覺是佛道一體。而在《封神演義》中恰恰就有一個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兩位教主,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曾經幫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誅仙陣」和「萬仙陣」。堪稱《封神演義》的兩大頂尖高手。他們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VS如來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極樂之鄉,身高丈六,麵皮黃色。不禁讓人想起了《西遊記》中已經修成丈六金身的如來佛祖。兩人相貌如此相似,並且都在掌管西方極樂聖地。難道他們是一個人嗎?那就讓我們看看兩位作者對兩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東土而來。只見足踏祥雲,霎時而至蘆篷。廣成子來稟老子與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師至矣。」老子與元始率領眾門人下篷來迎接。見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
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
十二蓮台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閑極樂是西方。
話說老子與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蘆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遊記》中第七回對如來的描述:
只見赤腳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禮畢,又對佛祖謝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無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顆,火棗數枚奉獻。」詩曰:
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
七寶蓮台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
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閑極樂那西方。
如來又稱謝了。叫阿儺、迦葉,將各所獻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謝宴。
c.在《封神演義》里,還有這么一段:
接引道人頂上現出三顆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劍。那劍如釘釘一般,如何下來得。西方教主進了戮仙門,至戮仙闕立住。
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後建立佛教的如來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VS菩提祖師
我們再來看看兩部作品對另外二人的評價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見《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
文殊廣法天尊聽得腦後有人叫曰:「道兄劍下留人!」廣法天尊回顧,認不得此人是誰;頭挽雙髻,身穿道袍,面黃微須,道人曰:「稽首了!」廣法天尊答禮,曰稱:「道友何處來,有甚事見諭?」道人曰:「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道人曰:「貧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師首次亮相,見《西遊記》第一回:
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封神演義》中的准提道人是一個開明人事。他多次來再東土度化有緣人。對東方道教頗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對佛學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見他與西方道教淵源極深。他們一個掌教於西方極樂之鄉,一個隱居在西牛賀洲教徒。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並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准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
五.答案揭曉
根據以上二文、四詩的評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菩提祖師便是准提道人,是如來佛祖的師弟。兩人曾經共同執掌西方教。後來如來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並。菩提祖師也從此隱居山林,將高山命名為「靈台方寸山」,與「天竺靈山」相對。以後自立道觀修身養性,除了山中居民,沒人知道他的住處。就是那如來,也不知道自己的師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賀洲還有仙人存在。如來曾這樣評價西牛賀洲:「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見《西遊記》第八回)。可見,同處西牛賀洲的如來,卻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點都不遜色於如來。甚至可以避開如來的法眼。
猜測之三
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入佛門前苦修道術,後來拜了如來為師,《金剛經》中的問佛者。
⑺ 西遊記菩提樹在哪裡
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但是西遊記拍攝的菩提樹,應該是在印度的。
⑻ 西遊記里,菩提祖師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西遊記》開頭有這樣一個情節,即:菩提祖師問悟空要學什麼法術,悟空這也不學、那也不學,最後祖師惱了,打了悟空腦袋三下,撇下大家走了。
大家都以為悟空惹怒了祖師,沒想到半夜裡,悟空偷偷潛入祖師房中,祖師卻開始傳授真正的法術??
故事情節出現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原文是這樣寫的:
(菩提祖師)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然而,悟空早已洞穿一切:
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於是,悟空三更摸入祖師房中,道出來意,祖師嘿嘿一笑:
(祖師)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
看起來,菩提祖師打了悟空三下腦袋,就是讓他三更去找自己。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咱不妨來看看,作者吳承恩是怎麼構思出這個情節的。
其實,敲打三下這個梗是從《壇經》里化用來的,而最初的主角,是禪宗五祖弘忍與六祖惠能。話說,惠能一時興起,做了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被五祖弘忍看到了。弘忍知道他很有慧根,但惠能一向被人瞧不起,怕當面教他會惹麻煩。於是,就想辦法,製造單獨和惠能在一起的機會。
惠能的主要工作是舂米(穀子去殼)。於是,五祖就找個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惠能工作的地方――碓坊。五祖仔細觀察,確定四下無人之後,和惠能展開了「神對話」。
五祖:米熟也未?惠能: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然後,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大徹大悟了。
相對而言,五祖還是比較地道的,人家敲打的是碓,而不是腦袋。而西遊記里,菩提祖師直接就敲打悟空腦袋了(此處有虐待動物的嫌疑)。
那麼,五祖和六祖惠能的「神對話」到底是啥意思呢?咱不妨這么來理解。
惠能既然能寫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么牛的偈子來,必然是對佛法有一定理解的。但是,畢竟自己的體悟沒有老師父指導,可能體悟的層次比較淺,體悟的東西不全面。所以,就需要老師父來幫幫忙,「篩」者,師也,把那些粗劣的東西「篩」去,剩下的就是精華了。
五祖也很聰明,知道惠能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就讓他三鼓悄悄來找自己,自己給他單獨講《金剛經》。
《西遊記》化用了《壇經》里六祖惠能悟道的故事,用的十分巧妙。
巧合的是,《壇經》里六祖猜到五祖的提示之後,悟道了;《西遊記》里,悟空猜到菩提祖師的暗示之後,也學到了真正的法術。
《西遊記》可深著呢,吳承恩學富五車,這些禪宗的典故,自然是信手拈來。
關注「依他起」,每日一禪。
原創不易,還請多多支持!
⑼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真正身份是什麼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為一個精通道教、佛教及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潮。「靈台方寸」與「斜月三星」都寄託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
菩提祖師精通三教諸子百家, 法力無邊,卻只是在深山洞中隱匿授徒。他給孫悟空起的名字是佛家的稱呼習慣,和後來的悟能、悟凈剛好對應。
他並沒有傳授孫悟空想要的長生不死的方法,卻在明知孫悟空會出去惹禍的情況下,用三年教會了孫悟空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變以及筋斗雲,這些都是些打鬥逃生的本領。
他不讓孫悟空出師門後再提起他,否則就讓孫悟空萬劫不復。自從孫悟空從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後,菩提祖師再沒有出現過。
(9)西遊記菩提擴展閱讀
菩提的居所之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懸於海外的西牛賀洲地界。他似乎與其他神仙並無往來(這點不同於鎮元大仙這些「散仙」),與他交往的卻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得以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第一回)。
他座下的弟子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但細算起來,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是以,菩提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給人以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世間的高士、聖人。這個菩提的形象也許正是吳承恩所要寄託的對「大隱隱於市」的欽佩、神往,菩提是以為高聖。
菩提祖師是世外高人,他法力無邊,徒弟眾多,品德高尚,口碑甚好,完全可自成派系,作者對此作了詳細的鋪墊,然而即使高如菩提,也對當時的統治力量無能為力,只能隱居授徒傳道。
⑽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真實實力
在《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他被描寫為一個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神仙形象: 央視版《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法力高深,弟子眾多,教化廣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他不僅渡人向道,也教一些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方法給廣大的民眾。深得一方民眾的尊敬。《景德傳燈錄· 百丈大智禪師》:「於是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號曰長老,如西域道高臘長,呼須菩提等之謂也。」。西遊記中的菩提老祖並不是須菩提,菩提老祖和須菩提是兩個不同的人物,首先來說,西遊記裡面的菩提老祖是一個道教人物,他的打扮,手拿拂塵,頭戴紫金冠,修煉的地方名字叫斜月三星洞,一看上去就是道教的人物。而作為釋迦的徒弟,應該屬於佛教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