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龍窯遺址

龍窯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29:19

㈠ 馬步龍越窯遺址

馬步龍越窯遺址位於牟山湖東南岸馬步龍山南麓,是一處三國至兩晉時期的青瓷窯遺址,比上林湖越窯遺址還早三百年左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瓷窯枕山面湖,窯床自南而北沿山坡延伸50米。馬步龍窯產品較多,質量較高,造型規整,紋飾優美,釉色潤澤,胎質細膩堅硬,撞擊聲清亮如馨,是我國古代窯製品中的珍品。五代時期,越窯的秘色瓷已列為貢品,所謂秘色即「雨過天青」色,為南北所共賞。馬步龍窯青瓷,應屬先導。

㈡ 龍窯的考古發掘

在2013年對江西景德鎮南窯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多達數十噸的窯具和瓷片標本。同時在遺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長達78.8米的龍窯遺跡,這是到2013年為止發現的保存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
南窯遺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下轄的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是景德鎮市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窯業遺存。南窯遺址於1964年被發現,樂平市博物館分別於1983年和2008年兩次對其進行普查、復查。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平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廈門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分三個區域發掘5 5米探方36個,揭示龍窯遺跡2座、10個灰坑、1條灰溝、1條道路遺跡。總計揭露面積1013.5平方米,出土多達數十噸窯具和瓷片標本。
其中,考古人員在南窯遺址東南部揭露清理的一座龍窯遺跡長達78.8米,遺跡由窯前工作面、火門、火膛、窯床、窯牆、窯尾等幾部分組成,窯內出土有青釉和黑釉執壺、罐、盞、腰鼓等。
根據地層疊壓關系以及出土遺物,可以推斷出這座龍窯是特色鮮明的中晚唐時期龍窯,是到2013年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也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
考古研究表明,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南窯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填補了樂平市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也把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

㈢ 龍窯的代表遺址

龍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多建築在江南地區坡地上,最早發現於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窯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龍似蛇,故名,亦稱蛇目窯、蜈蚣窯。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
德化龍窯始建於唐代中晚期,北宋時結構更為合理,一般長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間,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設火膛,窯室分若干目(節),階梯通道兩邊放窯門若干個,裝出製品通道。每節兩側窯牆處設投柴孔(火眼),對稱排列。窯尾設擋火牆,牆底部放通煙孔,牆後設煙火巷,俗稱煙囪,高3米,寬0.4米,長依窯體而異。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熱。
北宋時期的龍窯,窯身較窄較短。南宋時期,窯身加寬,窯體變長,窯床鋪沙,坡度較小。這種窯爐,明清時期仍繼續使用。
新中國成立後,德化窯還是以龍窯為主。20世紀60年代,全縣有龍窯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築,長約43米,分32目,窯頭6目,高1.2-1.7米,長1.1-1.7米,目寬1.2-1.6米,窯中到窯尾26目,高1.85-2.5米,長1.8-2.2米,寬2.4-2.6米,窯兩側每隔5目各放一窯門,高1.6-1.8米,寬0.4米。窯頭設燒火膛,每目窯膛的兩邊對稱各放一個投柴孔,也是觀察火色孔,孔大約0.15×0.2米。最後一目置閘壁(擋火牆),壁腳放9個通煙孔,傾斜度約25-27度,結構合理,裝燒容量大,升溫適度、均勻,成品率高,同時事故少,操作容易。
龍窯屬於柴窯,由於以木柴為原料,現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電窯、油窯、液化汽窯、天燃氣窯。 南風灶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近500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世界上現存一條還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燒龍窯。窯是依山而建,窯身全長34.4米,內長30.87米,猶如一條巨龍從天而降一般,所以當地居民就把它叫做「龍窯」。但是石灣的居民又稱龍窯為「灶」,因為窯頭燒柴的地方像舊時家裡燒柴做飯的灶頭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龍窯燒產品養家活口,他們覺得龍窯就像家裡的「灶」一般重要。加上這條龍窯的灶口正對著南方,而且灶尾榕樹成蔭,每到夏天涼風習習,故稱「南風灶」。
2013年8月,南風古灶龍窯開始大修,至今歷時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屆龍窯柴燒文化節在石灣南風古式開幕。兩條大修後的龍窯重新點起薪火。首批入窯的,是南風古灶園區及工藝美術協會超過50位陶藝家的作品。龍窯由於其獨特的氧化氣氛,所燒制的產品會有其他窯沒法達到的釉色效果。
由於龍窯是高溫燒制產品,最高溫度可達1300多攝氏度。熱脹冷縮和高溫熔融等因素,使龍窯會變爛或變形,窯背拱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需要進行大修。
窯體大修先要把內窯牆和窯背拱全部拆掉,外窯牆及旁邊的紅砂岩、夯土則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跡。之後,就要根據之前了解的情況,為龍窯重新開線、定位。定好位後,就要組織工人砌磚。 高灶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較同園區內的南風灶建造時間晚,由明代沿用至今的古龍窯,已有400多年歷史。
窯之形制及坡度與南風灶近似,窯向正南,左側設窯門四,右側窯門三,窯內結構如園拱券頂隧道,以小型砂磚砌成。窯膛平面略呈船底形,總長38.25米,窯口、中段及窯尾寬度分別為1.85米、2.25和2.2米,內通高1.80-1.95米。窯頂厚約0.25米,窯面原有42排火眼,建國後改為33排,除窯口一排3個外余均5個火眼。明清時期該窯為陶業大行「水巷大盆行」的專業龍窯,歷來以煅燒大盆類產品為主。對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煅燒工藝有重要價值。
2001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8月,高灶、南風灶開始大修,至今歷時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屆龍窯柴燒文化節在石灣南風古灶開幕。兩條大修後的龍窯重新點起薪火。首批入窯的,是南風古灶園區及工藝美術協會超過50位陶藝家的作品。龍窯由於其獨特的氧化氣氛,所燒制的產品會有其他窯沒法達到的釉色效果[1]。

㈣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㈤ 吳城遺址的文化研究

【吳文化發祥贛中】
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祥地在何處歷來受到史學界、文化界的關注,更為海內外吳氏宗親所看重。早在1907年,蔡元培、吳梅、柳亞子、田漢等人就開始研究吳文化;1937年,蔡元培、吳梅、顧頡剛等人發起成立了「吳越史地研究會」,開始出版《吳越文化論叢》,掀起了吳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吳澤的倡導下,在蘇州成立了中國吳文化研究會,重提吳文化研究與構建。
樟樹市境內的吳城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人類居住的商代遺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發掘,發現了龍窟、水井、墓葬、鑄銅、「逥廊式」路面、宗教場所等重要遺跡,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號200個、紋樣40餘種,尤其是商代龍窯的發現,屬我國早期龍窯的首次發現,把我國的龍窯歷史推前了近千年,成為打開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引起了史學界、文化界的極大興趣,圍繞吳城文化專題的論文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了上百篇。
不僅如此,樟樹市境內的築衛城遺址和新干縣境內商代大墓也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重視。
三十年代,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顧頡剛在研究清代乾隆年間江西臨江府出土的11件吳國第十五民王宮重器「者減鍾」時就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吳地城遠在江西」,「臨江府治今為清江縣(現樟樹市),在贛江西岸,又江西新建縣北一百八十里有吳城鎮,當贛江入湖之口,疑當時吳都即在此,其傍鄱陽湖猶之遷蘇後傍太湖也。」
1991年,中國吳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盧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會科學報》上,正式提出了吳文化發祥地在江西的觀點;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館袁進同志在《南方文物》上發表了「吳城文化族屬句吳說」,其主要觀點是吳城文化是先吳文化,早於太湖流域的吳文化。吳文化發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的江西已成為有關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
經江西省社科院牽線,盧水石和張富餘兩位吳文化研究專家親臨樟樹實地考察了吳城商代遺址和築衛城遺址,參觀了樟樹境內出土的各種文物。在隨後舉行的「吳文化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省社科院副院長陳文華研究員和盧水石先生在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後認為,至今在安徽,江蘇所發現的有銘文和吳國青銅器都是十九世紀吳王壽夢以後的,太湖東部地區迄今未發現一件春秋晚期以前的吳國遺物。江西出土的「者減鍾」仍是最早的吳國銅器,同時在贛鄱流域先後出土上百件西周青銅禮器,特別是樟樹市「吳文化」遺址和新干商代大墓及西周列鼎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吳城文化」是一種溶合晉陝地區先周文化與漢水流域荊蠻文化及贛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體系的青銅文化,其族屬應為句吳,吳城文化的實質就是吳國的早期文化。贛江中游的樟樹、新干一帶,是吳國(古句吳)始建地,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
在這次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贊同這一觀點,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不但在史學研究上是個重大突破,而且必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研究活動,還遠遠沒有劃上句號,而作為一個縣級市——樟樹市積極參與這一文化研究活動,在學術界樹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隨著經濟發展中文含量的提高,必將對樟樹經濟文化發展戰略和海內外吳氏宗親的聯誼活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吳城文化與中國遠古紅銅文明】
長期以來,在中原地區出土的早期銅器中,只有青銅器而沒有紅銅器,導致不少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只有青銅時代而沒有紅銅時代。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國,在青銅時代之前都經歷了紅銅時代。中國在青銅文明以前有沒有一個漫長的紅銅文明,是關系中國青銅文明從何而來的一個重大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樟樹吳城遺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相繼發現,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在青銅文明以前同樣存在一個漫長的紅銅文明。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對吳城遺址和我省其他地區出土的部分先秦銅器進行成分測試,標本年代從商晚到西周早、中期,除樟樹橫塘2號扁獸足鼎外,其餘標本含銅量都在90%以上,有的高達99%以上,未見或很少有錫和其他金屬元素的存在。江西出土的先秦銅器,其成色雖也有一些是碧綠透亮的所謂「黑漆古」或「綠漆古」。但多數器壁粗糙、較薄,器表銹蝕嚴重,多有一層銅綠,內心多呈紫紅色。這固然與我省的酸性土壤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銅器本身,其成分是紅銅即純銅製作。
中國紅銅文明始於何時,還有待於考古發掘新的發現。但通過對部分銅器標本的測試表明,吳城或鄱陽湖——贛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從商晚到西周中期,還保留了用紅銅鑄器的原始工藝。在古代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每一項技術的產生、發展到消亡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紅銅文明的肇始當然遠比商周時期要早得多。在商周時期,由於中原青銅技術影響,先民已開始青銅器的鑄造。與樟樹橫塘2號扁獸足鼎伴出的1號鼎即虎耳夔足鼎,造型與2號鼎風格相近。兩鼎比較,1號鼎器壁較厚,2號鼎相對較薄;前者表層銹蝕不很嚴重,呈淡綠色。後者表層銹蝕相當嚴重,呈深綠色;前者硬度較高,後者硬度較低。雖然1號鼎的成分未曾測試,但從外觀理化性能來看,它的含錫量顯然要比2號鼎高。表明吳城先民在商末已掌握了在銅中加入錫等元素用以改進銅的性能的技術。
郭沫若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曾揣想,銅的冶鑄技術從南方的江淮流域輸入黃河流域「是比較有更大的可能,因為古來相傳江南是金錫的名產地」。雖然考古材料還不足以完全證實郭老的這種揣想,便通過吳城等遺址的發現,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支持郭老的揣想。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銅的主要產地,有大量的古代銅礦開采和冶煉遺跡,具有煉銅的物質條件;在商周時期還大量採用渾鑄法(即將多塊范、芯緊密扣合,然後一次澆鑄成型)和石范鑄銅這種原始而古老的工藝;在商周時期還繼續著紅銅器物製作。我們可以設想,我國的紅銅冶金術可能起源於江西乃至南方,傳入中原後,又加以改進產生了青銅冶金這一新技術,而中原的青銅冶金技術又對南方各地產生了強烈影響,共同鑄造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
【江西吳城遺址驚現大量商代人頭骨?】
繼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關單位對吳城商代遺趾西面城牆進行解剖時發現4具商代人頭骨後,江西省考古專家在對該段城牆進一步挖掘時,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發現了密集的商代人頭骨——不到10平方米內發掘了近20具頭蓋骨和部分肢骨,專家據此推測城壕兩側還有大量頭蓋骨。
此次發現的近20具頭蓋骨上依稀可見清晰的紋路。據江西省考古專家介紹,在考古中被發掘出的頭蓋骨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戰俘被割首;一種是祭祀中獵頭儀式的產物。就發掘的情況來看,這些頭蓋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戰俘被割首所至,每具頭蓋骨的死亡年齡、身份等還有待進一步的測量和考證,此次頭蓋骨的發現反映了當時戰爭的規模、方式和慘烈程度,對於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戰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已發掘的頭蓋骨已被妥善保管。
吳城遺址位處樟樹山前吳城鄉吳城村,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73年修水庫時被發現,是江南地區首次被發現的商代遺址,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大考古發現」。至今,江西省考古所等有關單位對其先後進行了9次考古發掘,曾發掘出青銅器、陶瓷、窯爐、祭祀廣場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現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國有考古專家認為中國原始瓷就源於吳城。江西省考古專家在吳城遺址設立了專門的考古工作站,他們認為吳城遺址是探尋贛鄱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文明模式、文明物化形態的權威之地。
【吳城遺址發現「中國分襠鬲王」】
鬲,古代一種炊具,似鼎、圓中、足中空而曲。在吳城商代遺址10次發掘中,已出土幾百件、大小不一、形態千姿的鬲。200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樟樹市博物館在該遺址進行第10次發掘時,在遺址高地嶺區清理出一件大型商代陶鬲,經過一年多的晾乾和修補,已復原完整。它高47.8厘米,口徑40.2厘米,腹徑38.7厘米,為灰色夾細砂陶質,敞口,弧腹,三袋足,通體飾粗繩紋,頸部附加一道寬頻繩索堆紋,腹至腿部亦附加繩索堆紋。伴著出土的還有吳城二號鬲,它距今3500多年,出土的一號鬲比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三期最大的陶鬲、河南二里岡文化上層一高43.2厘米,口徑32.7厘米,腹徑35厘米,陶質陶色紋飾均與一號鬲相同。其時代為吳城商代遺址一期早段,期最大的兩件陶鬲都大,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一件,專家們稱之為「中國分襠鬲王」。吳城一號鬲的修復問世,是繼吳城遺址獲20世紀中國百年考古發現殊榮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吳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㈥ 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發掘歷史

1956年,湖南復省文管會在文制物普查工作中發現此遺址。1957年,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李輝柄曾對長沙銅官窯遺址進行了調查,確認是唐至五代時期重要窯址,是一處不見文獻記載的民辦窯場。1964年,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先後6次進行了考古發掘,初步弄清了遺址分布總面積約0.68平方公里,發現了石渚湖南面窯區的存在,框定了石渚湖的大致范圍,確查了76處窯址,19處采泥洞,探明了墓葬區、生活區、碼頭區、貨藏區的分布情況。其中譚家坡1號龍窯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唐代龍窯,窯址正南北方向,總長41米,最寬處3.5米,最窄處2.8米,坡度陡處23度,平緩處9度,揭露譚家坡1號龍窯考古發掘區域窯場制瓷有關遺跡28處,出土可修復文物上萬件,掌握了長沙銅官窯的窯爐構造特徵以及相應區域窯址的產品特徵,並發現了與窯業生產有關的重要建築遺跡。

㈦ 吳城遺址的出土文物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樹市城區西南44公里的山前鄉吳城村,有一個著名的方國(都邑),這就是吳城商代遺址。 有專家認為,傳說中的太伯奔吳,這里曾是路經之地,太伯先奔荊蠻,從這里下贛江,再到吳越。
據吳城黃村族譜記載,吳城早年曾有吳王廟,後被廢。 自1973年9月吳城遺址被發現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和專家實地指導下,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先後與省、市文物主管部門一起,進行了九次大規模的發掘和整理。揭露面積6000餘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窯12座、灰坑和窯穴92個、墓葬20座、水井2口、鑄銅遺跡一處、道路1條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場所,出土了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1100餘件。 遺址中陶文、原始瓷、鑄銅遺跡、龍窯的發現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發現,標志著吳城地區早在3500多年前已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
大量的陶文和符號等實物資料,論證了殷商時期贛鄱地區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區域;鑄銅遺跡、工具和精美的青銅器的出土,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和中原一樣,能熟練地掌握鑄造技術,生產高質量的青銅器,解決了南方地區殷商時期能否鑄造青銅器的重大學術問題。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別是四十多種印紋陶紋樣,是打開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和年代學的標尺,結束了江南考古長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亂。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內唯一的一處內涵具有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遺址,現已命名為吳城文化,直至仍是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研究的熱門,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商代青銅斝 商代青銅鼎 西周甬鍾
乳白釉豎耳鬲式爐 商代青銅矛
伯樂相馬筆筒 斗 金發釵
玉蛙 西周甬鍾 蓮花瓣紋執手壺
原始瓷豆
陶器器底刻劃文字
石質刀范陶人面
青銅斝
馬鞍形陶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