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遺址
㈠ 洛陽故城現存遺址有哪些
洛陽故城今存來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源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㈡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哪裡,意義是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內605年,一直沿用至容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㈢ 洛陽有什麼古遺址呢
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的夏朝,洛陽被稱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國都。今天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1956年考古發現的“夏都斟鄩城遺址”就是證明洛陽建都最早的遺址。
這座由是由堂、廡、庭、門等組成的規模宏大的斟鄩遺址中心殿堂,是中國最早的帝王宮殿,他決定了後來歷代帝王的宮殿朝堂格局。
商朝時期,稱洛陽為西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洛陽又被稱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現位於洛陽偃師屍鄉溝村的“商都西亳遺址”,再現了商滅夏後建立的這座影響後代的城市建築群模式。
遺址城內縱橫的道路,交錯的街道,各大小城區的層層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對城市建設的非凡規劃。
西周東周時朝,稱洛陽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這時的洛邑就是洛陽城的又一稱呼。現今包含洛陽澗河瀍河兩岸的王城公園、天子駕六、戰國時期的糧倉、戰國至西漢時期陶窯和加工作坊、青銅器作坊等古遺址等組成了“東周王城遺址”。
洛邑是史書明確記載的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是第一個選擇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築城統治理念的奠基者。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稱為雒陽。
西漢劉邦在洛陽稱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後遷西安。直到東漢劉秀定都洛邑後,改稱洛邑為雒陽,後期的曹魏、西晉、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陽。經過幾個朝代約三百多年的經營,尤其是北魏時期的洛陽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與西域商人的擁有六十多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現在位於洛陽市東約十五公里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公園恢弘,可以窺出當年洛陽繁華的盛景。
其中,位於遺址南郊的東漢靈台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跡。
隋唐、後梁、後唐、後晉朝——洛陽隋唐城遺址公園。
看得出,古遺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遺址的卻不常有。
而洛陽,就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㈣ 隋唐洛陽城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㈤ 洛陽大遺址的歷史和文化
洛陽大遺址
在洛河沿岸、東西不足3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5處大型遺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遺址,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洛陽片區大遺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華文明與文化重要起源和發展階段的大規模遺存,不僅在歷史文化內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發展延續性,而且在分布區域上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區域。
但是夏林、樊會濤代表在調研時發現,由於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位於城市建設區和城鄉接合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大,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基本建設矛盾異常突出,遺址外部環境威脅加劇。如果保護不善,將面臨損害或滅失的危險。為有效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建議:一、加強立法保護;二、加大資金投入;三、工廠和村莊搬遷。
㈥ 歷史時期為何會在洛陽周圍形成五大都城遺址
因為洛陽是九朝古都不可能說只有武大一那個都城遺址。好多了。嗯,反正是有的是已經毀了,但是說。先留的。暫時有五個。還能再找找。
㈦ 洛陽有哪些在漢朝時的歷史遺跡
洛陽,有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的九軀大像,有國花園里富麗堂皇、國色天香的各色...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
㈧ 洛陽唐代有個叫什麼堂遺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605年,是隋唐時期全世界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 [1] ,相繼成為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的都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餘年。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都洛陽;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頒布《建東都詔》定洛陽為東都,實行兩京制。 [2]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為神都。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為周,定都洛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東京。[3]
隋唐洛陽城「中茲宇宙,均朝宗於萬國」。 [2] 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金城) [4-5] ,含嘉倉城、東城和上陽宮,佔地49.3平方千米,開有城門8座、3市109坊。里坊區在東北和南部,有109坊。 [6-7] 商業貿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運河,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以皇宮紫微城為核心,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佔地面積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六倍,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
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各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都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而且對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8]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